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最新数据,请稍等......

珍重清簧度好音考古发现揭开失落的古乐器之谜

历史趣闻     2023-8-15     点评:17举报

640

△牛骨口簧

文物时代丨龙山文化晚期:约公元前2000年

出土地点丨陕西神木高家堡镇石峁遗址

“君子阳阳,左执簧,

右招我由房 ,其乐只且!”

——《诗经·王风·君子阳阳》

一、君子手中的簧,到底是什么

《诗经》的收录的这首《君子阳阳》中,作者描绘了一幅欢快的歌舞场景——君子左手持簧,右手呼朋引伴。这首诗不难理解,不过这里的簧是什么呢?历来研究者都认为它是乐器,但是具体长啥样,很久都没有定论,以至于想当然地认为它是某种类似于笙的竹制乐器。

640

近年来,随着考古发现的增多,我们已经可以知道,君子手中拿着的其实是口簧。口簧也称口弦,还有叫口琴、嘴琴、响篾的,形制多样。在我国某些少数民族地区,口簧至今仍流行。究其起源,不知道是否因为口簧的历史太过久远,远到人们已经弄不清究竟是什么时候有了它,反正古代文献中众口一词地说:“女娲作口簧”。

二、石破天惊的考古发现与口簧

这样的传说考古人向来是不敢轻易信的,最多猜测口簧大约是种远古时期的乐器,直到石峁遗址中23件骨质口簧的出土后,我们才终于可以说这种乐器是“人类初音”,“是具有胚胎型意义的最原始的乐器, 是人类远古音乐的‘活化石’”。

640

石峁遗址

640

石峁城墙上的石刻浮雕

1976年,陕西考古工作者戴应新先生在做文物调查时,在陕西榆林神木市高家堡镇石峁村的秃尾河北侧山峁上发现一片遗址,当时采集、收购了一大批珍贵玉器。近年来,经系统地考古发掘才知道,石峁遗址是一处约425万平方米的石砌城址,以“皇城台”(中心区)、内城、外城共同组成。此地有玉器、卜骨、织物、壁画,又有石砌院落、皇城大道,规模远大于良渚或陶寺等已知遗址,其时代距今已有约4300年。石峁遗址的重新问世,可以说是石破天惊的考古大发现。

640

石峁遗址出土的口簧

在众多出土文物中,考古工作者们发现了一批骨质口簧,共20多件。它们长8至9厘米,整体呈片状,由外围的簧鞘和中部的簧舌组成,有的表面还有精美的花纹和和复杂的造型,可见当时针对动物骨头的切割、打磨和雕刻工艺已经有相当的水平。

这一发现可以说打破了汉唐以来大部分人的认知,因为自汉代许慎在中国第一本字说《说文解字》中写道“簧,笙中簧也。从竹黄声。古者女娲作簧”以来,绝大多数经学家或音乐史学家认为簧并不是一个单独的玉器,只不过是乐器笙里的簧片(通过震动让乐器发声的重要工具)。虽然东汉刘煕在《释名》中试着解释过“簧,横也,于管头横施于中也;以竹铁作,于口横鼓之,亦是也”,也就是“有笙中之簧,有非笙之簧”,可惜没什么影响力。但4000年前的口簧出土成功地证明了从汉代开始的关于簧的大多数说法是错误的。

604

石峁遗址出土的石刻

三、口簧是如何演奏的

既然簧是种独立的乐器,肯定有属于自己的演奏方法。《诗经》中有“既见君子,并坐鼓簧”和“吹笙鼓簧,承筐是将”这样的诗句,指出了簧是用来“鼓”的。但“鼓簧”又是什么样呢?

