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黄志刚
视频剪辑 黄志刚
图片摄影 黄志刚
湖北荆州历史悠久,境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八岭山、马山和雨台山三大古墓群,分布了东周、秦汉等时期大型古墓葬1412座、古遗址182处,无封土堆古墓更是不计其数,被国内文物界誉为“地下博物馆”。
在荆州古城西北约20千米,群山环抱的八岭山林场内,古墓葬密集,现封土堆尚存特大型、大型及中型古墓540座,其中以楚墓居多,明朝藩王墓次之。为保护“沉睡在地底下的历史”,荆州八岭山林场的护林员变身护墓员,用脚步丈量山峦,用责任和坚守换来了古墓群安宁。
365天,寒来暑往,四季轮回。30多年的巡山护墓,保护老祖宗留下的历史,成了护墓员王方哲刻录在骨子里的信念。面对盗墓分子的威逼利诱,他嗤之以鼻,不为所动,用挺立的身躯护佑着“沉睡的历史”。如今,虽已年过古稀,早已卸下护墓队长职责的王方哲,依然日夜巡山护墓,把责任印在护墓路上的每一个脚印上。
500多座古墓,铭刻千年历史风云
荆州八岭山林场是八岭山古墓群的核心区,1992年6月被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目前,林场森林面积1万余亩,植物资源1000多种,森林覆盖率超过90%,是荆州天然的“森林氧吧”。
1月4日,极目新闻记者沿着荆当旅游公路,一路朝八岭山林场行驶,引入眼帘的是古朴成型的巨大香樟树分列蜿蜒盘旋的道路两侧,有一种穿越林海的诗韵。
站在林场制高点,放眼望去,不少墓冢雄踞山头,宛若山峰。山上乔木参天,松涛林海,在冬日细雨的笼罩下,更具雄奇幽深之胜,形成了八岭山的壮观奇景。
云雾缭绕的荆州八岭山林场
“仅八岭山林场就有540座古墓,占据荆州区三分之一的份额。”站在冯家冢主冢顶端,八岭山林场副场长梅应财告诉极目新闻记者,目之所及,山峦起伏之处均有古墓遗迹。
漫山遍野的马尾松密林将八岭山装点成一幅粉黛画,不进入密林仔细看,完全看不出古墓的踪迹。梅应财说,八岭山林场地下埋藏的历史文物全国罕见,堪称我国的一座“地下文物宝库”和“地下博物馆”。“尤其是楚国的王族陵墓和明朝的藩王陵墓为主,其历史价值不言而喻。”
荆州八岭山林场冯家冢鸟瞰
史料记载:“楚庄王冢在城西龙山乡”,“前后陪葬十冢,皆成行列”。这里的“龙山”便是八岭山的别称。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在纪南城建立都城“郢都”,直到秦将白起“拨郢”,先后历时411年。八岭山成为楚国王公贵族的墓群埋葬地之一。
不仅如此,到了明朝,八岭山更是成为明代藩王墓葬地。目前正在保护开发的“明辽简王朱植墓”就是最直接的例证。
坐落在荆州八岭山林场的明辽简王朱植墓内部
上至东周,下至明清,荆州八岭山古墓群尘封着跨越2000多年的历史。目前已探明登记的540座古墓便是历史最直接的见证。八岭山古墓群俨然就是一座“底下宝库”。
30余年坚守,遏制盗墓事件发生
上世纪60年代,八岭山古墓群的核心区建起了林场。当时只有10岁的王方哲依稀记得,当年的八岭山满山荒芜,与今天的绿荫怀抱形成巨大反差。
成年后,王方哲当起了林场的生产队长。在建设林场的同时,他还带领职工种植水稻、花生和茶叶,以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到了80年代末,村民建房对木材的需求越来越大,日渐成熟的林场便成了村民觊觎的对象。
护墓员王方哲(右)和张祝雄(下文)在林场巡山护墓
“那时候盗伐木材现象严重,很多长势较好的松树半夜被人砍伐。”王方哲说,1989年,他正式加入林场的护林队,因大多数盗木者是晚上活动,他便养成了“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惯。
1993年,正在八岭山大郭家冢巡山的王方哲看到地面有一个大洞,“口径约有1.5米,洞深约有6米。”王方哲疑惑:“这不像在砍树?”
