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最新数据,请稍等......

高三诗歌鉴赏题目及答案,高考古代诗歌情感鉴赏题

历史趣闻     2023-6-29     点评:28举报
一、概括诗歌内容

【典例引领】

(2022·山东日照·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惜黄花·菊

赵以夫

众芳凋谢。堪爱处、老圃寒花幽野。照眼如画。烂然满地金钱,买断金钱无价。古香逸韵似高人,更野服、黄冠潇洒。向霜夜。冷笑暖春,桃李夭冶。

襟期问与谁同,记往昔、独自徘徊篱下。采采盈把。此时一段风流,赖得白衣陶写。而今为米负初心,且细摘、轻浮三雅[注]。沈醉也。梦落故园茅舍。

[注]三雅:泛指酒器。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深秋时节,众芳已经凋谢,反衬出菊花凌霜绽放、金黄灿烂的风姿。

B.“照眼如画”“满地金钱”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菊花之美。

C.词人着野服,戴黄冠,充满古香逸韵,对暖春开放的桃李不屑一顾。

D.词人忆往昔未入仕途的生活,怡然自得,有“采菊东篱下”的雅趣。

2.“故园茅舍”为什么让词人魂牵梦萦?请简要分析。

【答案】

1.C

2.①故园茅舍中菊的傲然高洁、充满古香逸韵的品格让词人崇尚。②故园茅舍中往昔有菊相伴的隐逸生活让词人怀念。③如今词人离开故园茅舍,为生计辜负初心,只能在醉梦中纾解无奈、遗憾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着野服,戴黄冠”的不是词人,而是“似高人”的菊花。故选项说的内容都是菊花。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词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堪爱处、老圃寒花幽野……古香逸韵似高人,更野服、黄冠潇洒。向霜夜。冷笑暖春,桃李夭冶”,故园茅舍中菊花凌霜绽放、金黄灿烂,傲视暖春的桃李,傲然高洁、充满古香逸韵。其品格让词人崇尚。

“记往昔、独自徘徊篱下。采采盈把”,词人忆往昔未入仕途的生活,怡然自得,有“采菊东篱下”的雅趣。故园茅舍中往昔有菊相伴的隐逸生活让词人怀念。

“而今为米负初心,且细摘、轻浮三雅。沈醉也。梦落故园茅舍”,如今词人离开故园茅舍,为生计辜负初心,只能借酒消愁,在醉梦中回到故园茅舍,纾解无奈、遗憾之情。

【方法技巧】

1.读懂诗歌句意,能像翻译文言句子那样翻译出诗歌句子的大意,才能正确解答试题。考生在解题时,常常误解诗歌句子的意思,注意从以下方面切入。

(1)填充内容:补出诗歌语句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

(2)调整语序:按照文字表面意思无法翻译通顺的时候,要学会调整词语的顺序。

(3)重视整体:翻译时不要拘泥于词语的细节,要联系前后句子,将诗歌语句的意思完整地翻译出来。

2.审好题干内容,注意题干中的隐含要求。

3.根据内容抓住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分类整合得出答案。

【通关训练】

(2021·海南·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因许八奉寄江宁旻上人①

杜甫

不见旻公三十年,封书寄与泪潺湲②。

旧来好事今能否,老去新诗谁与传?

棋局动随寻涧竹,袈裟忆上泛湖船。

闻君话我为官在,头白昏昏只醉眠。

【注】①江宁曼上人是杜甫年轻时游吴越期间的好友,此诗为杜甫收到许八带来的旻上人的书信后的奉寄之作。②潺湲:水慢慢流动,形容流泪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扣题目并交代了写作目的,“三十年”突出了分别之久,“泪潺湲”则突出内心情绪的波动。

B.颔联采用疑问句的形式,将年轻时交往之“好事”与现在新诗无人“传”进行对比,突出“三十年”的变迁。

C.颈联借助想象,表达诗人希望未来能与老友对弈、泛舟的美好愿望,暗含诗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D.全诗语言朴索、平白如话,时间跨度虽近三十年,但以情感为线,诗句前后勾连,毫无断裂之感。

2.首联中诗人为何“泪潺湲”?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1.C

2.①对分别已久的友人的无尽思念。诗人与友人分别已久,此时收到友人的来信,勾起了对往日岁月的怀念而不禁潸然泪下。②无人能理解自己内心的苦闷。年华老去,而今诗人所作的诗文与心情难以传达给友人,无人理解、无人倾诉,这份孤独与苦闷只能深埋心间。③对此时为官生涯的愤懑不平。此时诗人虽在朝为官,却已头发花白、“醉眠”度日、抱负难展,内心充满了无奈与不平。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表达诗人希望未来能与老友对弈、泛舟的美好愿望”错误,颈联是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而非对未来的期许。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首联“不见旻公三十年,封书寄与泪潺湲”作者多年未见昔日好友旻上人,特意借此次许八回江宁之便寄诗给他。“三十年”突出了分别之久,时光荏苒,久未见面,此时收到友人的来信,表达了对分别已久的友人的无尽思念。

颔联“旧来好事今能否,老去新诗谁与传?”“好事”意为“令人快乐的事”,“谁与传”意为“谁人把他的诗传给‘我’欣赏”。年华老去,而今诗人所作的诗文与心情难以传达给友人,表达了无人能理解自己内心的孤独和苦闷。

尾联“闻君话我为官在,头白昏昏只醉眠”诗人叮嘱许八若是对方问起我,就说我还当着一个不起眼的小小官员,表达了对为官生涯的愤懑不平;头发花白、“醉眠”度日,也有诗人对自己处境的无奈。

二、概括情感

【典例引领】

(2022·安徽·合肥一六八中学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偶题三首

朱熹

【其一】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①终日面崔嵬。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②。