640

现代的口簧表演

根据民族学的观察,有演奏者用一只手捏住簧的外框,贴近嘴边微微含住,一手扯动拴在口簧上的线帮助簧片颤动,同时演奏者通过变换口型和控制呼吸等方法使口腔共鸣,从而发出不同的音调音色(“一手贯其纽,一手鼓其线,横于口中,呼吸成音”);也有不通过绳子,以手指直接拨弹簧片再搭配口舌运动的做法(多用于金属簧,且条状簧舌单独焊接在簧框上,凸出簧体外)。石峁口簧的外框和簧舌是连为一体的,通过出土口簧上绳子长期摩擦留下的痕迹,我们可以推测当时的演奏方法主要是第一种“绳振法”。

640四、口簧之寓意

口簧小巧,演奏时气息流转,曲调悠然,可以表达极为细腻的感情。通过观察仍流行口簧的少数民族的演奏,研究者发现很多人将这个乐器用于求偶,如台湾高山族人“未婚者弹口琴挑之。衔弓于唇间,齿隙吞吐成音……互相和答,意合,遂成夫妇”,“ 景颇族青年男女都会制作并弹奏‘掌共’(景颇语口弦 ),它是景颇妇女唯一的一种乐器。男青年把精工制作的‘掌共’送给心爱的姑娘,在静静的月夜,小伙子吹起‘商比’(一种吹管乐器),姑娘们拨弄‘掌共’,互诉衷肠”,正如诗中所写:“不须挑逗劳苦心,竹片沿丝巧作琴。这韵低微传齿颊,依稀私语夜来深”。

553

404

在我们的文化中女娲抟土造人,并创立婚姻制度,让男女得以繁衍后代,古籍中在“女娲作簧”一事上达成高度统一。是否从远古时,口簧就是个互撩神器、成就了无数姻缘呢?不过也有学者提出,考虑到石峁城的重要地位和文明程度,核心区域的皇城台可能正是当时的宫城。既然有有大量使用过的卜骨存在,就说明很有可能有身份高贵的祭司,那么当时的祭司们有没有可能将口簧用于祭祀祖先,与天地诸神沟通,就像现在的达斡尔族人一样呢?这些说法似乎都有道理,口簧也有可能“身兼数职”,希望未来更多的文物出土能使学者们进一步拨开历史尘埃,追本溯源。

参考资料:

孙周勇:《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出土口簧研究》,《文物》,2020,01

珍重清簧度好音考古发现揭开失落的古乐器之谜

神秘邱承墩:土堆深埋2000年前越国宝藏,诡异随葬迷雾重重

天啊!有盗洞!

黝黑的洞口,赫然现身在主墓室上方,让潜心发掘的考古队员心头一紧。

这是2004年的一天,他们所在的位置是江苏无锡郊外的鸿山地区。

从这里前往无锡和苏州市区都不远,太湖的浩渺烟波静静躺在西南边,注视着这一片此起彼伏的土丘。

从2000年起,考古学家开始在这里发现多座墓葬,在当地人称作老虎墩、 秆稞墩、邹家墩之类的土堆里,出土了包括玉璧、玉龙、玉龟在内的一批珍贵器物,列入2004年全国10大考古发现。

在整理这些随葬品的过程中,这批墓葬的 历史 关键词也逐渐清晰:

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贵族墓。

此外更重要的是,出土文物的文化特征属于:越国。

奇怪!鸿山一带向来被认为是春秋时期吴国的统治腹心,距离吴国都城姑苏仅咫尺之遥。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数百年,越国的贵族墓为何会出现在吴国地盘上?

带着解开谜底的期待,发掘从小型墓、中型墓终于进展到大型墓,邱承墩就此进入视野。

在鸿山地区大大小小的土丘里,邱承墩规模巨大,令人难以置信,长度达到了将近80米,高度接近6米,差不多有2层楼。

如此高大的封土,必然象征着高规格的墓葬,因此邱承墩被寄予厚望,所有人都期待着这座大墓能一举解开所有谜底。

但后来的发掘成果证明,邱承墩像一团不见分明的浓雾,弥漫在 历史 深处,让人更生好奇:

盗洞现身的大墓,看似空空如也,一批珍贵的随葬品,如何历经曲折重现人间?

这些文物的出土,又如何颠覆了此前 历史 学界的一些认识?

与此同时,1件奇怪的随葬品,更让所有人对一件事困惑重重:

墓主人,究竟是谁?

