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最新数据,请稍等......

论语告诉我们要辨证的看待事物有益于身体健康英语,论语辩证性句子

历史趣闻     2023-7-16     点评:11举报

最近听到一句很经典的话,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指福与祸相互依存,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发出好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发出坏结果。暗示人们在顺境中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志得意满,狂妄自大,反而滋生灾祸,由福转祸;逆境中百折不挠,勤奋刻苦,可变逆境为顺境,由苦而甜的道理。出自《老子》。

640

老子

其实,看着非常简单,但是深入追究起来,特别深奥,特别智慧,很多人能理解到这一步那已经是相当厉害了。

因为很多人碰到优势局面或者是顺境的时候就得意忘形,忘乎所以,于是就开始膨胀,最后跌到谷底,实例太多了,如果你没见到过,只能说阅历太少。因此这种情况应该很谨慎的对待人事物,这样才能平顺的度过这段时期,并且为后期不顺的时候做准备。这才是正道。

640

其次呢就是劣势局面或是逆境、不顺的时候,过于消极,心情低落,没有斗志,更有玻璃心想要寻短见,这都是不正确的,其实啊,碰到这时候,你应该高兴才对,因为这种情况正是你积累实力的时候,不然你怎么逆风翻盘呢?正如黄元御,这是有名的御医,还是高级御医,其实他本心不是当医生,而是考科举,但是由于考试前生病了,被医生治坏了一只眼,而科举考试是要求五官端正的,因此没能参加考试,进而只能默默读书,随着医书阅读愈多,医术也变得厉害起来,最终成为一代有名御医。

640

陰陽辯證

其实啊,这种辨证的思维不仅用于生活,更用于身体和心灵健康问题上,现代人智慧不足,就是缺乏这种两面看待问题的思维,钻牛角尖,发脾气等,最后心灵出了问题,伤及中医气血、西医神经,最后必然患一些焦虑、抑郁、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疾病。

所以说,多角度看问题,辨证看问题,更是从中医角度看问题.

论语告诉我们要辨证的看待事物有益于身体健康英语,论语辩证性句子

论语读后感作文

   论语读后感作文 (一)

  滁州市湖心路小学三年级     张君溪

  每天早上,学校的广播里都会播放中国古代传统美德经典作品。在耳濡目染之下,我受到这些国学经典的熏陶,渐渐地对国学产生了兴趣。在爸爸的指导下,我阅读了儒家经典 ——《论语》。

  常言道,百善孝为先。我在《论语》中读到这样一段话: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段话的意思是:子游问怎么做才是尽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即使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是啊,真正的孝顺是对父母的陪伴与关爱!

  我听姐姐说过这样一件真人真事:一个在乡下教书的老师,他的母亲患有老年痴呆症,生活不能自理,由于家中无人照看,于是他天天把母亲绑在自己身上,骑车带她去上班,这一绑就是五年!听了这个故事,我觉得这位老师是真心爱自己的母亲,是真正的孝道。他并没有把母亲丢在家里,让她吃饱、穿暖,而是坚持五年如一日,将自己年迈的母亲带在身边,直到老母亲最后离去。我想,虽然我现在年龄还小,能力也有限,但可以每天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平时不能对他们随便乱发脾气,要尊敬他们才对,做个听话的好孩子。长大后,更要常伴父母左右,时刻孝敬父母!

  《论语》不仅教会了我如何孝敬父母,还教会了我学习的方法,做人的道理……以后,我还要学习像《论语》、《弟子规》等这样的国学经典。

   论语读后感作文 (二)

  杨佳宁

  "圣人"孔子早在春秋时期就对父母孝道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千年以来,"孝"也是历朝历代的人们的话题。今天的我们依然在追求"孝"."次孝""彼孝"是否有区别?

