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被国家文物局纳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相关的田野考古和科学研究工作已经正式开展。
日前,记者从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了解到,经辽宁省文物局申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辽宁大学历史学院、暨南大学历史学系、牛河梁遗址博物馆等文博机构和高校院所开展的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被国家文物局纳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根据国家文物局批复的《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2021-2025年)考古工作方案》,相关的田野考古和科学研究工作已经正式开展。
据介绍,2017年,国家文物局启动了“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旨在通过持续系统的考古工作不断加深对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价值的认识,提升考古在文物工作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推动中国考古事业发展、中国考古学学科进步和人才队伍建设。
据介绍,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燕山南北长城地带的一支重要的考古学文化,是中华文明“满天星斗”中闪亮的一颗。遗址主要分布在燕山以北的大凌河和西辽河上游地区,在其鼎盛时代,其范围甚至越过了燕山山脉向南扩展,核心区出现了诸如牛河梁、东山嘴这样的大型礼仪性建筑群。牛河梁遗址的发现被称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曙光”。
作为中华文明起源过程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红山文化研究将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提供“北方模式”。
据悉,“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将通过一系列田野考古和资料整理研究工作,从多个角度认识红山社会文明化的进程和动力,总结辽西地区文明起源的特征,讨论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贡献和意义,认识多元一体中华文明中的“红山元素”,丰富并完善中华文明起源的理论体系。
“十四五”期间,我省将重点开展牛河梁遗址、三家遗址、马鞍桥山遗址的考古发掘,大小凌河流域的红山文化考古调查、牛河梁遗址周边区域系统考古调查等田野工作。在田野工作获取信息基础上,以牛河梁遗址的考古发现为核心,逐步开展“精神文明与礼制形成”课题的研究工作。
同时,为加快推进“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十四五”期间,我省将根据国家文物局意见完善工作方案,制定系统科学完备的全省红山文化考古研究工作计划。加强基础性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建构学术带头人、科研骨干和青年后备力量的考古人才金字塔;建设牛河梁文物标本库房;鼓励全省考古科研基地跨区域、跨机构、跨行业开展合作交流,提升研究能力和水平;依托“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团队,成立“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加强与国内外科研基地、科技攻关互融互通,提升我省红山文化研究的影响力,为红山文化遗址申遗奠定良好学术基础。
辽沈晚报记者 朱柏玲
辽宁省牛河梁遗址保护条例
第一条 为了保护牛河梁遗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牛河梁遗址保护工作的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牛河梁遗址位于辽宁省的凌源市和建平县交界处,是距今约五千多年的红山文化晚期遗存,是由大型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组成的遗址群。第三条 在牛河梁遗址范围内从事文物保护、生产生活、经营服务、旅游开发、参观游览等活动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应当遵守本条例。第四条 省人民政府和牛河梁遗址所在地的朝阳市和凌源市、建平县人民政府负责牛河梁遗址的保护工作。2003年十大考古发现的凌源牛河梁遗址
简介:
牛河梁第十六地点位居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群的西南隅,东北距遗址群中心祭祀址第一地点“女神庙”约 4500米,东向分别与第十三地点大型土石建筑址和第十四地点积石冢相呼应,且呈一直线等距分布。发掘在遗址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红山文化积石墓地、生活遗迹和早期青铜时代夏家店下层文化居住址。
积石冢墓地是红山文化堆积的主要遗存,已清理的12座墓葬可分为4组并在埋葬时间上有早晚之分。其中,位于遗址中心的晚期积石冢大墓M4,是本次发掘的重大收获。它的营造不同于以往发现的土坑墓,也不同于开凿于风化基岩上的土圹墓,而是直接将墓穴辟凿于山体最坚硬的花岗岩的岩脉上。石穴圹南北长390,东西310,深468厘米。石穴南壁陡直下深,北部呈坡状并起有台阶。墓葬以凿出的岩块回填,在接近墓口处用石板砌筑一多角形小石“井”,石板封盖,底平铺石板。穴底置长方形石棺,壁用17层石板平铺叠砌,内壁整齐划一,底铺石板,顶用条状石板封盖。墓中随葬6 件玉器,其中玉人、玉凤为红山文化玉器中新发现的器类,玉人高度写实,对研究宗教祭祀活动、人的体态、形体特征等十分重要。玉凤造型简洁生动,线条优美,其枕于头下的出土位置也引人深思。M4是牛河梁遗址群已发现规模最大、营造最费工时的一座墓葬,其规模与围绕四周的墓葬对比悬殊,仅岩石开凿量就多达30 立方米。发掘为综合研究红山文化积石冢群的布局、各冢及冢内墓葬结构、葬俗、玉器组合以至分期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新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