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最新数据,请稍等......

远古文明的山③遁入漶漫时空览观远古遗迹唐河县祁仪镇板仓小山岩石文化探析

历史趣闻     2023-7-24     点评:14举报

远古时期的人类生活在浅山丘陵之中。那个时代,平原虽好,但一片沼泽湖泊,高山虽美,出行不便、野兽出没。南阳盆地,四周皆山,气候温润、四季分明,蜿蜒的伏牛山、桐柏山的浅山丘陵之地,正是远古人类最佳生活的地方。因此,在这里的浅山丘陵之地留下了大量远古人类活动的遗址遗存、丰富的岩石文化。

位于南阳东南部的唐河县祁仪镇,属于桐柏山向西延伸的浅山丘陵地带,是远古人类最适宜的生活区。这里地处河南、湖北两省接壤区域,位置比较偏僻,因此岩石文化在历史烟云中没有受到大的破坏,一处处沧桑古朴的远古文明遗存,一处处岩石文化,刻录着远古人类的文明轨迹隐藏在这荒野的山峦之中。

一、静谧的板仓小山

祁仪镇板仓行政村东约一公里的地方有一小山包,当地人称小山。小山北面是较高的画山,东边是和它高度相同的小马山,西边是明龛山,南边是狼洞山,四周皆山峦,小山居其中。小山海拔高度180米,位于北纬33°26′43″,东经112°56′18″,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东西长约300米,南北长约200米。(图一)山势平缓,没有陡峭的山崖,更没有崎岖的难登之路。东部和南部的山脚下是缓缓的溪流,山腰是层层农田,山顶呈较平缓的东高西低起伏状。山顶部遍植松树,枝干纵横,枝叶如云,浓荫铺地,小山沉稳而又静谧。小山上一处处巨石被人工摆布成不同的造型,有大有小,千姿万态。巨石又像喝醉了酒的老翁,躺在静静的山坡草丛中,数千年沉睡无人惊醒它的梦。

640

图一 板仓小山全貌

这里是一个宁静,充满灵气的世界。

小山可不是一般的山,考察它的岩石,每一块都有打磨的痕迹;观察它的坡地,处处均有人工设计的意境。

二、密集的远古祭坛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伴随着思维、意识、语言的进化,产生了朦胧的灵魂观念,认为群族中人死后灵魂会像生前一样帮助他们战胜困难或予以降福。由人而推及自然,认为自然中的万物也是有灵气的,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存在,自然崇拜由此产生,天、地、高山、大川、岩石、树木、风雨雷电等自然物都成了崇拜的对象,有崇拜就有祈求由此诞生祭祀活动。祭祀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是远古人类精神文化的主流部分。祭祀活动让人们在不可征服的自然面前,得到心灵的慰藉心安理得的生存下去,并让精神生活得到充实、满足。在生产力十分落后的原始社会里,“祀之与戎,乃国之大事”,祭祀活动覆盖了国家的政治生活和民众精神生活的基本内容。由祭祀活动而出现、衍生的一系列文化现象,是中华民族文化原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640

图二 板仓小山祭坛

祭祀需要场所,如祭天选最高山峦,祭地选平坦的土地。祭祀要进行布置,要构建彰显其神圣性的建筑,由此出现了坛与庙。祭奠自然保护神的称之为坛或祭坛,祭祀祖先的称之为庙,如太庙,家庙等。《说文解字》云:“坛、祭场也”,“庙、尊先祖貌也”。板仓小山的祭场在露天的山坡之上,所以称之为祭坛。原始时期人们夯制方丘、圆丘,或用石块砌筑祭坛,板仓小山的祭坛是用自然石打磨或堆砌而成。虽然岩石有风化,但保存基本完好,(图二)给我们提供了原始祭祀活动的物证。

(一)祭祀日、月的祭坛

小山东部海拔180米处,一块巨石呈南北方向平卧于山头,这是一处祭祀太阳、月亮的祭坛。这块卧石南北长27米、东西最宽处7.5米、最高处5.3米。卧石东边磨刻成直立面,而其它方向自然平缓与地面接触。卧石上面高低起伏,利用岩石凸起部分,大大小小磨刻了十个高低不同的凸起的峰,错落有致。卧石上面还磨刻有十个太阳图和一个月亮图,十分奇特。

