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最新数据,请稍等......

反映汉藏关系著名绘画作品,宋元时期绘画特征

历史趣闻     2023-8-11     点评:11举报

仲和

汉唐美术开创格局,成就风范,在诸多领域开后世之先河。

近期,《读图观史:考古发现与汉唐视觉文化研究》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了知名文物研究学者、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贺西林历年来发表的十篇有关汉唐视觉文化研究的论文。

以下为美术史、历史、考古等方面的相关学者对此书的讨论与评析。

640

《读图观史:考古发现与汉唐视觉文化研究》书影

李公明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

贺西林教授新著《读图观史:考古发现与汉唐视觉文化研究》,主旨如他在后记中所言,即通过图文互证的方式对考古发现中的视觉遗存进行解读和阐释,揭示其内在逻辑和创造动机,重构历史体验。这让我想起读大学时开始形成的图像分析对重建历史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认识,美术史知识的生成的确是一个不断深入“读图”与“观史”的过程,这真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图史大书。

读西林这部著作,首先有一种“老图新读”的感受,如书中重点讨论的马王堆汉墓帛画、卜千秋墓壁画、霍去病墓、汉画中的伏羲女娲……让我穿越回四十年前教授中国美术史的课堂,而西林也善于将学术进步、知识生成充分体现在教学中。而“旧论新探”,是对传统知识做新的解读,其以诚实严谨的态度留下充满问题意识的标记,并对图与史研究方法及其局限性进行反思。书中收录论文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作出了修改、补充,并在附记中加以说明,这在学术论文集中并不是太常见的,而这正是学术研究文献最有价值的编纂方法。

640

燕妃墓屏风壁画,唐咸亨二年(672),每扇高164厘米,宽75厘米。作者据发表图片拼接制作,原图采自昭陵博物馆:《昭陵唐墓壁画》,文物出版社,2006年

贺西林是一位坚定的图像逻辑主义者,也是一个图像的思想观念主义者,相信图像的绘制有其受时代思想观念、图像制作者及对象身份等制约和指引的内在理路,图像与思想性就这样紧密联系在一起。由“读图”进而延伸的“观史”,关键是从图像的生产(题材、观念、图式)发现疑问,继而不断追问,由图入史的路径尽管曲折迷离,终于层层深入而重返历史语境。作者重视对中古政治与文化历史的审察,以“图像—历史—政治隐喻”的方式,将半部王权政治史在“读图”中逐一展开,在图史中读出深刻的意味。近年来作者仍多做个案研究,但正如他所说:“在视角和思路上都有一些变化,不再拘泥于具体图像的考证和阐释,而是尝试从跨地域、跨文化、跨宗教的宏观历史格局中,揭示其视觉性、思想性及文化和政治意涵。”这一步跨出去,的确就是海阔天空。

苏荣誉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教授

作为一个工科男,我读大学时的目标就是被培养成一名工匠(工程师),积习难改,萦心承载之材、构建之技这类难入艺术家法眼的毫末。在《读图观史》中,作者涉及的材料林林总总,包括漆木、青铜、玉、石、砖陶,以及丝帛、玻璃、金和银等。用关中话说,老材料给他玩遍了,也玩通了。但贯穿其中的是图像,他不仅能辨识,还能构建它们中间的逻辑联系。无图没像他不感兴趣,因为他脑子里的是史,哪些东西可以化史,哪些不能,西林清楚。

《金瓶梅》里有句话“一番拆洗一番新”,后来常被用来反映戏曲艺人立足传统的创新之举。其实,学术研究何尝不是如此。《读图观史》的开篇是关于马王堆一号汉墓漆棺画与帛画的研究,该墓发现以来研究就没有间断过,一批美术史家、考古学家,老宿新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议论风生,歧见纷呈。西林在此基础上贡献了自己的解读:漆棺画与帛画表现墓主从死到成仙不死,直至进入太一天庭,最终回归天、道的过程,成一家之言。

对照阅读,自己这个研究破铜烂铁的匠人颇有共鸣,很多青铜器也是在反复“打磨”中成器的。西林兄是精细之人,内容铢锱必较,图文极力讲求。十篇大作,标题大多有正有副,典雅得让人艳羡。西林兄文笔硬朗而畅达,赠我的《极简中国古代雕塑史》,一天读完。此后,国龙兄来寒舍也是如此,共同的感觉:足够好。

西林兄解图探史,不仅教我他考证出来的一些古怪图像,如“句芒”“蓐收”“飞廉”等,也告诉我如何贯穿图像。不禁使人想起南宋史学家郑樵的图史之论:“图成经,书成纬,一经一纬,错综而成文。古之学者,左图右书,不可偏废。”西林就是这样一位达人。

李清泉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

贺西林教授的美术史研究主攻两汉,又上瞻先秦,下顾晋唐,其众多学术贡献早已为学界所熟知。最近,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他的新著《读图观史:考古发现与汉唐视觉文化研究》,即萃集了他在汉唐美术方面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640

阴阳二神画像砖,东汉,纵39厘米,横47.9厘米,四川崇州收集,四川博物院藏

西林教授向以注重文献、精于考据的学术特色见称,书中有关“句芒”“蓐收”“飞廉”等神祇图像的辨析与考订,及其对“伏羲”“女娲”所象征的“阴阳主神”的研究与发现,不仅为理解汉代墓葬美术中的一些神秘文化及其图像语言解除了障碍,同时也为揭示汉代人的知识系统与观念世界提供了路径。毫无疑问,对古代艺术图像之最小单元的考据和认定,往往是完整解释一座墓葬或一件作品的根本前提;而本书所收的多篇文章,均可称得上是通过微观图像考据达成宏观作品阐释的优秀范例。