  针对"孝"的讨论主要较为集中的出现在里仁篇。其中提到"子曰:是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意为与父母发生冲突时,要婉转地劝止,若自己的意见未被听从,仍然恭敬,虽然忧愁,但不怨恨。父母为长辈,尊敬自然是最为必要的,我十分认同婉转劝止的方式,一则不显得对长辈不敬,二则表述了自己的观点,若父母足够开明,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这样的方法想必是有效的。但若父母意识不到错误,恐怕这种方式不能奏效。仅仅停留在"忧愁,不怨恨。"的思想上,我个人认为这种处事方法流露出了些许懦弱。孔子也提到过君子重义,会为义死而无憾。若义与父母意见向背,又该如何解决呢?生活在此时我的观点是,若父母在重大问题上有原则性错误,仅仅忧愁不是君子的作为。坚持原则未必就是不孝,即使为"不孝",必也是一时之不孝。君子的作为如何能允许完全背离父母的意愿呢?一时之不孝或许能带来后益。在这两点之间是会有一个平衡点的,君子的为人想必是能够巧妙掌握的。"劳而不怨"这样的观点从圣贤口里讲出,也许正能体现时代的强烈特点吧,当这种观点成为被社会普遍认同的,自然不会有人提出异议。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善,一则以惧。"这句话通俗易懂,相较于上一句我个人也认同得多。对于父母的长寿而高兴,可是又为高寿的他们随时可能的离世而恐惧。将子女对父母的依靠依赖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孔子的观点大多是可认同的,然而无论此人圣贤与否,单看一家之言而对"孝"下定义未免有些草率和偏激,我想这大概就是与现代观点有些出入的根本原因所在了,但是无论如何,不可否认的,春秋时期的孔子对孝道的解读已经十分近乎人情,为大众所接受,特别是与有些过激的《二十四孝》相较,孔子的观点已经算是冷静思考后的产物了。至多,《二十四孝》是将前人的"孝"整合并发扬,若不去特别评论某些做法像"埋儿奉母"等是否合适,至少可以体现中华民族的孝道贯穿着历史的发展,孔子与《论语》则是开端,为整个社会千年变化奠定了基础。

   论语读后感作文 (三)

  俞国浩

  许多名著,之所以被称之为经典,只因其百年之后,作为后人的我们重读此书,依旧能从其中感悟到许多,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动人的诗句,简短的那几句话语便足以使人深省,再次领略《论语》,直叫人感悟良久。

  也曾学过《论语》,那时的学习在课堂,只知道每天如小和尚念经一般,重复来重复去,并不心甘情愿,只为记得滚瓜烂熟,考试时能够脱口而出,现在想想,那时候还真是浪费资源,如今重回经典之中,品鉴琢磨,果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常言道:"半本论语治天下",孔夫子所修的儒家之道运用于治国之中,从前的我实在无法理解,因为无法参透,而如今,却朦朦胧胧,也有些似懂非懂了。孔夫子的言论于古于今都有着无法超越的意义存在,他所主张的以德治国,以礼治国,以德服人,以礼服人,修身养性,良师善友等等,若将这些言论参透并且实施于今,确实足以治天下。如今的我们,生活在一个看似和平的年代,但是实质上仍旧有着许多战争因素存在,使战争也一直处于蠢蠢欲动的状态,先不说其他的国家是如何治理其本国,或文或武,暂与我们无关,但对于我们自己的'国家来说,至少在我的眼中,国家领导人许多的治国之法确实都有着孔夫子的影子。如孔夫子所说之:"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句话的实质含义其实是: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强调了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孔夫子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运用于现代社会,即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我无法信誓旦旦的说,若国家领导人以德治国就一定会将国家治理的繁荣昌盛,因为毕竟古今还是有别,若真的以德治国而不用法,那么社会也是无法稳定的继续下去,因为如今我们处于一个法治社会,然而,若将"为政以德"表现在法理思想上,那么就是"以刑辅德"、"以德去刑"、"恤刑慎杀".这样看来,孔夫子的治国思想,是不是正好呢。

  《论语》之中,有着太多思想原则供我们去不断深入的了解和学习,里面的精髓也不是我们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完全的得到,孔夫子的儒家之道也确实有着无法计量的价值存在,但看待事物,正如孔夫子所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需要辩证的去看待,去对待,《论语》一书也如此,因此无法否认的是,在孔夫子的《论语》之中,许多思想还不能够完全的运用于现代的社会之中,甚至有许多思想的无法去任用的,是错误的,比如从中的等级制度,在孔夫子看来,不同等级的人有着不同的"特权",但现代社会中却是主张人人平等,由此可见,古今之别,是无法跨越链接的。

  社会是一个动态体,在不断地发展和前进,我们处于这个动态体之中,必须去顺应潮流,推动社会的前进而不是一味守旧阻碍。我们读了《论语》的冰山一角,经典之魂并不是一味的选择去相信,而是去不断地深入,了解,去参透其中,再与今结合,才能够将其之魅力发散于各个角落之中。

  读完《论语》,虽然依旧是处于一种似懂非懂的状态,但并非一无所获,至少让我懂得了一点,便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告诉我们要辨证的看待事物有益于身体健康英语,论语辩证性句子

论语心得 读后感,求原创!

