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祁连山意外挖出唐朝大墓,出土无数珍贵陪葬品。
发掘过程惊喜连连,考古专家欣喜若狂:“这次我们比盗墓贼早!”
而在惊喜过后,专家又有了惊人发现:该墓附近还有某座更大墓葬的陪葬墓。
那么,这座唐朝大墓的墓主人是谁?
那座更大的墓葬又在何方呢?
“祁连山下必有大墓”在迷信风水学的古人眼中,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的祁连山和昆仑山,都是中华大地的龙脉。
尤其是位于甘肃与青海交界地带的祁连山,自然资源丰富,有着“万宝山”之称,很多风水学大师和盗墓贼都曾断言:“祁连山下必有大墓。”
很多人都对此言论不以为然,毕竟这里远离中原,谁会跑到这种地方建造大墓。然而就在2019年,在甘肃境内的祁连山上,竟然真的发现了唐朝古墓。
在这一年的秋天,甘肃武威市天祝县的国土局,打算在岔山村附近的山岗上修整土地,结果工人们却用挖掘机挖出了很多古代的青砖。
负责人担心他们无意中破坏了古墓,连忙叫停了工程,将消息上报文物局。
考古专家们收到消息都吃了一惊,没想到这里会有古墓,于是迅速组织了一支权威专家组成的考古小队,赶往现场一看,因为施工,古墓已经被挖开了,保护性发掘工作迅速展开。
经过初步勘探,考古专家判断,这应该是一座唐朝古墓,而且规格很不一般,有厚厚的封土,也有墓道、甬道以及墓室,是一座甲字形墓葬。能在死后享受这种规格的墓葬,墓主人的身份一定很高。
古墓的入口并不难找,当考古小队进入墓葬后,顿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拦在他们面前的是一座非常高大的木质墓门,镶着许多的鎏金铜泡钉,就连上面的铜锁都是鎏金的。
在墓葬入口上方的墙壁上,还画着一幅完整的建筑壁画,画上建筑物的门与古墓的门一模一样,看起来很是肃穆,也有些诡谲。
考古专家们发现墓门没有被撬的痕迹,墓葬四周也没有发现盗掘的迹象,看来这座规格不小的古墓,应该还没有被盗墓贼光顾过。而墓门后的景象,向他们证实了这一点。
图:墓门开启前后
在墓门之后,从甬道到墓室,堆满了陪葬品。放眼望去,陪葬品摆放得密密麻麻,考古队员们根本找不到落脚的地方。
看到这一幕,考古专家们欣喜若狂,再次确认古墓没有遭到盗掘,开玩笑道:“终于轮到我们比盗墓贼早了!”
不过高兴过后,考古小队却有些忧愁。陪葬品实在太多了,其中还有很多是彩绘陶这样很是脆弱的文物,几乎寻不到能够安稳站立的地方。
他们靠近之后,很可能只是一个轻轻的碰触,都会将珍贵的文物碰倒破碎。
再三考虑之后,考古专家们决定展开悬空挖掘作业,也就是说先在墓室中搭起架子,让考古人员踩着架子对文物进行清理。
这样的方法费时费力,以往考古发掘时并不常用,不过看在这满地珍贵文物的份上,吃点苦头也没什么。
不过,就在考古人员准备先将架子搭好时,一个队员在墓道中的发现,一下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这个考古队员发现的是整个墓葬最重要的东西,也就是该墓的墓志铭。得知消息,大家都兴奋地包围过去,想看看墓主人究竟是谁。
谁知,专家们只是匆匆打量了一眼,连忙叫大家喊住所有人不要随便去碰。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大周故慕容府君墓志”这座在祁连山发现的古墓,不仅地理位置和墓葬规格比较特殊,就连墓志铭也显得很不一般。
这块墓志铭就摆放在墓葬的甬道正中,四四方方,硕大无比,上面用篆书刻着碗大的汉字。
刚发现墓志铭的时候,所有的考古人员都很兴奋,毕竟墓志铭是一座墓葬中,研究墓主人生平的最有力证据,能为考古鉴定省去很多麻烦。
可是率先来到跟前的考古专家,在打量了墓志铭一眼后,却立刻犯了难,还连忙喊住大家不要乱碰。
原来,这块硕大的墓志铭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墓志铭呈方形的盖,下面才是记载完整的墓志铭,而在这上下两层之间,竟然隔着一层薄薄的丝绸。