640

画像石堂,北周大象二年(580),长250厘米,宽155厘米,高158厘米,陕西西安史君墓出土,西安博物院藏

西林教授也是一位注重厚积薄发、为学态度十分审慎的学者。多年以来,他对不断涌现的考古新发现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关注,在汉唐美术方面积累的材料相当宏富。但他从不汲汲于一鞭先著之快,相反总是保持着慎思谨言、论不轻出的一贯作风。读他的文章,每每感于其视野的宽广、对研究材料的竭泽而渔,及其观察、梳理材料关系的细致绵密。其有关霍去病墓、明尼阿波利斯馆藏北魏画像石棺、北周入华粟特人画像石葬具、唐燕妃墓和李勣墓屏风壁画的讨论等,皆是从绵密细致的材料分析和学术史清理中发现问题,进而建树自己独到的观点和见解的。更值得称道的是,他的研究总是能将各种艺术现象还原到其所处时代的历史场域中加以合理的解释,令人从中感知到图像背后的那一段段故事曾经也是那么实在、鲜活。

李军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教授

我印象中的贺西林教授总是一副谦谦君子的样子。我们的办公室挨在一起,他又跟我一样爱校如家,可谓朝夕相处。平时言谈多中和之论,但他有时候大眼一瞪,精光四射,大有九牛不回之势。我感觉他的学术似乎也有这两个面向。他做汉唐美术史数十年,他的两部大著《古墓丹青:汉代墓室壁画的发现与研究》和《永生之维:中国墓室壁画史》,早已是同行和学生们案前篋上必备之书,以供随时翻检,开卷有益。但学术界流传着的他的主要声音,却是“马王堆帛画太一说”“阴阳主神论”“霍去病墓迷雾说”等一系列论证严密、立场鲜明的观点。刚刚出版的新书《读图观史:考古发现与汉唐视觉文化研究》,汇集了贺西林教授历年发表的十篇重要论文。从书中三编“图像表征与思想意涵”“图像考辨与知识检讨”和“图像传承与文化交融”的表述来看,他的学术围绕着美术史的看家本领“图像”,日益从高邈的“思想”,经由细密的“知识”,向更为广阔的“文化”进发,其间始终保持着他那令人印象深刻的审慎与谦逊、同时睿见迭出的风格。

陆扬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这部著作以两汉至中古重要的视觉文化的实例为经,以重要的研究范畴为纬,编织起一幅精微的中古视觉文化图景。每一篇章涉及的都是带有经典意义的中古视觉与物质样本,涵盖的面相也甚广,足以看出作者研究范围的全面。如作者所言,这些篇章的写作跨度达二十年,但就其观照的问题与处理的手法而言,不同篇章之间却有着相当强的连贯性,而且能看出一种不断深入的思考过程。作者对于中古仙界观念的视觉再现的持续性关注就是其中之一,在这一基础上提出有关“霍去病墓”性质的新见解。

640

画像石棺,北魏,6世纪早期,侧板长223.5厘米,高61厘米,河南洛阳出土,美国明尼阿波利斯美术馆藏

这部著作中讨论的主题,虽有不少是热门课题,作者仍能提供独到甚至具有颠覆意义的看法。比如对北魏线刻孝子图的再思考令我们对南朝宫廷艺术的影响力有新的认识。我很欣赏西林兄对材料作竭泽而渔式的搜罗,没有这种努力,就不会有对汉代艺术中羽人形象变化轨迹的揭示。

近年以来对中国古代尤其中古视觉文化的研究,随着新材料的大量出现和新方法的借鉴,一时成为显学,但也不免落入新巢臼,比如过于简单地将艺术表现与某种统治意识相连,或容易轻率强调艺术的纪念意义。西林兄的研究则努力避免这些问题,将目光放在视觉艺术的细节,揭示相互之间微妙的历史联系,而不是轻易推出宏大的结论。从隋唐画像石棺上的图案到初唐燕妃、李勣墓中列女图,作者的分析都带有一种图像志的特点,找出艺术呈现的延续性背后的精神和物质因素。这是这部大作另一个值得我们重视的原因。

郑岩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这本书从贺西林教授大量著述中萃取十篇,汇为一册,既可见这位学者成长的足迹,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美术史研究近三十年来发展的缩影。书名清晰地概括了作者的学术旨趣,也是美术史学科新变化的重要表征,即凭借大量考古发现的新材料,将以大艺术家和传世经典为中心的传统美术史研究,拓展到对于广大无名工匠和整个古代视觉文化的关怀,并以其特有的视角与方法(“读图”),参与到大历史的写作之中(“观史”)。

在从事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壮年学者中,贺西林教授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他以汉唐墓葬材料为中心,打破美术史学与考古学、历史学的壁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将丰富的图像材料置于政治、经济、民族、风尚、观念的宏大坐标系中,于不疑处有疑,于有疑处穷诘,立论缜密,剥茧抽丝,新意迭出。阅读这些文字,如同在通往思想天庭的道路上经历一次奇妙的旅行,或上倍之,山重水复,或上倍之,柳暗花明,或上倍之,水落石出,云开日见,气象万千!

