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记者从(贵州)黔东南州雷公山自然保护区获悉,经省科学院野生动物鸟类学专家李筑眉教授鉴定,该保护区发现的一只“神秘鸟”为我国特有鸟种——海南虎斑鳽(jiān)。李教授称,发现这种鸟,不仅是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个新记录,也是贵州鸟类的新记录。
“神秘鸟”惊现雷公山
雷公山保护区发现海南虎斑鳽的历史要追溯到2007年8月10日,当时保护区方祥管理站职工万年春、杨绍军发现了一种长相奇怪、从未看到过的鸟类。当时,两人第一次看到这只奇异的鸟时,发现其体质非常虚弱,便将其送到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经过几天的精心饲养,鸟儿恢复了生机,便将其放归自然。此后,他们又发现了这种鸟的踪迹。
今年1月29日正值雪凝期间,管理局干部罗信萍在丹江河马郎桥下游西岸30米处,再次发现一只同样的、受冻饥饿的鸟。因其受冻害严重,经救护未能生还,于第二天早晨死亡。保护区便将其尸体制作成了标本。
3月28日,杨绍军下村工作时,又在同一河流内、相距两公里的水寨村附近再次发现此鸟觅食的踪迹。但大家一直不能确定这只神秘的鸟究竟是什么鸟类。
专家鉴定:
它是海南虎斑鳽
4月16日,雷公山保护区管理局邀请了省科学院野生动物鸟类学专家李筑眉教授,对“神秘鸟”进行鉴定。李筑眉鉴定后确定,其为我国特有鸟种——海南虎斑鳽。
海南虎斑鳽又名海南鳽,分属鹳形目、鹭科、虎斑鳽属。其数量稀少,是我国特有的鸟类,没有亚种分化,分布区域也十分狭窄。因第一个模式标本于1899年采自海南岛的五指山而得名。该鸟的形体和大小都近似鹭,嘴长、颈长、脚长,上体黑褐色,并具有白色斑点,眼后有一条白色条纹向后延伸至耳羽上方,以鱼虾、小螺、昆虫为食。虎斑鳽昼伏夜出,生活习性一直鲜为人知。
长期以来,仅在大英博物馆保存有一副标本,此后近半个世纪没能再获取相关信息,故而又被称之为“世界上最神秘的鸟”。目前已经处于濒危状态,被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ICBP)列入世界濒危鸟类红皮书,我国将其列为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据文献记载,自英国在1899年发现海南虎斑鳽之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才在我国浙江、福建、海南等地的山区发现过其踪迹。20世纪60年代初期,华南动物考察队曾在海南作过多次调查,时间长达数年,也仅在中部山区采到了两只标本。此后一直再没有关于该鸟踪迹的报道。直到去年10月份,广东南岭一科研人员在给领导拍工作照时,意外的拍到了海南虎斑鳽的踪迹。
不过,按照最先发现的时间来看,雷公山首次发现该鸟的时间为8月10日,比广东早。此次在雷公山发现海南虎斑鳽的踪迹,对当地气候环境和物种考察都极具意义。(作者: 王子明 石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