太原北齐徐显秀墓发掘简报
选自《文物》2003年10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太原市迎泽区郝庄乡王家峰村东有一当地人称“王墓坡”的高大土冢,相传是一座古墓。2000年12月初,村民发现有人在此盗掘,村委会立即报告文物部门。考古人员现场勘察后认定,此古墓时代当属北齐时期,且有大规模壁画存在,遂上报各有关部门,引起省、市领导高度重视。最后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由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王家峰北朝壁画墓考古队实施发掘。结果证实此墓为北齐太尉、武安王徐显秀墓。
徐显秀墓的发掘工作从2000年12月15日保护现场开始,到2002年10月26日结束。发掘过程中,还采用了清除草木根系,壁画清理加固,墓道壁画色彩保护,墓道北壁悬挂加固和冬季保温等一系列文物保护技术。目前墓室壁画的加固保护仍在进行之中。现仅将前期发掘整理工作简报如下。
— 地理位置
徐显秀墓位于东经112。36'42.2”,北纬37°5041.8”(图一)。该地为太原市东山西麓的山前坡地,海拔900米,气候干燥,地下水位较低,土质为湿陷性亚黏士。西面紧邻太原王家峰村,墓地就坐落在王家峰村一大片梨园内,西南距晋阳占城遗址约16公里,近年来东山一带多次发现北朝晚期的墓葬遗迹,且都有一定等级因此这一带可能是北朝晋阳城官宦的主要墓葬区之一(图二)。
二墓葬的形制和葬具
此墓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墓室五部分组成。墓向185。,通长30米。墓室距现地表深8.5米,上有夯筑封土堆⑵,现存封土高5.2米,顶部K9.1、宽4.5米;底部长13.6、宽7米(图三)。
墓道为斜坡式.坡度23。,长15.2米。墓道南宽北窄,上阔下狭,南部宽3.35、北端顶部宽2.75、最深处6.1米。在墓道西壁,南距墓道口8.87、上距墓道顶部1.6米处,被一现代土洞墓打破(封底)。
墓道北接过洞。过洞两壁内收,长3.5、南宽2.3、北宽2.2米。过洞顶部塌陷,残高2.5米。过洞北接天井1,天井长2.3、宽2.5米。天井顶部向下4.2米处,两壁内收形成一个1~2厘米的平直二层小台。天井长2.3、上部宽2.5,下部宽2.3米’过洞处有一盗洞,直径约70厘米,由过洞顶部斜穿天井而达甬道口。
天井北接过洞2。过洞2两壁外扩,长1.07、宽2.8米。过洞2顶部部分坍塌,残存拱高4.1米:.过洞2到甬道口前部分仍为斜坡式,坡度13。.
甬道为青砖砌成,长2.75、宽1.66、高2.55米。甬道底部用一层砖错缝平铺,两壁为三顺一丁砌筑而成,其中5组顺砖,5组丁砖,由1.8米处起券。甬道口顶部为三券三伏。甬道南北口各有一道封门墙。南封门墙用一层“人”字形砖垒成,其中封门砖靠近两壁处插有3个陶俑。甬道北口为墓门,墓门顶部为二券二伏。北封门墙用一层砖垒成,底部先垒两行立砖,然后上垒12行“人”字形砖。因盗墓人破坏,发掘时两道封门上部垒砖已被取掉。
甬道南口两壁距地面1米、距甬道口24厘米处,有一方形孔洞,高17、宽13厘米叫门额为半圆形,高58.5厘米。正中刻一怪兽,两边各有一神鸟,口衔莲花(图二三)。门楣高24厘米,其上雕刻有5个门簪,为凸起莲花造型,莲瓣上施彩绘。门簪直径20厘米,中心距32厘米。外侧两个门簪中间有一方形孔洞,尺寸为7x7厘米,内有铁锈痕迹。应是用来放置铁构件,以连接门扇上部的门枢。石门扇下部无门枢,直接置于门槛、门枕石上。门框高1.73、宽0.23、厚0.18米。其上刻有宝相莲花、摩尼宝珠、忍冬纹等图案。门槛长1.19、高0.34、厚0.22米。门枕石左右各一,长0.9、宽0.4米。门墩部分雕刻为狮头形象,上施彩绘(图四)。
