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最新数据,请稍等......

考古第一手资料,张天恩陕西考古研究院

历史趣闻     2023-7-18     点评:18举报

220

(资料图片)

陕西的现代考古活动从什么时候开始?陕西考古“第一铲”发生在哪里?6月22日,上海大学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罗宏才教授,带着他20余年调查研究的心血之作《陕西考古会史》《徐旭生陕西考古日记》回到家乡,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文博论坛与现场听众分享研究心得,首次公布未曾面世的珍贵照片,为听众梳理陕西考古80年的发展史,并讲述了80年前的陕西考古发现。

作为文物大省,陕西考古的历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考古学发展的缩影。自1934年北平研究院与陕西省政府联合组建,陕西考古会持续运作了10年,是陕西文物考古史上最早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实施文物调查、文物保护以及田野发掘的机构,在陕西考古史甚至中国考古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说起陕西考古会,徐旭生是应被铭记的名字,他推动了陕西考古会的筹建和陕西现代田野考古的起步。”罗宏才说,无论在中国新文化史范畴,还是在中国考古史视野,徐旭生先生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徐旭生(1888—1976),名炳昶,字以行,曾留学法国巴黎大学学习哲学。先后担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所长。据罗宏才考证,1933年至1937年间,徐旭生在陕西主持宝鸡斗鸡台三次考古发掘和渭河流域的考古调查。其中,以斗鸡台考古发掘中,沟东区的发掘成果最为显著,共发现墓地104座,并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此次考古堪称陕西考古“第一铲”,徐旭生和学生苏秉琦在陕西的考古活动,至今仍被认为是“陕西现代田野考古的奠基和起步”,是陕西考古史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

同时,徐旭生积极推进陕西古代碑石、建筑的保护;竭力推动陕西考古会的筹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徐旭生先后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致力于夏代文化调查研究工作。1959年,72岁高龄的徐旭生亲自奔赴豫西地区,对“夏墟”进行实地调查,踏察了告成、石羊关、阎砦、谷水河、二里头等重要遗址,可谓夏文化探索的开拓者。

为纪念这位考古先驱,还原一段陕西考古历史,罗宏才用20余年整理了徐旭生的相关资料,并发现了徐旭生考古日记手稿。目前,日记手稿已经由徐旭生的家人无偿捐赠给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正在筹建的“陕西考古博物馆”。日记的整理注释本《徐旭生陕西考古日记》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值得注意的是,书中首次刊布了徐旭生和当时考古工作相关的照片,这些珍贵的资料将为读者进一步还原陕西考古发展史。

(记者 庞乐)

考古第一手资料,张天恩陕西考古研究院

通过考古,我们发现了哪些夏代文化遗址?

引子

通过二十世纪的百年考古,夏代文化目前可以追溯到龙山文化晚期,这已经成为共识…但确认《史记夏本纪》的任务还很遥远。因为《史记》认为夏王朝的龙兴之君是大禹,但根据《史记·六国年表》记载:“禹兴于西羌。”《竹书纪年》记载,“禹元年壬子,即位于冀,颁夏历于邦国,起壬子终壬戍。”

大禹治水

事实上西羌之地秦汉以来尚无定论,但非中原是定论,…而冀都也未有考古证据尚须甄别!洛阳民间有大禹治水和“三川并流”传说,包括一开伊阙的“鱼跃龙门”,二开洛水邙山口的“水漫金山”,三开平陆砥柱山(三门峡)的“愚公移山”…如图所示:

三川并流示意图

西周《遂公盨》出土后,李学勤教授指出:“《遂公盨》将大禹治水的文献记载提早了六七百年,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也最为详实的关于大禹的可靠文字记录,表明早在2900年前人们就广泛传颂大禹的功绩…”但没有指出大禹治水的地点何在,以至让后人颇有微辞!

遂公盨及铭文

包括疑古派顾颉刚,在1923年写的《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中认为“大禹是一条虫”:他以为都是从九鼎上来的一种动物,禹是鼎上动物的最有力者,以虫而有足蹂地,大约是蜥蜴之类…”就是十分有名的一家之言。

顾颉刚

当然,至于大禹骨骸和遗址等文物实证,更象海市蜃楼一般遥不可及!虽然全国各地都有大禹地望和传说,尤其四川汶川(三星堆)和甘肃天水(大地湾)及浙江绍兴(会稽山)为最典型…但是考古要求“盖棺定论”,确凿大禹骨骸和文物,否则仅仅只有史料及传说是不足以信服天下民众的…

会稽山大禹陵(绍兴)

发现“禹墟”二里头

1959年,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沿着文献记载的夏人活动区域进行考察,不经意间在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村,发现了很多带有纹路的陶瓷碎片,直觉告诉他这片区域,可能是古夏城遗址…如图所示:

双身龙纹陶片(二里头)

自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考古发掘中,在二里头遗址发现了1号宫殿和2号宫殿遗址、青铜冶炼遗址,又挖掘出3号宫殿,陆续发现了绿松石龙形器,及中小型墓中的绿松石的铜牌饰…规模日益扩大(近3~4平方公里)!

二里头遗址

目前遗址面积不少于3平方千米。经过考古队员的发掘和历史学家的研究,考古学界逐渐确定了二里头遗址涵盖的历史时间上到龙山文化,下到东周时期,其中的主要遗址涵盖了公元前1800年到公元前1600年的夏朝。根据郑州商城、偃师商城、新郑望京楼商城、焦作府城商城,辉县孟庄商城、垣曲商城、夏县东下冯商城等商代早期城邑,与二里头多座城邑改建的时间大体耦合…如图所示:

证明北方的下七垣文化和辉卫文化、东方的岳石文化、西方的东下冯文化等文化因素大量汇聚郑州商城和二里头,这段时间也与文献上的夏商之际相当,这些考古材料无疑是夏、商王朝更替的表征,二里头恰是夏王朝最后一座都城。

夏文化和先商文化带

二里头申夏风波

不过最近二里头遗址因申请夏都博物馆引起轩然大波,争论十分激烈…

支持者认为: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今本《竹书纪年》记载:仲康即帝位,据斟鄩。

唐李泰《括地志》记载: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故鄩城在洛州巩县西南五十八里,盖桀所居也。

《国语》记载:昔伊、洛竭,而夏亡。

《史记夏本纪》记载:后羿为东方某部落的首领,入驻斟鄩执政。太康去世后,扶持仲康登基,仍在斟鄩建都…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二里头遗址十分有可能就是夏桀都斟鄩,申请夏都有相当基础…

二里头遗址分布图

反对者认为,目前二里头并没有发现夏代自证性文字,许宏教授在《最早的中国》中虽然承认二里头“极似是夏”,但因没有发现夏桀自证性文物,包括甲骨文或铭文,所以并不清二里头是否夏桀都城,目前争议仍然不断…

三星堆重启事件

而与二里头一样没有史载,没有甲骨文,没有出身的三星堆遗址,从上世纪初被发现至今达90年之久,也因挖不出甲骨文而无法断代!

目前三星堆遗址暂被分为了3期6个阶段:

第一期是中原文明中的龙山时代到二里头文化的初期阶段;

第二期相当于二里头文化中晚期到殷墟文化前段这个阶段。

第三期相当于殷墟文化中的第一期到第三期。

从断代史的角度来看,三星堆文化跨越龙山、夏、商这三个时代。另外,三星堆文化涉及的绝对纪年是公元前1800年~1250年之间。

那么问题来了,三星堆遗址所处的年代究竟是我国历史上的哪个朝代呢?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尴尬局面呢?为什么纷争总是那么多呢 ?

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文字记载和史料根据。尤其是我们目前尚未发现像殷墟那样典型的夏代遗址,包括自证性的文字,所以引起大家诟病。

而“极似是夏”的二里头遗址,虽然挖掘了几十年,文物垒成山,遗址规模十分巨大,但总是被史学专家们垢病为商代早期遗址,只因没有甲骨文或铭文这种自正性材料,所以身份至今成疑。 而最近重启的三星堆遗址,虽然与二里头和殷墟有相似文物及交叉纪年,但也因为没有挖出甲骨文,而让史学专家疑神疑鬼。

尤其是过于迷信C14测年鉴定,忽视了纪年误差±40~100年;而专家解读甲骨文又过于迷信许慎《说文解字》!忽略了夏汉之间1000多年的文字会意误差,以致无形间放弃了自己的本民族信仰和图腾纪年标准,造成如今华夏探索陷入迷茫的误区!

为什么这么说呢?

很简单,《史记夏本纪》对夏代各王的记载清楚明了,共17代王470年,包括太康失国,后羿代夏,寒浞代羿,少康中兴,夏桀亡国及商汤灭夏…但是,至今未挖出各王遗址和文物 ,仅仅是纸上谈兵…而史学界上也是如此:在史料上讲的非常热闹的夏本纪,在考古学上却冷冷清清!在考古学上热热闹闹的二里头三星堆,包括甲骨卜辞中十分抢眼的妇好,在史料中却毫无踪影…九五攻关《夏商周断代表》也仅仅是对史记“背书”,根本没有古迹支持!

文献和考古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和对立,这种矛盾现象本应引起有关专家们的强烈关注和怀疑, 可是却集体无意识,熟视无睹…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断代标准不同!夏代遗址都已发现 ,文物都已出土 ,只因解读标准不同而不予以承认…在史料记载与文字解读之间,专家与普通民众之间存在巨大认知断层:是靠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解读甲骨文, 还是靠商代铭文会意三星堆问题,两者出现了原则性分歧 …

许慎《说文解字》

所以,我们必须首先解决文字解读与古籍落差问题 !尤其对三星堆二里头石峁良渚,乃至殷墟亚长墓,妇好墓,僕阳龙虎墓,必须重新鉴定!彻底放弃碳十四和《说文解字》对夏代问题的鉴定,消除C14±50年(100年)纪年误差,及《说文解字》距夏1000多年,因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焚书坑儒三场浩劫,引发字形擅变为商金文/周鼎文/秦小篆/汉隶,字义更因许慎没有见过甲骨文和三星堆文物而产生主观臆断的解读…

而残酷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让司马迁和许慎都不敢评论的《山海经》,却被三星堆文物一一验证了,尤其是青铜树证明了扶桑木的存在…为什么呢?是不是因为上古神话传说很可能就是三星堆文明呢?也就是传说中的夏代史实?这件事说明了什么?是否说明夏代自证性文字不是甲骨文,而是三星堆龙虎图腾?…借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夏代根本就没有甲骨文,只有氏族图腾,找什么文字呢?

而C14根本无法验证此事!所以,针对夏代遗址,而必须改用距夏最近的商代铭文或图腾符号作标准才行…否则的话,夏代遗址就永远淹没在专家口水里了…也就是说,夏代问题根本不是史料问题,而是我们自己认识问题!根本就没有形成统一的夏代鉴定标准,而唯一能解决问题的甲骨文始终没有出现…所以迫使我们必须改用铭文和图腾来解读一切!简单一句话 :只要有图腾重复出现的地方就可以鉴定!

发现大禹墓和铭文

秉承这一思路,我们广大网友和专家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二里头3号宫殿贵族墓中发现了疑似大禹骨骸的遗迹!经过图腾会意和铭文对比,发现“二里头3号宫殿贵族墓“抱龙人”,与史载大名鼎鼎的禹贡十分相似!如图所示:

并以此为线索在濮阳西水坡寻找到了夏代早期都城颛顼帝丘,尤其是发现了龙虎图腾,证明是华夏氏族的起源地…如图所示: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根据专家何驽教授判断,二里头抱龙人是祭祀伶官,但是地位低下而且身份十分特殊,因为墓主人随葬品很少,死亡时,怀中仅抱“绿松石龙形器",头戴三皇羽冠,腰系青铜蛾铃,脚踩绿松石,颈戴蚌壳项链…此种形式与史传“禹贡”方式完全一致,如图所示:

二里头抱龙人pK金文抱虫人禹!

