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金凤公园
编者按:邺北城、邺南城是怎么发掘的?著名的铜雀台又有何故事?在漳河发现了邺城哪些秘密?即日起,专栏从考古发掘的视角解读邺城,告诉读者一个旧闻里的新闻故事。
在邺城遗址金凤台台脚下,有一个小院落。这个小院,曾经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邺城考古队所在地,他们从1983年进驻,到今天已经近40年了。随着邺城博物馆的建成,他们也终于随着珍贵国宝一起搬进了博物馆和博物馆的后院。
邺城考古队第二任队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唐研究室主任、历史学博士朱岩石先生接受了采访,他告诉我,这座六朝故都始终被人们所关注。上世纪三十年代,北平考古研究院曾经来过邺城;抗战期间,日本考古队也来过,但最后都没有形成成果。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俞伟超又来到邺城勘察,这一次是比较科学的调查,成果虽然发表出来了,但限于当时的条件,也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后来就是“文革”了,一切都停了下来,直到开放以后才重新开始。而这个开始又与考古界的一个反思分不开。
朱岩石先生所说的这个反思,就是考古界对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的拷问。而这个反思则源于刚开放时的一次文化交往。
1981年,日本一个中国古代城市都城调查团来访,团长是安俊男,成员有著名学者中伟芳治等。访问中,日本专家多次谈到日本的古代都城不仅受到北魏洛阳城、隋唐长安城建筑的影响,而且更早地追溯到曹魏邺城的影响,其最主要的就是中轴对称的理念。这引起了中国专家的高度重视。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尤其是搞都城研究的专家,深深地感到,我们必须把这一历史的空白补上。于是,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提出,邺城城市发展研究到了非做不可的地步。198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联合组成了“邺城考古队”,队长由徐光冀担任,进驻邺城遗址,正式拉开了邺城考古工作的序幕。
在此后近四十年的时间里,邺城考古一直没有停止过。这些年来,考古人员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栉风沐雨,奔波在广袤的田野,进行了大量的有价值的考古发掘,一件件不菲的文物重见天日,一段段地下城垣被发现,那早已消逝的神秘王都最终浮出了历史的水面,最终证实了邺城“三国重地、六朝古都”的历史地位——
它是扼守要隘、辐射四方的军事重地;它是东亚都城、华夏城市的建筑鼻祖;它是辉煌灿烂、骨气奇高的文学之都;它是梵贝声声、香火鼎盛的佛国圣地;它是人文荟萃、精彩纷呈的艺术殿堂。
三台西南(载自1990年《考古》第1期徐光冀执笔“邺北城发掘简报”)
以三台为切入点邺城考古是新中国考古史上的一件大事。考古队员都是中国考古界的“大腕”,负责人是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徐光冀先生,首批人员有曲如忠、顾智界(女)、蒋忠义、孟繁峰、江达煌和邯郸的罗平先生等。朱岩石在1985年“加盟”邺城考古队,用他的话说,临漳是我的第二个故乡。
田野考古
田野考古
谈起地下王城的发现历程,朱队长如数家珍,他说,邺城是我国七大古都中唯一未被现代都市盖压的一个遗址,这为发掘工作带来了有利的条件。但20平方公里遗址坐落了15个行政村、23000口人,却让我们为在这样广阔的原野上插下第一铲费了不少心思。专家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那个被众多典籍记载的、地下邺城唯一还健在的地面标志物——三台。
