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最新数据,请稍等......

考古一百年重现中国,新时代考古工作回顾

历史趣闻     2023-8-12     点评:7举报

来源:微信公众号“光明文博视”(guangmingwenboshi)

640

西沙珊珊岛水下考古 资料图片

导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物考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就考古工作作出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2020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就考古工作发表重要讲话。2021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文物领域规划首次上升为国家级专项规划。2022年4月,国家文物局发布《“十四五”考古工作专项规划》,考古工作定位更加清晰,目标任务更加明确,考古事业进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取得重要成果。

在喜迎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我们浏览中国考古这十年取得的成就,撷取其中的几个片段,以期折射出——这十年,我们迈向考古强国的足迹。

对于考古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黄金十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波涛涌动的海疆,到白雪皑皑的塞北;从一马平川的草原,到沟壑纵横的山区;从雪域高原到鱼米之乡,从中原腹地到大漠戈壁,8800多项考古发掘项目陆续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成果丰硕,深海考古实现“零的突破”,在基本建设考古中抢救保护大批珍贵文物,考古工作为塑造全民族历史认知提供了有力支撑。

这十年,中国从考古大国迈向考古强国的步伐扎实稳健、铿锵有力。

手铲释天书 厘清文明脉络

何以中国?知道从哪里来,方知向何处去。“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每位中华儿女都曾有屈原一样的好奇,悠久的中华文明何时形成,与其他文明相比,起源、发展之路有何特点?

十年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成果多点开花、繁星满天,中国的历史轴线不断被拉长。

这十年,考古确认了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明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文明。扎实严谨的考古成果打破了西方学术界对“文明标准”的话语垄断,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由11条人工堤坝和山体组成的水利系统是迄今所知世界最早的成熟水坝系统;高度发达的稻作农业,又为以制作精美玉器为代表的专业化手工业提供了经济支撑;而以用玉制度为核心的礼制则表明这里已经出现阶层分化、权力分配。这一切都向世界昭告:良渚社会已从荒蛮的史前期踏入文明的社会,“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并非传说!

640

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出土的神人头像 资料图片

这十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持续不断地探索,考古人用手铲诠释了区域文明的涓涓细流是如何百川归海,最终形成中华文明的。

中华大地的文明之光并非良渚一处独亮,还有牛河梁、凌家滩、双槐树、石峁……从西辽河到长江中下游再到黄河流域,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距今5300年前后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如同满天星斗,共同光耀着世界东方。而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以二里头为代表的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其文化影响力向四方辐射,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640

河南淮阳平粮台遗址出土的龙山时期玉冠饰残片 资料图片

这十年,“考古中国”的边疆考古成绩斐然。新疆和青藏高原地区的遗珍不断被发现,新疆石城子遗址、北庭故城遗址,西藏玛不错遗址、当雄墓地,甘肃白石崖溶洞遗址、青海都兰热水2018血渭一号墓等考古成果,为人类起源、农业起源、古代人群迁徙、史前文化发展与环境变迁等研究提供了关键证据,在汉唐军政建置体系、高原丝绸之路及南亚廊道等重要课题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还原中央政府有效治理和管辖西域的历史,提供民族文化大融合的历史见证。

640

西藏吉隆贡塘王城遗址 霍巍摄/光明图片

这十年,8800余项考古发掘项目,用丰富、翔实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实证中华文明延绵不断、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发展脉络。

科技溯根源 解读文明密码

今年三星堆遗址的考古现场“科技感”十足。一排连体的玻璃房子搭建起高科技加持的“考古方舱”,考古工作者在里面身着防护服,通过多功能考古操作平台,在可升降可旋转的工作台上“悬空”发掘;声光电智能化设备实时传输文物信息给专家,进行线上“会诊”;最新的环境调控系统保证了发掘舱的恒温恒湿;有机实验室、无机实验室、应急分析实验室、微痕应急保护实验室等被搬到考古现场,实现对文物第一时间的保护与研究……30余家单位组成的多学科专业团队携手,田野考古、实验室考古、科技考古、文物保护深度融合,开创了新时代考古工作的新模式。

