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最新数据,请稍等......

比干庙里的孔子剑刻碑,卫辉比干庙墓

历史趣闻     2023-7-22     点评:29举报

林氏相关链接:

「全球林氏宗祠榜」林氏人的精神家园 找找有没您村的?

全国林氏村落专辑,找找有没有您的村?

可视化 三维地图告诉你「湖北林氏」村子及字辈分布

可视化 三维地图告诉你「贵州林氏」字辈分布

可视化 三维地图告诉你「河南林氏」字辈分布

可视化 三维地图告诉你「安徽林氏」字辈分布

可视化 三维地图告诉你「江西林氏」字辈分布

我是「台湾林氏」,这是我们的字辈!-全球林氏字辈2000

笑汝辈黔驴技穷,甘洒热血化彩虹:抗日女英烈林心平诞辰100周年

民国命相高手传奇人生 林徽因妹夫 替人解惑 终究解不了自己的惑

100年前 这个人“点燃“了“五四运动”他女儿更牛 民国女神

毛泽东唯一一次抬棺材只为他,朱德、任弼时、林伯渠、杨尚昆都在

640

相传孔子周游列国时,率弟子亲临比干墓凭吊,感怀先祖之忠烈,挥剑刻下“殷比干墓”四字,立于墓冢前。据说,这是国内现存唯一的孔子真迹,学界称为“孔子剑刻碑”。碑上有乾隆御书钦定“宣圣真笔”。

640

640

北魏郦道元所作《水经注》中最早记载了比干墓的墓碑当时墓碑为“殷大夫比干之墓”七字。

然而,到了北宋大观年间御史中丞石公弼作比干墓跋文记载,当时的碑上刻文是“殷比干墓”四字。

640

640

剑刻碑最早发现时,是被砌在墙内的。

六百年间,七字碑文变四字碑文,怎样的变化过程不见记载,至此,碑已成谜。

更多的当代专家从春秋无隶属、青铜剑难以刻石等书法史和技术角度予以讨论。

520

下面听听历代方家怎么说:

编者按:

孔子题墓碑“殷比干莫”为比干庙镇庙之宝(见下图),然而对于这个碑是否真为孔子所写,有很多争议。其实,历代金石学家已做了很多考证,也有他们自己不同的看法。

在所列举的21中文献中,有9种认为是东汉之物,4种认为是先秦或西汉之物,3种认为是魏刻,3种认为乃古笔无疑。

感谢霍德柱先生为资料整理所作的大量努力。

421

孔子题墓碑“殷比干莫”考辩

殷比干莫

【注释】

[1] 该碑为比干庙镇庙之宝,弥足珍贵。古朴典雅,端庄浑厚。大字,字迹粗硬而匀称,读来有悲壮苍凉之感。位于比干墓前,有碑座,四周砌砖以保护。现存之碑为两部分拼接而成,上部高50厘米,宽55厘米,为后人所加,有“宣圣真笔”四字;下部为原碑,高65厘米,宽55厘米。

[2] 莫:即“墓”。两字之间属古今字关系,上古只有“莫”字,“墓”、“暮”、“慕”等皆为后起字。

184

【简析】

相传孔子过卫,到匡城蒲乡(今河南长垣)。经过古牧野地,车坏,问弟子,始知至比干墓葬之地。孔子慨称“仁人之墓”而拜之,并剑刻“殷比干莫”四字流传至今。但此记载不见于史传,再加上学界一般认为春秋时无隶书,在现有的记载中也没有孔子渡河莅汲地的明证,故有关该碑的真伪颇有争议。据统计,先后有“先秦”说(《金石存》)、“西汉人书”说(《金石存》)、“东汉威灵时人所书”说(《隶续》)、“东汉人书”说(《两汉金石记》)、“汉人书”说(《字源》)、“后魏”说(《通志·金石略》)、“后魏人摹刻旧文”说(《中州金石记》)、“唐人所建”说(《天下金石志》)等传世,众说纷纭,多有卓见。但无论如何,研究金石学的著作都绕不开这一页,其远古名碑的地位不可撼动。

其实,上古之碑,真正能被确认的又有几通?除非有新的考古发现,这些争议将永远存在。但这丝毫无损于该碑所凝聚的深厚的文化积淀,无碍于人们亲临凭吊,发思古之幽情!千年香火,金石铿锵,历风雨而不灭,经战火而犹存,难道不是有赖于忠义精魂所庇佑吗?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作为周朝臣子的孔子面对先祖(孔子是宋国贵族之后代,而宋国乃微子之封国)之墓时,其崇敬之情、黍离之悲该是何等之汹涌,一“殷”字可谓典型的“微言大义”,无穷意味尽在其中啊!