其次,大量蚌壳出现也证明当时温湿气候的洪水特征,如图所示:

也符合《竹书纪年》“禹元年壬子,即位于冀,颁夏历于邦国,起壬子终壬戍”的夏历特征,即大禹根据颛顼十月历而创造的绿松石龙形象代表的十二月夏历,而绿松石龙即阳历6月22日天空星图,如图所示:

第三,“二里头抱龙人”的图腾形态,与周鼎铭文“禹"字“抱虫人”造字法“撞脸”,并得到三星堆青铜大立人“抱蛇式”文物支持,而且大立人所抱之蛇也在三星堆博物馆中发现了,如图所示:

当然,苍天不负有心人,最为关键的“大禹铭文”也被我们发现并识读成功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预料之外却情理之中的禹铭文,其实就是我们在青铜鼎上天天见的“网状符号”,即二里头青铜网格鼎,和殷墟青铜圆斝上的网纹符号!即真正的夏代禹符号!如图所示: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此符号经图形会意即是“抱龙人”,与二里头3号宫殿贵族墓“抱龙人”一致,铭文解读为“又其”,周鼎文即禹字,如图所示:

而二里头网纹鼎,经铭文会意是金文“其″字,也就是甲骨卜辞中大名鼎鼎的“贞人”!如图所示:

又即手形,其即鼎形,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又其/其又″文字符号…如图所示:

所以我们推测:二里头是大禹墓,绿松石龙形器被铸成网纹鼎,代表大禹权力,象征“有夏在手,号令天下!”而绿松石龙图腾又与濮阳西水坡龙虎墓的蚌壳龙“鲧鱼(鳄)”图腾,形成史载“鲧生禹”传说的起源,如图所示:

同时,殷墟亚长墓中也出土了“夏启”铭文,与大禹铭文基本一致,只是增加了“十字符号",图形会意为“日抱龙",甲骨文为“日又其/司其",篆文即汉字启!公式为:“启=日+手+虫=日又其”,简写为“司其”!如图所示:

符合《史记》记载“鲧生禹,禹复生启”的史实记载。

所以汉史专家认为“禹生启”是禹生了儿子启是完全误读,生不是生育而是王权继承!“禹生启,家天下”根本不存在,而是《史记》“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受司徒,封商地"…妇好墓即是禹生启的夏启祠堂,殷墟即是商契受封的夏启都城斟鄩!古称北蒙。而亚长北蒙和妇好即是商周两代启王的名号写法,即商启(契)和周启(弃),北蒙→亚长→商启→契→后稷→妇好弃铭文,如图所示:

禹铭文→商启(契)铭文→周(弃)铭文,就是妇好铭文,如图所示:

自从20世纪初,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殷墟以来,有关商朝是否存在的争论停止了,继而代之是对商朝内部情况的研究,并因甲骨文印证了汤王世系,使《史记》的信使地位得到提高…但对夏本纪的质疑依然存在!故此90年代后,国家又启动九五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及《中华探源工程》,对郭沫若利用《说文解字》鉴定的司母戊大方鼎和殷墟妇好墓重新推断…

尤其是妇好墓铭文数量之多,礼器级别之高,所处宫殿地位之显赫,与贵妃地位明显不符,大量铭文尚未与史料互证情况下,就匆匆作结论,显然是十分草率的 !为什么国家却对此毫无感觉 ?这是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 …尤其是司母戊鼎改名后母戊鼎风波,引发网友强烈争论…难道郭老并不知道《说文解字》与甲骨文之间存在1000多年的会意误差吗?至少经历了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焚书坑儒三次浩劫,甲骨文本义和字形早已发生改变… 也就是说夏代遗址就在眼前,只不过我们不认识,甲骨文中本来就有夏字,只不过我们不认识,夏字历经千年已经变身,或者就是一个文物图腾符号,就摆在眼前,几乎撞脸了,可是我们就是不认识… 这才是最根本因素 !

那么,郭沫若把妇好鉴定为商代23王武丁的贵妃,依据是什么呢?核心就是把商代铭文女字解读成汉字女了,把铭文冥字解读成分娩了…而事实上,铭文女代表的不是女人,而是戴面具的跪人形象,指面具王(戴胜王母)如下图:

那么它的引申意就是王权继承人含义,只不过他这个王权象征,并不是商代的青铜鼎, 而是戴在夏王脸上的龙面具了,三星堆青铜面具就是证明!而冥是祭祀先祖之义,而娩有本字孕,与冥无关!如图所示:

冥→宗庙祭祀

孕→腹中有子

娩→孕

所以妇好正解是“帚女子”,帚和女是两个铭文而不是一个铭文,更不是什么妇女,经三星堆文物对比和史料印证,帚是青铜树(代表十日轮流执政的扶桑木),女是执政面具人(启王),子是太阳玄鸟象征(少昊/颛顼氏族图腾),这才是夏墟的自证性标准文物,大名鼎鼎的禅让夏启制的华表,并不是什么武丁的贵妃人名…这才是最重要的认识!

尤其是根据图腾追踪,发现了河南濮阳西水坡龙虎墓的蚌壳图腾及偃师二里头的绿松石龙图腾,及陕西神木石峁的虎面石雕图腾,与殷墟饕餮图腾之间存在王权继承关系,形成了夏商周三代王权及四大夏都城遗址,完成了《史记》上古史少昊颛顼到鲧禹契舜的全过程…如图所示:

濮阳西水坡→龙虎图腾→斟灌;二里头龙图腾→抱龙禹→禹生启!目前根据铭文解读和图腾会意,暂定的夏商周遗址有:

良渚颛顼南巢,陶寺尧都,石峁舜都,二里头禹都,殷墟启都,妇好启祠,亚长启墓,易水尧墓,鹿邑长子口(微子启)墓,曲阜少昊祠…

结论,由于近百年来过于迷信西方碳14纪年标准,忽视了C14纪年误差带来的断代混乱,并任意拉长纪年时间,造成错误认知。及过于迷信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对甲骨文的解读,忽视了夏代至汉代1000多年的文字演变过程!从而放弃了自己的本民族信仰和图腾的标准,这是当今华夏传统文化探索者的致命误区!必须彻底改正!

考古第一手资料,张天恩陕西考古研究院

通过考古,我们发现了哪些夏代文化遗址?

引子

通过二十世纪的百年考古,夏代文化目前可以追溯到龙山文化晚期,这已经成为共识…但确认《史记夏本纪》的任务还很遥远。因为《史记》认为夏王朝的龙兴之君是大禹,但根据《史记·六国年表》记载:“禹兴于西羌。”《竹书纪年》记载,“禹元年壬子,即位于冀,颁夏历于邦国,起壬子终壬戍。”

大禹治水

事实上西羌之地秦汉以来尚无定论,但非中原是定论,…而冀都也未有考古证据尚须甄别!洛阳民间有大禹治水和“三川并流”传说,包括一开伊阙的“鱼跃龙门”,二开洛水邙山口的“水漫金山”,三开平陆砥柱山(三门峡)的“愚公移山”…如图所示:

三川并流示意图

西周《遂公盨》出土后,李学勤教授指出:“《遂公盨》将大禹治水的文献记载提早了六七百年,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也最为详实的关于大禹的可靠文字记录,表明早在2900年前人们就广泛传颂大禹的功绩…”但没有指出大禹治水的地点何在,以至让后人颇有微辞!

遂公盨及铭文

包括疑古派顾颉刚,在1923年写的《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中认为“大禹是一条虫”:他以为都是从九鼎上来的一种动物,禹是鼎上动物的最有力者,以虫而有足蹂地,大约是蜥蜴之类…”就是十分有名的一家之言。

顾颉刚

当然,至于大禹骨骸和遗址等文物实证,更象海市蜃楼一般遥不可及!虽然全国各地都有大禹地望和传说,尤其四川汶川(三星堆)和甘肃天水(大地湾)及浙江绍兴(会稽山)为最典型…但是考古要求“盖棺定论”,确凿大禹骨骸和文物,否则仅仅只有史料及传说是不足以信服天下民众的…

会稽山大禹陵(绍兴)

发现“禹墟”二里头

1959年,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沿着文献记载的夏人活动区域进行考察,不经意间在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村,发现了很多带有纹路的陶瓷碎片,直觉告诉他这片区域,可能是古夏城遗址…如图所示:

双身龙纹陶片(二里头)

自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考古发掘中,在二里头遗址发现了1号宫殿和2号宫殿遗址、青铜冶炼遗址,又挖掘出3号宫殿,陆续发现了绿松石龙形器,及中小型墓中的绿松石的铜牌饰…规模日益扩大(近3~4平方公里)!

二里头遗址

目前遗址面积不少于3平方千米。经过考古队员的发掘和历史学家的研究,考古学界逐渐确定了二里头遗址涵盖的历史时间上到龙山文化,下到东周时期,其中的主要遗址涵盖了公元前1800年到公元前1600年的夏朝。根据郑州商城、偃师商城、新郑望京楼商城、焦作府城商城,辉县孟庄商城、垣曲商城、夏县东下冯商城等商代早期城邑,与二里头多座城邑改建的时间大体耦合…如图所示:

证明北方的下七垣文化和辉卫文化、东方的岳石文化、西方的东下冯文化等文化因素大量汇聚郑州商城和二里头,这段时间也与文献上的夏商之际相当,这些考古材料无疑是夏、商王朝更替的表征,二里头恰是夏王朝最后一座都城。

夏文化和先商文化带

二里头申夏风波

不过最近二里头遗址因申请夏都博物馆引起轩然大波,争论十分激烈…

支持者认为: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今本《竹书纪年》记载:仲康即帝位,据斟鄩。

唐李泰《括地志》记载: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故鄩城在洛州巩县西南五十八里,盖桀所居也。

《国语》记载:昔伊、洛竭,而夏亡。

《史记夏本纪》记载:后羿为东方某部落的首领,入驻斟鄩执政。太康去世后,扶持仲康登基,仍在斟鄩建都…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二里头遗址十分有可能就是夏桀都斟鄩,申请夏都有相当基础…

二里头遗址分布图

反对者认为,目前二里头并没有发现夏代自证性文字,许宏教授在《最早的中国》中虽然承认二里头“极似是夏”,但因没有发现夏桀自证性文物,包括甲骨文或铭文,所以并不清二里头是否夏桀都城,目前争议仍然不断…

三星堆重启事件

而与二里头一样没有史载,没有甲骨文,没有出身的三星堆遗址,从上世纪初被发现至今达90年之久,也因挖不出甲骨文而无法断代!

目前三星堆遗址暂被分为了3期6个阶段:

第一期是中原文明中的龙山时代到二里头文化的初期阶段;

第二期相当于二里头文化中晚期到殷墟文化前段这个阶段。

第三期相当于殷墟文化中的第一期到第三期。

从断代史的角度来看,三星堆文化跨越龙山、夏、商这三个时代。另外,三星堆文化涉及的绝对纪年是公元前1800年~1250年之间。

那么问题来了,三星堆遗址所处的年代究竟是我国历史上的哪个朝代呢?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尴尬局面呢?为什么纷争总是那么多呢 ?

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文字记载和史料根据。尤其是我们目前尚未发现像殷墟那样典型的夏代遗址,包括自证性的文字,所以引起大家诟病。

而“极似是夏”的二里头遗址,虽然挖掘了几十年,文物垒成山,遗址规模十分巨大,但总是被史学专家们垢病为商代早期遗址,只因没有甲骨文或铭文这种自正性材料,所以身份至今成疑。 而最近重启的三星堆遗址,虽然与二里头和殷墟有相似文物及交叉纪年,但也因为没有挖出甲骨文,而让史学专家疑神疑鬼。

尤其是过于迷信C14测年鉴定,忽视了纪年误差±40~100年;而专家解读甲骨文又过于迷信许慎《说文解字》!忽略了夏汉之间1000多年的文字会意误差,以致无形间放弃了自己的本民族信仰和图腾纪年标准,造成如今华夏探索陷入迷茫的误区!

为什么这么说呢?

很简单,《史记夏本纪》对夏代各王的记载清楚明了,共17代王470年,包括太康失国,后羿代夏,寒浞代羿,少康中兴,夏桀亡国及商汤灭夏…但是,至今未挖出各王遗址和文物 ,仅仅是纸上谈兵…而史学界上也是如此:在史料上讲的非常热闹的夏本纪,在考古学上却冷冷清清!在考古学上热热闹闹的二里头三星堆,包括甲骨卜辞中十分抢眼的妇好,在史料中却毫无踪影…九五攻关《夏商周断代表》也仅仅是对史记“背书”,根本没有古迹支持!

