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是我们认识过去的一扇窗口,通过出土的各种文物,让我们对古人的生活状态也能有全新的认识。比如,在殷墟遗址的发掘过程中,专家们发现出土遗骸的髌骨和脚趾骨都有磨损,一开始还感到纳闷,直到发现了一件小玉人才揭秘了其中缘由,这究竟是回事呢?下面小编来给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殷墟遗址位于河南安阳小屯村,它是商朝晚期的都城之一,距今已有3300多年的历史。上世纪20年代,小屯村因发现奇怪的“龙骨”而备受关注,后经过专家学者们的研究,确定是商代的甲骨,尤其是甲骨上的文字为我们揭秘了鲜为人知的商代历史。在此后半个多世纪时间里,考古专家们也对殷墟展开了深入的发掘,出土了大量的房屋建筑遗址,祭祀遗址和车马坑遗址等,但其中收获最大的还是妇好墓。
据甲骨文记载,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将军,她也征战四方立下赫赫战功。在妇好墓的清理过程中,专家们出土了数万件随葬品,有青铜器,宝石器,象牙器和各种玉器等。其中,玉器的数量最为丰富,有将近800件不同大小的玉雕,如跪坐玉人就是最独特的一件玉器之一。跪坐玉人高约7厘米,雕刻的栩栩如生,仔细观察发现玉人表情肃穆,双手抚膝跪坐,故此得名。专家们表示,跪坐玉人的发现意义重大,它让我们知道了古人的一种习惯——跪坐。所谓“跪坐”,顾名思义就是跪着坐,这样的解释看似矛盾,但跪坐玉人却为我们展示了如何跪坐,即双膝跪地,然后臀部坐在脚后跟上。考古研究表明,椅子或凳子到汉代才出现,因此在商周时期的古人是没有“坐”的,只有“跪坐”。
在《礼记·礼器》中记载“夏礼质,以尸是人,不可久坐神坐,故惟饮食暂坐,不饮食则立也”,这句话告诉我们古人为何要跪坐,其原因是“尸祭”,即当时的一种祭祀活动,要用子孙扮成祖先神灵,然后祭祀者做出跪坐的姿势祭拜,因此跪坐也是一种礼的要求,所以不管是任何人,在祭祀或者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要遵守这种礼的约束。值得一提的是,正是这件跪坐的玉人,还为专家们破解了一个难题。
在出土跪坐玉人之前,专家们在一些墓穴和陪葬坑中,也发现了不少的古人遗骸,其中大部分保存完好。专家们经过研究,发现这遗骸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他们的髌骨和脚趾骨都有磨损,但不过磨损的程度各不相同,有的轻微磨损,有的中度磨损,还有的严重磨损。专家们都很好奇,这些人究竟是怎么了?就在专家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跪坐玉人给了专家们灵感,即这些人都是长期跪坐才导致髌骨和脚趾磨损。另外,通过不同的磨损程度,专家们也还能确定这些人的身份,严重磨损的肯定都是贵族,他们不需要劳作,终日跪坐论事和祭祀,而磨损小的一般都是奴隶,他们每天都在不停的走动劳作。
由此表明,跪坐对身体有很大的伤害,但是当时的人或许并不这么认为,毕竟这对他们来说就是正常的礼仪。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改变,在汉代逐渐出现了凳子,可以直接坐在凳子上,但是当时社会的主流仍然还是跪坐。再到魏晋时期,中原和北方民族的交流不断深入,因此也受到胡人的影响,于是“胡床”传入中原,此时人们开始在胡床上半倚半靠或者是坐着,而这里的坐姿也被称之为“胡坐”。再到唐宋时期,古人就基本上不再跪坐了,并且还把跪和坐分开了,跪就是单纯的双膝跪地,通常是行礼的姿势,而坐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理解的坐。
通过跪坐玉人,我们对古人的生活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对跪坐本身也有了深入的理解。在我们看来,虽然跪坐是一种传统的文化,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它也在变得不合时宜,因此就慢慢地被淘汰,而这一过程却十分漫长,以至于需要几百的时间才能改变,而这背后也需要莫大的勇气……
参考资料:
《古代人的日常生活》作者:讲历史的王老师;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