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当中,我们谈到了唐三彩的功用疑惑,即除了作为随葬明器之外,是否还有可能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我们已经知道,过去之所以觉得唐三彩都是明器,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唐墓众多,而绝大多数唐三彩器物又都来自于墓葬。可是其实这也是一种错觉,因为考古发掘的唐代遗址总数没有墓葬那么多而已。碰巧,考古学家在一些遗址中,还真的找到了唐三彩,虽然没有墓葬里出土的那么精美,但是也足够帮助我们解开唐三彩功用之谜。
在这些遗址中,最有名的居然跟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关。这是怎么回事儿呢。我们还不得不简单回顾一下白居易的经历。
白居易同学生于772年,幼年坎坷,读书刻苦,青年时代在京城长安做官,长期租房,而后被贬到江州、忠州、杭州等地。824年,白居易同志被调任到洛阳,并且狠狠心,在东都洛阳履道坊买了房子。没住多久,又被调往苏州。到了晚年阶段,白居易老同志大多数时间居住在洛阳,846年病逝于此,葬于洛阳香山(距离著名的龙门石窟不远)。
这里的重点,在于洛阳履道坊。熟悉一些唐代历史的朋友应该知道,唐代的城市中广泛采用里坊制度,也就是把城里的宫殿、官署以外的住宅区划分成一个个的方块区域,用围墙圈起来,称为坊。坊门白天开,晚上关闭,便于管理和治安。在当时的长安和洛阳,坊整齐排列,分布密集。长安城的里坊和街道划分有“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之誉。顺便说一下,这句诗也是白居易同志的大作哦。
下面的图就是唐东都洛阳城平面布局,共有103个坊,其中履道坊位于城的东南角。刚才说道,白居易在洛阳履道坊买了房子。这些细微小事儿,我们又是如何知道的呢?只因为白居易同志实在是太热衷于房子了。在白居易的诗文当中,跟租房买房有关的不少。比如在江州的时候,他写“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而后又写“庐宫山下州,湓浦沙边宅。宅北倚高冈,迢迢数千尺。”关于洛阳的宅子,同样也是他自己记录下来的。
唐洛阳城布局图(红圈中为履道坊)
关于这处宅子,白居易写了一篇名作《池上篇》:
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勿谓土狭,
……优哉游哉,吾将终老乎其间。
白居易对履道坊的房子是如此热爱,以至于《旧唐书·白居易列传》也将这件事儿收录了进去:
初,居易罢杭州,归洛阳,于履道里得故散骑常侍杨凭宅,竹木池馆,有林泉之致。家妓樊素、蛮子者,能歌善舞。
这栋宅子,原本是散骑常侍杨凭的,白居易买来,以竹木水池装点,打造成了闹市中的桃源,此外,还有能歌善舞的樊素、蛮子服侍,啧啧,真是神仙的日子。
接下来说白居易家的考古发现。我们都知道,考古发掘有很强的偶然性,能够找到古代名人的墓葬已经属于小概率事件,就更不用说名人住宅了。白居易的家又是如何被发现的呢?