有关该碑的多种说和考辩,可见下文:

490

【序号】为原文文字出处,请见下文。

古人论“孔子题墓碑”

【0】《诗》所谓坶野洋洋,檀车煌煌者也。有殷大夫比干冢,前有石铭,题隶云:殷大夫比干之墓。所记惟此。今已中折,不知谁所志也。太和中,高祖孝文皇帝南巡,亲幸其坟,而加吊焉,刊石树碑,列于墓隧矣。(《水经注》原文)

583

郦道元《水经注》原文

【1】石高二尺四寸,广二尺二寸,二行,行二字。今在汲县。(王昶《金石萃编》)

【2】《水经注》云:“朝歌县牧野有殷大夫比干墓冢,前有石铭,隶云‘殷大夫比干之墓’。今已中折,不知谁人所志。”大观中,会稽石国佐有此四字,比《水经》又阙其三。字画清劲,乃东都威灵时人所书者。收碑如欧、赵,皆未之见。(洪适《隶释》)(1117年-1184年)

【3】《水经》云“云今只四字”,石公弼跋云“殷比干墓四字,在今卫州比干墓,上世传孔子书。然隶始于秦,非孔子书必矣。字画劲古,当是汉人书”。(娄机《汉隶字原》)(1133-1212)

【4】《卫辉府旧志》云“殷少师比干墓在汲县西北一十五里,墓前有殷比干墓四字碑。年深石断,字画不全,世传孔子所书。”今此碑现存,窃视其体势,与周穆王时书“吉日癸巳”石刻相类,其为古笔无疑。(曹安《太师比干录》)明朝

【5】比干墓碑。在汲县,《汉隶释文》、《汉隶字源》辨其谬然。比干为千古杀身成仁之第一人,而尼父是其族孙,为之标识,宜也。以疑传疑,存之亦无不可。……予按,今存四字,决非宣圣之笔,洪说当不谬也。(叶奕苞《续金石録》)(1629-1686)清初藏书家、金石学家。

【6】洪、娄二书所引《水经》及石氏语,大略相同。据《水经》,则曰“殷大夫比干之墓”,据石氏则曰“四字而已”。若谓七字阙其三,则“殷”字下当有泐裂之迹。而今所见拓本,则“殷”、“比”二字连接自为一行,“干”、“墓”二字连接自为一行,与《水经》所云不同矣。“墓”字下半泐去。及其字势之清劲,则皆与洪、娄所云又无以异也。而吴山夫又云“字不类隶”之批法,疑是先秦、西汉人书,此则强作解事者,仍以洪氏所云当是,东汉人书者为正。(翁方纲《两汉金石记》)(1733-1818), 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

【7】《隶释》诸书辨其非孔子书甚明,然体自古质。(刘青藜《金石续录》)

【8】字法虽非篆体,然亦不类隶字批法,疑先秦及西汉人书也。明万历间,彰德府推官张应奎跋其碑,以为非圣人不能,果何所见耶?(吴玉搢《金石存》)

【9】比干墓四字,石断字缺,体势与周穆王“吉日癸巳”石刻类,谅为古笔无疑。(郎瑛《七修类稿》)

【10】《金石略》有“后魏比干墓刻”,即此。《水经注》:“清水东南,历坶野,有殷大夫比干冢。前有石铭,题隶云‘殷大夫比干之墓’。所记惟此,今已中折,不知谁所志也。”按,今惟云“殷比干墓”,是又非郦道元所见之刻矣。《汉隶字原》云“石公弼跋云‘世传孔子书’”。然道元、郑樵俱不谓然。周时亦无隶字,足证世俗流传之妄矣。其字当有旧刻,魏人复书之,故又脱“大夫”二字。《汉隶字原》谓“当是汉人书”,玩其笔迹,亦非也。(毕沅《中州金石记》)

【11】此书程邈、李斯之所不为,而曰仲尼手书。洪氏《隶释》、《汉隶字源》辨其谬矣。然以比干忠烈,尼父是其孙,姑妄信之,亦足为忠臣吐气也。(赵崡《石墨镌华》)

【12】《汉隶字原》引石公弼跋云“上世传为孔子”。振钰案:石氏语不可信,娄氏已辨之,不当用其说。(罗振玉《寰宇访碑录刊谬》)1866-1940

【13】殷比干墓四字。拓本高一尺八寸,广一尺六寸,在汲县。此为汉人所题无可疑者。洪文惠云“字画清劲,乃东汉威灵时人所书者”,斯为确论。娄氏《字原》亦同其说。至《水经注》所说,自是另一石,今不存矣。(张德容《二铭草堂金石聚》)(1820年-1888年)金石家

【14】字法虽非篆隶,然亦不类隶字批法,疑先秦及西汉人书也。(朱士端《宜禄堂收藏金石记存》)

【15】已开隶书门径。(朱士端《宜禄堂收藏金石记》)

【16】《水经注》云“朝歌县牧野有殷大夫比干墓冢,前有石铭,隶题云殷大夫比干之墓。”至洪鄱阳成《隶续》时有此四字,较《水经》阙其三。今去鄱阳又数百年,而墓石尚存,虽小有残缺,可确然断其为古物无疑。岂非忠义之气贯于金石,有鬼神呵护之以至今哉?碑字古劲,在篆隶之间。或谓为孔子书,或疑为东都威灵时所书。要之物以人重,则无论其为殷、为周、为汉,而天下珍重留之,不使没于风霜兵燹之余。人当什袭宝之,不宜易于象犀金玉之玩也。(赵绍祖《金石文钞》)

