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最新数据,请稍等......

安吉发现越国古墓,越王勾践墓出土了吗

历史趣闻     2023-7-14     点评:25举报

秦汉时期的鄣郡郡治——浙江安吉古城遗址东南侧约850米处,有一座龙山越国贵族墓群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罕见古墓,这就是浙江省安吉龙山107号墓。昨天,这一越国早期古墓考古发掘成果专家论证会召开,这也是该墓考古发掘之后首次对外发布,由此揭开了这座2500年古墓的神秘面纱。

这是浙江近20年来,继绍兴印山越王陵发掘之后越文化考古另一项重大发现。“这一古墓的重要性,在当时的时代,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可以说是时代转折点。我认为比允常(越王勾践之父)的时代要早一点点,反映了越国称霸前的礼制葬制葬俗,社会发展的状态。”参与考古的学者田正标对媒体说。

据了解,安吉龙山107号古墓葬的发掘是国家文物局“十三五”期间的重点项目,目前,墓园发掘业已完成,主墓封土也已发掘完毕,墓坑已经发掘至墓口下5.4米,即将进入墓室发掘的关键时期。

据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公布的消息,为了切实加强现场考古与保护专业指导,及时解决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前期考古发掘专家组的基础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了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南京博物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组成的考古发掘驻场专家组,并于2019年9月23日在安吉古城考古保护中心会议室召开了墓室发掘方案咨询会。

600

驻场专家现场考察了107号古墓葬考古发掘工地,并对发掘现场所发 现的诸多遗迹现象进行了探讨。在随后的咨询会上,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简要汇报了107号古墓葬考古工作及后续考古发掘计划。专家组肯定了107号古墓葬田野考古工作,认为本次发掘规范细致,收获重大,墓园形制结构及主墓营建方式、外部包石的“土筑金字塔”式台基、草包泥垒筑的封门墙等均为首次发现,具有重要意义,并各自对墓葬营建过程、后续的发掘步骤、信息资料的提取、发掘后的保护利用等方面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通过本次咨询会,总结了安吉龙山107号古墓葬前一阶段考古工作的成果,明确了后续的发掘保护工作方向,确保了考古发掘的顺利开展。

安吉龙山107号古墓葬

安吉古城遗址是早期越国的重镇和秦鄣郡郡治,是长江下游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也是迄今已知太湖南岸及浙江地区同时期保存最好的越国城址。它历经东周、秦朝、两汉、两晋,跨度长达七八百年,已考古出土印纹陶器、原始瓷及建筑构件板瓦、铜瓦、瓦当等大量春秋战国至两晋时期的珍贵文物,文化更迭频繁、内涵丰富。

安吉龙山古城遗址也是继良渚遗址之后,浙北西苕溪流域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被誉为浙江古越文明之光。这里可考据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2500多年前,是国内除了绍兴外,另一个研究越文化的重要区域。2011年,安吉古城和良渚、上林湖等都入围了国家《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

600

古墓所在位置,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1996年

安吉龙山107号古墓葬(俗称八亩墩)位于浙江省安吉县递铺街道古城村,秦汉时期的鄣郡郡治——安吉古城遗址东南侧约850米处,是龙山越国贵族墓群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一座。

八亩墩由中心主墓、陪葬墓和隍壕三部分构成,是一个完整的贵族墓园。主墓封土呈东西向长方形覆斗状,两圈陪葬墓围绕主墓四周,现存31座。最外围隍壕围绕山体一周,将主墓及陪葬墓包围其中。

600

墓园结构全景航拍

20世纪80年代,安吉县在调查中就发现了龙山墓群,其中最先发现的,就是八亩墩和九亩墩,他俩就在山头,一看就看到特别明显的“金字塔”形状。

考古队员在安吉古城外围,陆续发现了三个非常集中的墓群:龙山墓群、笔架山墓群、上马山墓群。但从等级上来说,龙山墓群无疑是最高的墓群,目前总共发现了268座墓,而八亩墩(107号墓)就属于龙山墓群。该墓群离古城非常近,且在墓群里发现了一批体量非常大的,且封土形态大体呈覆斗状,这不是一般人能享用的。