次年春节过后,当王方哲再次巡山来到该地时,他惊奇地发现,洞穴被挖深了3米多。“洞口散落着金黄色的铜器,还有红色花纹的陶器。”王方哲回忆说,他当时顿然意识到,有人在盗墓,而非盗木。
随着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盗木现象越来越少,反而盗墓却越来越多。“老祖宗留下的,怎么能破坏?”为了遏制严峻的盗墓行为,林场将护林队改成了护墓队。王方哲从一名生态环境守护者转变成一名历史文物保护者。
护墓员王方哲在林场巡山护墓
“一天要在山上走10多个小时,带着干粮就能待一天。”王方哲说,他平均一个月要穿破一双鞋,有时晚上巡山要到次日凌晨,若遇上雨雪天气,全身都要湿透……这样的巡山护墓,一年365天,无论寒暑,不分节假日,王方哲天天如此。
护墓员王方哲(右)和张祝雄在林场巡山护墓
20年前的一个夏天,正在林场蚂蚁山巡山的王方哲看到有人在用洛阳铲打探方。“抓盗墓贼!”一声呵斥惊动了盗墓分子。
“不要多管闲事,你再靠近我就开枪了。”盗墓分子的恐吓并没有让王方哲丝毫退却。眼看威胁无效,盗墓者朝王方哲站立的方向开枪后逃跑。
10年前的一个深夜,正在林场附属冢巡山的王方哲看到有不法分子在盗墓,他没有与盗墓分子正面交锋,而是悄悄赶回林场报警。在警方和林场职工的合力围剿下,盗墓分子被当场抓获。
9年前的一天,正在林场巡山的王方哲遭遇3名陌生男子殴打。拖着满身带血的身体,王方哲在林中艰难地走了3个小时才回到家。年事已高的母亲哭着劝他不要当护墓员,满脸是血的王方哲劝说母亲:“我们是八岭山人,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我们不去守,就没有了!”
为了达到非法目的,盗墓分子还曾想方设法接近王方哲,甚至对他施以金钱诱惑。有一次,王方哲在巡山时,一名盗墓者提着一大袋现金对他说:“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钱你几辈子都花不完。”
“除非我死了,两个眼睛都闭着,否则你别想干坏事!”王方哲的严厉呵斥让不法分子没有可乘之机。他曾对爱人曾宪英说:“我如果24小时没回家,你就赶紧报警。”
2017年,因年龄问题,林场决定让王方哲卸下护墓队长的重担。如今,年逾古稀的王方哲依然坚持每天自发巡山护墓,他常感慨道:“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坚持每天巡山。老祖宗留下的,一点都不能丢!”
