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史称光武帝。公元前6年(一说公元前5年)刘秀出生在兖州陈留郡济阳县(今河南兰考东北)的一个小官僚的家中。他的父亲名叫刘钦,是济阳县县令,母亲叫樊娴都。刘秀家族中有汉高祖的血统,也就是说他是刘邦的后裔。
刘秀9岁那年,父亲刘钦去世,便由叔父刘良抚养。年轻时,刘秀在家中过着极为平凡的农村生活,是个勤劳质朴的农夫,而且“仁智明达,多权谋”,后来又考入长安太学,是中国历史上学历最高的皇帝。之后,刘秀又在哥哥刘(縯)的鼓动和感召之下,为恢复刘姓统治,于22年起事于舂陵(今湖北枣阳南),组成舂陵军。势力渐大后,融入当时反抗王莽最为强劲的绿林军,成为绿林军的一支。
由于刘秀弟兄出色的指挥,绿林军接连取得了几个大胜利,占领了南阳一带。但是绿林军却拥立了嫉贤妒能的刘玄为帝,即更始帝。刘玄又找借口杀死了功勋卓著的刘(縯)。与此同时,刘秀在昆阳(今河南叶县)以少胜多,以8000人打败王莽42万人,取得了历史上著名的“昆阳大捷”。之后,王莽一蹶不振。面对哥哥的被杀,刘秀将痛苦隐藏在内心深处,他亲自向更始帝谢罪,取得了更始帝的信任,名声和势力日渐壮大。23年,王莽被人杀死,更始帝从南阳进驻洛阳,准备去长安称帝,刘秀被拜为代理大司马,派往河北地区镇抚州郡。
刘秀渡河北上的时候,只带走了冯异、王霸、铫期、朱佑等几个大将和少数随员,但他以仁德待人,河北地区的豪强地主率宗族、宾客、子弟先后归附刘秀,成为他的有力支柱。身边聚集了一大批能人强将,并在馆陶(今河北馆陶)打败了铜马起义军,收编农民起义军几十万人,扩充了实力。从此刘秀就靠这支队伍起家,因此人们也称刘秀为“铜马帝”。后来刘秀以河北为基地,东征西讨,终于在公元25年自立为帝,国号汉,史称后汉、东汉。
刘秀在称帝之后,国家仍处在****之中,各地的起义军仍未平定。因此,刘秀调集军队镇压各地蜂起的农民义军和豪族势力,经过10多年的时间,直到公元36年攻灭蜀地的公孙述,才使全国复归统一,巩固了东汉的王朝基础。
刘秀在位期间,比较关心民间疾苦。他先后9次发布命令释放奴婢,禁止残害奴婢,并多次下诏书,免罪徒为庶民。他减轻租税徭役,加强赈济,兴修水利。他裁并了400多个县,精简官吏。在统一天下后,刘秀就基本上不再用兵,对于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也以安抚为主,化干戈为玉帛。这些措施都是深得人心的,保证了社会秩序的安定,以及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刘秀以文治国,重视教育,兴办学校,他还亲自到太学讲论经学,对于东汉一朝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刘秀在政治上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提高皇权。他继续削弱相权,把决策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为核心的“台阁”手中。他加强了对地方行政机构和官员的监察,使中央更好地控制和监督地方行政系统。他精简官僚机构,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支出,间接地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这在历史上是十分成功的一次,为后世提供了一个好的范例。东汉王朝在刘秀的统治下,文化气息非常浓厚。刘秀为人宽厚温和,故他所统治的天下万民亦和乐融融。