发掘时,石门扇已不在原位置,而是倒在甬道内。石门位于甬道口向北72厘米处。石门构件质地均为细砂石,正面雕刻精细,背面粗糙。门扇为浮雕彩绘(图五)。
西门扇高1.6、宽0.63米,上部刻有一鸟身兽头蹄足兽,口衔花草。下部刻有一白虎,清晰可见。但在后期彩绘时,在原雕刻的白虎形象上又用颜料改绘出一鸟的形象。门扇四周刻有莲花和云气纹;东门扇高1.6、宽0.64米,上部同样刻有一鸟身兽头蹄足兽,口衔花草。下部刻有一青龙,面目清晰。与西门扇相同,在彩绘时,用颜料改绘出一鸟的形象(图二四、二五)。
门扇中间各有一方形孔洞,尺寸为3.5x3.5厘米。方孔周围有径为15厘米的圆形铁锈痕迹,此处为铺首衔环位置。发掘过程中,在门扇下清理岀一根已残朽的木段,木段上有铁锈痕迹。此木段应当横置于甬道口两壁的方形孔洞内。
墓室为穹隆顶砖券单室结构,平面呈弧边方形。东西(以中轴线计)长6.65、南北长6.3米。墓底距墓顶8.1米。墓壁用青砖三顺一丁砌筑而成,为10组顺砖,9组丁砖,其余部分为顺砖错缝相砌。在2.7米处起券回收叠涩。墓底为一层砖错缝平铺。墓底与甬道底同高。
墓室西部有砖砌棺床。棺床西部紧贴墓壁,东边长4.45、北宽2.4、南宽2.65、高0.32米。东北角与墓室北壁相距0.55、东南角与墓室南壁相距1.35、西南角与墓室南壁相距1米。棺床周边用四顺一丁砖垒砌而成,棺床上一层砖错缝平铺。棺床北侧边缘砌砖大部分已残缺,底部还留有砖砌痕迹。
此墓用砖为青灰色条砖,每砖尺寸35.5x 18x5.5厘米。表面有绳纹,背面粗糙,硬度差。
墓室有下沉现象,边缘铺地砖因墓室下沉而倾斜,一边翘起。东南角、西北角较严重,下沉20厘米,东北角下沉10、西南角下沉18厘
墓室内葬具扰乱严重,只有一些木块和棺钉散乱堆放于墓室东北部。木块厚度均为6厘米,其中有4个较为完整的银锭棒,颜色为深红褐色;有2块较大木块,长分别为2.04.2.45米,颜色为浅黄至浅黄褐色,木块上有漆皮。经南京林业大学木材科学研究所对木块进行鉴定,浅黄至浅黄褐色木块为柏科侧柏属树种;深红褐色木块为柏科圆柏属树种。
墓内发现少量头骨、下颌骨、牙齿、颈椎、跖骨、肋骨等。乳齿所代表的年龄在10岁以下,下颌骨可能代表了一老年个体。
三随葬器物
此墓先后五次被盗,扰乱严重,出土器物大多残碎,经初步整理,共计550余件,多数分布于墓室内。
墓道回填土和墓道底部清理出陶俑、俑头、马腿等17件。过洞、天井内有陶俑、俑头7件。甬道内有陶俑、俑头、碎瓦片等17件。甬道底部东北角清理出泥质红陶碗1件(标本420),碗口直径15、高7厘米。碗底沉积有橘红色颜料(图七)。并在墓壁发现墨汁泼洒痕迹。东边门枕石兽前也清理岀泥质灰陶残盆1件,内有紫红色颜料。应为当时绘制壁画的颜料容器。
墓室内随葬品较散乱。鸡首壶、尊、碗、罐、灯、扣盒、镇墓兽、镇墓武士俑等残片大多集中在墓室东南部。陶俑多数散置于墓室南部。墓志、志盖置于墓室西南角,墓志四角底座向上,志盖已碎裂,棺床上有部分陶俑及瓷器碎片。棺、椁残块,铁钉,铁片散置于墓室东北角,并在其内清理出嵌宝石金戒指1枚。现分类介绍如下:
1.陶俑约320余件。有镇墓武士俑、镇墓兽、三棱风帽俑、铠甲俑、笼冠俑、女侍俑、骑马俑等18种类型,大多残碎。陶俑多为泥质灰陶,A式铠甲俑为泥质红陶。陶俑中空,为正背面分别模制粘合。文吏俑、女侍俑为俑身、俑头单独模制,再进行插合。择要介绍如下。
镇墓武士俑2件。标本245,高58厘米。张口露齿,面目狰狞,头戴圆顶盔,身着虎皮明光铠,腰系带,大口缚裤,白靴。左手按长盾,盾面饰虎头图案,右手作持武器状,手心有孔(图八、三七~三九)。
标本275,高59厘米。双唇紧闭,神态威严。头戴尖顶金色兜鑿,双重耳护。身着橘红色明光铠,肩有金色披膊,腰束带,下着裤,靴。左手上曲前伸,右手作持物状,手心有孔(图九、四O~四二)。
镇墓兽2件。标本72,高36厘米。狮首,三角耳直竖,深目怒视,血口大张,颔下有两撮卷曲络腮胡须。作蹲立状,前足为爪形,后足为马蹄形,背竖两撮剑式鬃毛,长尾上卷至背部(图一O、四三、四四)。