文献和考古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和对立,这种矛盾现象本应引起有关专家们的强烈关注和怀疑, 可是却集体无意识,熟视无睹…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断代标准不同!夏代遗址都已发现 ,文物都已出土 ,只因解读标准不同而不予以承认…在史料记载与文字解读之间,专家与普通民众之间存在巨大认知断层:是靠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解读甲骨文, 还是靠商代铭文会意三星堆问题,两者出现了原则性分歧 …

许慎《说文解字》

所以,我们必须首先解决文字解读与古籍落差问题 !尤其对三星堆二里头石峁良渚,乃至殷墟亚长墓,妇好墓,僕阳龙虎墓,必须重新鉴定!彻底放弃碳十四和《说文解字》对夏代问题的鉴定,消除C14±50年(100年)纪年误差,及《说文解字》距夏1000多年,因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焚书坑儒三场浩劫,引发字形擅变为商金文/周鼎文/秦小篆/汉隶,字义更因许慎没有见过甲骨文和三星堆文物而产生主观臆断的解读…

而残酷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让司马迁和许慎都不敢评论的《山海经》,却被三星堆文物一一验证了,尤其是青铜树证明了扶桑木的存在…为什么呢?是不是因为上古神话传说很可能就是三星堆文明呢?也就是传说中的夏代史实?这件事说明了什么?是否说明夏代自证性文字不是甲骨文,而是三星堆龙虎图腾?…借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夏代根本就没有甲骨文,只有氏族图腾,找什么文字呢?

而C14根本无法验证此事!所以,针对夏代遗址,而必须改用距夏最近的商代铭文或图腾符号作标准才行…否则的话,夏代遗址就永远淹没在专家口水里了…也就是说,夏代问题根本不是史料问题,而是我们自己认识问题!根本就没有形成统一的夏代鉴定标准,而唯一能解决问题的甲骨文始终没有出现…所以迫使我们必须改用铭文和图腾来解读一切!简单一句话 :只要有图腾重复出现的地方就可以鉴定!

发现大禹墓和铭文

秉承这一思路,我们广大网友和专家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二里头3号宫殿贵族墓中发现了疑似大禹骨骸的遗迹!经过图腾会意和铭文对比,发现“二里头3号宫殿贵族墓“抱龙人”,与史载大名鼎鼎的禹贡十分相似!如图所示:

并以此为线索在濮阳西水坡寻找到了夏代早期都城颛顼帝丘,尤其是发现了龙虎图腾,证明是华夏氏族的起源地…如图所示: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根据专家何驽教授判断,二里头抱龙人是祭祀伶官,但是地位低下而且身份十分特殊,因为墓主人随葬品很少,死亡时,怀中仅抱“绿松石龙形器",头戴三皇羽冠,腰系青铜蛾铃,脚踩绿松石,颈戴蚌壳项链…此种形式与史传“禹贡”方式完全一致,如图所示:

二里头抱龙人pK金文抱虫人禹!

其次,大量蚌壳出现也证明当时温湿气候的洪水特征,如图所示:

也符合《竹书纪年》“禹元年壬子,即位于冀,颁夏历于邦国,起壬子终壬戍”的夏历特征,即大禹根据颛顼十月历而创造的绿松石龙形象代表的十二月夏历,而绿松石龙即阳历6月22日天空星图,如图所示:

第三,“二里头抱龙人”的图腾形态,与周鼎铭文“禹"字“抱虫人”造字法“撞脸”,并得到三星堆青铜大立人“抱蛇式”文物支持,而且大立人所抱之蛇也在三星堆博物馆中发现了,如图所示:

当然,苍天不负有心人,最为关键的“大禹铭文”也被我们发现并识读成功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预料之外却情理之中的禹铭文,其实就是我们在青铜鼎上天天见的“网状符号”,即二里头青铜网格鼎,和殷墟青铜圆斝上的网纹符号!即真正的夏代禹符号!如图所示: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此符号经图形会意即是“抱龙人”,与二里头3号宫殿贵族墓“抱龙人”一致,铭文解读为“又其”,周鼎文即禹字,如图所示:

而二里头网纹鼎,经铭文会意是金文“其″字,也就是甲骨卜辞中大名鼎鼎的“贞人”!如图所示:

又即手形,其即鼎形,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又其/其又″文字符号…如图所示:

所以我们推测:二里头是大禹墓,绿松石龙形器被铸成网纹鼎,代表大禹权力,象征“有夏在手,号令天下!”而绿松石龙图腾又与濮阳西水坡龙虎墓的蚌壳龙“鲧鱼(鳄)”图腾,形成史载“鲧生禹”传说的起源,如图所示:

同时,殷墟亚长墓中也出土了“夏启”铭文,与大禹铭文基本一致,只是增加了“十字符号",图形会意为“日抱龙",甲骨文为“日又其/司其",篆文即汉字启!公式为:“启=日+手+虫=日又其”,简写为“司其”!如图所示:

符合《史记》记载“鲧生禹,禹复生启”的史实记载。

所以汉史专家认为“禹生启”是禹生了儿子启是完全误读,生不是生育而是王权继承!“禹生启,家天下”根本不存在,而是《史记》“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受司徒,封商地"…妇好墓即是禹生启的夏启祠堂,殷墟即是商契受封的夏启都城斟鄩!古称北蒙。而亚长北蒙和妇好即是商周两代启王的名号写法,即商启(契)和周启(弃),北蒙→亚长→商启→契→后稷→妇好弃铭文,如图所示:

禹铭文→商启(契)铭文→周(弃)铭文,就是妇好铭文,如图所示:

自从20世纪初,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殷墟以来,有关商朝是否存在的争论停止了,继而代之是对商朝内部情况的研究,并因甲骨文印证了汤王世系,使《史记》的信使地位得到提高…但对夏本纪的质疑依然存在!故此90年代后,国家又启动九五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及《中华探源工程》,对郭沫若利用《说文解字》鉴定的司母戊大方鼎和殷墟妇好墓重新推断…

尤其是妇好墓铭文数量之多,礼器级别之高,所处宫殿地位之显赫,与贵妃地位明显不符,大量铭文尚未与史料互证情况下,就匆匆作结论,显然是十分草率的 !为什么国家却对此毫无感觉 ?这是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 …尤其是司母戊鼎改名后母戊鼎风波,引发网友强烈争论…难道郭老并不知道《说文解字》与甲骨文之间存在1000多年的会意误差吗?至少经历了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焚书坑儒三次浩劫,甲骨文本义和字形早已发生改变… 也就是说夏代遗址就在眼前,只不过我们不认识,甲骨文中本来就有夏字,只不过我们不认识,夏字历经千年已经变身,或者就是一个文物图腾符号,就摆在眼前,几乎撞脸了,可是我们就是不认识… 这才是最根本因素 !

那么,郭沫若把妇好鉴定为商代23王武丁的贵妃,依据是什么呢?核心就是把商代铭文女字解读成汉字女了,把铭文冥字解读成分娩了…而事实上,铭文女代表的不是女人,而是戴面具的跪人形象,指面具王(戴胜王母)如下图:

那么它的引申意就是王权继承人含义,只不过他这个王权象征,并不是商代的青铜鼎, 而是戴在夏王脸上的龙面具了,三星堆青铜面具就是证明!而冥是祭祀先祖之义,而娩有本字孕,与冥无关!如图所示:

冥→宗庙祭祀

孕→腹中有子

娩→孕

所以妇好正解是“帚女子”,帚和女是两个铭文而不是一个铭文,更不是什么妇女,经三星堆文物对比和史料印证,帚是青铜树(代表十日轮流执政的扶桑木),女是执政面具人(启王),子是太阳玄鸟象征(少昊/颛顼氏族图腾),这才是夏墟的自证性标准文物,大名鼎鼎的禅让夏启制的华表,并不是什么武丁的贵妃人名…这才是最重要的认识!

尤其是根据图腾追踪,发现了河南濮阳西水坡龙虎墓的蚌壳图腾及偃师二里头的绿松石龙图腾,及陕西神木石峁的虎面石雕图腾,与殷墟饕餮图腾之间存在王权继承关系,形成了夏商周三代王权及四大夏都城遗址,完成了《史记》上古史少昊颛顼到鲧禹契舜的全过程…如图所示:

濮阳西水坡→龙虎图腾→斟灌;二里头龙图腾→抱龙禹→禹生启!目前根据铭文解读和图腾会意,暂定的夏商周遗址有:

良渚颛顼南巢,陶寺尧都,石峁舜都,二里头禹都,殷墟启都,妇好启祠,亚长启墓,易水尧墓,鹿邑长子口(微子启)墓,曲阜少昊祠…

结论,由于近百年来过于迷信西方碳14纪年标准,忽视了C14纪年误差带来的断代混乱,并任意拉长纪年时间,造成错误认知。及过于迷信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对甲骨文的解读,忽视了夏代至汉代1000多年的文字演变过程!从而放弃了自己的本民族信仰和图腾的标准,这是当今华夏传统文化探索者的致命误区!必须彻底改正!

考古第一手资料,张天恩陕西考古研究院

通过考古,我们发现了哪些夏代文化遗址?

引子

通过二十世纪的百年考古,夏代文化目前可以追溯到龙山文化晚期,这已经成为共识…但确认《史记夏本纪》的任务还很遥远。因为《史记》认为夏王朝的龙兴之君是大禹,但根据《史记·六国年表》记载:“禹兴于西羌。”《竹书纪年》记载,“禹元年壬子,即位于冀,颁夏历于邦国,起壬子终壬戍。”

大禹治水

事实上西羌之地秦汉以来尚无定论,但非中原是定论,…而冀都也未有考古证据尚须甄别!洛阳民间有大禹治水和“三川并流”传说,包括一开伊阙的“鱼跃龙门”,二开洛水邙山口的“水漫金山”,三开平陆砥柱山(三门峡)的“愚公移山”…如图所示:

三川并流示意图

西周《遂公盨》出土后,李学勤教授指出:“《遂公盨》将大禹治水的文献记载提早了六七百年,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也最为详实的关于大禹的可靠文字记录,表明早在2900年前人们就广泛传颂大禹的功绩…”但没有指出大禹治水的地点何在,以至让后人颇有微辞!

遂公盨及铭文

包括疑古派顾颉刚,在1923年写的《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中认为“大禹是一条虫”:他以为都是从九鼎上来的一种动物,禹是鼎上动物的最有力者,以虫而有足蹂地,大约是蜥蜴之类…”就是十分有名的一家之言。

顾颉刚

当然,至于大禹骨骸和遗址等文物实证,更象海市蜃楼一般遥不可及!虽然全国各地都有大禹地望和传说,尤其四川汶川(三星堆)和甘肃天水(大地湾)及浙江绍兴(会稽山)为最典型…但是考古要求“盖棺定论”,确凿大禹骨骸和文物,否则仅仅只有史料及传说是不足以信服天下民众的…

会稽山大禹陵(绍兴)

发现“禹墟”二里头

1959年,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沿着文献记载的夏人活动区域进行考察,不经意间在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村,发现了很多带有纹路的陶瓷碎片,直觉告诉他这片区域,可能是古夏城遗址…如图所示:

双身龙纹陶片(二里头)

自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考古发掘中,在二里头遗址发现了1号宫殿和2号宫殿遗址、青铜冶炼遗址,又挖掘出3号宫殿,陆续发现了绿松石龙形器,及中小型墓中的绿松石的铜牌饰…规模日益扩大(近3~4平方公里)!

二里头遗址

目前遗址面积不少于3平方千米。经过考古队员的发掘和历史学家的研究,考古学界逐渐确定了二里头遗址涵盖的历史时间上到龙山文化,下到东周时期,其中的主要遗址涵盖了公元前1800年到公元前1600年的夏朝。根据郑州商城、偃师商城、新郑望京楼商城、焦作府城商城,辉县孟庄商城、垣曲商城、夏县东下冯商城等商代早期城邑,与二里头多座城邑改建的时间大体耦合…如图所示:

证明北方的下七垣文化和辉卫文化、东方的岳石文化、西方的东下冯文化等文化因素大量汇聚郑州商城和二里头,这段时间也与文献上的夏商之际相当,这些考古材料无疑是夏、商王朝更替的表征,二里头恰是夏王朝最后一座都城。

夏文化和先商文化带

二里头申夏风波

不过最近二里头遗址因申请夏都博物馆引起轩然大波,争论十分激烈…

支持者认为: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今本《竹书纪年》记载:仲康即帝位,据斟鄩。

唐李泰《括地志》记载: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故鄩城在洛州巩县西南五十八里,盖桀所居也。

《国语》记载:昔伊、洛竭,而夏亡。

《史记夏本纪》记载:后羿为东方某部落的首领,入驻斟鄩执政。太康去世后,扶持仲康登基,仍在斟鄩建都…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二里头遗址十分有可能就是夏桀都斟鄩,申请夏都有相当基础…

二里头遗址分布图

反对者认为,目前二里头并没有发现夏代自证性文字,许宏教授在《最早的中国》中虽然承认二里头“极似是夏”,但因没有发现夏桀自证性文物,包括甲骨文或铭文,所以并不清二里头是否夏桀都城,目前争议仍然不断…

三星堆重启事件

而与二里头一样没有史载,没有甲骨文,没有出身的三星堆遗址,从上世纪初被发现至今达90年之久,也因挖不出甲骨文而无法断代!