这十年,从传统的“手铲释天书”,到各种“黑科技”大显身手,科技成为考古发展的新动力、新引擎。考古技术装备不断升级“上新”,考古研究领域不断跨界“出圈”,科技深度参与考古田野调查、勘探、现场发掘、资料整理与研究分析、文物保护的全过程中,多学科协同“作战”的趋势与效果日益彰显。

深陵变高谷,沧海化桑田。史前的二里头地区山川湖海何貌?科技考古拨开三千多年前的超大型都邑二里头的云雾和谜团,还原数千年前的生活场景。通过环境考古,学者们推测出当时的二里头,北依邙山、南傍伊洛河,气候湿润、土壤肥沃、动植物资源丰富;民以食为天,动植物考古勾勒出二里头居民的食谱:肉食以猪肉为主,主食以小米为主;手工业考古发现,当时金属器和玉器的专门性技术更加完善,已出现贵族专用的陶器生产部门。

这十年,跨学科研究、多学科携手已成常态。化学、生物学、物理学、地质学、大气科学、环境科学、体质人类学等前沿学科纷纷与考古“联名”,考古材料科学、分子生物考古等分支学科不断壮大……科技助力考古向精细化、纵深化发展,多维度解读古人留下的信息。

640

甘肃白石崖溶洞遗址古DNA分析沉积物样品的采样 资料图片

水下觅明珠 打捞沉没文明

百年前,清末中日黄海海战爆发,北洋水师中被誉为“亚洲第一巨舰”的定远舰受损搁浅后,为了不落入敌人手中,毅然选择自爆,在硝烟中壮烈地沉入大海。百年后,为了接定远舰回家,水下考古人用了三年时间,每天迎着晨曦出发,背负近30斤的装备下潜,终于拨开重重泥沙,打捞出定远舰的铁甲残骸,这段悲壮辛酸的历史也被一同唤醒。

这十年,致远舰、经远舰、定远舰等甲午海战沉舰相继被发现,开创了中国海域近现代沉舰水下考古的先河,探索出了一套独特的水下考古调查发掘方法;伤痕累累的铁甲残骸,警醒着人们以史为鉴,勿忘面海而兴、背海而亡的道理。

中国是海陆兼备的文明古国,拥有绵长的海岸线和辽阔的海洋国土,内陆也遍布河流湖泊。沉船、古城址、码头……先民创造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如粒粒明珠散落水底,水下考古承载着打捞沉没的文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之重担。

这十年,水下考古扬帆出发,开辟新航程。2019年我国第一艘水下考古专用船“中国考古01”交付使用,我国水下考古装备设施水平已居世界前列;这十年,深海考古实现零的突破,借助“深海勇士”号载人潜器在西沙实施了首次深海考古调查。我国水下考古一步步实现由浅海向深海的挺进。

这十年,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线的港口遗址考古和沉船考古成果频出。

从1987年在广东省阳江海域的偶然发现,到水下调查、整体打捞、全面发掘,“南海一号”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从无到有再到世界前列的发展历程。这艘距今八百多年的宋代沉船,出水文物总数超过18万件,被誉为“海上敦煌”“水下殷墟”。从“水密隔舱”技术彰显宋代造船业的发达,到船上的人类骸骨提示南宋时或已出现外籍水手,再到船上为打发时间用鱼骨制作的工艺品还原古人的海上活动……“南海I号”沉船考古为研究南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商贸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640

南海I号出土的金璎络胸佩 李韵摄/光明图片

这十年,水下考古区域调查、发掘及研究范围不断扩大,从长江、鄱阳湖等内水水域,到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域,再到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等海岛,逐步摸清我国水下文化遗产状况,研究领域从沉船向港口码头、海防、航海技术等扩展;人员队伍和机构建设不断加强,2014年我国拥有了专门、独立的国家级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机构——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20年又在水下中心基础上组建成立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大幅度增加人员编制,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水下考古的“深潜者”。

考古走出去 放眼世界文明

9月的费尔干纳盆地炎热干燥,沙漠和绿洲交错间,是二十余座神秘的丝绸之路古城。明铁佩遗址是乌兹别克斯坦距我国最近的古城址,不仅地理位置重要,而且遗迹现象也十分丰富,被誉为“丝绸之路活化石”。