韦正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贺西林教授的《读图观史:考古发现与汉唐视觉文化研究》是一本具有史学意味的美术史研究文集。中国古代美术受到历史文化语境的高度制约,这是无论采取何种研究理论和方法都无法改变的特点,其价值判断最终落实到历史文化层面上才会更有意义。这个道理大家都是明白的,但以往很难做到,之所以做不到,是由于之前还不具备条件。

近些年来,随着美术史、考古学、历史学自身的发展及互鉴,三个学科出现了融通的趋势。就美术史学科而言,日益丰富的考古材料和史学研究成果,极大改变了美术史的知识结构和书写范式。就考古学科而言,其从建立基于物质材料的编年,逐渐走向跨学科的多元探索。就历史学科而言,其从重视政治史、制度史研究逐渐扩展到社会史、文化史。应该说,现在已经具备了将三个学科加以融合的条件,贺西林教授则是不可多见的能将三个学科妥帖结合的学者。西林教授出自著名美术史家金维诺先生门下,其在视觉图像和历史文献两方面都具敏感性和洞察力,文集中《汉画伏羲、女娲图像知识的生成与检讨》一文最资佐证。展开文集,似乎找不到美术史、考古学、历史学三个学科的界线,但其中的学术魅力则无处不在。

李梅田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

此书收录了贺西林教授的一组论文,这些论文不同于以传世经典为主的美术史研究,研究的对象都是考古出土的图像或视觉材料,研究的方法也是历史时期考古学与美术史的结合,因此可以归属于“美术考古”研究。美术考古与美术史之间,前者也许更关注美术品的史料性而不是艺术性,考古图像与其他考古遗存一样,都是“史料”,其作用与传世文献相似,是可以用来“阅读过去”的,正如本书书名所示——“读图观史”。

640

羽人骑天马玉雕,西汉,高6.7厘米,长8.9厘米,陕西咸阳新庄村出土,咸阳博物院藏

到底如何“读图观史”?贺西林教授通过对汉唐时期的数个经典案例,展现了他的研究路径,大致是在图像志研究的基础上,寻求图像的结构与逻辑、探究图像的主题与意涵、还原图像的生成机制、建构古人的信仰体系,等等。这种读图方式是通过两种“观看”来实现的:一是作者对古代社会的“观看”,如透过马王堆一号汉墓的棺画与帛画看到了西汉前期的升仙表达,透过树下古装女子图看到了燕妃、李勣的身世及他们的政治与道德倾向,透过北魏画像石棺看到了当时的匠作体系,透过入华中亚人画像石葬具看到了六世纪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融;另一种是古人对周边世界的“观看”,无论汉代的升仙或羽人图像,还是北魏的孝子图像,或是唐代的树下古装女子图,都是当时的图像制作者或使用者对所处世界的观察、理解与形象表达。西林教授通过这两种“观看”,讨论了十个汉唐时期的经典案例,旁征博引、创见迭出,使得读者得以拨开历史的迷雾,一窥图像背后的古代社会。

640

《读图观史:考古发现与汉唐视觉文化研究》书影

640

《读图观史:考古发现与汉唐视觉文化研究》书影

640

贺西林,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贺西林,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期从事中国美术史、美术考古、中国古代视觉和物质文化教学与研究,代表作有《古墓丹青:汉代墓室壁画的发现与研究》、《永生之维:中国墓室壁画史》(合著)、《中国美术史简编》(合著,第三版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奖)。