目前三星堆遗址暂被分为了3期6个阶段:

第一期是中原文明中的龙山时代到二里头文化的初期阶段;

第二期相当于二里头文化中晚期到殷墟文化前段这个阶段。

第三期相当于殷墟文化中的第一期到第三期。

从断代史的角度来看,三星堆文化跨越龙山、夏、商这三个时代。另外,三星堆文化涉及的绝对纪年是公元前1800年~1250年之间。

那么问题来了,三星堆遗址所处的年代究竟是我国历史上的哪个朝代呢?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尴尬局面呢?为什么纷争总是那么多呢 ?

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文字记载和史料根据。尤其是我们目前尚未发现像殷墟那样典型的夏代遗址,包括自证性的文字,所以引起大家诟病。

而“极似是夏”的二里头遗址,虽然挖掘了几十年,文物垒成山,遗址规模十分巨大,但总是被史学专家们垢病为商代早期遗址,只因没有甲骨文或铭文这种自正性材料,所以身份至今成疑。 而最近重启的三星堆遗址,虽然与二里头和殷墟有相似文物及交叉纪年,但也因为没有挖出甲骨文,而让史学专家疑神疑鬼。

尤其是过于迷信C14测年鉴定,忽视了纪年误差±40~100年;而专家解读甲骨文又过于迷信许慎《说文解字》!忽略了夏汉之间1000多年的文字会意误差,以致无形间放弃了自己的本民族信仰和图腾纪年标准,造成如今华夏探索陷入迷茫的误区!

为什么这么说呢?

很简单,《史记夏本纪》对夏代各王的记载清楚明了,共17代王470年,包括太康失国,后羿代夏,寒浞代羿,少康中兴,夏桀亡国及商汤灭夏…但是,至今未挖出各王遗址和文物 ,仅仅是纸上谈兵…而史学界上也是如此:在史料上讲的非常热闹的夏本纪,在考古学上却冷冷清清!在考古学上热热闹闹的二里头三星堆,包括甲骨卜辞中十分抢眼的妇好,在史料中却毫无踪影…九五攻关《夏商周断代表》也仅仅是对史记“背书”,根本没有古迹支持!

文献和考古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和对立,这种矛盾现象本应引起有关专家们的强烈关注和怀疑, 可是却集体无意识,熟视无睹…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断代标准不同!夏代遗址都已发现 ,文物都已出土 ,只因解读标准不同而不予以承认…在史料记载与文字解读之间,专家与普通民众之间存在巨大认知断层:是靠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解读甲骨文, 还是靠商代铭文会意三星堆问题,两者出现了原则性分歧 …

许慎《说文解字》

所以,我们必须首先解决文字解读与古籍落差问题 !尤其对三星堆二里头石峁良渚,乃至殷墟亚长墓,妇好墓,僕阳龙虎墓,必须重新鉴定!彻底放弃碳十四和《说文解字》对夏代问题的鉴定,消除C14±50年(100年)纪年误差,及《说文解字》距夏1000多年,因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焚书坑儒三场浩劫,引发字形擅变为商金文/周鼎文/秦小篆/汉隶,字义更因许慎没有见过甲骨文和三星堆文物而产生主观臆断的解读…

而残酷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让司马迁和许慎都不敢评论的《山海经》,却被三星堆文物一一验证了,尤其是青铜树证明了扶桑木的存在…为什么呢?是不是因为上古神话传说很可能就是三星堆文明呢?也就是传说中的夏代史实?这件事说明了什么?是否说明夏代自证性文字不是甲骨文,而是三星堆龙虎图腾?…借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夏代根本就没有甲骨文,只有氏族图腾,找什么文字呢?

而C14根本无法验证此事!所以,针对夏代遗址,而必须改用距夏最近的商代铭文或图腾符号作标准才行…否则的话,夏代遗址就永远淹没在专家口水里了…也就是说,夏代问题根本不是史料问题,而是我们自己认识问题!根本就没有形成统一的夏代鉴定标准,而唯一能解决问题的甲骨文始终没有出现…所以迫使我们必须改用铭文和图腾来解读一切!简单一句话 :只要有图腾重复出现的地方就可以鉴定!

发现大禹墓和铭文

秉承这一思路,我们广大网友和专家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二里头3号宫殿贵族墓中发现了疑似大禹骨骸的遗迹!经过图腾会意和铭文对比,发现“二里头3号宫殿贵族墓“抱龙人”,与史载大名鼎鼎的禹贡十分相似!如图所示:

并以此为线索在濮阳西水坡寻找到了夏代早期都城颛顼帝丘,尤其是发现了龙虎图腾,证明是华夏氏族的起源地…如图所示: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根据专家何驽教授判断,二里头抱龙人是祭祀伶官,但是地位低下而且身份十分特殊,因为墓主人随葬品很少,死亡时,怀中仅抱“绿松石龙形器",头戴三皇羽冠,腰系青铜蛾铃,脚踩绿松石,颈戴蚌壳项链…此种形式与史传“禹贡”方式完全一致,如图所示:

二里头抱龙人pK金文抱虫人禹!

其次,大量蚌壳出现也证明当时温湿气候的洪水特征,如图所示:

也符合《竹书纪年》“禹元年壬子,即位于冀,颁夏历于邦国,起壬子终壬戍”的夏历特征,即大禹根据颛顼十月历而创造的绿松石龙形象代表的十二月夏历,而绿松石龙即阳历6月22日天空星图,如图所示:

第三,“二里头抱龙人”的图腾形态,与周鼎铭文“禹"字“抱虫人”造字法“撞脸”,并得到三星堆青铜大立人“抱蛇式”文物支持,而且大立人所抱之蛇也在三星堆博物馆中发现了,如图所示:

当然,苍天不负有心人,最为关键的“大禹铭文”也被我们发现并识读成功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预料之外却情理之中的禹铭文,其实就是我们在青铜鼎上天天见的“网状符号”,即二里头青铜网格鼎,和殷墟青铜圆斝上的网纹符号!即真正的夏代禹符号!如图所示: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此符号经图形会意即是“抱龙人”,与二里头3号宫殿贵族墓“抱龙人”一致,铭文解读为“又其”,周鼎文即禹字,如图所示:

而二里头网纹鼎,经铭文会意是金文“其″字,也就是甲骨卜辞中大名鼎鼎的“贞人”!如图所示:

又即手形,其即鼎形,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又其/其又″文字符号…如图所示:

所以我们推测:二里头是大禹墓,绿松石龙形器被铸成网纹鼎,代表大禹权力,象征“有夏在手,号令天下!”而绿松石龙图腾又与濮阳西水坡龙虎墓的蚌壳龙“鲧鱼(鳄)”图腾,形成史载“鲧生禹”传说的起源,如图所示:

同时,殷墟亚长墓中也出土了“夏启”铭文,与大禹铭文基本一致,只是增加了“十字符号",图形会意为“日抱龙",甲骨文为“日又其/司其",篆文即汉字启!公式为:“启=日+手+虫=日又其”,简写为“司其”!如图所示:

符合《史记》记载“鲧生禹,禹复生启”的史实记载。

所以汉史专家认为“禹生启”是禹生了儿子启是完全误读,生不是生育而是王权继承!“禹生启,家天下”根本不存在,而是《史记》“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受司徒,封商地"…妇好墓即是禹生启的夏启祠堂,殷墟即是商契受封的夏启都城斟鄩!古称北蒙。而亚长北蒙和妇好即是商周两代启王的名号写法,即商启(契)和周启(弃),北蒙→亚长→商启→契→后稷→妇好弃铭文,如图所示:

禹铭文→商启(契)铭文→周(弃)铭文,就是妇好铭文,如图所示:

自从20世纪初,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殷墟以来,有关商朝是否存在的争论停止了,继而代之是对商朝内部情况的研究,并因甲骨文印证了汤王世系,使《史记》的信使地位得到提高…但对夏本纪的质疑依然存在!故此90年代后,国家又启动九五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及《中华探源工程》,对郭沫若利用《说文解字》鉴定的司母戊大方鼎和殷墟妇好墓重新推断…

尤其是妇好墓铭文数量之多,礼器级别之高,所处宫殿地位之显赫,与贵妃地位明显不符,大量铭文尚未与史料互证情况下,就匆匆作结论,显然是十分草率的 !为什么国家却对此毫无感觉 ?这是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 …尤其是司母戊鼎改名后母戊鼎风波,引发网友强烈争论…难道郭老并不知道《说文解字》与甲骨文之间存在1000多年的会意误差吗?至少经历了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焚书坑儒三次浩劫,甲骨文本义和字形早已发生改变… 也就是说夏代遗址就在眼前,只不过我们不认识,甲骨文中本来就有夏字,只不过我们不认识,夏字历经千年已经变身,或者就是一个文物图腾符号,就摆在眼前,几乎撞脸了,可是我们就是不认识… 这才是最根本因素 !

那么,郭沫若把妇好鉴定为商代23王武丁的贵妃,依据是什么呢?核心就是把商代铭文女字解读成汉字女了,把铭文冥字解读成分娩了…而事实上,铭文女代表的不是女人,而是戴面具的跪人形象,指面具王(戴胜王母)如下图:

那么它的引申意就是王权继承人含义,只不过他这个王权象征,并不是商代的青铜鼎, 而是戴在夏王脸上的龙面具了,三星堆青铜面具就是证明!而冥是祭祀先祖之义,而娩有本字孕,与冥无关!如图所示:

冥→宗庙祭祀

孕→腹中有子

娩→孕

所以妇好正解是“帚女子”,帚和女是两个铭文而不是一个铭文,更不是什么妇女,经三星堆文物对比和史料印证,帚是青铜树(代表十日轮流执政的扶桑木),女是执政面具人(启王),子是太阳玄鸟象征(少昊/颛顼氏族图腾),这才是夏墟的自证性标准文物,大名鼎鼎的禅让夏启制的华表,并不是什么武丁的贵妃人名…这才是最重要的认识!

尤其是根据图腾追踪,发现了河南濮阳西水坡龙虎墓的蚌壳图腾及偃师二里头的绿松石龙图腾,及陕西神木石峁的虎面石雕图腾,与殷墟饕餮图腾之间存在王权继承关系,形成了夏商周三代王权及四大夏都城遗址,完成了《史记》上古史少昊颛顼到鲧禹契舜的全过程…如图所示:

濮阳西水坡→龙虎图腾→斟灌;二里头龙图腾→抱龙禹→禹生启!目前根据铭文解读和图腾会意,暂定的夏商周遗址有:

良渚颛顼南巢,陶寺尧都,石峁舜都,二里头禹都,殷墟启都,妇好启祠,亚长启墓,易水尧墓,鹿邑长子口(微子启)墓,曲阜少昊祠…

结论,由于近百年来过于迷信西方碳14纪年标准,忽视了C14纪年误差带来的断代混乱,并任意拉长纪年时间,造成错误认知。及过于迷信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对甲骨文的解读,忽视了夏代至汉代1000多年的文字演变过程!从而放弃了自己的本民族信仰和图腾的标准,这是当今华夏传统文化探索者的致命误区!必须彻底改正!

考古第一手资料,张天恩陕西考古研究院

通过考古,我们发现了哪些夏代文化遗址?

引子

通过二十世纪的百年考古,夏代文化目前可以追溯到龙山文化晚期,这已经成为共识…但确认《史记夏本纪》的任务还很遥远。因为《史记》认为夏王朝的龙兴之君是大禹,但根据《史记·六国年表》记载:“禹兴于西羌。”《竹书纪年》记载,“禹元年壬子,即位于冀,颁夏历于邦国,起壬子终壬戍。”

大禹治水

事实上西羌之地秦汉以来尚无定论,但非中原是定论,…而冀都也未有考古证据尚须甄别!洛阳民间有大禹治水和“三川并流”传说,包括一开伊阙的“鱼跃龙门”,二开洛水邙山口的“水漫金山”,三开平陆砥柱山(三门峡)的“愚公移山”…如图所示:

三川并流示意图

西周《遂公盨》出土后,李学勤教授指出:“《遂公盨》将大禹治水的文献记载提早了六七百年,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也最为详实的关于大禹的可靠文字记录,表明早在2900年前人们就广泛传颂大禹的功绩…”但没有指出大禹治水的地点何在,以至让后人颇有微辞!

