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米老师说
疫情,只是将留守儿童问题放大到我们面前,而我们能做的远不仅于此。
视界·"留守”的观望
还记得去年那个考上北大,因为志愿填了“没钱途”的考古系,而被全网热议的女孩钟芳蓉吗?
半年过去,已经在北大度过了第一个学期,久未露面的钟芳蓉再次接受媒体的专访。
“考古专业和我想得差不多,(学习)条件甚至还要更好一些。”
再谈起去年夏天的那场“热闹”,钟芳蓉说:“保持平常心吧。”
这位大山里走出来的姑娘,脸上还是一如既往地冷静和克制。
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坚强、沉稳和聪慧的光芒,但同时也感受到了一种隐秘的悲伤。
一个普通姑娘因为一次填报志愿,能引爆4万人讨论的原因,是因为她的名字前面有个不容忽视的前缀——留守女孩。
在镜头前,时刻保持冷静姿态的她,唯独在谈到父母鼓励她“尽力就好”时,哭着低下了头。
钟芳蓉的眼泪里,藏着中国900多万留守孩子的隐忍。Zhong Fangrong's tears hide the forbearance of more than 9 million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in China.
又是一年春节,多少留守儿童守在街头,苦苦地盼着父母归来。
但期盼中又夹杂着忧伤,因为年节过去,他们又会面对再一次的被迫分离……
01
他们在父母看不见的地方,
偷偷长大
They grew up out of the sight of their parents
最近有一个话题引来了1.3亿人的围观。
“父母就地过年,留守儿童咋办?”
这一场团圆对于很多人来说,也许只是一次普通共叙天伦的欢喜。
但对于留守儿童而言,也许是童年记忆里唯一的甜。
钟芳蓉,出生在湖南耒阳的一个小村,是个低山和丘陵起伏的贫困山区。
8个月大的时候,她的父母便为了生计而不得不把她交给爷爷奶奶,外出打工了。
在钟芳蓉的印象里,“爸爸妈妈”仅仅只是一个称呼,一个常年活在电话里,没有太多实质意义的称呼。
她从小习惯了这样一种生活模式,但内心深处,却也时常羡慕那些有父母陪伴,有父母在身边嘘寒问暖的孩子。
过年的时候,她会带着弟弟走到家门口的马路上,翘首以待,远远看着熟悉的身影由远而近。
但父母走近了,她又不好意思把“爸妈”喊出口。
“因为很久不叫(爸妈),只有一年见一次,感觉有点不熟。”钟芳蓉坦言,在内心里,她自幼和父母都不亲。
这样一份“陌生”不止是因为地理距离,更多的是因为情感链接的缺失。
成长时的心事多跟同学分享或静静地锁进自己的日记里,父母两个字变成了这一路上看不见摸不着的影子。
但内心缺失的那一座安全岛还是天然地渴望被修补。
母亲回来时,原本独立的钟芳蓉会显得格外“黏人”。
“平常都是和外婆睡,但是我回来了她就哪里都不去,就靠着我睡。”说起这些,钟芳蓉妈妈刘小义脸上总挂着笑,但想想便又红了眼睛:
“每次回家都觉得小孩子长大了,模样也变了,都有点不认识了。”
*回忆女儿成长,刘小义几次落泪
村里像钟芳蓉一样的孩子,有很多。
而根据2016年的排查统计,全国不满16周岁、父母均外出务工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达902万人。
他们一年到头,见不上爸妈几面。
他们渴望被爱,却明白背后的不得已,独立中藏满无助的泪水。
They long to be loved, but understand the helplessness behind, and hide helpless tears in their independence.
照片上这个孩子,得知父母要回去上班,把他留在奶奶家。他急急忙忙跑进屋里,把自己的东西收拾好,赶出来要和父母一起走。
而打工的父母早坐了公共汽车走了,他追在后面伤心地哭,拼命地喊爸爸妈妈,看着都心痛。
这一幕让我们为之动容,但这一幕在我们身边并不鲜见。
我的一个朋友,夫妻两人都在广州上班,孩子在老家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上次国庆回家的时候,因为不忍心面对这样的分离场面,便趁孩子睡着时偷偷离开了。
回到广州后,奶奶打来电话,4岁的儿子醒了之后,鞋子都没穿就慌忙爬下床,满屋子找妈妈,不厌其烦掀着爸爸妈妈床上的棉被,边翻看,边叫唤:“妈妈!妈妈!出来呀!”
