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古称为幽州、冀州。当初舜将中原之地划分为十二州,河北就独占两州。在古代,河北是中原农耕政权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界地,由南向北跨过燕山山脉后,就到了游牧民族活动的范围,所以河北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的防御重心。幽冀之地物产丰富,风流人物齐出,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衰。
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但是河北境内的帝王墓并不多。我国已知帝王陵墓最多的三个省分别是:河南、江苏和陕西,其中河南省境内发现的帝王墓位居全国之首,共有79座。。在五胡乱华之前,河北一直都不是政治舞台的中心,尽管天下纷纷扰扰,它也能够独善其身,非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帝王陵墓少也是有原因的。
河北作为中华文化的起源之地,帝王陵墓虽然少,但也并非没有。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座埋葬于幽冀之地的帝王陵墓。
大墓的发现1991年的某一天,石家庄市获鹿县的天空上飘起了缕缕炊烟,勤奋早起的村民已经开始为一天的生计奔波劳碌。但与以往的清闲不同,今日的获鹿县分外喧嚣。
故事的主角是一伙儿村民,他们都是附近砖瓦厂的伙计。以往,他们都是一起工作、一起生活,闲暇之余还会聚在一起喝酒吃肉,吹牛调侃。总的来说,他们这帮人就算没有深厚的友情,关系终究不会太差。但此刻的他们却爆发了严重的争吵,一伙人围成一个圈,喋喋不休地争论着,颇有一副大打出手的样子。
这番“热闹”的局面自然吸引了很多人的驻足围观,其中就包括了两名解放军战士。这两名战士原本是打算进城采购的,路过此地时也被村民们的争斗所吸引,便停下了脚步在一旁观望。
或许是出于本能,又或许是军人的职责所在,两名战士并不打算袖手旁观,决定上前制止这场纠纷。就是这样一个热心肠的举动,却牵引出一座深埋于获鹿县地下的大墓。
原来,这伙村民在今天挖土造砖的时候,意外的从土里挖出了许多造型古朴、做工精美的青铜器。本着见者有份的原则,无论是砖瓦厂的伙计还是恰巧路过的村民,都想从中分点好处。毕竟,大发横财的机会就摆在眼前,穷苦半生的村民们又怎能不心动呢。于是,他们之间爆发了激烈的争吵,直到两名战士上前才有所收敛。
了解情况后的两名战士,二话不说就将他们挖出的古董收缴,并带回军营报告上级。但是,获鹿县地下埋葬着古董的消息不胫而走,瞬间传到了大街小巷。等两名战士刚刚离开,许多村民都拿起铁耙,炕上铁锹,纷纷前往砖瓦厂附近挖掘古董。更有机警者,选择在夜深人静之时,偷偷跑来挖掘。一时之间,获鹿县兴起了一波“挖掘热”。
当地文物局在收到消息后,马不停蹄地前往现场勘探。但他们被眼前的场景所震惊,只见村民们三三两两地聚做一堆,不断挥动手里的铁锹进行挖掘,比干农活时还卖力。相关工作人员立马出示证件,制止了他们的“土匪”行径,并将所有村民疏散开来。
根据考古人员的初步调查,获鹿县地底应该是有一座大墓的,至于是何级别,暂时不得而知。同时,在这片开阔、平坦的土地上,一座小山包十分突兀地出现在这里,而山包山却寸草不生。这不经使考古人员猜测,这座山包就是大墓的封土堆,大墓的具体位置,应该就位于小山包之下。