三棱风帽俑分三式。A式70件。标本93,高53厘米。黑色三棱风帽,橘红色圆领窄袖右社短襦,黑带,白裤黑靴。左手曲于胸前作持物状,右手置于腹前(图一一:1、四五、四六)。
B式27件。标本76,高24.5厘米。黑色三棱风帽,浅灰色窄袖短襦,外披橘红色长麾,黑腰带,白裤黑靴。左手按腰带,右手微曲下垂(图一一:2、四七、四八)。
C式27件。标本339,高25厘米。黑色三棱风帽,内着窄袖衣,外披橘红色短襦,袒露右肩,袖缠于腰间,白裤黑靴。左臂上举,右臂上曲于胸前,手心有孔(图一一:3、四九、五O)。
铠甲俑分两式。A式3件。标本22,高27厘米。戴圆顶兜鑒,有耳护,身着鱼鳞甲,外披红色长麾,白裤白靴,左臂内挂一物件,有圆孔。长袖下垂,置于腹前(图一一:4、五一~五三)。
B式10件。标本353,高27厘米。戴圆顶兜蔡,有耳护,盔底后部分瓣,身着红色鱼鳞金甲,白裤白靴,腰系带,左腰斜挂长剑,右腰挂一箭囊(图一一:5、五四~五六)。
持盾俑分两式。A式1件(标本254)。高27.5厘米。三棱风帽,着红色明光铠,红带,裤,靴。左手持盾,手心有孔,右手作持物状(图一二:1、五七)。
B式62件。标本358,高24厘米。橘红色翻领窄袖右衽短襦,脖里围一巾(?),红带,白裤黑靴。左手持盾,右手曲于胸前,手心有孔(图——:3、五八)。
武士俑分两式。A式2件。标本238,脚残,高26厘米。圆顶风帽,向上折出两角,着橘红色窄袖襦,系带,袒露右肩,袖缠于腰间,白裤白靴,两手上曲作持物状,手心有孔(图一二:2、五九~六一)。
B式1件(标本418)0头佚,残高20厘米。橘红色翻领窄袖衫,系黑带。左腰斜挂长剑,长剑下方有一剑囊(?),右腰挂一箭囊(图一二:4、六二)。
文吏俑分两式。A式43件。标本368,高27厘米。小冠,橘红色广袖右衽衫,黑带,白靴。左手握带,右手作持物状,手心有孔(图一三:1、六三)。
B式4件。标本417,高18.5厘米。小冠,红色交领广袖短襦,下着裤,靴。右臂处有一孔,前后相通,原插物已朽。双手持物拱于胸前(图一二:6、六四)。
笼冠俑25件。标本248,高26.5厘米。黑色笼冠,红色交领广袖曳地袍,束带。左手提袍一角,右手作持物状,手心有孔(图一三:2、六五、六六)。
持剑俑4件。标本415,头佚,残高19厘米。身着橘红色广袖衫,腰系带,下身着白裤白靴。右手持剑拄地,左手下垂(图一二:5、六七)。
女侍俑16件。标本416,高18.5厘米。梳双髻,着橘红色交领广袖短襦,裤,靴。双手持物拱于胸前(图一三:3、六八、六九)。
女俑1件(标本200)。头佚,残高17厘米。长脖细腰。橘红色交领窄袖衫,下着红、褐色相间曳地长裙,裙腰高束。左手袖曲于腰间,右手袖摆向后侧(图一三:4、七O、七一)。
击鼓骑俑8件。标本19,通高30厘米,马高26、长23厘米。戴圆顶风帽,帽顶两侧折出两角,着白色窄袖襦,白裤,黑尖头靴。腰左侧挂一扁圆鼓,鼓径4.8厘米。鼓与左肘之间有孔,似有一物连接,物已朽。两手上曲,持物作击鼓状,手心有孔。乘枣红色马匹(图一四:2、七二)。
辫发骑俑1件(标本249)。马腿缺,残高30、马高25、体长26厘米。此俑面庞丰润,面带微笑,长发披肩,头发分十二瓣,左右两侧各一瓣系结于头后部中央,余十瓣披于背部。着橘红色圆领半袖衫,俑后部露出半袖衫下摆,下摆在中央分叉,边上缀有装饰,腰系黑带。左腰斜挂长剑,剑长10.5厘米,长剑下方有一剑囊(?),长9厘米,右腰斜挂箭囊,长7厘米(图一四:1、七三、七四)。
鼓吹骑俑1件(标本359)。骑马俑头佚。残高26厘米,马高25.5、体长24厘米。着白色窄袖短襦,白裤,黑尖头靴。双手上举置于面前作吹奏状,手心有孔(图一六:1、七五)。
骑马俑1件(标本324)□通高31.5厘米,马高24.5、体长26厘米。戴黑色三棱风帽,着橘红色圆领窄袖短襦,黑尖头靴。双手曲于胸前,作持物状,手心有孔。乘黑色马匹(图一六:2、七六)。