他天真地以为,妈妈在跟他玩“躲猫猫”,直到最后确认爸爸妈妈真的离开后,坐在饭桌上就开始掉眼泪。
朋友说着这些,眼眶都红了。
小时候,他们以为,只要自己考试100分,爸爸妈妈就会回来;
他们以为,只要自己听话,爸爸妈妈就不会离开;
长大后,他们慢慢学会了忍住不哭,他们慢慢明白,父母去向的远方,换回了他嘴里的糖,换回了他手里的课本……
留守孩子,在期望和失望中,伴随着日渐“懂事”,偷偷长大。
02
他们肩上扛着大山,
却从未丧失翻越生活这座大山的决心
They a heavy load like a mountain on their shoulders
But they never lost the determination to cross the mountain of life
分离的苦,很难下咽,但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却是一条不得不走上的突围之路。
留守的钟芳蓉,从一开始的不理解,到慢慢地心里充满感恩:
“我去过他们打工的地方,他们很辛苦,他们为了我们付出了很多。”
她明白,这一次次不得已的分离,都是因为他们在奋力托举着她的未来。
读完五年级要六年级时,老师跟钟芳蓉父母说,你女儿读书这么厉害,不要在这里读,在这里读读不出去的,要去市里好一点的学校读。
爸爸钟元位和妻子只有小学和初中文化,因为没什么文化,在外的这些年吃了很多亏,两人希望孩子能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于是他们把钟芳蓉送到了耒阳市区的正源学校读书,
进城读书,意味着更好的师资,更好的环境,也意味着更大的开销。
但钟元位说,“我的钱可以全部给她读书。”
高考分数出来当天,和钟芳蓉不急着查分的平静不同,爸爸妈妈在家长群里得知她的分数后,马上跟老板请了假赶回了老家。
刘小义说:“我的女儿终于有出息了,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了。可以过上好的生活了。”
记者追问你理解的好的生活是什么?
她说:“我理解的好生活就是衣食无忧。她的孩子以后不会成为留守儿童,她们一家人可以开开心心地在一起。Her children will not be the "left behind" children in the future. Their family can be happy together. 我们没有。”
他们是千万外出务工农民工家庭的缩影,他们努力扎根在城市的底层,“狠心”让孩子戴上“留守”的帽子,就是为了孩子不再重复自己走过的路。
他们希望自己一直打拼却无法融入的城市,能成为孩子们的家园和起点。
前段时间,那位在11年前曾感动全中国的“春运妈妈”被找到了。
2010年1月30日,当天全国进入春运的第一天。新华社记者周科在南昌火车站广场拍下了这样一张照片:
一位年轻的母亲,背上巨大的行囊压弯了她的身躯,手里的背包眼看拖地,但揽在右臂中的婴孩整洁而温暖。抬头前行的年轻母亲面色红润,一双大眼睛坚定有力。
*2010年1月30日,巴木玉布木背着大包、抱着孩子在南昌火车站匆忙赶车。周科摄
2021年春节前夕,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瓦岩乡桃园村,周科终于与11年前那名自己镜头里名叫巴木玉布木的年轻母亲相遇了。
桃园村,名字很美,但在当年,却是位于全国“三区三州”的深度贫困地区之一,村民的生活用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来形容都不为过。
在那片贫瘠的土地上,走出去,成了当时摆脱困境唯一的路。
在巴木玉布木的记忆里,那是她第一次走出大凉山,第一份工作便是在南昌一家烧砖厂搬砖。
“砖厂打工一个月能挣五六百块钱,不多,但比家里种地要强。”巴木玉布木说,白天上班,她就背着女儿一起搬运石砖。
女儿在肩头睡着了,就把她放在一旁,自己一边干活一边看着她。
*1月22日,巴木玉布木在接受采访。周科摄
因为对未来有盼头,日子很苦,但她内心始终坚定。
11年过去,巴木玉布木一家住上了不漏雨的房子,孩子们可以走在平坦的水泥路上上学……
为了增加家庭收入,巴木玉布木夫妇还是会利用农闲时节外出打工。看着孩子们一张张可爱的面孔,巴木玉布木说:
“希望他们好好读书,无论是生活的贫困,还是遭遇的不幸,我们都要勇敢向前!”
