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拜马未都的朋友们,都将其敬称为“马爷”。诸多“马扎”(注:马未都粉丝的昵称)可能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马爷无论在鉴定他人文物还是拿出自己文物让别人欣赏,以现有资料来看,从来都不戴白手套。于是乎,大家就很好奇,究竟是马未都水平不到还是不敢?以致于给网友造成错觉,马爷不想把真品给别人看。
其实,持有这一看法的网友,还是对马爷了解不深。马未都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就已经开始接触文物。他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实战和理论相结合,兴趣是最大的老师。再加上马未都经营有道,手头一直很充裕,可以捡漏大量真品,眼光也被养的很毒。所以,马未都对于文物鉴定还是有一定发言权的。
马未都表示,文物鉴定一般不需要戴手套,戴白手套的都是装腔作势,给外行人看的。这又是为什么?马未都指出,戴手套的初衷可能是为了保护文物,结果可能适得其反。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瓷器鉴定中,最忌讳的就是戴白手套。白手套质地光滑,稍不注意就会从手中滑落,轻则百八十万,动辄就成千上万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大部分鉴宝节目都是外行,最明显的就是《古董局中局》,许愿戴着白手套鉴定瓷器,还拿着四处乱晃。就视觉效果来看,确实是漂亮,极具艺术观赏性,可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做到。在两相互不认识的情况下,随手拿别人的瓷器,是一种破坏行规的表现。可回归到电视剧中,为了追求视觉效果戴白手套,也就是给外行人看的。
就算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戴白手套,可也有戴白手套的情况。第一种情况纸质书画,这是必须要戴手套的。众所周知,一幅书画有没有艺术价值或者收藏价值,就是看能不能保证完整如初的状态,倘若不戴白手套,手上的汗渍就会破坏墨迹,导致不可逆转的伤害。
第二种情况常见于考古,为了保护文物出坑后的状态。比如出土的玉器、青铜器等,一不小心就毁了,戴白手套也是很有必要的。在这里需要补充一点,不仅出土玉器要戴白手套,而且在鉴定高古玉器的时候,也是很有必要戴白手套的。毕竟,高古玉器是出了名的难伺候,无论是沁色还是玉质都是非常的娇贵。
马未都是一个在收藏界摸爬滚打数十年的老江湖,对于文物鉴定过程中的细节也是非常清楚的。因而,马未都所言“文物鉴定一般不戴手套,戴手套的都是骗子,给外行人看的”,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参考资料:
[1]马未都:戴手套拿文物的大多是骗子 涨知识了 . 观复嘟嘟丁酉版
[2]马未都大话商业 . 《波士堂》20130630
马未都:我鉴定文物不戴手套,为什么说戴手套的多数是伪专家?
马未都在古董行,不敢说是排名第一的大佬级人物,最起码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毕竟,人家在古董行风生水起的时候,好多人还不知道怎么一回事就错失了人生第一桶金。马未都捯饬文物的时代,恰恰是文物满大街白菜价的时代。千载难逢的时机,就这么眷顾了马未都。马未都可谓是名利双收,尤其是文物鉴定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因而,马未都言其“我鉴定文物不戴手套,戴手套的多数是伪专家,忽悠外行人”,这还是很有说服力的。
鉴定文物戴手套,这基本上是文物鉴定类电视剧的套路。以行文考究著称的马伯庸所著《古董局中局》的许愿,鉴定珍贵瓷器也是戴着白手套。实际上,按照马未都多年的经验,戴白手套是分场合的。换言之,鉴定文物戴手套的多数是伪专家,动机多半是为了忽悠外行人。马未都就表示,我鉴定文物就不戴白手套。马未都这么说,也不是在忽悠人。大家可以看马未都鉴定文物的视频,基本上很少戴白手套。
戴白手套这一路数,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是很简单的一件事,但是于收藏而言,鉴定无小事。毕竟,对普通人来说,一件文物可能是身家性命担保,鉴定失误就会让人家倾家荡产。因而,文物鉴定务必是慎之又慎。马未都表示,鉴定文物过程中,尤其是鉴定表面光滑的瓷器,严格意义上是不能戴白手套的。这里头的学问大了,瓷器本身就很光滑,戴白手套就会减小瓷器表面与手套的摩擦,一不留神就咣当一下掉地上了。