于是,文物局立马联系了当地驻军,将发现大墓的消息告诉了军中高层,并请求他们连夜封锁了砖瓦厂小山包附近的区域,二十四小时派人驻守。
墓主人身份
县文物局将情况报告给市文物局以后,市文物局立马抽调了大批考古工作人员前往此地,对出土了文物的古代遗存进行了再一次清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抢救性挖掘。但这次挖掘仅限于被盗挖的那一部分,并没有扩大范围。
这次的挖掘结果令所有人都大吃一惊,不到十平米的土地下,又出土了包括凤鸟鼎在内的多件国宝级文物。而且,考古专家推测,他们所挖掘的部分只是大墓的陪葬坑。
随后,考古工作人员对清理出的文物和收缴来的文物进行了细致的检测,结果证实这些文物都是西汉时期的产物。也就是说,埋葬在获鹿县地底的,是一座西汉时期的大墓。
为了弄清楚大墓主人的真实身份以及这座汉墓的具体级别,考古专家又对这些文物上所镌刻的铭文展开了研究。从各种蛛丝马迹中得知,这是一座西汉诸侯王级别的大墓,而墓主人是一位至少当了二十多年,封号为“常山”的王爷。具体是哪一位常山王暂时不得而知。
很多朋友对常山这个地方并不陌生,因为有句经典台词就是“吾乃常山赵子龙”,但是对于常山王这个封号就没有什么概念了。经过考古人员翻阅史籍发现,常山王这个封号只存在于秦汉时期。在数百年历史中,多任常山王的结局十分悲惨,也使得这个封号透着一丝邪性。
汉惠帝曾先后封自己的三个儿子为常山王,但无一例外,三位王爷没能当满五年就去世了,有的是因病去世,有的是牵入了政治纠纷而被暗杀。常山王的封邑在今天石家庄附近,按理来说是镇守北疆的重中之重,每一任常山王都是权利倾天的存在。不过,生于王侯将相之家,已然是身不由己,王室之间的争斗也远比我们想象得残酷。
在这种机缘巧合下,墓主人的身份信息逐渐暴露。历史上能当二十年以上常山王的只有一位,他就是“汉景十三王”中的刘舜,总共做了三十二年的常山王。
刘舜是汉景帝最小的儿子,汉武帝同父异母的胞弟,深得父亲和哥哥的喜爱。于是,刘舜从小就养成了骄逸跋扈的性格,十分荒淫无道,根据史料记载,他唯一的优点就是嘴巴甜或者说情商高,所以目无法纪的刘舜总能得到两位皇帝的庇佑,使他安安稳稳的做了32年王爷。
到了这里,基本可以断定这座大墓的主人就是刘舜。这位在位32年,又深得皇帝喜爱的王爷,身前积累的财富恐怕不是个小数目,就如同海昏侯的墓一样,里面不知埋藏了多少金银财宝以及史籍资料。
大墓的发掘意识到墓葬如此重要,市县两级组成的考古队感到责任重大,于是决定向上级请求支援。而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立刻派出一支代表着河北省考古领域最高水平的工作队,在曾任研究所所长孔哲生的带领下,立刻赶赴了考古现场。
有了更为权威的专家加入后,考古队立刻对整个遗址进行了大范围钻探。一般来说,大型汉墓的墓圹之上应该有着高大的封土,但经历了上千年的地质变动,尤其是近年来砖瓦厂的逐步蚕食,只留下一个高2.4米小山包,看起来十分突兀。
根据勘探,这是一座中字形的大墓,总占地面积约有1100平方米。而墓室的两侧各有一条墓道,其中东墓道靠近地面的部分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而西侧的墓道就有些奇怪,开口没有直通地面,就像是只修到了一半的样子。
除此之外,墓室外还修建了一组回廊,将整个墓室包裹,从天空俯瞰整座大墓,就如同一个两进两出的大宅院一样。此前,砖厂因为取土而意外发现的随葬坑就是这个回廊东北角的一部分。这在考古史上是十分罕见的,同时期的其他汉墓中也没有发现类似的墓葬结构。