遂公盨及铭文

包括疑古派顾颉刚,在1923年写的《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中认为“大禹是一条虫”:他以为都是从九鼎上来的一种动物,禹是鼎上动物的最有力者,以虫而有足蹂地,大约是蜥蜴之类…”就是十分有名的一家之言。

顾颉刚

当然,至于大禹骨骸和遗址等文物实证,更象海市蜃楼一般遥不可及!虽然全国各地都有大禹地望和传说,尤其四川汶川(三星堆)和甘肃天水(大地湾)及浙江绍兴(会稽山)为最典型…但是考古要求“盖棺定论”,确凿大禹骨骸和文物,否则仅仅只有史料及传说是不足以信服天下民众的…

会稽山大禹陵(绍兴)

发现“禹墟”二里头

1959年,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沿着文献记载的夏人活动区域进行考察,不经意间在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村,发现了很多带有纹路的陶瓷碎片,直觉告诉他这片区域,可能是古夏城遗址…如图所示:

双身龙纹陶片(二里头)

自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考古发掘中,在二里头遗址发现了1号宫殿和2号宫殿遗址、青铜冶炼遗址,又挖掘出3号宫殿,陆续发现了绿松石龙形器,及中小型墓中的绿松石的铜牌饰…规模日益扩大(近3~4平方公里)!

二里头遗址

目前遗址面积不少于3平方千米。经过考古队员的发掘和历史学家的研究,考古学界逐渐确定了二里头遗址涵盖的历史时间上到龙山文化,下到东周时期,其中的主要遗址涵盖了公元前1800年到公元前1600年的夏朝。根据郑州商城、偃师商城、新郑望京楼商城、焦作府城商城,辉县孟庄商城、垣曲商城、夏县东下冯商城等商代早期城邑,与二里头多座城邑改建的时间大体耦合…如图所示:

证明北方的下七垣文化和辉卫文化、东方的岳石文化、西方的东下冯文化等文化因素大量汇聚郑州商城和二里头,这段时间也与文献上的夏商之际相当,这些考古材料无疑是夏、商王朝更替的表征,二里头恰是夏王朝最后一座都城。

夏文化和先商文化带

二里头申夏风波

不过最近二里头遗址因申请夏都博物馆引起轩然大波,争论十分激烈…

支持者认为: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今本《竹书纪年》记载:仲康即帝位,据斟鄩。

唐李泰《括地志》记载: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故鄩城在洛州巩县西南五十八里,盖桀所居也。

《国语》记载:昔伊、洛竭,而夏亡。

《史记夏本纪》记载:后羿为东方某部落的首领,入驻斟鄩执政。太康去世后,扶持仲康登基,仍在斟鄩建都…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二里头遗址十分有可能就是夏桀都斟鄩,申请夏都有相当基础…

二里头遗址分布图

反对者认为,目前二里头并没有发现夏代自证性文字,许宏教授在《最早的中国》中虽然承认二里头“极似是夏”,但因没有发现夏桀自证性文物,包括甲骨文或铭文,所以并不清二里头是否夏桀都城,目前争议仍然不断…

三星堆重启事件

而与二里头一样没有史载,没有甲骨文,没有出身的三星堆遗址,从上世纪初被发现至今达90年之久,也因挖不出甲骨文而无法断代!

目前三星堆遗址暂被分为了3期6个阶段:

第一期是中原文明中的龙山时代到二里头文化的初期阶段;

第二期相当于二里头文化中晚期到殷墟文化前段这个阶段。

第三期相当于殷墟文化中的第一期到第三期。

从断代史的角度来看,三星堆文化跨越龙山、夏、商这三个时代。另外,三星堆文化涉及的绝对纪年是公元前1800年~1250年之间。

那么问题来了,三星堆遗址所处的年代究竟是我国历史上的哪个朝代呢?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尴尬局面呢?为什么纷争总是那么多呢 ?

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文字记载和史料根据。尤其是我们目前尚未发现像殷墟那样典型的夏代遗址,包括自证性的文字,所以引起大家诟病。

而“极似是夏”的二里头遗址,虽然挖掘了几十年,文物垒成山,遗址规模十分巨大,但总是被史学专家们垢病为商代早期遗址,只因没有甲骨文或铭文这种自正性材料,所以身份至今成疑。 而最近重启的三星堆遗址,虽然与二里头和殷墟有相似文物及交叉纪年,但也因为没有挖出甲骨文,而让史学专家疑神疑鬼。

尤其是过于迷信C14测年鉴定,忽视了纪年误差±40~100年;而专家解读甲骨文又过于迷信许慎《说文解字》!忽略了夏汉之间1000多年的文字会意误差,以致无形间放弃了自己的本民族信仰和图腾纪年标准,造成如今华夏探索陷入迷茫的误区!

为什么这么说呢?

很简单,《史记夏本纪》对夏代各王的记载清楚明了,共17代王470年,包括太康失国,后羿代夏,寒浞代羿,少康中兴,夏桀亡国及商汤灭夏…但是,至今未挖出各王遗址和文物 ,仅仅是纸上谈兵…而史学界上也是如此:在史料上讲的非常热闹的夏本纪,在考古学上却冷冷清清!在考古学上热热闹闹的二里头三星堆,包括甲骨卜辞中十分抢眼的妇好,在史料中却毫无踪影…九五攻关《夏商周断代表》也仅仅是对史记“背书”,根本没有古迹支持!

文献和考古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和对立,这种矛盾现象本应引起有关专家们的强烈关注和怀疑, 可是却集体无意识,熟视无睹…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断代标准不同!夏代遗址都已发现 ,文物都已出土 ,只因解读标准不同而不予以承认…在史料记载与文字解读之间,专家与普通民众之间存在巨大认知断层:是靠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解读甲骨文, 还是靠商代铭文会意三星堆问题,两者出现了原则性分歧 …

许慎《说文解字》

所以,我们必须首先解决文字解读与古籍落差问题 !尤其对三星堆二里头石峁良渚,乃至殷墟亚长墓,妇好墓,僕阳龙虎墓,必须重新鉴定!彻底放弃碳十四和《说文解字》对夏代问题的鉴定,消除C14±50年(100年)纪年误差,及《说文解字》距夏1000多年,因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焚书坑儒三场浩劫,引发字形擅变为商金文/周鼎文/秦小篆/汉隶,字义更因许慎没有见过甲骨文和三星堆文物而产生主观臆断的解读…

而残酷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让司马迁和许慎都不敢评论的《山海经》,却被三星堆文物一一验证了,尤其是青铜树证明了扶桑木的存在…为什么呢?是不是因为上古神话传说很可能就是三星堆文明呢?也就是传说中的夏代史实?这件事说明了什么?是否说明夏代自证性文字不是甲骨文,而是三星堆龙虎图腾?…借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夏代根本就没有甲骨文,只有氏族图腾,找什么文字呢?

而C14根本无法验证此事!所以,针对夏代遗址,而必须改用距夏最近的商代铭文或图腾符号作标准才行…否则的话,夏代遗址就永远淹没在专家口水里了…也就是说,夏代问题根本不是史料问题,而是我们自己认识问题!根本就没有形成统一的夏代鉴定标准,而唯一能解决问题的甲骨文始终没有出现…所以迫使我们必须改用铭文和图腾来解读一切!简单一句话 :只要有图腾重复出现的地方就可以鉴定!

发现大禹墓和铭文

秉承这一思路,我们广大网友和专家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二里头3号宫殿贵族墓中发现了疑似大禹骨骸的遗迹!经过图腾会意和铭文对比,发现“二里头3号宫殿贵族墓“抱龙人”,与史载大名鼎鼎的禹贡十分相似!如图所示:

并以此为线索在濮阳西水坡寻找到了夏代早期都城颛顼帝丘,尤其是发现了龙虎图腾,证明是华夏氏族的起源地…如图所示: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根据专家何驽教授判断,二里头抱龙人是祭祀伶官,但是地位低下而且身份十分特殊,因为墓主人随葬品很少,死亡时,怀中仅抱“绿松石龙形器",头戴三皇羽冠,腰系青铜蛾铃,脚踩绿松石,颈戴蚌壳项链…此种形式与史传“禹贡”方式完全一致,如图所示:

二里头抱龙人pK金文抱虫人禹!

其次,大量蚌壳出现也证明当时温湿气候的洪水特征,如图所示:

也符合《竹书纪年》“禹元年壬子,即位于冀,颁夏历于邦国,起壬子终壬戍”的夏历特征,即大禹根据颛顼十月历而创造的绿松石龙形象代表的十二月夏历,而绿松石龙即阳历6月22日天空星图,如图所示:

第三,“二里头抱龙人”的图腾形态,与周鼎铭文“禹"字“抱虫人”造字法“撞脸”,并得到三星堆青铜大立人“抱蛇式”文物支持,而且大立人所抱之蛇也在三星堆博物馆中发现了,如图所示:

当然,苍天不负有心人,最为关键的“大禹铭文”也被我们发现并识读成功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预料之外却情理之中的禹铭文,其实就是我们在青铜鼎上天天见的“网状符号”,即二里头青铜网格鼎,和殷墟青铜圆斝上的网纹符号!即真正的夏代禹符号!如图所示: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此符号经图形会意即是“抱龙人”,与二里头3号宫殿贵族墓“抱龙人”一致,铭文解读为“又其”,周鼎文即禹字,如图所示:

而二里头网纹鼎,经铭文会意是金文“其″字,也就是甲骨卜辞中大名鼎鼎的“贞人”!如图所示:

又即手形,其即鼎形,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又其/其又″文字符号…如图所示:

所以我们推测:二里头是大禹墓,绿松石龙形器被铸成网纹鼎,代表大禹权力,象征“有夏在手,号令天下!”而绿松石龙图腾又与濮阳西水坡龙虎墓的蚌壳龙“鲧鱼(鳄)”图腾,形成史载“鲧生禹”传说的起源,如图所示:

同时,殷墟亚长墓中也出土了“夏启”铭文,与大禹铭文基本一致,只是增加了“十字符号",图形会意为“日抱龙",甲骨文为“日又其/司其",篆文即汉字启!公式为:“启=日+手+虫=日又其”,简写为“司其”!如图所示:

符合《史记》记载“鲧生禹,禹复生启”的史实记载。

所以汉史专家认为“禹生启”是禹生了儿子启是完全误读,生不是生育而是王权继承!“禹生启,家天下”根本不存在,而是《史记》“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受司徒,封商地"…妇好墓即是禹生启的夏启祠堂,殷墟即是商契受封的夏启都城斟鄩!古称北蒙。而亚长北蒙和妇好即是商周两代启王的名号写法,即商启(契)和周启(弃),北蒙→亚长→商启→契→后稷→妇好弃铭文,如图所示:

禹铭文→商启(契)铭文→周(弃)铭文,就是妇好铭文,如图所示:

自从20世纪初,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殷墟以来,有关商朝是否存在的争论停止了,继而代之是对商朝内部情况的研究,并因甲骨文印证了汤王世系,使《史记》的信使地位得到提高…但对夏本纪的质疑依然存在!故此90年代后,国家又启动九五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及《中华探源工程》,对郭沫若利用《说文解字》鉴定的司母戊大方鼎和殷墟妇好墓重新推断…

尤其是妇好墓铭文数量之多,礼器级别之高,所处宫殿地位之显赫,与贵妃地位明显不符,大量铭文尚未与史料互证情况下,就匆匆作结论,显然是十分草率的 !为什么国家却对此毫无感觉 ?这是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 …尤其是司母戊鼎改名后母戊鼎风波,引发网友强烈争论…难道郭老并不知道《说文解字》与甲骨文之间存在1000多年的会意误差吗?至少经历了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焚书坑儒三次浩劫,甲骨文本义和字形早已发生改变… 也就是说夏代遗址就在眼前,只不过我们不认识,甲骨文中本来就有夏字,只不过我们不认识,夏字历经千年已经变身,或者就是一个文物图腾符号,就摆在眼前,几乎撞脸了,可是我们就是不认识… 这才是最根本因素 !

那么,郭沫若把妇好鉴定为商代23王武丁的贵妃,依据是什么呢?核心就是把商代铭文女字解读成汉字女了,把铭文冥字解读成分娩了…而事实上,铭文女代表的不是女人,而是戴面具的跪人形象,指面具王(戴胜王母)如下图:

那么它的引申意就是王权继承人含义,只不过他这个王权象征,并不是商代的青铜鼎, 而是戴在夏王脸上的龙面具了,三星堆青铜面具就是证明!而冥是祭祀先祖之义,而娩有本字孕,与冥无关!如图所示:

冥→宗庙祭祀

孕→腹中有子

娩→孕

所以妇好正解是“帚女子”,帚和女是两个铭文而不是一个铭文,更不是什么妇女,经三星堆文物对比和史料印证,帚是青铜树(代表十日轮流执政的扶桑木),女是执政面具人(启王),子是太阳玄鸟象征(少昊/颛顼氏族图腾),这才是夏墟的自证性标准文物,大名鼎鼎的禅让夏启制的华表,并不是什么武丁的贵妃人名…这才是最重要的认识!