看着巴木玉布木甜美的笑容,我们仿佛看到了11年前镜头里那位年轻母亲笃定的目光。
他们口中的“勇敢向前”,比普通人的脚上还多了一层铅。
但就算再难,他们都从未放弃希望,只要双手能创造财富,日子总会一天天好起来。
他们不懂教育,但深知教育是孩子越过大山的捷径,他们尽最大努力,把这条路铺得平坦开阔。
孩子都是站在父母的肩上走向远方的,虽然他们的肩膀落满尘土,但却创造着一个个走出大山,走出贫困,走出轮回的奇迹……
03
在不得不得选择中,
如何最大限度填补孩子内心的缺失
After the choice we had to make,
how can we make up for the lack of children's heart
在创造一个个走出轮回的奇迹背后,我们不想让贫困传递到下一代身上,但也别忘了,精神方面的贫困也有可能代际传递。
走出去,也许是绝大多数农民工家庭不得不做出的决定。
但哪怕如钟芳蓉般优秀的孩子,留守中成长的过程也充满了缺憾。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孙云晓认为:亲情是孩子最好的情感支持系统,“是心灵一生的牛奶”。如果孩子在12岁之前,特别是6岁之前不能跟父母建立起一种亲密的情感,一生都会缺乏安全感和幸福感。
每一个被留守的孩子,心中都积攒着一把酸涩、无助的泪,都是父母最疼痛的亏欠。
今年因为疫情,我们又将迎来一个特殊的年。
国家民政部门把“父母就地过年”的农村留守儿童作为关爱服务的重点对象,为他们提供方方面面的帮助。
但疫情,只是将留守儿童问题放大到我们面前,而我们要做的远不仅于此。
留守孩子的悲伤,鲜少被提及,甚至很快被忘记。
然而,他们留给社会的痛,却越来越深。
看过一组严肃的数据。
2012年,中科院做了一个全国性的留守儿童调查,得出的结论是:
农村地区留守儿童,34%的孩子有自杀倾向,其中有超过9%的孩子曾经尝试过自杀行为。
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除了父母的陪伴,更长远的思考迫在眉睫。
越来越多的学校和社区成立了留守儿童活动室、关爱室,也开始有了心理辅导老师,一些地方还有一对一的‘爱心妈妈’。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这些都是很好的尝试。
而更重要的,是如何让“留守”少一些,再少一些。How to make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less and less.
有专家提出,对带着子女进城的农民工父母,政府应给予适当的生活补贴,尽量保障廉租房等基本生活设施,并尽快消除子女入学、户籍等制度性障碍;
对返乡农民工,政府应优先安排就业,同时对困难户给予更多补助和关爱。
这些,都是我们急切盼望着的未来。
而在还没实现的当下,千千万万拼搏在外的家长们,在为了孩子冲锋陷阵的时候,别忘了回头看看那个,哪怕不吃糖也希望爸爸妈妈陪伴在身边的孩子。
跟孩子保持定期的亲子互动。
Maintain regular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with your child.
我们肩上扛着几十斤不敢卸下的责任,但也要尽可能利用节假日陪伴孩子,或者孩子假期时接到身边。
打电话、发信息、视频会话等等,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给孩子多一些关心和鼓励,让孩子感受到被爱,被认可。
跟孩子的监管人建立良性的联系。
Establish a healthy connection with your child's supervisor.
