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编者按:日前,陕西省委办公厅发出《关于开展向“三秦楷模”张淑珍、禚振西同志和米脂县高西沟村党支部学习活动的决定》,在全省开展向“三秦楷模”学习活动。西部网、陕西头条推出系列报道,展现“三秦楷模”示范引领作用,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
西部网讯 她竭尽毕生精力发掘、研究和发展耀州窑,让沉睡在地下1400余年的耀瓷重新绽放异彩;她主持考古发掘的耀州窑遗址,获全国首届田野考古奖,被列入20世纪“中国百大考古发现”和“陕西省十大考古发现”,她是首位获得英国东方古陶瓷学会“希尔金奖”的华人学者——“三秦楷模”禚振西。
从1961年至今,六十余年的时光匆匆而过,铜川的土地已经养育了几代人,而禚振西却仍在原地,从青丝到华发,用一生诠释着一位考古学家的执着追求。
“三秦楷模”禚振西。
六十余载守望 令千年耀瓷传承之火不息
“我的学术生命是耀州窑给的。”84岁的禚振西这样说。
1961年,年仅23岁的禚振西从西北大学考古专业毕业,来到陕西省文物考古所参加工作。当耀州窑首次考古发掘的8万多片瓷片标本静静躺在她面前时,她当即被承载了千年时光的耀瓷深深吸引了。揭开耀州青瓷富蕴千载的神秘面纱,成了禚振西为之求索一生的目标。她挤出一切业余时间,开始学习如何鉴别古瓷。
1973年春,铜川市灯泡厂在黄堡镇搞基建时挖掘出了大量的陶瓷碎片,当地派人将瓷片背到了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禚振西仔细鉴别,把这些瓷片按年代顺序进行了排列摆放。研究所领导当即决定让她领队,组成3人考古队前往黄堡镇进行实地挖掘研究。
上世纪70年代的黄堡一片荒凉,考古队的工作艰苦非常,禚振西白天在现场发掘,晚上清洗瓷片、写发掘日志,累极时也只能在工厂女工的宿舍里找空位休息。恶劣的环境并没有让禚振西退缩,反而让她在这片土地上扎了根。
“三秦楷模”禚振西。
黄堡的考古发掘成果丰硕,考古队在113平方米的遗址中发现了一列并排3座的宋代窑炉,出土了2万多件(片)瓷片和窑具。这次发掘成果促成了耀州青瓷复制仿烧的开始,同时为日后大规模考古发掘和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1984年夏,黄堡镇村民在漆水河岸打石灰窑时,发现了掩埋在地下的耀州窑宋代窑炉炉基,周围还有唐代黑釉瓷器。禚振西带领考古队立即奔赴现场挖掘。第二年,在禚振西请求下,省文物局派来同样从事考古工作的禚振西的丈夫杜葆仁一同加入,开始了两人长达15年的耀州窑遗址考古发掘工作。
遗址共挖掘出珍贵文物200多万件,明确了耀州窑系的组成 窑址和烧造年代。场面宏大的耀州“十里窑场”也逐渐被展现出来,发掘出的多座唐三彩作坊和窑炉为我国首次考古之所见。
1998年和2004年,在耀州窑址考古发掘的基础上,耀州窑唐宋遗址保护厅和唐三彩窑址保护厅建立。1994年,位于十里窑场的耀州窑博物馆建成对外开放。如今,这里已成为北方青瓷遗址保护、文物陈列展示、耀瓷文化研究的典范,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二级博物馆。
鉴于禚振西对耀州窑做出的贡献,1997年,她被评为首位获英国东方古陶瓷学会“希尔金奖”的华人学者。
退休不退岗 白发丛生仍怀满心热忱
资料图(右二为禚振西)。
1998年5月,禚振西从省考古研究所退休。本该安享晚年的她怀揣着对耀瓷的满腔热爱,坚守在了耀州窑博物馆,任耀州窑博物馆名誉馆长,承担起耀州窑遗址全面考古研究工作。这一转眼又是22年。
2002年3月,禚振西再度领队,与耀州窑博物馆有关人员共同主持陈炉地区立地坡、上店、陈炉三大窑址考古工作。三大窑址地形复杂,间距7平方公里。为了尽快完成考古发掘,向世人澄清耀州的文化脉络,考古队一个月跑遍了窑场遗址所在地及其周边山地的梁峁沟坎,每天步行数十里,发掘了三大窑场30多处烧造区、20多座窑炉,采集到各时期瓷片标本1万件,抢救性征集了一大批明清和民国时期陈炉地区烧造的瓷器。
与禚振西共同奋斗了十余年的爱人在临终时曾嘱托她:“要抓紧!我们要对得起耀州窑,对耀州窑的研究不能画逗号,也不能画分号,你要想尽千方百计,为我们所做的事情画上句号。”
为了完成丈夫的遗愿,如今,83岁的禚振西还在世界各地奔波参加陶瓷学术会议。在《耀州窑考古记事》中,禚振西写到,“正是耀州窑的考古工作赋予了我学术生命,使我的大半生的奋斗和追求都融入其中”。
“我时刻感恩耀州窑,是耀州窑成就了我,耀州窑的博大精深让我今生念念不忘。作为一名文物工作者,我要坚守初心,努力为耀州窑发展竭尽所能,用有限的时间多做些事情。文物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我们一定要把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遗产‘金名片’保护好,并让它们焕发时代光芒。” 禚振西说。
编辑:张泽茸
本文来自【西部网(陕西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