2.瓷器约200余件。有鸡首壶、尊、灯、盘、碗、罐、扣盒等,多为碎片。胎质疏松,火候低。器物表面施黄绿釉,釉色不匀,有冰裂纹。
鸡首壶7件。标本276,高50、腹径22厘米。盘口微敞,细高颈,鼓腹,平底。肩前部有一鸡首,后部为细高柄龙首,龙口衔壶口沿,肩两侧各有两个扁方形圆孔系,系内侧有花纹,腹部刻有8片花瓣。通体施黄绿釉,有冰裂纹(图一五:3、七七)。
尊1件(标本336)。通高41.5、腹径26厘米。敞口,长颈,圆腹,平底。
颈中部有5圈弦纹,颈底饰1圈联珠图—六纹,腹部有4个团龙,间隔有4个铺首衔环。通体施黄绿釉,有冰裂纹(图一五:2、七八)。
灯4件。标本180,通高48、灯径14、底径18、柄长31厘米。分座、柄、盏三部分。灯座为八瓣覆莲图案,灯柄饰3圈联珠纹,数圈弦纹,灯盏直口内敛,盏底饰八瓣仰莲。通体施黄绿釉,有冰裂纹(图一五:1、七九)。
盘分两式。A式7件。标本199,径39.5、高5厘米。圆唇微敛,曲腹,平底,底部有2圈弦纹。通体施黄绿釉,有冰裂纹(图一七、八O)。
B式1件(标本396)O径10、高1.5厘米。圆唇微敛,曲腹,平底。通体施黄绿釉,有冰裂纹(图一八:1、八一)。
碗110件。标本282,口径11.5、通高8、足高0.13厘米。薄唇微侈,壁较直,深腹,实足,内壁通体施黄绿釉,外壁上釉至底部,有冰裂纹(图一八:3、八二)。
带盖罐2件。标本95,通高24.6、腹径19.5厘米。圆盖,盖上有1圈弦纹,圆唇微侈,短颈,鼓腹,腹部有1圈弦纹,平底。通体施黄绿釉,有冰裂纹(图一八:2、八三)。
圆扣盒大多为碎片,约30多件,未完全修复。标本49,径10、高2.8厘米。薄唇直壁,平底,矮圈足。通体施黄绿釉,有冰裂纹(图一八:6、八四)。
灯盏2件。标本381,通高4.5、盘径12.5.底径7厘米。敞口薄唇,盘浅平,盘内有1圈弦纹,盘中心有一灯柱,圈足,通体施黄釉,有冰裂纹(图一八:5、八五)。
罐1件(标本54)。通高10、口径6.5、底径6.6厘米。盘口,口略侈,短颈,斜肩,深腹,腹向下敛,底为实圈足。施青黄色釉,釉色不均匀,有冰裂纹(图一八:4、八六)。
壶1件(标本166)。通高16.5、腹径14厘米.:圆唇微侈,短颈,鼓腹,平底。通体施黄绿釉,有冰裂纹(图一八:7、八七)。
3.饰品
金戒指、银指环各1枚。
金戒指1枚(标本413)0戒指由黄金戒托、戒指环与蓝宝石戒面组合而成,戒指环为两对称动物,于动物中间托一蘑菇状黄金戒托,盘座为1圈联珠纹,内嵌宝石,经山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首饰产品质量监督检验II站鉴定,此宝石为碧玺,又称电气石。宝石戒面阴刻一人物,两手持物。重约23.443克,用指环量规测量,戒面到戒指环的外径长轴28.9、短轴25.98毫米;宝石戒面镶嵌在黄金戒托正中,长14、宽11毫米;戒指环内径长轴18.98、短轴16.9毫米(封面;图一九:1、八八)。
银指环1枚(标本414)0外径为18x17.8毫米,内径为15.8x16毫米。指环上部宽厚,下部窄薄,最宽处6.2、厚1.7毫米;最窄处2.8、厚1毫米。指环为环带状,内外都是素面,上有灰黑色锈斑(图一九:2、八九)。
4.其他
瓦当1件(标本419)o出土于甬道口西侧,为莲花纹瓦当。直径12.3、高1.5厘米。内心为莲籽,周圈为十朵莲瓣(图九O)。
柱础石2件。标本144,础与底座为两块砂石雕凿而成,底座为方形,边长22、高6厘米,中心有孔,孔径8厘米。础为圆形,高6、径22厘米,中心有孔,孔径8厘米(图九一)。
标本303,础与底座为一块砂石雕凿而成,底座为方形,边长22、通高12厘米,中心有孔,孔径8厘米(图九二)。
墓志1合。墓志底座带四角,长71、宽72、厚21.3厘米:志文隶书,30行,行30字,共873字'志盖葢顶,篆书:“齐故太尉公太保尚书令徐武安王墓志”(图九三、九四)。
四壁画
