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0日,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主办,自治区文化厅、内蒙古博物院承办的“文明之旅——中国北方草原古代文明揽胜”大型专题文物精品展上,耶律羽之墓中的部分金器、瓷器等文物首次展出,观众获得了大饱眼福的感觉。
这些文物早在1992年就出土了。
耶律羽之墓坐落在赤峰阿鲁科尔沁旗罕庙苏木东南如同簸箕形的山洼中,这座山峦的主峰峰尖鬼斧神工般地形成一个大沟堑,远远看去就像一个裂缝,所以当地人称此山为裂缝山。
如同辽太祖的祖陵一样,耶律羽之的墓地也是在东、北、西三面的环形山脉的凹处砌筑了石墙,形成了一个布局严谨的封闭式墓群。在得到报告说墓葬被盗后,考古人员赶到现场,他们借着微弱的手电光,眼前出现了一个绿莹莹的琉璃世界,原来耶律羽之墓墓室的砖全为绿色琉璃砖,这在以往发现的众多贵族墓,甚至历代皇帝陵中都是未曾见到过的。在进入17米斜坡式墓道时,曾经遇到过约5吨重的花岗岩挡道,这墓道与长方形门庭相连。墓门以朱红为底色,绘有牡丹、飞凤和黄彩团花等图案。甬道及耳室是用石条砌成的,壁画由于年代久远只有顶部还残存流云飞鹤的图案。在甬道内发现耶律羽之墓志,两侧就是放置瓷器马具的耳室。虽然已近千年,但主室两扇对开的石门,仍能转动自如。分设在主室北壁和东壁之下的两个棺床,北床为耶律羽之,东床为其夫人。分床葬法,与以往辽墓同床葬法有区别。
耶律羽之墓因地处偏僻躲过了女真人的铁蹄,然而却没能逃过盗墓人的魔掌,耶律羽之墓的墓门前有两扇一人多高的石门,一扇石门已被拆下,并成为盗墓者出入墓室的“梯子”,上面的色彩已被踩得无一点痕迹。另一扇完好无损的墓室石门上有彩绘的门神,如真人般大小,披甲执剑,怒目虬髯,威武骠悍,由黄、黑、红等色彩绘成,地面上还残留有大量的丝织品残片。
盗掘后的耶律羽之墓里面幸存有四季穿的衣服,有袍、内衣、袜子等,还有丝制幔帐。这些丝织品上绘有奔鹿、团风、花卉等图案,一件夹衣的残片上还用金线绣着一只金光灿烂的孔雀。
当发掘工作结束时,传来了令盖之庸兴奋的消息,民警们经过45个昼夜的侦破工作,耶律羽之墓被盗案告破。
收缴回来的文物主要有瓶、壶类实用器,有鸡冠壶、穿带瓶、花式口碗等瓷中上品。其中有迄今为止最大的白釉穿带瓶,通高近70厘米。还有一对胎质坚硬细密、釉色一白一黑的马镫壶。金器则有镯、戒指、耳坠等,有金花银唾盂、罐等银器。其中还有一件金华银龙纹砚台,从上面写着“万岁台”三字,此砚台为皇帝御用之物,初步判断可能是皇帝赐予耶律羽之的。并且首次发现锤击成型再加錾刻制作的圆口花腹金杯,圈足及内圈均饰莲瓣纹,杯外壁錾刻四对鸳鸯,两两相对,周围饰有团花、桂枝纹;还有花式口圈足金杯,器腹錾刻五组精美的团花海冬青图案,圈足之上为莲座纹内底,双鱼宛若戏水。
1992年耶律羽之墓的考古发掘被评为中国十大考古发现,虽为重要发现,但在人们心中留下了许多遗憾。耶律羽之墓最大的遗憾是彩棺被盗墓者劈碎,如果没遭毁坏,可能会是一个同吐尔基山辽墓一样的彩棺。许多玻璃器皿和丝织品也已被破坏,留有的残片难以看到原貌。
耶律羽之,祖父曷鲁匣麦被太祖称为“心脏”,父偶思也是战功累累,均为契丹最大部迭列部首领。羽之,小字兀里,字寅底哂。自幼豪爽不群,好学不倦,通诸部语。 “事有寓目历耳者,终身不忘;言有可记堪录者,一览无遗。”文武兼备,颇有才干。阿保机建立契丹之初,小小年纪多预军谋。
天显元年(926年),契丹征服渤海后,即在其地建东丹国,立皇太子耶律倍为人皇王,都天福城(即忽汗城),羽之任右次相,“虽居四辅之末班,独承一人之顾命”,成为东丹国建国安邦的实权人物。
天显三年(929年),羽之考虑东丹王和当今太宗耶律德光的矛盾以及东丹国面临的实际问题,建议将东丹国的渤海遗民迁到辽东的梁水之地。这正对了太宗的心思,嘉许采纳,下诏将渤海遗民徙于东平郡(今辽宁辽阳),升东平郡为南京。渤海民众本不愿迁徙,在强制中有些逃亡到新罗和女真,有些则“保聚方隅”。耶律德光又下诏说渤海民困乏不能迁的,准许契丹富民给赡而隶属之。通过强迁,焚毁民宅等种种手段,终使大规模的迁民之举得以实行。渤海民迁到辽东,置于契丹朝统治者严密监管之下,辽东一带经济因人口增多而有所发展。只是原东丹国地方不复见昔日繁盛,不少地方变成荒烟蔓草之区。
天显五年十一月(930年),人皇王耶律倍出奔后唐,东丹国不再立国主,羽之成为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继续执政八年。于会同元年(938年)进阶上柱国,任东京(辽阳)宰相。会同四年(941年)八月十一日,病卒,终年52岁。谥号文惠公,并刊刻石铭,记其功德。
灰色砂岩做成的题为“大契丹国东京太傅相公墓志铭并序”的墓志有1210个字,保存完好。
原文载自《知识就是力量》2011年第5期
作者:王德恒,考古学家,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