其一、十个太阳图案。

卧石上面磨刻十个凸起的高点,每个凸起高点的顶部都磨刻一幅太阳图,(图三)根据凸起顶部面积有大有小,直径从12厘米到60厘米不等。每幅太阳圆的四周均有磨刻的放射线——“太阳光芒四射”。射线有7条的,有8条的,有长有短,最长的达60厘米,沟槽深2-3厘米。最大的一幅太阳图位于中间最高的“山峰”的顶端,太阳图的圆不是突凸而出,而是被掏挖成一个圆凹,圆的直径有60厘米,六道放射线均匀磨刻于圆的周围。这么多的太阳图案,足以证明这块卧石是祭祀太阳的祭坛。

640

图三 太阳图

太阳每天出于东,入于西,给人类带来光明与温暖,因此古人崇拜太阳,并由此出现了很多太阳神话。《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这是在中国传播最久、最广的夸父逐日的神话故事。太阳炎热,出于东、入于西是人们对太阳的直观认识。《海外东经》:“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这里的扶桑又称若木。《山海经·大荒东经》:“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按照古人的想象,十个太阳每天一个轮流外出工作,以其光芒普照神州大地,给人们光和热。但在气温过高,旱灾严重之时,人们又认为是正常的太阳轮流工作秩序被打乱,可能是“十日并出”造成的,于是有了后羿射日的神话。《淮南子·木经》:“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淮南子》记载:“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焦枯,尧命羿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乌皆死,堕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祁仪小山的十个太阳图可能就是后羿射日故事的来源地。祭坛设计为扶桑之地,十个凸起,就是十个太阳的宿处。古人认为十个太阳轮流值班很辛苦,为了让太阳按照人们的愿望带来光明和温暖,遂建坛而祀之。

其二、一个月亮图案。

卧石南上部,平坦之处,凸起的部位之下,磨刻一圆形鼓面月亮图案。直径0.5米,圆中有横的沟槽,指代圆缺。圆的四周磨刻了很多细纹,表示月亮放射出阴柔之光。(图四)月亮图与太阳图一高一低、一阴一阳。

640

图四 月亮图

月亮在远古人类心中位置很高,往往以月亮盈虚变化安排自己的活动,徒迁或战争。到农耕时期,历法十二月的起源与月亮的变化有直接关系,并由此产生了月亮崇拜。古人阴阳观念中,太阳为阳、月亮为阴,阴阳是不可分的。太阳、月亮同出东山,(古人认为日、月均是乘车而行)因此古人常常一同崇拜月神与日神。《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好方浴月,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认为常羲是月神。

太阳、月亮同时磨刻于一个祭坛,体现了古人对太阳、月亮同等重视,蕴涵着祈求太阳、月亮共同带给人间美好生活的愿望。

(二)乳房祭坛

太阳祭坛石偏西南约50米之海拔134米处,有两块巨石,被磨刻成女性乳房造型。两块乳房石相距2.7米,呈南北并列,底部开沟槽断开。(图五)

640

图五 乳房石

乳房石高均为3.4米,呈圆锥几何体,底部直径也是3.4米;顶端是乳穗,乳穗圆形,高20厘米,直径28厘米。两块高大的乳房石矗立在山头之上,醒目、逼真。乳房石的西边是一平坦的巨石,长10米以上,宽7米,是祭祀乳房的祭台。

女性乳房是小孩食物的来源,生命的源泉,因此建乳房祭坛以祭之,这是其一。大自然是富饶、美丽、慷慨的,他给予人类取之不尽的食物,饮之不尽的清泉,呼吸不完的清新空气;大自然又是多情可爱的,人们享受着蓝天白云,山川草木,黄土绿洲。人们认为大自然神奇而伟大,在感恩大自然给予的各种食物的时候,在天人合一理念的主导下,感恩大自然,拥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把大自然比喻成母亲的乳房,期许给予人类更多的食物,建坛而祭祀,这是其二。

(三)生殖崇拜祭坛

乳房祭坛偏东南下方海拔134米处有一平卧石,长3.3米、宽1.3米、高度1.5米,卧石上部磨为平面,呈南北方向,这显然是一个祭坛。祭坛南边3米处,有两块独石,磨刻一个男根,一个女阴造型。(图六)男根高1米,呈上细下粗的圆体,下部直径一米;女阴长1.5米、宽一米,中间有沟槽缝隙,缝隙处放一小圆石,似生孩子状。