留守孩子在老家,一般是跟着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生活,爸爸妈妈要多孝顺、体谅家里的老人,尽可能让家里保持有爱的氛围,对孩子也是一种无形的滋养。
留守孩子的心灵归处,是爱和抚慰。
杨澜在一次采访中说:“即使日常工作再忙再累,回到家中,我都会抽出时间跟孩子认真交流,专心致志地跟他们说话,认真耐心地听他们说每一件事。”
关注和爱,不应该因为距离而被忽视。
只有爱,能让孩子在对抗这个凉薄世界时,多一条路径,多一份暖意。
点个“在看”,关爱留守儿童,别让爱缺席。
愿每一次分离,都能有圆满的相聚。
用我们的模式改变世界:三个北大学子的创业故事
用我们的模式改变世界:三个北大学子的创业故事
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用我们的模式改变世界:三个北大学子的创业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用我们的模式改变世界:三个北大学子的创业故事 篇1
当下的金融危机,让很多中国大学生体味到了求职的艰辛,不少人转而考虑用创业打拼一片天地。三个北京大学的学生,在这股创业潮中创办了一家电子商务网站。
现如今,“阿基米米”这个名字在北京各所大学里已颇有口碑。它是一家靠经营运动装备、数码产品、化妆品起步的电子商务网站,凭借低廉的价位和可靠的品质,迅速占领了校园市场。它的老板是北大的三个学生——就读于光华管理学院的硕士生邢楠、朱名湖,和计算机系的博士生王锐。
一间10多平米大的办公室,装饰简朴,8位年轻员工忙碌地操作着电脑……当记者走进北大旁的阿基米米公司时,眼前的场景与预想有着不小落差。三位年轻的“当家人”,脸上流露着一些疲惫,但有着阳光般的笑容。话题自然要从他们选择的这个行业开始。
互联网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三位年轻人敢于闯进来,仰仗的是一种“竞价供货模式”的新思路,这来自团队领袖邢楠的创意:“我们每天要对商品进行库存的更新、价格的更新。比如,一款手机,背后可能有10几个经过我们审核的供货商,每天进行最新报价。我们会挑选出当天报价最低的供货商,让他成为供货商,客户下订单后,供货商直接发给客户。”
曾担任北大电子商务协会会长的经历,让邢楠谈起这个行业来头头是道。他认为,亚马逊这样的大型网上商城,品质和服务有保证,但因为商品库存多,价格往往偏高;国内知名的一些购物网站,由于使用个人对个人的销售方式,商品质量良莠不齐。而他的模式恰好克服了两者的弊端,可以创造出自己的生存空间。
其实,邢楠和朱名湖的创业激情不是偶然产生的。他俩在本科时代就是同学,刚迈进大学校门不久,在北大宽松氛围的熏陶下,他们就尝试过创业,取得过不俗的成绩:“我和朱名湖大一时就参加过北大的创业大赛,成绩还是很好的,获得了北京市特等奖、全国创业大赛的铜奖,是北大历史上最年轻的得全国铜奖的团队。”
2006年本科毕业前,邢楠、朱名湖和另几个同学合伙在一个大型住宅区内开办过送餐公司,与周边30多家餐馆结盟,为顾客提供个性化订餐、送餐服务。朱名湖回忆说,尽管最终由于成员退出没坚持下来,但这段经历让他们体会到了创业面临的一连串困难,也帮他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有一个好的想法是很容易的事情,但实践起来是很难的,因为你找不到人跟你完成这些事情。随后又会有资金的困难。当团队扩张后,又会面临着行业经验的问题,需要跟竞争对手‘真刀真枪’地去拼了,当公司成长到一定阶段后,可能是被竞争对手打垮,或是被自己打垮。”
随后,小邢和小朱结识了志同道合的王锐。去年7月,他们用“竞价供货模式”开始二次创业:起步资金是三人凑的,办公场地狭窄简陋,公司唯一值钱的家当,是一辆二手的小货车。朱名湖告诉记者,由于定位清晰、扬长避短,网站不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还实现了迅速发展:“我们最欠缺的是业内经验,但我们对高校市场的了解,又是他们其他电子商务公司比不了的。我们挑10件产品,我们有信心比其他网站挑出同学更感兴趣的商品。只有对市场有了解,才能把市场做好。”
经过半年多打拼,阿基米米网上供货商品达到了3万多种,月销售额突破30多万元人民币,每天还新增货源几百种。