但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并且调整与他人的关系。那么,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为人呢?   又是子贡,问了老师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他说:“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您能告诉我一个字,使我可以终身实践,并且永久受益吗?   老师以商量的口气对他说:“其恕乎!”如果有这么个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   什么叫“恕”呢?老师又加了八个字的解释,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个儿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   什么叫“半部《论语》治天下”?有时候学一个字两个字,就够用一辈子了。   这才是真正的圣人,他不会让你记住那么多,有时候记住一个字就够了。   孔子的学生曾子也曾经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说我老师这一辈子学问的精华,就是“忠恕”这两个字了。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   拓展一点说,“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   但是,真正做到宽容谈何容易。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本来已经过去了,而我们还是老在那儿想,这么可恶的事,我怎么能原谅它呢?然后就在不断的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伤害。   佛家有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   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缘,走到河边,见一个姑娘正发愁没法过河。老和尚对姑娘说,我把你背过去吧。于是就把姑娘背过了河。   小和尚惊得瞠目结舌,又不敢问。这样又走了二十里路,实在忍不住了,就问老和尚说,师父啊,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着那个姑娘过河呢?   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诉他,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你怎么背了二十里地还没放下?   这个故事的道理其实和孔夫子教给大家的一样,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所以什么叫“仁者不忧”呢?就是让你的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可能遭遇失业、婚变、朋友背叛,亲人离去等等这些事情,它对你是大事还是小事,没有客观标准。   这就如同划个一寸长的口子,算大伤还是小伤?如果是一个娇滴滴的小姑娘,她能邪乎一星期;如果是一个粗粗拉拉的大小伙子,他可能从受伤到这个伤好,一直都不知道。   所以,我们的内心究竟是做一个娇滴滴的“小姑娘”,还是一个粗粗拉拉的“大小伙子”,完全可以由自己决定。   其实,《论语》告诉我们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   大家知道,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一个是“仁”字。   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毕恭毕敬地去问老师什么叫仁?老师只告诉他两个字:“爱人”。爱别人就叫仁。   樊迟又问什么叫智?老师说:“知人。”了解别人就叫智慧。   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这么简单。   那么,怎样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呢?   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你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就会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   我记得大学英语课本上,有一则西方哲人写的小寓言,说有一个国王每天都在思考三个最最终极的哲学问题: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人最重要?什么事最重要?什么时间做事最重要?   就这三个问题,举朝大臣,没人能够回答得出来。   他很苦闷。后来有一天,出去微服私访,走到一个很偏远的地方,投宿到一个陌生的老汉家。   半夜里,他被一阵喧闹声惊醒,发现一个浑身是血的人闯进老汉家。   那个人说,后面有人追我。老汉说,那你就在我这儿避一避吧。就把他藏起来了。   国王吓得不敢睡,一会儿看见追兵来了。追兵问老汉,有没有看
到一个人跑过来?老头说,不知道,我家里没有别人。   后来追兵走了,那个被追捕的人说了一些感激的话也走了。老汉关上门继续睡觉。   第二天国王问老汉说,你为什么敢收留那个人?你就不怕惹上杀身之祸?而且你就那么放他走了,你怎么不问他是谁呢?   老汉淡淡地跟他说,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   那个国王恍然大悟,他那三个久思不解的哲学问题,一下都解决了。   这个故事,又可以做《论语》的注脚。   实际上,孔子也罢,庄子也罢,陶渊明、苏东坡直至泰戈尔,古今中外圣贤的意义是什么呢?就是用他们对生活的体验,总结出一些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的道理。   这些道理不是那些砖头一样的典籍,让你要拿着放大镜,翻着《辞海》去读,非常吃力地去参悟一辈子。   真正的圣贤不会端起架子、板着面孔说话。他们把活泼泼的人生经验,穿越沧桑,传递到今天,让我们仍然觉得温暖;而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地微笑着、注视着,看我们仍然在他们的言论中受益而已。2500多年前的孔子经典语录,今天还能对我们的心灵产生触动吗?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来解读《论语》,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  1 快乐秘诀   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显然在提高,但是许多人却越来越不满了。因为他看到周围总还有乍富的阶层,总还有让自己不平衡的事物。   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孔夫子能够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在《论语》中,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   子贡曾经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么样?   老师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叫做“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也不会因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   一个人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这样一种儒家思想传承下来,使我们历史上又出现了很多内心富足的君子。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就是其中之一。   陶渊明曾经当过83天的彭泽令,那是一个很小的官。而一件小事便让他弃官回家。   有人告诉他,上级派人检查工作,您应当“束带见之”。就如同今天,你要穿正装,扎上领带,去见领导。   陶渊明说,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就是说,他不愿意为了保住这点做官的“工资”而向人低三下四。于是把佩印留下,自己回家了。   回家的时候,他把自己的心情写进了《归去来兮辞》。   他说?“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我的身体已经成了心灵的主人,无非是为了吃得好一点,住得好一点,就不得不向人低三下四、阿谀奉承,我的心灵受了多大委屈啊!   他不愿意过这样的生活,“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犹可追”,于是就回归到自己的田园。   安贫乐道,在现代人眼中颇有些不思进取的味道。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   但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并且调整与他人的关系。那么,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为人呢?   又是子贡问了老师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他说:“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您能告诉我一个字,使我可以终身实践,并且永久受益吗?   