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福强的侄子侄女们对于这个从未谋面的叔叔,他们也感到非常自豪。而已经去世的奶奶经常对他们说的一句话就是要记得你们的三叔,他是英雄。每逢清明或是春节,他们都会记得到三叔的两个墓前去祭扫,包括海角上的那座空空的坟茔。
清明前夕,杜福娟拿着弟弟杜福强的遗像站在他的衣冠冢前。1979年3月,20岁的杜福强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此时他入伍才两个月。杜福强牺牲后,政府送来两件生前遗物。2016年3月28日,广西防城港市,来自全国26个省份的对越反击战参战老兵及民兵、烈士家属等共计4500多人来到城北烈士陵园,祭奠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一个月后战争结束,此后的中越边境冲突则持续了十年时间。
从2011年起,每年清明节前后,全国各地的越战老兵都会自发前往云南和广西,坚持先祭英烈再祭父母,为长眠在中越边境的战友扫墓。今年的清明祭奠,是近年来最大的一次集体扫墓行动,防城港市是此次扫墓的最后一站。老兵们统一穿着65式军服,虽然岁月沧桑刻在脸上,但军容依然。
防城港市城北烈士陵园安葬着312名烈士,分别来自15个省市,主要为当时广西边防独立师部队。1979年2月战斗打响后,他们主要负责向越南广宁省发起进攻,先后进行了高巴岭、保肯等艰苦战役。牺牲的烈士中,许多都是20岁左右的年青人。 一位老兵的胸前挂满了军功章,经历过生与死的战友情谊,是他们每年坚持来这里扫墓的力量。 尽管已经过去30多年,看到亲人的墓碑,现场老兵和家属还是难抑心中的悲痛。 在当天扫墓的人群中,有一位老人的哭声特别引人注意。在扫墓活动结束以后,她迟迟不肯离开,守在一块墓碑前痛哭不已。老人名叫杜福娟,是防城港下面东兴市一位普通的京族妇女,她专程过来看望自己的弟弟杜福强。她的弟弟杜福强,1959年出生,1979年1月参军,原54218 部队的战士,入伍两个月就在战斗中牺牲,牺牲时刚刚20岁。杜福强后来被追记三等功,追认中共党员。
杜福娟的家在东兴市江平镇澫尾村的一个角落,是一个没有院子的开放式居所。从杜福娟家到防城港的路很不好走,为了来给弟弟扫墓,她一早就在村里等着自己的侄子侄女,走了几十公里的山路来才来到烈士陵园。杜福娟家境清贫,两居室的房子是她2011年建成的。说到弟弟,杜福娟至今仍清楚记得,当时全家人欢送弟弟参军时,自己因为怀孕,由于地方风俗不能够前往现场,以至最后阴阳相隔也再没能见上弟弟一面,直到现在成了她一生的遗憾。
家人在清明节前夕为祖宗上香,旁边摆放着杜福强和母亲的遗像。杜福强在家中排行老五,三个哥哥,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父亲在他六岁时去世,母亲罗维珍独自扛起养育六个孩子的重任。小时候家里非常贫困,一家人全靠母亲为生产队劳动和大哥出海打渔为生,母亲下决心让最小的儿子杜福强多读书,一直培养到他高中毕业,盼着他能为这个贫苦家庭带来新希望。 清明节前夕,家人们拿出杜福强和母亲罗维珍的遗像擦擦上面的尘土。杜福强牺牲时连一张照片都没有,多年后才在他的朋友家发现一张黑白照片,那是他刚入伍后拍的。这张相片是当时杜福强寄给自己最好的朋友武瑞强的,家里人直到十年前才看到这张仅仅两寸的黑白相片,后来相片被放大做成了遗像。 1979年战争结束,政府派人通知杜福强牺牲的消息,他的遗物只有一顶帽子和一个空书包,一家人悲痛不已,杜福强的母亲罗维珍一直不停在哭,哭到眼睛最后几乎看不到路。家人为了纪念杜福强,也为了让母亲寄托对儿子的思念,于是在祖坟边修了一座衣冠冢来祭奠他,后来罗维珍过世后也安葬在了这座空坟的旁边。家里人找到杜福强的照片时,罗维珍已经去世,生前一直想念着儿子,却再也没有见过他的样子。每次来扫墓,杜福娟都会带着弟弟的遗像,让母亲看上孩子一眼。
杜福强家人每逢清明和春节都来为他拜祭,而他们却一直不知道离家50公里外的防城城北烈士陵园,杜福强就长眠在那里。2008年的一天,一个村里的少年到 防城港城北烈士陵园游玩时,无意间看到了杜福强的名字,立刻通知了杜家人,这时全家人才知道这个迟来近30年的消息,而这时离杜母逝世已经过去五年。 祭奠完后,家人把杜福强遗像重新装裱,放在祖宗龛位旁边。杜家人的家庭观念很重,母亲罗维珍生前就教育子女要与人为善,和睦相处,直到现在后辈还是几家人聚居在一起。
杜福强的老家澫尾村,这个号称京族三岛之一的地方,如今大家已经几乎告别了曾经以打渔为生的生活方式,取而代之的是京岛原生态旅游开发。 杜福娟在邻村一家沙虫作坊打零工,每天没有具体的上下工时间,做完老板收购的沙虫就可以回家,每小时可以得到10元人民币的收入。如今,杜福强的侄子侄女们都已经学会新时代的工作技能,对于这个从未谋面的叔叔,他们也感到非常自豪。而已经去世的奶奶经常对他们说的一句话就是要记得你们的三叔,他是英雄。每逢清明或是春节,他们都会记得到三叔的两个墓前去祭扫,包括海角上的那座空空的坟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