责任编辑:李梅

校对:张艳

反映汉藏关系著名绘画作品,宋元时期绘画特征

中国美术史是怎样的一门课程?其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是什么

《中国美术史》课程是美术学院教学的专业必修理论课和主干课程。《中国美术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通过骨干课程和延伸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了解中华民族美术的悠久传统和光辉成就,对中国美术历从史前到近现代各个重要历史时期的重要美术现象、美术流派、美术家、美术作品和美术理论等有最基本的了解,把握传统艺术形式语言在美术历史进程中的演进和流变,认识中国美术发生发展的历程及规律,从而使学生以本民族艺术传统为依托,在较高的文化层面和较为广阔的艺术视野中进行专业研究和艺术创作。
始创:自1982年洛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前身即洛阳师专艺术系美术科时期起,即面向专科生开设《中国美术史》课程。注重专业建设,明确培养目标,突出师范特色,《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既兼取国内各名校《中国美术史》论课程教学之优长,更注重务实,发挥师范院校的优势,强调良好的教学教法的运用,较早形成并实现了通过《中国美术史》课程学习,对学生专业认知、学科理念培养发挥重要意义的特点。
发展2000年洛阳师范学院升本,实现办学层次的历史性跨越,美术学院成立,对《中国美术史》课程从学科建设的高度提出更高要求。《中国美术史》课程建设进入长足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美术学院不断地开展《中国美术史》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研究改革,已经进行了数次较大规模的调整。强调在单位教学时间中的专业信息量增大,注重把最新科研成果和学术动态引入教学,使学生掌握最新的信息。注重处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基础性内容和最新学术成果、本课程和相关课程、传授知识和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等方面的关系。使得《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形成典型的洛阳师范学院教学所倡导的的科学性、规范性、发展性特点,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在培养知识结构全面且具创造性美术人才的过程中效果显著。主讲教师在教学及科研方面的努成就和教学队伍的整体提升和成长,对《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产生极为积极的促进作用和有力的影响。
改革2000年至今是该课程走向成熟化和正规化的时期。2004年洛阳师院美术学院美术学学科被批准为洛阳师范学院重点学科,在此背景下,美术学院将主干理论课《中国美术史》课程作为一门精品课有计划、分步骤地加以重点建设。在本课程的指导思想的确定、课程模块的设置、教师队伍建设、教材体系建设、教学方法的探索等方面,展开了全方位的探讨。以培养新时期的学生美术专业素养为目标,以改革《中国美术史》教学内容为起点,以教材内容在经典性基础上进一步彰显区域文化优势为抓手,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网络课程建设为突破口,行了较深入的教学研究和卓有成效的教学改革,并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1、内容建设。2000年开始进行《中国美术史》课程内容建设,重新建立《中国美术史》教学新的框架体系。一方面更加注重《中国美术史》发展和中国古代传统历史文化的相互关系,努力吸取文化等多学科的成果,用高屋建瓴的文化范型来阐释中国古代美术的发展历程及揭示美术现象后面的本质。另一方面,在体现《中国美术史》教学内容经典性的基础上注入区域性历史文化课程资源。面对高校教学改革的现实需求,积极拓展教育教学资源。弘扬中原传统文化,构建大学生精神家园。以《中国美术史》为核心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延伸课程建设,如《河南古代美术遗存》、《河南民间美术》、《河南传统美术欣赏》等专题性课程,都已成为美术学院和全校公选的主要选修课程,受到学生们的好评。
2、资源建设。网络课程建设列为我成教学院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在网络课程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同行前列,2004年该网络课程被评为省教育厅一等奖,2005年获评全国优秀教育资源。在更新教育观念,丰富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网上自主学习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3、课件制作。2001年开始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将文本、图片、音频、视频信息引入课堂,丰富《中国美术史》课程的信息来源及信息呈现方式,优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水平及效果获得同行及学生高度评价。
4、网络教学。积极参与我校网络教育学院网络课程建设,可以实现同步教学、异步教学以及指导学生网上自主学习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先后开发和建设了主干课程《中国美术史》及延伸课程,完成了《中国美术史》网络课程、河南古代美术遗存、河南民间美术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建构。获得河南省及教育部奖励。网络课程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同行前列。
5、精品课程建设。多年来积极建设《中国美术史》课程,为建设精品课程作好基础工作,在资源库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教学资料收集及整理、课件制作、录像资料、举证材料、网络资源等方面作好充分准备。经过20余年的建设和积累,本课程已经具备了成为一门精品课程的良好的基本条件和显著的特色。并且具有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潜力。2008年4月,《中国美术史》课程获批洛阳师范学院校级精品课程。
现状2009年10月洛阳师范学院获批河南省“艺术教育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领导及上级主管部门对美术学院加大了办学条件、经费、设备、科研、项目等方面支持力度,《中国美术史》精品课程建设由此获得更加有效的支持和强大的发展推力。《中国美术史》课程在开展教学改革与实验及进一步实施相关网络课程建设、大型艺术网站“艺术河南”建设方面获得了显著成效并获得良好的社会影响,相关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成果获得多项省部级奖励。目前学科人员作为河南高等教育美术精品课教材研究与编写课题组的首席专家和核心成员,积极参与主持着全省《中国美术史》论专业课教材的改革与制定。
2010年2月,洛阳师院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史》精品课程全面改版,新版《中国美术史》精品课程在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学理念的开放性、视觉呈现方式的新颖性、教学过程的适用性诸方面,均体现了新理念、新水平

