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至1957年,对于明定陵(明神宗朱翊钧的陵寝)的考古发掘是轰动中国考古界乃至世界考古界的一件大事,在考古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不过,从明定陵的考古发掘实际来讲,由于当时考古条件和技术水平都比较低,所以这次考古发掘也是一次对珍贵历史文物的毁坏。
其实,早在明定陵考古发掘之前,在1955年10月的时候,就主要有五位历史学家和文化学者联名提出了考古发掘明朝皇帝陵的计划,当时的考古发掘目标是明长陵(明成祖朱棣的陵寝)。但由于一直探查不到明长陵的墓道,这才转而对明定陵进行考古发掘。
当时,这五个联名提出考古发掘明朝帝陵的人分别是,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中科院院长郭沫若、文化部副部长沈雁冰、人民日报社社长邓拓、中科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所长范文澜。这五个人有的是著名的历史学者,有的则是文化界的名流。他们后来都怎么样了呢?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一、吴晗是浙江义乌人,曾在清华大学担任历史学教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也是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新中国成立之后,吴晗担任北京市副市长一职,分管文化教育领域工作。当时,吴晗是考古发掘明朝帝陵的主要推动者,也是他多方联系联名提出发掘明朝帝陵的计划和申请。1969年,吴晗在“文革”中含冤惨死,终年60岁。
二、郭沫若是四川乐山人,不仅是近现代文化巨匠,同时也是一位历史学家。新中国成立之后,郭沫若先后担任过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在文化领域有很高成就。当时,郭沫若也是考古发掘明朝帝陵的积极推动者,后来还曾极力推动对唐朝乾陵(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合葬陵寝)的考古发掘,不过没有得到批准。1978年,郭沫若因病长期医治无效去世,终年86岁。
三、沈雁冰就是著名作家茅盾,他是浙江嘉兴人,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之后,沈雁冰曾担任过文化部副部长一职。当时,在吴晗的主导之下,沈雁冰也联名提出了考古发掘明朝帝陵的申请。后来在“文革”中沈雁冰遭受到了冲击,于1981年因病去世,终年85岁。
四、邓拓是福建闽侯人,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同时也是一位历史学家。新中国成立之后,邓拓曾担任过人民日报社社长。当时,邓拓也是极力推动对于明朝帝陵的考古发掘工作,毕竟这将是轰动全世界的大新闻。在“文革”期间,邓拓遭受很大冲击,于1966年含冤自尽而亡,终年54岁。
五、范文澜是浙江绍兴人,是近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曾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担任历史学教授。新中国成立之后,范文澜曾担任过中科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所长,当时考古发掘明朝帝陵对于范文澜来说,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因此他积极参与其中。后来在“文革”中,范文澜遭受到冲击,于1969年在北京病逝,终年76岁。
64年前,5位联名发掘明皇陵的人都有谁?他们最后都怎样了?
中国人的文化有几千年,而古人的历史我们现代人能得知除了传下来的史料记载、人民流传之外还有一种得知方法就是古墓。古墓就是古代人去世之后的墓地,一般来说中国的古墓都是很有历史价值的。中国人向来讲究入土为安,觉得人死之后会有另一个世界,所以对于墓很是讲究。皇帝对于皇陵也是很讲究的,修建的皇陵要大、要豪华,皇帝在生前享受着天下最好的,死了也是要享受天下最好的。到了近代,皇陵的研究价值更是高,而在1955年的时候曾经有五个人联名发掘了明皇陵,他们后来的怎么样了呢?