古墓的发掘过程

2016年3月,国家文物局批准了107号墓葬的抢救性发掘方案;

600

2016年10月-2017年12月:主墓外围土墩及相关遗迹的勘探与发掘;

600

2018年1月-2018年12月:107号墩封土的发掘;

600

2019年3月-2019年10月:107号墓葬填土及墓室清理……

这3年以来,无论发掘前,还是发掘中,已经多次召开专家论证会。为了八亩墩,浙江成立了以浙江省文物局局长柳河、中共安吉县委书记沈铭权为组长的墓葬发掘领导小组,以及由国内相关领域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墓室清理阶段,还邀请驻场专家现场指导工作。

同时,这是浙江近20年来,继绍兴印山越王陵发掘之后,浙江越文化考古另一项重大发现。值得一提的是,印山大墓的主人允常,是越国第一代国王,也是勾践的父亲。

1996年-1998年,印山越王陵发现后,很长一段时间,考古发现了一些贵族墓,但级别还不到最高,而如今,八亩墩的发现,可以和越王陵叫板一下了。

那么,考古人员到底在2500年前的古墓里发现了什么?陪葬品有哪些?墓主人是谁?

目前,共发掘陪葬墓31座,出土陶、瓷、玉、石等随葬器物346件,其中原始瓷器反映了越国原始瓷的最高水平。

以下为主墓出土的随葬品

600

绿松石串饰、篦、盛化妆品器物

600

出土原始瓷器

600

胸部串、缀饰

600

簪、髻及冠饰

600

器物坑内随葬品

以下为陪葬墓出土的随葬品

600

泥质陶器及石器

600

泥质陶器及石器

600

其他随葬品

600

其他随葬品

据悉,目前专家初步判定其为春秋晚期越墓。根据墓葬形制、随葬品所反映的文化和时代面貌初步判断,墓园范围内墓葬均为春秋晚期的越墓。而墓主人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中心主墓山顶独尊的地位以及规整的墓园布局等,显示墓主人有很强的支配权,初步判断为高等级越国贵族墓,不排除为侯一级墓葬的可能性。

600

主墓

600

陪葬墓(之一)

此外,根据目前的发掘状况,考古专家也给出了一些推测:这可能是一个女性墓(陪葬品中有大量首饰);八亩墩和对面的九亩墩可能是一对夫妻墓;陪葬品中有少量吴国的器物,不排除吴越通婚的可能性。

目前,这些推测还需要考古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才能找到答案。下一步,考古人员将开展独木棺等难点区块的实验室考古清理工作;全面采集器物坑内土样,着手开展相关检测工作;进一步完成考古发掘和解剖等工作,完善发掘资料,为安吉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600

安吉古城考古遗址公园全景鸟瞰图

安吉龙山107号古墓葬(八亩墩)的发掘,首次发现并完整揭示了一处越国高等级贵族墓园,墓园要素齐备、布局整齐,结构独特,全国罕见,这一发现填补了越国贵族墓园制度研究的空白。

同时,这一墓园的完整揭示,对研究安吉古城的性质和历史地位,称王之前越国早期的政治和历史文化,越国的疆域和历史变迁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安吉古城考古

在浙江省文物局的领导下,安吉人民政府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商定,由双方合作共建浙江安吉考古保护中心。中心建筑由安吉政府出资兴建,建成后交付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使用。室内办公及保护设备由考古所购置。安吉考古保护中心于2016年10月开始设计,2017年11月正式动工兴建。同时,绿城也作为企业参与共建。

600

安吉考古保护中心

而这个保护中心,也是良渚遗址保护中心之后,浙江第二个保护中心。保护中心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内分实验室考古、考古资料整理室、文物库房、办公、资料信息、学术交流等功能区块,是一个集考古研究、科技保护、文物储藏整理、学术交流的综合体。

目前,中心主体建筑和内部装修已经完成且交付使用。中心的办公、文物库房设备省考古所也已经采购完毕。考古保护中心将是安吉古城国家大遗考古及文物保护的基地,这里将成为浙江吴越文化研究基地、南方有机质文物保护中心乃至浙江商周考古工作的重要平台。