2011年年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派出一支队伍,成为走出国门的第一支“国家队”。他们与乌兹别克斯坦同行组成联合考古队,在8年时间里,揭示了该地区汉晋时期丝绸之路沿线大型城邑的基本格局,充分展现了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交流、族群迁徙、思想交融和文明互动。2016年,习近平主席在对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时,接见了联合考古工作队的中方人员代表,高度评价了中乌合作考古项目成果。

2015年,在中美洲的丛林深处,携带热带病毒的蚊虫、毒蛇都无法阻止中国考古人探索世界古老文明的热情。中国考古队在玛雅文明的核心城邦——科潘遗址,通过第一手资料,寻找破译玛雅文明兴衰的新线索。遗址出土了与中国龙首酷似的羽蛇神头像和怀抱玉兔的“月亮女神”雕刻,这些中国和玛雅文明之间的相似性,开启了中外古代文明比较研究的新课题。在与其他文明对话中,中华文明的特质也更加明晰。

这十年,作为人文交流、文明互鉴、连通民心的“金名片”,中国考古的“朋友圈”不断扩大,紧密围绕“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主题,积极走出国门,开展国际合作。目前我国已在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40余项联合考古。

这十年,从非洲肯尼亚海滨,到蒙古高原的草原;从古丝绸之路上的中亚古城,到中美洲丛林中失落的玛雅文明古城;还有印度、孟加拉国、柬埔寨等国的宗教寺庙和遗址,中国考古步履不停地深入古代文明核心地区,探索人类文明起源和发展的不同道路,为“一带一路”提供学术支撑。这十年,中国越来越频繁地参与世界考古学热点讨论。人类起源和现代人起源,埃及文明、玛雅文明等世界古代文明考古,丝绸之路相关的重要港口遗址考古、古代族群考古、重要古城考古,佛教考古等诸多国际学术前沿领域和热点问题,都是中外合作考古研究的内容。

十年长征,万里纵横。中国考古敢于走出去、能够走出去,源于中国考古的底气。中国考古学者深厚的学术底蕴、独树一帜的发掘技术与方法、大遗址考古等先进理念及吃苦耐劳的“莫高精神”,受到国际考古学界的称赞,中国在国际考古界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增强。

考古人十年辛苦磨一剑,换来现代考古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新时代考古人将继续述粹言,续绝学,持正论,辟新径。中国从考古大国迈向考古强国的步伐扎实稳健、铿锵有力!

考古一百年重现中国,新时代考古工作回顾

《铜绿山考古揭秘》免费在线观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网盘资源

《铜绿山考古揭秘》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YUsTqui914JiQXpvcS6Jbg?pwd=anto 提取码:anto
《探索·发现:铜绿山考古揭秘》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7-07-14(中国大陆)
集数: 2
片长: 36
《铜绿山考古揭秘》上
2012年8月,在湖北省大冶市铜绿山的考古工地上,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枚疑似足印的遗迹。这让人们吃了一惊,因为大家知道,在人类考古史上足印的发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个足印到底是什么人留下来的?围绕着这枚足印,考古人员展开了研究。
从上世纪中叶开始,隐藏在铜绿山的历史谜团逐渐被揭开。这是一处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生产时间最长,冶炼水平最高,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铜矿遗址。
在初步判定了这枚古人的足印之后,领队陈树祥迅速作出决定,以这枚编号为1号的足印为中心、向周边进行延展清理。果然,考古人员在1号足印周边发现了一片足印,其总数竟然有27枚!
这谢地层关系清楚,时代明确的遗迹,真的是一次重大的考古发现吗?考古人员还需要借助于足迹专家的帮助。会聚到了铜绿山的足迹专家们经过勘验,竟然又清理出了8枚足印,连同之前发现的,共计35枚。
这些足迹是怎么留下来的呢?那个久远的时刻已经在考古人员的脑海中鲜活起来。
然而,足印的发现,还远远不足以破译铜绿山的所有谜团,考古人员苦苦寻找了几十年的墓葬到底在哪里呢?谁也没有想到,在距离足印遗迹直线距离仅仅150米处的山岗上,一个震惊中国考古界的发现,已经触手可及。
《铜绿山考古揭秘》下
铜绿山的考古发掘,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始终处于“只见物,不见人”的尴尬局面,人们始终没有发现古人活动的遗迹。2014年4月,考古队决定对铜绿山进行全覆盖式的钻探,以此寻找破解谜题的突破口。
6个月以后,一个震惊中国考古界的发现突然间出现了。
考古人员发现了三座疑似古墓葬。之后,又陆续发现了135座墓葬。各种陶器、矿石,甚至包括制作精美的青铜兵器——戈。这批墓葬所表现出的特殊性与丰富性,大大超出了考古人员的预料。
随着发掘的持续,考古人员发现它们除3座为西周墓葬外,其余均为春秋时期的墓葬。发掘成果还显示,这批墓葬的年代多数纵跨了楚国的文、成、穆、庄等多代国君,考古人员由此得出结论:楚人在这一时段,已经控制了铜绿山。
更加丰富的历史细节也随即被发现,楚人自春秋早期晚段掌控铜绿山后,在采矿、选矿、冶炼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创新,并使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考古人员发现,这些创新和对技术制高点的占据,一方面让楚国能够成为灭掉60多个诸侯国的强国。另一方面也让楚人开始跻身于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先进行列。
现在,古老的铜绿山下,仍有新发现不断出现,考古人员已经证实,铜绿山的始采年代不会晚于夏代早期。     