护墓员王方哲(右)在林场查看马尾松病虫害防治情况
24小时守护,科技助力文物保护
“今天山上有报警没有?”1月4日下午2点半,接过八岭山林场护墓队队长“接力棒”的张祝雄,刚巡查完冯家冢古墓,通过音视频对讲系统,与几公里之外的八岭山古墓群监控中心值班员李小雪视频对话。
护墓员王方哲和张祝雄在一处墓冢查看
“今天下雨,山上没有报警,监控画面也比较正常。”李小雪将当日的值班巡查情况反馈给张祝雄。随后,张祝雄便转场去下一个墓冢巡查。
借助科技手段,让“技防”助力“人防”。从2016年开始,八岭山林场的护墓员不再只是“单兵作战”,而是借助覆盖整个八岭山古墓群的监控系统,辅助人工巡查,让护墓工作更高效。
护墓员王方哲(右)和张祝雄在林场查看一处墓冢盗洞
当天下午2点55分,八岭山林场古墓群监控中心,一阵急促的报警打破了值班室的宁静。值班员李小雪眉头紧锁,瞄了一眼大屏幕后,迅速调出发出报警具体方位附近的监控视频。另一名值班员杨俊超则仔细查看屏幕上的波形起伏波动情况。
“你们看,是一辆运送苗木的货车经过监测点,触发了地波探测仪,引发报警。”对照实时监控画面和地波图,李小雪舒展了眉头,从容淡定地说,借助技术手段,整个古墓群的地表异动和实时画面都可以第一时间传输到监控中心。
八岭山古墓群监控中心工作人员在视频巡查
李小雪和杨俊超是荆州八岭山林场的90后,借助信息化手段,他们成了新一代的“护墓员”。不过,他们坦陈,技术手段只是辅助手段,护墓工作还得依靠人工。
八岭山林场副场长梅应财介绍,2016年,该林场建设了古墓监控系统,在八岭山古墓群中安装了40个视频监控装置,覆盖了古墓群的主要路口、墓冢和陵区集中区。与此同时,古墓群还安装了415个光纤微震动探测仪(地波装置),整个古墓群的“一举一动”能够实时传输到监控中心。
极目新闻记者在八岭山古墓群看到,每座古墓旁边都有一根电线杆,上面架设置了视频探头,安装了音视频对讲机,护墓员可通过该系统与监控中心取得联系。
护墓员王方哲(右)和张祝雄在林场借助音视频系统与监控中
“我们24小时值班,实时监测,异常情况第一时间上报和调度。”李小雪说:“就连村民砍树、车辆路过,甚至是老鼠打洞等轻微震动都能被灵敏感知。”
借助该监控系统,护墓员在现场发现异常情况后,也可随时与监控中心联系,以便及时研判、调度。
李小雪是土生土长的八岭山人,已经在枯燥乏味的监控室工作了3年。她说:“守好老祖宗留下的历史,是我们新一代‘护墓人’的职责。”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长沙古墓、十墓九空”,为何马王堆汉墓能幸免于难?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全世界都充满着太多的不确定,在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下,多地都发生了不同规模的战争。具体到中国,中苏矛盾日益加剧,中美关系尚未真正缓和,欧美列强同样不怀好意……。
面对这样严峻和恶劣的国际形势,毛主席在1972年提出了九字方针的最高指示:
从此,中国开始进行长期的战略备战,到处都在大搞工程基建。这年的7月30日,距离湖南省长沙附近的一所部队医院正在开挖防空洞,突然就挖出了一处古墓,由此拉开了马王堆汉墓的考古和发掘工作。
初步判断,这是西汉时期长沙国丞相利苍的陵墓。随着出土文物的越来越多,这里俨然已经成为了中华文明的地下宝库,甚至被西方世界称为“东方的庞贝城”。在当时的意义,远胜过最近这些天三星堆考古挖掘的轰动性。
尤其是,其中的一具千年古尸更是轰动了全世界,为研究汉初的方方面面都提供了最强有力的实物依据,也创造了世界尸体保存记录中的一项奇迹。