今天,阿伦带您走进神秘邱承墩。

公元前473年,卧薪尝胆十年之久的越王勾践,率领大军浩浩荡荡杀到姑苏城外,越国霸业如一颗耀眼流星,划过春秋最后的夜空。

夜空千年未改,曾经的吴国故地上,邱承墩越国大墓,正如同那个写满了最多神秘的 星座 ,等待今人的解密。

让阿伦带您先来了解这座邱承墩。

首先地理位置上,邱承墩位于鸿山墓群最西面,东西走向,为长方覆斗形。

在鸿山连绵起伏的土丘里,邱承墩的体量最大。考古发掘更令人惊呼神奇:

邱成墩的 历史 构成非常丰富,埋藏着多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可以说凝聚了半部江南地区的上古史。

比如在邱成墩地层的最下方,静静躺着崧泽文化和马家浜文化等远古时期的文化层,清理出了碎陶片等遗物,除此之外还发现了一座良渚文化时期的祭台。

而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墓,就巧妙利用了此前堆积的土墩,在此之上进行营造。

当时墓葬工匠的造法是,先在土墩的西部和北部堆土,形成东西走向的长方形土墩,然后在土墩中部开挖墓坑。

也许你会好奇:为什么这里不像北方地区的墓葬一样往地下挖掘,而是要地上先堆土再挖呢?

那是因为作为水乡泽国,江南地区河湖遍布,地下水位普遍较高,因此先民们别出一格,发明了先堆土再造墓的传统。

而整个墓坑平面为"中"字型,经过勘探,长度接近57米,宽约6米,深约3米。

长达近57米的墓坑!这意味着什么?

从江南地区出土的其他吴越墓葬来看,高等级贵族一般为15-16米左右,而中型墓基本在8米,小型墓常见为4米左右,甚至更小。

而即便放眼全国,已发现的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墓葬,也只有一座在规模上超过了57米。

那就是赫赫有名的浙江绍兴印山越王陵,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座越王等级的墓葬,拥有约100米长度的惊人规模。

如此一来,从墓葬规格上来看,邱承墩凌驾于所有越国贵族,仅次于越王。

其次,作为一座土坑墓,虽然不同于印山越王陵凿山岩为墓,也不如差不多同期的曾侯乙墓深埋地下达13米,邱成墩墓的形制却自成特色。

整体上,墓坑分为墓道、墓室和后室等部分。其中墓室里还用木板仔细隔出了主室和南北两个侧室。

另外,并没有发现这一时期贵族墓里常见的椁室。

而那个让考古学家心惊胆战的盗洞,令人悚然地贯穿到了墓底。

仿佛时光扫过,片甲不留。在邱承墩初期的发掘清理里,这座大墓不见棺椁、不见随葬,只见墓道之上空空如也。

难道真的被盗掘一空了吗?

正当人们为邱成墩的厄运遗憾,转机突然之间出现。

这天,在西墓道的末端,大量随葬忽然重出地面。密密麻麻的青瓷礼器和生活用品如一堆失落千年的宝藏,层叠在不起眼的角落。

经过整理,这批器物近1000件,让人兴奋不已!

原来,正因为邱承墩大墓没有椁室,与其他大墓不同,所以尽管盗洞深入墓穴,但盗墓贼很显然没有摸到方向。

与此同时,西墓道的后端竟然隐藏了一个后室,也就是一般存放随葬品的地方,藏身于此的宝藏因此躲过浩劫,幸存至今。

在这批宝藏里,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要数这些仿青铜器型的青瓷礼器和酒器。

相信你一定想问:青瓷?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墓里哪儿来瓷器?

事实上,中国瓷器的发展远比我们印象中久远。

瓷器的基本特征是瓷土器物外施釉,烧成温度在1210摄氏度以上,釉色常见泛青或泛黄,有着硬度和密度高、渗水率低等特点。

虽然在国内的一些西周墓葬里发现了青瓷豆,距今已有3000多年,但学界曾普遍认为,到东汉时期中国瓷器技术才开始走向成熟,东汉之前算作"原始瓷器",商周时期的很多更是达不到瓷器标准。

因此,邱承墩大墓出土的青瓷器里,令学者惊讶的是,有多达200多件的器物已达到了"瓷器"的理化标准!

因此某种程度上,它们改写了中国瓷器的 历史 ,提前了600多年!