【17】石碣一方,书“殷比干墓”四字,相传为孔子书。以书法考之,实为魏刻也。张氏《金石聚》云“此为汉人所刻,无可疑者”,洪文惠云“字画清劲,乃东汉威灵时人所书者”,斯为确论。娄氏《字原》亦同其说。至《水经注》所说,自是另一石,今不存耳。按张氏是言亦非确论。(顾燮光《河朔访古新录》)

【18】殷比干墓四字,分书。金石各书或以为孔子书,或以为汉人书,虽各有所本,然以书法字体及刻工刀法审之,与吊比干文碑额如出一手,定为元魏刻石无疑。按,《金石略》、《中州金石记》均列次刻为东魏,兹从之。(顾燮光《河朔金石目》)

【19】郦注铭有七字,今刻止四字,虽皆隶体,恐非即一碑重摹。又洪氏列次刻于周代,不知秦以前安得有分隶邪?洪景伯(洪适)、吾子行,定为汉刻,所见良是。四字作两行书之,笔力遒拔,自是汉隶之佳者。(《平津读碑续记》)

【20】隶始于秦,孔子时不应有隶书,故秦观以为唐人笔。愚意此四字笔力峭古,唐人所不能及,当是秦汉时书。古人云“买玉得羊,吾愿已足”,即非孔子,犹得秦汉,较之三代彝鼎为孰重欤?(王澍《竹云题跋》)

【21】汉隶自《鄐君开通褒余道》外,鲜有大于此者。观其运笔结体,与《受禅表》相似,洪氏定为威零时人书,有见哉!惟石国佐所得较《水经》已阙其三,今拓本较石氏复已剥其二。金石最寿,犹尔消磨,况非金石之质也哉!(吕世宜《爱吾庐题跋》)

注:本文原本由两篇文章组成,其中

前半部分为标题为:孔子题墓碑“殷比干莫”

《比干庙古碑刻解析》霍德柱著,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P10

后半部分为标题为:古人论孔子題墓碑

《比干庙古碑刻解析》霍德柱著,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P308

对比表格为编者加

450

《比干庙古碑刻解析》封面

比干庙里的孔子剑刻碑,卫辉比干庙墓

请高人指点新乡比干庙里的石碑上的字是什么意思?

您说的应该是墓碑亭。
亭内竖立一块心形残碑,上刻“殷比干莫”,落款“宣圣真笔”,为乾隆皇帝所书。 这是孔子剑刻碑。相传孔子周游列国时,来到比干庙,他非常崇敬比干,拔出佩剑以大地为土,有意省略“墓”字下的“土”字,寓意比干是大地的儿子。后来,一位不学无术的县令,以为孔圣人一时疏忽,竟有这笔下之误,遂命手下人在“莫”字下添刻一个土墩儿。不料这画蛇添足之举,竟引来晴天霹雳,一声炸雷轰掉了“土”字,至今碑上仍留有雷痕。这只是人们出于对比干和孔子的崇敬编的神话而已,其实墓、莫二字在春秋时期是通用的。有人对此碑的真实性存在怀疑,因为在孔子的时代,文字多为籀文(即大篆),而这四个字却笔画粗硬,气势凝整。不过,文字的演变不应绝对划分顺序,况且是挥剑为书,只能削繁为简,所以,“殷太师莫”剑刻书应是孔子遗墨中的精品。根据专家鉴定,这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惟一一处孔子真迹,故称“天下第一碑”。

比干庙里的孔子剑刻碑,卫辉比干庙墓

国神比干剖腹挖心?