众所周知,古人对丧葬十分看重,毕竟那个年代没有科学也没有马克思,他们总觉得人死后将会轮回转世,去往另一个国度,所以他们老想着延续身前的荣华富贵。到了西汉,厚葬的思想越发严重,人们不再满足于金银珠宝的陪葬,甚至对整个陵寝的环境格局也十分讲究。而这座汉墓就是人们“事死”观念转变的直接体现。
勘探结束以后,专家们向国家申请挖掘获鹿县常山王汉墓,这座大墓从发现到现在,已过了半年之久,终于展开了正式的挖掘工作。挖掘的第一步工作就是清理掉覆盖在墓室上方的封土。一般来说,清理封土也是发掘工作中最轻松的一个环节,然而却发生了所有人都预想不到的意外,考古队员在挖掘过程中发现了两个盗洞,大墓存在被盗的可能性。
虽然盗洞的发现打击了考古队员的信心,但大墓的挖掘工作还是按计划进行。毕竟连陪葬坑都保存至今,那么主墓也很有可能是完好无缺的。
在考古人员的不断挖掘下,现场又有了新的发现。就在快要挖掘到主墓室的时候,队员们挖出了一些厚重的石板,这些石板的出现是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因为这些不是普通的石板,而是包裹整个主墓的石制棺椁。
或许有很多朋友并不了解石制棺椁意味着什么,那我们先来简单说明一下。石制棺椁是王侯将相身份的象征,大多出现于隋唐以后。不是说这些石板的材质很珍贵,而是用这些石板来建造陵墓的话,将十分耗费人力物力,不是普通人家所能负担得起的。
在考古史上,每一具石制棺椁都做工精美,价值连城,数量极其稀少。据史料记载,这样的石椁只有身份特殊的人才能使用。现已出土的石椁大多属于隋唐时期,而属于汉代的石椁屈指可数。这一发现令考古人员欣喜若狂。
不过世事难料,就当考古工作顺利进行的时候,人们打开主墓室大门发现,整个主墓已经被人盗掘一空,罪魁祸首就是先前发现的两个盗洞。而且盗墓贼将主墓当中的陪葬品洗劫一空之后,还一把火烧掉了整个主墓室,就连部分石椁都被烧成了琉渣状。
这样的情况无疑给了所有考古人员一个当头棒喝,使人们的心情瞬间低落谷底。
就在大墓被盗的失望情绪萦绕在每个人心头之时,负责外围挖掘的工作人员传来捷报,整个大墓的回廊部分,也就是这座大墓的陪葬坑保存完好,并没有受到盗墓贼的光顾,这一点算得上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至于这次盗墓究竟是“官盗”还是“民盗”,盗墓贼又为何只对主墓室下手,放弃了对陪葬坑的盗掘?这些问题专家就不得而知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两个盗洞的出现时间在宋元以前,也就是说大墓里的宝物很难再被找到,有关常山王刘舜的信息将继续掩埋在历史的尘埃里。
随后,大墓挖掘工作的重心从主墓室移到了陪葬坑。
经过四年的发掘以后,获鹿县常山王墓的考古工作终于完成。这一次的发掘,一共出土了7000多件文物,甚至还在回廊的一处陪葬坑中,发掘出了三辆大型的马车。
获鹿县常山王墓的发现始于一场闹剧,两千多年前珍贵的古代信息也因盗墓贼的光顾而湮灭,但是常山王墓的考古价值还是非常高的。这座汉墓规模宏大、结构复杂,为我国考古事业的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同时这也是河北地区发现的最大的土坑墓。
虽然这次的考古挖掘已经是硕果累累,但是对于参与了此次挖掘的考古人员来说,主墓被盗的遗憾是无法弥补的。光是陪葬坑就出土了如此数量众多、造型优美的文物,那么主墓室里埋葬的宝物将会超出所有人的想象。如果这座墓没被盗的话,必将是一次载入史册的考古挖掘。
如今,只剩下7000多件文物在博物馆静静的躺着,向人们诉说西汉王朝曾经的辉煌、诉说着常山王刘舜钟鸣鼎食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