这具女尸下葬时大约50岁,身高在1.54米左右,保存得简直堪称完美。刚出土时,她就和刚睡着一样,皮肤尚有弹性和润泽,用“栩栩如生”这四个字来形容毫不夸张,完全看不出已经过世两千多年了。
在进一步的解剖中,考古学家发现这具女尸的防腐技术完全不同于其它国家,先进了不止一星半点。比如,埃及最负盛名的木乃伊,其利用的防腐手段就是掏空内脏以后进行风化后密封保存,所以都是干尸。
而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这具女尸,体内的内脏和器官几乎还百分百存在着。通过显微镜的观察,内脏和器官不仅轮廓明晰,而且还有些许的脂肪组织存在。
尽管当时正处在那个大运动期间,各方面的条件都很不成熟。但是,周总理还是顶着压力下令进行抢救性挖掘,而且多次亲自过问挖掘的进展情况。
为了保存这具极为稀见和难得的古尸,国家有关部门还专门拨款进行建馆保护。通过给女尸血管内注入防腐剂,又模拟了古尸地下保存的温度和湿度,将古尸转移到了水晶棺内保证恒温恒湿的状态。
长久以来,湖南一带的盗墓活动非常猖獗,甚至还有“长沙古墓,十墓九空”的说法。
据参与此次挖掘的考古专家回忆,在发掘马王堆一号墓时发现了三处盗洞,而且这些盗洞有唐代的,还有民国的,几乎已经触及到了墓室。马王堆的二号墓也在唐代被盗过,棺椁和大量文物都被毁坏。而三号墓虽显得相对完整,但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幸运罢了。
2002年,湖南省政府特意为马王堆遗址修建了新馆。在将这具千年女尸搬迁到新馆时,特意召集了湖南省公安厅、湖南省博物馆和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等单位召开了协调会,决定对女尸进行一次全面的科学评估。
检测结果非常令人满意,这具马王堆女尸依然具备继续长期保存的可能。通过科学仪器鉴定,古尸的骨质并无明显变化,只是钙和磷的浓度有所增高,而且还有一定含量的氨基酸。
换句话说,古尸出现了“脱钙”现象,但经过对保存条件和保存液体的改进,很快就遏制住了这种趋势。
专家们表示,在越来越理想的环境中,如果没有不可抗力的发生,马王堆女尸应该可以再长期保存,最起码几十年是没有问题的。@文史不假
首先,从结构上分析,马王堆墓葬的结构宏伟复杂,三座都是北侧有墓道的长方形竖穴墓结构,椁室构筑在墓坑底部,墓底和椁室周围,都塞满木炭和白膏泥,然后层层填土,夯实封固。墓室可谓是非常坚固,且具有很好的防盗设计。
其次,据当年参与汉墓发掘的湖南博物馆专家熊传薪的回忆,在发掘一号墓时,发现了三处盗洞。其中一个长方形的盗洞距离地表只有两三米,而且是从留下的脚印分析,盗洞应该在民国时期开凿;另外,在一个不规则的圆形盗洞里发现了唐代的油灯,还有“开元通宝”的古钱币,这个盗洞距离地表有五六米,说明唐代盗墓者就曾试图进入该墓;第三个盗洞是在墓葬的中央,那是一个直径两米左右、很不规则的盗洞,这个盗洞是一直往下挖的,但在最后放弃了。说明这三个盗洞最后都未触及到墓室。
再次,经过对发掘成果研究发现,马王堆汉墓二号墓在唐代就已被盗(也印证了一号墓上的唐代盗洞的真实性),后又经多次盗掘,破坏极为严重,棺椁倒塌,大量文物被毁,墓主人的遗骸散乱不堪。
所以,马王堆一号门,三号墓之所以保存较完整,更大程度上是比较幸运,当初多位盗墓者始终没有在准确的位置上开凿盗洞。#古墓#
自古汉墓,十墓九空,在所有朝代的古墓中,汉朝古墓是被盗的最多的,而且也是盗墓贼最为喜欢的,因为在所有朝代的古墓中,汉朝古墓的陪葬品是最为丰厚的。
在考古界有这样一句话:汉朝整个朝代三分之一的财富,全部都放在了墓中。其实这句话所言一点都不虚,我们最为熟知的金缕玉衣,就是只有汉朝才有的东西。
