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周明杰)两位到柳荫公园晨练的教授,无意中发现了一块灰褐色的大石头,经考证是一块蓝藻化石。这块石头竟见证了十亿年前北京的海底景观。
<CeNtEr><IMG SRC=http://www.ben.com.cn/BJWB/20020811/curdayimg/0811W1-2.jpg BORDER=1></CeNtEr>
这块被当地居民习惯称为乌龟石的化石,在柳荫亭前装饰环境或供游人歇脚多年。家住公园附近的清华大学生物系两位教授发现了这块石头,觉得这块石头不简单。他们找到了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研究室寻求考证。
接到线索,古生物研究室副研究员王文利赶往柳荫公园。经过鉴别,王教授肯定地说,这就是震旦纪的蓝藻化石。十亿年前,北京曾是一片汪洋大海,这块化石显示了当时的海底景观。记者看到,这块长约90厘米、厚为30厘米左右的石头呈叠层状,一块块如龟壳状的突起,像小馒头一样靠在石头上。王教授说,这是蓝藻因分泌黏液与重碳酸盐发生化学反应而吸附在石头上造成的。以往的蓝藻化石以切面居多,柳荫公园里这块化石能保存得这么完整非常难得。
王教授告诉记者,科学界早有定论:在十亿年前的震旦纪,地球上一片汪洋,这块化石的发现再一次证明了这个结论。这块蓝藻化石不仅有“历史背景”,还非常漂亮。由于蓝藻进行“光合作用”能形成大小不等的吸附圈,一层层摞起来,非常有观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