考古一百年重现中国,新时代考古工作回顾

《第五次开始600万年的人类历史如何预示我们的未来》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第五次开始》([美]罗伯特·L.凯利)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um6ao_No229fQiarmPdqKQ 提取码: ncwv    

书名:第五次开始

作者:[美]罗伯特·L.凯利

译者:徐坚

豆瓣评分:7.6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年份:2018-7

页数:280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我们从打猎上树摘果子,到开汽车坐办公室,谁能说清楚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一个特立独行的考古学家,罗伯特凯利,放下探寻过去的考古铲,穿越到1万年后的未来,观察人类从600多万年前走向未来的历程,惊奇地发现了人类社会的五次“突变”,每一次“突变”都是一次转折,每一次转折都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

“技术”让人类从动物界胜出,第一次转折开始;

“文化”让人真正成为人,第二次转折开始;

“农业”让人类从游猎走向定居,第三次转折开始;

“国家”让文明打上不平等、暴力与战争的烙印,第四次转折开始;

而今天,我们正处在第五次转折的临界点上,所有人都在参与一场前所未有的全球性巨变,人类社会正发生重大变革,全新时代正在开启,我们所有人都在其中,没有人能够逃脱……

《第五次开始》是一个考古学家用半生的探究和思考,为我们找到一个清晰、好懂、有力的认知工具,用“五次开始”可以刷新我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认知。正如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罗新教授所说:“很少有考古学家如此透彻地关注未来,更少有关注未来的学者如此满怀乐观。罗伯特凯利透过考察人类全部的过去认识现在并触摸未来,演示了历史的巨大价值。”

将600万年浓缩进280页,专为普通读者而写,精彩程度堪比《人类简史》

惊人的考古细节和历史现场感,强烈的忧患意识,满载未来考古学家的今日启示

这是一本能够给多层次、多领域读者带来助益的作品:

商界人士、管理者和普通白领:可以从本书中学到前瞻性的宏观见识;

政府官员、政府智囊,以及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生物学、社会学学者:可以从本书中获得看待历史、判断当下、预示未来的宽广视野和重要参考;

大学生以及普通读者:不仅可以跟随作者这位超级考古学段子手开启一次考古探险,更可以从书中获得关于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知识以及如何看待世界的重要启发。

-------------

见识丛书(见识城邦出品):

01《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02《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人与环境的全球互动》[美]约翰R.麦克尼尔

03《革命的年代:1789—1848》[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4《资本的年代:1848—1875》[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5《帝国的年代:1875—1914》[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6《极端的年代:1914—1991》[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7《守夜人的钟声:我们时代的危机和出路》[美]丽贝卡D. 科斯塔

08《1913,一战前的世界》[英]查尔斯埃默森

09《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法]费尔南布罗代尔

10《基因传:众生之源》(平装+精装)[美]悉达多穆克吉

11《一万年的爆发: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美]格雷戈里柯克伦 [美]亨利哈本丁