为什么汉朝的古墓如此奢华?这也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别的朝代做官,看的是才华还有学识,无论是科举制,还是九品中正制,都是看的这两点。
但是唯独汉朝不同,汉朝的叫做举孝廉,就是一个人要想做官,必须由乡里面推荐,而乡里面看的最主要的就是这个人孝不孝顺,只有孝顺的人才能做官。
但是对待父母是否孝顺,要从哪里看呢,最为直观的,就是给父母建造的墓穴的大小,所以许多人为了体现自己的孝顺,恨不能将自己整个家埋进去。
长沙河西从天马山往北,经岳麓山到望月公园(原王陵公园)至望城玫瑰园的狭长地带,有一连串低矮的山丘,高在几十米到数百米不等,它们俯瞰着湘江,如今多数辟成公园或景区,在远古的时候,它们都是城西的荒郊野外,是飞禽走兽出没、人迹罕至的地方。
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每当一位长沙王的家族成员尤其是王与王后去世,都有盛大的入葬仪式。渡船载着巨大的棺椁,从河东城区出发,将逝世者葬入这些山谷中。而后世也有一些贵族或平民墓葬在这里,形成了连片的墓葬区。
汉代长沙国前后有两系。吴氏长沙国共传5代历46年,如今王陵公园附近的象鼻嘴山、陡壁山、望城坡古坟垸等地,都发现了吴氏长沙王的陵墓,是吴氏家族的地下宫殿所在。刘氏长沙王陵在今河西岳麓山、谷山一带,共发现20余座刘氏家族墓。
1971年年底,长沙市区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意外发现古墓,根据考古专家侯良先生的判断,这极有可能是一座深埋地下、恒温恒湿并且密封良好的火坑墓,而火坑墓中的物品一般都会保存得相当完好。怀抱着无限想象与期待,侯良率领一支考古队,正式进驻马王堆。
经过仔细的勘探,侯良发现马王堆一共有三座墓。一号墓和二号墓呈东西向排列,三号墓在一号墓的南侧,紧靠着一号墓。其中,位于东北方向的1号墓,规模最为庞大。
经过讨论,侯良决定首先发掘1号墓。十几天的功夫,一号墓的封土就已经被全部推掉。一个南北长20米,东西宽17.9米的长方形墓室显露出来。如此巨大的墓室,不仅让年轻的挖掘者感到惊奇,就连有着多年考古经验的侯良都感到十分震撼。
当发掘到墓穴东侧第二层台阶的时候,一位正在挖土的女同志突然大声叫了起来,“快来看,我掘出一个大洞!”大家听后立即跑了过去,还没等大家看明白,不远处另一个同志不紧不慢地喊道:“这有什么稀奇的,我也挖到了一个。”当大家看完这几个地方以后,犹如冷水泼头。很明显,这些是盗洞。
当时发现的盗洞一共有三个,两个呈方形,一个呈圆形。根据一些老技工介绍,古代的盗洞一般都是圆的,而现代的盗洞则是方的。也就是说,这座古墓从古至今已经有好几批盗墓贼光顾过了。随后,大家在下挖到七八米的时候,发现了一个胶鞋底。根据百货商店的商业专家鉴定,这是1948年上海出的胶鞋底。由此可以判断出,最近的一批盗墓贼在24年前还光顾过!
自古以来,长沙一带的盗墓者就相当猖獗。因此在业内,有着“长沙古墓、十墓九空”的说法。很显然,这座古墓也没有逃过盗墓者的黑手。面对接连出现的盗洞,侯良的心情十分复杂。这座古墓很可能还有发掘的价值吗?会不会大家费尽千辛万苦,最后挖开的只是一座空墓呢?队员们纷纷打起了退堂鼓。
马王堆汉墓古尸是指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东郊一座汉朝下葬墓地中发现的一具女尸。是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有人把它誉为中华民族的地下文化宝库,西方人称之为东方的“庞贝城”。
尽管地下文物不断面世,但马王堆的文化光芒依然丝毫不减,它在诸多领域的“独一无二”使它成为当之无愧的国之瑰宝!