反映汉藏关系著名绘画作品,宋元时期绘画特征

《百家讲坛·我们的大学》免费在线观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网盘资源

《百家讲坛·我们的大学》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J2dwxQrysDg-z544JVG2Aw?pwd=41l2 提取码:41l2
《我们的大学》
主演: 吕建、徐新、毕飞宇、魏明海、曹志伟、吕超、王树国、周鸿祎、李清泉、周海江、肖海鹏、陈小奇、魏建华、黄维、杨伟、孙立军、丁牧、娜仁花、王稼琼、周文重、叶迈、李小年、赵建夫、杨宗凯、施水才、康乐、江瑞平、林文勋、龙登高、范迪安、隋建国、喻红、付宏刚、阎学通、宋纯鹏、任鲁豫、孟宪明、周汝光、傅刚、徐飞、鞠国江、郑宇、黄进、郭立宏、程光旭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8-09-21(中国大陆)
集数: 20
又名: 百家讲坛:我们的大学
《百家讲坛》——《我们的大学》南京大学 9月21日播出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 大学作为人才培养最重要的阵地,它所承载和担负的职能没有机构能和它相比。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如何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如何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百家讲坛》聚焦大学,特别推出系列节目《我们的大学》。邀请大学校长及知名校友、教授畅谈大学建设和大学情怀。
南京大学,它历经了百年的历史沧桑,几乎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南京大学的校园里,曾出现过一大批中国重量级的专家、学者、教授,他们作为南京大学记忆的一部分,已经走入了历史,铸就了南京大学的辉煌。
今天,南京大学校长吕建,携南京大学校友徐新、南京大学教授毕飞宇,共同讲述南京大学的故事。
《百家讲坛》——《我们的大学》广州大学 9月22日播出
它,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和兴盛地,同时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历经两千多年长盛不衰的大港,时至今日,它更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以及一带一路的枢纽城市,这个城市便是广州。
在这个城市中,有一所以它命名的综合性大学——广州大学。“博学笃行,与时俱进”,这不仅是广州大学的校训,也是广州大学继承城市精神的最好体现。从广州大学建校之时起,便寄希望于有志青年,让他们走进大学,以博学改变思想,以努力践履所学,来改变羸弱的国家,造福人民。
在抗日战争期间,广州大学躲避战乱,四处搬迁,但是仍然坚持办学。不仅如此,还集全校之力,为国家捐献一架“广州大学”号战斗机。
90多年过去了,一代代广大人不忘初心,将实践与学科、科学与城市相结合作为学校特色,培养出适应时代、勇于创新的一大批人才。
如今的广州大学,正伴随着这座充满生机的城市一起,凭借着得天独厚的粤港澳大弯区地理位置和经济优势,吸收着来自国内外先进的信息和育人理念,不断刷新着新的成绩。
今天,广州大学校长魏明海,携校友曹志伟、吕超,共同讲述他们与广州大学的故事。
《百家讲坛》——《我们的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9月23日播出
1956年夏天,在上海通往西安的火车上,活跃着这样一群人,他们手持印有“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字样的粉色车证,乘专列从上海迁往西安。他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交大人。
1955年,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国务院决定将交通大学从上海内迁至西安。三年时间里,交大人没有中断任何教学、没有迟滞一届招生,教授带头西迁,学子踊跃随行,在田野搭建的简陋校舍中,迅速开展教学和科研,他们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交大人塑造出了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为主要内容的西迁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西安交通大学改变了西部没有规模宏大的多科性工业大学的面貌,引领和带动了整个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
今天,带着对大学建设的思考,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携西安交通大学校友周鸿祎,为您讲述西安交通大学未来的模样。
《百家讲坛》——《我们的大学》深圳大学 9月24日播出
深圳大学,一所“特区大学、窗口大学、实验大学”,她的诞生因为一个伟大的时代——改革开放,她的成长依靠一个杰出的城市——深圳。自1983年建校,到如今,深圳大学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峥嵘岁月。
有人说,这是一所“放假大学”,春夏秋冬,每季一假期,为学子提供了一个足够自由与宽松的成长环境;有人说,这是一所“荔枝大学”,六月的酷暑,催红了校园里的千棵荔枝树,因此她又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荔园”。而对每个深大人而言,她更是一所梦想的大学。
大学,不仅是汲取知识的殿堂,更是人生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建校伊始,深圳大学就以“自立自律自强”为校训,并将这“三自”精神镌刻在深大的校园里。
三十多年来,这“三自”精神不仅铭刻在深大校史中,还铭记在深大人的集体记忆里,影响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深大学子,不畏艰难、脚踏实地,为自己的梦想和事业竭尽全力、奋斗不息。三十多年来,十几万个青春的梦想,在这里鲜衣怒马、风云际会。
今天,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携深圳大学校友周海江,为您共同讲述青春电影中的深大精神。
《百家讲坛》——《我们的大学》中山大学 9月25日播出
中山大学矗立在广东的白云山下,珠江水畔。这所诞生于1924年民族危亡之际的大学,无论是在那个战火纷飞、山河破碎的峥嵘岁月,还是在如今欣欣向荣、飞速发展的和平年代,始终不忘的是对国家与民族“振兴中华,永志勿忘”的诺言。
古老的红砖、苍翠的绿瓦,在开满紫荆花的康乐园里,有学子们投笔从戎为国强军的豪迈壮志;有青年人以所学,悼国难、助慈善的大爱无疆;更有海内外校友“总把校园当家园”的眷恋与不舍。
时代浪潮涌起,风帆高悬,度过了九十四个春秋的中山大学,正在不断迎接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目前,中大正在规划打造地跨广州、珠海、深圳的“三校区五校园”办学格局,为广大师生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与舒适的生活环境。站在新的起点上,百年中大展现出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今天,中山大学副校长肖海鹏,携中山大学中文系校友陈小奇、化学系校友魏建华,共同为您讲述中山大学的故事。
《百家讲坛》——《我们的大学》西北工业大学 9月26日播出
西北工业大学,地处古都西安。汉唐盛地千年文化,滋养了学校丰厚的历史气息、精神底蕴。怀揣国家军事现代化的梦想,无数志存高远的西工大毕业生,探索天空、宇宙和大海,在三航领域驰骋耕耘,为国家铸就无形的屏障。
风劲帆满海天阔,三航领军铸华章。科技进步、时代变迁,沉淀出独特的“西工大品格”,一面是勤奋钻研、锐意进取的精神,另一面是韬光养晦、大智若愚的气质。
“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大学唯有广纳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的老师,才能培育出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学生。在西工大与时代接轨的教育实践中,就有这样一群老师,他们带领学生们踏上征程,共同扬起人生远航之船帆。师生齐力,在“大胆假设”中探寻真理,在“小心求证”中收获硕果,共同创造了很多科研成果。
这里有一对无人机领域的“神雕侠侣”,同为无人机总师,“誓与太阳肩并肩”,又一起从事着老师这一“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还有研发了属于陕西的星座,发布“陕西一号”卫星星座计划的青年团队。那么,大学究竟如何让学生放飞梦想?如何通过教育,让每个孩子都变成宇宙中独一无二的星辰?
西北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黄维,携校友代表、歼20总师杨伟,讲述勤勉而低调的西工大人探索真理的故事,展望学校创新自信的未来。
《百家讲坛》——《我们的大学》北京电影学院 9月27日播出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艺术的殿堂”,她走过了孕育、创建、改革和腾飞的风雨历程,凝聚了几代人艰苦卓绝、努力奋斗、开拓创新的自强精神,几十年来培育了数万名电影工作者,被誉为“中国电影人才的摇篮”。
