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延庆区西北约20公里的海坨山麓,有一座普通的村落叫东门营。半个多世纪以前,一遇到战乱和匪患,全村的人就突然消失的无影无踪,直到风平浪静才回来。对那必然存在的藏身处,全村人都守口如瓶。
直到1984年,时任延庆县文物管理所所长程金龙来到村里。那年5月14日的下午,对陈金龙显然意义非凡:在村子不远处海拔800多米高的悬崖峭壁上,修造如此众多排列有序的洞窟不是鬼斧神工也是鲁班再世了!建筑外观是上百个大小不一的洞室,凿在离地面四五十米的石壁上。建筑内部更加神奇,有单间、里外套间、三居室,甚至还有上下相通的复式结构。更令人瞠目的是,洞窟里有炉灶、火炕、烟道和马槽;用来做厨房的石室墙壁上,甚至还有存放佐料或者炊具的壁橱。最让人难忘的是那些堪称完美的火炕,虽然炕板已经不见,但从回转曲折的烟道上就能看出,当年纯熟老练的俢炕技巧。统计表明,古崖居保存下来的石室有174间,分为前中后三个区域。此前,程金龙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些石窟,究竟是什么人留下这人去洞空的奇迹?
东门营村建村年代可以追溯到明代,最初因有八户人家俗称老八户。村东头的郭大爷就是其中八户之一,老人祖辈在此生活了五六百年,但也不知道是谁建造的古崖居。另一位王姓老人说他只知道古崖居最大的洞窟是先前清水县的一个县衙,其他的洞窟都是住户,他还曾在县衙洞窟下面见过一个石碑。另外的几位老人也说过去县衙所在“官堂子”洞窟,并且有匾。对于老人们的说法,北京市地方志编委会办公室主任谭烈飞却查不到有关清水县的任何记载。也就是说,清水县在延庆的历史上是不存在的。我国的确有一个清水县,却远在甘肃省;北京市门头沟也有一个清水镇,但和古崖居无关。但在老人们所说的“官堂子”上方却依稀可见有县衙两字的痕迹,不知又作何解释?
在古崖居被发现后,先后有众多专家学者前来考察。然而,古崖居除了遗留下来的坚硬的山体房屋,没有任何可供参考的生活遗存。这样庞大的一座建筑开凿的年代、背景和用途,史籍中无任何资料记载,大家众说纷纭,迄今尚无最终定论,因而被称之为千古之谜。关于古崖居的居住者,主要有奚人说、长城附属遗迹说、屯军说、避难说、矮人说等观点。
“奚人说”是目前比较主流的看法,游区的宣传都以此说为据。已故首都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原主任赵其昌等专家均持这种观点。赵主任在《北京延庆县“古崖居”——西奚遗址之探讨》中有较为全面的论述,他考证认为,古崖居居住者大概在洞沟生活了30多年。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毕德广专门从事北方民族考古研究。在《奚人历史文化遗存考述》中,他依据时间和地望推测“古崖居是西奚人迁居妫州后开凿的居所”。
奚人,为东胡鲜卑族的一支。《旧唐书》和《新五代史》都有记载:“唐之末,奚人为避兵祸、苛税,西迁妫州,依此山为猎,窖之山下,人莫知其处。”也就是说,1000余年前的唐五代时期曾有一支西迁妫州,称为“西奚”,而留在原地的称为“东奚”。奚人在唐初兴盛,唐末为躲避契丹的残酷压榨,在首领去诸的带领下南迁到妫州一带。最后一次记载就出现在军都山附近。而这个民族最早生活在东北,擅长制作火炕。今天官厅水库、延庆北部山区都属妫州,古崖居就在这一地区,在地望上是相符的。一些学者据此推断古崖居可能是他们建造的。
但是,古时的延庆有平原也有山区,奚人为什么放着一马平川的平原不住,非要凿洞而居呢?唐朝后期,北京当时是刘仁恭、刘守光父子的势力范围。在南有契丹追兵,北有刘氏父子的统治的情况下,奚人似乎只能躲在夹缝中,在易守难攻的峭壁上建造自己的栖身之所。在新五代史中,有更多的佐证:奚人首领去诸经常到北山采集麝香和人参贿赂当时镇守幽州的刘守光以求自保。书中还说,奚人把粮食藏在洞窟中,不为外人所知。
此外,有充分的证据证明今天人们可以一览无余的古崖居并非历史原貌,而是原本遮挡在前面的山体坍塌后,露出了藏在山肚子里的洞窟。古崖居分为前山和后山分布,功能也不尽相同。前山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明显是出于防御需要,而后山居室紧密生活设施完备,一旦有敌来犯就可以沿着唯一的一线天小路躲进深山。这种布局十分符合当时奚人面临的处境。奚人建造古崖居的概率也在不断增加。因为崖居不是拱形,而一律是平的,这显然是凿洞者缺少经验。而住帐篷的奚人显然不太会凿洞,那就只好硬着头皮去干,洞中阴暗潮湿,他们建造火炕的成熟技术恰好用上派场。
那么,既然奚人曾住在这片山崖上,曾在石屋里烧火做饭,在下面的马厩喂饱牲畜,到“官堂子”举行祭祀……既然周密规划、投入心血打造了一个家,这些人为什么又抛下它,消失得无影无踪?历史文献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奚人在“北山”生活了大约30年之后被契丹发现,奚人最终难以抵御契丹族的铁骑,被迫迁出艰难生活了30余年的崖居,带走了生活用具、牛羊马匹。如今,奚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古崖居。
离开古崖居遗址,脑海里不断闪现,一身谜团的古崖居,安静的悬在峡谷之间。更像一个符号,一面中国古建筑另类的旗帜,孤独的守望着历史,提醒人们对历史保持思考,保持探索,保持敬畏,等待破解这千古之谜。
【作者】王成,走遍56民族及吃遍56民族总策划,媒体撰稿人,乐途旅游网超级灵感旅行家。工农商学兵貌似占全,能朝九晚五,也有诗和远方。惟愿我们在行走中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本文图片和文字所有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署名,未经许可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其他需求请与作者联系。(微信:18612630430)
古崖居的考古研究
古崖居是唐五代时期生活在延庆北部山区的奚人居住的山寨。定为西奚王王帐之说是延庆县文物管理所于秉银、程金龙、宋国熹三人所创见。
唐武德中,置北燕州,改妫川。天宝初,改妫川郡,乾元初复为妫州。天宝末置妫川县,唐末析置儒州。五代时,为奚王所据,号可汗州。 洞穴的主要功能是用来储藏物品的。也就是说,古崖居乃是一座大仓库,其主要功能是储物。古崖居是中央王朝的政府行为,也就是说,古崖居是官方的仓库之一。
古崖居所建就是为了住人,为什么有的地方根本上不去?