提起马王堆汉墓,总有说不完的话,因为这里蕴藏着太多神奇的传说与动人的故事。“马王堆”坐落在长沙市东郊。清嘉庆年间所修《长沙县志》认为,马王堆与唐末五代时楚王马殷父子有关。古称“马王堆”。1972年至1974年,通过发掘并考证,其实这是西汉初期轪侯家族的墓地,墓中共出土了3000多件珍贵文物和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
马王堆三座汉墓中出土的漆器,其数量至多,保存之完好,器形之多样,工艺之精巧,都是前所未有的。这里展示了云纹漆鼎、云纹漆案、云纹漆具杯盒、粉彩长方漆奁、锥画纹漆奁等一系列文物。
马王堆汉墓的保存环境极其苛刻,盗墓贼打开墓穴之后发现氧气稀少,所以他们放弃了。再就是目当中都有很多的水,所有的文物几乎都是浸泡在水中得以保存,所以没有被盗掘,重要的原因就是有水。
文化领域创作者云龙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在考古界有着"长沙古墓,十墓九空"的说法,这也说明了在湖南长沙地区的盗墓行为非常的严重,基本上不管发现和没有发现的墓葬都被盗墓贼给光顾了,但是虽然如此,在1971年发现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却是几乎完完整整地保存了下来,这难道是盗墓贼没有发现吗?也不是,因为在马王堆的附近发现了很多的盗洞,但是最终马王堆也没有被盗。
1972年,湖南长沙一家部队医院在湖南长沙市芙蓉区马王堆附近钻孔探测开挖防空洞时,地下冒出一股不明气体,施工人员用火去实验该气体,结果竟然能点燃,并且还产生了蓝色火焰。
工作人员把这一发现报告湖南省博物馆,考古人员马上赶到现场,通过挖掘很快惊呆了,在地底下发现一层白膏泥,取出白膏泥后,又发掘出了大量的木炭,足有一万斤,拉了整整四卡车。然后发现了硕大墓穴,最终确定这是一座古墓——马王堆古墓。
考古人员随后对马王堆一号墓地宫进行了发掘,打开墓里面的棺材时,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棺材里躺着的竟然是一个“活死人”。要知道这“死人”的皮肤光泽有弹性,部分关节仍然可以活动,除了眼睛和舌头有些突出,完全就如刚去世一样,当真是栩栩如生的“活人”啊。
也正是因为这样,长沙马王堆汉墓女尸的出土轰动世界,专家考证后发现,她就是汉初丞相的妻子辛追夫人。
辛追在 历史 上并没有完整记载。而她的丈夫利苍生于战国末年汉初任长沙的分封王。据考证,这座汉墓正是西汉初期长沙丞相钛侯利苍及亲人的陵墓,该陵墓群有三座大墓,分别葬的是利苍本人以及妻子辛追和其子。
也就是说这具女尸已经去世并且在地下躺了2100多年,历经2000年风雨而不腐败的 “湿尸”仅此一例。
据现场解剖学专家说:“用手触摸了辛追的皮肤,依然很有弹性。”这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湿尸。
在马王堆墓葬出土的文物成功三千多件,其中绝大多数保存完好无损,而且出土了非常珍贵的2件素纱禅衣,每件重量不足50克,是目前世界上现存年代最早,保存的最为完整,同时也是制作工艺最精,最为轻薄的衣服,其精妙工艺令所有人叹绝。
另外伴随“睡美人”出土的有彩帛画、竹简、漆器、乐器、棺椁等数千件极为珍贵的文物。
1971年年底,长沙市区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意外发现古墓,根据考古专家侯良先生的判断,这极有可能是一座深埋地下、恒温恒湿并且密封良好的火坑墓,而火坑墓中的物品一般都会保存得相当完好。
比较隐秘