57年,刘秀病死于洛阳南宫,在位33年,享年63岁,葬于原陵(今河南孟津)。庙号为世祖,谥号光武皇帝。“光”是光复汉室、光大汉业,“武”是克定祸乱、安定天下。
历史上对于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的评价很高,说他上承天命,拨乱反正,让历史走出低谷,使天下得以安定,并一心谋求国家振兴,是一位“中兴之主”。王夫之对光武帝评论甚高,说他“三代以下称盛治”,认为“三代而下,取天下者,唯光武焉”,甚至认定在夏、商、周三代以后,“唯光武允冠百王矣”,说他超过了前代所有的皇帝。
到地皇二年(21年)时,王匡、王凤的绿林军已经发展到五万余人,一次次打败了王莽军的攻击。然而这支蒸蒸日上的队伍却遇到了一场意想不到的打击——瘟疫,有近一半的义军死于这场突降的灾难中。为了迅速恢复实力,王匡、王凤决定走出绿林,分兵发展。王常、成丹率部入南郡(今湖北江陵),称“下江兵”;王匡、王凤、马武率一部入南阳郡(今河南南阳),称为“新市兵”。分兵迅速让绿林军扩大,其他起义军也迅速走到绿林军这块招牌下,平林人陈牧、廖湛率部加入,称为平林军;而春陵(今湖北枣阳)举着刘姓宗室招牌的刘、刘秀兄弟也加盟到绿林军,称为春陵兵,悄悄地改变着战争的走向和性质。
刘秀是南阳蔡阳人,为汉景帝刘启的七世孙。景帝当年有一次喝醉酒,召幸妃嫔程姬,很不巧程姬正好来例假,看到皇帝喝多了兴致很高,于是就让一名叫唐儿的宫女代替自己。这名唐儿的宫女肚皮又相当争气,一夜宠幸后就给刘启生了个儿子,即后来的长沙王刘发。刘发生刘买,刘买生刘外,刘外生刘回,刘回生刘钦,刘钦生刘秀、刘縯、刘秀一脉的官一代代越做越小,从王到侯,侯至太守,到刘秀他爹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小小的南顿令了。刘钦在刘秀七岁那年就死了,兄弟俩由其叔父刘良扶养长大。
再没落,也是刘姓宗室,在南阳一带也是豪族,无人敢惹。可后来王莽代汉,刘姓宗室成了过街老鼠,官不能做,商不能经(王莽搞五均六莞,盐、酒、铁等赚钱的生意全是国家专卖,也没有多少生意可以做),书没钱读(刘秀一度在长安求学,后因囊中羞涩,被迫中断回乡),刘氏兄弟可以考虑的就只有造反了。
兄弟俩,刘性格豪爽,好交侠士,抛金如土。而刘秀却生性沉稳,看起来没什么大志,只想当个土豪善绅安于现状。
地皇三年(22年),刘氏兄弟在春陵率领近万余人起事,称之为春陵军,并很快加入了绿林军序列。
当年七月,新市兵、平林兵、春陵兵三部联合,在棘阳、淯阳大败王莽军的严尤、陈茂部。
绿林军取得联合胜利后,在地皇四年(23年)二月初一,经过了一番利益权衡后,四支部队共同推举来自于平林兵刘、刘秀的胞兄刘玄为帝,建立了更始政权。
枪打出头鸟。之前王莽的头号对手是已有三十万之众的赤眉军,刘玄的称帝让王莽把矛头对准了绿林军。公元23年五月,王莽派大司徒王邑、大司空王寻率领四十二万大军从洛阳出发,抵达颖川郡,决心一举歼灭绿林军。
此时绿林军的十万主力正在刘縯率领下正在围攻南阳郡首府宛城。而王邑、王寻的四十万大军的主要目标却放在了昆阳(今河南叶县昆阳镇)。
昆阳位于南阳盆地的东北外缘,距离宛城二百余里,处于黄淮平原与南阳盆地的交界,是南下南阳、北上用兵的咽喉之地。绿林军坚守昆阳的,是王凤、王常、刘秀在三月四日才攻占昆阳城的万余兵马。
双方的兵力悬殊巨大的,王邑、王寻就是要来个以强欺弱,叫嚣着要血洗昆阳城。