可能是因为原来的样貌并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或者当时的人们用什么特别的方法上去。
古崖居是古代人在陡峭的山崖上凿建的居所。经考古学家验证,古崖居洞穴开凿于唐末,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之一的奚人聚居的部落。洞沟古崖居石穴群,建在海拔800余米的高山上,耗银上干万两,历经31年凿成,是华北地区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古崖居遗址。
古崖居座落在延庆县西部15公里张山营乡东门营村北幽静的峡谷中,它是由一支不见史志记载的古代先民在陡峭的岩壁上开凿的岩居洞穴,计有117个,这是我国已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崖居遗址。
在峡谷中一条不到10米宽的山沟两侧,距离谷底近10万平方米的陡峭花岗岩石壁上,遍布着人工凿刻的大小不同的石室。
古崖居依其开凿的石室位置所形成的自然村落可以分成前、后两个区域。前沟南、北、东三坡凿有91处石室;后沟东坡一处凿有26处石室;共计117处石室。这些石室的洞口毗邻,位置错落有序,石室一般高1.8米,呈长方形或正方形,其中以一明两暗的三套间居多。全部石室分布成楼层状,层与层之间有石蹬、石梯和栈桥相连。
古崖居留有许多的人类生存痕迹,如门、窗、壁橱、灯台、石炕、、排烟道、石灶和马槽。有炕的的石室是居室,炕宽可容二人;有马槽的为马厩,一般可容四五匹马。
最值得一提的是中区的"奚王府",当地人称之为"官堂子"、"金銮殿"。在宽敞的大殿内,四根雕凿细致的石柱撑起洞顶,中间一张宽大的石床,内有石桌石凳,考古专家估计为首领的住所。
据考察,"官堂子"的选址非常讲究,于洞内不但便于观察山外及进山道路的情况,洞口还隐藏得极为隐蔽,不了解地形的人很难发现这里,它的正面是陡峭的绝壁,野兽或来敌均无法攻入。
从中部高地上的奚王府居高临下往下观看,在那蜿蜒曲折而又险峻的深谷的最狭窄处设置了第一道岗哨。其所处的位置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过。
奚王府像是个军事指挥部,既隐蔽,视野又好,可居高临下观察深山峡谷中进山道上的军情和哨所,传递信号,指挥战斗。奚王府修凿得气派别致,犹如远古时的宫殿王宫。采光好,又避风。正殿高大宽敞,是部落首领指挥,议事和聚会的地方,也是全族部落进行重大祭奠的场所。
整个山体看去,坍塌的部分使石窟从中剖开,内部结构和布局一目了然,特别是那些原在石窟内连接上一层,现已坍塌的残留石阶,看的更是一清二楚。
综观东侧山体上的古崖居,集中在前,中,后三个区域,峡谷东侧不易上到峰顶,西侧不易下到谷底,整个山寨非常隐蔽,山谷有溪流,泉水,居家驻守都很便利。
让人不得不为古人的聪明才智而赞叹,不得不为古人能如此科学地,巧妙地利用地形和地势,在如此险峻的悬崖峭壁上,修凿了如此绝妙的居山守险,败可避谷,且宜守难攻的军事工程和家居建筑而折服。
在中国,矮人族的传说似乎很少,但延庆古崖居的发现,却让考古界曾一度认为,这一个个人工开凿的低矮洞穴,曾经就生活着一个古老的矮人部落。
因古崖居内房间的高度在1.7米到1.8米之间,存留火炕的长度大部分在1.6米左右,所以有学者就推断生活在古崖居的居民很有可能是矮人族,而且他们还是一个游走民族,不仅在中国,还在土耳其等国留下了足迹。不过,光凭房屋的高度就断定是矮人的说法并不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