因为马王堆汉墓是特别的屏蔽的他盖的时候在很多部的中间,所以说是不会被发现的,那么到部者一般情况下他们都比较着急,所以说看的也比较匆忙,那么这么隐秘的地方,一般情况下都是找不到的。不然的话早都被发觉了,也不会被保存到现在。所以说汉墓当时盖的时候也是费了一些苦心的。
盗墓者太过着急
盗墓者在去附近盗墓的时候,因为还有两座墓,所以在弄那两座墓的时候是特别着急的,没有顾上看这个墓碑,所以说没有发现,如果当时他们再细心一点的话,肯定就发现了里面是有不少的文物的,所以说汉墓的保留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墓洞比较深
汉王墓的汉墓雾洞是特别深的,那么盗墓者并不是没有去过,去过之后他们挖了十几米之后发现没有通,所以说没有了耐性也没有了精力,直接选择了放弃,后来考古学家去了之后,经过努力,终于把他挖了出来。不所使用的木炭超过了5000公斤,那么装满了整整4辆卡车,清理完木炭之后就可以看到真正的墓穴了。
也可以说见到汉墓的人,他的心思是特别细腻的。不是见得这么深的话,那么肯定已经被盗墓者给盗走了。所以说古代人的智慧也是特别强大的。那么同时盗墓者也是特别可耻的。如果不是他们的话,那么古代的文物现在应该会有更多可以展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
结语:
马王堆汉墓的保存环境极其苛刻,盗墓贼打开墓穴之后发现氧气稀少,所以他们放弃了。再就是目当中都有很多的水,所有的文物几乎都是浸泡在水中得以保存,所以没有被盗掘,重要的原因就是有水。
自古以来,长沙一带的盗墓者就相当猖獗。因此在业内,就有着“长沙古墓、十墓九空”的说法。
长沙是楚国时期的“东南之会”,而作为西汉时期的诸侯国,长沙国历时两百余年,王公大臣的墓陵一直为后世盗墓贼觊觎。
1972年,考古学家在挖掘马王堆1号墓时,在墓内发现3个盗洞。为何盗墓人员没有继续往下挖呢?据过去长沙的土夫子(盗墓贼)透露,当时他们俩个人在盗掘1号墓时,一直挖到天亮都没有看到棺木;此时他们心灰意冷,以为是古人设下的疑冢,就放弃了。结果,1972年的发掘,使得千年不腐女尸以及众多珍贵文物出土,成为考古奇迹。
一名长沙土夫子的后代吴邪意外获得记载古墓秘密的战国帛书,他揣着爷爷传下的盗墓笔记,踏上了惊险的寻宝之旅。这是南派三叔的小说中描写的关于长沙老九门盗墓的故事,虽然故事是虚构的, 历史 上也没有关于九个盗墓世家的相关记载,不过在民国时期,长沙一代的盗墓贼确实非常猖獗。俗称:土夫子。
根据《潇湘絮语》一书记载,土夫子是民国时期长沙一带对卖黄泥土为生的人的俗称。在当时的长沙,老百姓都是以烧炭为主,不过煤炭不算便宜,为了增加它的耐烧度,需要掺着黄泥,所以就有了这种以卖黄泥土为生的人。因为最好的黄泥土以古墓墓坑的回填土为最佳,所以许多土夫子就去古墓附近挖土,有时还会挖出墓主的随葬物,时间长了就有土夫子专门以盗墓为生。
如今,当年的土夫子们大多老去,回归他们熟悉的地下世界。他们的身手和争议,他们曾经的盗墓江湖已随风逝去。而他们留给后人的传说,仍印记在从地下面世的一块铜器、一罐陶瓷、一片帛书…
但是,长沙这样一座小城,哪来的那么多出土文物呢?原来,长沙的文物有两个主要的出土地:城区和郊外。说长沙小,其实是指它的平面空间。如果从立体空间来看,它却拥有足够的深度。从深度上讲,最底部的文化层在8米左右。但它跨越的时间长度则超过了2000年。两千年的 历史 堆积在如此狭小的空间里。也难怪有人说长沙老城区只要向下挖掘,就一定会有文物。
从战国时期的楚墓开始,一直到明清。密密麻麻的古墓几乎覆盖了长沙 历史 上的所有郊区。也正因此,长沙自古以来的盗墓现象非常严重,可以说是十墓九空。那么,马王堆汉墓这个 历史 奇迹为什么能在盗墓现象如此猖獗的环境下完好保存下来了呢?
