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在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二里头村,今年57岁的村民王丛苗还有另一个身份:考古技师。从扛锄头到拿洛阳铲,王丛苗参与考古工作已经38年,参与发掘的遗迹有数百处,发表考古绘图1.6万多幅。
初见王丛苗,是在考古现场。只见王丛苗双手紧握洛阳铲,奋力向下探再缓缓拔出,从铲头带出的泥土中,她似乎发现了什么。旁边,是围着她的几名学生。
“土坷垃大小不一,质地松软,包含物较多且杂乱,挖到‘垃圾坑’了!”王丛苗说,考古中把“垃圾坑”称为灰坑,是地层包含人类活动遗迹的显著标志之一。学生们屏息凝神,听老师详细讲解各类土壤的特点。
“王老师讲课都从实践经验出发,朴实、准确的讲解,对我们很有启发。”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一名硕士生说,同学们都爱听王丛苗讲课。
一个月后再看,钻探到灰坑的地方,已经被开辟成了4米乘4米见方的发掘探方,王丛苗手绘的10多幅遗迹图、出土文物图和地层图也刊登在了相关网站上。
王丛苗是怎么和考古结缘的呢?1983年,社科院考古所二里头工作队向遗址所在的3个村子招收考古技师,辅助发掘工作。第三次高考失利的王丛苗仿佛看到了人生转机,“那时候觉得能和这些考古队的文化人一起工作,也算是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王丛苗满怀信心和期待,面试官看着她的瘦小身板却直摇头。“考古是个体力活,小姑娘你能干吗?”“怎么不能?”干惯农活的王丛苗使出浑身劲儿,拿起洛阳铲“噌噌噌”往下挖,不一会儿就挖到了两米深。手磨破,肩累酸,她的诚意却打动了考古队。简单培训后,一把手铲、一把铁锨,王丛苗拿着最简单的工具上了岗。
考古工作需要耐心和细致。每天挖土、识土、绘图,都要小心翼翼,处理文物、遗迹表面的泥土也不能喘大气。繁复枯燥的工作,让很多人失去了兴趣,同一批加入考古队的10个人大多离开,王丛苗却选择留了下来。
刚开始工作的王丛苗很是吃力。文笔差,写个报告咬断笔、挠破头,一整晚也才写了半页纸。
“不会写就拿着专业书籍、考古报告翻来覆去读背。”王丛苗说,在每一个考古现场,她都来得早、走得晚,“起点低,更要加倍努力。”工作中,王丛苗发现自己对考古绘图颇感兴趣,就白天画、晚上画、年年画,提升绘图水平,如今已发表考古绘图1.6万多幅。
“丛苗老师已经是我们考古队的主力绘图师了,在国内考古界也有很重要的位置。”社科院考古所二里头考古队领队赵海涛说。
王丛苗说,考古发掘往往多年探索难有重要发现,但一朝有所得便让人激动不已。1993年,她参与发掘祭祀区,独立发现了一处古建筑的地基;2002年参与发掘宫城东墙和道路,同年又参与发掘绿松石龙形器,并且绘制了精美考古绘图,在学术刊物登出后吸引了世界考古学界的目光。
跟考古打交道的这些年,王丛苗一路前行、一路收获:获评社科院考古所考古高级技师,作为主力绘图师参与的大型考古报告《二里头(1999—2006)》《洛阳盆地中东部先秦时期遗址》先后获评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科研成果……
2018年,王丛苗当选为河南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如今,她有了新的思考。“二里头遗址博物馆和二里头遗址考古公园已经面向公众开放了,如何加强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播?”她心心念念的还是心中的考古和脚下的土地。
《 人民日报 》( 2021年08月06日 15 版)
二里头遗址在哪里?二里头遗址为什么被认定为夏朝国都?
二里头遗址是我国考古发现重要遗址之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确定的六大都邑之一,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里头遗址位于洛阳的偃师区境内,范围包括二里头、圪垱头和四角楼等三个自然村,面积不少于3平方公里。
二里头遗址如今一般被认为夏都,但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的是,二里头夏都的定位实际上是存在争议的,这是因为夏朝的确认目前在考古学界都存在着争议,既然夏朝都存在争议,自然夏都也就存在极大的争议了,二里头只能说是最可能是夏都的地方。
二里头遗址的身份确定实际上很有传奇性也几经波折。二里头遗址是1959年被发现的,二里头遗址所代表的文化被称为二里头文化,距今大约3800年至3500年之间,而在二里头文化发现的初期,也就是60年代到70年代,当时的考古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二里头是商代早期的都城,也就是说当时认为二里头是商都而非夏都。那么二里头的身份是怎么从商都变成夏都的呢?