徐显秀墓清理出彩绘壁画326平方米。整个壁画分三部分:墓道、过洞、天井内为仪仗队列;甬道口与两壁是执鞭、佩剑的仪式;墓室内为墓主人宴饮、出行等内容。壁画中所绘人物与真人相仿,最高者1.77、最矮者1.42米。按顺序摘要简介如下:
— 墓道、过洞、天井部分
墓道、过洞、天井两壁在土墙壁上粉刷一层厚约1~2<米的胄灰水,形成白灰层,于其上直接做画。画面凸凹不平,还留有原来的工具痕迹。由于草木根系和昆虫等病害破坏,致使部分画面漫濾不清。
东西两壁壁画较对称、共画86人,驱神避邪的神兽4个,鞍马6匹。人物均为头戴紫色巾幘,系带于颔下。内着圆领衣,外套右衽窄袖长衫,腰系带,带上缀有装饰。脚蹬紫色黝靴。
墓道东壁画26人,按队列分为3组。在墓道口处有神兽2个,由于白灰层脱落,画面漫涎不清,只依稀可辨神兽的腿部,周围绘有宝相莲花。第1组人物2人:一人前行,一人扭头向后,似在招呼队伍后的人群;第2组人物11人:3人各执一黑色旗杆,上飘彩色三旖旗,旗帜脱落现象严重,画面不清;第3组人物13人:其中3人各执一黑色旗杆,上飘三慌旗,2人肩扛鼓吹,2人腰中佩带弓囊(图二一)
墓道西壁与东壁所画内容相对,同样有人物26、神兽2个.因墓道口处白灰层脱落严重、神兽残缺不全:第1组人物2人;第二组人物9人.因现代墓的打破.致使其中3人上半身已残缺,同样为3人各执一面二臆旗、2人腰中佩剑;第三组人物15人,3人各执一面三人旗,2人肩扛角吹,2人腰中佩带弓囊(图二二)
过洞、天井两壁共有人物34个,鞍马6匹
墓道北壁绘有仿建筑的门楼图案:因盗洞引起塌陷,致使此处壁画错位、脱落现象严重(图六)。
过洞、天井东壁人物15个,鞍马3匹,人詳与马匹形成一队列-马匹色彩各一,有黄色、红色、黑色3匹。四壁人物19个,有棕色、黄色、橘红色鞍马3匹。橘红色马旁牵马人为一侧面形象,高鼻八字短须,颔下有络腮胡须。
二甬道部分
甬道和墓室均为青砖砌筑而成。于墓壁涂抹厚0.3~1厘米的白灰泥地仗,壁画就绘制于白灰泥地仗层上。
甬道口砖券顶上方绘有神兽2个。四周绘以宝相莲花、云气纹。甬道口东侧立一门吏.身高1.75米,着橘红色窄袖右衽长衫,左手执鞭过肩,右手举胸前隐于袖中;西侧门吏身高1.72米,着黄色窄袖右衽长衫,双手举鞭于面前〈图二七),
甬道两壁各有仪卫4人。因盗墓人的扰乱,致使白灰泥皮大面积脱落。东壁现残存2人,第1人身高1.77米,脸微侧,戴风帽,右手举鞭,左手按剑;第2人为正面形象,身高1.75米,戴三棱风帽,着灰色右衽长衫,配斑剑于身后。西壁现残存3人,第1人为正面形象,戴三棱风帽,双手躬于胸前,腰配斑剑;第2人现只剩头部,为侧面形象;第3人残存身体部分,着浅灰色右衽窄袖长袍.系红带。
三墓室部分
墓室壁画分墓顶壁画和墓壁壁画两部分:
(1)墓顶为天象图,分黄色和灰色两层,均绘有群星。
(2)墓壁壁画分北、西、东、南四壁壁画(图二O)。共有人物91个,牛车、鞍马、羽葆伞盖若干。人物上方绘有飘逸生动的天莲花(图二八)。
北壁正中帷帐高悬,帐下为矮床榻,后围多幅折扇式屏风,屏面有彩画,男女墓主人手捧漆杯端坐于床榻之上。正中摆一大盘食品,13个高脚杯围绕周围。两旁侍女手捧盘杯,侍者手执羽扇、华盖。男女乐伎或弹四弦曲项琵琶、五弦、竖箜篌,或吹笙、横笛、拍钺,立于两侧。人物中女性发饰大同小异,均为高髻,两侧各竖起一角,并偏侧一方叫男主人头戴折上巾,外披兽皮大衣.项围兽皮围脖。内着大红色交领窄袖长袍。女主人头梳高髻,内着浅灰色圆领衫,外穿大红色交领长裙。两臂与内衫胸口处缀以珠子,领、袖之处饰以花纹(图二九)。
男女主人身旁各有一侍女.头梳双髻,身着红色长裙,裙腰及胸,上窄下宽,饰以联珠纹,联珠纹内绘有对兽。外披窄袖衫。脚着紫色鞍靴。双手捧盘,盘内有5个漆杯刊图三O)。东侧一男乐伎,头裹乳白色巾质。身着红色右衽窄袖长袍,双手置于脸部左侧,眼睛微闭,神情专注,作吹笛状回。西侧一女乐伎,头梳高髻,髻作''山”字形。身着橘红色窄袖长裙,身后拖有裙摆,脚蹬紫色翘角勵靴。胸前抱一四弦曲项琵琶,左臂前伸,手托琴项。右臂前屈,手指作弹拨状。
