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 原创稿
人民网北京9月28日电 (韦衍行)国家文物局9月28日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发布会,通报了湖北郧阳学堂梁子遗址、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河南开封州桥遗址和浙江温州古港遗址的最新考古成果。
湖北郧阳学堂梁子遗址
学堂梁子遗址位于十堰市郧阳区,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大型旷野遗址。1989年、1990年,学堂梁子遗址先后出土2具古人类头骨化石,年代距今80万年至110万年左右,属于直立人,被学术界命名为“郧县人”。
“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初露情况
近期,学堂梁子遗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发现一具保存较为完好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命名为“郧县人”3号头骨。3号头骨距此前2具头骨化石出土地点约35米,发现于距地表深约0.62米的文化层,目前已出露额骨(包括眉脊)、眼眶、顶骨、左侧颧骨和颞骨及枕骨左侧,形态清晰,未发生明显变形。3号头骨与前2具化石埋藏环境、伴生动物群与石制品技术特征均相似,初步判断应属同一时代,具体还需要科技测年确认。
“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
“郧县人”处于直立人演化历程的关键节点上,3号头骨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是探讨直立人演化及其在中国乃至东亚地区起源与发展的重要证据。
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
河泊所遗址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是一处周代至秦汉时期的大型遗址,与北部约700米处的石寨山滇文化墓群有密切关系。
发掘区航拍图
2021年至2022年的考古发现以汉代遗存为主,其中上西河村西南地点揭露出1段道路、2处疑似建筑基槽的遗迹与1处河道遗存,道路宽8至12米,路面由碎陶片、小石子铺砌;道路南、北两侧均发现疑似建筑基槽遗迹,基槽底部有红烧土烧结面,附近区域出土大量砖、瓦等建筑构件;河道废弃堆积中发现500余枚封泥。上蒜第一小学北侧地点18号灰坑中发现简牍,初步清理200余枚,辨识出“滇池以亭行”“建伶县”“始元四年”(公元前83年)等文字。
“滇池以亭行”木简
河泊所遗址考古新发现,为寻找西汉所置益州郡的郡治提供了线索。大量行政、司法简牍与官印封泥是汉代中央政府在云南行使治权的体现,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实证。
河南开封州桥遗址
州桥是北宋东京城御街与汴河交叉点上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唐代,后世历代沿用,到明代末年被黄河泛滥后的泥沙淤埋。
汴河西壁剖面
州桥及汴河遗址考古发现唐宋时期的汴河南北两侧堤岸、唐宋至明清时期的汴河河道以及明代州桥等重要遗迹。宋代堤岸石壁上雕镌有海马、瑞兽、鹤禽、祥云浮雕纹饰,纹饰通高约3.3米,总长约30米,构成巨幅长卷。宋代河道堆积中发现疑似沉船的遗存。元代河道堆积中保留有狭河木桩。明代州桥保存基本完整,为砖石结构单孔拱桥,青石铺筑桥面,砖砌拱券、石砌桥台。
宋代石壁全景(北壁)
州桥与汴河遗址唐宋至明清时期开封城市历史沿革的一个缩影,对研究北宋东京城的结构布局、大运河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对保护传承黄河文化、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浙江温州古港遗址
古港遗址位于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地处温州古城北大门“朔门”之外,年代从北宋延续至民国时期,主体为宋元时期遗存。
考古发现了古城水、陆城门建筑遗迹、码头、道路、栈道、干栏式建筑、水井等遗迹。各类遗迹东西向呈条带状分布,东、西两端分别为朔门瓮城与水门河堤岸遗址,中间发现码头、栈道等遗迹。发掘出土了大量瓷器(片)、漆木器、建筑构件等文物,瓷器绝大部分为龙泉窑产品,还有瓯窑褐彩瓷、建窑系黑釉瓷等产品。
出土文物
温州古港遗址规模庞大、体系完整、内涵丰富,生动再现了宋元时期温州港的繁荣景象,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见证。
此外,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还介绍了2022年第一至第三季度全国考古工作取得的重要进展。“考古中国”18个在研重大项目统筹推进,254个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系统实施,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第五阶段深入推进。1157个基本建设考古项目及时、高效开展。西沙海域深海考古突破2000米,上海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项目启动,水下考古亮点突出。全国71家考古机构编制数增加1500余个,8个考古专业培训班系统培训219名一线考古人员,考古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表示,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第五阶段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二里头等核心遗址田野考古工作取得突破,测年技术突破常规检测方法,古环境研究、文明起源生业经济模式研究、手工业经济专门化研究、文明理论综合研究取得重要收获,深化了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宏大进程的认识。
(本文图片均由国家文物局提供)
我国有史以来全部重大的考古发现有哪些?
中国4大考古发现:最新中国考古大发现的简介
《最新中国考古大发现》 讲述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考古学研究和发展的重要阶段,令人震撼的重大考古发现几乎是接踵而至。并且与以往不同,这些重大考古发现,几乎每次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从1991年开始,国家文物局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评选活动,迄今已历12年。
12年来,该项活动一共评选出120项重大考古发现,时代从旧石器时代直至明清,涵盖中国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地域上则覆盖北京、河北、陕西、山西、内蒙古、吉林、辽宁、黑龙江、河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藏等27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无论从时间上、地域上,这项活动都基本将全国12年中最重要的考古发现包括在内,集中反映了这些年考古工作最重要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