比如这件青瓷甗yǎn形鼎,瓷胎呈现出灰白色,釉色微微泛青。

器型十分别致,束腰鼓腹,圜底近平,口沿外侧有对称的半环耳,通高17厘米。

甗形鼎,顾名思义就是形状是甗的鼎。

鼎是周代传统的礼器,而甗yǎn则是厨房用品,功能近似于如今的蒸锅。

除了青瓷礼器,一些青瓷的生活用具同样令人惊喜。

比如这件青瓷温酒器。

口径近26厘米,通高约8厘米,同样是灰白的胎色和泛青的釉色,腹部微微倾斜,贴着4只装饰用的铺首,底部衬托着三只矮足。

粗看平平无奇,细看才发现,温酒器上方大有乾坤。

只见一片平坦的顶盖之上,密布着13个玲珑圆孔,同期还出土多个青瓷小酒杯。

遥想2000多年前,窗外细雪飘舞,高大的厅堂里暖意融融。

贪饮美酒的越国贵族生怕酒凉伤胃,便将温酒器的小孔里加注热水,盛满酒水的杯子放在里面。

温酒器下面可能还会衬上炉盘,点上炭火保温,就这样一口一杯热腾腾的小酒,饮完再斟,边温边饮。

驻足在这套温酒器之前,即便隔着千年的距离,今天的我们仍能闻到阵阵暖熏熏的酒香。

不知杯里温的可是绍兴黄酒呢?

除了这批现身的青瓷礼器,邱承墩还隐藏了更大的惊喜。

在清理墓道和礼器的过程中,考古学家发现了零星的青瓷悬铃和青瓷磬。

看来,墓里还随葬了乐器!

按照此前的发掘经验,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里,随葬乐器有着一套严格的礼仪制度,往往成套下葬,维护诸侯贵族的身份等级和地位。

比如著名的曾侯乙墓,曾出土成套的青铜编钟,轰动了世界。

因此,如果出现了磬,墓里一定曾随葬与之配套的乐器,比如钟之类,甚至包括一些越国特色的乐器。

但是左右寻找都不见踪影,它们去了哪里?

埋葬时没准备?或是只随葬了一部分?从当时的礼制文化看,不大可能。

那么是被盗吗?

也不合情理,为什么盗墓贼放着精美的青瓷礼器和玉器不拿,专门盗取乐器呢?

正在徘徊之际,差不多10天之后,专家发现了端倪——秘密藏在墓道的南边墙壁里。

原来在这面普通的墓室墙壁上,竟暗藏着一个竖向挖进去的洞,赫然是一个壁龛。

而当打开这个壁龛,只见里面整整齐齐摆放了90件青瓷乐器,保存之完好,仿佛昨天刚放进去的一般。

谜底真相大白。

经过清理,这90件乐器涵盖了10大类,基本都是打击乐器。

其中仿制中原系统的包括甬钟、镈bó和磬。

这些大家都不陌生。所谓的编钟音乐,即是在不同的身份等级之下,匹配对应数量的甬钟、编镈和编磬。

当钟声庄严典雅,磬音清脆悦耳,华夏雅音流淌在贵族的宴席,流传在 历史 的长河。

除此之外,其他的乐器大多属于本地文化,包括青瓷鼓座、錞于、缶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分与仿制中原的乐器不同,绝大多数属于军乐器。

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象征优雅的乐器如何与战场厮杀联系在一起?

所幸的是, 历史 留下了现场转播。

《国语·吴语》里,就忠实记载了一段越国死对头——吴王夫差的争霸场面:

当时面对晋国部队的穷追猛打,夫差杀红了眼,他亲自敲起战鼓,鸣起錞于。

于是高亢雄壮的战歌之下,吴国军士群情高昂,喊杀声震天动地。

夫差奏响的鼓与錞于,虽然失落于 历史 ,但邱承墩里保存下了同款的青瓷乐器。

首先是这件青瓷鼓座。

胎色灰白,釉色泛黄,座身为覆钵状,中部是粗矮的插孔,用来安装战鼓。

整件鼓座不是白板一片,而是装饰着斜刻划"人"字纹和戳印的"S"形纹,座的边缘还点缀着4个铺首耳管,别出心裁。

我们今天常说的"一鼓作气",这件文物就是其中"鼓"的一部分。

另外还有这件青瓷錞(音同“纯”)于。

釉色泛黄,浅盘虎钮,除了钮的设计十分精巧,还装饰了戳印的"S"形纹。

如果说战鼓激励的是战队的前进,錞于则指挥战队的撤退。

事实上,成语里所谓的"鸣金收兵",其中的"金"就包括"錞于"这样的打击乐器,只不过成语里的錞于应当是青铜质地。

邱承墩里的青瓷錞于,则保留了錞于作为越国随葬品的珍贵形态。

试想2000多年前,当勾践率领的越军杀向吴国都城,军士高呼死战,另有鼓声高昂,錞于刺耳,战阵进退之间,压迫着所有人向着最后胜利发起总攻。

除此之外,另一件青瓷乐器的发现,则颠覆了人们对一段 历史 的理解:

那就是青瓷缶(fǒu,与"否"字同音)。

相信很多人认识这个字,是因为《史记》里赵国蔺相如的故事。

战国中晚期,在秦兵刀锋之下,东方六国挣扎着生死存亡,尤以赵国为甚。

公元前281年,秦国攻占赵国石城,随后杀尽2万赵国兵士,血腥弥漫之下,几年之后的渑池大会上,秦赵两国君王相逢了。

志得意满的秦昭王见到赵惠文王,故意请他鼓瑟,赵王听到只得演奏一曲,一旁秦国史官立刻写下:

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令赵王弹瑟。

这是赤裸裸的侮辱!

电光火石之间,赵国臣子蔺相如上前一步,对秦王朗声道:还请秦王击缶!

秦王尴尬拒绝,但蔺相如以死相挟,誓要保存赵国颜面。

眼见他耿硬至此,秦王只能"为了赵王"敲了一下缶。

这段故事被收入了中学课本,广为流传,影响了一代人。

只是,虽然故事情节激动人心,但"缶"是什么乐器?长久以来并没有人确切了解。

在考古发掘里,此前也没发现过实物的乐器缶,所以很多人将"缶"简单理解成大瓦盆,或认为是一种容器。

但矛盾的是,从流传的文献记载来看,缶无疑是一种乐器。

比如《说文》里就有对乐器"缶"的解释:鼓之以节歌。也就是缶用来敲打出节奏,然后伴着唱歌。

听上去像是嘻哈音乐的老祖宗。

邱承墩大墓中出土的青瓷缶,揭开了乐器缶的千古之谜。

这件青瓷缶,口径接近43厘米,通高28厘米。在内外施釉,腹部深广,边沿外卷,器身上装饰着对称的宽兽面耳,缶之下还装饰着外撇的矮蹄足。

仿佛准备随时出列,等待主人叩击起声。

而且从这件珍贵实物能看出,与寻常的瓦盆相比,缶有着明显的区别:

首先缶在当时被视作乐器,出土的位置是存放编钟的乐器壁龛。

此外,缶的器型是为敲打发声而设计,腹部比一般的瓦盆深广,还有三个底足将器身悬空,制造足够的共鸣空间。

如此一来,即便轻轻敲打,也能发出响亮的回声。

与此同时,缶的花纹装饰更比一般的瓦盆要繁复考究。

消失千年的吴越清音,就这样重现人间。

至此,宝藏出土,越音重现,可笼罩在邱承墩之上的迷雾并没有散去,反而越发氤氲。

既没有发现任何棺椁,也没有出土任何文字信息,这座规格仅次于越王,拥有豪华陪葬的大墓,主人究竟是谁?又为何葬在吴国地盘?

正当考古学家苦苦思索之际,一件长相奇特,从未见过的稀世文物从墓室东部浮出水面。

这就是盘蛇玲珑球: 为中国考古史中第一次发现,一眼看去的斑斓色彩,隐隐透出远古的诡异气息,隐藏着千年前的墓主秘密。

玲珑球足径6.6、高6.4厘米,由8条首尾咬合在一起的蛇组成。

蛇身和蛇头上扬,圆目微张,盘成圆圈形状,形成了一个玲珑的球体。

仔细观察,只见玲珑球的蛇头和蛇身点缀着蓝色的琉璃釉,红蓝相间,给人以神秘莫测的神秘感觉。

更加令人惊异的是,作为一件低温琉璃釉陶器,琉璃球的白胎、红彩和蓝色琉璃釉,虽历经千年沧桑,但毫不褪色。

这种点状琉璃的施釉技法,此前普遍认为到了隋唐时期才发展成熟,但玲珑球的出现颠覆了这种看法,提前了一千多年。

也许你会问,2000多年前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能生产琉璃器吗?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虽然很多人只知道中国生产瓷器,但从 历史 上看,中国的琉璃器发展同样传承悠久,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代。