【其二】

擘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

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

【注】①幅巾:古代文士用绢一幅束发,成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②底处:何处。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中“堆”字,形象描绘出门外青山草木繁茂,绿紫相间,用词生动传神,蕴含喜爱之意。

B.第一首中诗人终日闲游山前,自在之余却也暗含厌倦读书生活、希望早日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C.第二首中运用了比拟和比喻的修辞,传神表达了万斛飞泉奔涌而出的不可阻挡的气势和魄力。

D.这两首诗抒写诗人生活中的偶然所见,着笔虽然不多,却耐人寻味,能够引导人们积极的思考。

2.平凡的生活现象中往往蕴藏着做人治学的道理,诗人看云而有思,临水而感怀。请分析这两首诗各自阐述的道理。

【答案】

1.B

2.其一:无论修身处世还是治学力行,凡事都要追求根源,寻求根底。犹如人们看到云腾致雨的现象,就应该去了解云何以形成。

其二:事业的成就,在于奋斗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犹如水在出山之前,尽管遇到艰难险阻,它勇猛向前,终于擘开苍崖巨峡,取得斗争胜利。在注入平原以后,仍然奋斗不息,一路前行。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暗含厌倦读书生活、希望早日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于文无据。这首诗写闲适的生活而揭示做人治学的道理。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第一首第三、四句“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意思是人们只知道雨是从云的缝隙里落下,不知道云是哪里来的。其中“只看”“不道”反映出云腾致雨的现象人们经常可见,但虽是日常所见,却很少有人去追究云从何处来,所以这首诗揭示了人们对日常现象习以为常,少有追根求源的现象。“云断成飞雨”是人们日常所见的景象,“云从底处来”即云雨究竟从何而来是人们应该思考的问题,诗歌告诉我们人们只关注现象,却不深究其背后的实质,因此这首诗旨在告诉人们,无论修身处世还是治学力行,只有透过事物探究其根源本质,才能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更深刻,人生才能有更大的收获的道理。

第二首写到汹涌的泉水劈开青翠的山峦呼啸而出,飞流直下,断枝枯木没有任何存身之处,直到冲到平原地区,这泉水才变成一川青碧的江水,平静自在地缓缓流注。这里面通过“擘开”“吼奔”写出了泉水经过的艰险,最后又运用了“自萦回”,写出了经过千难万险的泉水变成了一川青碧的江水,平静自在地缓缓流注。所以第二首诗启示我们,事业的成就,在于奋斗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修身处世方面讲,要达到澄澈的境界,就要经历千难万险,即使遇到艰难险阻,也要冲破阻碍,一路向前。

【方法技巧】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探究诗歌情感主旨的途经

1.看题目――想缘由、想目的、想场景对象、想情感。

①表达作者写作的缘由。如2001年全国题,是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一看题目就知道是送别题材的诗,作者是因为朋友李胄要走这个缘由,才写的这首诗。当然,题目中还包含了作者当时写作时的场景,即在“暮雨”之中。

②表达作者写作的目的。如读唐人朱庆余的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单看这首诗的内容,好像是写一个新媳妇准备第一次见公婆时梳洗打扮的心理状态的,只有看了题目--《近试上张水部》,才知道是作者朱庆余以公婆比喻主考官,以新郎比喻自己的好友张水部,表现自己期待不安,并希望张水部帮助自己过关的心情的。

③直接表达作者的写作场景、写作对象。如刘禹锡的《望洞庭》,实际上“望洞庭”三个字,正是作者当时所处的场景,后面作者在诗中所感也正是作者面对洞庭湖水而发出的。

④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思”字正是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2.看作者――想作者常写内容,作者诗的一般风格。

高考命题在选诗上,其中很重要的一类就是“名家的非名诗”,既然是名家,在课本中也是经常出现的,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著名诗人,因其特殊的人生经历,其诗歌往往有特定的内容,如陶渊明的归园之乐,李白的怀才不遇,杜甫的忧国忧民,另外,这一类的作家也往往有自己固定的风格,如王维诗含蓄生动,边塞诗(以高适、岑参为代表)雄浑奇拔。李白诗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杜甫诗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乐天(白居易)诗雅俗共赏,李贺诗奇诡变幻,义山(李商隐)诗清丽俊逸,杜牧诗含蓄绰约,等等。所以,同学们在看到是这样的一些诗人的作品时,脑子里就要想象他们的宽泛意义上的写作内容,常表现出来的一般的风格。同时,平时要有意识的识记他们的写作内容和风格,以便在考试时直接套用。我们在后面也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便于大家的积累。

3.看意象、炼字

看意象炼字也就是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

读诗就是要抓关健词。实际上,这些关健词,也往往是一首诗的“诗眼”。这里的关健词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作者为表达感情所选取的外在的事物,即意象,一般是名词;一个是作者在组织意象的时候,一些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使用。这两个方面都是读懂诗歌的要素,一首诗中,这些重点词,读不懂,就很难说读懂了诗歌,也就谈不上分析技巧,评价思想,同时,这两个方面又常常是高考命题者考查的地方,又是解题的要素。

4.看注释

注释是出题人为了消除学生答卷的障碍给的解释说明,必须阅读。

二、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情感。

1.忧国伤时

A.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穷兵黩武。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后者如杜甫《兵车行》。

B.边塞征战的壮烈,山河沦丧的痛苦。前者如一些边塞诗词,如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后者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再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亦是。

C.对百姓离乱的忧愁,对民族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D昔胜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前者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后者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2.人生志向

由儒及道,由积极入世到消极遁世。

A.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叹。前者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王昌龄《从军行》后者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B.宦海沉浮、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C.洁身自好,不与当权者合作。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即是。

D.寄情田园之乐、归隐山林之志。前者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后者如唐代裴迪《送崔九》“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诗人送友人归隐山林,劝慰友人安于隐居,不要暂时停留,也抒发出自己厌恶尘世的心情。

3.人生感受

A.伤春悲秋之情。多见于一些宋词之中,如宋代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时序转换,今年不是去年,去年不再,人事不同,能无惆怅!