如果这是一座唐朝时期的古墓,那么这层丝绸距今就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可能只是轻轻的碰触,都会将这层丝绸破坏,专家们当然要赶紧阻止大家靠近去摸。
虽然很想立刻研究一下墓志铭上都记载了什么,但考古专家们还是按捺住了好奇与冲动,准备先将墓志铭整个转移到温度湿度更加适宜的研究所,之后再做考虑。
虽然不能立刻了解墓主人的生平,但是墓志铭上层正面用篆书刻着的9个大字,却提前给出了提示。
墓志铭上刻的是“大周故慕容府君墓志”,“大周”指的就是武则天在位时期的年号,“慕容”应该就是墓主人的姓氏了。
恰好在西晋到唐朝初年,西北祁连山这一带,曾有一个少数民族建立起的国家,名为吐谷(yù)浑,王室成员以“慕容”为姓。
这个国家曾一度非常强盛,但是它夹在日渐强大起来的吐蕃与唐朝之间,不断受到压制,到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在新可汗慕容诺曷(hé)钵(bō)的带领下,吐谷浑归顺了大唐,李世民还将弘化公主嫁给了他。
但是后来,不断向北扩张的吐蕃灭了吐谷浑,可汗只得带着弘化公主和剩下的军队逃往凉州,曾辉煌一时的吐谷浑就此开始,渐渐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那么,在祁连山发现的这座唐代古墓,墓主人究竟是吐谷浑王室中哪一位成员呢?这就要等到之后,将墓志铭打开,一见分晓了。
为此,考古队员们赶紧加快速度,希望能够尽快将墓室清理完毕,着手墓志铭的开启工作,同时也希望能从墓室中找到更多能够证明墓主人身份的物件。
很快,发现墓志铭的喜悦还未淡去,考古队员们便陷入了新一轮的震撼与惊喜之中。
他们搭起了架子,对墓室展开清理,从中发现了大量的珍贵文物。
在墓门两侧的壁龛中摆放着70组彩绘俑,因为在此之前没有被盗墓贼打扰,这些彩绘俑被发现时,表面依然鲜艳如初。
此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了金银铜铁等制成为数众多的陪葬品,其中金银器主要为腰带饰和革带饰等,上面装饰着花朵一般的浮雕花纹,中间原本镶嵌着宝石,可惜已经脱落。
而在墓室的西侧墙壁处,考古队员发现了墓主人的棺椁,上面覆盖着大量的纺织品,有装饰着连珠双龙纹,穿插宝相花图案的黄色织锦,还有的竟然绘着栩栩如生的大象。
不过让考古专家们有些遗憾的是,墓室墙壁上原本应该绘有大量的精美壁画。
有的是象征着太阳的三足金乌,有的是象征着月亮的捣药玉兔,两者之间似乎还隔着一条银河,无论是作画还是用色,都显示出了别致的精美。
但因为年代久远,这些壁画大多都脱落了,只能通过残留在墙壁上的图案,窥见那个年代的风流与美。
就在墓室清理工作即将完成时,考古队员们在墓室的角落里又发现了意想不到的东西。
“大可汗陵”?起先,考古队员们都没太过关注这个角落,等到清理到这边时,他们才意识到这些堆在一起的东西,竟然是1千多年前留下的粮食。
由于盛放粮食的袋子已经破损,一些粮食散落在地上,专家们围着粮食研究了很久,只能推测它们是青稞和粟。而在其中,考古人员还发现了来自唐朝时期的核桃。
这些粮食似乎并没有其他陪葬品珍贵,但是它们的保存难度更高,历史价值一点都不亚于金银制成的陪葬品。它们的发现,也为相关领域的学者研究古人的食物构成,提供有力的证据和参考。
墓葬的发掘与清理工作基本告一段落了,考古队员们心满意足,回到文物研究所后,立刻将目光放在了那块墓志铭上。
在温度湿度适宜的实验室中,考古专家小心翼翼地将墓志铭打开,看到了墓志铭下层记载的具体内容。
根据上面的记载,原来墓主人名叫慕容智,正是弘化公主和亲后,与吐谷浑可汗所生的第三个儿子,是武周时期吐谷浑的喜王。在他14岁的时候,因为国中巨变,慕容智随父母逃往到现在的甘肃武威市一带。
在少年时代或者成年后,慕容智还去到长安,进入宫廷,担任了禁卫军职,护卫皇帝的安全,受到皇帝的欣赏和信任。
根据墓志铭记载,慕容智于天元二年,也就是公元691年因病去世,享年42岁,按照吐谷浑的礼制,他在这一年秋天迁葬到了大可汗陵。
“大可汗陵”这四字一出,在场的所有考古人员都不淡定了,瞬间陷入了沸腾之中。这同时也意味着,就在祁连山一带,慕容智的墓葬附近,应该还存在着一个规模更大、规格更高、陪葬品更丰富的国君陵墓!