12《审问欧洲:二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美]伊斯特万迪克

13《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美]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

14《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平装+精装)[美]雅克巴尔赞

15《瘟疫与人》[美]威廉麦克尼尔

16《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美]威廉麦克尼尔

17《奥斯曼帝国的终结:战争、革命以及现代中东的诞生,1908—1923》[美]西恩麦克米金

18《科学的诞生:科学革命新史》(平装+精装)[美]戴维伍顿

19《内战:观念中的历史》 [美]大卫阿米蒂奇

20《第五次开始》 [美]罗伯特L.凯利

21《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精装+平装) [以色列] 尤瓦尔赫拉利

22《黑暗大陆:20世纪的欧洲》[英]马克马佐尔

23《现实主义者的乌托邦:如何开创一个理想世界》[荷]罗杰布雷格曼

24《民粹主义大爆炸:经济大衰退如何改变美国和欧洲政治》 [美]约翰朱迪斯

25《自私的基因(40周年纪念版)》(平装+精装) [英]理查德道金斯

26《权力与文化:日美战争1941—1945》 [美]入江昭

27《犹太文明:比较视野下的犹太历史》 [美] S. N. 艾森斯塔特

28《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 [美]尼尔波兹曼

29《黑火药时代:中国、军事创新与世界史上的西方崛起》 [美]欧阳泰

30《当代欧洲史》 [美]斯图尔特休斯

31《从航海图到世界史:海上道路改变历史》 [日]宫崎正胜

32《1491:前哥伦布时代美洲启示录》 [美]查尔斯曼恩

33《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美]查尔斯曼恩

34《专家之死》 [美]托马斯尼克尔斯

35《大历史与人类的未来》 [荷]弗雷德斯皮尔

……后续新品,敬请关注……

【编辑推荐】

1. 考古学家罗伯特凯利站在600万年的时间跨度上审视人类历史,提出时代命题,连通当下与未来。他找到人类社会的四次重大突变:“技术”让人类从动物界胜出,“文化”让人真正成为人,“农业”让人类从游猎走向定居,“国家”让文明打上不平等、暴力与战争的烙印。而今天,我们正处在第五次突变的临界点上,全球合作新时代正在开启,人类迈向共同体的步伐将越来越快……

2. 荣获2018年美国考古研究所霍尔顿图书大奖;国际知名考古学者布莱恩费根、戴维托马斯、朱利安克里布、史蒂芬莱克森,国内考古名家陈淳、许宏、唐际根、杭侃、曹兵武、潘守永、白杰,历史名家葛承雍、罗新、彭刚、徐晓旭,以及万圣书园创始人刘苏里、资深媒体人胡洪侠、经济学家梁小民、果壳网CEO姬十三等激赏推荐;《三联生活周刊》《南方周末》《澎湃》《界面》《好奇心日报》《中国文物报》《文汇报》等十多家重要媒体争相报导。

3. 专为普通读者而写,280页的短小篇幅一笔写尽600万年的人类大历史,生动有趣,清晰透彻。在纵横数万里、上下百万年的尺度里观察人类,没有哪门科学能比考古学做得更好。

4. 和《夺宝奇兵》一样精彩的考古探险,迷人的考古细节、惊艳的故事、侦探小说般的推理,穿越历史的密码,撩开神秘的面纱,精彩呈现生死对话、古今交流:两足行走有何神奇?阿尔比斯山上那具5000年前的奥茨冰人裸尸是谁,他生前干过什么,又因何而死?北美西北海岸夸富宴上一场歌单引发的血案又是怎么回事儿?等等,满足你对考古的所有神秘期待。

5. 作者罗伯特凯利教授是当今国际考古学界的领军人物,半生奔波于田野考古第一线,极富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视野宏阔,考古临场感十足,是一位满腹故事又很会讲故事的高手。

6. 直面当下种种社会问题,满怀强烈的忧患意识,满载未来考古学家的今日启示:若要解决种族主义、性别歧视、气候变迁、圣战组织、暴力战争等重大课题,必须由人类自己去改变,一切取决于我们自己。

7. 本书由国内知名考古学者、两度中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奖获得者、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徐坚倾力翻译,文笔优美生动,带你步入一场极为愉悦的阅读之旅。