B.人生短暂,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流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再如《乐府诗集》中有“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可不秉烛游”之句,再如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亦是。

C.世事多变,沧海桑田。如宋代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其中的愁便是“物是人非事事休”的世事沧桑。

D.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4.思乡怀人

A.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温庭筠《商山早行》

B.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C.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D.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5.长亭送别

A.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B.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C.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通关训练】

(2022·广东·深圳市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①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②行穿竹,卷罢《黄庭》③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①乾道二年(1166),陆游四十二岁,以言官弹劾谓其“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免隆兴通判,始卜居镜湖之三山。②玉瀣:美酒。③《黄庭》:道家经典著作,论养生之道。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首二句“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描写了居住环境的优美,可以安心过隐居的生活,有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味道。

B.上阕三、四句对仗工整,描写了诗人饮酒、竹林漫步、读书、卧榻看山等生活画面,表明了诗人不问世事、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C.词的最后两句“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在语意上与上文相反,饱含深意,收到了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引人深思。

D.南宋辛派词人刘克庄评价陆游词的风格可以分为激昂慷慨、飘逸高妙和流丽绵密三类,这首词语言流畅华美,应该归于流丽绵密一类。

2.这首词体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联系具体词句简要赏析。

【答案】1.D

2.(1)闲适之情。作者隐居“苍烟落照”间,丝毫不理“尘事”,终日与美酒、经书相伴,以极写隐居之闲适。

(2)无奈之情。“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貌似轻松洒脱,实际上是一种无奈。

(3)悲愤之情。最后一句“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道出了词人对统治者徒使英雄垂暮、无所作为的满腔悲愤。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语言流畅华美,应该归于流丽绵密一类”错。从词中看,词人生活在苍烟落照、无尘事扰乱的环境里,天天有美酒相陪,然后可以自由地读道家之书,可以在山林中行走,还可以歌咏自得,这些都体现了飘逸高妙的特点,而不是流丽绵密。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词人把自己所居住的环境写得是如此的优美而又纯净。“苍烟落照”四字点缀自己居处的环境,第二句中直接点明住在这里与尘事毫不相关,可以一尘不染,安心地过着隐居的生活。三四句写自己喝完酒就散步穿过竹林,看完了《黄庭》就躺下来观赏山中美景,体现了作者愜意的生活,写出自己生活的闲适。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词人说自己贪恋这种旷达的生活情趣,任凭终老田园,随处都能见到使自己高兴的事物,何不随遇而安呢?这几句看似旷达,实际上是一种迫于现实的无奈。

“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这两句可以说是对以上所写的自己的处境作出了解释。词人说原先就已知道造物者无情(他的心肠与常人不同),它白白地让英雄衰老死去却等闲视之。怨天实际是抱怨南宋统治者无心恢复中原,以致使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此句道出了词人对统治者徒使英雄垂暮、无所作为的满腔悲愤。

三、评价观点

【典例引领】

(2022·山东省实验中学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

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①;云山摛锦,朝露漙漙①,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③,似二陆④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注释】①耿耿:明亮。②摛(chī):舒展,铺陈。③漙漙(tuán):形容露水多。④长安:代指宋都汴京。⑤二陆:指西晋诗人陆机、陆云兄弟。二人在年青时入洛阳,以文章为当时士大夫所推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孤”“青”“野”“残”四字,渲染了旅途中凄清孤寂的环境和心境。

B.“渐”字领起的十六字形成对仗,所描写的早行景象宛然在目,极具画面感。

C.“用舍”三句与“小舟从此逝,江海度余生”一样都表达了词人出世退避意念。

D.这首词作集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情感起伏跌宕,层次井然,文思连贯。

2.金代文学家元好问认为这首词的作者并非苏轼,但多数研究者并不认同这一观点。请结合具体词句简要阐述理由,反驳元好问的观点。

【答案】1.C

2.①上阙 “月华”“晨霜”“云山”“朝露”等意象所描写的自然景物,意境明朗开阔,其阔大的境界与苏轼豪放词的风格一致。

②下阙“用舍由时,行藏在我”“优游卒岁,且斗尊前”等句,表现出作者面对人生的不如意自我宽慰、优游度日的豁达情怀,这正符合苏轼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③下阙“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表现出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豪迈自信,正是苏轼人生态度的写照。

④整首词多用铺叙的手法表现早行的情景和对过往生活的回忆,兼用二陆等典故,体现了苏轼“以诗为词”甚至“以文为词”的特点。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表达了词人出世退避意念”错误。“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意思是“其实重用与否在于时势,入世出世须由自己权衡,不妨闲处袖手看风云”。抚今追昔,作者深感他们兄弟俩现实社会中都碰了壁,为了相互宽慰,作者将《论语》“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中的诗句化入词中,并加以改造、发挥,以自开解。“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由往事回到现实,表明作者已从壮志难酬的苦闷中摆脱出来,获得了内心的平静和慰安。在议论中发表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人生态度,抒写了沉郁惆怅的心境。可见,“出世退避意念”曲解文意。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思考创新性解读、个性化理解的能力。

上阕“月华”四句意思是“晓月渐渐淡去了白绢似的皎洁,微亮的晨霜一片晶莹;山上云白如展开的锦缎,朝露点点与晨光辉映。人世间的行程没个尽头,有限的是这劳顿的人生。似这般无足称道的平庸,难得有欢愉的心境”,描写的自然景物明朗开阔,其阔大的境界与苏轼豪放词的风格一致。