很多人不理解,他们头顶着中国顶尖学府的“光环”,又都是高才生,可以轻松加入“白领一族”,出入高档写字楼,拥有让人艳羡的高薪,何必非要执著地走上前途未卜的创业道路呢?对此,邢楠讲出了心里话:“我们性格不安分,不想受到太多的束缚,觉得做公务员,或去企业,不能实现自己的想法。外界攻击较多的是,学生创业没有经验,社会资源没有积累到一定程度。但反过来说,也有好处,学生创业的机会成本最低,即便失败了,可以积累了一段经验,对职业发展甚至会更好。”
实现梦想的过程注定是艰苦的。朱名湖坦言,他们的压力要比“白领族”大很多,忙到深夜是寻常事,但团队轻松、积极的氛围,始终给了他们一种动力。随着成果一点点展现,连最初坚决反对他们创业的家长,也表示了理解。
说起坚持下来的原因,三位年轻人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团队的重要。在王锐看来,如果没有志同道合的创业伙伴,即便资金充裕、创意新颖,也未必会成功:“从目前的环境来讲,一个人有再好的想法,成功也是很难的。要学会和身边所有资源配合在一起,大家共同朝着一个目标往前走,才有机会成功。”
的确,他们的组合堪称珠联璧合:邢楠思维缜密、大局观强,负责经营战略和内部管理,是团队的掌舵人;朱名湖性格开朗、善于交际,掌管外联和市场推广,而王锐凭借出众的技术专长,成了网站的总工程师。三人取长补短,顺利地闯过了创业初期一个个的难关。
毕竟,互联网行业深不可测,有太多神话在这里上演又破灭。邢楠说,他们还不敢用“成功”形容当前的业绩,但一个的宏伟目标已清晰起来:“营业额每年有300到400万元人民币,但对于销售企业来说,规模还是比较小。我们的营业额再放大10倍,就可以去找风险投资,获得更雄厚的资金。最远大的目标是希望用我们的模式,改善全中国、全世界的销售体系,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厂商直接到我们的平台,把中间渠道、费用节省出来,留给消费者。”
记者了解到,在北京校园市场站稳脚跟后,阿基米米还在中国各地的200多所大学里组建了分团队,招募更多有创业激情的年轻人加入进来。
三个人说,很欣赏阿基米德“给我一个支点,就能撬起地球”的名言,所以给网站起了“阿基米米”的名字。或许在不久的未来,他们可以用自信和勇气实现改变世界的梦想。
用我们的模式改变世界:三个北大学子的创业故事 篇21984年,两个大学生在北京大学32号楼232宿舍畅谈“愿望”。一个说:“我最大的愿望是拥有一辆崭新的永久牌自行车。”另一个说:“我最大的愿望是拥有一辆保时捷轿车。”
25年过去了。2009年12月,这两个同学在北京大学相聚。他们现在拥有的财富已经远远地超过了当初的“愿望”——想要“永久牌自行车”的是俞敏洪,如今是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想要“保时捷轿车”的是周华,如今是澳大利亚亚太投资集团总裁。
从不断“归零”开始
18年前,曾是中国驻澳大利亚外交官的周华,放弃了在大使馆从事了3年多的工作,从外送比萨饼开始了在澳大利亚的创业历程。
1991年,周华与妻子何小叶怀揣着4000澳元移民澳大利亚。
刚到澳大利亚时,周华去面试过好几份工作,但都因没有“当地经验”而失败。后来,他申请到一份为一家比萨饼店送外卖的工作,他还“带着极大的热情”负责关店门和擦洗地板的工作。晚上送比萨饼,白天去挨家挨户地敲门卖货,他每天至少要敲200户人家的门。
“几个月前我还是一个在外交场合被称为‘阁下’的人,现在却在大街上挨户敲门卖货,可是这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周华说,“不管被拒绝多少次,永远去敲下一道门。”
改变了思维,就改变了人生。从1991年起,在接下来的7年间,周华做过保险生意,做过各种小本生意,生活虽然有了明显的改变,但他认为这种生活并不“理想”。于是,他一次次地放弃。
“如果在合理的时间内达不到想要的结果,就该考虑要么在做事方式上、要么在渠道上有所改变,但永远不能放弃你的梦想。”
把每天的工作当成追求梦想的一部分
“如果我们把每一天的工作当成追求梦想的一部分,那我们的工作就会变得有意思得多。”在周华的发展道路上,梦想一直都是远方的灯塔,坚定而清晰地指引着他。经过7年的打拼,他并没有因为小有成就而满足。