西壁为男墓主人出行时备马的场景。画面人群中心为一红色骏马,马颈下挂一缨子,鞍辔、脚蹬俱全,马尾整齐下垂。马背上垂向两侧的鞍袱为铅灰色,有3片花瓣图案,边上绘有2圈联珠纹,联珠纹内有人头像⑺(图三一、三二)。马前三人手执三廬旗,马旁一人手举撑张的伞盖,马后一人手持羽扇。一人头裹紫色折上巾,身着紫色窄袖右衽长袍,腰系红带,脚蹬黑色物靴,双手隐于袖中,左肩扛一胡床。其身后一人为壁画所绘人物中最矮者,身高1.42米。同样头裹紫色折上巾,身着浅黄色窄袖右衽长袍,腰系黑带,脚蹬紫色黝靴,双手隐于袖中、于腋下夹一方形物就。
东壁与西壁内容相对称,为女墓主人出行时备车的场景。正中有一卷篷顶牛车,篷顶向前出檐较长,檐下垂帘。车体黑色,车轮金黄色。车顶部两侧各挑一脯敝.两侧车轴之上竖有高杆叫红色公牛驾车,牛体硕肥壮,椅角直立,仰头前视,左蹄抬起.牛车前4人手执三様旗,牛车后3人各执羽扇、华盖牛后有一胡人形象者,他头戴毡帽,浓眉大眼.络腮胡须,着翻领长衫,脚蹬紫色长靴,正扭头向后u牛车后伞盖下有两侍女头戴卷曲发套皿(图三三、三四)。走在前面的侍女扭头向后.紧随其后有一内着白色长裙的侍女,裙边饰有花瓣、裙上饰有联珠纹、联珠纹内有一头戴莲花冠的人头像,外披红色窄袖长衫,手捧黑色匣子,周边白色,内心涂以黑色.并有小三角形图案紧随其后的另一侍女,身着红色长裙,上身穿浅灰色窄袖短襦,手捧包袱.包袱装物后打结。
南壁正中为墓门。墓门东侧壁画大面积脱落.残存3面三施旗。墓门西侧有一仪仗队列,有3人手执三疏旗,3人双手隐于袖中。有人扭头向后,有人列队站立。墓门上方绘有作俯冲姿势的神兽2个(图三五、三六)。西侧神兽瞪圆眼,两齿外露,长舌外伸,大三角耳直竖,毛发高耸,面目狰狞,三手指向上翻伸,两小腿后侧长有似尾巴样的毛发,两脚趾向上。着红色短裤,腰系白带。作向下俯冲状。东侧神兽大部分画面已脱落,残存腿部。
五 结 语
徐颖,字显秀,以字行。忠义郡人。《北齐书》、《北史》,《隋书》和《资治通鉴》均有零星记载。其祖徐安,其父徐珍,都曾任北魏边镇官员。他先投尔朱荣,后追随高欢,逐步升迁。东魏时任帐内正都督。入北齐后,除骠骑大将军,封金门郡开国公。武成帝大宁初,出任宜州刺史。因作战勇猛,屡建功勋,封武安王。后主高纬时,历任徐州刺史、大行台尚书右仆射,拜司空公,再迁太尉。武平二年(571年)正月死于晋阳家中,享年70岁。当年十一月葬于晋阳城东北墓地。
徐显秀墓是目前发现的同时期保存最完整的大型壁画墓。完整的墓室壁画的发现,为研究这一时期墓葬的营制以及对隋唐墓葬制度的影响、墓葬壁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
该墓出土的随葬品主要为陶俑和瓷器。这些俑和瓷器的造型与同时期太原、河北地区的同类器物相类。但该墓随葬品不见牛车、仓储、鸡犬等明器,而代之以数量庞大的瓷器。瓷器器形主要有鸡首壶、尊、灯、大盘、碗和圆扣盒等,共200余件。其中碗就有110余件,其余如鸡首壶、盘的数量也较多。此外随葬陶俑中有一件辫发骑俑,在同时期出土陶俑中少见111
墓葬壁画是这次考古发掘最重要的收获。遍布全墓的彩绘壁画气势恢宏,形象生动,色彩艳丽,内容丰富。画家以简练的笔触准确捕捉人物的动态造型,已经达到唐人论当时画作时所说的“笔才一二,像已应焉”的水平。墓道壁画尤其如此,在粗糙的墙面上,用笔如行云流水,画家对造型的把握和对线条的控制,可谓娴熟。中国古代绘画很早就有疏密二体之说,而关于两者的界定和例证,美术史界向来众说纷纭。徐显秀墓壁画的发现,使古代疏体绘画的概念更加明晰。