下阕“用舍由时,行藏在我”“优游卒岁,且斗尊前”等句意思是“幸有妙笔在手,文思敏捷,诗书万卷在胸,自以为铺佐圣上使其成为尧舜,该是星月同辉,事业必成。其实重用与否在于时势,入世出世须由自己权衡。不妨闲处袖手看风云,少不得那分明哲与淡定。好在你我身体康健,只须终年悠闲游乐,姑且杯中寻醉慰平生”,表现出作者自我宽慰、优游度日的豁达情怀,这正符合苏轼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下阕“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意思是“幸有妙笔在手文思敏捷,诗书万卷在胸,自以为辅佐圣上使其成为尧舜,该是星月同辉,事业必成”,从而可以看出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豪迈自信,这也正是苏轼人生态度的写照。

上阕一开篇,作者便以“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以及“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数句,绘声绘色地画出了一幅旅途早行图。早行中,眼前月光、山色、晨霜、朝露,别具一番景象。下阕作者追忆:他们兄弟俩,“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运用了铺叙的手法表现早行的情景和对过往生活的回忆,兼用二陆等典故,体现了苏轼“以诗为词”甚至“以文为词”的特点。

【方法技巧】

分析情感首先明确情感或诗人的观点,然后对其评价,然后针对自己的看法运用诗歌中的诗句具体的解释,做到有观点,有分析。

【通关训练】

(2022·河南·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节选)

杜甫

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忧端齐终南②,澒洞③不可掇④。

[注]①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甫与李白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②终南,山名,终南山。③澒洞,弥漫无际的样子。④掇,收拾,引申为止息。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舍”字有割舍之意,其实诗人是难以割舍的,连邻居都为之呜咽,何况是做父亲的呢?

B.五、六句写诗人无法面对孩子饿死的现实,“愧为人父”体现了诗人悔恨和悲愤的心情。

C.七,八句写今年的秋收还不错,“登”即丰登,但是穷苦之人宁愿应征去做戍边的士卒。

D.这首诗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诗人把个人遭遇和时代风云融入诗中。

2.有评论说,“老杜,饥寒而悯人饥寒者也”。你是如何理解这一评论的呢?请结合这首诗简要分析。

【答案】1.C

2.①节选部分描绘了一幅幼子饿死、举家痛哭、四邻皆悲的凄惨图景。作为父亲,诗人强忍悲痛,感到自责和悔恨。②诗人并未沉湎于一己之痛,他推己及人,想到了远不如自己的那些失去土地的平民和应征戍边的士卒。③诗人从万民的哀乐而想到国家的前途命运,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的能力。

C.“但是穷苦之人宁愿应征去做戍边的士卒”错误,“贫窭有仓卒”诗意为“穷苦人家仍然弄不到饭吃而导致意外的不幸”。“仓卒”意为意料之外的。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开篇六句,写一进门,就听见家人在号啕大哭,这是非常戏剧化的。“幼子饿已卒”,“无食致夭折”,景况是凄惨的。“吾宁舍一哀”,,这里的意思是:“我能够勉强达观自遣,但邻里且为之呜咽,况做父亲的人让儿子生生的饿死,岂不惭愧。节选部分描绘了一幅幼子饿死、举家痛哭、四邻皆悲的凄惨图景。作为父亲,诗人强忍悲痛,感到自责和悔恨。

后十句,时节过了秋收,粮食原不该缺乏,穷人可还不免有仓皇挨饿的。像自己这样,总算很苦的了。”诗人当时不一定非常困苦,因为他大小总是个官儿,照例可以免租税和兵役的,但他尚且狼狈得如此,那么一般平民扰乱不安的情况,就要远远胜过他了。诗人想起世上有很多失业之徒,久役不归的兵士,那些武行脚色已都扎扮好了,只等上场锣响,便要真杀真砍,大乱的来临已迫在眉睫,他的忧愁从中而来,不可断绝,犹如与终南山齐高,与大海一样茫茫无际。诗人并未沉湎于一己之痛,他推己及人,想到了远不如自己的那些失去土地的平民和应征戍边的士卒。

诗人 “推己及人”,他结合自己的生活,推想到社会群体;从万民的哀乐,来推定一国的兴衰,句句都是真知灼见,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2022·广东潮州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面小题。

渡白沟①

刘因②

蓟门霜落水天愁,匹马冲寒渡白沟。

燕赵山河分上镇,辽金风物异中州。

黄云古戍孤城晚,落日西风一雁秋。

四海知名③半凋落,天涯孤剑独谁投。

【注】①白沟:宋辽签订澶渊之盟,以之为国界。②刘因:元初诗人,一直以南宋为故国。③知名:抗元名士。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了季节、地点和羁旅行程,渲染出秋日北国的苍凉肃杀的氛围。

B.颔联紧扣所见燕赵辽金故地的山河风物,寄寓内心深沉慨叹,含蓄幽远。

C.颈联写诗人骑在马上远望孤城,但见白沟落日秋风、黄云秋雁,百感交集。

D.全诗以景结情,意境高远,呈现悲壮之美,颇有杜甫诗歌沉郁雄浑之风。

4.后人评价本诗“联联含情,一联一愁”,请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的“一联一愁”?

【答案】3.D

4.①首联表达了羁旅独行之愁。诗人单人匹马,冒着寒冷渡过宋辽分野的白沟河。

②颔联表达了怀念故国之愁。眼前已是异域他乡的风景,由辽金故地想到了宋朝的灭亡。

③颈联表达了触景悲秋之愁。诗人通过描写黄云弥漫、孤零城堡、落日残照、西风萧索、秋雁孤飞,生发了悲秋之愁。

④尾联表达了知音难觅之愁。四海之内的抗元名士,本是自己的知己,却已半数亡故,自己也不知道将要投奔何处。

【解析】

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以景结情”错。“天涯孤剑独谁投”我孑然一身,书剑飘零天涯,纵然满怀幽思忠愤无处倾诉,无人知晓自己的心声。这句不是写景句,是抒情,并非“以景结情”。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联,“蓟门霜落水天愁,匹马冲寒渡白沟”,诗人由蓟门返乡,只身单骑渡过白沟,正值寒冷的落霜季节。“蓟门”、“白沟”、“霜落”、“水天愁”、“匹马”等意象,构成了一种苍凉肃杀的境界、凝重压抑的氛围,更加突出诗人的羁旅独行之愁。

