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说《格列弗游记》中,故事的主人公格列弗曾经去过一个神奇的国家——小人国。这里的居民成年身高仅有6英寸(不足13厘米),但是在面对格列弗这样的“巨人”,却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惧怕之色,相反的,在格列弗准备逃走之前,小人们还在计划着,如何才能够将格列弗杀掉。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这样的“小人国”存在的,而且即使是生活在非洲中部原始大森林中的俾格米人,被称作现实版的“小人族”,他们的平均身高也在1.3米到1.4米之间,只是现对于正常人类矮小一些罢了。
那么,除了俾格米人之外,是否还有身高更为矮小的人科生物存在呢?在我国新疆,从清朝开始,就流传着关于“红柳娃”的故事,对此,一些研究者认为,这或许是某种未知的神秘生物。
那么,“红柳娃”究竟长什么样呢?
最早关于“红柳娃”的记载,是在清代的《阅微草堂笔记》之中,从当时的描述来看,“红柳娃”是一种身高在1尺(约为33厘米)左右的小人,而且和人类一样,也是分为男女老少,除了身高非常矮小之外,其余看起来和人类一模一样。
每当红柳(一种在沙漠、盐碱地中生长的植物)盛开的时候,这群小人就会出现,而且除了在野外可以看到它们成群结队跳舞之外,有的时候还会发现它们溜进周围的居民家中偷吃食物,如果将它绑起来,那么,这个小人就会不断放声哭泣。如果心软将它放开,那么很快就会消失不见了。
虽然《阅微草堂笔记》作为一本类似于《聊斋志异》的小说,里面的内容不可靠,被人认为不可以作为“红柳娃”的目击证据,不过,清代的另一部官方史籍《西域图志》中,却也有着关于“红柳娃”的记载。
从《西域图志》中的记载来看,“红柳娃”的身高在30厘米到60厘米之间,主要分布在新疆乌鲁木齐的深山之中,并且怀疑它可能是某种灵长类动物。
此外,除了这些清代的“红柳娃”记录之外,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新疆也曾经多次发生过“红柳娃”的目击记录,比方说上个世纪60年代,一个生活在新疆乌拉泊湖畔的居民,就看到乌拉泊中有一个人形身影,靠近了发现竟然是“红柳娃”。
还有就是在1983年,新疆巴里坤县的一名居民,也是在回家的途中,看到了一个赤裸的人形生物,而且根据他的描述,这个人形生物个子非常矮小,身上还长满了红色的毛发,看到他之后,就立刻跑进山里消失不见了。
类似的目击记录在新疆还有很多,而且从目击记录发生的地点来看,也都主要集中在新疆乌鲁木齐的山林之中。
那么,难道新疆乌鲁木齐真的有“红柳娃”吗?它到底是什么呢?
新疆乌鲁木齐是一个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的地方,而且森林覆盖率也非常高,因此,在这里有着某种尚未被发现的珍稀灵长类动物,也是有可能的。
因为根据清朝以来的目击描述和记载来看,“红柳娃”是一种身上长着红色毛发,身高不足半米,会“吱吱叫”的生物,而且看起来和人非常像,而且可以直立行走,因此,是某种灵长类动物的可能性是极高的。
不过,从气候环境和地理位置来看,新疆目前并没有野生灵长类动物的分布记录,很多研究者也是认为,这里并不适合野生灵长类动物生存,再加上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之后,过去的近40年时间里,新疆都再也没有“红柳娃”目击记录了,因此,也有研究者怀疑,或许这种未知的灵长类动物,早在新疆灭绝了。
此外,还有研究者猜测,或许“红柳娃”是某种“小野人”,因为在考古发现的过程中,的确有研究者发现,早期人类进化的过程中,也曾经出现过“矮人一族”,而且现有的研究已经发现了21种早期人类物种,这些都是人类演化过程中出现的“分支物种”,而且研究者认为,未发现的早期人类物种,可能要比已知的还要多。
这也意味着,如果某个早期人类物种是一直生活在人迹罕至的山林之中,而且数量非常稀少,那么,他们一直没有被发现的可能性也是非常大的,对于这样的未知早期人类物种,他们也有一个统一的名字——野人。
所以,“红柳娃”也被认为可能是某种“小野人”,而且目前来看,近40年没有目击记录,大概率是已经彻底灭绝了,那么,你认为答案是什么呢?
巴尔鲁克山流传有野人的出没,这是怎么回事?
当时有一段录像是巴尔鲁克山有野人出现的视频,不过到现在都没有确认是不是野人。
2007年8月初,新疆玉木县巴鲁克山传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当地的牧民发现,当羊在吃草时,野人正在偷他的小羊。这情形恰巧被王英,一个经过此地的野蛮的找球手,抓住了。这个视频成为揭示野蛮人之谜的关键证据。这个长寿的野人长什么样?关于野蛮人的秘密能因为这个视频而被破解吗?
