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天文学家卡尔·萨根在他编剧的电影《接触未来》中,借角色之口所说的那样:“宇宙那么大,如果只有我们,岂不是太浪费了。”当然“应该存在”并不等于“确定存在”。
现在,不论是各种“青年”,还是各国科学家,都在使用各种方法,如火如荼地寻找外星人。下面就随我一起去看看如何需找外星人靠谱,或许,你会成为发现外星人的第一人!
外星人刷存在感?这些方法不靠谱外星人最近确实有点忙——好像总是故意在地球人面前露出马脚,狂刷“存在感”。
当然,拜科技进步所赐,现代人类寻找外星人的手段越来越先进,门槛似乎也越来越低,参与“寻找外星人”的人自然就越来越多了。先来看看各种青年们爱使用哪些手段寻找外星人吧。
首先是使用单反相机 。俗话说“摄影穷三代,单反毁坏一生”。如果举着一台可以练臂力的单反相机,您就以为能找到外星人的话,那可不知道要毁几代了……
单反相机也许有着任意可调的快门和收放自如的光圈,能拍出令人匪夷所思的“飞棍”类UFO。但实际上,许多看似逼真的照片其实出自人为之手,就连果壳都成功举办过一场 “灯柱变UFO改图大赛”。退一万步来说,就算真的出现了一个没有人知道是什么、而且也并非伪造的不明飞行物,直接把它等同于外星人来访也毫无逻辑可言。
然后是分析视频画面 。神舟九号发射的直播画面中,一个可疑的不明飞行物一闪而过。后来,这货又在凤凰山游客的照片上合了个影。
这些模糊不清楚的不明飞行物,果真就是外星人“到此一游”吗?死理性派会争辩说,这些“证据”全都不够充分。神舟九号发射时一闪而过的,可能是地球人发射的人造卫星;凤凰山上那张照片拍到的, 应该只是从镜头前飞过的昆虫。
一起来听外星广播
监听无线电信号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因为无线电波是人类掌握的速度最快的通讯方式,达到了理论上信息能够传递的最高极限——光速。
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人类在日常生活中发出的无线电波,总有一部分会穿透大气层,逃逸到茫茫太空之中。从人类发明无线电报时算起,携带人类信息的无线电波最远已经扩散到了100光年以外。如果茫茫宇宙中存在外星文明,他们进入信息时代或许比我们早很多,那么他们发出的无线电信号所覆盖的范围,也会比我们广得多。
更重要的是,为了传递信息,人类发出的无线电波都经过了特殊调制,许多特性与自然现象产生的无线电波截然不同。
因此,如果有外星人接收到了这样的信号,不论能不能破译其中包含的信息,他们都能轻易判断这种信号有没有经过智慧生物的“处理”。反过来也是如此:如果接收到一个明显经过智慧生命调制的无线电信号,又能够确认它源自于茫茫太空深处,这必然会成为一个确凿的证据,证明我们在宇宙中并不孤单。
自从1962年,美国天文学家弗兰克·德雷克开启那项监听计划以来,类似的SETI计划一直断断续续持续至今。
除了35年前曾经接收过一个可疑信号(事后并未得到验证,所以无法作为证据) 以外,我们尚未找到任何可能是外星人发来的“电报”。不过,德雷克认为,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历史性大发现的前夕,随着监听效率和计算机数据处理速度的大幅度提高,未来二三十年内我们很可能会接收到来自外星人的无线电信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有机会贡献一份力量,参与到SETI项目对数据的处理之中。
寻找“戴森球”
在地球上,现代文明很大程度上是由石油之类的化石燃料来推动的,但化石燃料储量毕竟有限,日益发达的文明对能量的需求却会不断增长。1959年,物理学家兼天文学家弗里曼·戴森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高度发达的文明如何解决能源需求矛盾。
他设想,高度发达的文明或许会建造一个巨大的结构,用类似太阳能板的装置将恒星整个或者部分包裹起来,从而最大程度地捕获恒星辐射的能量。
这样一个包裹恒星的球壳,或者类似的装置,就被称为“戴森球”。
从目前人类文明的角度来看,如此浩大的工程似乎还是天方夜谭,但已经有物理学家提出了建造戴森球的方案,只需要5步即可 。
如果外星人真的建造了一个戴森球,把他们的“太阳”全部或者部分包裹起来,由于戴森球会吸收“太阳”的光线,将部分能量转化为热量,再以红外线的方式重新辐射出来。
因此从远处观测的话,这颗星星发出的红外辐射就会比普通的星星超出许多。事实上,戴森当年发表这篇论文时用的标题,就叫做“人工恒星红外辐射源的搜寻”。
SETI项目在搜寻计划中也采纳了戴森的假设,在类似太阳的恒星中寻找红外辐射过量的恒星。
2005年,美国费米实验室就曾在红外天文卫星(IRAS)的观测数据中寻找过此类恒星。不过,由于一些自然现象,比如恒星周围存在大量尘埃,也会导致红外辐射过量。
因此尽管费米实验室找到了17颗可疑的候选目标,其中4颗还相当“有趣”,但把它们当成是外星人存在的证据,目前看来仍然不太靠谱。
偷窥外星人的家园
类似地球上我们已知形式的生命,只能生活在围绕恒星旋转的行星或者卫星上,距离恒星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
太近的话,水会全部蒸发,太远的话,水又会完全冻结。让水能够在行星表面流淌的区域,被天文学家称为“宜居带”。
如果能在某颗恒星的宜居带中找到大小合适的行星或卫星,再通过观测证实行星大气中存在氧气和甲烷之类的生命标记,就算无法确定那里是否有外星人,我们至少也能断言,那颗星球上生存着外星生命。但是,寻找宜居行星并不容易。行星本身不会发光,只能反射恒星的光芒。如果把恒星比作探照灯,行星最多只能算是萤火虫,而且还紧贴在探照灯灯罩上环绕它飞行。
不过,随着观测技术的进步,天文学家已经找到了好几种方法,能够在遥远“探照灯”周围找到几乎不可能看见的“萤火虫”。
自1995年首次在太阳以外其他类似的恒星周围找到行星以来,天文学家已经确认的外星行星数目超过700颗。尽管其中的绝大多数距离恒星太近,对于我们这样的生命来说,可以用炼狱来形容,但也有少数几颗让天文学家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比如2011年年底宣布发现的开普勒-22b。
尽管还无法确定那颗行星是否适宜生命生存,但距离最终发现宇宙中的另一颗“地球”,天文学家仅有一步之遥了。
和普通青年们在相片和视频中寻找UFO的方式不同,上述三种才是靠谱的寻找外星人的方法。
据估计,发现外星人这件事,在我们这代人的有生之年内或许就会发生——如果我们足够幸运(或者倒霉)的话。未来的三五年内,我们有望找到一颗具备适宜生存环境的星球;未来十几年之内,新一代望远镜将让我们有能力分析那颗星球上的大气,推断那里是否生存着外星生命;而未来二三十年内,通过直接监听外星信号的SETI项目也可能取得突破,获得外星人存在的第一手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