尤其是根据图腾追踪,发现了河南濮阳西水坡龙虎墓的蚌壳图腾及偃师二里头的绿松石龙图腾,及陕西神木石峁的虎面石雕图腾,与殷墟饕餮图腾之间存在王权继承关系,形成了夏商周三代王权及四大夏都城遗址,完成了《史记》上古史少昊颛顼到鲧禹契舜的全过程…如图所示:

濮阳西水坡→龙虎图腾→斟灌;二里头龙图腾→抱龙禹→禹生启!目前根据铭文解读和图腾会意,暂定的夏商周遗址有:

良渚颛顼南巢,陶寺尧都,石峁舜都,二里头禹都,殷墟启都,妇好启祠,亚长启墓,易水尧墓,鹿邑长子口(微子启)墓,曲阜少昊祠…

结论,由于近百年来过于迷信西方碳14纪年标准,忽视了C14纪年误差带来的断代混乱,并任意拉长纪年时间,造成错误认知。及过于迷信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对甲骨文的解读,忽视了夏代至汉代1000多年的文字演变过程!从而放弃了自己的本民族信仰和图腾的标准,这是当今华夏传统文化探索者的致命误区!必须彻底改正!

考古第一手资料,张天恩陕西考古研究院

通过考古,我们发现了哪些夏代文化遗址?

引子

通过二十世纪的百年考古,夏代文化目前可以追溯到龙山文化晚期,这已经成为共识…但确认《史记夏本纪》的任务还很遥远。因为《史记》认为夏王朝的龙兴之君是大禹,但根据《史记·六国年表》记载:“禹兴于西羌。”《竹书纪年》记载,“禹元年壬子,即位于冀,颁夏历于邦国,起壬子终壬戍。”

大禹治水

事实上西羌之地秦汉以来尚无定论,但非中原是定论,…而冀都也未有考古证据尚须甄别!洛阳民间有大禹治水和“三川并流”传说,包括一开伊阙的“鱼跃龙门”,二开洛水邙山口的“水漫金山”,三开平陆砥柱山(三门峡)的“愚公移山”…如图所示:

三川并流示意图

西周《遂公盨》出土后,李学勤教授指出:“《遂公盨》将大禹治水的文献记载提早了六七百年,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也最为详实的关于大禹的可靠文字记录,表明早在2900年前人们就广泛传颂大禹的功绩…”但没有指出大禹治水的地点何在,以至让后人颇有微辞!

遂公盨及铭文

包括疑古派顾颉刚,在1923年写的《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中认为“大禹是一条虫”:他以为都是从九鼎上来的一种动物,禹是鼎上动物的最有力者,以虫而有足蹂地,大约是蜥蜴之类…”就是十分有名的一家之言。

顾颉刚

当然,至于大禹骨骸和遗址等文物实证,更象海市蜃楼一般遥不可及!虽然全国各地都有大禹地望和传说,尤其四川汶川(三星堆)和甘肃天水(大地湾)及浙江绍兴(会稽山)为最典型…但是考古要求“盖棺定论”,确凿大禹骨骸和文物,否则仅仅只有史料及传说是不足以信服天下民众的…

会稽山大禹陵(绍兴)

发现“禹墟”二里头

1959年,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沿着文献记载的夏人活动区域进行考察,不经意间在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村,发现了很多带有纹路的陶瓷碎片,直觉告诉他这片区域,可能是古夏城遗址…如图所示:

双身龙纹陶片(二里头)

自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考古发掘中,在二里头遗址发现了1号宫殿和2号宫殿遗址、青铜冶炼遗址,又挖掘出3号宫殿,陆续发现了绿松石龙形器,及中小型墓中的绿松石的铜牌饰…规模日益扩大(近3~4平方公里)!

二里头遗址

目前遗址面积不少于3平方千米。经过考古队员的发掘和历史学家的研究,考古学界逐渐确定了二里头遗址涵盖的历史时间上到龙山文化,下到东周时期,其中的主要遗址涵盖了公元前1800年到公元前1600年的夏朝。根据郑州商城、偃师商城、新郑望京楼商城、焦作府城商城,辉县孟庄商城、垣曲商城、夏县东下冯商城等商代早期城邑,与二里头多座城邑改建的时间大体耦合…如图所示:

证明北方的下七垣文化和辉卫文化、东方的岳石文化、西方的东下冯文化等文化因素大量汇聚郑州商城和二里头,这段时间也与文献上的夏商之际相当,这些考古材料无疑是夏、商王朝更替的表征,二里头恰是夏王朝最后一座都城。

夏文化和先商文化带

二里头申夏风波

不过最近二里头遗址因申请夏都博物馆引起轩然大波,争论十分激烈…

支持者认为: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今本《竹书纪年》记载:仲康即帝位,据斟鄩。

唐李泰《括地志》记载: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故鄩城在洛州巩县西南五十八里,盖桀所居也。

《国语》记载:昔伊、洛竭,而夏亡。

《史记夏本纪》记载:后羿为东方某部落的首领,入驻斟鄩执政。太康去世后,扶持仲康登基,仍在斟鄩建都…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二里头遗址十分有可能就是夏桀都斟鄩,申请夏都有相当基础…

二里头遗址分布图

反对者认为,目前二里头并没有发现夏代自证性文字,许宏教授在《最早的中国》中虽然承认二里头“极似是夏”,但因没有发现夏桀自证性文物,包括甲骨文或铭文,所以并不清二里头是否夏桀都城,目前争议仍然不断…

三星堆重启事件

而与二里头一样没有史载,没有甲骨文,没有出身的三星堆遗址,从上世纪初被发现至今达90年之久,也因挖不出甲骨文而无法断代!

目前三星堆遗址暂被分为了3期6个阶段:

第一期是中原文明中的龙山时代到二里头文化的初期阶段;

第二期相当于二里头文化中晚期到殷墟文化前段这个阶段。

第三期相当于殷墟文化中的第一期到第三期。

从断代史的角度来看,三星堆文化跨越龙山、夏、商这三个时代。另外,三星堆文化涉及的绝对纪年是公元前1800年~1250年之间。

那么问题来了,三星堆遗址所处的年代究竟是我国历史上的哪个朝代呢?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尴尬局面呢?为什么纷争总是那么多呢 ?

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文字记载和史料根据。尤其是我们目前尚未发现像殷墟那样典型的夏代遗址,包括自证性的文字,所以引起大家诟病。

而“极似是夏”的二里头遗址,虽然挖掘了几十年,文物垒成山,遗址规模十分巨大,但总是被史学专家们垢病为商代早期遗址,只因没有甲骨文或铭文这种自正性材料,所以身份至今成疑。 而最近重启的三星堆遗址,虽然与二里头和殷墟有相似文物及交叉纪年,但也因为没有挖出甲骨文,而让史学专家疑神疑鬼。

尤其是过于迷信C14测年鉴定,忽视了纪年误差±40~100年;而专家解读甲骨文又过于迷信许慎《说文解字》!忽略了夏汉之间1000多年的文字会意误差,以致无形间放弃了自己的本民族信仰和图腾纪年标准,造成如今华夏探索陷入迷茫的误区!

为什么这么说呢?

很简单,《史记夏本纪》对夏代各王的记载清楚明了,共17代王470年,包括太康失国,后羿代夏,寒浞代羿,少康中兴,夏桀亡国及商汤灭夏…但是,至今未挖出各王遗址和文物 ,仅仅是纸上谈兵…而史学界上也是如此:在史料上讲的非常热闹的夏本纪,在考古学上却冷冷清清!在考古学上热热闹闹的二里头三星堆,包括甲骨卜辞中十分抢眼的妇好,在史料中却毫无踪影…九五攻关《夏商周断代表》也仅仅是对史记“背书”,根本没有古迹支持!

文献和考古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和对立,这种矛盾现象本应引起有关专家们的强烈关注和怀疑, 可是却集体无意识,熟视无睹…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断代标准不同!夏代遗址都已发现 ,文物都已出土 ,只因解读标准不同而不予以承认…在史料记载与文字解读之间,专家与普通民众之间存在巨大认知断层:是靠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解读甲骨文, 还是靠商代铭文会意三星堆问题,两者出现了原则性分歧 …

许慎《说文解字》

所以,我们必须首先解决文字解读与古籍落差问题 !尤其对三星堆二里头石峁良渚,乃至殷墟亚长墓,妇好墓,僕阳龙虎墓,必须重新鉴定!彻底放弃碳十四和《说文解字》对夏代问题的鉴定,消除C14±50年(100年)纪年误差,及《说文解字》距夏1000多年,因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焚书坑儒三场浩劫,引发字形擅变为商金文/周鼎文/秦小篆/汉隶,字义更因许慎没有见过甲骨文和三星堆文物而产生主观臆断的解读…

而残酷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让司马迁和许慎都不敢评论的《山海经》,却被三星堆文物一一验证了,尤其是青铜树证明了扶桑木的存在…为什么呢?是不是因为上古神话传说很可能就是三星堆文明呢?也就是传说中的夏代史实?这件事说明了什么?是否说明夏代自证性文字不是甲骨文,而是三星堆龙虎图腾?…借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夏代根本就没有甲骨文,只有氏族图腾,找什么文字呢?

而C14根本无法验证此事!所以,针对夏代遗址,而必须改用距夏最近的商代铭文或图腾符号作标准才行…否则的话,夏代遗址就永远淹没在专家口水里了…也就是说,夏代问题根本不是史料问题,而是我们自己认识问题!根本就没有形成统一的夏代鉴定标准,而唯一能解决问题的甲骨文始终没有出现…所以迫使我们必须改用铭文和图腾来解读一切!简单一句话 :只要有图腾重复出现的地方就可以鉴定!

发现大禹墓和铭文

秉承这一思路,我们广大网友和专家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二里头3号宫殿贵族墓中发现了疑似大禹骨骸的遗迹!经过图腾会意和铭文对比,发现“二里头3号宫殿贵族墓“抱龙人”,与史载大名鼎鼎的禹贡十分相似!如图所示:

并以此为线索在濮阳西水坡寻找到了夏代早期都城颛顼帝丘,尤其是发现了龙虎图腾,证明是华夏氏族的起源地…如图所示: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根据专家何驽教授判断,二里头抱龙人是祭祀伶官,但是地位低下而且身份十分特殊,因为墓主人随葬品很少,死亡时,怀中仅抱“绿松石龙形器",头戴三皇羽冠,腰系青铜蛾铃,脚踩绿松石,颈戴蚌壳项链…此种形式与史传“禹贡”方式完全一致,如图所示:

二里头抱龙人pK金文抱虫人禹!