巴鲁克山在中文里的意思是“有钱,有钱,无所不能”。它横跨塔城地区的玉民县和托里县,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山脉。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有传言说有些人看到了一种可以用两只脚走路的奇怪动物。他们藏在丛林里,长着棕红色的头发……
巴鲁克山仍然是龙和老虎藏身的地方,而巴鲁克山的发现又增添了一种神秘的色彩。
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有200到500个野蛮人。其中,新疆阿尔泰山、阿尔金山、昆仑山等地的野人数量最多,达7 ~ 8种。
早在清朝乾隆皇帝时期,纪晓岚的《读小草塘注》就记载了在乌鲁木齐周围的山区,牧马人经常看到一个只有一英尺高的小个子男人和女人。当他们遇到红柳花的时候,他们把柳条编成小圈,戴在头上,排成一行,发出“吱吱”的声音,就像唱歌一样。但是它的巢穴的位置总是未知的。因为它的形状像一个孩子,喜欢戴红柳,我们叫它乌鲁木齐红柳娃。
近年来,2007年8月,新疆玉木县巴鲁克山当地牧民发现野人偷羊。这情形恰巧被王英,一个经过此地的野蛮的找球手,抓住了。这个视频成为揭示野蛮人之谜的关键证据。
《明月出天山》这本书说了什么?“红柳娃”还是“塞人”的传说?
“我们新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风光”每当听到这优美的旋律,眼前就闪现出薰衣草覆盖的伊利草原,雪山下辽阔的草原牧场,悠闲漫步的牛羊,浩瀚大漠里淡定行走的骆驼……
新疆博大而美丽,它有看不完的美景,品不尽的 美食 ,可它又像一位披着面纱的美人,朦胧而神秘,勾引你的好奇心,总想走得再近些,看得再清楚再完整一些。
在天山南北,茫茫草原上,曾经有过多种游牧民族生活居住繁衍生息,有的弱小有的强大 。月氏人,塞人,北匈奴都曾有过辉煌时刻,驰骋草原不可一世。而后,却突然消失,无影无踪,有关他们的传说在几千年后依然鲜活,可他们消失地原因和踪迹依然是个未解之谜。
《明月照天山》这本书,以考古发现为线索,述说了新疆天山南北自远古以来的人文 社会 发展变迁,展现了那些已被时光淹没的 历史 珍宝。
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沿着考古人的踪迹,走进新疆,鉴赏文物,触摸 历史 ,与古人对话。撩起面纱,见识新疆更加迷人的沧桑神韵。
天山,是世界上离海最远的山系, 历史 可以追溯到古生代。由海域沉积褶皱隆起形成,孕育了无数河流,成片的森林,广袤的草原和绿洲,使新疆成为世界四大文明交汇地,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
这些特殊的地理风貌以及多种民族的繁衍生息,东西方文明在这里融汇创造出独特的文化习俗和 社会 人文 历史 ,积淀出很多已经发现和尚未揭秘的人文 历史 珍宝。吸引着海内外游客络绎不绝,流连忘返。
《明月照天山》是《丝瓷之路博览》丛书系列的图书之一。 这本书着重介绍新疆天山走廊的考古与 历史 ,作者张弛从天山地理风貌, 历史 遗迹,考古新发现的独特视角,为我们讲述了新疆民族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各民族的发展变化,消融生长,以及文化,宗教信仰各个方面的一些挖掘发现,见解和传说,使新疆的 历史 更加丰满迷人。
《明月照天山》全书分八个章节,从史前岁月到唐代诗人的戍边诗篇,再有忽必烈派兵进驻别失八里屯田,时间跨度3000余年,沧海桑田,兴衰成败,犹如一幅画卷徐徐展现,引人入胜。
让我从《明月照天山》这本书中拾起几颗珍宝,呈现给各位欣赏。
红柳娃的传说
乾隆年间,纪晓岚曾经被发配到新疆一段时间。他的《阅微草堂笔记》中,屡屡提及“红柳娃”的传说。在清代新疆的一部官修通志中也有过记载,说是在乌鲁木齐附近的天山深处,每当红柳生长时,就有身高大约1--2尺,头戴柳叶帽,赤身在山间跳跃奔跑的小矮人,人们称之为”红柳娃”。
在民间,“红柳娃”则被传说成怪力神之类的迷信故事。
直到近代,考古学家在俄罗斯阿尔泰发现了距今2万年的丹尼索瓦人化石,在印尼弗洛勒斯岛发现的距今1.2万年的小矮人,都与新疆的“红柳娃”的体貌特征非常相似。究竟”小矮人”和“红柳娃”之间有何联系,又因为何种原因消失?至今,没有答案,迷雾重重。
带着开颅手术的头颅骨
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小河五号墓地发现的一具古尸,其颅骨有一个直径约6厘米的圆形钻孔,断面光滑整齐,有明显地愈合痕迹,经专家鉴定这是一位女性,接受开颅手术后,大约又活了一个月。
这是多么惊人地发现!在远古时代,没有手术刀麻醉药的情况下,采用什么样的技术做开颅手术?即便在 科技 发达的今天,开颅手术也是一项高难度的技术活,手术风险很大。可是,远古先人是怎么做到的呢?