安吉古城的长期的考古工作开始于21世纪初。2001年开始对对安吉古城进行调查和试掘,2005年开始在安吉古城、上马山墓群、笔架山墓群进行长期的考古工作,2011年《安吉古城考古工作规划(2011——2015年)》获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开始对安吉古城为核心的区域进行了系统调查,建立了以安吉古城为中心,涵盖周边遗址、墓葬的大遗址格局。截止2019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以田正标研究员为首的考古团队已经在安吉开展了近20年的考古工作,成果丰硕,目前,安吉古城被列入国家150处国家大遗址之一、安吉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经立项。

(本文综合自浙江省文物局,安吉发布,钱江晚报)

安吉发现越国古墓,越王勾践墓出土了吗

神秘邱承墩:土堆深埋2000年前越国宝藏,诡异随葬迷雾重重

天啊!有盗洞!

黝黑的洞口,赫然现身在主墓室上方,让潜心发掘的考古队员心头一紧。

这是2004年的一天,他们所在的位置是江苏无锡郊外的鸿山地区。

从这里前往无锡和苏州市区都不远,太湖的浩渺烟波静静躺在西南边,注视着这一片此起彼伏的土丘。

从2000年起,考古学家开始在这里发现多座墓葬,在当地人称作老虎墩、 秆稞墩、邹家墩之类的土堆里,出土了包括玉璧、玉龙、玉龟在内的一批珍贵器物,列入2004年全国10大考古发现。

在整理这些随葬品的过程中,这批墓葬的 历史 关键词也逐渐清晰:

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贵族墓。

此外更重要的是,出土文物的文化特征属于:越国。

奇怪!鸿山一带向来被认为是春秋时期吴国的统治腹心,距离吴国都城姑苏仅咫尺之遥。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数百年,越国的贵族墓为何会出现在吴国地盘上?

带着解开谜底的期待,发掘从小型墓、中型墓终于进展到大型墓,邱承墩就此进入视野。

在鸿山地区大大小小的土丘里,邱承墩规模巨大,令人难以置信,长度达到了将近80米,高度接近6米,差不多有2层楼。

如此高大的封土,必然象征着高规格的墓葬,因此邱承墩被寄予厚望,所有人都期待着这座大墓能一举解开所有谜底。

但后来的发掘成果证明,邱承墩像一团不见分明的浓雾,弥漫在 历史 深处,让人更生好奇:

盗洞现身的大墓,看似空空如也,一批珍贵的随葬品,如何历经曲折重现人间?

这些文物的出土,又如何颠覆了此前 历史 学界的一些认识?

与此同时,1件奇怪的随葬品,更让所有人对一件事困惑重重:

墓主人,究竟是谁?

今天,阿伦带您走进神秘邱承墩。

公元前473年,卧薪尝胆十年之久的越王勾践,率领大军浩浩荡荡杀到姑苏城外,越国霸业如一颗耀眼流星,划过春秋最后的夜空。

夜空千年未改,曾经的吴国故地上,邱承墩越国大墓,正如同那个写满了最多神秘的 星座 ,等待今人的解密。

让阿伦带您先来了解这座邱承墩。

首先地理位置上,邱承墩位于鸿山墓群最西面,东西走向,为长方覆斗形。

在鸿山连绵起伏的土丘里,邱承墩的体量最大。考古发掘更令人惊呼神奇:

邱成墩的 历史 构成非常丰富,埋藏着多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可以说凝聚了半部江南地区的上古史。

比如在邱成墩地层的最下方,静静躺着崧泽文化和马家浜文化等远古时期的文化层,清理出了碎陶片等遗物,除此之外还发现了一座良渚文化时期的祭台。

而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墓,就巧妙利用了此前堆积的土墩,在此之上进行营造。

当时墓葬工匠的造法是,先在土墩的西部和北部堆土,形成东西走向的长方形土墩,然后在土墩中部开挖墓坑。

也许你会好奇:为什么这里不像北方地区的墓葬一样往地下挖掘,而是要地上先堆土再挖呢?