其次,大量蚌壳出现也证明当时温湿气候的洪水特征,如图所示:

也符合《竹书纪年》“禹元年壬子,即位于冀,颁夏历于邦国,起壬子终壬戍”的夏历特征,即大禹根据颛顼十月历而创造的绿松石龙形象代表的十二月夏历,而绿松石龙即阳历6月22日天空星图,如图所示:

第三,“二里头抱龙人”的图腾形态,与周鼎铭文“禹"字“抱虫人”造字法“撞脸”,并得到三星堆青铜大立人“抱蛇式”文物支持,而且大立人所抱之蛇也在三星堆博物馆中发现了,如图所示:

当然,苍天不负有心人,最为关键的“大禹铭文”也被我们发现并识读成功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预料之外却情理之中的禹铭文,其实就是我们在青铜鼎上天天见的“网状符号”,即二里头青铜网格鼎,和殷墟青铜圆斝上的网纹符号!即真正的夏代禹符号!如图所示: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此符号经图形会意即是“抱龙人”,与二里头3号宫殿贵族墓“抱龙人”一致,铭文解读为“又其”,周鼎文即禹字,如图所示:

而二里头网纹鼎,经铭文会意是金文“其″字,也就是甲骨卜辞中大名鼎鼎的“贞人”!如图所示:

又即手形,其即鼎形,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又其/其又″文字符号…如图所示:

所以我们推测:二里头是大禹墓,绿松石龙形器被铸成网纹鼎,代表大禹权力,象征“有夏在手,号令天下!”而绿松石龙图腾又与濮阳西水坡龙虎墓的蚌壳龙“鲧鱼(鳄)”图腾,形成史载“鲧生禹”传说的起源,如图所示:

同时,殷墟亚长墓中也出土了“夏启”铭文,与大禹铭文基本一致,只是增加了“十字符号",图形会意为“日抱龙",甲骨文为“日又其/司其",篆文即汉字启!公式为:“启=日+手+虫=日又其”,简写为“司其”!如图所示:

符合《史记》记载“鲧生禹,禹复生启”的史实记载。

所以汉史专家认为“禹生启”是禹生了儿子启是完全误读,生不是生育而是王权继承!“禹生启,家天下”根本不存在,而是《史记》“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受司徒,封商地"…妇好墓即是禹生启的夏启祠堂,殷墟即是商契受封的夏启都城斟鄩!古称北蒙。而亚长北蒙和妇好即是商周两代启王的名号写法,即商启(契)和周启(弃),北蒙→亚长→商启→契→后稷→妇好弃铭文,如图所示:

禹铭文→商启(契)铭文→周(弃)铭文,就是妇好铭文,如图所示:

自从20世纪初,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殷墟以来,有关商朝是否存在的争论停止了,继而代之是对商朝内部情况的研究,并因甲骨文印证了汤王世系,使《史记》的信使地位得到提高…但对夏本纪的质疑依然存在!故此90年代后,国家又启动九五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及《中华探源工程》,对郭沫若利用《说文解字》鉴定的司母戊大方鼎和殷墟妇好墓重新推断…

尤其是妇好墓铭文数量之多,礼器级别之高,所处宫殿地位之显赫,与贵妃地位明显不符,大量铭文尚未与史料互证情况下,就匆匆作结论,显然是十分草率的 !为什么国家却对此毫无感觉 ?这是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 …尤其是司母戊鼎改名后母戊鼎风波,引发网友强烈争论…难道郭老并不知道《说文解字》与甲骨文之间存在1000多年的会意误差吗?至少经历了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焚书坑儒三次浩劫,甲骨文本义和字形早已发生改变… 也就是说夏代遗址就在眼前,只不过我们不认识,甲骨文中本来就有夏字,只不过我们不认识,夏字历经千年已经变身,或者就是一个文物图腾符号,就摆在眼前,几乎撞脸了,可是我们就是不认识… 这才是最根本因素 !

那么,郭沫若把妇好鉴定为商代23王武丁的贵妃,依据是什么呢?核心就是把商代铭文女字解读成汉字女了,把铭文冥字解读成分娩了…而事实上,铭文女代表的不是女人,而是戴面具的跪人形象,指面具王(戴胜王母)如下图:

那么它的引申意就是王权继承人含义,只不过他这个王权象征,并不是商代的青铜鼎, 而是戴在夏王脸上的龙面具了,三星堆青铜面具就是证明!而冥是祭祀先祖之义,而娩有本字孕,与冥无关!如图所示:

冥→宗庙祭祀

孕→腹中有子

娩→孕

所以妇好正解是“帚女子”,帚和女是两个铭文而不是一个铭文,更不是什么妇女,经三星堆文物对比和史料印证,帚是青铜树(代表十日轮流执政的扶桑木),女是执政面具人(启王),子是太阳玄鸟象征(少昊/颛顼氏族图腾),这才是夏墟的自证性标准文物,大名鼎鼎的禅让夏启制的华表,并不是什么武丁的贵妃人名…这才是最重要的认识!

尤其是根据图腾追踪,发现了河南濮阳西水坡龙虎墓的蚌壳图腾及偃师二里头的绿松石龙图腾,及陕西神木石峁的虎面石雕图腾,与殷墟饕餮图腾之间存在王权继承关系,形成了夏商周三代王权及四大夏都城遗址,完成了《史记》上古史少昊颛顼到鲧禹契舜的全过程…如图所示:

濮阳西水坡→龙虎图腾→斟灌;二里头龙图腾→抱龙禹→禹生启!目前根据铭文解读和图腾会意,暂定的夏商周遗址有:

良渚颛顼南巢,陶寺尧都,石峁舜都,二里头禹都,殷墟启都,妇好启祠,亚长启墓,易水尧墓,鹿邑长子口(微子启)墓,曲阜少昊祠…

结论,由于近百年来过于迷信西方碳14纪年标准,忽视了C14纪年误差带来的断代混乱,并任意拉长纪年时间,造成错误认知。及过于迷信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对甲骨文的解读,忽视了夏代至汉代1000多年的文字演变过程!从而放弃了自己的本民族信仰和图腾的标准,这是当今华夏传统文化探索者的致命误区!必须彻底改正!

考古第一手资料,张天恩陕西考古研究院

通过考古,我们发现了哪些夏代文化遗址?

引子

通过二十世纪的百年考古,夏代文化目前可以追溯到龙山文化晚期,这已经成为共识…但确认《史记夏本纪》的任务还很遥远。因为《史记》认为夏王朝的龙兴之君是大禹,但根据《史记·六国年表》记载:“禹兴于西羌。”《竹书纪年》记载,“禹元年壬子,即位于冀,颁夏历于邦国,起壬子终壬戍。”

大禹治水

事实上西羌之地秦汉以来尚无定论,但非中原是定论,…而冀都也未有考古证据尚须甄别!洛阳民间有大禹治水和“三川并流”传说,包括一开伊阙的“鱼跃龙门”,二开洛水邙山口的“水漫金山”,三开平陆砥柱山(三门峡)的“愚公移山”…如图所示:

三川并流示意图

西周《遂公盨》出土后,李学勤教授指出:“《遂公盨》将大禹治水的文献记载提早了六七百年,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也最为详实的关于大禹的可靠文字记录,表明早在2900年前人们就广泛传颂大禹的功绩…”但没有指出大禹治水的地点何在,以至让后人颇有微辞!

遂公盨及铭文

包括疑古派顾颉刚,在1923年写的《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中认为“大禹是一条虫”:他以为都是从九鼎上来的一种动物,禹是鼎上动物的最有力者,以虫而有足蹂地,大约是蜥蜴之类…”就是十分有名的一家之言。

顾颉刚

当然,至于大禹骨骸和遗址等文物实证,更象海市蜃楼一般遥不可及!虽然全国各地都有大禹地望和传说,尤其四川汶川(三星堆)和甘肃天水(大地湾)及浙江绍兴(会稽山)为最典型…但是考古要求“盖棺定论”,确凿大禹骨骸和文物,否则仅仅只有史料及传说是不足以信服天下民众的…

会稽山大禹陵(绍兴)

发现“禹墟”二里头

1959年,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沿着文献记载的夏人活动区域进行考察,不经意间在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村,发现了很多带有纹路的陶瓷碎片,直觉告诉他这片区域,可能是古夏城遗址…如图所示:

双身龙纹陶片(二里头)

自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考古发掘中,在二里头遗址发现了1号宫殿和2号宫殿遗址、青铜冶炼遗址,又挖掘出3号宫殿,陆续发现了绿松石龙形器,及中小型墓中的绿松石的铜牌饰…规模日益扩大(近3~4平方公里)!

二里头遗址

目前遗址面积不少于3平方千米。经过考古队员的发掘和历史学家的研究,考古学界逐渐确定了二里头遗址涵盖的历史时间上到龙山文化,下到东周时期,其中的主要遗址涵盖了公元前1800年到公元前1600年的夏朝。根据郑州商城、偃师商城、新郑望京楼商城、焦作府城商城,辉县孟庄商城、垣曲商城、夏县东下冯商城等商代早期城邑,与二里头多座城邑改建的时间大体耦合…如图所示:

证明北方的下七垣文化和辉卫文化、东方的岳石文化、西方的东下冯文化等文化因素大量汇聚郑州商城和二里头,这段时间也与文献上的夏商之际相当,这些考古材料无疑是夏、商王朝更替的表征,二里头恰是夏王朝最后一座都城。

夏文化和先商文化带

二里头申夏风波

不过最近二里头遗址因申请夏都博物馆引起轩然大波,争论十分激烈…

支持者认为: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今本《竹书纪年》记载:仲康即帝位,据斟鄩。

唐李泰《括地志》记载: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故鄩城在洛州巩县西南五十八里,盖桀所居也。

《国语》记载:昔伊、洛竭,而夏亡。

《史记夏本纪》记载:后羿为东方某部落的首领,入驻斟鄩执政。太康去世后,扶持仲康登基,仍在斟鄩建都…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二里头遗址十分有可能就是夏桀都斟鄩,申请夏都有相当基础…

二里头遗址分布图

反对者认为,目前二里头并没有发现夏代自证性文字,许宏教授在《最早的中国》中虽然承认二里头“极似是夏”,但因没有发现夏桀自证性文物,包括甲骨文或铭文,所以并不清二里头是否夏桀都城,目前争议仍然不断…

三星堆重启事件

而与二里头一样没有史载,没有甲骨文,没有出身的三星堆遗址,从上世纪初被发现至今达90年之久,也因挖不出甲骨文而无法断代!

目前三星堆遗址暂被分为了3期6个阶段:

第一期是中原文明中的龙山时代到二里头文化的初期阶段;

第二期相当于二里头文化中晚期到殷墟文化前段这个阶段。

第三期相当于殷墟文化中的第一期到第三期。

从断代史的角度来看,三星堆文化跨越龙山、夏、商这三个时代。另外,三星堆文化涉及的绝对纪年是公元前1800年~1250年之间。

那么问题来了,三星堆遗址所处的年代究竟是我国历史上的哪个朝代呢?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尴尬局面呢?为什么纷争总是那么多呢 ?

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文字记载和史料根据。尤其是我们目前尚未发现像殷墟那样典型的夏代遗址,包括自证性的文字,所以引起大家诟病。

而“极似是夏”的二里头遗址,虽然挖掘了几十年,文物垒成山,遗址规模十分巨大,但总是被史学专家们垢病为商代早期遗址,只因没有甲骨文或铭文这种自正性材料,所以身份至今成疑。 而最近重启的三星堆遗址,虽然与二里头和殷墟有相似文物及交叉纪年,但也因为没有挖出甲骨文,而让史学专家疑神疑鬼。

尤其是过于迷信C14测年鉴定,忽视了纪年误差±40~100年;而专家解读甲骨文又过于迷信许慎《说文解字》!忽略了夏汉之间1000多年的文字会意误差,以致无形间放弃了自己的本民族信仰和图腾纪年标准,造成如今华夏探索陷入迷茫的误区!

为什么这么说呢?

很简单,《史记夏本纪》对夏代各王的记载清楚明了,共17代王470年,包括太康失国,后羿代夏,寒浞代羿,少康中兴,夏桀亡国及商汤灭夏…但是,至今未挖出各王遗址和文物 ,仅仅是纸上谈兵…而史学界上也是如此:在史料上讲的非常热闹的夏本纪,在考古学上却冷冷清清!在考古学上热热闹闹的二里头三星堆,包括甲骨卜辞中十分抢眼的妇好,在史料中却毫无踪影…九五攻关《夏商周断代表》也仅仅是对史记“背书”,根本没有古迹支持!

文献和考古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和对立,这种矛盾现象本应引起有关专家们的强烈关注和怀疑, 可是却集体无意识,熟视无睹…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断代标准不同!夏代遗址都已发现 ,文物都已出土 ,只因解读标准不同而不予以承认…在史料记载与文字解读之间,专家与普通民众之间存在巨大认知断层:是靠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解读甲骨文, 还是靠商代铭文会意三星堆问题,两者出现了原则性分歧 …

许慎《说文解字》

所以,我们必须首先解决文字解读与古籍落差问题 !尤其对三星堆二里头石峁良渚,乃至殷墟亚长墓,妇好墓,僕阳龙虎墓,必须重新鉴定!彻底放弃碳十四和《说文解字》对夏代问题的鉴定,消除C14±50年(100年)纪年误差,及《说文解字》距夏1000多年,因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焚书坑儒三场浩劫,引发字形擅变为商金文/周鼎文/秦小篆/汉隶,字义更因许慎没有见过甲骨文和三星堆文物而产生主观臆断的解读…

而残酷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让司马迁和许慎都不敢评论的《山海经》,却被三星堆文物一一验证了,尤其是青铜树证明了扶桑木的存在…为什么呢?是不是因为上古神话传说很可能就是三星堆文明呢?也就是传说中的夏代史实?这件事说明了什么?是否说明夏代自证性文字不是甲骨文,而是三星堆龙虎图腾?…借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夏代根本就没有甲骨文,只有氏族图腾,找什么文字呢?