一方面,由于白居易自己清楚交代了家的位置,即履道坊“西闬第一第”;另一方,经过多年来的考古调查和发掘,也基本搞清楚了唐洛阳城的平面布局,履道坊的位置可以精准定位。如此一来,就大致确定了白居易家位于洛阳市洛龙区安乐镇狮子桥村一带。1992年,当地想要复建白居易的故居,并建立白居易纪念馆,为了配合这项工程,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展开了发掘。
这一发掘,还真就找到了白居易的家!怎么证明是白居易家呢?先卖个关子,我们来看看当时发掘的情况。下图就是白居易住宅和其他唐代遗迹的平面分布图。我们可以看到主体建筑有前后两处庭院,此外还有坊墙、伊水渠、水井、道路等遗迹,甚至包括一处酿酒遗迹。
白居易宅院遗迹分布图
在白居易住宅的西侧,紧邻着履道坊的坊墙,跟文献记载的“西闬第一第”相吻合。另外在《唐两京城坊考》这部书中,还记载说白居易宅的西墙之下临伊水渠,也和考古发现相吻合。
在庭院外的南部有一个大水池,白居易津津乐道的“有水一池,有竹千竿”,应当就是在这个位置。
说了这些,肯定有朋友还觉得,万一是别人家跟白居易家的布局雷同呢?怎么就能证明这里是白居易家?接下来就是最重要的证据:石经幢(chuáng)。
这件石经幢出土于水池附近,原本应当是竖立在园子里的,已经残损不全。经幢呈六面体,残余的文字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以及《大悲心陀罗尼经》。最珍贵的是,残留文字中竟然有“开国男白居易造此佛顶尊胜大悲”,说明这是白居易发愿制作的。
石经幢及文字拓片
这是最为直接的证据,证明这里正是大诗人白居易的豪宅,有庭院有园林,堪称豪宅。
那么,白居易家跟唐三彩的功用之谜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在白居易住宅遗址当中,出土了大量的唐代文物,从材质来分,有陶器、瓷器、铜器、铁器、骨器等,令人意外的是,竟然还发现了100多件三彩器。这些唐三彩有一部分是玩具,如下面的小马、小兔俑,体量都很小,跟墓中随葬的三彩俑完全不同。其他的大多为容器。
容器的种类有壶、罐、盘、碗等,都是日常用具。如下面所示的三彩壶、三彩扁壶、三彩盘。
白居易故居出土三彩壶
白居易故居出土三彩盘
白居易故居出土三彩器
与这些三彩器同时出土的,还有大量瓷器,同样包括一些小型的瓷俑和茶具、酒具等日用器具,系实用器无疑。那么我们不能不去想,为什么白居易家里会有三彩容器呢?
如果这些三彩容器是随葬品,显然跟出土环境不大相配。这里顺便一提,在唐代的城市中,有专门售卖丧葬用品乃至提供丧葬服务一条龙的店铺,名曰凶肆。家里有需要,随时去买都可以。而白居易这样身份的人,更是不大可能没事儿给家里囤积一批明器对不对?另外,在唐墓当中即便随葬三彩器,数量也不会很多,不会像这样一下子搞几十件进去。
因此,白居易家里发现的这些三彩器,更有可能本来就是实用器。
其实,白居易故宅遗址的发现并不是孤例,在唐洛阳城的其他遗址当中也有零散出土的三彩器,比如下面的三彩碗和三彩瓶,来自于洛阳宫城遗址当中。
这些珍贵的考古材料,大大丰富了我们对于唐三彩的认知。看来,唐三彩除了墓中放的那些专用的随葬明器,在现实生活中也曾经被使用。
唐三彩是谁发明的?
唐三彩是“唐代三彩陶器”的简称,属于低温陶器,其用途主要是作为随葬品:明器。
唐三彩的发明与流行,与唐代社会的繁荣发展,是同步进行的。大约在高宗时期,三彩陶器开始出现;到唐代中期,开始流行;唐玄宗开元年间,达到极盛。我们从上述过程中不难看到,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发展,对科学技术的进步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由于同样的原因,“安史之乱”带来了社会的大动荡,经济繁荣暂时中断,三彩陶器的生产也急剧减少。
因此,唐三彩是盛唐时期的产物。具体说来,是当时的权贵们实行厚葬的需要。贵族、官员死后,按其不同品级,安排相应的随葬品。三彩陶器以其色彩绚丽、雍容华贵,而成为随葬品中的首选物品之一。今天,考古学家在唐代鼎盛时期的贵族墓葬中,往往能发掘出大量的唐三彩珍品。唐三彩的出土地区,理所当然地主要分布在唐代两都——洛阳、长安(西安)附近,以及沿海的商业中心——扬州等地的唐代墓葬中。
唐三彩陶器来历
中国陶瓷珍品之唐三彩
唐三彩是唐代的一种精美陶器。盛唐时代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使当时的制陶业十分繁荣,唐三彩陶器是这种制陶工艺繁荣的重要标志。在全世界的许多博物馆、闰术馆及私人藏家手中,保存着许多造型优美、釉色斑斓的唐三彩作品,有立体陶塑,有各种形制的器具。当我们看到那些奔腾的骏马、被誉为“沙漠之舟”的骆驼、看到那些形态各异的文侍俑、武士俑、仕女俑以及形态各异的动物、禽鸟等唐三彩精品时,会从心底里发出对唐代发达制陶工艺的赞叹。这些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以普通的黏土制成,运用火的艺术使之成为不朽的艺术品,这是唐代无数不知名的陶艺家艺术和智慧的结晶。
唐三彩的制作,使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它的制作是人类制陶史上的一个闪光点。
什么是唐三彩呢?
