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雄风”!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延续时间超过200年的大一统帝国,唐帝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大唐帝国的第一位皇帝,李渊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虽然李渊的名声不如李世民、武则天、李隆基等开创大唐盛世的帝王那般响亮,但李渊在位期间为唐帝国开创了制度性建设的贡献,为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到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李渊的陵墓在唐帝国的帝陵中却堪称“个性”。在关中的唐帝国十八陵中,李渊是为数不多的学习汉朝帝陵的建造方式堆积封土成陵,而唐帝国大部分皇帝的陵墓则是依山为陵。
那么,作为唐帝国的开国皇帝,李渊的陵墓为何堆土成陵呢?
上图_ 唐高祖李渊(566年-635年6月25日)
第一,李渊是唐朝第一代皇帝,其在位时期,唐朝刚刚建国,唐朝帝陵的修建没形成固定规范。
由于汉朝绝大多数帝陵为封土帝陵,李渊在遗诏中表示,其陵园制度模仿秦汉,陵园制度务从简约。这就为李渊的献陵为封土成陵埋下了伏笔。
根据《礼记》的记载,古代最早的陵墓在地面上不留任何痕迹。安阳殷墟发掘的商朝国王陵墓就没有封土堆。进入春秋战国时期,为了方便晚辈辨认先祖墓地的位置,后人就在先祖的墓室上堆起来像山坡一样的封土堆或种树作为先祖墓地的标志。
随着封土的数量越来越多,古代朝廷对封土的大小规格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封土的大小成为了显示陵墓主人身份地位的直接象征,根据东汉书籍《白虎通》记载:天子坟高三仞。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栾;士四尺,树以槐;庶人无坟,树以扬柳。一个人生前的地位处于什么阶层,其去世后的陵墓封土就得符合相应的规格。
上图_ 秦灭六国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这位开创华夏大一统霸业的始皇帝就在骊山修建自己的万年陵寝,堆起庞大的封土堆。刘邦建立汉帝国后,不管是西汉还是东汉,汉帝国的历代皇帝都在长安或洛阳周围给自己修建陵墓。
虽然西汉和东汉在帝陵的大小上有所不同,但西汉和东汉帝陵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封土堆成陵(汉文帝霸陵除外)。魏晋南北朝时期,各个国家的帝陵都为封土堆成陵,直至公元581年杨坚建立隋朝,杨坚和杨广的陵墓也都是封土堆成陵。
在李渊称帝建立大唐之前,中国大一统王朝中除了汉文帝刘恒的霸陵依山为陵,其余皇帝的陵墓都是封土堆成陵。依山为陵并没有成为固定的帝陵建设规制流传下来,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开国皇帝的高祖李渊在唐帝陵没有形成固定规制建立起来,写入典章制度的前提下,只能在遗诏中提出模仿秦汉制度,封土为陵的主张。由于唐帝国刚刚建立,百废待兴,深知隋朝灭亡深刻教训的李渊在遗诏中还提到了“陵园制度务从简约。”
上图_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
第二,玄武门之变爆发让李渊失去了权力,政变两个月后,李渊退位成为太上皇深居简出,不问政事。随着李渊和李世民关系的缓和,等到李渊去世后,为了向天下体现对太上皇李渊的孝心,唐太宗李世民按照李渊的遗诏,仿照汉光武帝原陵的规格,给李渊修建了献陵。
李渊献陵修建的背后隐藏着太宗李世民难以割舍的父子矛盾——玄武门之变前后李世民和李渊之间的权力博弈。
李渊建立唐朝后,封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建成和父皇李渊一起在长安处理全国政务,而秦王李世民成为唐帝国统一战争的实际领导者,率领唐军取得了歼灭薛仁杲集团、刘武周集团、王世充和窦建德集团的辉煌胜利。
