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人曾绘制过一幅很有意思的古代地图,在这张地图上,整个东亚地区都是韩国的领土,不光囊括了中国的大部分领土,也包括了整个日本,甚至一部分西伯利亚地区,我们中原也仅仅只是韩国的附属国。
在许多国家的网络上,都遍布着韩国网民们散布的“韩国起源论”。这个神奇国度的国民们似乎都坚信自己国家才是世界上许多历史和文化的创造与传播者,其言论之激进往往令人叹为观止。
然而,一座发掘与中国国土上的韩国古墓,却打脸了各大韩国民间科学家甚至知名学者——事实上古代韩国曾是中国的藩属国,现代韩国的大部分文化也都起源于中国。
【中国国土上的韩国古墓】
2014年10月-2015年8月,为了进行乡镇规划改造,北京的大兴城区连续抢救发掘出205座古墓,形成了一个大型的已发掘古墓群,在中国的考古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国家对于古代墓葬的态度,向来是以维持原样为第一选择,非特殊必要情况下不会主动挖掘。许多名垂天下的著名陵墓,例如西安临潼秦始皇陵就一直保持着神秘的样貌,从未发掘,引发世间各种各样的传说与猜想。
然而,除非发生特殊情况,比如山体塌陷这种会影响陵墓安全,或已经遭到盗掘急需保护等情况下,才会考虑抢救性保护发掘。否则世人将永远只能从古籍记载中想象这些古墓中的玄妙与富丽堂皇。
而大兴区的这一片古墓群,也是在土地开发时发现的。为了配合三合镇的改造,保护墓葬群,文物局立刻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正是这次发掘,揭开了许多历史的神秘面纱。
这片古墓群一共发掘出从东汉到明清时期的两百多座古墓,时间跨度极大,各个朝代的墓穴呈现不同的时代特点,展现了不一样的风土人情,见证了跨越千年的历史。
其中有一座编号为M66东魏纪年墓引起了考古学家的巨大兴趣。
这是一座男女合葬墓,长2.12米,宽0.56-0.68米,深0.74米。已经惨遭盗墓贼光临的墓穴里仅剩下一些残破的陶片,也并不是人们想象中有着诸多墓室穹顶,机关暗器的大型古墓,仅仅是一座普通的墓穴。
但是在这座普通的墓室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一座刻在墓顶上的铭文砖。砖的铭文部分字迹潦草,为竖写三行“元象二年,四月十七日乐良郡朝,鲜人韩显度,铭记”。这位墓主人名叫韩显度,下葬于元象二年(539年),祖籍是乐浪郡朝鲜县,也就是一位韩国人。
根据史书《后汉书东夷传》的记载,“武帝灭朝鲜,以沃沮地为玄菟郡”。汉武帝灭了卫氏朝鲜后,在原址上一共设立了玄菟、乐浪、真番、临屯四郡,被称为汉四郡。
身为乐浪郡人的韩显度被葬在了千里之外的北京大兴,也是源于北魏太武帝在统一北方的进程中,于延和元年(432年)曾有过“迁朝鲜民于肥如,复置朝鲜县”的政策。当时北魏为了统一北方,发动对北燕的战争并获得胜利。
乐浪郡也在被征服的领土范围内,而战争结束后迁朝鲜民于肥如,肥如是现如今的秦皇岛市,复置的朝鲜县是如今的卢龙县东部,距离北京并不远。
历史学家表示,在古代,如果有官方强制下达的人口迁徙命令中,通常只有两种原因。
一是为了促进落后的边疆地区开发,向边陲移动;二是为了打击和牵制被强制迁徙者,属于政治原因。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本次迁徙更可能是出于政治原因。
也就是说,北魏时期曾经把当时的韩国列为中国藩属国,为了防止乐浪叛乱,将大批民众和整个辖区迁往了中原地区,朝鲜半岛本就是北朝的领土,朝鲜县也距离北京不远,居民前往中原后被安葬在大兴地区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个古墓的出土就是铁一般的事实,在中国整个考古史上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不仅仅为北朝墓的形制研究提供了重要标尺,也为研究古时候的移民路线提供了一定线索。
只不过,对于在中国国土上发掘出了韩国古墓这件事,自然是得不到韩国“专家”们认可的。
就像无数的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节日,传统服饰和传统手工艺等等都被韩国人盖上了“起源于韩国”的印章一样,即使把鲜活的历史考古发现摊在他们眼前,也是徒劳无功。
【韩国方的历史意见】