从摄影系校友张艺谋的《红高粱》,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导演系校友陈凯歌的《霸王别姬》,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文学系校友贾樟柯的《三峡好人》,获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到国内的金鸡奖、百花奖、华表奖等等……
这些被电影界引以为傲的荣耀与光环,无不镌刻着北京电影学院师生的名字,领奖台上熠熠生辉的奖杯,闪烁的是他们梦想成真的光芒。
今天,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孙立军,携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丁牧、北京电影学院校友娜仁花,共同讲述北京电影学院的故事。
《百家讲坛》——《我们的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9月28日播出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位居北京朝阳,这座美丽的校园为国家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外贸人才,多年来,它始终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
1951年,新中国刚成立不久,急需贸易人才,在这种情况下,一所专门培养贸易人才的高级商业干部学校成立了,它就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前身。
1954年,以北京对外贸易专科学校为基础,加上当时的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系的对外贸易专业,成立了北京对外贸易学院。
1984年,学校正式更名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0年,对外经贸大学又与原中国金融学院合并,成立新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经历了三次更名,一次合并,今天的对外经贸大学已经是一所多科性财经外语类大学。在近七十的历史岁月中,贸大人演绎了精彩的故事。
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以吸取知识的芳香,可以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可以尽情展现自己的才华和自信;大学,是梦开始的地方,是人生的一个新的起点。
今天,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王稼琼,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友周文重、叶迈,为您共同讲述这所大学的故事和情怀。
《百家讲坛》——《我们的大学》浙江工业大学 9月29日播出
浙江工业大学,坐落于西湖之畔——杭州。这是一个怀抱世界文化遗产的高等学府,京杭大运河穿园而过,始建于唐代的东新桥,每日都迎接着来来往往的浙工大学子。
这是一所综合性的浙江省属重点大学,现有66个本科招生专业,6个博士后流动站,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这是一座秉承厚德健行校训的百年高校,先后有400多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其中国家科学技术奖22项。截至2016年底,学校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位居全国高校第10位;校友中走出了6位两院院士、21位上市企业负责人。
在浙工大的校园里,一支医药科研团队是如何实现了一次中国医药史上的突破,惠及千万糖尿病患者、影响着每一个家庭?
又是哪个团队在为“国之重器”--秦山核电站保驾护航?
从《我在故宫修文物》“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到《花儿哪里去了》质朴而温暖的爱心,再到一张贴在食堂的“请假条”,到底是哪些可爱又可敬的浙工大人用他们的作品、用他们的实际行动,深深感动着我们,为我们勾画出一所有情怀、有担当、有使命感的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校长李小年,携浙江工业大学校友赵建夫,共同讲述浙江工业大学的故事。
《百家讲坛》——《我们的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9月30日播出
这是一所特别的大学,它诞生于中央苏区、成长于革命战火,历经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它扎根于西部大地、服务于国家建设,走过了漫长的西迁之路。它就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一所“史无前例马背上的学校”。
在革命的战火中,它为人民军队培养了新的技术兵种——通讯兵。在和平的年代里,它开创了中国电子信息科学专业的先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血液中流淌的红色基因,让它形成了坚韧的大学性格和人文情怀。在艰苦的革命岁月里,它没有放松对人才的培养。建国后,西电更是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人才培养道路,为国家输送了近20万名电子信息领域的高级人才。
建校80余年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紧盯国家战略,以产出“不可替代”的标志性科研成果项目为目标,引领着我国雷达技术、新一代通信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领域的突破与创新。探月工程、天眼工程、航母工程等多项国家重大项目中,都有西电人的心血与智慧。
今天,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杨宗凯,携校友施水才,为您共同讲述这所大学的故事。
《百家讲坛》——《我们的大学》河北大学 10月1日播出
一座城池,北控三关,南达九省。一段城垣,开满热血浇灌的民族之花,一座桃园,成就千古兄弟情谊。这里曾经是中国北方的一座地标城市,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曾经因为与京、津呈三足鼎立而蜚声四海,这便是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保定。
在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之上,诞生了一座以“实事求是、笃学诚行”为校训的重点综合性大学,在建校近百年的历史中,河北大学,虽多次易名,但始终在发展壮大。
河北大学图书馆,素有“华冀文采第一家”的美称,其藏书,尤以古籍文献为出色,共有两万多种,善本可追溯至元朝。有较高文献价值的,如《石湖志略》,有清代学者、大藏书家黄丕烈的题拔,为我国国内独家收藏。还有名传四海的无价之宝,近代以来世界地图史上第一份比较完整的世界地图,由清代南怀仁所绘制的《坤舆全图》。
燕赵福祉,伟哉雄安。
2017年4月,随着国家的千年大计----雄安新区的建立,距离雄安新区不过半小时路程的河北大学,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一段段的校史,随着时间传颂,一次次的发展,依凭文化的滋养。在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兴盛过程中,河北大学也许就是吮吸着燕赵山川之灵气,收揽精英与人才,才发展成今日的重点综合性大学。
今天,河北大学校长康乐,携校友江瑞平,共同讲述他们与河北大学共同成长的岁月。
《百家讲坛》——《我们的大学》云南大学 10月2日播出
云南大学地处彩云之南,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四季鲜花盛开,风景如画,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这所位于祖国西南边疆的大学焕发出独特的生机与魅力。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经费与师资力量都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熊庆来先生出任云南大学校长,他利用抗战时期各方人才涌入昆明的机会,广纳人才。一时之间,云南大学名家荟萃,百家争鸣,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良好的学术传统薪火相传,延续至今。
1946年,《不列颠百科全书》将云南大学列为中国在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15所大学之一,云南大学得以从祖国边疆走向世界,离不开它“会泽百家,至公天下”的精神与文化,这样的学风传统,是一代代云大人长存心间的使命,也是历史洗刷后的见证。
今天,云南大学校长林文勋,携云南大学校友龙登高,共同讲述云南大学的故事。