这个消息传出后,整个考古界都为之轰动,专家们纷纷出动,在祁连山一带进行探索,但是时至今日,依然毫无收获,只能推测这位“大可汗”就是吐谷浑这个国家的创立者、慕容吐谷浑。
考古专家们倒也并不可惜,毕竟现在国家对考古发掘限制非常严格,就算知道古墓在哪里,他们也不能主动进行发掘,除非古墓已经遭到了破坏。
不过这也让大家不由想起了那句话:“祁连山下必有大墓。”看来,祁连山的确是一块货真价实的宝地。
盗掘古塔地宫古墓葬案告破,为何盗墓贼总比专家先发现古墓?
个人觉得您提出这样的问题,显然对考古没有深入认识,属于典型的臆想。“为何盗墓贼总比专家先发现古墓”,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并不符合现实。而且恰恰相反,现实中有不少盗墓者是根据考古队的活动和相关资料来盗掘古墓的。
觉得盗墓厉害,无外乎是受一些畅销小说和影视剧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有人问盗墓的是不是很厉害,怎么就能找到那么多年前的古墓。而这些好奇的人中,有相当一部分都看过《盗墓笔记》和《鬼吹灯》之类的小说,不仅觉得盗墓者精通风水数术,而且认定他们使用了什么先进的探测仪,能够准确的发现深埋地下的文物。但是,必须指出的是,盗墓是一种卑劣的行为,由于本身违法,因此进行的十分隐秘。正是因为其做法隐秘,被发现时已经消失地无影无踪,所以能人赃并获的情况比较少,大家仅知道有盗墓贼,却不知道盗墓贼长什么样。
见得少,就容易萌生想象。再加上一些小说和影视剧的影响,盗墓贼自然就在广大民众间“神化”了。但是,真实的盗墓,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神奇。其实,不少盗墓者也是暗中打探考古队动向,或者根据一些文献资料来选择盗掘对象。
另外,在不少人眼里,解释就是掩饰,面对一些专业人士的科普和介绍,反而会更愿意去相信那些虚假的内容。所以说,盗墓的总比考古的专家先发现古墓,本身就是一种悖论,是与现实相违背的。
综合上述,相信你已经明白,大家觉得盗墓贼很厉害,其实大部分原因都是因为小说里面的描述所影响,而不是现实。还有就是很多古墓被盗不止多少年之前的事了,而我国考古队成立才短短几十年,所以就会造就成一部分人认为盗墓贼很了得。
一次掘开两大皇陵,无数珍宝散失海外,盗墓贼为何没有被问罪?