640

图六 生殖崇拜

祭坛和男根、女阴相组合,构成一处生殖崇拜祭坛。

远古时代,人的寿命很短,小孩出生后死亡率很高,族群不仅要对付各种自然灾害,寻找稀缺的食物,还要对付其他族群的袭扰,因此急盼人的繁衍、族群的扩大,这是生殖崇拜产生的根源。把男根女阴奉为神明,希望能护佑人们多生孩子,孩子能健康成长,族群壮大。

我们在南阳区域探寻远古文明遗址、遗迹时,已发现生殖崇拜石20多处。板仓小山生殖崇拜祭坛虽小但保存完好,基本是原始状,具有很大的史学、文化价值。

(四)财富祭坛

在小山正中海拔135米的地方,发现了小山最大的祭坛。这处祭坛被打磨、雕刻为猪的形态,由六块石头堆砌而成,头朝北方,尾甩向东南方。南北长9.6米,头部宽4.4米、高3.2米,尾部巨石长5.8米。从后尾观察,一头肥胖的大猪,头、眼、嘴、耳、鼻均清晰可见。(图七)

640

图七 猪形祭台

猪形祭坛的顶端,磨刻一凸起圆形状,直径0.6米,是放祭品的位置。圆的外沿磨刻九条沟槽,深20厘米、长25厘米,为渗血所用。金鹗所著《求古录·燔柴瘗埋考》中解释说:“血祭,盖以血滴于地。气为阳,血为阴,故以烟气上升而祀天,以牲血下降而祭地,阴阳各从其类也。”由此推断猪形祭坛的祭品是牲血,牲血顺沟槽流到地下,祭祀地神。

猪在远古时代是财富的象征,因此这处祭坛应是财富祭坛。

(五)天地祭坛

板仓小山西部海拔136米处,有一块独石南北长14米,最宽处3.6米,最高处2.4米,是一块完整的祭坛石。石面凸起两处,南边最高凸起点顶端磨刻一幅圆形太阳图,太阳图直径0.9米,有多道人工磨刻的放射线;相距1.1米的北边凸起的顶端,磨刻一个方块,方块边长1.2米,代表大地。一个祭坛,太阳代表天,方块代表地,天圆地方,标示清晰,这是一处祭拜天地的祭坛。(图八)

640

图八 天、地祭台

原始部落崇拜天地极为普遍。天体的变化,古人看到的是变幻莫测、神秘莫测,有时给人们带来温暖和光明,有时带来的是寒冷、酷热或恐怖。因此,古人把天体看做最神秘力量,遇到无法克服的自然灾害时,就把希望寄托于上天神灵,祈求上天生灵庇护。大地无边无际,负载万物,给人们提供生存的环境,充饥的食物,因而人们崇拜、敬畏大地,祭祀大地之神。《礼记·效特性》云:“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发展到农耕时代,人们对大地更是顶礼膜拜,祈求地神保佑丰收。这时,大地之神就变为“社神”。板仓小山把祭天、祭地之坛合二为一,突出尊天、亲地的主题。

板仓小山,是古人各类祭祀活动的集中地。

祭祀不仅有等级森严的制度,而且时间也有具体的规定。什么时间祭祀什么神灵,非常讲究。《国语·楚语下》:“是以古者先王日祭,月享,时类,岁祀。诸侯舍日,卿大夫舍月,士庶人舍时。”日祭、月祭时间说的很清楚。《礼记·王制》:“天子、诸侯宗庙之,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尝,冬曰烝。”时间不同,祭祀的名称也不一样。板仓小山有三处日晷,其主要功能很可能是为祭祀提供时间服务,什么季节、什么月份、什么日子、什么时辰祭祀什么神灵。

三、三幅石刻日晷图案

板仓小山山坡上的三处日晷,均磨刻在光面岩石上,多呈鼓面状。2020年11月8日,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天文考古学家孙小淳,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考古学家宋国定、杨益民,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赵永恒等来到板仓小山考察三个日晷,认为是远古时期具有明显的天文观察功能、兼具有天文宇宙图的日晷,为古人观天授时定季、定月、定日、定辰所用,不仅用于祭祀活动,还可能用于狩猎和农耕。