颔联,“燕赵山河分上镇,辽金风物异中州”,“上镇”,今易县一带,战国时燕、赵疆域以此界分;“中州”,中原,今黄河中、下游一带。战国时燕、赵疆域以此界分,自宋代与辽金对峙,又是华夏汉族与辽金夷族在风俗文化方面的分水岭。这两句极为含蓄,但又高度概括地透露出“水天愁”的原因所在:这里从战国时的燕赵,到唐宋盛世,一直是北方军事重镇。可现在,华夏沦丧,蒙古入主中原,这里已成为元朝的畿辅腹地,华夷之大防不复存在了,令诗人感到“水天愁”。面对此景,诗人顿生怀念故国之愁。

颈联,“黄云古戍孤城晚,落日西风一雁秋”,黄云滚滚弥漫天空,笼罩着古代边戍之地,孤零零的城堡、落日残照、西风萧索、孤雁南飞,面对此景,诗人难免不产生悲秋之愁。

尾联,“四海知名半凋落,天涯孤剑独谁投”,诗的尾联写的是,与自己相知及交游的朋友,或逝或隐,多已离去,自己孑然一身,书剑飘零天涯,纵然满怀幽思忠愤,亦无处倾诉,无人知晓自己的心曲了。“凋落”、“孤独”尽发悲凉凄怆之情、知音难觅之愁。

强化训练

高三诗歌鉴赏题目及答案,高考古代诗歌情感鉴赏题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模板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诗歌吧,诗歌语言言简义丰,具有凝练和跳跃的特点。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模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模板1

  一、古代诗歌鉴赏的快速解题

  (一)诗歌主题的快速把握

  1.看背景

  孤 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⑴,愿斫五弦琴⑵。

  [注释]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如果了解了王安石积极变法的经历,了解了他的思想性格,了解了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就不难把握此诗的主题。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借孤桐以言志,孤桐即为他的人格写照:尽管在变法中,他受到种种打击,但他志存高远,正直不屈;经历的磨难越多,斗志越坚;为了天下苍生,不惜粉身碎骨

  2.看体裁

  抒情诗要注意把握诗人在诗歌中传达出来的情感。例如,苏轼的《念奴娇o 赤壁怀古》其目的就是抒发情感,该诗的主题是:壮志未酬的华发之叹。再看下面这首诗: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抒情诗,然后把握其情感:讽谏唐朝统治者,贪图享乐,当心亡国。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首先,应把握诗中的两个悲剧人物:琵琶女,当年色艺双绝,后来沦落江湖;白居易,当年名满京城,后来谪居江州。从琵琶女、白居易的悲剧,我们可以联想到屈原、贾谊、李广、陶潜、李白、杜甫等无数杰出人才的悲剧。根据诗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概括出该诗的主题:奇人数奇(数奇,命运不好)的才子之悲。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请看下面这首诗: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之五)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哲理诗,然后就能较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3.看技法

  从诗歌的技法入手,有时也能迅速地把握诗歌的主题。例如: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诗采用的写法,一为用典,朱雀桥乌衣巷为东晋的繁华之地,王谢为东晋权贵豪门。一为借景抒情,野草花夕阳斜,这些景物让人联想到萧条衰败;旧时的堂前燕,目睹了王谢家族的富贵荣华,现在只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从技法入手,可以在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昔盛今衰的王朝悲歌。在这首诗中,诗人很可能就在感叹唐王朝的衰败。

  4.看意象

  意象: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如梅就带上了清芳高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模板2

   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

  1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

  2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3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4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参考答案]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步骤一)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步骤二)来表现“思家”的。(步骤三 题目已经说明情感)(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总结】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解析(7)”一文这里就全部结束了,希望大家在高三期间好好复习,为高考做准备,大家加油。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模板3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型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1:

  春行即兴 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

  游月陂 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3分)

  [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分)

  [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分)。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2分)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模板4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酬孝峙①

  [清]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③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 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 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③熏风:东南风。

  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词作品中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要分析词人的自我形象,可深入分析词的上片。这首词上片共四句话,前两句写词人头发很短,胡须很长,眉毛高耸,面带病容,颧骨凸起,比那光头垂眉、闭目参禅的和尚还要奇怪。三、四句写词人的心却仿佛终南山石缝中的一根青藤,一任严霜侵袭、暴雨击打,自己却等闲视之。由此不难看出词人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却坚韧不拔的形象。分析上片可知,词人刻画自我的外在形象时,运用了描写的手法;刻画自我的内在性格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答案: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韧不拔。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

  戎 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 ①骎骎(qīnqīn):马跑得很快。②卢龙塞:古地名。

  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解析:本题分析景物描写所渲染的环境特别要注意“北风”“白草”和“胡马骎骎”等意象。

  答案:特点:自然环境险恶,军情紧急。作用:营造了肃杀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答“是为边将出场作铺垫”也可)。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满江红①

  柳 永

  暮雨初收,长川②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

  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

  游宦区区成底事③?平生况有云泉约④。归去来,一曲仲宣⑤吟,从军乐。

  【注】①词人中进士后,被授予睦州团练推官,此词为赴任途中所作。②长川,即下片词中的桐江。③成底事:一事无成。④云泉约:指退隐山水之间的约定。⑤仲宣:王粲,建安七子之一,有《从军行》五首。《乐府解题》曰:“《从军行》皆军旅苦辛之辞。”

  这首词的上片写景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解析:赏析写景的特色当然要先明确景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再据此分析作者是如何写景的。

  答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特色。静景是傍晚雨停,桐江波静,舟船帆落,蓼草疏淡如烟等;动景是江上渔船飞、灯火闪烁等,这些动景更加衬托出环境的静寂。

  课案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碧 瓦

  范成大

  碧瓦楼前绣幕遮,赤栏桥外绿溪斜。

  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

  这首小诗写的是春日即景,写得井然有序,诗人依照怎样的顺序描写了哪些景物?