不得不说,在各个领域的“起源论”和历史事件上,韩国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高句丽是曾经长时间存在于朝鲜半岛北部和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强势政权,在历史上曾与中原多次开战,并且一直是一个不容小觑的强势敌对势力。
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征伐之下,双方势如水火,战争不断。在我们的历史中,唐太宗对高句丽的征战中,曾亲征攻下十座城池,斩获首级四万,虽陷入苦战,也并未能够成功将高句丽灭国,因为天气苦寒不得已班师回朝,但此次征战是获得了一定成功的。
然而到了韩国的历史中,他们却记载在开战时,一位高句丽的将领一箭射瞎了李世民的一只眼睛,逼得唐太宗下跪苦苦求饶,才得以逃脱返回大唐,并下令再也不得入侵高句丽。
虽然无法考究这个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但在668年,唐高宗联手新罗灭了高句丽是不争的史实。但是,在真正的朝鲜半岛历史上,现在的韩国与当时的高句丽政权就并没有直接关系,韩国的这番记载应该是并没有相关历史材料支撑的。
不仅如此,韩国专家与学者们已经不止一次的提出,经过他们的调查,屈原是韩国人,端午节起源于韩国,甚至连孔子也被他们考证为韩国人。
自1992年8月中韩两国正式建交,韩国总能在中韩两国的历史中找到相似之处。许多原本起源于中国的传统传统文化、手工艺与服饰都被韩国拿去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或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5年,联合文教科文组织认可韩国的“江陵端午祭”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在我们的历史课中,我们的祖祖辈辈口耳相传都告诉我们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现在成为了两国共同的庆典。
这次申遗成功仿佛给韩国打了一剂强心剂,在许多韩国人心里出现了“中国文化起源于韩国”的理论,为什么在广大韩国普通民众眼里,这是一种理所当然的历史事实呢?
造成这种普遍认识的,必然是更加严肃和官方的引导宣传。例如,“韩国汉字教育推进总联合会”这样相对严肃的学术组织,在官方网站上大力宣传汉字起源于他们的祖先东夷族,韩民族是创造了“汉字”这个一流文字的伟大民族。
在一本名为《朝鲜上古史》的知名古书中,提到了大禹治水的故事。在我们自己的传说中,大禹曾得到过一本神赐的“洛书”,在里面学习到了治水之方。而在韩国的书籍中,治水的洛书却是由韩国精神祖先檀君的儿子夫娄传给大禹的。
无独有偶,在一本被韩国陆军采用为历史教育书籍的历史漫画《大朝鲜帝国史》中,把古代朝鲜描述为一个领土涵盖中国、朝鲜半岛以及日本的超级大帝国,中国古代知名的历史人物与日本的皇室都是朝鲜族的后裔。
既然提到日本,韩国的语言学家们也号称,经过他们的考证,日本的神社、寿司、剑道、相扑等等也都是从古朝鲜流传过去,甚至连日语似乎也起源于古朝鲜。
与“朝鲜族创造了汉字”一样,韩国檀国大学的金容云教授曾在朝鲜日报上发表文章,声称通过他对古籍文献的查阅,发现日语起源于古朝鲜的百济国。
正是韩国专家们大量的考据和引导,导致在当今整个韩国社会中,人们普遍相信着东亚诸多文化起源于韩国的说法。
【今天的文化融合】2022年2月2日大年初二,又有一条关于传统文化与服饰的新闻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争论。
知名时尚杂志《VOGUE》为了庆祝中国新年,在拥有3600万粉丝的ins账号上发布了一张中国女孩穿着传统明代汉服的照片。
不出所料,这张图片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无数韩国网友涌进《VOGUE》的账号,声称这是一件传统“韩服”,杂志方发布的内容十分不严谨并有误导倾向。因此还引发了多家韩国媒体的争相报道。
此外,韩国诚信女子大学的教授徐炯德在2月11日表示自己致电了《VOGUE》,投诉他们错误的将韩服称之为汉服,并要求杂志方尽快更正错误。
2月20日,照片的原主人,知名文化博主十音发布了一条视频,进行了很详细的汉服科普说明,解释了汉服如何传播并演化为当代韩服,严谨的对比了汉服与韩服的细节区别。