商纣王淫乱,商纣的叔父比干说:“做大臣的,如果不能冒死劝谏国君,那还算什么忠臣!”于是,比干态度强硬的劝谏商纣。商纣大怒说:“你这样做是想当圣人吧?我听说圣人的心脏有七个孔穴,我看看你有没有。”说罢下令剖开比干的胸膛,取出他的心脏来观看。
意义:商纣王进行了历史上第一次心脏解剖。
回答者:huan1232 - 魔法师 四级 9-15 22:57
近600年的商王朝不乏阳光灿烂的日子,从开国的成汤到中兴的盘庚以及鼎盛时期的武丁,都是强大昌盛的代表。然而商王朝历经17世31王,谁的知名度也比不上帝辛(即纣王),“比干剖心”几乎抹去了整个商王朝的亮色。3000多年来,“商纣”几乎成了荒淫暴虐的代名词,而比干则成了中国历史上以死谏言的亘古忠臣,引领着历代谏臣前仆后继,赴汤蹈火。
近600年的商王朝不乏阳光灿烂的日子,从开国的成汤到中兴的盘庚以及鼎盛时期的武丁,都是强大昌盛的代表。听听《诗经》里唱的就知道了:“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那时,商王朝的势力范围已经北达今天的内蒙,南到长江流域,西抵青海湖,东至渤海辽东半岛。然而商王朝历经17世31王,谁的知名度也比不上帝辛(即纣王),“比干剖心”的事迹把他永远地钉在了耻辱柱上。3000多年来,“商纣”几乎成了荒淫暴虐的代名词,而比干则成了中国历史上以死谏言的亘古忠臣。
●立嫡
出卫辉市向北,15分钟车程就到了位于顿坊店乡的比干庙。记者赶得巧,几天前,这里才换了新“庙主”,“比干林园开发建设公司”刚刚挂牌成立。因为非典的影响,没多少游客,“庙主”郑秀博陪着记者边看边聊起了这座古庙的沿革。
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后,封比干墓于此,到了北魏,孝文帝因墓建比干庙,后来唐太宗、宋仁宗、元仁宗3个皇帝都曾下诏对比干庙进行维修。如今我们看到的比干庙是明朝弘治年间重建的,占地130余亩,是一个坐北朝南的长方形院落。影壁、山门、二门、三门依次排列,主要建筑石坊、碑廊、拜殿、大殿保存完整,都分布在南北中轴线上,院中古柏蓊郁成林,建筑古朴壮观,果真是千古名庙的仪态!(图一)
山门显然是新建的,“比干庙”3字是我国著名的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所书;二门门楣上书写着“谏臣极则”4字,原为晋代书法家崔承灏所题,意思是说比干是历代谏臣学习的榜样。从庙里诸多的碑文题刻能看出,比干的言行对后世历代官吏有着深刻影响。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里,把比干和夏朝的关龙逢、战国的屈原、三国的诸葛亮和唐朝的魏徵同列为敢言直谏、要求君主改善政治的爱国者。比干的事迹,在中国已经流传了3000多年。
比干是殷商时期沫邑(今河南淇县)人,是商朝第16代王帝乙的弟弟,按照商朝的继承法,长子继位,次子分封。比干既是封王,又是当时商朝最高的政务官“少师”。帝乙在位很短,临终时,他与两个弟弟比干和箕子商量王位继承人的事,箕子建议立贤能善良的大儿子微子,比干则主张让小儿子帝辛继承王位。比干说,微子虽是长子,但不是帝乙的正妻所生,帝辛虽小,却是嫡子。最终帝乙采纳了比干的意见,让帝辛继承了王位。其实比干力争帝辛继承王位,并非完全为了维护商朝的继承法,更重要的是他偏爱这个侄子。据太史公的记载,帝辛“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无论是头脑还是四肢,都很发达。有一次王宫的一根顶梁柱坏了,工匠要搭一个架子,把梁顶住,再换上新柱子。帝辛说,你们别麻烦了,我用手托着房梁,你们换吧!
纣王即位之初的表现,能称得上英明君主,他亲率大军东征徐夷(今徐州一带),在战场上往来冲杀,骁勇无比,吓得徐夷酋长反绑着双手、口衔国宝玉璧、穿着孝服、拉着棺材向纣王投降。纣王率领军队一直打到长江下游地区,东夷部落纷纷臣服。当纣王凯旋时,比干带着文武大臣,步行几十里前往迎接,当时的民谣甚至唱道:纣王江山,铁桶一般……
●剖心
但很快纣王就“腐化堕落”了,他大兴土木,强迫奴隶为他修建宫殿,还建造了一座高高的摘星楼,整天在上面与美女、美酒相伴,朝朝笙歌,夜夜曼舞,从此商朝的国都就改名为朝歌(今淇县)了。
史书上记载纣王的种种劣迹完全能让读者忘记他曾经的功劳,而且每一桩都少不了坏女人妲己。纣王有次正和妲己饮酒,远远望见一老一少正在渡河,小的走在前面,已经过河而去,老的落在后面犹豫不前。纣王说:小孩骨髓旺,不怕冷;老人骨髓空,怕冷。妲己不信,纣王就命士兵把两人抓来,用斧子砸开他们的腿骨让妲己看。这条河从此被叫做“折胫河”。
比干看到纣王的所作所为,就坦率地直谏,并带着他去太庙祭祀祖宗,给他讲历代先王的故事:商汤创业时的艰难,盘庚用茅草盖屋,武丁和奴隶一起砍柴锄地,祖甲约束自己,喝酒从来不过3杯,唯恐过量误国……纣王表面点头称是,但并不真正改过,而且愈加荒淫暴虐。他不但在王宫里“流酒为池,悬肉为林”,而且还表演“真人秀”,“令男女裸而相逐其间,是为醉乐”。
纣王的爱妃妲己喜欢看人受虐的情景,有一种叫做炮烙的刑具,就是她发明的:用铜做成空心的柱子,行刑的时候,把犯人脱光衣服绑在柱子上,再把烧红的炭火放进铜柱子……
妲己说她有辨认腹中胎儿是男是女的本领,纣王就抓来100个孕妇试验。妲己让她们先坐下再站起来,然后对纣王说:先抬左腿者是男,先抬右腿者是女。纣王不信妲己就命人当场剖腹检验……
比干看到纣王和妲己害人取乐的场面,气得浑身发抖,一边自言自语“我是皇伯,强谏于王”,一边疾步走到纣王面前,直言他的错误,并且请求将妲己斩首,全门赐死!纣王愤愤地坐在那里,一句话也不说。比干继续说:当年汤王时,天下大灾,饿殍塞途,汤王下车抚尸而哭,自责无德。又立即开仓济贫,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天下称颂。你今天的作为与先王的仁政背道而驰,若不改悔,天下就危险啦!纣王听完气得拂袖而去。