老师以商量的口气对他说:“其恕乎!”如果有这么个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   什么叫“恕”呢?老师又加了八个字,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个儿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   什么叫“半部《论语》治天下”?有时学一个字两个字,就够用一辈子了。   2 保持一颗诚敬的心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论语》,真能解开现代人的心结吗?   孔夫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这么多学生,也是家家都有难心的事情。那么他们是怎样看待人生遗憾的呢?   孔子的学生司马牛有一天忧伤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偏偏我没有!   他的同学子夏就劝导他说:“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子夏自称自己的名字叫“商”。他的话分几个层次:   既然死生、富贵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归,个人无法左右,那就要学会承认并且顺应。   但保持一颗诚敬的心,减少过失,对他人谦恭有礼,却可以通过提高自身修养做到的。   一个人能做好自己,普天下的人就会爱敬你如同手足兄弟。   所以,做一个有良好修养的真君子,又何愁没有兄弟呢?   尽管这段话不是出自孔子之口,但代表了《论语》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念: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3 提倡人格的尊严   我们常常会说,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是好的,什么事情是坏的。   其实,很多时候对一个事情的判定,并不能简单地以应该不应该和好不好来区分。你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会直接影响到这件事的性质。   孔子特别强调做事情的分寸,“过”和“不及”都是要尽力避免的。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   有人问他:“以德报怨,何如?”   孔子的回答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给出的答案乍听有点出乎意料,其实这正是孔子告诉我们的处世的分寸。   孔夫子在这里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   他当然不赞成以怨报怨。如果永远以一种恶意、一种怨恨去面对另外的不道德,那么这个世界将是恶性循环,无止无休。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自己的幸福,还有子孙的幸福。   而以德报怨同样不可取。也就是说,你献出太多的恩德,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去面对已经有负于你的人和事,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浪费。   在两者之外,还有第三种态度,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也就是说,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对这一切。   孔夫子就是告诉我们,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今天我们都在说避免资源的浪费,却忽视了心灵的荒芜和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费。   4 为人之道   孔子很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节。当做官的人,穿丧服的人,还有盲人路过他面前,他一定要站起来;如果他要从这些人面前经过,他就小步快走,这表示对这些人的一种尊敬。   对有官位的人,应该表示尊敬;对身上戴孝的人,他们是遭遇不幸者,也应该表示尊敬。对盲人,用今天的话来说,叫“弱势群体”,更应该表示尊敬。   这就是一种礼仪,这就是对人的一种尊重。孔夫子在其他场合也是这么做的。   《论语?乡党》记载:“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乡亲们一起行饮酒礼,仪式结束后,孔子总是要等扶手杖的老人出门后,自己才走。乡亲们举行驱除疫鬼的仪式,孔子一定穿着朝服,恭敬地站在东面的台阶上。这都是一些小礼节。其实,所谓圣贤的言谈举止就是这么朴素,它让我们觉得圣贤未远。他依然在把自己感悟到的道理,留给我们,一起分享。   孔子的学生子路曾经问他的老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孔子告诉他:“修己以敬。”好好修炼自己,保持着严肃恭敬的态度。   子路一听,又追问:“如斯而已乎?”这样就行了吗?   孔子又补充了一点说:“修己以安人。”修炼好自己的前提下,再想法让别人安乐。   子路显然还不满足,又追问:“如斯而已乎?”   孔子又补充:“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修炼自己,并让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像尧、舜这样的圣贤之君还发愁在这件事情上没有做好呢。做到这一点,难道还不够君子吗?   孔子告诉我们的,首先是如何做最好的自己。“修身”是对家国、对社会负责任的第一前提。孔子和弟子力争做“最好的自己”,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履行对家国、对社会的责任。   别人曾问子路:你的老师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后来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回答呢:“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当我发愤用功的时候,我可以忘了吃饭;当我快乐欢喜的时候,我会忘了忧愁。在这样一个行所当行、乐所当乐的过程中,不知道我的生命已经垂垂老矣。这是孔子的写照,也是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理想人格的一个写照。   5 交友之道   孔夫子说,人这一辈子,说起来七八十年,好像很长。但是划分一下,可以分成三个大的阶段:少年、壮年、老年。每个阶段都会有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东西,而要成功越过这三道坎,同样离不开朋友的帮助。   孔子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人在少年时很容易冲动,要注意不要在情感上出问题。我们经常看到,高中生、大学生因为感情问题出事。这时候,一些好朋友作为旁观者看得更客观、清晰,所以好多自己解不开的疙瘩也许会从朋友那里找到答案。   到了中年。孔子说,人在这个阶段,“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人到中年,家庭稳定了,职业稳定了,这个时候就会谋求更好更大的空间,这就极易与他人产生矛盾和争斗,结果很可能是两败俱伤。所以孔子提醒,人在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就是告诫自己,不要跟别人争斗。你与其跟他人斗,不如跟自己斗,想办法提高自己的素质。假如一个更好的职位最终没有选择你,你应该想一想,是不是自己哪方面还做得不够好。   在这个时候,你要结交那种有平常心的朋友。他会帮你看开暂时的得失,超脱利益的纠缠,得到心灵的抚慰,获得精神的栖息地。   那么到晚年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孔子说,“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人老了,心态容易走向平和。这个时候,人要正确对待你得到的东西。这里面其实大有深意。   人年轻的时候,都是在用加法生活,但是到一定层次后,要学着用减法生活。   你从社会上收获友谊,收获金钱,收获情感,此时你已经收获了很多,就像是一个新家,逐渐被东西堆得满满当当。你的心灵如果被所得堆满,最后就会累于得。   我们经常看到,老年朋友在一起,往往是抱怨。抱怨儿女,说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们拉扯大了,现在都去忙了,连回家来看看都没有时间;抱怨说我们当年干革命,一个月才拿几十块钱,你看看我孙女,现在一去外企就挣三四千块,这对我们老干部公平吗?   如果老在说这些东西,那么原来的所得就变成生命的一种隐痛,一种负累。这时就需要朋友的开导,学着舍弃一些东西,这样也就远离了烦恼。   《论语》里面真正专门谈论交友之道的文字并不多,但是它教给了我们一种智慧。   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交上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有什么样的心智,什么样的素养;看自己在朋友圈子里面,是有害的还是有益的。   也就是说,自己修身养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而交到好朋友,等于给自己打开了一个最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历史趣闻类推荐阅读 ⇓
开启中国水下考古新航程的感受,随我一起探寻中国水下考古