第一个日晷

640

图九 日晷

板仓小山中部海拔153.7米处,在平整的岩石上磨刻一个单层圆盘,直径1.3米,圆盘正中磨刻一方形爻窝,边长0.13米、深0.2米。圆盘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磨刻一个圆形爻窝,四个方位的圆形爻窝距中心方形爻窝相距均为0.95米,这是一个远古日晷。(图九)

第二个日晷

第一个日晷西北方相距约10米的地方,一块平整的岩石上,也有一个日晷,单圆鼓面,直径2.4米,正中磨刻一圆形爻窝。日晷上还磨刻有成排的圆形爻窝记事符号,每个爻窝直径4厘米至6厘米不等,呈一字排列。

第三个日晷

这个日晷位于板仓小山西部,与第二个日晷相距约150米,位于海拔144.47米处。一块平整的岩石之上,磨刻一个直径1.4米的圆,上有沟槽和圆形爻窝组成的记事符号。正中是边长0.12米的方形爻窝,深0.2米。

一座小山有三个日晷,这在我们多年的考察中是少见的。三个日晷有大,有小,有平面还有单圆鼓面,于岩石平整处磨刻而成,与其它地方发现的三圆相套的日晷有所不同。

日晷犹如今天的天文台,依据星象四季的位置记录年、季、月的变化;依据太阳照射时影子的变化,记录月份、时辰等。每个日晷外圆的周边都有人工磨刻的小缺口,是记载特殊季节或日子的符号。

四、板仓小山周围的远古文化遗存

板仓小山四周岗峦密布,层层相围,如含苞的荷花。笔者对四周部分山峦进行考察,发现五公里以内的岗峦裸露的岩石上,均有圆形爻窝记事符号和龟背文记事符号,并发现其它远古文化遗存,说明这个区域远古时期是人类主要聚集居住地,是一个大的部落群体。

小山的北部

640

图十 北边的画山

小山的北部一公里之处,是当地最高的山——画山,画山五峰危兀并立,(图十)中间一峰位于东经112o56’42’,北纬32o28’34’,海拔280米,山峰顶部,分布有丰富的巨石文化。有叠石,人工堆叠而成,三块巨石,底部二块并立,上面一块叠压在下面两块之上,总长3.1米、总高2.6米、石厚0.8米。有巨大支石——人工移来一块独石,配原地一石,支起一块长3.5米、宽1.4米、厚0.8米的独石,下面形成一个三角形的空间。有生殖崇拜之男根石,高2.6米,下面磨刻为一方形台基,台基上磨刻一圆石,直径0.8米。这三处巨石堆叠在画山最高峰,是典型的巨石文化。画山四周山脚下,许多岩石上面有磨刻的圆形爻窝记事符号,相当复杂,有待破解。

小山的西部

640

图十一 明龛山石屋

板仓西边二公里处是明龛山,在山坡海拔220米处有宽10.3米、高6.9米的巨石,远古人类在没有金属工具,生产力十分落后的时代,将巨石磨刻成石屋,(图十一)当地人称为明龛,石屋内高2.6米、宽4.7米、深5.4米,面积25.38平方米。石屋屋顶有磨刻的圆形爻窝记事符号。离石屋约40米,有一磨刻的石洞,石洞不深,也不大,当地人称它为暗龛。笔者与南召县石门乡小石庙的石室,方城独树灵山的石室比对研究,发现都是远古时期部族酋长或王一级人的住室或王宫。石室周围布满远古文化的各种遗迹,有圆形爻窝排列的记事符号,有观天授时的日晷,有祭祀天、地或山川的祭坛,有各种崇拜的图腾石。这些遗址呈现出系列性,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在岩石上的遗存。

小山的东部

640

图十二 小马山一处圆盘上密布的爻窝记事符号

板仓小山东边一溪相隔的是小马山。小马山山脚西北方和板仓小山相距约50米、海拔139米处,有两块独石,东西并列,被磨刻成圆锥体,远观如两座土坟。(图十二)两块独石相距10米,东边石高1米,底部直径4.2米、顶部直径2.4米;西边石高1米,下部直径3.8米、上部直径2.2米。上部磨刻平整,刻满了圆形爻窝记事符号,有多排并列,有梅花状,有序相连。这些记事符号,可能是一篇“说明书”,就如现在的纪念碑,刻写着重要的纪念事情。