比干回到家中,请来箕子和微子商议,让他们向纣王进谏。第二天,箕子去劝纣王,纣王却将箕子的头发剪掉,把他囚禁起来,微子进谏,纣王依然不听,微子只好抱着祖先的祭器远走他乡。大臣辛甲进谏了75次,纣王丝毫不改,于是投奔了周文王。许多大臣看到纣王已经无可救药了,纷纷弃商投周。纣王已经落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而此时,周武王率军东征已经打到了孟津,背叛殷商来和周会盟的大小诸侯有800多个,商王朝已是风中残烛了。
比干觉得为人臣子不能像微子那样说走就走,就是杀头挖心也得据理力争。“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即谏不从且死,忠之至也。”他冒着灭族的危险,连续3天进宫抨击纣王的过错。
纣王被比干批评得无言以对,恼羞成怒地喝问:你为什么这样坚持?比干说:“君有诤臣,父有诤子,士有诤友,下官身为大臣,进退自有尚尽之大义!”纣王又问:何为大义?比干答:夏桀不行仁政,失了天下,我王也学此无道之君,难道不怕丢失了天下吗?我今日进谏,正是大义所在!纣王听到这里勃然大怒,于是说:“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说罢,命人剖胸取心,比干毫无惧色,慷慨就戮……
今天,当我们在太史公的帮助下回到当年的历史现场,仍能嗅到浓浓的血腥,3000多年前那惨烈的一幕几乎抹去了整个商王朝的亮色,而比干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却长留世间,引领着历代谏臣前仆后继,赴汤蹈火。
在中国几千年的官僚历史上,忠臣劝谏可谓一道独特的风景,为人臣者因直谏而遭难甚至付出生命代价的几乎历朝历代都有,文学作品中类似的情节更是比比皆是,其中无疑有比干的“模范”作用。3000多年前,比干就为后人创造了一个难以逾越的“死忠”标准,正如后人评价的“自古拒谏之君莫甚于纣,自古死忠之臣莫甚于比干”……
另一方面,“比干剖心”的故事之所以在民间妇孺皆知、长盛不衰地流传,也是因为它恰好符合国人传统文化的心理,首先是“报恩”的情结,纣王能继承王位,比干起了关键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比干有恩于纣王,但纣王恩将仇报,立刻引起人们的巨大愤慨;比干忠心为国,更易激起老百姓的同情。其次,纣王做的种种坏事似乎都是妲己唆使的,这就更迎合了“女人是祸水”的传统文化心理。那个和纣王差不多坏的夏桀身边不也有一个末喜吗?
■一篇美文一段奇史
自打“比干剖心”之后,这桩千古奇冤就成了历代文人名士的同题作文,比干庙里众多的碑刻诗文就是明证,英明的君主惋惜比干生不逢时,仕途坎坷者则借古讽今,感慨自己的命运,还有许多为人臣者唏嘘感喟做忠臣的不易。
年轻的讲解员指着比干庙里的碑廊骄傲地对记者说:“这里可是比干庙文物古迹的精华所在。比干庙里共保存着历代帝王将相、地方官员、文人墨客的碑碣86通。挨着看得好几天,我还是向你们介绍最珍贵的几通吧!”看来这小姑娘要从精华所在里挑出精华来。
“最著名的就是这通魏孝文帝的《太和碑》了,它上面刻录着孝文帝写的《吊比干墓文》。这是比干庙里最早的一通石碑。”大眼看去,这石碑并无特别之处,仔细看确实与众不同,碑身四面竟都刻有文字(图五)!石碑阳面的正文是魏碑字体,瘦硬峻峭,据说是南北朝大书法家崔浩所书,素与龙门20品齐名,为当今国内罕见的书法极品!
孝文帝写的这篇碑文后人评价也很高,文章的开端以犀利的笔锋痛斥殷纣王的“猖败暴虐”,接着热情地颂扬了比干忠贞正直,抒发了对这位亘古忠臣的敬仰与怀念,惋惜比干生不逢时,不能为北魏的宏图大业直谏进言,最后,孝文帝还用较多的笔墨幻想比干驱龙驾凤,遨游在天国人间的情景。文章行文浪漫,语言瑰丽,依稀有屈原《离骚》的影子。
公元494年,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的第二年,路过汲县(今卫辉市),以“太牢”之礼(最高规格的祭祀方式)祭拜了比干,又派大臣建庙立碑,从此才有了比干庙。拓跋宏为什么要建比干庙,他为什么如此推崇比干,其中还有一段渊源。
魏孝文帝拓跋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人物,他本是鲜卑族人,但他却推行汉化运动,他禁止胡服,断鲜卑语,自己带头改汉姓元,公元493年,决意将都城由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这一系列奇特的举措,为中外历史所罕见。拓跋宏之所以敬仰比干与他的身世密切相关。拓跋宏生于公元467年,从小由太皇太后冯氏抚养,因拓跋家延续着汉武帝“立其子杀其母”的规矩,他的亲生母亲和祖母早就被赐死了。拓跋宏4岁登基,他的父亲献文帝被尊为太上皇,朝中大权完全由冯氏掌控。
冯氏是个非常有本事的女人,《魏书》说她“多智略猜忌,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俄顷”。冯氏不喜欢拓跋宏,并决定除掉他。公元475年,孝文帝还不到10岁,冯氏私下里把咸阳王拓跋禧召进宫,毒死了太上皇,并嫁祸拓跋宏,准备以此废掉他,让拓跋禧即位。
孝文帝召集满朝文武,议论此事。冯氏首先发难,说皇上身边的宫女假借皇上的名义,晚饭时向太上皇进了毒酒。这名宫女则辩解说那酒是太皇太后指使她以皇上的名义送去的,自己并不知道有毒,冯氏哪会承认。孝文帝镇静地说:这件事情如果搞不明白,朝廷肯定会发生动乱。毒死太上皇一事肯定还有知情人,你们做臣子的平时说要为国尽忠,如今在国家安危的紧要关口,却没人站出来说实话,这叫什么“忠”?当年比干不怕剖腹挖心,也要直谏其君主的过错,所以才叫“亘古忠臣”,主子做了坏事,你们不谏阻,这是助纣为虐!