最初,本土的琉璃生产,很多是从青铜器铸造的副产品中获得原材料,然后提炼加工形成,大多数以微型的珠、管状装饰品存世。

在春秋时代,因琉璃非常罕见,不管外来输入还是本地生产,琉璃往往被作为珍贵器物用于陪葬,比如鸿山墓群和曾侯乙墓里出土的琉璃珠。

因此像盘蛇玲珑球如此体积和工艺的琉璃器,可以说是举世无匹,世所罕见。

而这件盘蛇玲珑球究竟用来做什么?

根据玲珑球奇特的器型和邱承墩大墓的高规格,尽管它不见于任何 历史 记载,具体功用难以复原,但一定 与越国王族的"蛇"图腾崇拜与祭祀有关,象征着越国的王权或神权 。

事实上,2000多年前的越国,作为南方诸侯,地处江南远离中原,很长时间以来被中原国家视作蛮夷之邦,讽刺越国"淫祠盛行",讥笑越国人走歪门邪道。

也正因为这种国族间的文化差异,越国崇拜的神灵很难被中原接受,祭祀和仪式在中原国家看来,充满了诡异的色彩。

而玲珑球的出现,无疑印证了中原诸国眼里神秘莫测的越人神灵和祭祀。

与此同时,除了器物本身的非凡价值,玲珑球更为重大的意义在于:

让判断墓主身份有了一条直接的线索,那就是越王之下,万民之上,兼有祭祀大权的国之重臣!

顺着这条线索,按当时越国的政治体制,实行"五大夫"或"八大夫"制度,越王之下便是大夫。

令人振奋的是,随着研究深入,另一条更为直接的线索浮出水面:

根据对出土器物的碳14检测,以邱承墩、老虎墩等为代表的鸿山贵族墓群,推定下葬时间为公元前470年左右。

至此, 历史 与考古惊人地指向了一个重要的事件: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吞灭吴国!

墓主身份似乎正在步步清晰:

这个人,既是勾践重臣,又可能为越国大夫,曾亲历灭吴大战,葬于吴国灭亡之时。

会是谁呢?

公元前473年,距今2400多年前,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实现了自己的复仇梦想。

在他的指挥下,越军攻入吴都姑苏,吴王夫差自感走投无路,自杀谢世。

灭亡吴国后,越兵横行于江淮之间,各路诸侯纷纷道贺。

勾践俨然已成春秋最后一位霸主,越国霸业冉冉升起于战国前夜。

也许是经受过太多苦难,太想保护拥入怀里的霸权。功业既成,勾践环顾四周,让那些曾追随他的大夫重臣们,纷纷用"非正常"的死亡方式,踏上了人生最后一程。

根据《左传》、《史记》、《越绝书》等文献记载,勾践时期的越国大夫包括:文种、范蠡、计然、石买、苦成等等。

除了石买死于灭吴之前,其余基本都在灭吴后无疾而终。

比如文种不听范蠡之劝,留恋权位犹豫不决,被勾践赐以属庐之剑,伏剑而亡。

范蠡的结局更有传奇性,《史记》记载他泛舟而去,不知所终,后世的戏曲里还加上了西施同行。

虽然听上去美好,但西汉初年贾谊却记录了另一个截然相反的故事:

范蠡并没有携得美人归隐江湖,而是最后被勾践沉湖处死。

无论真相如何,他留下的一句千古警示,至今仍闪烁在中国的 历史 :

这句话道尽功臣心境: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做人要看清何时进取何时退让,何时兴起又何时灭亡啊!

死于非命的文种,看破真相的范蠡……

邱承墩的墓主真的是他们中的一位吗?还是另有其人?

邱承墩的 历史 天空,注定将迷雾重重。

但与此同时,以邱承墩大墓为代表的鸿山越国墓群,又何尝不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呢?

邱承墩大墓丰富的青瓷宝藏,改变了学界对青瓷和乐器发展的认识。某种程度上说改写了 历史 ,印证了华夏瓷器的源远流长。

邱承墩大墓独特的盘蛇玲珑球,是我国首次发现色彩亮丽、与陶器完美结合的低温琉璃陶器,既是一件弥足珍贵的文物,更展示了中国在先秦时代非凡的陶瓷工艺。

最后,吴越争霸,烽火峥嵘,邱承墩大墓和鸿山墓群既为我们留下了宝藏,还留下了尚待 探索 的谜题:

比如墓主人究竟是谁?是否真的是越王勾践大夫中的一位?