8. 作者特别为中文简体版精选50幅全彩图片,令你仿若置身神秘考古现场和各大文明遗址,领略600万年人类演进之路。


【名人推荐】

每个对历史和未来感兴趣的人,都会发现本书是他们思考的美妙七点。最重要的是,它用通俗流畅的语言来谈论考古学,是我读过的最好的考古学佳作,相信它会成为经典。

——布莱恩费根(Brien Fagan) 世界知名考古学家


《第五次开始》对于我们来自哪里、我们走向何方这两个重大问题做出了重要表率。罗伯特凯利教授对考古学的研究表明,我们人类是如何一次又一次地成为与我们所希望的完全不同的物种的。在我们试图维持现状的时候,却无意中触发了决定最终改变的进化。凯利提醒我们: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一切皆由我们决定。

——戴维托马斯(David Hurst Thomas) 美国纽约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

《第五次开始》以考古学家的视角回顾过去,审视当下,展望未来。考古学重建的历史比文献历史更丰富,更广博。有本书在手,古往今来,无远弗届。只有深刻和清醒地了解人类的过去,才能使我们明智地对待未来。在今天全球化的世界上,社会的成败已经处于局部地区所能掌控的能力之外,以史为鉴尤为重要,而这种镜鉴就可以《第五次开始》为代表。

——陈 淳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

考古学家一般只勾勒过去尤其是远古的图景,那就会有读者问,这和我有什么关系。罗伯特凯利教授却没有止步于此,他从考古人独特的超宏观视角引你继续看当下、看未来。他告诉你世间万物,从无永恒,我们正置身于人类发展的第五次开始,而一切都源自第一次开始——我们的祖先打出第一块石器那一刻。在这部极简人类史中,作者举重若轻地道出了600万年以来人类行为的关联性,最终提出人类向何处去的终极问题。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许 宏 中国社科院考古学研究所研究员、《何以中国》作者

究竟应该怎样去认识人类未来的发展?美国著名考古学家罗伯特凯利透过600万年的

人类历史,给予未来谨慎的乐观。面对当今世界的种种乱象,我们是生存还是毁灭?也许,只有第五次开始,人类才能够延续下去。全书十分好读,作者想“有意保持本书短小、愉悦,有时甚至是轻松”,他希望的是写一本“大家真的会认真阅读的书”,而不是“一本充斥了拖沓冗长、涩滞不便的大段引文的书”,虽然“这样的书俯拾皆是”。可以说,作者在书中做到了希望自己做到的那样,“我关注宏观格局,因为我认为这才是考古学的最大的贡献”。

——杭侃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

考古的意义不仅在于对历史的发现,更是对文明的尊敬,对社会进化的探索。美国考古学家罗伯特凯特教授纵横在600万年的历史长河中,使得掩埋了距今9000年的人类遗迹经过考古重见天日,既从时间的深处苏醒,又提供了穿越历史的密码,特别是那些亲身发掘的考古细节,不仅撩起了神秘的面纱,而且通过文物背后的考据、推测和想象,完成生死对话、古今交流,展现给我们人类命运面临的第五次开始,有着跨越欧亚的全球史的人生进化体验。考古学家与科学家不一样,从来都不能发明,只是在不断发现。考古史实本身不会说话,只有当人们凸显出扎实的历史考订所蕴含的力量,才能超越世界变得有力无比,震撼人心。

——葛承雍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文物出版社前任总编辑

考古学家西拉姆说过,了解过去的五千年,是为了理解未来的一百年。跟随罗伯特凯利登上考古学这台时空穿梭机,从古代遗存木石陶铜的冰凉中触摸生命的温热和进化的内在动力,可以看到的不仅是一个简洁具象、真实感人的考古发现的人类历史,也提示着当下我们在巨大时空中所处位置与未来可能的演化方向。用600万年刻度的时光透镜观望未来,人类可能从来没有如此地觉得脚踏实地,也会感到无处不在的严峻挑战和机遇的迫切与真实。每一次都似乎面对末日,但每一次人类都创造出一个新的开始。