根据《明史舆服志》记载“洪武二年,高丽入朝,请赐祭服制度,命制给之。”也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曾赐服给朝鲜,允许他们的贵族作为附属国贵族穿着跟明朝一样的服饰。与此同时,平民依旧是不允许穿着明朝服饰的。
因此,在韩服自己的官方百科记载中都有这样一句话“盖我朝鲜地虽海外,衣冠文物悉同中国”。所以在《VOGUE》发布的照片中,毫无疑问是穿着明代汉服的中国女孩。
这条视频也获得了大量其他国家网友的支持,有一条获赞数很高的评论里说“You gave the Koreans a real history lesson. They should pay for you.”你给韩国人上了一节真实的历史课,他们应该付你学费。
虽是一句调侃,但可以看出,不仅仅是中国和日本,而是在世界范围里,关于文化起源和认同这件事,都是有一个普遍的共识与标准的。虽然中韩两国在历史文化方面有着各自的研究分歧,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也一定会有出现一个唯一的历史真相。
事实上,时至今日,世界上已经不存在完全纯粹的独立文化。在2022年的今天,我们已经找不到任何一个独立发展到现在,未曾受到任何外来文化影响的现代文明。
世界历史的长河中,不同文化与文化之间互相影响与融合是一件普遍存在的事情。纵观整个欧洲史,阿拉伯史,虽然写满了战争与征服,但他们之间的历史文化也一样相互融合,并发展出各自独立却又相似的现代文化。
早在公元前,随着亚历山大帝国的东征及灭亡,马其顿王国为首的若干中近东国家进入长达300年的希腊化时期,诸国普遍受到了古希腊文化的传播影响,在政治、文化、风俗上都进行了各式融合。时至今日,对于东西宗教文化圈的影响依旧源远流长。
中国历史上,丝绸之路始终肩负着商业与文化传播交流的重任。尤其是盛唐时期,西域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更是一种历史的见证,至今依旧留存于传世珍宝与石雕壁画中,成为中国引以为傲的历史瑰宝。
尽管东亚文化一脉相承,即便每个国家都有着不一样的民族自信,但无论如何韩国都应该更加严谨的查证自己的历史。韩国文化起源于中国,韩国曾是中国的附属国,这件事是得到了世界范围的广泛认可的。
每个国家既有各自的文化特色,又有互相的融合与欣赏,希望韩国学者们能够更加深入的研究历史,发掘真相,正视史实,并推广真正属于自己的文化,体现出一个现代发达国家的优秀文化素养。
参考资料:北京大兴出土铭文砖相关问题研究,by孙泓,殷都学刊
北京市大兴区三合庄东魏韩显度墓,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大朝鲜帝国史,by金珊瑚,韩国出版社
现代日本语源自百济语,朝鲜日报
Rising in popularity on social media:Hanfu,VOGUEMAGAZINE
明十三陵灵异事件之谜 挖掘陵墓的人无一幸免棺椁诅咒人命
在我国不少地区都曾经发生过盗墓事件,古往今来皇宫陵墓都是盗墓者和考古学家常光顾的地方。世界上埋葬帝王最多的墓群就在北京昌平燕山脚下的明十三陵,就有这么一群守家陵陵人三十年如一日担负起守卫皇墓的任务。早前建国以来就有计划进行发掘帝王陵墓,可是只要是参与挖掘十三陵的人都无一幸免,接连发生的怪事越来越多~~接下来就由本站我带大家来瞧瞧吧!
明十三陵灵异事件之谜我国重点文物保护之一就有明十三陵,在明十三陵一共埋葬过13位皇帝,是世界上埋葬帝王最多的墓陵。在建国以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有计划性地发掘明十三陵中的定陵地宫,一共占地面积为1196平方米,都是用青石修建而成的,里面还有七座重四吨的汉白玉石门,没有梁架只有石为拱卷,共有文物3000多件出土于它,更有四件国宝:金冠、凤冠、夜明珠和明三彩。
首次对于十三陵的公开发掘起源于1955年10月4日一篇《关于发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这篇报告是由郭沫若、沈雁冰、吴晗、邓拓、范文澜、张苏等几位在中国文学界颇有地位的人发起的。虽然当时我国的考古技术水平根本没法应付这样巨大的发掘工作,但是最终上级做出了最后的裁决—同意发掘。可是在发掘中不断发生灵异事件多起, 邪气重重, 明十三陵挖掘至今无人能解释。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发掘时的灵异事件吧!