以及:为什么在吴国灭亡前后,大批越国贵族墓葬会集中下葬于吴都附近呢?

相信后续的解密,将为这段人们耳熟能详的华夏 历史 ,增添更多动人的宝藏发现。


凡是过往,皆能打开序章!

近期连载分享进行中,点击可查看往期:

这座王陵不简单:深埋神秘古酒2300年,2件奇怪文物入选国宝

珍重清簧度好音考古发现揭开失落的古乐器之谜

考研中国音乐史看什么书好?

这个小傻瓜,怎么不说报考哪个学校的呢?一般艺术学院的考题相当灵活,不会拘泥于某一本书的,所以不止要看一本书,要把这个学校彻底地学习一遍,有个完整的概念,下面是关于中国音乐史的最权威最常见的专著,至少都要看一下,如果没有大学图书馆阅览证的话,得花不少钱呢011音乐系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下册) 杨荫浏,人民音乐出版社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汪毓和,人民音乐出版社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下册)杨荫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汪毓和,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版
《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概论》郑祖襄,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古代音乐文献目录》冯文慈,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第三、四期
下面是中央音乐学院的中国音乐史大纲,你要根据大纲,把每个知识点都吃透了,要参考很多教材和论文,整理出你自己的笔记
中央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国音乐史》专业课及共同课考试大纲

--------------------------------------------------------------------------------
--------------------------------------------------------------------------------

文件信息
文件来源 免费考研网
文件作者 免费考研网
更新时间 2005-9-8 8:48:41
添加编辑
辅助信息
打印功能 打印本文
背景颜色 杏黄 秋褐 胭红 芥绿 天蓝 雪青 炭灰 奶白
字体大小 特大号字 大号字 中号字 小号字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有文章均来自网络,仅提供预览形式,不提供纸张形式,若涉及到版权的文章,请购买正版,毕竟在电脑上看也不舒服啊,呵呵,这是viewsnake个人网站,纯粹交流学习资料的地方。无商业行为。
选择更多免费考研资料:
阅读正文内容
(古代音乐史部分)
(专业课与共同课通用,但出题形式与答题程度要求有所区别)
教材:参看《中央音乐学院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配套音响:专业课CD十张一套;共同课七张一套(音乐学系办公室有售)。
一、远古(约前21世纪以前)
(一) 概 述
(二) 远古时期的考古音乐资料
陶埙、骨哨、骨笛、陶钟、原始乐舞图
(三) 历史传说中的远古时期音乐
朱襄氏,葛天氏,伊耆氏,伏羲氏,女娲,神农氏,
黄帝,少昊,颛顼,喾,尧,舜,禹
(四) 关于中国音乐的起源
1,中国音乐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已经萌芽
2,萌芽时期的音乐反映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3,萌芽时期的中国音乐具有多民族的特点

二、章 夏、商、西周(前21世纪至前771年)
(一) 概述
(二) 历史传说中的音乐作品
《九歌》,《九辨》,《九韶》,《时日曷丧?》,
《大濩》,《桑林》,《大武》
(三) “雅乐”与礼乐音乐
1,“雅乐”的来源
2,礼乐制度
3,专职乐师的产生和音乐机构的建立
4,音乐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四) 民间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
1,《易经》中的民歌
2,《诗经》中的早期作品
3,四夷之乐
(五) 乐器的发展
1,考古发现的古乐器
2,甲骨文中关于乐器的字
3,“八音”乐器分类法
(六) 乐律学的形成
1,古乐器测音与音阶问题
2,十二律、五声音阶名称的产生
3,宫调理论
三、 春秋战国(前771至前221)
(一) 概述
(二) 民间音乐
1,雅乐的衰落和俗乐的兴盛
2,《诗经》中的十五国风
3,《楚辞》音乐
4,荀子《成相篇》及其他
(三) 音乐表演艺术的发展
1,歌唱艺术
2,古琴艺术
(四) 乐器和器乐音乐
 编钟,编磬,琴,瑟,笙,排箫,篪,筑,筝,乐队
(五) 乐律学
1,《管子·地圆》和《吕氏春秋·音律》的三分损益法
2,曾侯乙钟铭中的乐律学文字
3,其他有关乐律学的记载
(六) 音乐思想
1,孔子、墨子、老子、庄子及荀子关于音乐的论述
2,《乐记》的音乐思想