考古专家与盗墓贼不同的是他们主要是保护文物,不会轻易地开挖,但在之前考古业的技术其实还不是很齐全。在这种情况下,本来是不应该挖掘大型古墓的,但是有五个人联名请求挖掘明朝的皇陵。他们准备挖的是长陵,也就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墓。
但由于长陵太大,所以就只能选择先挖后续皇帝陵墓,万历皇帝比较倒霉,他的陵墓不是很大,在位时间比较久有研究价值。于是就选择了挖掘定陵,最终的结果是因为技术不够、保护措施的不完善,大批文物没能保存下来。也是从这之后我国除非抢救性,就不再主动的挖掘皇陵了。而当初联名提议挖掘皇陵的人之中必说的就是郭沫若。
据说郭沫若曾经还想挖掘秦始皇陵,但秦始皇陵比其它的陵墓要大得多,贸然挖掘必会造成很大的损失,所以被拒绝了。他还想挖中国唯一一个有两位皇帝的乾陵,同样被拒绝了。郭沫若这个人确实是个多才的人,在诗歌上有很大成就,研究历史学也有成就。不过他的考古造诣有点误人子弟,导致了定陵不可挽回的损失。郭沫若在十年的时间里有个儿子被迫害自杀,但他却活得好好的,1978年6月12日才因病去世的。
吴晗,中国著名历史学家,他也是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在西南大学、清华大学任教过。好的方面来说他在历史学中治学是很严谨的,他写的《朱元璋传》有比较重大的影响,在他的笔下,写出了一个历经磨难的放牛郎是如何成为一个猜忌心极重又勤政爱民的帝王。另一方面来说吴晗又是极力主张挖掘长陵的人,这是为了研究明史,因为朱棣可以说是除了朱元璋之外明朝最值得研究的皇帝。吴晗的下场相对郭沫若来说比较惨,十年混乱的时候他因为历史剧被指责,受到批判,1969年10月11日被迫害致死,骨灰至今下落不明。
邓拓,从小喜欢文学艺术,喜欢研究古代绘画,也收集了不少古代珍贵的绘画作品。比如说唐寅的《湖山一览图》、苏东坡的《潇湘竹石图卷》等等,他和吴晗的关系比较好。后来在参与明皇陵的发掘之中他也成为了联名五个人之中的一个,批斗的时候吴晗是第一个,邓拓也没有幸免,1966年5月18日,他含冤而死。
范文澜,也曾自爱北京大学、中国大学等多个学校任职,历史学家。他在历史学上有好几本作品,中国近代史的上册还有中国通史简编他有负责修订过,他跟郭沫若、吴晗的心思一样,研究明朝的历史,因此也跟着提出了挖掘明皇陵。在吴晗跟邓拓受害中,范文澜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1969年7月29日去世。
还有一位就是沈雁冰了,也就是茅盾,他跟邓拓一样不是历史学家,但对于文学方面比较有研究。不知道出于什么想法,文人的茅盾也提出要挖掘明皇陵,这位的下场也不太好。在那段时间里,吴晗、邓拓、范文澜相继被迫害,茅盾也是受到了部分冲击度过了那段岁月。1981年3月27日,茅盾也去世。
挖掘明朝万历皇帝陵,为何说是考古界的一次重大悲剧?
因为这个墓穴没有被考古学家所挖开,用尽了各种方法,还是没有办法。
明十三陵是唯一一座被考古学家发掘的墓葬,历来为后人所关注。然而,明定陵的发掘又被称为“考古史上的一场悲剧”,这与当时文物保护技术的不成熟、当时文物保护意识的薄弱以及当时特殊的历史时期密切相关。因此,经过对明定陵的发掘,中国已经得出结论,皇陵不能随便挖,这是明定陵发掘悲剧的教训。
明朝万历皇帝朱一君的陵墓,也是考古学家唯一发掘的皇家陵墓,这已成为中央政策它的挖掘可以说是一个意外,当时的北京市副市长吴汉最初提出了挖掘计划。作为著名的明史专家,吴、汉两人都渴望了解明朝皇帝墓中的文物1955年底,由吴汉发起,郭沫若、沈雁兵、邓拓等签署的考古规划报国务院批准。
经过近一年的勘探和发掘,考古队没有找到地下宫殿的入口,次年5月17日,考古人员发现了地下宫殿的外墙(金墙)。这堵墙一出现可以说是它离地下宫殿的入口不远,考古学家在地下宫殿的入口金刚墙上发现了一个神秘的梯形开口定陵地宫重见天日,但也给地宫遗址和万历皇帝及其两位皇后的遗骸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过去的人一直都认为,去世人的陵墓是不能去碰的,据说是阴气太重,但这也只是迷信的说法,不代表科学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