开启中国水下考古新航程的感受,随我一起探寻中国水下考古

历史趣闻阅读:503   点评:21
李治会喜欢武则天是因为恋母情结吗?李治的死是人为吗?

李治会喜欢武则天是因为恋母情结吗?李治的死是人为吗?

历史趣闻阅读:11158   点评:338
古代奇闻解释是什么,古代奇闻

古代奇闻解释是什么,古代奇闻

历史趣闻阅读:1645   点评:68
肝炎不一定都会传染人,带你全面了解肝炎疾病

肝炎不一定都会传染人,带你全面了解肝炎疾病

商家广告阅读:6505   点评:191
林黛玉是抑郁而死的吗?林黛玉为何拒绝贾宝玉?

林黛玉是抑郁而死的吗?林黛玉为何拒绝贾宝玉?

历史趣闻阅读:12400   点评:280
文保单位保护范围内建设审批,文保单位如何审批

文保单位保护范围内建设审批,文保单位如何审批

历史趣闻阅读:529   点评:9
90例常考的古今异义词汇总附解题技巧及答案,古今异义词40例

90例常考的古今异义词汇总附解题技巧及答案,古今异义词40例

历史趣闻阅读:436   点评:13
中国古代女性内衣发展史,古代女性内裤的进化史

中国古代女性内衣发展史,古代女性内裤的进化史

历史趣闻阅读:535   点评:15
史上最全古代春宫画大全

史上最全古代春宫画大全

历史趣闻阅读:84529   点评:1544
乌拉那拉如懿的历史原型是谁?她活了多少岁

乌拉那拉如懿的历史原型是谁?她活了多少岁

历史趣闻阅读:9407   点评:216
站长统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