而C14根本无法验证此事!所以,针对夏代遗址,而必须改用距夏最近的商代铭文或图腾符号作标准才行…否则的话,夏代遗址就永远淹没在专家口水里了…也就是说,夏代问题根本不是史料问题,而是我们自己认识问题!根本就没有形成统一的夏代鉴定标准,而唯一能解决问题的甲骨文始终没有出现…所以迫使我们必须改用铭文和图腾来解读一切!简单一句话 :只要有图腾重复出现的地方就可以鉴定!

发现大禹墓和铭文

秉承这一思路,我们广大网友和专家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二里头3号宫殿贵族墓中发现了疑似大禹骨骸的遗迹!经过图腾会意和铭文对比,发现“二里头3号宫殿贵族墓“抱龙人”,与史载大名鼎鼎的禹贡十分相似!如图所示:

并以此为线索在濮阳西水坡寻找到了夏代早期都城颛顼帝丘,尤其是发现了龙虎图腾,证明是华夏氏族的起源地…如图所示: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根据专家何驽教授判断,二里头抱龙人是祭祀伶官,但是地位低下而且身份十分特殊,因为墓主人随葬品很少,死亡时,怀中仅抱“绿松石龙形器",头戴三皇羽冠,腰系青铜蛾铃,脚踩绿松石,颈戴蚌壳项链…此种形式与史传“禹贡”方式完全一致,如图所示:

二里头抱龙人pK金文抱虫人禹!

其次,大量蚌壳出现也证明当时温湿气候的洪水特征,如图所示:

也符合《竹书纪年》“禹元年壬子,即位于冀,颁夏历于邦国,起壬子终壬戍”的夏历特征,即大禹根据颛顼十月历而创造的绿松石龙形象代表的十二月夏历,而绿松石龙即阳历6月22日天空星图,如图所示:

第三,“二里头抱龙人”的图腾形态,与周鼎铭文“禹"字“抱虫人”造字法“撞脸”,并得到三星堆青铜大立人“抱蛇式”文物支持,而且大立人所抱之蛇也在三星堆博物馆中发现了,如图所示:

当然,苍天不负有心人,最为关键的“大禹铭文”也被我们发现并识读成功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预料之外却情理之中的禹铭文,其实就是我们在青铜鼎上天天见的“网状符号”,即二里头青铜网格鼎,和殷墟青铜圆斝上的网纹符号!即真正的夏代禹符号!如图所示: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此符号经图形会意即是“抱龙人”,与二里头3号宫殿贵族墓“抱龙人”一致,铭文解读为“又其”,周鼎文即禹字,如图所示:

而二里头网纹鼎,经铭文会意是金文“其″字,也就是甲骨卜辞中大名鼎鼎的“贞人”!如图所示:

又即手形,其即鼎形,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又其/其又″文字符号…如图所示:

所以我们推测:二里头是大禹墓,绿松石龙形器被铸成网纹鼎,代表大禹权力,象征“有夏在手,号令天下!”而绿松石龙图腾又与濮阳西水坡龙虎墓的蚌壳龙“鲧鱼(鳄)”图腾,形成史载“鲧生禹”传说的起源,如图所示:

同时,殷墟亚长墓中也出土了“夏启”铭文,与大禹铭文基本一致,只是增加了“十字符号",图形会意为“日抱龙",甲骨文为“日又其/司其",篆文即汉字启!公式为:“启=日+手+虫=日又其”,简写为“司其”!如图所示:

符合《史记》记载“鲧生禹,禹复生启”的史实记载。

所以汉史专家认为“禹生启”是禹生了儿子启是完全误读,生不是生育而是王权继承!“禹生启,家天下”根本不存在,而是《史记》“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受司徒,封商地"…妇好墓即是禹生启的夏启祠堂,殷墟即是商契受封的夏启都城斟鄩!古称北蒙。而亚长北蒙和妇好即是商周两代启王的名号写法,即商启(契)和周启(弃),北蒙→亚长→商启→契→后稷→妇好弃铭文,如图所示:

禹铭文→商启(契)铭文→周(弃)铭文,就是妇好铭文,如图所示:

自从20世纪初,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殷墟以来,有关商朝是否存在的争论停止了,继而代之是对商朝内部情况的研究,并因甲骨文印证了汤王世系,使《史记》的信使地位得到提高…但对夏本纪的质疑依然存在!故此90年代后,国家又启动九五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及《中华探源工程》,对郭沫若利用《说文解字》鉴定的司母戊大方鼎和殷墟妇好墓重新推断…

尤其是妇好墓铭文数量之多,礼器级别之高,所处宫殿地位之显赫,与贵妃地位明显不符,大量铭文尚未与史料互证情况下,就匆匆作结论,显然是十分草率的 !为什么国家却对此毫无感觉 ?这是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 …尤其是司母戊鼎改名后母戊鼎风波,引发网友强烈争论…难道郭老并不知道《说文解字》与甲骨文之间存在1000多年的会意误差吗?至少经历了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焚书坑儒三次浩劫,甲骨文本义和字形早已发生改变… 也就是说夏代遗址就在眼前,只不过我们不认识,甲骨文中本来就有夏字,只不过我们不认识,夏字历经千年已经变身,或者就是一个文物图腾符号,就摆在眼前,几乎撞脸了,可是我们就是不认识… 这才是最根本因素 !

那么,郭沫若把妇好鉴定为商代23王武丁的贵妃,依据是什么呢?核心就是把商代铭文女字解读成汉字女了,把铭文冥字解读成分娩了…而事实上,铭文女代表的不是女人,而是戴面具的跪人形象,指面具王(戴胜王母)如下图:

那么它的引申意就是王权继承人含义,只不过他这个王权象征,并不是商代的青铜鼎, 而是戴在夏王脸上的龙面具了,三星堆青铜面具就是证明!而冥是祭祀先祖之义,而娩有本字孕,与冥无关!如图所示:

冥→宗庙祭祀

孕→腹中有子

娩→孕

所以妇好正解是“帚女子”,帚和女是两个铭文而不是一个铭文,更不是什么妇女,经三星堆文物对比和史料印证,帚是青铜树(代表十日轮流执政的扶桑木),女是执政面具人(启王),子是太阳玄鸟象征(少昊/颛顼氏族图腾),这才是夏墟的自证性标准文物,大名鼎鼎的禅让夏启制的华表,并不是什么武丁的贵妃人名…这才是最重要的认识!

尤其是根据图腾追踪,发现了河南濮阳西水坡龙虎墓的蚌壳图腾及偃师二里头的绿松石龙图腾,及陕西神木石峁的虎面石雕图腾,与殷墟饕餮图腾之间存在王权继承关系,形成了夏商周三代王权及四大夏都城遗址,完成了《史记》上古史少昊颛顼到鲧禹契舜的全过程…如图所示:

濮阳西水坡→龙虎图腾→斟灌;二里头龙图腾→抱龙禹→禹生启!目前根据铭文解读和图腾会意,暂定的夏商周遗址有:

良渚颛顼南巢,陶寺尧都,石峁舜都,二里头禹都,殷墟启都,妇好启祠,亚长启墓,易水尧墓,鹿邑长子口(微子启)墓,曲阜少昊祠…

结论,由于近百年来过于迷信西方碳14纪年标准,忽视了C14纪年误差带来的断代混乱,并任意拉长纪年时间,造成错误认知。及过于迷信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对甲骨文的解读,忽视了夏代至汉代1000多年的文字演变过程!从而放弃了自己的本民族信仰和图腾的标准,这是当今华夏传统文化探索者的致命误区!必须彻底改正!

考古第一手资料,张天恩陕西考古研究院

洛阳铲的来历

据说洛阳铲是洛阳马坡村村民李鸭子首创。

距今七八十年前,李鸭子偶然发现一个搭棚子的人挖坑插棚杆时,用的是一把筒瓦状的短柄铁铲子,铲子往地下用力一戳,提起就带出不少土来。他深受启发,回去就找铁匠打造了一把铲子,用于探墓,果然好用,洛阳铲便由此诞生。

洛阳铲之所以叫铲,与其结构有很大关系,它实际上是一个被卷为半筒形的长柄铁铲。在打造时,也是先将铲头打为前宽后窄的铲形,然后再卷作筒状。

普通探测地层用的“洛阳铲”,铲头为半筒状,筒形有一定的锥度,下大上小:铲口刃部呈半圆形,直径约6厘米左右,口部弧长,顶部弧短。

这种铲后安装木柄,钻孔时,一铲下去,土即被挤夹于铲筒间,一般少者可以提出五六厘米长的一段泥土,多者可以带出十五厘米甚或更长的土段,但通常只有下部的土段保持原地层结构。

扩展资料:

常见的洛阳铲呈半圆筒形,长20至40厘米,直径5至20厘米,装上富有韧性的木杆后,可打入地下十几米,通过对铲头带出的土壤结构、颜色和包含物的辨别,可以判断出土质以及地下有无古墓等情况。

洛阳铲的制作工序有20多道,最关键的是成型时打造弧度,需要细心敲打,稍有不慎,打出的铲子就带不上土。

时至今日,虽然出现许多现代科学探测仪器,但并不能完全取代洛阳铲,洛阳铲依然应用不绝。明代出现的探锥在李鸭子造铲之前,己经有人用能带土的铁铲掘坑,则李还不是最早发明这种铲的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洛阳铲 (考古学工具)

考古第一手资料,张天恩陕西考古研究院

为什么叫洛阳铲是千古第一铲

洛阳铲因为是要作为挖掘探洞、采集探土之用,故而铲身不是扁形而是半圆筒形,类似于瓦筒状,很像七八十年代常见的一种凶器——管儿插。

常见的洛阳铲铲夹宽仅2寸,宽成U字半圆形,铲上部装长柄洛阳铲虽然看似半圆,其实形状是不圆也不扁,最关键的是成型时弧度的打造。长20至40厘米,直径5至20厘米,装上富有韧性的木杆后,可打入地下十几米,通过对铲头带出的土壤结构、颜色和包含物的辨别,可以判断出土质以及地下有无古墓等情况。

洛阳铲据传为中国河南洛阳附近农村的李鸭子于20世纪初发明。1923年前后,马坡村村民李鸭子来到他家附近一个叫孟津的地方赶集,转了一会儿,他便蹲在路边休息。李鸭子平日里以盗墓为生,所以他经常想的也是有关盗墓的问题。这时,他看到离他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包子铺,卖包子的人正准备在地上打一个小洞,他在地上打洞的工具引起了李鸭子的兴趣。因为他看到,这个东西每往地下戳一下,就能带起很多土。盗墓经验丰富的李鸭子马上意识到,这东西要比平时使用的铁锨更容易探到古墓,于是他受到启发,比照着那个工具做了个纸样,找到一个铁匠照纸样做了实物,第一把洛阳铲就这样诞生了。

历史趣闻类推荐阅读 ⇓
西游记里孙悟空打死的六个强盗,名字竟然有这些寓意

西游记里孙悟空打死的六个强盗,名字竟然有这些寓意

历史趣闻阅读:8918   点评:236
考古学家发现木乃伊,考古挖出木乃伊

考古学家发现木乃伊,考古挖出木乃伊

历史趣闻阅读:406   点评:5
肝炎不一定都会传染人,带你全面了解肝炎疾病

肝炎不一定都会传染人,带你全面了解肝炎疾病

商家广告阅读:5360   点评:148
和珅的后代,两儿两女(多数年幼夭折/无直系后代)

和珅的后代,两儿两女(多数年幼夭折/无直系后代)

历史趣闻阅读:10799   点评:349
开挖机挖到古墓,盗掘5座古墓8人被判刑

开挖机挖到古墓,盗掘5座古墓8人被判刑

历史趣闻阅读:309   点评:21
武则天无字碑,无字原因详解(女皇无奈之举)

武则天无字碑,无字原因详解(女皇无奈之举)

历史趣闻阅读:8788   点评:329
徐旭生古史先驱者考古奠基人是谁,房地产业老总徐旭生

徐旭生古史先驱者考古奠基人是谁,房地产业老总徐旭生

历史趣闻阅读:330   点评:17
考古发现的宝藏,互联网考古

考古发现的宝藏,互联网考古

历史趣闻阅读:326   点评:13
古希腊神秘雕像诅咒 寻宝者皆死于非命

古希腊神秘雕像诅咒 寻宝者皆死于非命

历史趣闻阅读:9287   点评:311
天水大地湾遗址文化,天水的大地湾文化

天水大地湾遗址文化,天水的大地湾文化

历史趣闻阅读:299   点评:19
站长统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