20世纪70年代初,是“深挖洞,广积粮”的备战时期。这一年的7月30日,离马王堆不远的一家部队医院选择了地势高的两座土冢开挖防空洞。医务人员在打孔探测作业时,突然从孔里冒出一股凉气,有人用水灌孔,结果灌入的水竟被反溅出来。于是,各种不同版本的猜疑评说在当地传开了。面对不可思议的奇怪现象,部队医院将此情况报告了湖南省博物馆,由此拉开了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的帷幕。揭开墓葬的神秘面纱,考古研究人员做了大量、复杂的前期准备工作。
1972年初,中国科学院考古所和湖南省博物馆考古人员开始了东边土冢的挖掘,当人们怀着期待的心情坚持繁重的工作时,一个坏消息传来:发现了一个圆形的盗洞!盗洞笔直的朝着墓葬的下方插去,总是跟着考古队,没完没了。一直向下延伸了17米,盗洞终于消失了。考古队员在盗洞里找到了一枚唐朝的钱币,由此得知,盗墓者是唐朝人。后来考古人员又发现了两处盗洞,其中还有一双回力鞋。所幸,盗洞都没有挖到最后就停止了。可见,深埋大葬是马王堆汉墓躲过盗墓贼盗掘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长沙当地一直有传说,马王堆是一座疑冢,而且《湖南通志》也明确记载,“马王疑冢,在县东南五里,楚王马殷筑,相传三千三百六十七冢”。这些盗墓贼向下挖了这么深也没有见到一点古墓的痕迹,就认为这里是古人设下的疑冢,所以就放弃了!马王堆汉墓才可以完好的呈现在世人面前。
就在盗洞消失后不久,人们挖到了一种黏糊糊的泥土。它的俗名叫:白膏泥。这时一个工人喊道:“大家快来看”。人们跑过去一看,只见一片绿油油的树叶静静地躺在白膏泥之中,难道这时一千多年前的树叶吗?大家都不相信,这太不可思议了,一定是刚刚从树上掉落到泥土里的。后来在一两百双眼睛的注视下,有工人又拿着铁锹一铲铲的把白膏泥铲到簸箕里,铲了几锹之后,当这个工人再次把铁锹铲下去再拔上来时,所有人震惊的看到簸箕里的白膏泥上赫然躺着一半树叶,而另一半还在刚才的土里。大家激动地喊:“绿的”。
这真是太神奇了,所有人都预感到这个墓葬带给大家的将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惊喜。当把墓葬里的白膏泥和木炭清理干净之后,露出了一张很大的竹席,把竹席揭开之后,一座巨大的椁室就完整的展现在人们面前。整个椁室由厚重的松木板料构筑而成,长6.73米、宽4.9米、高2.8米,四块隔板以“井”字形把椁室分为四个部分,内外绘制着吉祥图案,以朱漆为内黑漆为外辅之,居中为殓尸的内棺。以两道质地精良的帛束缠盖棺,考古队中不乏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工人,他们惊讶的说:挖了一辈子的墓,还从来没见过保存这么完好的。
马王堆汉墓的发现,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原来马王堆地势较高,造墓时先在山丘上挖出墓坑的下半部,墓底长7.6米、宽6.7米,下置垫木与两层底板;在庞大的椁室和四层套棺上部覆盖顶板和两层盖板,再用版筑法夯筑出墓坑的上半部和墓道,墓底和椁室周围塞满厚达0.4~0.5米、总重量约5000公斤的木炭,木炭具吸水、防潮以保持墓穴内干燥的功效;在木炭外围堆积了厚达1.3米左右的白膏泥,白膏泥粘性强,渗透性低,对墓穴密封起了决定性作用;然后层层填土,夯实密固,堆积成高约16米的土冢,使深埋地下的椁室形成恒温、恒湿、缺氧、无菌的安全环境。正是因为这些操作,使马王堆汉墓在十墓九空的长沙城躲过了盗墓贼一次一次的侵袭,将辛追夫人和她的棺椁、随葬品都完好地保存了下来。为我们的 历史 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有着世界上连续不断、独一无二、绝无仅有的优秀文化。我们要有 历史 自信,文化自信,更要有民族自信。如今,让我们从自己做起,把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文化发扬光大,代代传承!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我是博观文化传媒人,让我们一起守护 历史 ,守护华夏文明。
马王堆汉墓的保存环境极其苛刻,盗墓贼打开墓穴之后发现氧气稀少,所以他们放弃了。再就是目当中都有很多的水,所有的文物几乎都是浸泡在水中得以保存,所以没有被盗掘,重要的原因就是有水。
躲过了千年,逃不过现代
06年感动中国人物
06年的还没有出现,05年的给你一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