——曹兵武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总工程师、中国文物报社前任总编辑


石器时代的祖先,食不果腹。他们无法想象宫保鸡丁的美味,无法想象穿上时装后的优雅,更无法预测航母和导弹背后国家机器的强悍。人类是如何走到这一步?五百年后世界又会怎样?我们需要一双眼睛,长时间注视地球,纵览人类。《第五次开始》便是这样一双眼睛。它洞察人类生存的脚步,预见未来的变与不变。

――唐际根 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

罗伯特凯利展示了考古学对大历史可以有什么样的贡献。当观察的尺度涵盖了古人类出现以来的全部600万年时,传统的所谓“文明史”不再独孤且神秘:之前人类史已经有过三次同等重要的转折,“文明”的发生不过是第四次而已,更何况我们此刻正在告别这个阶段,开始进入第五次“开始”。很少有考古学家如此透彻地关注未来,更少有关注未来的学者如此满怀乐观。凯利透过考察人类全部的过去认识现在并触摸未来,演示了历史的巨大价值,因为只有历史本身才是清除历史神话的终极利器。

——罗 新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转身回望过去,只是为了寻找通往未来的足迹。一个被考古学严重耽误了的“段子手”会怎么样?这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成为超级的考古学学术段子手!罗伯特凯利便是这样的超级段子手,书中每一章都是相对独立的考古学探险故事,不仅引人入胜,而且大多数都属于“只此一家,别无分号”的独一无二的考古学故事。最最重要的,这些“故事”有的本身却是一场“事故”,严肃的学术探险,却偶然暴露出作者天生的顽皮与段子手笔法。及至读完全书,才渐渐发觉只有专长于实证研究的考古学家才能写出这样的著作!译者徐坚教授是三北考古牌——本科硕士博士均毕业于北大考古——的佼佼者,两度中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奖获得者,他亲自翻译的此书必属精品中的精品!

——潘守永 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与博物馆学教授

罗伯特凯利教授放下考古学家的架子,为普通读者展现考古细节和还原历史现场,让人们更深切地感知既往,感知考古学科的意义。他基于对人类历程的高空纵览,从长时段的历史解构中关照当下,得出了一个伟大的现实命题——第五次开始——人类走向命运共同体。《第五次开始》是一部启发人类认知自我、认知当下、认知当下自我行为与社会互动关系的上乘佳作。当下中国的考古文博界呼唤更多如本书译者徐坚教授这样的专业和语言贯通之才,以便更出色地参与国际讨论,将我国的考古文博成果进行国际分享,帮助地球村公民通过母语从长时段、大格局中,加深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的认知与认同。

——白 杰 首都博物馆党委书记

“温故而知新”是把握未来的必须,“回首愈深邃,前瞻愈智慧”,了解过去是看清前路的前提,考古学也是未来学。考古发现日日新,我们知道的考古知识有些已过时,需要更新。《第五次开始》可以帮助我们打开视界,在全球600万年的时空中了解人类历史最根本、最伟大的突破,以及这些突破给人类带来的便利和束缚。本书的翻译堪称锦上添花,除了专业准确顺畅以外,富有中国文化背景以及现代生活气息的文字,往往能让中国读者会心一笑,好像是一位深受传统文化熏陶而又特接地气的中国学者,给你娓娓诉说人类600万年的历史以及他一辈子的感悟和思索。

——郭物  中国社科院考古学研究所研究员

知晓了自己从哪儿来,未必就能告诉我们,自己将要去往何方,但至少有助于我们了解自身在广袤的历史时空中置身何处。罗伯特凯利这位视野宏阔又很会讲故事的考古学家,很出色地做到了这一点。

——彭 刚 清华大学副教务长、历史系教授

这是一部书写整个人类的严谨的大历史,又是一连串关于你我他人生的有趣的小故事。考古学家罗伯特L.凯利轻松惬意地切换着时间频道,时而把你带入他的考古工作场景,时而领着你回归到某个或久远或晚近时期的人们的生活,当然也忘不了不时瞭望人类的未来。

——徐晓旭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河南人俗话说:“他正困呢,你给他个枕头!”我正想认真读读大历史、全球史一类的书,这本书就来了。不一定等什么都结束了才开始。于我而言,打开这本书,“开始”就开始了。