太皇太后身边的一个宫女听了孝文帝的话,决心学比干冒死尽忠,站出来证实的确是冯氏指使送酒,揭露了太皇太后的阴谋。这件事情发生后,魏孝文帝仍请冯氏执掌朝政,并改年号为“太和”,取“太平和睦”之意。知道了这个故事,就能理解拓跋宏为什么推崇比干了,也能理解那篇《吊比干墓文》的碑文为什么会写得那么生动。冯氏去世后,23岁的拓跋宏亲政,加快了汉化的政策。公元494年,北魏迁都洛阳的第二年,拓跋宏两次亲临比干墓凭吊祭奠,并立碑建庙。孝文帝拓跋宏的一系列改革推动了北魏王朝政治和经济的向前发展,促进了鲜卑族同汉族的融合,这与魏孝文帝的开明密不可分。
■谁能书阁下 忠胆千古存
讲解员给记者推荐的第二通珍贵石碑是唐太宗李世民立的,这也是一位开明君主。高大的石碑碑额上撰写着《皇帝祭殷太师比干文》。李世民为比干立碑很好理解,他手下的大臣魏徵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位有名的谏臣。尤其是他还说过一句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李世民曾经分析过历朝灭亡的原因,他认为为人君者“护短拒谏”、“偏听佞臣”、“除谏官以掩其过”是重要因素。他甚至在文章中直斥桀、纣这样的暴君为猛兽。
李世民对敢于直言谏诤的魏徵非常赏识,他曾请教魏徵,怎么做才能叫做贤明?魏徵告诉他:“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魏徵病逝,李世民伤心得痛哭不已。
公元645年,李世民御驾亲征讨伐高丽,途经汲县时,他带领文臣武将来到比干墓前,为比干举行了隆重的祭礼,追赠比干为“太师”,命令地方官员每年春秋两季祭祀比干,还给附近5户农民拨了地产,让他们为比干守墓。唐太宗在这篇祭文中告诫自己吸取比干剖心的历史教训,虚心纳谏。唐太宗对比干的推崇,使“贞观之治”中出现了房玄龄、魏徵、虞世南、长孙无忌等一大批谏臣。记者看着眼前这通高大巍峨的石碑,历经千年依然傲然屹立,这珍贵的文物正是李世民以古为镜、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明证。
第三通被称做“精华”的石碑是乾隆皇帝的御制碑,仍然是一个皇帝立的。访古探幽时看到乾隆的诗文碑刻,实在不稀罕了,这位既高寿、在位时间又长、还特别好游山玩水的清朝皇帝到处题诗留字,有人统计过乾隆一生写了3万多首诗,每天不写几首甚至睡不着觉。既然他来了比干庙,肯定会即兴赋诗一首,既然写了,当然得刻石立碑以求千古,谁让人家是皇帝呢!正琢磨这通石碑能不能算是精华的时候,导游小姐开口了:“乾隆一生风流潇洒,题诗写字时都是用行、草,唯独这次用了规规矩矩的正楷。”可不是吗,真还不记得在哪儿见过乾隆的正楷字呢!导游告诉我,这是全国目前发现的惟一一通乾隆皇帝用正楷书写碑文的石碑。(图二)
弄了半天,导游给记者推荐的3个精品中的精品都与皇帝有关,看来谁的官职高,谁立的石碑文物价值就越高……
除了3位帝王的祭文碑刻,历代官僚、文人名士来此凭吊比干,即兴感怀,都会留下诗赋歌辞,比干庙碑廊里陈列的简直就是有关比干的同题作文。大诗人李白在其诗作《比干碑》中感叹当一位忠臣实在不易;而“苦吟诗人”孟郊在《吊比干墓》的诗中写道:“……佞是福身本,忠是丧己源……”他不但表达了仕宦不达的无奈和愤懑,还影射了自己所处封建社会的黑暗。
比干庙还可称得上书法艺术的宝库,碑廊里面的石碑上真、草、隶、篆,千姿百态,无所不包,有的气势奔放,有的清丽隽雅,大多是历代帝王将相和诗人学士的墨宝,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图六)
沿庙宇中心的甬道前行,穿过三门,就是比干庙大殿的院落了,这座建于明代的大殿,掩映在松柏的浓阴之下,房顶上鲜艳的红、黄、绿3色琉璃瓦异常夺目。
魏孝文帝建的那座比干庙,早已被战火所吞噬,如今我们看到的这些建筑是明弘治年间孝宗皇帝下令重建的。弘治七年四月八日动工,昼夜不停用了132天才建成,当时的情况我们今天可以从《重建太师殷比干庙记》中很全面地了解,基本上和今天的布局相似,但当年所建的38间廊房,包括祭祀用的“烹宰所”、供游人留宿用的“斋宿署”、作为小憩用的“清心阁”等建筑,都已经不复存在了。(图七)据历史记载,孝宗皇帝6岁被立为皇太子,18岁当上皇帝,在位18年“兢兢业业保泰持盈之道”。他一登基,就果断地罢免了一批佞臣,一批忠臣良将得到提拔重用,他明确表示自己需要像比干那样刚直不阿的臣僚,所以他要重建比干庙,刻石铭文,让比干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与世长存。
■英才辈出的比干后代
比干被害后,纣王还要将其满门抄斩,比干的夫人陈氏当时身怀六甲,被同情比干的士兵偷偷地放了出来,在附近一处山林里生下了比干的遗腹子。纣王的追兵赶到后,查问孩子的姓氏,陈氏急中生智,指林为姓,躲过了这次劫难,林氏由此起脉。周武王灭商建周后,为比干封墓,正式赐比干的儿子为林姓,赐名为坚,封河清公,食采于博陵(今河北省安平县一带)。所以林坚就是林姓的始祖,比干成了林姓的太始祖。
比干庙的正殿雄伟壮观,面阔五楹,进深三间,大殿屋顶上用彩色的琉璃瓦覆盖,并且装饰着脊兽,飞鸟,甚是醒目。正殿中央,供奉着亘古忠臣比干的高大塑像。我看着比干的形象,总感觉有点面熟,听了介绍才知道,原来他就是过年时大门上贴的文财神!民间传说,比干死后,玉皇大帝封其为文财神,千百年来,人们把他的形象贴在门上,希望能保佑平安,招财进宝。(图三)一个来烧香的当地村民告诉我,这里早就有这样的民俗,凡是遇到了烦心事,就到庙里拜拜比干,“拜拜文财神,事事都顺心!”