虽然 小河五号墓地的开颅手术没有找到确切答案, 但是,在新疆的察吾呼,焉布拉克等地都发现过带有穿孔的头骨,说明小河五号墓地发现的开孔颅骨不是个案,当时,塞人究竟为何给颅骨开孔,用什么技术开孔,考古学家们研究的结论各有千秋。目前,大致有治病说、宗教信仰说,还有尸体防腐需要等说法,尚无定论。
塞种人到哪里去了?
塞种人也称塞人, 是活动在西域的古代部族 ,距今约在公元前一千纪。班固的《汉书》中也多次提到过”塞种”。
塞人善战,尚武。他们生活在欧亚草原,哪里一马平川,随时要对付来自各方的威胁和进攻。残酷的生存争斗,造就了塞人勇敢尚武精神,有着强悍的战斗力。
他们永远生活在战争中,不是部族之间相互攻击,就是塞人之间为争夺财物而相互撕战。曾经不可一世,勇武善战的波斯王朝居鲁士大帝也是在与塞人作战时阵亡的,可见当时的塞人多么强悍善战。
塞人在 历史 上起过举足轻重地作用,亚历山大大帝远征时,马其顿军队就多次遭遇塞人阻击,损兵折将大伤元气,不得已,回师南下,转向印度进军。
20世纪70年代,苏联考古学家在中亚伊克塞发掘了“塞人王子墓”,出土8000余件金器 ,轰动了世界。这一发现,证实了“塞人多黄金”的说法。然而,在新疆发现的塞人墓却没有大量金器,大约是底层塞人墓。
塞人的生殖器崇拜
在新疆天山南北发现了很多关于生殖器崇拜的岩画,最著名的是呼图壁康家石门子岩画,该岩画全长14米,高9米,面积达120平方米,上有300多个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男女人物形象。这些男女有站着的,有躺卧的,有穿衣有裸体的,表现出交媾行为。
除了岩画表现生殖器崇拜外,塞人还制作石祖和石阴。所谓石祖,石阴,就是男女生殖器模型。在天山一带很多地方都有发现。
塞人的生殖器崇拜与他们的信仰有关,原始 社会 生产力低下,生产工具简陋,加之自然环境恶劣,人的寿命很短,婴儿成活率低,增加人口获取劳动力就是他们的生存之道,因此,塞人祈盼多生孩子。
不只是塞人,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民族也都有过生殖器崇拜,如古埃及人有年年祭拜男根的习俗。泰国人的生殖崇拜充满喜感色彩,有些 旅游 胜地小摊上就有生殖器模样的纪念品售卖,有的寺庙外墙会有铁或木头制作地很夸张的男根树立,求子的妇女们顶礼膜拜,求子许愿非常热闹。
韩国人也有生殖崇拜主题公园,济州岛把石头爷爷作为当做吉祥物摆在村口,用来辟邪祈福求子嗣。
塞人的葬礼
塞人贵族去世后,有一套完整的尸体防腐处理技术,先给尸体全身涂上蜂蜡,内部填充香料,草药,然后用马鬃重新缝合。有的,还要在头部钻孔,取出脑组织,再缝合伤口并覆盖头皮。
这一波操作,不由使人联想起埃及长老木乃伊的制作过程, 历史 总是惊人地相似。这些相似的技术是各自的发现还是知识的传播?只有穿越回去向古人请教了。
塞人贵族下葬时,会将其生前使用的武器,马匹,生活用品随葬,就连宠妾,厨师和侍从也要陪葬。这些习俗和古代其它民族的皇亲贵族陪葬习俗有异曲同工之处。
尽管民族不同,国家,地域不同,贵族们希冀死后也能享受荣华富贵地欲望是一样的。陪葬的妻妾下人的命运也是一样的悲惨。
曾经强健,尚武,勇敢善战的塞人为何突然消失了,他们从何时何地向何处迁徙,遭遇了什么,天灾还是战争?亦或融合于其它种族?没有任何记载,了无声息?没有了踪迹。
这本书没有给出答案,因为研究尚未定论。也有考古学家研究资料认为,塞人是被西迁的月氏人追赶击败,塞王不得不率领塞人向南退让,改名换姓成为一个新的民族,也有说塞人已经融汇到其它民族之中了。真相如何,有待学者和考古学家的研究 探索 。
疏勒城铁血之战
在新疆奇台半截沟,有一座不起眼的古城被称为”石城子遗址”。这里曾经发生过多次惊心动魄的激烈战争。
汉明帝永平17年,东汉朝廷派戊已校尉耿恭和关宠分别驻军屯守金蒲城(今新疆奇台县一带),北匈奴左鹿蠡王率两万大军进攻车师,想夺回对车师的控制权。汉匈双方进行过多次激烈战争,史称“五争车师”。
在一次车师争夺战中,耿恭派汉军300支援车师,遭遇匈奴大部队,结果全军覆没。匈奴骑兵趁机攻打金蒲城,耿恭亲自登城帅兵与匈奴激战,城中兵力很少,寡不敌众,危机时刻,耿恭命将士用毒箭射杀,士兵们在城头大喊:“汉军有神箭,中箭者伤口必有异常!”