  解析:这首诗通篇写景。第一、二句中的“碧瓦楼”“绣幕”“赤栏桥”是人文景物,以下“绿溪”“杨柳”“棠梨满地花”是自然景物。四句诗就是四幅画:绣幕遮掩的碧瓦楼,桥外斜横的绿溪,漫天飞絮的杨柳,落花满地的棠梨。有动有静,有声有色,花香水气,仿佛从画中溢出,给人身临其境之感。问中含有“怎样”“哪些”两个答题点。

  答案:诗人是依照由近及远、由上到下的空间顺序写景的。近景有绣幕垂挂的碧瓦楼,远景有赤栏桥外横斜的清溪,空中有烟柳飞絮,地上则是棠梨落花。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绝 句

  道 潜

  高岩有鸟不知名,欸语春风入户庭。

  百舌黄鹂方用事,汝音虽好复谁听?

  这首诗主要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的突破口是抓住鸟的生存环境和叫声,尤其是诗句的后两句,是鸟这个意象人格化及其所蕴涵的意义所在。“百舌黄鹂”善鸣“方用事”,在朝中受宠,专权用事,而“高岩有鸟”“复谁听”,受到排挤,无人欣赏。

  答案:诗中主要塑造了一个不知名的高岩鸟形象。此鸟生活在高岩之中,鲜为人知,品种珍奇,叫声亲切诚挚,但飞入庭院之中,却不被人容纳,无人欣赏。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 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 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解析: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我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应,这个反应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西山怎样呢?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

  答案:诗的前两句借助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等意象,描绘出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

  秦 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这首词的上阕描述了一个怎样的场景?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解析:这首词的上阕借景抒情,情与景紧密相连,分析时抓住景物意象和抒情语句就可以。

  答案:这首词的上阕描述了往昔送别的场景,暮春时节,杨柳依依,行舟远去,江水空流,表达出作者送别时依依不舍、无限惆怅的情感。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 楼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①,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 ①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的?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景物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看前两句所描写的意象及意象特征。“海浪如云去却回”,由此见浪卷云涌之势;“北风吹起数声雷”,由此闻海风呼啸,闷雷滚滚之声,景象壮美。

  答案: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之际,浪起云涌,风号雷鸣的壮美景象。一二两句分别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展现了雄伟的气势。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模板5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不论回答何种问题,都应尽量涉及三方面的内容:诗歌相关内容、表达技巧、诗歌主旨。

  ①先答这个字 词 在文中的意思(若答题的空很长还要描绘画面)

  ②运用了什么手法

  ③达到了什么表达效果 (有什么好处)

  ④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等。考生在平时复习时,应对这些形象做些积累。(2)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时应忠于原文,不可臆造。(3)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

  表现手法 照应、倒装、铺垫、铺排、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化动为静(以动衬静)、以小见大、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卒章显志、言此意彼、意在言外、寓褒于贬、明褒实贬、欲擒故纵、画龙点睛、重章叠句、意象组合、白描与工笔、以乐景写哀情、借古讽今、运用典故、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含蓄蕴藉等。

  总论情与景关系:

  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对比、象征、通感、双关、 修辞手法: 手法用典、叠词、互文、列锦等。

  1、鉴赏古诗,应该充分考虑它们创造形象的特点。

  2、理解诗意,借助想象和联想再现形象。

  3、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4、剖析作者思想。

  5、诗中赏画 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

  6、画中品诗 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高三诗歌鉴赏题目及答案,高考古代诗歌情感鉴赏题

高考语文诗歌情感题解题技巧(含例题分析)

  【常见设问方式】

  1.这首诗词的某一联(某句、某片、某细节、某典故、某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局部考查)

  2.这首诗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整体考查)

  【解题技巧】

  诗歌是通过描述或议论人、事、景、物来表情达意的。探究一首诗的情感可能会涉及多方面的信息,包括标题、作者、注释、题干,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诗歌本身。

  01、标题乃是诗歌情感的风向标【突出关键字标题】

  古诗词中有大量即事作品,所涉事情常常在文题中体现出来,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也由此可以推知。所以在回答思想情感类题型时应首先看清题目是否有助于答题。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9题。

  月圆①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指月圆。④〔列宿〕众星。

  9.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解析】

  这首诗的题目月圆二字对解读诗歌的情感大有帮助。因为中国人最看重月亮,最讲究团圆。月到中秋分外明,人到佳节倍思亲,月圆人不圆是旅居在外的游子最大的心头之痛,本诗中的杜甫即是如此。由诗歌尾联中的故园二字就可以看出作者是在想象家乡松树和桂花的情态,这应该是虚写;而万里共清辉的景象实中有虚,眼前清辉是实写,故园清辉是虚写。这样虚实结合,把诗人寄居异乡思念故乡的情感就表达了出来。

  例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

  【解析】

  题目中有新居二字,说明朋友刚刚乔迁新居。从人之常情的角度讲,诗人当然得送上自己的祝贺了,诗歌字里行间透露出了意味深长之意之情之感。根据认得诗人在此间,可以看出作者对窦员外的恭维之意和向往之情;作者和窦员外都喜欢诗歌,都喜欢闲适,可以看出他们志趣相同。

  02、看作者是否为自己所熟悉的诗人

  文学史上大多数知名诗人、词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由于特殊的经历会在创作上形成较为稳定的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考生应根据平时所学对名家诗词作品反映的思想内容加以归纳、总结与积累来帮助自己判别、解答此类题目。

  例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夜纪怀

  [宋]陆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④

  【注】①〔明河〕银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2)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3分)

  【解析】

  此诗为陆游所作,问诗人的情怀,就是问陆游的理想报负。南宋就那么几个爱国诗人,所以学生对陆游的情怀不可能不了解。第三联写秋夜病卧,天气渐凉,在半梦半醒之间诗歌写成;第四联则写诗人不忘大散关,尤其念念不忘大散关的战斗生活。由此可看出诗人是多么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啊!