四、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前221至后589)
(一) 概述
(二) 汉乐府
(三) 鼓吹乐与横吹乐
(四) 相和歌与清商乐
1,相和歌
2,清商乐
(五) 古琴音乐
1,《广陵散》
2,《碣石调·幽兰》
3,《梅花三弄》
4,《酒狂》
(六) 少数民族音乐和外来音乐
(七) 乐器
1,笛和羌笛
 2,笳、角
3,琵琶
4,箜篌
(八) 乐律学的发展
 1,相和三调、清商三调和笛上三调
2,京房六十律、何承天“新率”和荀勖笛律
 3,古琴的纯律问题
4,乐谱
(九) 音乐思想
嵇康和他的《声无哀乐论》
五、 隋唐(581至960)
(一) 概述
(二) 民间音乐
1,曲子
2,变文
3,古琴音乐
(1)《大胡笳》和《小胡笳》
(2)《离骚》
(三) 燕乐
1,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和立坐部伎
2,大曲
(四) 音乐机构和音乐家
(五) 中国音乐的外传
(六) 乐器和器乐音乐
(七) 乐律学的发展
1,俗乐二十八调
2,移调、犯调和“解”
3,记谱法
(1)敦煌乐谱
 (2)俗乐二十八调音高字谱
(3)减字谱
(4)律吕谱
六、 宋、元、明、清(960至1911)
(一) 概述
(二) 民歌和小曲
1,民歌
2,小曲
(三) 词曲音乐
1,词调音乐
2,散曲音乐
(四) 说唱音乐
1,鼓子词
2,诸宫调
3,货郎儿
4,苏州弹词
5,梨花大鼓
6,京韵大鼓
(五) 戏曲音乐
1,杂剧
2,南戏
3,昆曲
4,京剧
(六) 乐器和器乐音乐
1,古琴音乐
2,琵琶音乐
3,其他乐器和器乐音乐
(七) 西洋音乐的传入
(八) 乐律学的发展
1,宋代的燕乐调的变迁
2,蔡元定的十八律
3,元曲六宫十一调
4,工尺谱
5,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理论
历史趣闻类推荐阅读 ⇓
孙策的老婆大乔凄美绝伦的爱情故事

孙策的老婆大乔凄美绝伦的爱情故事

历史趣闻阅读:8748   点评:321
雍正的皇后:孝敬宪皇后 甄嬛和若曦的原型

雍正的皇后:孝敬宪皇后 甄嬛和若曦的原型

历史趣闻阅读:7815   点评:145
魔兽世界大米词缀暴怒,魔兽世界9.1团本掉落列表

魔兽世界大米词缀暴怒,魔兽世界9.1团本掉落列表

历史趣闻阅读:475   点评:14
肝炎不一定都会传染人,带你全面了解肝炎疾病

肝炎不一定都会传染人,带你全面了解肝炎疾病

商家广告阅读:2122   点评:27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词义及课文例句整理,文言文实词及释义200个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词义及课文例句整理,文言文实词及释义200个

历史趣闻阅读:449   点评:17
考古学者在我国云南、北京,被禁止的考古学

考古学者在我国云南、北京,被禁止的考古学

历史趣闻阅读:375   点评:23
明清奇闻异事录,明清奇闻

明清奇闻异事录,明清奇闻

历史趣闻阅读:1747   点评:48
苏联为何帮越南打中国:中国打越南美苏为何都不干预

苏联为何帮越南打中国:中国打越南美苏为何都不干预

历史趣闻阅读:13176   点评:378
曹操的墓地在哪里被发现(曹操墓真的找到了吗)

曹操的墓地在哪里被发现(曹操墓真的找到了吗)

历史趣闻阅读:442   点评:23
世界十大令人疯狂的神秘宝藏

世界十大令人疯狂的神秘宝藏

历史趣闻阅读:7698   点评:211
站长统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