尤其是在著名的虎牢关之战中,李世民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以3500名骑兵打败王世充和窦建德的10万大军,为唐帝国控制中原地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虎牢关战役结束后,李世民返回长安,受到万民欢迎,李渊册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其实力逐渐威胁太子李建成的地位。
上图_ 玄武门政变
但随着李世民秦王府实力的增强,李渊感觉到李世民正在威胁到自己的皇权,李渊便采取表面平衡,暗中支持李建成和李元吉打压李世民的策略,削弱秦王府的势力。最终引发玄武门之变。
从表面上看,玄武门之变的矛盾是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矛盾。但实际上,玄武门之变的矛盾已经是李世民的秦王府和李渊代表的皇权之间的矛盾。而在李世民登基后采取天下和解的政策,赦免重用魏征等太子党成员,李渊和李世民的关系又逐渐缓和。
公元629年到630年,李世民下诏派出10万大军,一战消灭了唐朝的北方强敌东突厥汗国。李世民以实际行动洗刷了李渊早年同突厥合作的耻辱,李渊内心是非常高兴的。根据历史记载,在庆祝唐军消灭东突厥的宴会上,李渊弹琵琶,李世民跳舞助兴,父子两人其乐融融,玄武门之变权力纷争带给李渊和李世民之间的矛盾随着唐军消灭东突厥的胜利而成为过去。
上图_ 东西突厥
公元635年,李渊去世。如何安葬先皇?这成为了李世民君臣面临的首要难题?李世按照父亲的遗诏,其帝陵要仿照汉朝帝陵修建,而汉朝帝陵自皇帝登基后开始修建,通常修建10多年才能完工。刘彻的茂陵修建了50多年才完工,其耗费巨大,是刚建国不久的唐王朝无力承担的。
而李渊在生前并没有给自己修建陵墓,如果按照李渊的遗诏缩减陵寝,会让李世民背上不孝的骂名,这是励精图治的李世民不愿意看到的。毕竟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就逼迫李渊交出权力,李渊去世后,李世民必须遵照父皇的遗诏修建陵墓,以体现其对父亲的孝心。可如果严格按照李渊的遗诏修建陵寝,李世民要在数月之内完成汉朝10年完成的工程,这在当时是不可能做到的。
上图_ 唐献陵为唐高祖李渊(公元566年—公元635年)和太穆皇后窦氏的陵寝
有没有一个既能在数月内修建好陵墓,又遵照父亲遗诏修建陵墓,不减小规格的两全其美的办法呢?就在李世民一筹莫展的关键时刻,宰相房玄龄建议李世民:按照光武帝刘秀原陵的标准给李渊修建陵墓。李世民就在今天的咸阳市三原县东北地区选址,模仿汉制光武帝刘秀原陵的规格,给李渊修建了献陵。
献陵陵园坐北朝南,陵园封土高低和刘秀的原陵类似,但封土形状却模仿西汉帝陵的封土,为覆斗形夯土状封土。
献陵修好后数月,李渊和太穆皇后一起合葬献陵,李世民向天下交出了一份令后人信服的“孝心答卷”。
作者:贞观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旧唐书》《新唐书》
〔2〕《关中唐十八陵》 李昊霖 电子工业出版社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唐朝皇帝为什么要埋在山里
昭陵依九峻山峰,凿山建陵,开创了唐代封建帝王依山为陵的先例。据说是因年文德皇后临死时给唐太宗说要俭薄,“请因山而葬,不需起坟”。( 《 旧唐书文德皇后死后葬于昭陵。关于以山为陵制度的原因,在同年十一月文德皇后葬后撰文刻石的碑上写着:“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己有。今因九嵕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好盗息心,存没无累。”这里所陵,不藏金玉,与其说是为了俭薄,不如说是为了“好盗息心”更恰当些;虞世南上太宗时就说过:“自古及今, …… 未有不掘之墓。”因此,唐初以山为陵的目的为了利用山岳雄伟形势和防盗掘而已。 九峻山属石灰岩质,长期遭受高空风雨的剥蚀,山洪冲刷,不仅山陵建筑无原有的山势形体亦改变了不少。但仍可略辨当年陵寝构造遗留之痕迹:山势外形逞(当地俗称笔架山),南面山体两侧岩层伸出,逞簸箕形状;山腰残存有窑洞。迹,可能与当年栈道建筑有关。根据文献记载,昭陵建筑时,在南面山腰凿深 75 宫,墓道前后有石门 5 重;墓室内设东西两厢,列置许多石函,内装随葬品。五代韬盗掘昭陵记载有“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宏丽不异人间”。这都可想象这个“殿”内部寝殿层层窍深和宏丽的情景。 