徐显秀墓在营建和表现题材上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地方:(1)墓道壁画没有施地仗层,而是在粗糙的土壁表面刷一层白灰水,形成仅1毫米厚的白灰面,而后就在这一层薄薄的白灰面上做画1,2*o(2)该墓壁画在内容布局上没有受墓道和墓室结构的限制,将墓道、甬道和墓室的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完整的家居和出行仪仗图。而墓门两侧和甬道的执短鞭仪卫形象为研究北齐的丧仪礼制提供了新的资料|13|0(3)墓道北部土过洞券门上方绘门楼形象,在北齐墓中还是首次发现阳。(4)墓室上部表现天象部分,分成灰黄两色,墓室顶部正中悬一铁镜。(5)壁画和出土器物中诸如:门额上雕刻的兽面、神鸟形象115门扇下部原雕为青龙白虎,后又改绘成类似于门额上神鸟的形象圖;西壁画面中马鞍上的人像联珠纹圈|冬|案、东壁胡人图案,以及3个贴身侍女裙边的人像对兽联珠纹装饰镶嵌宝石的金戒指"等外来文化信息,正是当时太原地区和西域交性频繁,胡人聚居的真实写照。
附记:参加发掘人员有:张庆捷、渠传福、常一民、畅红霞、裴静蓉、王普军、董水刚等。发掘工作得到山西省文物局、太原市文物局、迎泽区文体委和王家峰村委会的大力支持。壁画的加固保护得到中国文物保护研究所的指导和帮助。石金鸣先生鉴定了遗骨。特此致谢,
附录:徐显秀墓志录文
王讳颖字显秀忠义人也昔启宗淮沂或王或子致哈矢于鲁邦留宝剑于坟」树亦有美貌盛颜擅高名于齐北洁心苦志标绝操于海隅自兹以降分源弥」广扬声朔野繁如椒实祖安怀戎镇将温良简素行在言先考珍司徒蕴异韬」奇?礼申运后王上禀雷精旁承金气阚如躯虎烈似冰霜宏星恢然独恣心赏」关下豪杰尽慕侠风边地少年同归壮概既而北服尘飞中原云扰尔朱天柱」始辑勤王宿挹英异厚相招结篇粮杖剑遂参麾鼓颜行别将咸必冠军搏战」致师无不陷敌授前锋都督马邑县开国伯太中大夫高祖定业除抚军将」军银青光禄大夫直阁将军帐内正都督凉州刺史新城大都督复除使持节」都督朔州诸军事朔州刺史一从真主驰展英规常冲死地屡入虎口体兼伤」以方厉衣浴血而逾猛多陵始阵每殿还师是曰九军之雄实唯万夫之特盟」府已盈赏典斯茂除仪同三司桑干县开国子天保初加开府仍除骡骑大将」军汾州刺史转肆州刺史清惠为资高明成用两部均咏二蕃同偃赐食平原」郡干加特进除成州刺史封金门郡开国公大宁初别封武乡县开国伯除宜」州刺史伪邻不逞连祸作寇南倾巴濮西尽牢烧士若渭沙戈犹林木盛籁橹」于金墉舒旌施于芒阜救兵未会元戎始交多少相悬车徒异势王跃马抽剑」独奋孤挺遂破百万之师仍解危城之急功大礼殊业隆袂茂乃封
武安王除」徐州刺史大行台尚书右仆射阈民多术宣威有庸弊传不停除南朔州刺史」食赵郡干俄转食南兖州干拜司空公冬官崇邈懿德是推我膺逾往下台增」耀迁太尉公西鼎隆绝非贤莫允式从休命阴阳以调惟王灵府凝深天机」俊发慷慨衷于顾眄义烈形于音旨难不爱身胜无伐善故能立此元功开兹」荣业辄天衢以长迈腾太阶而上驰宜其整遗永锡斯保树风不静奄以武平」二年止月七日遭疾薨于晋阳之里第时年七I诏赠使持节都督冀瀛沧」赵齐济汾七州诸军事冀州刺史太保尚书令祭以太牢太常谥曰」礼也以其年十一月乙巳朔十七日辛酉葬于晋阳城东北卅余里敬勒徽猷」寄之泉路其铭曰」峻医播祉贤宿降精应时为世粹在人英公衷王骨将气雄名耳垂吴坂错蕴」丰城世道威夷天方长乱怀剑入楚捐躯从汉时遇始基事逢多难聿为心膂」兼称贞干匈奴合骑黠羌连党奋身迥人提卒:孤往平城解围靖函复象懿勋」光绩大赍超赏四衣公衮八振蕃麾绛灌等烈隸彭并驰申酉易没舟豁俄移」始类辞家终同成郢国伤旧齿朝追后命典册并褒口物俱盛一棺永往九泉无竟
文物保护:李 非 刘晚香陈庆轩
绘图摄影:畅红霞李建生 李彤彬陈庆轩
执 笔:常一民裴静蓉 王普军
推荐一本书,关于中国各个时代古墓结构以及墓葬习俗的书。以及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书。不是小说。
先秦两汉文献讨论墓葬制度时通常有二方面的重点,一是有关墓葬制度发展,一是墓葬制度的等级问题。
墓葬古籍资料
中国史上重视丧葬的情况,至少从那些商王大墓的存在已经可以窥知端倪。到了春秋,大墓及丧礼制度的出现都可作为那个社会中人们对於葬礼重视的象徵。