  03、凡有注释绝对重要

  题注是作者创作诗词时,用以交代创作的缘由,写作的背景等。尾注由出题者根据解题需要附加的注释,用以帮助考生了解作者、时代背景、文中典故或是关键词意义等。扣住诗词的题注、尾注对解读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大有裨益。

  例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雨过至城西苏家

  [宋]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解析】本诗的注释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对学生有很好的提醒作用。苏轼一生在政治上经常受打击,偶有重用,自然高兴,而黄庭坚作为苏轼的学生兼好友,自然也为他高兴。这样就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诗主要描写了雨过天晴后诗人到苏家途中看到的景色,如红花沾雨、柳色葱翠等。诗人这样写一方面表达了自己喜悦的心情,另一方面也表达出忙中偷闲的快乐,从颔联还能看出诗人的踌躇满志。

  04、诗若用典,典中必含情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多少历史故事、历史典故启人心智。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用一个典故,胜过多少豪言壮语,因此考生务必留意诗中的用典,其中必有诗人寄托于斯的情感。

  例5.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

  张元干[注]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干〕宋代爱国词人。

  (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

  【解析】

  这一题命题者问得很具体,针对诗中的一个典故发问,既考查学生的知识面,又考查学生读题的细心程度。起舞闻鸡酒未醒借用祖逖的典故,表达报国之志,同时酒未醒也显示出作者志向难以实现的无奈。潮落秋江冷以景结情,通过描写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表达出作者面对国势衰颓、壮志难酬的悲凉。

  05、似曾相识的关键动词能见出诗人情感

  古人炼字,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时抓住了诗句中一个关键的动词或形容词,就能打开作者思想情感的大门。这就叫诗歌鉴赏的敏感意识。

  例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

  [清]黄之隽

  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都被绿痕皴断,是丛篁幽石。

  天开十折画屏风,遮住半江黑。仔细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1)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4分)

  【解析】

  高卧仰看,这是两个非常形象的动词,在诗句中很是关键。这两个动词在生活中代表什么样的生活状态,考生不可能不知道。只要稍微去想象一下就能猜到:高卧船头而仰看映入江中的山色,由此不难看出作者闲适自得的心情。

  例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兰径薰幽佩,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解析】

  对这首诗进行理解,没有什么外界信息可供参考,能给考生最大帮助的就是最后一联中樊笼这个词。因为陶渊明有一句名诗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知道的同学就可依此推测作者的情感了。本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之情,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之志。

  以上从五个角度给同学们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提供帮助。当然这几个角度不是孤立使用的,应当视具体情况,有多少角度就用多少角度。只要能最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情感就去试一试。

  【答题模式】

  情感题的答题模式不是固定的,要针对试题设题的角度具体回答,最基本的答题模式是:

  模式1:通过的描写(叙述、回忆),抒发了(表现)诗人的感情。

  模式2:表达了作者之情。通过,表明他内心;通过,表明他

  温馨提示:牢记表现诗歌情感的答题术语,这样才会将自己理解的情感与术语对接,从而准确答题。

  扩展资料:

  高考(全称: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英文The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普通高等学校的招生考试,是由普通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普通高考于每年的6月7、8日举行,部分地区因其科目安排而将考试延长至6月9日。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由国家主管部门授权的单位或实行自主命题的省级教育考试院命制;由教育部统一调度,各省级招生考试委员会负责执行和管理。教育部要求各省(区、市)考试科目名称与全国统考科目名称相同的必须与全国统考时间安排一致。

  2022年1月,教育部发布《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明确2022年高考全国统考于6月7日举行。

  历史沿革

  高考是高等学校选拔新生的制度,中国有1300多年科举考试的历史,这一制度曾显示出选拔人才的优越性,影响了东亚各国。1905年,清廷出于发展新教育、培养实用人才的需要,废除了科举制度,转而引进西方的学校考试制度。中国现代高考制度的建立,就有这样两个重要来源:

  一是科举考试制度所形成的传统考试思维和价值,

  二是西方现代的考试制度的模式和手段。

  1904年,清政府在张之洞等人的主持下颁行了《奏定学堂章程》。

  1905年,科举考试制度寿终正寝,从此中国现代高考制度登上了历史舞台。

  1936年,全国已经有100多所大学,当时的高考制度是各所学校自主组织命题,学生可以选择报考多所大学,也可能同时被多所大学录取。

  1952年,中国建立起来全国统一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统一高考招生能更好的显示出公平,也适应了当时国家快速选拔人才的需要。

  1977年,邓小平出任国家副总理,分管文教,主持恢复高考。恢复高考改变了千百万人的命运,挽救了中国教育,也挽救了整个中国。

  1981年,理科中增加了生物学科。

  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规定在中央部门或国防科工委系统所属的某些高等院校,要按一定比例面向农村或农场、牧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行业的定向招生。

  1983年,外语(英语、俄语、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高考填报时可以自由选择。)被正式列入高考科目,以原始分计入总分。

  1985年,教育部规定:可以从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数国家计划外的自费生。一向由国家“统包”的招生制度,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并存的“双轨制”。同年,从美国引进标准化考试,并于当年首先在广东省进行了英语、数学两科的试点。

  1985年,上海在全国最先获得自主命题权,实行3+1方案(除语数外,再任选一门)。同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北京大学等43所高等学校进行招收保送生的试点。