199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周华受到了曾经一起做保险生意的一位同事的启发,开始涉足房地产生意。他的这位朋友因做房地产销售生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拥有了25套投资商品房,并凭借出售这些房产成为百万富翁。他开始意识到以前的路走错了,于是又一次“归零”。他放弃了年薪上百万澳元的工作再次创业,在2003年10月成立了澳帝集团悉尼分部,经过3年的努力,澳帝集团的销售额达到15亿澳元。
2006年7月,周华又放弃了澳帝集团旗下所有其他公司的股份,创立了澳大利亚亚太投资集团。在过去的几年里,亚太集团向数千名投资者推荐了价值数十亿澳元的房产。
在取得巨大成就的时候仍选择不断放弃,周华在不断刷新创业的“履历”。善于追求梦想的周华也为他的亚太集团设立了一连串的“梦想”,其中“亚太梦想”的最后一个环节是,通过慈善回馈社会,帮助普通人成功和致富。
人生最大的风险是不冒任何风险
“很多人回避风险,而成功人士则会分析风险。”周华说,善于分析风险并拥有驾驭风险的能力使他在创业路上稳步前进。
2009年12月14日,寒风刺骨。为了听周华给北京大学学生作的励志报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阳光报告厅座无虚席。周华诚恳地对大学生们说:“不论从事哪个行业,做什么工作,只要你是出类拔萃的,顶尖的,社会都会向你致敬。”“目标一旦设定,你若是认真的,就要想方设法去实现,只要是你能想到而又坚信的事情,就一定能做到。”
对大部分大学生来说,将来如何挣钱是困扰他们的重要问题。“要挣多少钱,是由你自己来决定的,如果你自己不定,别人就要给你决定了。”周华说。
周华意识到,传统教育形式固然很重要,但对年轻人在领导风范、目标设定、人际交流、赚钱与投资方面的培养还略有不足。为青年人提供创业教育,成为周华的另一个目标,他希望带领更多的中国青年成为企业家,为更多的同胞提供创业机会。
如今,俞敏洪和周华在大学时代的愿望早已“提前超额”实现。俞敏洪拥有的资产早已不知道可以买多少辆自行车,而周华也开着崭新的宾利,在悉尼大街上行驶。2009年相聚,他们又开始谈论新的“梦想”——创办一个成功学院,俞敏洪负责培训语言,周华负责教授成功的方法。
我们期待着这个大胆的梦想也能“提前”实现。
用我们的模式改变世界:三个北大学子的创业故事 篇3很多有抱负的年轻人都希望通过自己创业,获得人生事业的成功,但是创业成功者毕竟是少数,每年新创办企业中,至少有50%在半年之内倒闭,倒闭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把握创业的基本法则。笔者从25岁在近十年创业经历中,有很多成败得失体会。我常想,假如创业之初就能多学习一些前人创业成功之经验,我也许会有比今天更大的成就。我总结的一些创业经验,或许对更多的朋友们创业是一种较好的借鉴。
一、创业要有足够的资源。
很多人在初次创业的时候,都是资源十分欠缺的。资源不足,使企业创业成功的概率降低,但要有完全充分的资源也是不可能的。在资源具备上,一般来说,要符合两种条件:一是要有进入一个行业的起码的资源,另一方面是具备差异性资源。如果任何条件均不具备,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创业资源条件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业务资源:赚钱的模式是什么;
客户资源:谁来购买;
技术资源:凭什么赢取客户的信赖?
经营管理资源:经营能力如何;
财务资源:是否有足够的启动资金;
行业经验资源:对该行业资讯与常识的积累;
行业准入条件:某些行业受到一些政策保护与限制,需要进入资格条件;
人力资源条件:是否有合适的专业人才。
以上资源创业者也不需要100%的具备,但至少应具备其中一些重要条件,其他条件可以通过市场化方式来获取。创业者如有足够的财务资源,其他资源欠缺也可以弥补;如果有足够的客户资源,其他资源的欠缺也容易改变。
创业具备的条件是:足够的资本?行业经验?客户资源?技术创新?商业运作能力?与即将面对的竞争对手相比是否有明显的优势?
二、 创业前要慎思
创业前要认真思考、反复评估、考虑成熟再行动。除了要足够的资源准备外,心理准备最重要。以下几个方面问题,值得好好思考。
第一,我为什么要创业?是否有足够的决心,愿意承担风险吗?过去的利益是否舍得放弃?
第二,我是否具备创业者应有的能力与素质,是否能承受挫折,是否具有综合全面的素质,还是有专项技术特长?
第三,我创业成功的核心资源优势是什么?我具备的条件是:足够的资本?行业经验?客户资源?技术创新?商业运作能力?与即将面对的竞争对手相比是否有明显的优势?