《百家讲坛》——《我们的大学》中央美术学院 10月3日播出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的最高学府,从1918年诞生至今,它已走过了整整100年的光辉历程。在这一百年里,无数胸怀家国天下的美术家曾任职于此,徐悲鸿、吴作人、齐白石、李可染、董希文……这些艺术先贤们不仅教书育人,还用蘸满人文情怀的笔触,表达中国人民的命运,喊出时代的心声。
在这一百年里,一大批优秀的当代艺术家毕业于此,从靳尚谊、詹建俊到喻红、隋建国……,这些当代艺术家们活跃于国际的舞台上,用他们的创作成就书写和延续中央美术学院的辉煌历史。
在这一百年里,一大批闻名中外的艺术作品诞生于此: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徽的设计、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徽的设计、
第三套、第四套人民币绘画设计、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作品、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群雕作品、
徐悲鸿的《愚公移山》、
董希文的《开国大典》、
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
这些作品无不深情讴歌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历史。风雨熔铸美院精神,丹青绘就百年辉煌,在这一百年里,中央美术学院有过太多的经典值得我们歌颂和铭记。
今天,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携中央美术学院校友,雕塑家隋建国、中央美术学院校友,著名画家喻红,共同讲述中央美术学院的故事。
《百家讲坛》——《我们的大学》黑龙江大学 10月4日播出
志存高远,爱国奉献,艰苦奋斗,自强不息。黑龙江大学,这所诞生于1941年的高校,历经七十余年的薪火相传,已然成为黑土地上,最不可或缺的一片人才摇篮、文化沃土。
从延安建校到扎根东北,从立足俄语到综合发展,黑龙江大学既传承了延安精神的内核,又融合了北疆沃土的豪放。风雨砥砺开创优良传统,继往开来谱就精彩华章。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黑龙江大学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遵循“教学为中心、科研为基础、学科为龙头、管理为保障”的发展模式,以坚定的信念和豪迈的情怀,为努力实现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现代化大学而砥砺前行!
今天,黑龙江大学校长付宏刚,携校友阎学通,共同讲述他们与黑龙江大学的故事。
《百家讲坛》——《我们的大学》河南大学 10月5日播出
河南大学坐落于黄河南岸的古都开封,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哺育了这所饱经沧桑的古老学府。源远流长的中原文化,培养了深厚广远的大学精神。
这是一所被书香氤氲着的学校,这里有河南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图书馆,四百余万册各类藏书,给每一位怀揣梦想的学子提供徜徉的天地;
这是一所被岁月雕刻过的学校,古老的建筑群庄严而恬静,百年的风,四季的花,温柔着校园里的一砖一瓦;
这是一所风气之先的学校,它承载着中原大地第一所现代大学的骄傲,它记录着大河儿女前瞻开放的胸襟,自强不息的气魄。
在河南大学校长宋纯鹏的眼里,河南大学则更加地平易近人、朴实无华,宋纯鹏校长引用了三种我们常见的作物:小麦、棉花和大豆来与河南大学作类比,这三种作物既有共通性又有着各自独特的个性,它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那么这三种作物都有着怎样的特性,这些特性与河大精神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今天,河南大学校长宋纯鹏,携河南大学校友任鲁豫、孟宪明,共同讲述河南大学的故事。
《百家讲坛》——《我们的大学》江苏师范大学 10月6日播出
江苏师范大学坐落于五省通衢的江苏省徐州市。作为一所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始终把“造就人才”作为最根本的使命,把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当作最重要的责任。
从苏南创业到扎根苏北,从转业干部文化速成学校到江苏师范大学,六十余年来,江苏师范大学始终与国家和民族同命运,与时代和社会共成长,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孕育了先进的大学文化。
栉风沐雨扬帆进,春华秋实硕果盈。迈入新的发展时期,江苏师大人坚持发扬“守正出新,坚志勇为”的新时期校园精神,为建设高水平、有特色、有品位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而砥砺前行。
今天,江苏师范大学校长周汝光,携校友傅刚,共同讲述他们与江苏师范大学的故事。
《百家讲坛》——《我们的大学》西南交通大学 10月7日播出
巍巍学府,煌煌上庠;交通天下,经略八荒。西南交通大学的前身是中国第一所工程高等学府,中国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矿冶工程高等教育的发祥地,“交通大学”最早两大源头之一。
这所拥一百二十多年历史的大学,创造了许多“中国第一”和“世界第一”:
中国人自主设计的第一条铁路、
第一座现代化大桥、
第一条电气化铁路、
中国第一部抗震设计规范草案、
第一条地铁、
第一台电力机车、
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
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
世界上一次建成线路最长、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京沪高铁、
世界第一个真空管超高速磁悬浮列车原型测试平台……
这一切,凝聚了几代西南交大人的精神和情怀。
今天,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做客《百家讲坛》,给观众朋友们带来了三样礼物。那么,这三样礼物分别是什么?有着怎样的含义?又体现了怎样的精神文化内涵呢?而西南交通大学校友鞠国江、郑宇,又会为我们分享哪些与西南交通大学有关的故事和情怀呢?
《百家讲坛》——《我们的大学》中国政法大学 10月8日播出
大学是思想文化的高地,是科技创新的引擎,是引领社会风气的旗帜,是孕育国家栋梁的摇篮。《百家讲坛》在金秋时节,聚焦大学校长,开启大学校长演讲录。
对于年轻学子而言,大学是唤醒灵魂的精神家园,更是改变命运的人生起点。青年学生迈进大学校门的第一课,校长们在致辞中所传递的价值观和人生理念,都将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它被誉为中国法学教育的最高学府——中国政法大学。今天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黄进做客《百家讲坛》,为青年学子开启大学第一课。
《百家讲坛》——《我们的大学》西北大学 10月9日播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学是海纳百川之所,是包罗万象之地,也是汇聚梦想之乡。如果说人生是一本书,那么大学阶段便是书中最美丽的彩页。这片天地,可以让一名懵懂少年破茧成蝶,也可以让一名孜孜学者扶摇而上,也可以让一段经典佳话传世不朽。
西北大学校训是“公、诚、勤、朴”,倡导天下为公、不诚无物、勤则不匮、抱朴守真。西北大学校歌唱到:“汉唐胜地,西北上庠,风雨设帐历沧桑。”这阕校歌承载和彰显了学校的风骨与气韵,也是西北大学校训与精神的诗意张扬。
这就是西部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综合性大学——西北大学。今天西北大学校长郭立宏做客《百家讲坛》,为青年学子开启大学第一课。
《百家讲坛》——《我们的大学》陕西师范大学 10月10日播出
有一所大学,它扎根祖国西部,吸纳全国学子,继承古都丰厚底蕴,构筑长安、雁塔校区,培养着一代又一代学养深厚,品格端方的饱学之士,为祖国的发展,为时代的进步,七十载奉献着自己的光热。这就是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市的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教师教育“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是国家培养高等院校、中等学校师资和教育管理干部以及其他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被誉为“教师的摇篮 ”。
它的前身是1944年成立的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1954年更名为西安师范学院,1960年与陕西师范学院合并,定名为陕西师范大学,1978年划归教育部直属。建校70多年来,学校秉承“厚德、积学、励志、敦行”的优良传统,立足西部,面向全国,已发展成为一所有重要影响的综合性一流师范大学,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30余万人,形成了“抱道不曲、拥书自雄”的学风和“淳厚博雅、知行合一”的校风。
它以一校之力,撑起了西部师范类教育的半壁江山——陕西师范大学。今天陕西师范大学校长程光旭做客《百家讲坛》,为青年学子开启大学第一课。     