唐三彩实际上是唐代彩色釉陶的总称,由于它烧制于唐代,所烧作品用得最多的色彩是黄、绿、白三种颜色,所以得到了唐三彩的名称,实际上,它所用的色彩还包括蓝、赭、紫、黑等。这种彩色釉陶是在汉代低温铅釉陶工艺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实践,对含有有色金属元素的各种原料有了新的认识而制作成功的。之间历经了一个由粗到精的缓慢烧造发展过程,到唐供时,终于烧成了著名的唐三彩陶器。
唐三彩一词,不见于古代文献,最早的记载是民国时期。而世人对唐三彩的重视大约在本世纪初,1905-1909年,陇海铁路修筑期间,洛阳北邙山一带因工程而毁损了一批唐代墓葬,发现了为数颇多的唐三彩作品。这批唐三彩被运到了北京市场上,受到了国内外古器物研究者的重视和古玩商的垂青,从此,世人皆知唐三彩之名。建国以来,唐三彩之名长期沿用至今,当然,专业研究者则多以“唐彩色釉陶”之名称呼,从严格意义上说,后者更具科学性,因为从工艺上看,唐三彩是“釉”而算不上“彩”,但唐三彩是约定俗成的名称,有广泛的影响,因而保持这一名称具有普遍意义。唐三彩在唐代的盛行并予以大量制作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7世纪至世纪的唐朝,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空前繁荣,文化艺术昌盛,国宾的强大促使了各方面的发展。陶瓷业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从另一角度看,唐三彩的出现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经济的发展,也进一步导致了唐代统治阶级生活走向奢侈和豪华。这种追求奢华、讲究排场的生活方式,集中反映于等级森严的典章制度在殉葬品的使用方面,亦即唐三彩陶器方面。在唐代,自上而下形成了一种厚葬之风,上自王室成员,下至士大夫阶级乃至平民百姓,都流行以唐三彩陶器陪葬。厚葬之风使唐三彩的烧造数量及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另外,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大大刺激了唐三彩陶器的生产。对外贸易的发达使唐三彩陶器有了十分广阔的海外市场。至公元9世纪,唐三彩陶器开始向外输出。由于政治经济的发达,致使各国商贾有的远涉重洋、有的沿着“丝绸之路”来到长安、洛阳和扬州等地,把包括唐三彩在内的商品运回自已国家。根据外国考古发掘资料,在不少国家的许多地方已发现了唐三彩的踪迹。较重要的地区如埃及开罗南郊的福斯特、伊拉克巴格达北面的萨马拉和伊朗的内沙布尔等。另外在朝鲜半岛和日本也有大量唐三彩陶器发现,尤其是日本奈良的大安寺遗址,福冈县宗像郡玄海町冲之岛、御坊山古坟和福冈大牢府遗址等发现了唐三彩壶、瓶、罐、枕等不同造型的器物和陶片。一些国家在输入了唐三彩陶器后,仿烧了类似的风格的三彩陶器,如伊朗的“波斯三彩”、朝鲜的“新罗三彩”、日本的“奈良三彩”等。这些国家制作的三彩陶器,在风格上与唐三彩陶器各有不同,但从这些陶器上还是可以看到唐三彩的基本风格。