第四,是否有足够的耐心与耐力度过创业期的消耗,估计通过多长时间走过创业瓶颈阶段,自己有多长时间的准备。
第五,创业最大的风险是什么,最坏的结果是什么,我是否能承受?不要只想到乐观的一方面,对风险一定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否则,一碰到现实状况与想象不一样,一下会造成信心动摇。
回答清楚以上问题之后,再决定是否创业不迟。很多创业者的失败,都是与创业前心理准备不够,匆匆忙忙进行创业,最后失败得一塌糊涂,假如准备不足,条件不具备,晚一点创业也不迟。
三、 先有业务,再创业
进入该行业为别人打工,通过打工的经历来积累经验与资源。那么“学费”自然由别的老板给你付了。
很多人创业是迫于生存的压力,希望赚多点钱,过上较好的生活。因此,在创业之初,是无所谓事业的,创业选择极具盲目性,为创业而创业,在刚开始创之前,进入什么行业,以什么为盈利模式,都是一片茫然。很多创业者,先将公司注册好了,再考虑业务范畴。
创业者在创业之前,一定要有明确的创业方向,再决定创业。假如,选择了某一个行业,创业前一定要积累一些该行业的经验,收集相关的资讯,如果有可能,可以先考虑进入该行业为别人打工,通过打工的经历来积累经验与资源。那么“学费”自然由别的老板给你付了,也就用不着自己创业时间交学费,行业知识、客户资源渠道,赢利模式都有了,再创业,成功就指日可待了。
四、经营能力最重要
经营赚钱的能力是最重要的,只要有非常出色的经营能力,自然会找到投资者,很多投资家天天都在找好项目投资。
很多年轻人在创业时,过多强调资金因素影响力,其实不然,创业条件中资金虽然很重要,但最最重要的是创业者个人的经营能力,特别是业务能力。如果资金是根本因素,那好,我给你投资1000万,你经营什么,你有什么可以确保赚钱吗?我想,很多人恐怕都无法保证,也不知道投资干什么,所以资金因素不是惟一的。
经营赚钱的能力是最重要的,只要有非常出色的经营能力,自然会找到投资者,很多投资家天天都在找好项目投资。
在创业初期,创业者个人的能力非常重要,事无巨细,都要自己亲自动手,创业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在创业者的个人能力中业务能力,开发客户能力,综合应变能力十分重要。创业者其实很多时候就是一个业务经理,能够拿到订单什么都好办了。很多创业成功者,都是做业务出身。有了客户,有了订单,自然的事情都变得容易了。
笔者个人创业成功也是在近十年的专业积累基础上获得成功的,经营能力修炼到家,成功自然到来。
对于有志创业者而言,不断打造好自己的经营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从学做业务开始,是一个好办法,当能力有了,创业机会自然很多,特别是今天,进入靠能力赚钱的时代,经营能力更是重中之重。
五、 内部创业更容易
在创业者中,有几种成功的类型,自己从零开始独立创业成功者,有技术与他人合作成功者,在企业内部创业成功者。笔者认为第三种创业方式最容易成功。
一个创业者比较好的选择就是有计划与策略地进入一家成功公司,先取得老板的信任,再找准机会,建议老板从公司发展角度投资新项目,这样创业的机会就有了,作为项目的提出者,自然会被老板赋予重任。很多企业都会有发展新项目的需要,如果冒昧地找人投资,合作机会不会太多,关键是一个信任感的问题,萍水相逢,人家为什么要信任?国内企业管理控制乏力,企业用人时,对忠诚度的在意,甚至超过对能力的重视。
从企业内部创业,有很多有利条件:雄厚资本实力的支持、管理的指导、综合资源的共享、业务资源的利用、品牌形象借助等,如果创业公司的业务与母体公司的业务有延续性,或关联性,创业起来更容易成功。
用我们的模式改变世界:三个北大学子的创业故事 篇4位于成都市建设巷内的“燊记石烤鱿鱼”因其火山石烤制的独特工艺和长相甜美的老板娘走红网络,网友更将老板娘刁晗婧封为“鱿鱼西施”。