  1994年,高考生物和地理科目被取消,除语数外,文科加考思想政治和历史,理科加考物理和化学,初衷是为学生减负,但导致学生地理和生物知识的贫乏。同年,思想政治被排除在统考科目之外,理科考试中不再考思想政治。

  1996年,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高校学费开始增加。

  1997年,普通高校招生并轨改革。

  1999年,教育部出台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件提出,跨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与任务,对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做出了全面部署同年广东率先试行“3+X”改革方案,生物、地理又重新开始出现在高考科目中。从这年起,高校大规模扩招开始。

  2000年,一直由国家“全包”的师范专业也实行收费,招生并轨改革完成。

  2000年之前中国高考一直实行全国一张卷,从2000年到2004年,全国开始实施“统一高考,分省命题”的组织方式,越来越多的省份加入自主命题的行列。

  2001年,教育部对报名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考生条件进一步放宽。取消了普通高考报名年龄不超过25岁、未婚的限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也不再限报高等职业学校,也可报考普通高校。报名并参加普通高考将不受年龄及婚否的限制与影响,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至此全国各地每年都有25岁以上的大龄考生步入高考考场。

  2003年,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决定从2003年起将高考时间提前一个月,高考时间固定安排在每年6月7、8、9日。

  2003年教育部批准首批22所高校开展自主招生试点。作为一种新的选才方式,具备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已有90所;类型逐渐增多,有“自主组织测试”、“校长实名推荐制”、“自主招生联考”等形式。

  2008年,中国开始启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2010年,高等教育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的15%。在短短的五六年中,大学招生扩大了将近3倍,“大众化教育”逐渐取代“精英教育”。高校毕业生缺乏技能、就业困难等问题,引起了人们对扩招的反思。

  2010年2月,公布公开征求意见稿,7月发布经中央思想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全文。文件明确提出要逐步形成分类考试、多元录取、综合评价的考试招生制度,为高考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

  2014年9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创造条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2015年起在有条件的省份开展录取批次改革试点”。

  2014年12月16、17日,教育部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效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等四大高考改革配套方案。

  2014年全国有16省市实行分省命题,统一命题的有15个;2015年,又新增江西、辽宁、山东3省实行高考统一命题,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增至18个。

  2016年全国有26个省份选择统一命题,也就是采用“普通高考全国卷试题”,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5省份仍为分省命题。

  2017年10月19日,十九大代表、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到2020年,中国将全面建立起新的高考制度。

  2018年3月21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对2018年的高校招生做出部署。《通知》指出,要进一步提高中西部地区及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中央部门所属高校要向重点高校录取比例相对较低的省份倾斜;全面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等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

  2019年5月6日,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会上透露,2019年高考报名者达到上千万。

  2020年3月31日,受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202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以下简称“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考试时间为7月7日至8日。具体科目考试时间安排为:7月7日,语文9:00至11:30;数学15:00至17:00。7月8日,文科综合/理科综合9:00至11:30;外语15:00至17:00。湖北省、北京市可根据疫情防控情况,研究提出本地区高考时间安排的意见,商教育部同意后及时向社会发布。

  2020年3月31日,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王辉:今年高考延期一个月,总体上今年高考后填报志愿和录取时间将较往年整体推迟1个月左右,本科录取预计在8月底结束,专科录取预计在9月中旬结束。高校秋季开学时间相应顺延,预计本科高校9月初至中旬陆续开学,高职院校一般在10月初开学。

  2020年7月25日,从2021年起,北京高考英语增加口语考试,口语加听力考试共计50分,总成绩分值不变。

  2021年,全国高考报名1078万人。

  2021年9月15日,江西省高考综合改革专题新闻发布会举行,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江西从2021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高考综合改革,采用“3+1+2”模式,不分文理科,使用全国卷。

  2021年9月,第四批新高考改革省份方案发布,甘肃、黑龙江、吉林、安徽、江西、贵州、广西等七省(区)作为第四批新高考改革省份发布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取消文理分科高考采取“3+1+2”模式。

  2022年1月,教育部发布《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明确2022高考全国统考时间,科目考试时间安排为:6月7日9:00至11:30语文;15:00至17:00数学。6月8日9:00至11:30文科综合/理科综合;15:00至17:00外语,有外语听力测试内容的应安排在外语笔试考试开始前进行。

历史趣闻类推荐阅读 ⇓
扬州地区革命文物展,扬州国家重点文物

扬州地区革命文物展,扬州国家重点文物

历史趣闻阅读:480   点评:18
张飞多次挑衅吕布,为什么最终都没事

张飞多次挑衅吕布,为什么最终都没事

历史趣闻阅读:7667   点评:134
肝炎不一定都会传染人,带你全面了解肝炎疾病

肝炎不一定都会传染人,带你全面了解肝炎疾病

商家广告阅读:6268   点评:182
古人有哪些奇闻异事,古代奇闻

古人有哪些奇闻异事,古代奇闻

历史趣闻阅读:342   点评:9
广受期待的宅兹中国特展单日营本月连加两场

广受期待的宅兹中国特展单日营本月连加两场

历史趣闻阅读:458   点评:24
成都市考古工作队,四川考古发掘用手持考古光谱仪

成都市考古工作队,四川考古发掘用手持考古光谱仪

历史趣闻阅读:499   点评:12
三国演义里的木牛流马是谁制造的,诸葛亮的木牛水马

三国演义里的木牛流马是谁制造的,诸葛亮的木牛水马

历史趣闻阅读:427   点评:31
玩转恐龙园,积木恐龙玩具乐园

玩转恐龙园,积木恐龙玩具乐园

历史趣闻阅读:408   点评:16
一铲落地产生一个世界奇迹

一铲落地产生一个世界奇迹

历史趣闻阅读:374   点评:7
石上生花穿越时空的宝藏

石上生花穿越时空的宝藏

历史趣闻阅读:410   点评:7
站长统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