权威的古代地理著作《水经注·浊漳水》这样记载:“(邺)城之西北有三台,皆因城为之基,巍然崇举,其高若山,建安十五年魏武所起。”也就是说,三台建在邺城西北的西城墙北部。目前位于三台村西的两个大夯土台,1957年我国著名考古专家俞伟超先生曾经勘探过,认为它们就是金凤台和铜雀台。如果此说准确,我们只要以此为切入点,就能准确进入地下王城。可是,由于中国古代没有考古科学,许多的历史文献都缺乏实证。而1957年的那次调查也没能深入勘探和发掘,从严格意义上讲,仅以此把它们认定为历史上的三台,尚待进一步证实。因此,考古队决定以此为洛阳铲的切入点,首先确认此三台就是彼三台,进而找到通往地下城垣的大门。
邺北城与邺南城平面关系复原示意图
历史性第一铲1983年10月,考古工作正式展开。人们从四乡八村赶来围观,想一睹这个王朝的秘密。考古队员站在金凤台的西侧,以此为基点,洛阳铲向下,在地下5米处取出了第一铲样土。
自此,邺城考古的序幕全面拉开。
而这第一铲,为考古队员带来了惊喜——一个二层台子出现了,建造台子夯土的每一层厚度约11-13公分,经过检测认定,这些夯土是经过人工搅拌纯净黄土、黏土,层层夯筑而成。
这是不是就是金凤台的边儿呢?于是接着向西钻探,又一铲子下去,但奇怪的是没有带出一点土来,铲子里竟是空的!这就是说,5米深的地下,都是流沙!技工们拿来水,放在铲子里,再铲下去。这一铲,有了收获,铲子带上来的确是一坨沙。经验丰富的专家认定,这里就是漳河故道,它与郦道元所记载的“漳河从邺北城穿城而过”是基本吻合的,这意味着邺北城的西墙已经被无情的漳水冲毁了。
考古队员继而在金凤台的南侧发现了一块青石“金凤台”碑碣,而且发现了一个台榭,经过测量,这个台榭南北122米,宽78米,高12.5米,全为夯土筑成。在这个台榭的南侧中间发现地表以下2米,有一道南北走向的城墙,按史料记载这就是三台的南台——金虎台(后赵石虎为避讳自己的姓名而改为金凤台)。
发现龙头石螭首找到金虎台后,他们又开始布孔,寻找铜雀台。
根据《邺都宫室志》记载,金虎台的北面应该是铜雀台。而恰恰就在金虎台的东北角,有一个明显高于地面的土堆,它是否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铜雀台呢?
考古队员们选了两个探方,第一层扰土,第二层钻探,从早干到晚,分层提取文化层夯土,再进行鉴定分析。直到有一天,队员赵永红那一边喊了起来:“快来看呀,这是什么东西?”大家闻声凑了过来,只见在台子南侧边缘地带的土层里,显露出一块刻着兽面一样的石头,模样怪怪的,只露出半个头来。大家顿时觉得眼前一亮!
这就是今天我们在博物馆看到的螭首石刻。螭首是古代龙的一种。
发掘出来的这件石刻螭首长约113厘米,高35厘米,宽39厘米,怒目暴齿,似乎竖耳欲吼,威严庄重,栩栩如生。石刻后部呈长方体状,上面有圆槽,圆槽上可以插立石柱,魏晋时期多为亭台楼榭两侧装饰建筑构件。很显然这是铜雀台的遗物,国家一级文物珍品。
至此,铜雀台的面目已大体显见,它的北面、西面部分已被漳水冲走,留下来的仅仅是它的东南角部分——一个南北60米,东西22米,高5米的普通土堆!而那块几百公斤重的螭首,大概是漳水无情,历史有意,仿佛是专门留给后人以辨别真伪的一块“腰牌”。
西晋时期的左思在他的《魏都赋》里这样记载三台:“铜雀园西有三台,中央曰铜雀台,南有金凤台,北有冰井台。”
此后的时间里,专家们又进行了新的探寻,但最终没有发现文献中记载的冰井台,显然它早已被漳水冲得无影无踪了,地表8米以下皆为流沙。
清雍正年间《临漳县志》说,知县陈大桥登上金凤台时,发出了无限感慨:“远望太行诸峰,西峙如画,近瞰漳水,滔滔东流,不特曹氏铜雀、冰井,旧迹与波俱湮,即石虎之九华宫,逍遥楼,迹荡然无存。”这段文字记录在他的《义冢记》里。后来人们在残台的南部修建了一座文昌阁,至今它已成为三台的主要标志。
三台的位置被现代科学考古确认,邺城西垣也就基本上确定下来了。那么接下来就该找邺北城的南垣、东垣、北垣了。
南垣:避水珠的前世今生三台东南三里有个叫洪山的小村,村子就座落在漳河北岸。漳水泛滥,漳河沿上的村子鲜有幸免的,但这个村却经常是个例外,老辈子人说:漳河从来不冲俺村!什么原因?他们说:俺村地下有个避水珠,它显灵保护着俺哩!避水珠是个啥?后代人总爱遐想联翩。直到1984年邺城考古队的到来,才彻底揭开了这个地下之谜。
考古队员曲如忠是位考古经验丰富的老专家,家就在三台南20多公里的安阳市,老话说就是在文物堆里长大的。他到洪山转了几个圈子,听到避水珠的传说,微微一笑,手往西南一指说:就从那儿下手吧!