那是因为作为水乡泽国,江南地区河湖遍布,地下水位普遍较高,因此先民们别出一格,发明了先堆土再造墓的传统。

而整个墓坑平面为"中"字型,经过勘探,长度接近57米,宽约6米,深约3米。

长达近57米的墓坑!这意味着什么?

从江南地区出土的其他吴越墓葬来看,高等级贵族一般为15-16米左右,而中型墓基本在8米,小型墓常见为4米左右,甚至更小。

而即便放眼全国,已发现的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墓葬,也只有一座在规模上超过了57米。

那就是赫赫有名的浙江绍兴印山越王陵,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座越王等级的墓葬,拥有约100米长度的惊人规模。

如此一来,从墓葬规格上来看,邱承墩凌驾于所有越国贵族,仅次于越王。

其次,作为一座土坑墓,虽然不同于印山越王陵凿山岩为墓,也不如差不多同期的曾侯乙墓深埋地下达13米,邱成墩墓的形制却自成特色。

整体上,墓坑分为墓道、墓室和后室等部分。其中墓室里还用木板仔细隔出了主室和南北两个侧室。

另外,并没有发现这一时期贵族墓里常见的椁室。

而那个让考古学家心惊胆战的盗洞,令人悚然地贯穿到了墓底。

仿佛时光扫过,片甲不留。在邱承墩初期的发掘清理里,这座大墓不见棺椁、不见随葬,只见墓道之上空空如也。

难道真的被盗掘一空了吗?

正当人们为邱成墩的厄运遗憾,转机突然之间出现。

这天,在西墓道的末端,大量随葬忽然重出地面。密密麻麻的青瓷礼器和生活用品如一堆失落千年的宝藏,层叠在不起眼的角落。

经过整理,这批器物近1000件,让人兴奋不已!

原来,正因为邱承墩大墓没有椁室,与其他大墓不同,所以尽管盗洞深入墓穴,但盗墓贼很显然没有摸到方向。

与此同时,西墓道的后端竟然隐藏了一个后室,也就是一般存放随葬品的地方,藏身于此的宝藏因此躲过浩劫,幸存至今。

在这批宝藏里,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要数这些仿青铜器型的青瓷礼器和酒器。

相信你一定想问:青瓷?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墓里哪儿来瓷器?

事实上,中国瓷器的发展远比我们印象中久远。

瓷器的基本特征是瓷土器物外施釉,烧成温度在1210摄氏度以上,釉色常见泛青或泛黄,有着硬度和密度高、渗水率低等特点。

虽然在国内的一些西周墓葬里发现了青瓷豆,距今已有3000多年,但学界曾普遍认为,到东汉时期中国瓷器技术才开始走向成熟,东汉之前算作"原始瓷器",商周时期的很多更是达不到瓷器标准。

因此,邱承墩大墓出土的青瓷器里,令学者惊讶的是,有多达200多件的器物已达到了"瓷器"的理化标准!

因此某种程度上,它们改写了中国瓷器的 历史 ,提前了600多年!

比如这件青瓷甗yǎn形鼎,瓷胎呈现出灰白色,釉色微微泛青。

器型十分别致,束腰鼓腹,圜底近平,口沿外侧有对称的半环耳,通高17厘米。

甗形鼎,顾名思义就是形状是甗的鼎。

鼎是周代传统的礼器,而甗yǎn则是厨房用品,功能近似于如今的蒸锅。

除了青瓷礼器,一些青瓷的生活用具同样令人惊喜。

比如这件青瓷温酒器。

口径近26厘米,通高约8厘米,同样是灰白的胎色和泛青的釉色,腹部微微倾斜,贴着4只装饰用的铺首,底部衬托着三只矮足。

粗看平平无奇,细看才发现,温酒器上方大有乾坤。

只见一片平坦的顶盖之上,密布着13个玲珑圆孔,同期还出土多个青瓷小酒杯。

遥想2000多年前,窗外细雪飘舞,高大的厅堂里暖意融融。

贪饮美酒的越国贵族生怕酒凉伤胃,便将温酒器的小孔里加注热水,盛满酒水的杯子放在里面。

温酒器下面可能还会衬上炉盘,点上炭火保温,就这样一口一杯热腾腾的小酒,饮完再斟,边温边饮。

驻足在这套温酒器之前,即便隔着千年的距离,今天的我们仍能闻到阵阵暖熏熏的酒香。

不知杯里温的可是绍兴黄酒呢?