所以,在古董行中,基本上所有的鉴定门类都没有硬性要求非要戴白手套。马未都据此判断,敏锐指出戴白手套进行文物鉴定的人,基本上都是伪专家,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忽悠外行人。马未都又指出,在古董行的文物鉴定中,通常要求鉴定字画与高古玉器戴白手套。这主要是因为字画表面历经百年甚至千年,已经变得非常脆弱。倘若不戴白手套,人手上的汗渍就会对珍贵字画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说完书画,再言高古玉器,大家估计心里头又犯嘀咕了。高古玉器在鉴定的时候,要求务必保持文物本身的基本形态。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要求戴手套。毕竟,一件真品高古玉器价格都是数十万起步,弥足珍贵啊!马未都着重强调,两大门类要求戴白手套,其他鉴定门类,则不要求戴白手套。倘若非书画与高古玉器戴白手套鉴定,戴着白手套鉴定,就极有可能是装腔作势,就是我们所说的伪专家。
马未都言他人不敢言之言,直言了当地说出古董行中这戴白手套的潜规则。古董行真假难辨,与其说是为了鉴定而鉴定,倒不如说是鉴定人心。马未都相对于其行里人来说,还是属于那种比较有良知的鉴定家。就冲着马未都所说“我鉴定文物不戴手套,戴手套的多数是伪专家,忽悠外行人”,就当得起马先生这样的称呼。大家对于马未都所说的戴白手套,有何高见呢?
马未都:外行人用利兵器,为什么内行却多选钝兵器?
在我国的冷兵器发展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兵器,老祖宗早已经用高度概括的词句总结出了十八般兵器之说。在冷兵器时代,利钝兵器的转换使用很有必要。怎么一个使用法?归根到底还是因人而异。马未都就表示这个外行人会使用利兵器,用明晃晃的兵刃来吓唬人,这内行却是深谙此道多选钝兵器,以力伤人造成内伤。马未都的这个说法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国的冷兵器单一的以长度划分,可以分为长兵器与短兵器。倘若以杀伤力划分,又可以分为利兵器与钝兵器。按照我们正常人的思维来看,这快刀斩乱麻,讲究的是以快取胜。大家注意看武侠小说中,手中兵刃头发丝刺溜一下那么一吹就断了。以此来强调手中兵刃的强悍,可见利刃兵器的影响力非同一般啊!至于这钝兵器,都是锤什么的,看起来比较笨重没有什么杀伤力。
其实,不是这样的。按照马未都的说法,这内行人跟外行人会不会使用兵器,看选取兵器就能看出来。马未都说这外行人,选取兵器就找那种利兵器来用,感觉阵势上比较吓人。其实,这就有一个误区。在外行人看来,这利兵器看着明晃晃的,杀气很足。其实,不是那么一回事,有时候霸气侧漏也不是什么好事。马未都表示,真正的高手那是不会让你看到这个杀气的。所以,真正的内行多选钝兵器。
马未都进一步强调,这钝兵器有一个好处,可以很好的隐藏这个杀气。大家伙都知道,中国人不管做什么事情,都特别强调一个含蓄内敛,这杀气也是一样得藏着掖着。一方面为了以静制动,另一方面为了麻痹敌人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马未都也是一个冷兵器的资深藏家,没少收藏什么棍棍棒棒,甚至于冷门的清代江湖防身暗器他都有,可想而知他对冷兵器是怎样的一个执念。
马未都拿锤子作为佐证钝兵器厉害的一个证据,他指出不要看不起锤,这是个厉害的家伙事儿。倘若在古代的江湖中或者战场上,谁要是挨上那么一锤,估计十有八九那是受不了的。那么大的一个锤,身体任何一个部位挨一下,那都是非死即残。要知道,在冷兵器时代能使得上钝兵器的人,那都是力气比较大的人。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抡一个大锤,刺溜一下过去了,加上惯性,那种杀伤力还是比较大的,不是一般人能够受了的。
所以,马未都说外行人用利兵器,内行却多选钝兵器,以力伤人造成内伤。不得不说,这还是有一定道理的。看来,老祖宗的冷兵器确实是厉害,还有这么多的门道啊!不过,这也从侧面说明了马未都的博多识。这冷兵器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可是总能够给人们以各种各样的震撼。人们无法想象,历史上的老祖宗如何靠着这五花八门的冷兵器来开疆拓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