明十三陵首次挖掘定陵出土,棺椁会诅咒人命
1955年12月初,“长陵发掘委员会”成立了,一个由吴晗和其他几位发起人组成的委员会,28岁的赵其昌负责发掘工作队的队长。他们首先是对长陵进行的发掘,但是发掘工作进行了三天,一行人还是不知道从何下手,对于长陵的位置也是根本摸不清楚,在这一路寻找的过程中还发生了不少怪异的事情:两个月内雨水不止,附近的村庄中的女性出现一些癫狂行为,而且行为怪异的人也是数不胜数,村民目睹这一情形之后马上要求考古人员中止发掘计划。
考古专家们被逼无奈只好将目标转为定陵,定陵的挖掘和长陵比较起来那就顺利多了:挖掘工作没进行多久,一个工作人员就发现了定陵的钥匙——一个刻有“隧道门”的石条,有了“钥匙”让他们没过多久就找到了地宫的入口,就这样顺利的开始挖掘定陵。
定陵一出土一场报应便随之一起来到——发掘伊始,天空中电闪雷鸣,守陵的石兽历经百年都安然无恙却在此时被雷劈了一个,甚至还有两个守陵人被雷电劈死。之后万历皇帝的棺椁被领导要求扔掉,结果被附近的村民捡到,一对老年夫妇将其打造成自己的用的棺椁,结果刚将棺椁打造好,两人便一命呜呼了,不到半个月的事件;而另外拾取了材料的村民,家中儿女竟有四人死于棺木之下,一人死于棺木之上。民间也有着这样的传言:皇帝的东西是不能乱碰的,因为无福消受,而且搭上了自己的命,这七人便因此而死。
怪事就这样不断的发生,甚至连参与挖掘陵墓的人都无一幸免:定陵发掘重要决策者狱中自杀,负责发掘指挥者飞机失事,开馆摄影师上吊,而且销毁万历皇帝尸骨的红卫兵也多有不幸。后人将矛头直指万历皇帝——万历皇帝在位期间,贪霪无度,将他所有能够盗的墓都盗完了,甚至连其祖宗也未能幸免;建造定陵时,在地下挖到了岩石,按照风水的说法是大不吉,但他为了省钱就凑合建了,他哪里料想的到后人的“考古式挖掘”陵墓,却搭上了多条性命。
所以当年发掘定陵引发的一场大劫难,为了安抚民心,国务院立马下达了一份"停止一切对帝王陵墓发掘"的文件,才阻止了更多劫难的发生,往后也形成了不主动挖掘帝王陵的政策和传统。 当年万历帝的墓地被发现时,曾被封锁这一新闻,当两年后这条消息传出后,各国考古界都惊讶不已,对东方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投以羡慕之光。直到1959年9月30日起,定陵博物馆才正式宣告成立并正式对外开放,这才使得国内外的观众得以一睹定陵地下玄宫的风姿。
如今50多年流逝,当年开掘的种种神秘和不安都已随风飘去,后人不禁感叹老前辈夏鼐先生在定陵发掘三十年之后的遗憾之言:“如果现在挖,或许后果能好好些,再推迟三十年也许会更好。"
明十三陵惊现宫女神秘绣花鞋,吓坏执勤新兵
如果说身处大山物质条件艰苦可以克服,那么关于十三陵林林总总的神秘诡异传说,对战士来说却不是一道很容易就能突破的心理障碍。白天的十三陵雄伟壮观,游人如织,好一片热闹场面。随着夜色降临,这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如果你不身处其中很难体会其中的诡异和恐怖,对于七中队的新兵来说,那简直就像鬼屋一样可怕。
“刚来这里时,我就听说了一些鬼故事,虽然知道那些封建迷信的东西不能信,可是夜里上了山到了临安大殿,惨白的灯光一照,特别瘆的慌,一上哨心里咯噔一下,还是发憷,一想到地宫里那些殉葬的嫔妃呀、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心里一个劲地犯嘀咕,不害怕才怪呢!”一位老家吉林的战士这样回忆第一次上哨时的“恐怖”经历。
在七中队流传最广的“鬼故事”就是关于宫女的一双神秘的绣花鞋,据传某日深夜,有个胆小的新兵执勤时,突然发现大殿广场上多了一双绣花鞋,开始以为是幻觉,后来他赶紧揉了揉眼睛,还是看到一双绣花鞋,给他吓得够呛,当时脸都白了。要不是有老兵带着,他甚至能瘫在地上。后来的调查结果却是令人啼笑皆非:原来新兵也没有看错,确实有那么一双绣花鞋诡异地出现,只是那不是地宫里爬出来的殉葬嫔妃穿的,而是景区一个扮演宫女供游人合影的演员粗心大意在下班时无意丢落的。没想到这双鞋到了夜里吓坏了新兵。
没想到这双鞋到了夜里吓坏了新兵。戴银祥谈到这个岗位上的特殊性时说:“我们小分队主要值守范围是定陵,这里是真正的陵墓,也有一些流传的故事。有些描述的特别形象,谁都会多少受点影响。新战士们大多是十八九岁的年纪,他们一来就要执行上岗任务,难免会害怕。午夜时分两个人在空荡荡的大殿外巡逻,他们会有一些恐慌的心理压力。”
30年如一日深山里的“守陵人”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文化遗产,我国武警官兵在上世纪80年代进驻十三陵,担负皇家陵墓守卫任务。他们三十年如一日,在朦胧而又神秘的面纱下,忠实履行着“守陵人”的使命。早前有记者来到武警北京总队八支队七中队驻地,记录这支神秘守陵部队背后的艰辛。