在村子的西南方向,技工们开始找眼儿钻探,十字法,梅花法、井字法,钻来钻去,钻出来的
还是流沙。没办法,他们打了一眼小机井,找了几根棍子,和洛阳铲绑在一起,每钻一次,就放一次水,棍子长,穿过了流沙,感觉是土了,终于把土样取出来了。经过辨认,这就是城墙上的夯土!再进行下去,一天,两天,三天……考古队员的心情一天比一天兴奋。最终,一条800米长、3-5米宽、2-3米高的城垣出现在考古队员们的视野中。
城垣有城垛,垛与垛之间有六七十米,外面有包砖。
曲如忠给村民们揭开了这个多年的谜团:所谓的漳水泛滥不冲洪山并不是有什么避水珠,而是这道城垣的功劳,因城垣濒临漳河北岸,而那时修都城的城垣质量标准非常高,土质坚韧牢固,虽长期被河水冲刷,也没有融消,无形中起到了河堤的作用,是它把汹涌的洪水挡了回去。
村民们茅塞顿开!
东垣:城门惊现据《水经注·浊漳水》记载:“邺北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所以在接下来的发掘中,考古专家继续向东发掘,但有一天,他们的目标消失了——城垣突然找不到了!队员们很纳闷。
直到有一天,洛阳铲插到了高家楼村,曲如忠说,应该在这个地方。继续钻探,果然是东墙的南段!
在邺城遗址图上,可以看出高家楼村就位于邺北城的东南角。在这一段,他们共探出东城墙部分长1300米,宽度为15—18米,发掘部分的宽度为15.35米,这是今天关于邺北城城垣的最准确的结论,每一米都浸含了考古工作者的汗水和心血。
考古工作充满了探秘,不知哪一天就有惊喜。真的是这样,有一天,不知是谁忽然大喊:“快过来,快过来!”
大家围上去,天呀,是一座城门!
原来在东墙南距离东南城角800米的地方,发现了一座门址,门道宽22米,门道外还有瓮城,这是邺城考古发现的第一座门阙遗址!
现场顿时一片欢腾。
《水经注》记载:“邺北城有七门,南曰凤阳门,中曰中阳门,次曰广阳门,东曰建春门,北曰广德门,次曰厩门,西曰金明门。”
考古专家认为这座发现的城门极有可能就是建春门。
北垣:探点选在报马坟西垣、南垣和东垣终于有了“眉目”,北垣的钻探工作也顺理成章地开始了。他们顺着东墙往北找,但地下的文化信息告诉他们,城的东北角也已经被漳水冲毁了。那么,北垣的找寻该从何处下手呢?
专家根据文献记载,转遍了所有可能是北垣位置的地方。
在他们收集到的信息里,有个叫报马坟的地方引起了专家的兴趣——报马坟在三台东北三里处的显王村,村民中流行着这样一个传说,说以前这里是皇帝的驿站,养着许多马,邮差们在送信的途中马不停蹄,到驿站后要换马。途中有的马因为赶路太累,就死在这里了。邮差们心疼那些忠诚的马,就把马埋在了这里,以报答马的恩情。以后人们习惯把那些坟就叫报马坟。报马坟东西大约40米,南北50米,高1米。究竟是坟?还是夯土台?专家决定从报马坟下铲,揭开北垣之谜。
准确的判断使成果很快显现,坟的北侧发现了城墙的夯土,接着在显王村西探出了一道350米长、16米宽的北垣城墙!而在坟的东侧发现了一个缺口,这个缺口让所有在场的专家和队员惊喜不已——这又是一个古城门的基址!按照《水经注》的记载,这应当是广德门。
四城垣:千年后的重逢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专家们终于找到了埋没千年的邺北城的东西南北四道城垣,并勾画出了大致的轮廓和状况:邺北城东西长2740米,南北长1700多米,城墙损坏严重,许多地段只剩下夯土墙的基槽部分,墙体保存好的地方也只有一两米高。四个城墙角,也只有东南城墙角了。
公元204年,曹操官渡之战击败袁绍,进驻邺城,看中了它的良好区位优势,便亲自设计并重建了邺城,即邺北城。后来后赵、冉魏、前燕均以此为王城。到东魏时也是在此基础上整修,并另外扩建邺南城。所以这次发现的城垣根基应当就是曹魏的邺城无疑。
城垣初现的日子,对每一个考古队员来说,都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这个时刻,来得太迟,千年的时光流逝,错过了多少精彩?这个时刻应该早早来到,因为近乎失语的邺城,已承受了太多不能承受之重。
……