到了战国,虽然也有一些薄葬的言论出现,但这些主张却恰好说明厚葬是整个社会的大势所趋。这并非说所有考古发掘得到的墓葬均为厚葬。而是说,一般人即使实际没有能力实行厚葬,仍然会有一种要求厚葬的企望,这正说明战国以来,普通墓葬会高级身分所使用的陶礼器陪葬品的重要原因。
中国经历的朝代比较多,这里不便细说,篇幅也不够写的,
我推荐你看一下这些墓葬结构和墓葬习俗的古籍资料,应该能让你了解更多的墓葬方面的知识
另外说明一下,此类几百册的墓葬古籍资料均出自图中右下角
非常全的墓葬考古资料目录如下:
《图说殷墟妇好墓(博古架)]》
《北朝墓壁画渊源探讨》
《唐范孟容墓发掘简报》
《唐长安醴泉坊的变迁与三彩窑址》
《唐长安醴泉坊镶嵌刻纹骨饰片的发现与研究》
《围屏石榻的源流和北魏墓葬中的祆教习俗》
《高句丽·渤海古城址研究汇编》
《大同智家堡北魏墓棺板画》
《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出土漆皮文字考》
《北魏破多罗氏壁画墓所见文字考述》
《试谈酒泉丁家闸5号壁画墓的时代》
《试论北朝墓室壁画的内容与布局特征》
《图说曾侯乙墓(博古架)]》
《墓志所见唐折冲府卫官》
《山东即墨出土西汉钱范》
《山西平阳古瓷窑调查》
《扶风县齐家村四号墓出土青铜器的修复》
《文化沉淀与中国文物保护的现状》
《曾侯乙墓漆箱岁星纹符和年代考》
《武威旱滩坡十九号前凉墓出土木牍考》
《汉成帝昌陵相关问题探讨》
《河南新乡李大召遗址战国两汉墓发掘简报》
《浅谈日本秋田县的田野考古工作》
《甘肃彩陶制作工艺实验与探索》
《甘肃玉门官庄魏晋墓葬发掘简报》
《甘肃玉门蚂蟥河墓群发掘简报》
《宁夏北朝隋唐墓壁画研究》
《北周天和四年造像碑》
《北齐王胜族造像碑》
《周代用鼎制度的东西差别》
《唐京兆府功曹参军庾承欢夫人李氏墓志考释》
《唐孙承嗣夫妇墓发掘简报》
《河西墓室壁画中“伏羲、女娲”和“牛首人身、鸡首人身”图像浅析》
《河北赞皇东魏李希宗墓_李晋栓》
《河北临漳邺北城遗址勘探发掘简报》
《河北磁县湾漳北朝墓_徐光冀》
《北齐东安王娄睿墓》
《北京石景山区八角村魏晋壁画墓出土人骨的观察研究》
《幽州刺史墓考略》
《太原北齐墓壁画中的仪仗出行图像分析》
《北魏宣武帝景陵发掘报告》
《北齐东安王娄睿墓》
《南京西善桥宫山“竹林七贤”壁画墓的时代》
《略谈徐显秀墓壁画的菩萨联珠纹》
《山西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发掘》
《山东临朐北齐崔芬壁画墓》
《中国魏晋南北朝壁画墓和日本装饰古坟的比较研究》
《袁台子壁画墓的再认识》
《酒泉丁家闸五号壁画墓现状调查》
《晋阳重大考古发现丛书——北齐徐显秀墓》
《河西魏晋十六国壁画墓宴饮、出行图的类型及其演变》
《陕西靖边县统万城周边北朝仿木结构壁画墓发掘》
《山西朔州水泉梁北齐壁画墓发掘》
《山西大同云波里路北魏壁画墓发掘》
《山西大同文瀛路北魏壁画墓发掘》
《图说秦始皇陵(博古架)]》
《[遗落秋风的叹息-图说北齐高洋墓(博古架)]》
徐显秀墓的介绍
徐显秀墓,1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郝庄乡王家峰村东“王墓坡1”。2002年10月由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王家峰北朝壁画墓考古队实施发掘。出土器物共计500余件。其中陶俑320余件,瓷器约200余件。壁画是这次考古发掘最重要的收获之一。遍布全墓的彩绘壁画保存基本完整,共约彩绘壁画彩绘壁画3300平方米,气势恢宏壮观,形象生动写实,色彩斑斓如新。该墓葬壁画彩绘各类人物、马匹、牛车、神兽,各色仪仗、兵器、乐器、生活什物和装饰图案应有尽有。画面人物与现实同大而栩栩如生,内容纷繁而布局和谐,人物复杂而脉络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