——胡洪侠 深圳《晶报》总编辑、资深媒体人

罗伯特凯利教授,一位特立独行的考古学家,以长达45年的一线考古经验,带领我们一步步感知“人何以为人”。600万年的人类社会相继经历了技术、文化、农业和国家四次开始,一次比一次迅猛,一次比一次剧烈,正如凯利教授所说,我们正处在“第五次开始”的开端,人类如何进化,又将走向何处?相信大家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

——姬十三 果壳网CEO、在行创始人

从考古看人类的未来,不是从历史看人类的未来,也就是从人类的最初发展来看未来的趋势。作者罗伯特凯利教授对第五次开始充满信心,也就是对人类的未来充满信心。这本书不仅告诉我们人类成长的历程,而且从这个历程中预示了未来。全书写得有趣,特别吸引人,值得每一位爱书的人、每一位关心人类过去与未来的人认真读一读。

——梁小民 知名经济学家

作者简介:

罗伯特L .凯利(Robert L. Kelly)

国际知名考古学家,曾任美国考古学会会长,美国怀俄明大学人类学系教授,以狩猎-采集者社会为主要研究方向。从1973年开始,凯利教授参加和主持了北美西部和世界各地的考古发掘。长期担任世界考古学领域的重要刊物《美国古物》(American Antiquity)主编。2017年,凯利教授入选德国洪堡教授计划。

主要代表作有:《考古学》(Archaeology,再版7次),《考古学:脚踏实地》[Archaeology: Down to Earth,与戴维赫斯特托马斯(David Hurst Thomas)合著,再版5次],《觅食幅度》(The Foraging Spectrum,1995),《狩猎-采集者的生活方式》(The Lifeways of Hunter-Gatherers,2013),发表专业学术论文100余篇。

《第五次开始》是凯利教授的新作,荣获2018年美国考古研究所霍尔顿(Felicia A. Holton)图书奖。

---------

译者简介

徐坚,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在考古学理论、考古学史和青铜时代考古学上卓有建树。代表著作有《暗流:1949年之前安阳之外的中国考古学传统》《时惟礼崇:东周之前青铜兵器的物质文化研究》《名山:作为思想史的早期中国博物馆史》,译作有《中国艺术史》《理解早期文明》《第五次开始》等,发表论文30余篇。

历史趣闻类推荐阅读 ⇓
明代宁王古尸出土 龙袍玉带完好

明代宁王古尸出土 龙袍玉带完好

历史趣闻阅读:7437   点评:260
李莲英用嘴伺候慈禧,揭秘慈禧和太监的那些丑事

李莲英用嘴伺候慈禧,揭秘慈禧和太监的那些丑事

历史趣闻阅读:12996   点评:136
肝炎不一定都会传染人,带你全面了解肝炎疾病

肝炎不一定都会传染人,带你全面了解肝炎疾病

商家广告阅读:2122   点评:27
西北大学2021研究生录取分数,西北大学2022考研录取分数线

西北大学2021研究生录取分数,西北大学2022考研录取分数线

历史趣闻阅读:538   点评:18
英国硕士一年学费大概需要多少,英国硕士专业费用

英国硕士一年学费大概需要多少,英国硕士专业费用

历史趣闻阅读:530   点评:23
杨忠和陈庆之是什么关系?陈庆之以7千胜几十万的神话是真的吗

杨忠和陈庆之是什么关系?陈庆之以7千胜几十万的神话是真的吗

历史趣闻阅读:13991   点评:173
河南省博物馆考古盲盒,招财进宝考古盲盒

河南省博物馆考古盲盒,招财进宝考古盲盒

历史趣闻阅读:496   点评:5
考古的黄埔四期是哪四期,黄埔四期完整版

考古的黄埔四期是哪四期,黄埔四期完整版

历史趣闻阅读:425   点评:23
古代奇闻怪事录,古代奇闻怪录

古代奇闻怪事录,古代奇闻怪录

历史趣闻阅读:1883   点评:60
图坦卡蒙陵墓惊险神秘大门,陵墓内为何有一具女木乃伊

图坦卡蒙陵墓惊险神秘大门,陵墓内为何有一具女木乃伊

历史趣闻阅读:11024   点评:78
站长统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