历经十年之久,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邺北城的四城垣逐渐露出了历史的真面目。全面揭示这座古都的城市布局、为后人描绘其消失千年的神秘风貌的使命,又落在了邺城考古队的肩上。由于这座古城已全部掩埋在5米深的地下,于是考古队就以20平方公里的原野为图纸,以洛阳铲为笔,开始了新的“描绘”作业。
阡陌中的上千个探眼在确定了邺北城遗址后,考古专家依然采用十字法、丁字法、井字法等,在偌大的田野和村庄道路中实施全面推进。
铜雀台遗址是第一个追探的基点。
回忆起当时的壮观场面,来自常巷村的技工王存金至今仍然兴奋不已,他说:“耶!在邺北城探了上千个网眼,15米一个,或20米一个,或30米一个,你不知道,当时方圆几十里内都是探眼,感觉就像布下的天罗地网,那场面别提了!很快就发现了宫殿、道路和厩门!而且,还又解开了几个传说之谜……”
原来,在离三台一公里的景隆村,有一个南北20米、东西20米的土堆,被当地人称为“皇姑坟”。传说皇姑就是曹操唯一的女儿曹娥。曹娥天生丽质,心地善良,聪明过人,曹操十分宠爱她。官渡之战后,曹操把她从南方接到邺城。一天,她出门游春,向东数里不见人烟,好不容易见到一位姑娘,一问才知道,原来父亲为了加修城池,把百姓赶走或抓去劳役。曹娥一听,立即返身回宫,在铜雀台上找到父亲后,一跪不起,乞求父亲停止城池修建。曹操以为女儿撒娇,没有理睬去了许昌。倔强的曹娥不吃不喝,六日后气息奄奄,在临终前差人告知父亲,死后把她葬在城东,她要看着那些受苦受难的老百姓。曹操回来后听说女儿西去,十分悲痛。回来他依照女儿的遗愿,停止了城池修建,把女儿也葬在了城东,即现在百姓称为“皇姑坟”的地方。也不知什么时候,人们发现“坟”被盗了一个大洞,盗洞下边是堆积像小山一样的瓦石碎片。
而这次发掘,揭开了“坟”之谜。
邺城考古队顾智界女士是此次发掘的负责人,在她的指挥下,取土样,开探方。不久,专家们和考古队员澄清了一个事实,这座叫了多年的“皇姑坟”原来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夯土墙的一部分,很可能还是内宫墙。
考古真是一种奇妙的经历。王存金感慨地说。
是啊,虽然我们不能让时光倒流,但通过这上千个探眼,我们看到了远去的家园,把邺城领回了今天……
唤醒沉睡千年的王城考古钻探是一项智慧和汗水的凝合。技工们靠着简陋的工具,在未知的世界里发现历史的蛛丝马迹,在一点一滴的发现中获得快乐与失望,惊喜与无奈。
邺城考古就这样一天天进行着,从春到夏,从夏到冬,风里来雨里去,泥里摔土里爬。考古队员们手里的洛阳铲,不停地挥舞着,追探,截探,这样枯燥的工作,一直持续了多年,至今,对邺城遗址的考古工作仍然没有停止。
收获是巨大的,一把把洛阳铲,把已经完全覆盖在村庄和田野之下的邺北城探了出来——
这显然是一座具备了王都规模的古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它的城门建筑,也是和《水经注》及《邺都宫室志》的记载相吻合——邺都北城凡七门,全是曹魏所建。南垣三门,正南为永阳门,北直端门文昌殿。东为广阳门,在永阳门的东面,向北直照司马门。在永阳门的西面,则为凤阳门;北垣有两个门,东边为广德门,西边为厩门;邺北城的东垣有一门,就是钻探城垣时发现的建春门;东门照应的则是金明门,《水经注》里叫白门;它与建春门之间形成一条东西道路,这条道路,把邺北城分成了南北两区;北区中部设置了宫殿和衙署,西部设置苑。苑的西北部就是三台,宫殿的东部则是贵族聚集的“戚里”。
南区为居民区、商业区、手工业区。武库和马厩设立在三台之南的西城下,便于战时急用。
除了七门之外,专家还钻探出了曹魏时期为解决邺都供水、灌溉、训练水军和园林观赏用的娶堰和陂池。比如钻探发现了铜雀台和金凤台之间有一条排水沟,这条沟恰恰就是《水经注》记载的长明沟——“魏武引漳流于城西东下,经铜雀台下,伏流入城,东注,谓之长鸣沟。水又东南径止车门下,南北夹道,枝流裂灌,所在通溉,东出石窦下,注湟水。盖魏武登台赋曰:引长明灌街里也。”
邺北城尤其在宫室和园苑方面,可谓功能俱全,听政殿和各办事机构应有尽有,疏密有序;吃、住、歌、玩、游,甚至包括拜的(宗庙),都样样不缺。
千年前的邺北城原貌被专家浓缩为一张示意图,在见到曹魏邺城示意图时,真的令人惊叹不止:整齐划一的城市布局,网络纵横的南北干道,清晰明了的功能分区,不偏不依的中轴对称……惊得是古城的宏伟,叹得是先人的智慧!
