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初到1974年初,考古工作者在长沙市东郊一个名为“马王堆”的小山上对三座汉墓展开发掘工作。首先被打开的是一号墓,历经两千年不腐的西汉女尸辛追夫人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而就在人们把目光投向另两座古墓,期待着再现不腐奇迹的时候,另一项足以改写整个医学史的考古大发现,在人们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现了。
《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在1973年底发掘的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了大量的帛书和竹木简,都是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下葬的。这批帛书共计有20多种,约12万字,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医药学方面的著作。包括《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却谷食气》、《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导引图》、《养生方》、《杂疗方》和《胎产书》,以上共11种,由于《阴阳十一脉灸经》有甲、乙两种版本,文字基本相同,可以算一种,即实际上是10种。马王堆三号汉墓还出土竹木简200支,包括《十问》、《合阴阳》、《杂禁方》、《天下至道谈》4种,全部为医书。以上14种著作,都是后世早已失传的古代医书,《汉书·艺文志》也未见著录,它们的出土填补了我国医学史上的空白。
这批帛书与竹木简虽然抄写于秦汉年间,但其成书年代却要早得多。过去中医界公认的可能成书于西汉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但马王堆医书的出土,则让我们将目光提前到更早的春秋战国时代,这对研究西汉以前的医学发展情况,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
《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甲、乙本,全面地论述了人体十一条经脉的循行走向及所主治疾病,是我国迄今已知最早论述经脉的医学文献。在公认的中医理论源头——《黄帝内经》中,十分重视脏腑经络学说。在《灵枢·经脉》篇中,详尽论述了人体的十二条经脉。而将此篇与马王堆出土的两部古脉灸经相对比,我们惊奇的发现,无论是从内容到词句,均颇有相似之处,它们之间很可能有着某种血缘继承关系,即两书为《灵枢·经脉》篇的祖本。两书相比较而言,《足臂十一脉灸经》更为古朴,成书更早。书中以“足”表示下肢脉,有六条;以“臂”表示上肢脉,为五条。其脉排列次序的原则是先“足”后“手”;循行的基本规律则是从四肢末端到胸腹或头面部。《阴阳十一脉灸经》也载有十一条经脉,其成书年代虽晚,但却保留了某些更加古老经脉名称的痕迹,即书中无手太阳、手少阳、手阳明三个脉名,而分别称之为肩脉、耳脉和齿脉。
据统计,《足臂十一脉灸经》所主病候有78种,《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已增至147种。在病候的分类方面,前者并无分类,后者已将各脉的病候按照致病原因的不同,区分为“是动病”和“所产病”。这种分法不仅为以后的《内经》所肯定,并被采用和发展。但这两书所论述的都是灸法,未提及“针”和“穴位”,而且每条经脉的循行也各自独立、互不相干,说明还没有形成上下纵横、联络成网的经络系统。然而,正是这些古老的医学理论孕育出后世辉煌的经络学说与针灸治疗理论。
《五十二病方》现存一万余字,全书分52题,每题都是治疗一类疾病的方法。书内出现病名103个,现存医方总数为283个,用药247种,充分体现了我国早期医学的发达。书中所载病名已经涉及到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的疾病,其中尤以外科病最为常见。书中对某些病症的认识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如“伤痉,痉者,伤,风入伤,身信(伸)而不能诎(屈)”,“伤而颈(痉)者,其病弗能饮者,强启其口,为灌之”。清楚地描述了痉病(破伤风)的两个主要症状:角弓反张和牙关紧闭。在谈到疥病时,更明确指出疥病有虫。这些记述不仅在中国医学史上是最早的,而且都已为现代医学所证实。
《导引图》帛画及其复原图(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帛书《五十二病方》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五十二病方》对很多疾病都提出了成熟的治疗方案,书中记载的方剂大部分都是二味药以上组成的复方。如“疽”病方剂之一,便由白敛、黄芪、芍药、桂、姜、椒、茱萸七味药组成,并且需要根据疽病的不同类型而调整主药的剂量,提出“骨疽倍白敛,肉疽倍黄芪,肾疽倍芍药”,体现了早期的辨证论治思想。书中还有丰富的外治法内容,有手术、敷贴、熏蒸、药浴、砭法、灸法、熨法、按摩、角法(火罐疗法)等,还提到了可以应用酒来消毒和治疗伤口感染。治疗手段的多样化是当时医疗水平提高的标志之一。
帛书《脉法》是古代论述脉诊的专书,全书约300字,由于残损严重,难以辨识者近半数,已无法了解其内容全貌,但据首尾文义,当为师徒传授脉法之书。书中最早提出了人体气与脉的关系,并确立了治病“取有余而益不足”、“寒头暖足”等治疗原则与方法。《阴阳脉死候》约有100余字,主要讨论了三阳脉和三阴脉所呈现的死亡征候及其病机,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诊断专书。
《导引图》是一部绘有各种运动姿态的帛画,长约100厘米,高约50厘米,是我国最早的医疗体操图。在这幅色彩绚丽的导引图上,描绘了44个不同性别年龄的人在做各种导引动作,他们分为四排,每排10到12人不等,其中有些人还手持器械。这些人像高9到12厘米,均为工笔彩绘,个个形象逼真,姿势各异,栩栩如生。根据画面所反映的各种不同运动姿态,大致可分为肢体运动、呼吸运动和持械运动三类。如图中一幅标有“仰呼”的图中,描绘一男子挺胸直立,双臂举向后上方,正在进行深呼吸运动;而标有“以杖通阴阳”一图中,则画有一位穿裙子的女子,手持长棍,俯身弯腰,利用棍棒使双手呈直线状态极力展开,以促使上半身下移、下半身位置相对上举,从而达到全身气血流畅、调和阴阳的目的。图中还标明了通过导引可以防止的某些疾病,如“引聋”,即以导引防治耳聋,“引脾病”,即以导引防治痹症和腹痛。帛画《导引图》的出土不仅生动形象地反映了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医疗体育的真实情况,也为源远流长的古代导引术提供了确凿的实物依据,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请回复【善本古籍】公众号消息:群聊
欢迎加入善本古籍学习交流圈
学习古籍版本,离不开查看实物、关注古籍网拍、了解市场价格!网拍是低成本、最方便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