比干庙的东配殿里,供奉着比干的3位后代,中间一位自然是林坚,他长方脸型,棱角分明,拢袖正襟端坐,头戴蝉冠,一副上古公爵的威仪。右边是林放公,雍容华贵,他是比干的24代孙,春秋时期的鲁国人,是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人之一,他是河南光州林姓的祖先,现为北林的始祖。
左边是林禄公,是比干的56世孙,晋朝人,为今天福建莆田林氏的祖先,莆田林氏后来成了最大的林姓分支,由于地理原因,莆田林氏家族中有许多人迁到海外,如今,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一带的林姓都是这一支。所以称林禄公是南林的始祖。
比干庙的西配殿里供奉的是妈祖像,她就是在我国东南沿海一代和台湾地区普遍供奉的妈祖神婆。到了比干庙才知道,原来大名鼎鼎的妈祖也是比干的后代。妈祖生于北宋建隆元年,是南林始祖林禄公的第22世孙女,比干的第78代孙女。妈祖的故事在内地知者甚少,但在沿海一带却是妇孺皆知。她的本名叫林默娘,传说她出生后,满月时还听不到哭声,故取名默娘。她十几岁时就开始在海上帮助渔民和商船,解救落水的渔民和船员,办了许多好事,在当地很有威望。默娘28岁那年的九月初九,她在海上营救遇险的渔民,不幸被龙卷风卷走,羽化升天,人们为了纪念她建立寺庙,尊其为海神。后来人们称她为妈祖、天妃、天后,是中国影响最大、信徒最多的女神。如今在我国沿海一带,渔民每次出海前,都要拜妈祖以保平安。1900年,梁启超陪同孙中山先生朝拜妈祖天后宫时曾写下一副对联:向四海显神通千秋不朽,历数朝受封典万古流芳。
比干庙的“庙主”告诉记者,林氏后裔繁衍昌盛,历史上读书做官的人特别多,历朝历代科举考试,都少不了姓林的,所以自古就有“无林不开考,无林不揭榜”的说法。最近几十年来,海内外的林氏后裔纷纷来到比干庙寻根问祖。(图九)1993年,比干诞辰3085周年的时候,全世界的14个国家和地区的24个林氏宗亲会1500余人齐聚卫辉,举行了盛大的祭奠仪式。今年是比干诞辰3095周年,本来准备召开规模更大的纪念会,所有准备工作都搞好了,没想到碰上了非典,纪念大会不得不推迟召开。
说到比干庙的发展,那位新上任的“庙主”郑秀博立马滔滔不绝:“现在的130余亩的比干庙将来要扩大到1300亩!我们已经请省里的专家给未来的比干庙林园作了详细的规划。”他一边说,一边指给记者看:“将来比干庙南面的大片土地还要建两个人工湖呢,不久的将来,这里的环境就会有大的改变,现在我们正在搞附近农民的迁移和基础建设工作。”
卫辉市副市长王郑喜对记者说,卫辉市有山有水,还有文化,既有自然风光,又有人文景观,这是“天生”的旅游资源,目前卫辉正处在旅游发展的起跑阶段。作为林氏家庙,比干庙在海内外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但厚重的文化还有待挖掘,它的内在魅力还没有完全彰显出来,卫辉市成立“比干林园发展建设公司”,就是想理顺体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谋求更大的发展,厚重的比干文化将来肯定是卫辉旅游发展的潜在动力。
■天下第一碑与比干庙
记者来比干庙之前就听说过,这座古老的庙宇里还保存着一块神秘的石碑——孔子剑刻碑,据说是迄今发现的惟一的孔子真迹。但究竟是真是假,直到今天也没有科学的定论。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记者绕到比干庙大殿的后方,迎面就看见比干的墓宗,巨大的墓宗像一座小山,包围在矗立的古柏中间。墓宗上面长满了嫩绿的青草,中间还夹杂着叫不上名字的鲜艳的野花。据说以前墓宗上面长的全部是空而无心的“没心菜”。民间传说比干在朝歌被纣王挖心后掩袍不语,面如土色,他纵马出朝歌南行,他知道走到南面的心地(今新乡)就会长出新的心来。当他行至牧野荒郊,遇上千年狐狸精妲己变的老妇叫卖“没心菜”,比干问:“老妇人,菜没心能活,人没心如何?”老妇回答说:“菜没心能活,人没心,该他死。”比干听后,口吐鲜血,坠马而死。骤然间,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将比干尸体埋在下面,所以后人就称此墓为“天葬墓”。
墓宗正南有一石坊,是清代嘉庆年间修建的,石坊上部装饰着一颗“心”,左右分别为“日”、“月”,不用说,肯定是寓意比干的赤胆忠心与日月同辉。两石柱上刻着“孤忠心不死,故社柏犹存”的对联。石坊后立着一通石碑,高约两米,分上下两部分,这就是所谓的天下第一碑了。“殷比干莫”4字位于下端,清晰可见。讲解员指着碑的上端说,这里原有乾隆皇帝题写的“宣圣真笔”4个字,现在已经模糊不清了,意思是说下面这4个字是孔圣人的真迹。
仔细观察孔子剑刻碑,4个字呈正方形排列,其中的“莫”字已经残缺。讲解员告诉我,这快石碑最初不是镶嵌在这里的,早先是在比干庙的围墙上砌着,1985年修缮时才搬到这里,成了现在的样子。
几年前,当比干庙发现孔子剑刻碑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专家都来看过,他们大多没有定论这究竟是不是孔子的真迹。持反对意见的说:碑刻是隶书,春秋战果时期隶书还没有出现,应该不是孔子的真迹;还有学者说,春秋时期还没有碑文出现,孔子也不可能去刻碑文。
不过这些学者在提出反对意见的同时也认为不能光靠字体妄下定论,最终还得靠文物学家作出判断。
推断剑刻碑是孔子的真迹的人也有他们的理由:首先,比干和孔子思想很接近,所以孔子来祭拜比干很有可能;其次,文字的演变不能以绝对的时间段划分,况且挥剑刻字,只能削繁为简;再次,既然乾隆皇帝敢这么写,他肯定是先让人对剑刻碑考证以后才下论断的……
历史趣闻类推荐阅读 ⇓
纪晓岚清朝奇闻异事,纪晓岚笔下两件奇案