板仓小山南部还有狼洞山和起伏的岗峦,有待下一步考察。

五、板仓小山的思考

板仓小山与南阳其它区域发现的记事符号、图腾崇拜,天文日晷、石筑祭台等远古文化遗存高度一致,说明那个时代南阳盆地这个区域里政治文化已达到统一。

很多岩石上刻有太阳图案,并有太阳、月亮祭坛,可见太阳神是他们信奉的主要神灵。笔者在南召县石柱寺山、梦山,方城县子房山、燕子顶山,泌阳县春水乡、羊册乡也发现了太阳图腾。《白虎通·五行》:“炎帝者,太阳也”。炎帝是太阳神,板仓小山岩石上有多处太阳图,足以说明在小山生活的部族为炎帝之族。

炎帝由火神演变为太阳神有个过程。《左传·昭公十七年》中载:“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左传·衰公九年》载:“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考古学家徐旭生考证:“姜姓在东方主要的建国为申、吕、齐、许。”申吕就是今天南阳区域,许在今天许昌一带,和南阳区域相联。在神格上炎帝由火神演变为太阳神,是远古时期从火崇拜上升至太阳崇拜的原因。有一种观点,炎帝诞生于今湖北随州之历山。历山位于桐柏山之南,板仓小山位于桐柏山西,与历山相距不远,属炎帝部族文化范畴。

南阳远古文明遗存,均与炎帝部族有关。

板仓小山的祭坛,讲述着远古人类生存的不易和对族群繁衍生息、发展壮大的现实追求——他们盼望风和日丽,风调雨顺而崇拜太阳、月亮;他们盼望多生孩子族群扩大,而祭祀生殖图腾;他们为食物祈求大自然的眷顾,而祭祀乳房;他们需要更多的财富、更好的生存条件建猪形祭坛;他们需要大地或天体的恩赐,而设天地祭坛。

研究这些祭坛就是研究远古人类的生活状况,研究远古时代的政治、文化状况。

小山祭坛全用巨石构建、人工磨刻而成,工程之巨只有集一个部族之力或一国之力方能完成,这说明生活在这一代的部族之强盛。

板仓小山,人类童年开垦的地方。远古人类在这里虔诚地祭祀,在这里祈求部族强大、生活美好……

雕镂人心,别有意蕴。这些保存完好的远古文化的载体,彰显了中华民族历史的苍茫与厚重,博大与精深;昭示这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

板仓小山,被历史凝固数千年。今天,打开尘封的空灵,展示文明的胚胎,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树立民族文化自信,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作者:张建国 蓝成云

图片提供:张长运 郑毅

来源:南阳日报客户端

历史趣闻类推荐阅读 ⇓
圣经中毁于天火的索多玛古城找到了遗址中满是烧融了的泥砖

圣经中毁于天火的索多玛古城找到了遗址中满是烧融了的泥砖

历史趣闻阅读:572   点评:18
100年前的中国竟如此之美 看完让人震惊

100年前的中国竟如此之美 看完让人震惊

历史趣闻阅读:8707   点评:121
肝炎不一定都会传染人,带你全面了解肝炎疾病

肝炎不一定都会传染人,带你全面了解肝炎疾病

商家广告阅读:5023   点评:136
貂蝉最后结局:被曹操囚禁当“性奴”?

貂蝉最后结局:被曹操囚禁当“性奴”?

历史趣闻阅读:8378   点评:331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摇篮800字,山西洪洞为什么是华夏发源地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摇篮800字,山西洪洞为什么是华夏发源地

历史趣闻阅读:567   点评:22
2020年拟在津招生高等学校本科专业选考科目要求目录,在津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

2020年拟在津招生高等学校本科专业选考科目要求目录,在津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

历史趣闻阅读:450   点评:16
文博考研笔记精编,南开最近考古学考研资料

文博考研笔记精编,南开最近考古学考研资料

历史趣闻阅读:444   点评:13
陈圆圆最后的结局:陈圆圆被多少人轮番占有过(图)

陈圆圆最后的结局:陈圆圆被多少人轮番占有过(图)

历史趣闻阅读:9077   点评:122
卧薪尝胆的主人公是谁,越王勾践的故事详述

卧薪尝胆的主人公是谁,越王勾践的故事详述

历史趣闻阅读:8796   点评:269
一个有情怀的考古青年作文,考古是一种情怀

一个有情怀的考古青年作文,考古是一种情怀

历史趣闻阅读:503   点评:3
站长统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