记者日前来到十三陵武警北京总队八支队七中队驻地探访。在景区内一处山坡旁,有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平房小院子,灰色的大铁门徐徐打开后,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并不宽敞的过道,勉强可以通过一辆卡车,两旁的平房一排排显得有些拥挤,通道尽头是一根旗杆,这里的一切看上去很像偏远山区的小学校园。
据了解,这里的房子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了,基本上都是当初发掘十三陵定陵时工作队留下来的。院子里有一个监控室,值班武警笔直站立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上的图像,这些摄像头可以帮助武警第一时间掌握十三陵景区重点区域的动态,以应对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
和那些营房一样,这支部队也拥有悠久的历史。武警北京总队一师第八支队七中队中队长戴银祥告诉记者说:“我们这支部队拥有光荣传统,前身是抗美援朝中的大公七连。据粗略统计,自1983年进驻十三陵担任守护任务以来多次立功,处置险情76起,打击抓获偷盗破坏文物的违法犯罪嫌疑人93名。”他告诉记者,平日长陵接待游客众多,白天武警与保安、公安民警一起担负起警卫任务。夜间则主要依靠武警巡逻来保卫陵墓的安全。武警夜间巡查的主要任务是避免火灾发生和防止有人偷盗陵墓文物。
自武警部队驻守以来,处置了多次险情,为国家挽回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戴银祥的整体介绍看似轻描淡写,其实在这背后是一拨儿又一拨儿武警官兵用青春和汗水写就,他们背后的艰辛外人很难知晓。去北京当武警是很多新战士梦寐以求的心愿,经过层层筛选,终于圆了穿橄榄绿的梦。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新兵训练结束时却被分到了大山深处,天天看守着两座陵墓。驻守十三陵,生活条件和执勤环境都无法和城区相比,戴银祥队长说,七中队在十三陵辖区重点守护的是定陵和长陵,这两座宫殿都有价值不菲的文物收藏。“全中队加起来不足百人,人手有限景区太大,战士们倒班执勤非常辛苦。”一位战士对记者说,“在城区里单位门口执勤,至少还有个岗哨位能遮风挡雨,能喝个热水,可我们这里根本不可能。”
班长邓飞介绍说,我们每次执勤一个哨要两个小时,可是加上前后准备就得三四个小时,夏天还好说,冬天时一刮风气温能到-20℃,冻得别提多难受了,风吹在脸上真像刮刀子,浑身上下全都冻透了,回到宿舍半天都暖和不过来,怎么可能马上睡觉呢!长年累月的执勤,很多战士的耳朵都被冻伤留下了疤痕,多数战士退伍时都落下了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等慢性病。
明朝皇帝陵寝——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离天安门约五十公里。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
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两位太监。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长陵(明成祖)、献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宪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庆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毅宗)。
截止2011年,已开放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神路。 [1] 2015年10月,国家旅游局通过暗访检查,发现明十三陵景区的主要存在外围欺客宰客现象严重,无明码标价;卫生情况差,景区垃圾裸露多,地面污物清扫不及时;游览设施不足,游客中心功能不全等问题,对景区给予严重警告,并公开通报,给予6个月时间整改。
其实中国的很多名胜旅游地区都曾发生过灵异事件,但是明十三陵是闹鬼最多的地方,发生的怪事有些解释清楚有些就像一个谜团一样,就像上面说道的帝王棺椁竟然会诅咒人命,这也太不可思议啦!
北京一汉代古墓中发现龙头枕估值超24亿,特别在何处?
北京黄土岗乡的汉代古墓考古发掘出土的龙头枕,高20厘米,枕头两端雕刻有两只精巧龙首,两只龙首伸着长长的舌头,漏出尖尖的獠牙,其价值高于金缕玉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