果然,中箭的匈奴士兵伤口就像被开水烫过一样,溃烂难以愈合。毒箭令匈奴军心大乱,此时,好像天公也赶来助威,雷鸣电闪大雨倾盆,耿恭趁势发起攻击,匈奴败退。从此民间传说:汉军有神灵相助。
后来,耿恭考虑到守城兵力不足,就退守到疏勒城。就是今天的石城子古城。石城子易守难攻,城外有“怪石阵”、怪坡”、”响坡”等自然屏障。
所谓“怪坡,是一段山路,上坡”不难,下坡却比爬山还难。“响坡”是人走过时,会发出战鼓般响声的山坡。更有“怪石阵”,像一堆巨石组成的迷宫,挡在山口。这些神奇的自然现象,给汉军守城的故事赋予了神话色彩,令匈奴望而生畏。
在疏勒城还流传着耿恭跪拜枯井,泉水喷涌而出,被围军民得救的故事。唐代诗人王维因此写下诗篇《老将行》,其中一句 “誓令疏勒出飞泉” 说得就是此事。
关于耿恭带兵抗击匈奴的事迹,在石城子一带有很多古迹可循,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做更深入的阅读或赴原址探寻 。
倘若站在石城子古城遗址,放眼怪石坡,响坡古战场,似乎能听到战马嘶鸣,杀声阵阵,能看到守城将士浴血奋战,他们在耿恭率领下以饥饿之躯,拼死守城,饿死不投降的悲壮场面。
关于耿恭帅兵守城,还有一个值得记载的事情,当疏勒城陷于危机之中时,关宠曾上书朝廷请求派兵援救。消息传到朝廷,大臣们议论纷纷,司空第五伦认为:西域路途遥远,艰难险阻重重,应当放弃救援。司徒鲍昱则提出反对意见慷慨陈词:“当国民陷入危难之时,不去施于援手,只能使敌人更残暴,让忠臣更寒心。边疆无事尚可,倘若外敌入侵陛下还能派谁去为国效力呢?”
年轻的汉章帝还算明智,力排众议,调集了远在张、酒泉、敦煌三郡的精锐部队和鄯善国的士兵七千余人赶去救援。当援军赶到疏勒城时,城中只剩下衣衫褴褛,形容枯槁的二十六人。第二天援军掩护耿恭他们撤退,天寒地冻,一路屡遭匈奴追击拦截,且战且退,到来年三月,终于撤回玉门关,守城将士仅有13人生还。
在玉门关 , 中郎将郑重亲自安排为耿恭他们洗浴换衣服,还上书朝廷称赞“ 恭之节义,古今未有 ”。唐代诗人戴叔伦写《塞上曲》 “愿得此生常报国,何须生人玉门关。 ”赞美戍边将士们舍身报国的英雄气概。
这是一次朝廷派兵远程救援边疆守城将士的国家行为,其中的艰难曲折,惊心动魄的故事,其精彩,震撼力不亚于美国大片“拯救大兵瑞恩”。
尤其是司徒鲍昱在朝廷上慷慨激昂力主救援地一段话,至今,依然掷地有声,有很强的感染力。感动之余不仅纳闷:为什么霸屏的总是那些勾心斗角,男欢女爱的后宫戏?为何屏幕上像耿恭这样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少而又少?是文人墨客作家们不了解自己的民族英雄吗?不为他们的家国情怀,牺牲精神感动自豪吗?
(图片均来自网络玩,有侵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