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与一位老农聊天时听老农说了这么一句话:“午时不迁坟,寅时不葬人”。由于这句话有些晦涩难懂,因此,我只好向老农进行了请教,老农告诉我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样的:
一、午时不迁坟
午时即日中,又名日正,是指中午时分,从时间上区分也就是指上午的11时正至下午的 1 时正。
宋苏舜钦在《紫阁寺联句诗》中称:“日光平午见,雾气半天蒸。”由此可见,午时是一天当中太阳最猛烈的时候。
迁坟,又称迁墓、洗骨、拾金或移葬。是需要将逝者的棺椁从原先的墓穴当中挖出来移往别处的。
我们都知道墓穴中的环境是非常潮湿的,而潮湿的环境不但容易导致尸骨的腐烂,而且,也容易导致棺椁的腐朽。
据称,棺椁在地下的腐朽速度与棺椁的材质和地下水位的高低存在很大的关系。对于材质比较好的棺椁以及地下水位不太高的墓穴来讲,有些棺椁可能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不腐朽;而对于材质很差的棺椁以及地下水位很高的墓穴来讲,有些棺椁可能撑不过十年就会出现严重腐朽的现象。
作为大多数平民百姓来说,由于家庭条件有限,因此,是很难为已故的亲人购置材质很好的棺椁的,在这种情况下,埋葬在地下的棺椁就有可能在三五年内就出现了局部腐朽的现象。而一旦棺椁出现了腐朽现象,是非常很怕接触强烈阳光的,因为阳光中的紫外线能够导致腐朽木材加速分解,从而导致从地下挖出来的棺椁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散架”。为了避免棺椁“散架”现象的出现,人们认为在正午阳光非常强烈的时候是不宜迁坟的,否则,正午的阳光就有可能对棺椁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便有了“午时不迁坟”的说法。
二、寅时不葬人
寅时是凌晨三点到五点 。寅时又称黎明、早晨、日旦、平旦等。
我们都听说过“晨露”一词。该词语出自南朝鲍照所著的 《园葵赋》中,在该篇文章中有这么一句话:“晨露夕阴,霏云四委。” 自此以后,便有了“晨露”一词。
什么是“晨露”?所谓的“晨露”也就是指早晨的露水。
露水是清晨时近地面的水气遇冷凝化成小冰晶然后再熔化于物体上的水珠。在许多农村地区,人们习惯将早晨的露水称为“潮气”,也就是指潮湿的气体。
依照规律而言,早晨的露水一般从三点起开始出现,在四点左右会形成小的露珠,到五点左右时会形成大的露珠。因此,在每天早晨的三点至五点之间,空气是非常潮湿的。倘若在这个时间段内埋葬尸体,就会将潮湿的空气封闭在墓穴当中,而潮湿的空气一旦被封闭在墓穴当中,不但会导致尸体的加速腐烂,而且,也会导致棺椁的加速腐朽。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古人认为:在早晨三点到五点的时候是不宜埋葬尸体的。其实,这就是“寅时不葬人”说法的由来。
听了老农的解释后,我总算是弄懂了“午时不迁坟,寅时不葬人”这句话所要表述的意思究竟是什么了。由此可见,劳动人民从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还是总结出了不少的经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