唐三彩从唐初开始制作,其间经历了初创走向成熟时期、高峰时期和衰退时期三个历史阶段,这三个阶段与通常划分的唐代三个重要历史时期即初唐、盛唐、晚唐大致相同。公元7世纪初到8世纪即武德年间至武则天执政以前,是唐三彩在唐代漫长烧造过程中的初创时期。其在量制作的多为单一色釉而不是色彩斑斓的三彩陶器,品种较为单一。这个时期的产品以陕西礼泉县唐太宗时代的名将张士贵墓出土的釉陶器和郑仁泰墓出土的彩绘釉陶器为代表。但这两墓出土的陶器还不能算是典型的唐三彩陶器,当然,这时期唐三彩肯定已经开始烧造了。第二阶段为武则天上台到唐玄宗统治时期,即公元8世纪初到8世纪中叶,这一阶段包括了开元天宝和整个盛唐时代。随着唐朝国力的强盛,唐三彩陶器也随之进入鼎盛时期。因为经济的发展,厚葬之风随之滋漫,无论皇亲国戚、文武大臣还是平民百姓,都有唐三彩陪葬。现今所见的唐三彩陶器,大量的都出于这一时期,其烧制数量之多,质量之精,代表了唐三彩烧造的最高水平。公元8世纪中叶到10世纪初,“安史之乱”的出现导致了唐王朝政权的动摇,政治经济严重衰退,唐三彩的制作也随之进入了衰退期,典章制度和厚葬之风一去不复返。唐三彩的烧造已成了强弓之末,随着唐政权的减亡,唐三彩也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洛阳唐三彩”是今人十分熟悉的一个概念,顾名思义,洛阳是唐三彩的产地,其实,这可能是一个不十分确切的概念,因为洛阳只出土了大量的唐三彩陶器,但至今未找到烧造唐三彩的窑场,倒是离洛阳不远的河南巩县却是唐三彩的故乡。从现有考古资料来看,唐三彩陶器窑场较多的分布于北方地区,主要有河南巩县、陕西铜川耀州、河北内丘和临城。除此之外,还有四川邛崃。其中最有名的要属河南巩县的唐三彩窑场。
唐三彩的品种很多,有器物、有立体塑像、有明器、也有生活用具。从现存的各种唐三彩看,它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最完整的手工艺品,几乎没有一种唐代手工艺品的种类可以超过唐三彩的品种。概括起来,唐三彩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人物塑像(包括人首兽身的镇墓兽)
人物塑像亦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俑类,唐三彩的俑也有多种,大型作品如文官俑、武士俑、天王俑,还有人首兽身的镇墓俑或镇墓兽。中小型作品如男立俑、女立俑、骑马男俑、骑马女俑、胡俑、戏弄俑等。文官俑、武士俑、天王俑、及镇墓兽通常出土于身份很高的皇亲国戚和官吏墓中,这些作品一般身材很高,有的七八十厘米,有的可达一百多厘米。
二、动物塑像(包括飞禽走兽)
除各式陶俑外,唐三彩中的动物塑像也是丰富多采的,在各种动物塑像中,马和骆驼最为引人注目。在唐三彩中出现如此之多的马和骆驼,是与当时的社会发展历史相一致的。集中反映了当时发达的交通运输业。唐三彩中还有其它造型的动物诸如:猪、羊、兔、鸡、鸭等应有尽有。
三、生活用具
唐三彩中最常见的是那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器具,如盘、三足盘、洗、碗、壶、罐、瓶、尊、钵、枕等。那些生活用具中包括饮食用器、文房用器、化妆用器、储藏器等多种类别,但大多数器物可能作为明器用以陪葬,因为从实物看,绝大多数生活用具是从墓葬中出土的,尤其是一些小件器更是毫无价值,只能是明器。
四、模型
唐三彩中还有一种模型类制品,作为陪葬品中的一个方面,唐三彩模型的多样化是显而易见的,为了使那些已死去的人过与生前相同的生活,一些有身份的人墓中通常会被安排置放各种不同的模型,为在历代墓葬中均可见到。
唐三彩是局限于唐代制作的三彩陶器,随着唐王朝的减亡,唐三彩也随之消失。唐代以后,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在北方地区流传繁衍,其中包括契丹民族的三彩和北宋三彩,还有金代的金三彩等。但它们的艺术水平与唐三彩相比较为逊色。风格也有较大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