纪晓岚清朝奇闻异事,纪晓岚笔下两件奇案

历史趣闻阅读:2275   点评:24
徐州 古城,徐州辰申古陶瓷博物馆

徐州 古城,徐州辰申古陶瓷博物馆

历史趣闻阅读:489   点评:16
幼儿古事绘本,适合幼儿园看的考古书籍

幼儿古事绘本,适合幼儿园看的考古书籍

历史趣闻阅读:494   点评:15
肝炎不一定都会传染人,带你全面了解肝炎疾病

肝炎不一定都会传染人,带你全面了解肝炎疾病

商家广告阅读:2122   点评:27
周武王死之后为什么是周公辅政而不是姜太公呢?

周武王死之后为什么是周公辅政而不是姜太公呢?

历史趣闻阅读:13600   点评:305
中美日三国警告拉尼娜日韩低温加州暴雪气候真变了吗

中美日三国警告拉尼娜日韩低温加州暴雪气候真变了吗

历史趣闻阅读:497   点评:15
江西发现46具少女墓葬,江西古墓发现46具女性尸骨

江西发现46具少女墓葬,江西古墓发现46具女性尸骨

历史趣闻阅读:480   点评:10
古代奇闻异事全集,古代历史奇闻异事——射摩

古代奇闻异事全集,古代历史奇闻异事——射摩

历史趣闻阅读:1638   点评:29
马超的性格是不是和天蝎座的性格差不多?

马超的性格是不是和天蝎座的性格差不多?

历史趣闻阅读:11463   点评:78
魔兽世界法师法师塔,魔兽世界怎么刷法师塔

魔兽世界法师法师塔,魔兽世界怎么刷法师塔

历史趣闻阅读:538   点评:21
站长统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