除了这批现身的青瓷礼器,邱承墩还隐藏了更大的惊喜。

在清理墓道和礼器的过程中,考古学家发现了零星的青瓷悬铃和青瓷磬。

看来,墓里还随葬了乐器!

按照此前的发掘经验,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里,随葬乐器有着一套严格的礼仪制度,往往成套下葬,维护诸侯贵族的身份等级和地位。

比如著名的曾侯乙墓,曾出土成套的青铜编钟,轰动了世界。

因此,如果出现了磬,墓里一定曾随葬与之配套的乐器,比如钟之类,甚至包括一些越国特色的乐器。

但是左右寻找都不见踪影,它们去了哪里?

埋葬时没准备?或是只随葬了一部分?从当时的礼制文化看,不大可能。

那么是被盗吗?

也不合情理,为什么盗墓贼放着精美的青瓷礼器和玉器不拿,专门盗取乐器呢?

正在徘徊之际,差不多10天之后,专家发现了端倪——秘密藏在墓道的南边墙壁里。

原来在这面普通的墓室墙壁上,竟暗藏着一个竖向挖进去的洞,赫然是一个壁龛。

而当打开这个壁龛,只见里面整整齐齐摆放了90件青瓷乐器,保存之完好,仿佛昨天刚放进去的一般。

谜底真相大白。

经过清理,这90件乐器涵盖了10大类,基本都是打击乐器。

其中仿制中原系统的包括甬钟、镈bó和磬。

这些大家都不陌生。所谓的编钟音乐,即是在不同的身份等级之下,匹配对应数量的甬钟、编镈和编磬。

当钟声庄严典雅,磬音清脆悦耳,华夏雅音流淌在贵族的宴席,流传在 历史 的长河。

除此之外,其他的乐器大多属于本地文化,包括青瓷鼓座、錞于、缶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分与仿制中原的乐器不同,绝大多数属于军乐器。

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象征优雅的乐器如何与战场厮杀联系在一起?

所幸的是, 历史 留下了现场转播。

《国语·吴语》里,就忠实记载了一段越国死对头——吴王夫差的争霸场面:

当时面对晋国部队的穷追猛打,夫差杀红了眼,他亲自敲起战鼓,鸣起錞于。

于是高亢雄壮的战歌之下,吴国军士群情高昂,喊杀声震天动地。

夫差奏响的鼓与錞于,虽然失落于 历史 ,但邱承墩里保存下了同款的青瓷乐器。

首先是这件青瓷鼓座。

胎色灰白,釉色泛黄,座身为覆钵状,中部是粗矮的插孔,用来安装战鼓。

整件鼓座不是白板一片,而是装饰着斜刻划"人"字纹和戳印的"S"形纹,座的边缘还点缀着4个铺首耳管,别出心裁。

我们今天常说的"一鼓作气",这件文物就是其中"鼓"的一部分。

另外还有这件青瓷錞(音同“纯”)于。

釉色泛黄,浅盘虎钮,除了钮的设计十分精巧,还装饰了戳印的"S"形纹。

如果说战鼓激励的是战队的前进,錞于则指挥战队的撤退。

事实上,成语里所谓的"鸣金收兵",其中的"金"就包括"錞于"这样的打击乐器,只不过成语里的錞于应当是青铜质地。

邱承墩里的青瓷錞于,则保留了錞于作为越国随葬品的珍贵形态。

试想2000多年前,当勾践率领的越军杀向吴国都城,军士高呼死战,另有鼓声高昂,錞于刺耳,战阵进退之间,压迫着所有人向着最后胜利发起总攻。

除此之外,另一件青瓷乐器的发现,则颠覆了人们对一段 历史 的理解:

那就是青瓷缶(fǒu,与"否"字同音)。

相信很多人认识这个字,是因为《史记》里赵国蔺相如的故事。

战国中晚期,在秦兵刀锋之下,东方六国挣扎着生死存亡,尤以赵国为甚。

公元前281年,秦国攻占赵国石城,随后杀尽2万赵国兵士,血腥弥漫之下,几年之后的渑池大会上,秦赵两国君王相逢了。

志得意满的秦昭王见到赵惠文王,故意请他鼓瑟,赵王听到只得演奏一曲,一旁秦国史官立刻写下:

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令赵王弹瑟。

这是赤裸裸的侮辱!

电光火石之间,赵国臣子蔺相如上前一步,对秦王朗声道:还请秦王击缶!

秦王尴尬拒绝,但蔺相如以死相挟,誓要保存赵国颜面。

眼见他耿硬至此,秦王只能"为了赵王"敲了一下缶。

这段故事被收入了中学课本,广为流传,影响了一代人。

只是,虽然故事情节激动人心,但"缶"是什么乐器?长久以来并没有人确切了解。

在考古发掘里,此前也没发现过实物的乐器缶,所以很多人将"缶"简单理解成大瓦盆,或认为是一种容器。

但矛盾的是,从流传的文献记载来看,缶无疑是一种乐器。

比如《说文》里就有对乐器"缶"的解释:鼓之以节歌。也就是缶用来敲打出节奏,然后伴着唱歌。

听上去像是嘻哈音乐的老祖宗。

邱承墩大墓中出土的青瓷缶,揭开了乐器缶的千古之谜。

这件青瓷缶,口径接近43厘米,通高28厘米。在内外施釉,腹部深广,边沿外卷,器身上装饰着对称的宽兽面耳,缶之下还装饰着外撇的矮蹄足。

仿佛准备随时出列,等待主人叩击起声。

而且从这件珍贵实物能看出,与寻常的瓦盆相比,缶有着明显的区别:

首先缶在当时被视作乐器,出土的位置是存放编钟的乐器壁龛。

此外,缶的器型是为敲打发声而设计,腹部比一般的瓦盆深广,还有三个底足将器身悬空,制造足够的共鸣空间。

如此一来,即便轻轻敲打,也能发出响亮的回声。

与此同时,缶的花纹装饰更比一般的瓦盆要繁复考究。

消失千年的吴越清音,就这样重现人间。

至此,宝藏出土,越音重现,可笼罩在邱承墩之上的迷雾并没有散去,反而越发氤氲。

既没有发现任何棺椁,也没有出土任何文字信息,这座规格仅次于越王,拥有豪华陪葬的大墓,主人究竟是谁?又为何葬在吴国地盘?

正当考古学家苦苦思索之际,一件长相奇特,从未见过的稀世文物从墓室东部浮出水面。

这就是盘蛇玲珑球: 为中国考古史中第一次发现,一眼看去的斑斓色彩,隐隐透出远古的诡异气息,隐藏着千年前的墓主秘密。

玲珑球足径6.6、高6.4厘米,由8条首尾咬合在一起的蛇组成。

蛇身和蛇头上扬,圆目微张,盘成圆圈形状,形成了一个玲珑的球体。

仔细观察,只见玲珑球的蛇头和蛇身点缀着蓝色的琉璃釉,红蓝相间,给人以神秘莫测的神秘感觉。

更加令人惊异的是,作为一件低温琉璃釉陶器,琉璃球的白胎、红彩和蓝色琉璃釉,虽历经千年沧桑,但毫不褪色。

这种点状琉璃的施釉技法,此前普遍认为到了隋唐时期才发展成熟,但玲珑球的出现颠覆了这种看法,提前了一千多年。

也许你会问,2000多年前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能生产琉璃器吗?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虽然很多人只知道中国生产瓷器,但从 历史 上看,中国的琉璃器发展同样传承悠久,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代。

最初,本土的琉璃生产,很多是从青铜器铸造的副产品中获得原材料,然后提炼加工形成,大多数以微型的珠、管状装饰品存世。

在春秋时代,因琉璃非常罕见,不管外来输入还是本地生产,琉璃往往被作为珍贵器物用于陪葬,比如鸿山墓群和曾侯乙墓里出土的琉璃珠。

因此像盘蛇玲珑球如此体积和工艺的琉璃器,可以说是举世无匹,世所罕见。

而这件盘蛇玲珑球究竟用来做什么?