当时地宫外面还有许多木构建筑 , 建有房舍和游殿等。由于地宫前面四周山凹不平,往来不便,又“缘山傍岩架梁为栈道,悬绝百仍,绕山二百三十步,始门”。用栈道连结上下左右,通达地宫的道路。但山上栈道建筑又不能垂直上下右回绕旋转,这从杜甫所写的 《 重经昭陵 》 “陵寝盘空曲”诗句中得到证明。虽这些记载未必绝对可靠,但从中却可看出其规模的富丽堂皇和工程繁难的程度。当时建筑,根据宋敏求 《 长安志图 》 记载:“以九峻山山峰下的寝宫为中心点,墙垣,四隅建立楼阁,北为玄武门,南为朱雀门,周围 12 里”。 祭坛遗址位于陵北玄武门之内。遗址面积东西 53.5 米,南北 86.5 米,略呈梯形屋阶,尚可辨认。山陵的正南面有朱雀门和献殿,西南面有“下宫”(俗称皇城面积东西 237 米,南北 334 米,周围墙基厚约 3.5 米,其范围是一个比较正规的矩形山南刘洞村沿山而进,可看出陵道已被山洪冲刷成深沟,沟两旁有土阈一对,此陵的御道口;陵西南稍平处,石础、瓦砾遍地皆是,这就是“陵下宫”遗址,当房屋就建造在这里。昭陵地面建筑早年毁坏,仅留几处废墟,但在献殿遗址出土的屋脊 的一个鸱尾,高 1.5 米 , 底长 1 米 , 宽 0.65 米,重约 150 公斤,由此可推想这座殿堂是多大;所有这样的殿宇楼阁构成的建筑整体,又是多么宏伟。航拍献陵:唐高祖李渊的陵墓
咸阳市三原县徐木乡永合村东北的田野里,矗立着大唐王朝开国皇帝高祖李渊的献陵,他曾经有遗诏:“其陵园形制,务从俭约,斟酌汉魏,以为规矩。”因此,唐太宗李世民根据东汉光武帝原陵之规格修筑了这座陵墓——
1956年8月6日,唐献陵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这里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8月19日,我操作自己的大疆精灵4无人机,对献陵的神道和墓冢进行了航拍。
献陵坐北朝南,分为内、外两城,外观宏伟大气。整个陵园一周有夯筑的城恒,四面分别开设一门,门外各置一对石虎。其中,陵园南面为正门,原本有较多石刻,现在地表上只能看到一件华表和一件石虎,其他的石刻或者埋于地下,或者迁至西安碑林博物馆。
如今,一条南北向的水泥路,直接通到献陵封土下,与尽头东西向的道路形成“丁”字路口。路口东南侧的小院子,乃唐献陵文物管理所;路口西南侧的空地上,竖立着一块高大的石碑,可惜表面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旁边还有一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
献陵是堆土成陵,不同于“依山为陵”,所以规模较小一些。封土呈覆斗形状,平面略呈长方形,高达21米,底部东西长约150米,南北宽约120米;顶部东西长约30米,南北宽约10米,下方埋葬着唐高祖李渊和太穆皇后窦氏。
在献陵东北方向,东西长约4000米,南北宽约1500米,富平县和三原县交界的区域,分布着52座皇亲重臣的陪葬墓,如同“众星棒月”一般,将献陵衬托得十分壮观。可惜,它们大多被夷为平地,或者遭到严重的破坏。
在献陵南侧的石碑前,我操作自己的无人机上天。先向南飞行至石虎的头顶,然后向北返回到封土前方,再按照顺时针方向围绕陵墓一周,陵园周围的景象尽收眼底,眼下的徐木塬高亢平坦,下方渭河谷地开阔无边,视野极好,景色壮美。
唐高祖李渊(566—635),字叔德,出身于北周的贵族家庭,七岁袭封唐国公。因为独孤皇后是其姨母,所以深得隋文帝的喜爱。大业十三年(617),升任太原留守之际。正逢隋朝土崩瓦解,李渊与李世民等于五月杀副留守王威、高君雅,起兵晋阳。十一月,攻取长安,立隋炀帝孙代王杨侑为帝,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
义宁二年(618)五月,隋炀帝被杀以后,李渊逼杨侑禅让,即位于太极殿,改国号为“唐”,改元为“武德”。在李世民辅佐之下,各地农民起义军和地方割据势力相继被剪灭,从而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武德九年(626),玄武门之变后,传位于李世民,李渊自称太上皇。
贞观九年(635),李渊病逝,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在献陵。上元元年(674年),改尊号为神尧皇帝,天宝十三载(754)上尊号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