在众多小军阀里,有一个家伙比较特别,他的名字将永远记载于史书的突出位置。原因不是他特别能打仗,而是盗掘了乾隆和慈禧的陵墓。世人给他起了一个外号“东陵大盗”孙殿英。
从孙殿英年轻时的经历来看,也算是穷小子逆袭的典范。他生于河南永城,从小混迹于街巷。长大后行走江湖,加入庙道会,结识了很多黑白道人物。
那年头最风光的是各路军头,在地方上就是土皇帝,可以为所欲为。只要手里有兵有枪,打了败仗也不怕,随时都可以改换门庭,照样吃香喝辣。
孙殿英正是看中这一点,在1922年带着一帮人投在河南军阀丁香玲的门下。靠着混江湖时练就的本事,孙殿英很快爬到旅长的位置,手下招降纳叛,也有了几千人。
接下来的几年里,孙殿英投靠奉系的张宗昌,先后与徐永昌、冯玉祥等人打过仗。最后被蒋介石收编,出任第12军军长,驻防在冀东地区。
最先想到盗陵的人不是孙殿英,是奉系收编的另一支土匪马福田。盗陵是世人所不齿的行径,稍有点良心的中国人都不肯干这事。走投无路的马福田已经穷疯了,顾不上这些了。可惜他枪杆子不够硬,还没开始挖,就被孙殿英的军队给赶跑了。
孙殿英也知道盗陵是见不得人的事情,但两座皇陵中的无数宝物,让他决定铤而走险。这两座皇陵分别是乾隆的裕陵和慈禧的定陵,据清朝内务府的记载,两皇陵内都陪葬了大量的宝物,随便哪一件都稀世珍品、价值连城。
1928年7月,孙殿英以演习的名义,将两皇陵所在的马兰峪周围三十里全部封锁,并要求当地县府准备30辆大车,谎称是要从外地运粮过来。
这次盗墓可以说是历史上最没有技术含量的,不需要风水专家,不需要罗盘和洛阳铲,有一项万能神器可以轻易打开陵墓,就是炸药。上千号人漫山遍野地挖,挖到疑似目标再安上炸药,轰轰隆隆一阵响,没有什么是一捆炸药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再安一捆上去。
孙殿英先盗的是慈禧的定陵,打开主棺椁后,发现慈禧的尸身二十年不腐,口中含着一颗巨大的夜明珠。可怜的慈禧,这位执掌中国半个世纪的女强人,死后却受到了盗墓匪兵的侮辱。慈禧身上的珍宝和衣物被抢个精光,墓中财宝自然逃不过孙殿英的洗劫。
抢完定陵,又炸开乾隆裕陵。据孙殿英后来回忆,乾隆的尸体已腐化,最宝贵的是一串朝珠和一柄九龙宝剑。两皇陵到底有多少宝物被盗,恐怕永远也搞不清楚了,只知道30辆大车全部被装满。
这些仅仅是孙殿英统一保管的宝物,他虽然规定手下不许私藏,但这种军阀部队的军纪是可想而知的。每个参与盗墓的孙军士兵,无不从墓中拿了宝物。很多人因此急于销脏,当了逃兵,在各地被抓获,这才使盗陵事件被发现。
东陵被盗,天下哗然,溥仪找到蒋介石,要求严惩孙殿英,追回宝物。全国也掀起了声讨孙殿英和盗墓行为的呼声,一时之间,似乎孙殿英难逃法网,很快就要被法办。
可事实上,孙殿英早已展开全面的运作,把盗来的宝物根据级别,分别送给当时的各路军政要人,买他们对此事高抬贵手。他把最好的宝物,如乾隆的九龙宝剑都当作礼物送了出去,手笔不可谓不大。
结果在当年12月的军事法庭上,孙殿英坚持声称自己并不知情,是手下擅自行为,最后不了了之。而据后来的调查,此次军事法庭的审判长商震,已经收下了孙殿英送的一只翡翠西瓜。
孙殿英的部队被缩编,变成新编独立第二旅,继续讨伐张宗昌去了。抗日战争开始后,孙殿英先跟日本人打了几仗,再投靠了日本人。抗战胜利时,又被国民党收编。直到汤阴战役时,被解放军俘虏。最终于1947年病死在战犯管理所。
孙殿英盗出来的宝物,有的流散到国外,有的被当年的军政要人私藏,还有一些被国家保存于博物馆。这些宝物的流失是中华民族的巨大损失,不知道要到哪年哪月,它们才可以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