二里头身份的转变并不是因为在二里头发现了什么足以一锤定音的证据,证明了其夏朝都城的地位。而是因为偃师商城的发现。偃师商城发现于1983年,同样是国家文物的重点保护单位,偃师商城的年代推测在3500年至3300年左右,时间上紧挨着二里头。而且偃师商城只从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其所在同样在洛阳偃师与二里头的距离不过二十里。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二里头是早期的商都的话,那么当时的商人为什么会舍弃二里头又在如此之近的地方重新修建一座都城。
偃师商城的发现更加接近于历史中商代都城,而且其文物也与后续的商代文化传承性更强,所以其商城的地位越发固定。而两者位置的高度接近,在历史上并没有记载此处拥有商代的两座都城,于是二里头的地位就开始动摇了起来。偃师商城如果是商都那么二里头是什么,比早期商都更早的,自然就是夏都了,于是二里头的地位就这么被大多数的考古学家认定了下来。然而因为二里头没有发现任何的文字记载的信息,所以二里头到底是夏朝晚期还是商朝早期的都城,或者有其他的身份,仍然有部分的考古学界提出质疑。
二里头考古发掘的主持者许宏自己都认为,二里头的身份如今就认定还为时过早,就如同当初将其定位商都一样,就目前而言不论是商都还是夏都其实都缺乏足够的支持与证据,唯一无可置疑的是二里头是我国早期的一处王朝都城。
夏朝有没有文字?二里头遗址考古发现了什么秘密?
导读:商朝人虽然有成熟的文字,却不习惯于刻在更易保存的青铜器上,若不是有喜欢祭祀、占卜的好习惯,我们也不可能看到今天的甲骨文。夏朝文字至今仍未被发现,二里头遗址出土的一件文物暗示,或许是我们至今没有弄清楚夏朝文字的载体是什么。
中国传世的史书中,一般以三皇五帝做为上古历史的起点,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距今久远,或在四五千年至七八千年以前乃至更为久远,时间跨度亦可能很大。五帝为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因五帝时代下承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夏朝,时间约在距今4000年到5000年之间,中华文明所号称的上下五千年就是从黄帝时代算起的。
世界上的文字多是由象形文字发展而来
但目前尴尬的是,中国在夏朝之前的历史一般不太被外国所认同,如美国、日本的历史教科书,虽然提及中国的夏朝,但并不如像商朝、周朝之后的朝代更被认可,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在商朝之前的历史并没有“自证”的文字材料出土。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洛阳“二里头遗址”,虽然二里头遗址与传世文献中记载的夏王朝王畿地区异乎寻常的一致,但因为仅仅出土了零星的陶文,并没有像殷墟那样出土有系统的、可辨认的且记载当代历史的甲骨文,所以一直无法被盖棺定论为夏朝的都城遗址,然而,夏朝真的不存在系统的文字吗?
美国佐治亚州的《世界历史》
惟殷先人,有典有册:商朝不仅仅是有甲骨文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出现在5000多年前的尼罗河流域和两河流域,古埃及和苏美尔人用芦管或骨棒削尖为笔写在“纸草”和泥板上。相比来说,中国的甲骨文出现的就比较晚了,出现在距今3300年前后的商朝中晚期。商王朝在盘庚迁殷之后,迎来了稳定的发展时期,才诞生了甲骨文。但如果你认为商朝的文字载体仅仅是甲骨那就大错特错了,甲骨文仅仅是商王朝拿来祭祀或占卜用的,并不是用来记史的,根据《尚书》中记载:“惟殷先人,有典有册,殷革夏命”,意思是:当时的殷朝(商朝)的先人,就已经有书册了,记载了成汤灭夏的事。说明了早在商初就有了记事的简册,也就是说有了书。然而相关涉及商朝遗址的考古并没有发现除甲骨文、金文之外任何其他有文字的载体,于是我们不禁要思考,我们是不是丢掉了商朝之前的文字载体?
文字载体的变迁
我们是不是丢掉了夏朝的文字载体甲骨文能被我们看到很偶然,如果不是商朝人有祭祀和占卜的好习惯,我们恐怕就没那么幸运能看到了它了,是因为它是刻在不易腐烂的牛肩胛骨或者龟壳,才能保存3000多年后依然能能被我们看到,这点与尼罗河流域和两河流域的石板书和泥板书一样,都是不易腐烂的。
从现存甲骨文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从事物由由无到有的发展规律来看,甲骨文肯定不是突然出现的,在甲骨文之前必定有一种未被我们发现的文字。
世界各地古文字特点
二里头遗址被视为夏文化探索最重要的遗址,就是因为没有发现可以自证的文字而无法捅破“夏都”那一层窗户纸。但从考古中的种种细节来看,夏朝的文字或许是存在的,考古学上的龙山时代已发现的一些陶器符号,具有明显的文字特征,龙山时代正处于夏朝之前,随后的二里头遗址也发现有零星的陶文,这些情况表明,夏朝有文字使用,或许不是空谈。大胆猜测,夏朝人不习惯于在陶器或者青铜器上镌刻文字,他们的文字载体或许是诸如木头、树叶或者丝帛物,因年代久远腐烂而无法被发现,正如商朝人,虽然有成熟的文字,但也不习惯于刻在更易保存的青铜器上。
这点在二里头发现的文物中也能发现端倪:二里头遗址曾经出土过绿松石龙形器,这些绿松石片原本是粘在某种有机物上, 因其所依托的有机物已腐朽, 仅在局部发现白色灰痕,所以这些绿松石发现的时候已经是松散地嵌在泥土中了,原有的有机物已经不见踪影了。二里头遗址出土的这件文物或许暗示:夏朝的文字会不会是习惯于刻在木头等有机质上,几千年的变迁,他们已经随着文字载体的消失而不见了,这或许是我们至今没找到夏朝文字的原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