历史趣闻类推荐阅读 ⇓
盘点中国古代皇帝 离奇死法

盘点中国古代皇帝 离奇死法

历史趣闻阅读:8623   点评:295
穆桂英怎么死的,被箭射中战死沙场(巾帼女英雄)

穆桂英怎么死的,被箭射中战死沙场(巾帼女英雄)

历史趣闻阅读:13100   点评:195
肝炎不一定都会传染人,带你全面了解肝炎疾病

肝炎不一定都会传染人,带你全面了解肝炎疾病

商家广告阅读:2122   点评:27
揭秘古代驸马的悲惨生活:外遇被剥皮

揭秘古代驸马的悲惨生活:外遇被剥皮

历史趣闻阅读:8525   点评:111
项煌妹 阿里,阿里巴巴集团文创总监

项煌妹 阿里,阿里巴巴集团文创总监

历史趣闻阅读:436   点评:28
考古探案遇见他,我国考古史上一次最大的考古悲剧

考古探案遇见他,我国考古史上一次最大的考古悲剧

历史趣闻阅读:524   点评:2
乌拉那拉如懿的历史原型是谁?她活了多少岁

乌拉那拉如懿的历史原型是谁?她活了多少岁

历史趣闻阅读:9369   点评:216
华强方特 熊出没,安徽方特熊出没

华强方特 熊出没,安徽方特熊出没

历史趣闻阅读:409   点评:21
日本国家名字来历介绍 日本国名和中国汉字有大关系

日本国家名字来历介绍 日本国名和中国汉字有大关系

历史趣闻阅读:10960   点评:348
中国盐文化史,中美盐业谣言

中国盐文化史,中美盐业谣言

历史趣闻阅读:504   点评:18
站长统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