根据玲珑球奇特的器型和邱承墩大墓的高规格,尽管它不见于任何 历史 记载,具体功用难以复原,但一定 与越国王族的"蛇"图腾崇拜与祭祀有关,象征着越国的王权或神权 。

事实上,2000多年前的越国,作为南方诸侯,地处江南远离中原,很长时间以来被中原国家视作蛮夷之邦,讽刺越国"淫祠盛行",讥笑越国人走歪门邪道。

也正因为这种国族间的文化差异,越国崇拜的神灵很难被中原接受,祭祀和仪式在中原国家看来,充满了诡异的色彩。

而玲珑球的出现,无疑印证了中原诸国眼里神秘莫测的越人神灵和祭祀。

与此同时,除了器物本身的非凡价值,玲珑球更为重大的意义在于:

让判断墓主身份有了一条直接的线索,那就是越王之下,万民之上,兼有祭祀大权的国之重臣!

顺着这条线索,按当时越国的政治体制,实行"五大夫"或"八大夫"制度,越王之下便是大夫。

令人振奋的是,随着研究深入,另一条更为直接的线索浮出水面:

根据对出土器物的碳14检测,以邱承墩、老虎墩等为代表的鸿山贵族墓群,推定下葬时间为公元前470年左右。

至此, 历史 与考古惊人地指向了一个重要的事件: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吞灭吴国!

墓主身份似乎正在步步清晰:

这个人,既是勾践重臣,又可能为越国大夫,曾亲历灭吴大战,葬于吴国灭亡之时。

会是谁呢?

公元前473年,距今2400多年前,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实现了自己的复仇梦想。

在他的指挥下,越军攻入吴都姑苏,吴王夫差自感走投无路,自杀谢世。

灭亡吴国后,越兵横行于江淮之间,各路诸侯纷纷道贺。

勾践俨然已成春秋最后一位霸主,越国霸业冉冉升起于战国前夜。

也许是经受过太多苦难,太想保护拥入怀里的霸权。功业既成,勾践环顾四周,让那些曾追随他的大夫重臣们,纷纷用"非正常"的死亡方式,踏上了人生最后一程。

根据《左传》、《史记》、《越绝书》等文献记载,勾践时期的越国大夫包括:文种、范蠡、计然、石买、苦成等等。

除了石买死于灭吴之前,其余基本都在灭吴后无疾而终。

比如文种不听范蠡之劝,留恋权位犹豫不决,被勾践赐以属庐之剑,伏剑而亡。

范蠡的结局更有传奇性,《史记》记载他泛舟而去,不知所终,后世的戏曲里还加上了西施同行。

虽然听上去美好,但西汉初年贾谊却记录了另一个截然相反的故事:

范蠡并没有携得美人归隐江湖,而是最后被勾践沉湖处死。

无论真相如何,他留下的一句千古警示,至今仍闪烁在中国的 历史 :

这句话道尽功臣心境: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做人要看清何时进取何时退让,何时兴起又何时灭亡啊!

死于非命的文种,看破真相的范蠡……

邱承墩的墓主真的是他们中的一位吗?还是另有其人?

邱承墩的 历史 天空,注定将迷雾重重。

但与此同时,以邱承墩大墓为代表的鸿山越国墓群,又何尝不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呢?