面对四十万来势凶狠的新朝大军,王凤、王常有些心虚,一度想率兵弃城,但这时候刘秀站了出来,指出一旦昆阳失守,则围攻宛城的绿林大军必须自溃,坚守昆阳,等待援军里外合击才是唯一的良策。
刘秀主动率十三骑在王邑大军未对昆阳进行合围之前离开昆阳,前往定陵和堰城寻找援军,刘秀刚离开,王邑的大军就将昆阳层层包围。
王莽军部下大将严尤向两位主帅提出,昆阳城小墙坚,四十万大军根本无法展开,应将主力绕昆阳而下,直奔宛城,与在宛城的绿林军主力决战,打败了在宛城的绿林军主力,昆阳自然不攻自破。
这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建议,然而王邑、王寻则认为小小的一个昆阳都攻克不了,太扫面子,非得拔出这颗钉子不可,而且非四十万人不可,一个都不能少。
于是昆阳攻城战拉开了序幕。王莽大军的攻城场面相当壮观,里里外外围了十层,旗帜蔽野,埃尘满天,钲鼓之声震天动地。王邑更是制造了二十多米高的云车,在云梯上,漫天的箭矢射向城里,城里守军的伤亡很大。但凭借城墙的坚固,更始军抵挡住了新朝大军的进攻。
毕竟双方实力悬殊,昆阳的绿林军军粮储备又不足,王凤本来坚守的意志就不强,就想到了投降。
但没有想到的是,王邑、王寻却傲慢地拒绝了昆阳绿林守军的投降,他们认为破城在即,昆阳城的军民要一个不留,才能对匪徒杀一儆百。
严尤又向王邑提出,不如放一部分绿林军出城,到宛城去焕散围攻宛城的绿林军主力的斗志。王邑不为所动,他就是要一口吞下昆阳这块骨头,连渣都不剩。
王凤等人看投降无望,横竖都是一死,倒绝了其他念想,一心守城,盼望着援军的到来。
王邑的大军一直围到六月,还是对昆阳望城兴叹。
这几乎也是昆阳守军的极限了。正当他们接近崩溃的时候,听到了天大的利好消息,刘秀带着援军从定陵、郾城来了。
虽然只有近万人,但是对于久攻昆阳不下的王莽军来说,却是致命的打击力量。
六月初一,抵达昆阳王莽军大营的援军乘势对王莽的大营发起了冲击。王邑却以为刘秀军只是小股部队,不足为患,仅派几千人迎敌。
刘秀意识到初战能否胜利,至关重要,他豁出去了,一向谨慎甚至被人讥笑为胆小的刘秀亲自拍马,挺身向前,杀入敌营,军心大振,首战斩敌数千。
但对于四十万大军来说,几千人的损失不算太多。家底大,王邑是这么想的。万把人的队伍,能做出什么动作来?
在刘秀的援军到达昆阳的三天前,其兄刘已经率领绿林军主力攻克了宛城。绿林军的通信设备不发达,连飞鸽也没有,刚取得小捷的刘秀并不知道宛城大捷,不过本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原则,他还是向王莽的大军散布了这一消息。
王莽军人心本就不稳。王莽改制,天下虽乱了,但国库却充实了。王莽的王宫里,光黄金有七十万斤之巨,但王莽实在很抠门,士卒出征一人仅发四千钱安家费,在物价通货膨胀的新朝,这点钱实在寒酸。士兵本就多有怨言,几十万人在昆阳城下呆了三个月,大部分没有参加攻城战(没办法,排队也排不上,人太多了),此时刘秀散播的谣言,让这支部队更加人心焕散。
看到流言起了效果,刘秀迅速出手组织了一只三千人的敢死队,涉过昆水,从城东于回城西,再次向王莽指挥部发起冲击。
王邑、王寻此时担心的却是自己手下人手过多的问题,他下令诸营不得乱动,就地驻扎观望,以免造成无谓的混乱,然后亲率一万人和刘秀单挑。
单挑的结果当然是王邑、王寻大败,副帅王寻在乱战中被杀。而王莽的其他部队只能眼睁睁看着前面的部队大败,却军令在先,不得乱动。
昆阳城里的王凤看刘秀部取得大胜,当然不会错过这样的战机,率部从城里杀出,里应外合,两面夹击,王莽军大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