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上方蓝字“土默特之声”
土默特之声欢迎您
把什板申即现在的把什村,位于北纬40°26,至40 。54',东经110。48'至 111。48,。无霜期为120~150天,年降雨量约400毫米。地质为阴山复杂 结构带,地貌为断层陵带,被阴山山脉之库库哈少(延支山)环抱,处于土 默川中段的大青山下。村北山峦起伏,紧靠石人梁、狮子山,东临此老 山、金峦殿,西至延伸的虎头山,形成一个自然的温和“小气候”带。
村北有大青山大沟(万家沟)和正沟水源,终年川流不息,水质纯净甘 甜,流量颇多,是灌溉村南万亩粮田人、畜饮水之生命源泉。村后的石 灰沟有优质石灰石矿藏,储量甚广,是村民建筑之上好原料。周围山里还 有无烟耐燃之煤矿多处,储量丰富,质地良好,是民众炊事、取暖之尚好 燃料。山上森林茂密,千里苍郁,灌蕨维乔、松柏连抱、白桦耸立。此 外,山枣、野杏、沙棘以及枸杞也漫山可见。放眼望去,碧天白云,风光 翠迭,如画仙境。但由于历史上多次战乱焚烧,加之大肆开采伐薪,山洪 冲刷,水土流失,严重地破坏了森林植被,使之变成荒山秃岭,川原千里 旷了!
把什板申始建何时,现尚无定论。对此,村民和史学界据一些文献资 料研讨推断,有两种说法:
其一,“西汉古城说”。
公元前2世纪,活跃在土默川平原、阴山一带的是匈奴部落。汉武帝 (前140-92)发兵攻击匈奴,“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据《汉书? 地理志》载,因边郡阔远,为管辖计,西汉初年在土默特地区置云中郡、 定襄郡,共32 个属县。把什板申所处地域当属云中郡(今托县“云中城” 之古城村)管辖。其时,据《呼和浩特史料》笫六集陆思贤先生《从考古 看土默特平原的兴衰》一文所述:“现在所知,在土默川平原边缘地带的 古城,大约有十余个,如陶卜齐古城、二十家子古城、黄合少古城、塔布 古城、八拜古城、坝口子古城、白庙子古城、和林古城子古城、毕克齐古 城、把什古城、托县古城村古城、河口古城、章盖营子古城等。这些古城 中有的未见遗迹,如把什古城。"
有史料还载述,上面所说的这些古城毁灭年代在两汉之际。当时,西 汉晚期汉匈两族友好.、王昭君嫁呼韩单于的“蜜月”局面已被王莽构难匈 奴,北方连年战祸破坏。经如此重大社会动荡,土默川遭受前所未有劫 难,“原野荒芜,人口稀落”,十余个古城的消失当不为怪。
据上所述,“西汉古城说”源流有据,把什板申当有两千余年的历 史。但尚有一疑惑,即,“把什古城”是当代考古学家的称谓,在那个 “古城”存在的年月,其名可能不叫“把什”,因把什的村名还有更富色 彩、多有佐证的形成渊源。如此,我们姑且认定把什板申是在西汉时期古 城遗址上开发而形成的似更为合理。
还有些史料,从土默川的地域背景、生产经营等诸多角度,描述了蒙 古土默特部到此后的生息状况,对游牧、农垦、村寨的形成及自然环境有 所反映,这里不妨略作介绍,作为把什板申源流之辅料。
在元朝建立之前,约8世纪中叶居于阴山一带之源于回纟乞或突厥之汪 古部,虽曾受辽、金役属年月不短,但后归顺成吉思汗,并授封管领着大 青山前后的土地,在土默川上有过一番作为。其存留的“掘井开渠”、
“军民相参、耕垦牧养”、“朔方戍马最、刍牧万群肥”和“山边弥弥水 西流,夹路离离禾黍稠”之颂词可视为佐证。说明其时在土默川上便有农 业雏形。既有农业耕作便合有定居村落,由此可见把什板申形成之一斑。
其二,“住有先生的房子之说”。
持此说者,无论从史料,还是人众,都较充分,亦很现实。
现叫把什村的把什板申,“把什”一语,是蒙语"巴格希”(老师)之谐音, 意为住有先生或出“老师”的地方,已约定俗成,故以此意为名把什。
另《把什民小校史》载有: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把什板申新建公 和寺后,便在寺内设立了私塾,有位卓越的蒙古学子嘎勒僧,曾就读于该 “书房”。后因学而有成,且悟性多学,故留在本板申教书,人们尊称 “嘎巴格希”,遂将板申命名为“巴格希板申"。以上说法虽出处不同, 却有一致性,即有执教、任教之意。又考《草原春秋》一书中李猗云先生 关于“板申”考释:蒙语中已有房屋一词,即“格尔”或“格尔伦"。
“板申”一词并非孤立地释作房子。《俺答汗传》载有:“俺答建八大白 兴”、“种禾稼蔬果”。现行蒙古语“白兴"一词,与“格尔”的用法有 截然不同的概念。《全边略记》也说:“板者,华语城也。”因此,“板 申”似汉语“百姓”之谐音,它的确切含意是泛指村庄或村落,并非指孤 立的房屋。那么,“把什板申”的命名,可否说是住有任教先生的村庄?我们还以为,可说成本板申重视文化教育,出现过兴学堂、办教育、有知’ 识渊博的先生更为恰当。
今呼和浩特之前身,阿勒坦汗1572年命名为“库库和屯”。其时土默 特部建有八大板申和“连村数百”之说。
把什板申是否为“百余小板申”之一,虽未见诸史料,但从本板申之 丁、云、荣、康等几大家族之祖先坟莹考察,即以出生于1900年前后的丁 玉昆、云崇权、荣昌、康根成之祖父以上竟有十四~十六代之多。若以人 均寿命60 岁,并每代隔20 年计,可推前到1560年前后,说明把什板申早 建于“大板申城”之前,这完全符合由牧转农、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发 展规律。另外根据公和寺(把什召)之牌匾正面以蒙、满、汉三种文字所书 之"公和寺"匾名,以及背后书刻之63户集资者名字,均为蒙语名,当然 都是蒙古人。据此说明把什板申民众定居放牧、兴农耕种、信奉喇嘛教较 早,在土默特部是一个历史悠久,颇具规模的村庄,距今至少有四百余年 之久。
从上所述,探寻把什板申的渊源,无论“西汉古城说”也好,“住有 先生的房子之说”亦罢,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现称"把什”村名的这 一村庄,的确是一方历史久远,有极深邃人文价值的风水宝地。
转载自《把什村史·上卷》
编辑:任瑞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