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众考古中心副主任徐进。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林楠 摄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记者 林楠)考古,离你我并没有想象的那么远。9月23日,一场沉浸式考古文学课堂在重庆文物考古研究院举办。
这堂课的主讲人是专业的考古工作者——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共考古中心副主任徐进,听课的“学生”则是通过网络报名的文学爱好者们,其中不乏重庆本土知名作家。
近2个小时的讲座里,徐进将考古与文学的牵绊娓娓道来。商周青铜器铭文与叙事文学有什么样的关联?秦汉简帛如何呈现了早期文学?考古视野下的汉代七言与乐府诗有什么不一样?隋唐时期的碑刻资料与中古文学的关系在何处?徐进一一在讲座中为人们解惑。他还讲到,近现代,不断涌现的考古发现成果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丰富材料,与传世文献相结合,催生了新的学术增长点,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开垦了新的沃土。
山城这片沃土曾出土过大量珍宝文物,商朝青铜、东汉云碑、南宋摩崖……无一不承载着文学的发展,是我们对文学起源探索的方向。“作为考古工作者,我们思考得更多的是,如何把这些遗产变成成果,如何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反馈给广大人民群众。”徐进说,“文艺作品是很好的载体,同时,考古资料也能刺激文艺创作。”
“举办这次活动是有深远意义的。”渝中区作协主席强雯表示,“作为渝中区青年作家培养计划的内容之一,把考古文化引入到作家中来,是因为考古文化越来越多地进入公众视野,不再是单一的物质,不再仅仅是有朝代的器物,而是承载着风俗文化、源流、民族习性、地缘政治、文学叙事功能的媒介。考古的意义在于透物识人,同样适用于作家。这里的人,它代表着人性,代表着文学性,它是一条深邃的、不为人知的艺术之道。”
(本文来自新重庆客户端APP,请至各大应用市场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