邱承墩大墓丰富的青瓷宝藏,改变了学界对青瓷和乐器发展的认识。某种程度上说改写了 历史 ,印证了华夏瓷器的源远流长。

邱承墩大墓独特的盘蛇玲珑球,是我国首次发现色彩亮丽、与陶器完美结合的低温琉璃陶器,既是一件弥足珍贵的文物,更展示了中国在先秦时代非凡的陶瓷工艺。

最后,吴越争霸,烽火峥嵘,邱承墩大墓和鸿山墓群既为我们留下了宝藏,还留下了尚待 探索 的谜题:

比如墓主人究竟是谁?是否真的是越王勾践大夫中的一位?

以及:为什么在吴国灭亡前后,大批越国贵族墓葬会集中下葬于吴都附近呢?

相信后续的解密,将为这段人们耳熟能详的华夏 历史 ,增添更多动人的宝藏发现。


凡是过往,皆能打开序章!

近期连载分享进行中,点击可查看往期:

这座王陵不简单:深埋神秘古酒2300年,2件奇怪文物入选国宝

安吉发现越国古墓,越王勾践墓出土了吗

马山古墓群最新发现:除了越王勾践剑,还有哪些罕见举世无双的国宝?

在马山古墓群除了发现越王勾践外,还发现了吴王夫差青铜矛、三头凤花纹锦绣、辟邪的根雕这三件世界级的珍宝。马山古墓群是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荆州区马山镇一带。已经发现了战国至汉代墓葬近300座,这是令人感叹的。其中,誉为"丝绸宝库"的马山一号楚墓出土了35件至今世界上时代最早、保存最好的丝织物,被称为"神奇发现"。此外,震惊世界的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矛也是从该墓群中发掘出土的。

第一件国宝:吴王夫差青铜矛。它的全长有29.5厘米。矛身与剑身相似且较短,中线起脊,两面脊上都有血槽,血槽后端各铸有一兽头。矛体满饰菱形几何暗纹。基部有两行8字错金铭文:“吴王夫差自作用鈼。”据专家考证,鈼为矛属刺兵器。由此可知,此为吴王夫差自用,此矛冶铸精良,保存完好。

第二件国宝:三头凤花纹锦绣。这个三头凤锦绣,在它的两侧凤翼的地方,各有一个凤头,所以称之为三头凤。这件丝织品在当时震撼了很多考古专家。而且,在当时为了这件国宝的完整性,考古专家奋斗了很久。人认为,三头凤是远古神话中的不死之鸟。它的的职责就是运送太阳,象征着一种勃勃的生机。

第三件国宝:辟邪的根雕。它的造型是很奇特的,在它的身上能体现出四种动物。寓意特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是迄今考古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根雕艺术品。

历史趣闻类推荐阅读 ⇓
清朝离奇事件,清朝历史上的奇闻

清朝离奇事件,清朝历史上的奇闻

历史趣闻阅读:1568   点评:80
西安工地发现战国墓葬,在陕西发现的古墓

西安工地发现战国墓葬,在陕西发现的古墓

历史趣闻阅读:456   点评:11
哈萨克斯坦石球,哈萨克斯坦游戏

哈萨克斯坦石球,哈萨克斯坦游戏

历史趣闻阅读:428   点评:25
肝炎不一定都会传染人,带你全面了解肝炎疾病

肝炎不一定都会传染人,带你全面了解肝炎疾病

商家广告阅读:2122   点评:27
吕布身高比姚明还高,曹操是个小矮砸(三国人物身高)

吕布身高比姚明还高,曹操是个小矮砸(三国人物身高)

历史趣闻阅读:13694   点评:226
张献忠杀女人真相:张献忠大屠杀之真相

张献忠杀女人真相:张献忠大屠杀之真相

历史趣闻阅读:12848   点评:111
意大利千年古城,保护古城

意大利千年古城,保护古城

历史趣闻阅读:470   点评:20
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提示标语,古建筑消防安全演示

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提示标语,古建筑消防安全演示

历史趣闻阅读:466   点评:16
明朝古代奇闻怪事故事,明朝野史怪事

明朝古代奇闻怪事故事,明朝野史怪事

历史趣闻阅读:462   点评:17
考古探险与世界古文明再现,中国早期考古成果

考古探险与世界古文明再现,中国早期考古成果

历史趣闻阅读:473   点评:12
站长统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