10月22日下午3点,相对于周边其他店面的冷清,“燊记石烤鱿鱼”店前,食客排起的队伍将街道堵了大半边。店铺面积不大,除去后厨,店面基本被烤鱿鱼的操作间占据,食客可以坐在店门前的小桌上享用美味。
每份烤鱿鱼的售价为10元。在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的一个小时内,刁晗婧就卖出了不下50份。她不停地把一串串冰冻的鱿鱼串掰开,放到滚烫的火山石上,不一会儿白嫩的鱿鱼就变成紫红色。她熟练地把烤红的鱿鱼放到川香酱汁中卤煮一会,然后拌上各种佐料。
趁着操作的间隙,刁晗婧对记者说,从早晨店面开门就没有怎么休息过,傍晚和晚间生意会更好。据她估计,每月的营业额大约有10万元。
搞定“核心技术”
刁晗婧和男朋友胡家晨都是电子科技大学大四的学生,大三时两人开始卖烤鱿鱼。在创业的初期,刁晗婧和胡家晨并没有属于自己的店面,只有一台价值约1000元的小吃车。
胡家晨学的是工商管理专业,创业一直是他的理想。在真正创业之前,胡家晨最想做的是互联网,他自己也没想到,第一桶金会从烤鱿鱼开始。
一次偶然的机会,胡家晨和女友沿着成都的二环路闲逛,二人发现路边售卖铁板鱿鱼的摊位很多,且生意火爆,胡家晨觉得铁板鱿鱼市场潜力较大。从未下过厨的胡家晨找到一位售卖铁板鱿鱼的师傅开始学习手艺,但是师傅留了一手,胡家晨觉得“核心技术没学到”。
去年国庆假期,他又联系到了家里一位从事餐饮业工作的亲戚,学习烹制鱿鱼的手艺。他最终选择的石烤鱿鱼,是把鱿鱼在火山石上加热风干,无油无烟,保留了鱿鱼的原汁原味,这是和铁板烤最大的区别。四川人爱吃辣,胡家晨特别研发了椒麻、火锅、酸辣等5种口味。假期过后,学到手艺的胡家晨决定小试牛刀,每周五和周末就与女友刁晗婧一起推着小吃车在学校周边卖烤鱿鱼,生意慢慢好起来,每日营业额约为五六百元。
创业不能怕吃苦
创业很艰苦。那段时间,两人晚上收摊回去后还要穿鱿鱼串、准备材料,常常忙到凌晨两三点,非常辛苦。鱿鱼是冰冻的,如果用开水解冻鱿鱼就会被烫熟,口感变差,只能用冷水化开,慢慢用手掰。“冬天,我的手上满是冻疮。”刁晗婧说。胡家晨也因长期穿鱿鱼串,手上磨出了茧子。
不过,面对艰苦,两人相互鼓励着。这两位就读于重点大学的大学生说,选择烤鱿鱼创业没什么抹不开面子的,虽然烤鱿鱼是个不起眼的行业,但是至少自己敢想敢做,别的同学也对他们刮目相看。
鉴于之前在成都摆摊烤鱿鱼收益不错,今年春节,趁着回胡家晨老家四川省射洪县的机会,两人和几个朋友一起在当地一个公园内摆起5个烤鱿鱼摊点,生意依然火爆。短短7天,刁晗婧和胡家晨攒下了第一桶金——10万元。
创造品类 抢占认知
“创业的目的如果仅是赚钱,是永远赚不到钱的。”胡家晨说,“很关键的一点是打造品牌。”
胡家晨认为,做小吃这一行,创造自己的品类非常重要。鱿鱼的做法有很多种,铁板鱿鱼、干锅鱿鱼等,都算是鱿鱼的品类,他采用石烤就是创造一个新的品类。刁晗婧也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广告设计专业出身的她亲自为店铺设计了商标、广告、招贴画等。
今年4月,两人花8万元盘下了位于建设巷这间30平方米的店铺,又花两万元添置了设备和装修,之后小店正式开张。
“我们开店的时候就同步注册了商标,还为石烤鱿鱼的烹制工艺申请了专利,并利用微博、电视台等来为自己的产品进行宣传,抢占认知,让消费者一提到石烤鱿鱼就觉得燊记是最正宗的。”
事实证明,他们的市场策略为小店赢得了人气。网友们还给面容甜美的刁晗婧冠以“鱿鱼西施”的美誉。有的食客是冲着鱿鱼去的,也有的是冲着“西施”去的,总之,这家小店在成都这座美食之都打响了自己的品牌。
目前,胡家晨已经为燊记石烤鱿鱼开设了加盟热线,他和刁晗婧打算把自己的川味石烤鱿鱼向市场推广,将品牌发扬光大。
;我的信用卡手点错了点了外出转存有什么办法用吗?
2016年,河南的王娜娜去办信用卡,却被银行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