如此,考古真的就是一项发现和推进的历史,虽然似水流年里没有了鲜活的声音,但沉默中,仍然保存着那些温暖的历史片语……
李晓玲/文
邺城遗址的考古发现
2012年年初,邺城考古队在临漳县的邺城遗址北吴庄,发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数量最多的佛造像埋藏坑,共出土各类佛造像2895件。引起世人关注。这批佛教造像绝大多数是汉白玉造像,少数为青石造像,时代跨越东魏北齐至唐代初期,无论是数量、规模,还是造型之精美,都是世所罕见。
据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何利群博士介绍,北吴庄佛造像时代起始于东魏北齐,止于唐代早期。北吴庄佛造像为首批修复完成的佛造像的代表文物,其中“龙树背龛”的佛造像精美绝伦,为中国北方佛教史上首次发现。
邺城遗址的考古发现,是中国佛教考古最重要的收获之一。如此规模宏大(长400米)、地理位置重要(邺城御道附近)的多院式佛教寺院,无疑具备了皇家寺院的气派。据说当时的统治者将国库收入的1/3用于建设佛寺。佛教造像埋藏坑是新中国发现数量最多的一次。
2012年3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联合组成考古队,对临漳县邺城遗址东部北吴庄(临漳县下辖村庄名)佛造像埋藏坑进行考古发掘,取得重大发现,出土佛教造像2895件(块),佛造像数量众多,级别史无前例,是已知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出土数量最多的佛造像埋藏坑。
根据粗略统计,有题记的超过百件,绝大多数是汉白玉造像,少数为青石造像。根据造像特征、题记年代等初步确认,佛造像时代主要是东魏北齐时期。 这处埋藏坑位于已知东魏北齐都城邺城遗址东城墙东侧约3公里,据专家推测,为东魏北齐邺城外郭城内。这一次的考古发现意义重大,堪称新中国成立以来南北朝、隋朝、唐初时期重要考古发现之一。出土的这批佛造像反映了都城级别的佛教文化在当时的发展程度,这样的发现史无前例。
其一,埋葬坑位于邺城南外郭城区内,造像时代特征显著,为今后研究东魏北齐邺城的都城制度、灭佛运动和痤埋制度等都提供了重要线索。
其二,埋葬位置清晰准确,层位关系具有科学记录。
其三,出土佛像造像工艺精湛,造型精美,类型多样,题材丰富。多数为背屏式造像,另有部分单体圆雕的佛和菩萨。主要题材有释迦像、弥勒像、释迦多宝像、思惟太子像、观音像、双菩萨像等。这些都充分显示了北朝晚期邺城作为北方地区佛学中心和文化艺术中心的历史地位。
其四,这批佛像造像时代跨越北魏、东魏、北齐和唐代,各时期纪年明确,时代前后衔接,为研究北朝晚期至隋唐时期邺城地区佛教造像的类型和题材提供了可靠的标本。
邺城遗址的介绍
邺城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邺城遗址主体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境内的漳河岸畔,遗址包含安阳曹操高陵。中国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都城遗址,由南北二城构成。邺北城是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封魏王后营建的国都,曹丕代汉移都洛阳后,以此为北都。后赵、东魏、北齐相继都邺,承光元年(公元577年)北齐亡,此城衰落。邺南城为东魏元象元年(公元538年)依邺北城南墙而建,毁于隋代。邺北城与邺南城遗址位于河北省临漳县境内。2012年1月,邺城考古队在临漳县北吴庄邺城城墙附近发现了佛造像埋藏坑,挖掘出土2895件东魏、北齐石造像及残件,是已知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土最多的佛教造像埋葬坑。 2013年5月27日,根据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批准的《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河北邺城遗址含河南安阳高陵。邺城是一个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的城市,它首次体现了‘先规划、后建设’的城市建设理念。邺城遗址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一直是中外历史界的关注点之一。邺城遗址是东亚地区古代都城建设的样本,对中国后世长安、洛阳等古城建设乃至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古都建设影响深远。1但是,由于长期经受自然与人为破坏,其准确位置、都城格局、文化面貌长期得不到科学认知。12014年举办的第20届亚洲旅游业金旅奖颁奖典礼上,邺城遗址产业园荣获“第20届金旅奖·十大文化魅力旅游目的地”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