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江西日报-江西新闻客户端
江西新闻客户端讯(江西日报记者钟端浪)近年来,以江西师范大学为责任单位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与历史文化资料整理研究》工作进展顺利。为了解最新研究进展,5月19日,记者在江西师范大学瑶湖校区采访了该校海昏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赵明教授和项目组骨干成员、南昌工程学院温乐平教授,他们向记者介绍了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与历史文化资料整理研究工作方面取得丰富成果。
项目实施近5年 产生重大影响
《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与历史文化资料整理研究》项目于2017年3月正式开题。该项目组织了北京大学、西北大学以及江西省有关高校和科研单位开展学术攻关,设计了海昏侯墓出土文物研究、海昏侯墓出土简牍研究、海昏侯墓与江南大型汉墓比较研究、海昏侯国历史资料挖掘整理与研究、海昏侯国与南方汉文化研究、海昏侯国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和海昏侯国遗址数字博物馆与新媒体传播研究等7个子课题。项目实施近5年来,项目组充分发挥了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重大项目的平台作用和社会影响。
赵明介绍,项目组对出土的青铜器、金器、玉器、漆木器等的研究,揭示了海昏侯墓出土文物的主要来源、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包括“孔子衣镜”镜框、镜掩、镜背图文的解读、金器的称谓和性质、中药的质地和炮制工艺等研究成果,都将以往学术界的有关认识向前推进了一步。如: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由木质漆盒盛装的中药,曾被广泛报道为疑似“虫草”,现经过一系列科学分析和研究,可以确认是玄参科地黄属Rehmannia植物的根,经过热水或蒸煮处理后,外裹一层含有蔗糖和淀粉类的辅料,起到“矫味矫臭、利于服用”功效,这是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中药炮制工艺。
海昏简牍的初步研究,则经历了5200余枚竹简的剥离、保护与尽可能复原的艰难技术处理的过程,目前能够通过红外扫描识读的完简甚少,木牍也大多残泐漫漶,在如此困难条件下,课题组已经初步判断简文属于《诗》《易》《春秋》《论语》《礼记》类、《孝经》类等儒家经典以及《六博》等,是出土典籍类文献的一次重大发现。其中,《诗》《论语》有较明确的师承来源,《易占》《卜姓》《去邑》六十四卦序与传本《周易》卦序完全一致。木牍内容包括书牍、奏牍和诏书,这在以往西汉王侯墓葬中十分罕见。其中《论语·知道》篇、《六博》棋谱属于首次发现,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这些出土文献在西汉学术发展源流研究方面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赵明说。
出版专著5部 发表论文70余篇
由于海昏侯的特殊家族背景和身世经历,海昏侯墓及其出土文物,以大量的地下实证材料,不断弥补对西汉历史研究中文献史料不足的缺憾,将大大推进秦汉史及相关学术研究的发展。
赵明说,关于海昏名义的问题,是学术界争论较大的一个课题。通过研究,旧说海昏在“鄱阳湖西面”而得名,在学术上难以达成共识,因为鄱阳湖在当时还未形成。研究显示,西汉豫章郡土著居民多为古越人,海昏一词或与古越语有关。西汉海昏建县时或沿袭先人因水命名、因水定城的惯例因海昏江而得名。
目前,课题组就海昏名义及源流、海昏地望、县域范围、海昏侯国职官设置以及两汉海昏县区域社会经济、文化习俗等问题,对地方志相关文献记载进行辨析和考订。先后举办了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会议4次。出版成果有《纵论海昏》《畅论海昏》《海昏简牍初探》《刘贺藏珍》等各类著作5部,在《考古》《文物》《科学通报》《中国史研究》等多种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与此同时,海昏这个词语也成了家喻户晓的文化热词。仅检索知网有关文章就可以发现,在2014年以前,几乎没有一篇以海昏为主题的文章,2015至2020年,则每年都有相关文章发表。其中,2015年有28篇,该墓考古重大成果发布后,2016年迅速成为文章发表的热点,达到226篇的高峰,2017年为111篇,2018年为119篇,2019年为127篇,2020年为97篇。
此外,随着项目的推动,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人民网、凤凰网等网络媒体也竞相报道相关工作进展。2018年1月,“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与历史文化研究”入选2017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赵明说,这些成果的许多内容、观点为相关专业书刊转载、引用,被各类媒体广泛报道,取得较好的学术和社会效果。
海昏侯国历史成为秦汉史研究的前沿课题
2020年9月,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公园、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金色海昏——汉代海昏侯国历史与文化展’同时揭幕。这是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服务地方经济文化的一个现实成果。
赵明说,海昏侯国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课题研究,提出了构建海昏侯国大遗址保护与开发的“江西样本”的构想,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探索发展海昏侯国遗址旅游业态文化品牌符号生产,不断提升海昏侯国遗址数字博物馆更新升级,反哺海昏侯国考古发掘、文物保护、遗址和文物展示利用、相关历史研究和文化传播及其有关学术研究的进程。
温乐平说,从2011年墎墩墓的抢救性发掘,到海昏侯墓园的科学考古,至今已有十年之久。但是,对于这样一个重大考古项目和历史专题来说,相关学术研究工作还仅仅是一个开始。如:海昏侯墓园和海昏侯国遗址中的大量考古信息,是否可以填补历史的空白?尚有待于考古学、历史学和相关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探索创新,长期不懈努力。
展望未来,赵明说,鉴于海昏侯墓园考古保护工作还没有结束,海昏侯国遗址尤其是“紫金城”遗址的考古工作有待进一步展开,目前部分出土文物的保护、修复正在进行,需要专家学者长时间的研究,才可能让海昏侯国真实面貌尽可能还原于世人面前,从而更深层次地揭示江西汉代文化现象,进一步提升江西汉代历史文化的地位,这可能需要几代考古和史学工作者接续钻研,不断奋斗。
正如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卜宪群研究员在《推进海昏侯历史文化的保护研究和开发》一文中说:“可以预计,以墓葬及文献资料为中心,开展海昏侯历史文化的综合性研究,将是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中国古代史研究的一个热点。”秦汉史专家晋文教授在《2017—2018年秦汉史研究述评》中也指出:海昏侯“相关研究在今后一段时间都将成为秦汉史研究的一个前沿课题。”
编审:邹艳红
监制:邵平
本文来自【江西日报-江西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海昏侯墓考古又有新进展,会为我们考古研究带来哪些重大意义?
2011年在南昌附近发现的西汉海昏侯大墓,也就是汉废帝刘贺的墓葬,是目前为止我们所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西汉列侯等级墓葬,曾当选2015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该墓葬规模大到现在我们仍然没有发掘完毕,其发掘的意义已经超过了20世纪70年代发现的震惊中外的马王堆汉墓。
海昏侯刘贺身份非常特殊,汉昭帝执政十三年没有留下任何子嗣便归天了,顾命大臣霍光一手将刘贺推上了皇帝宝座,想着可以随意操纵。但刘贺上台之后就各种作死,汉书记载刘贺在位27天就做了1127件错事,主要是荒淫无度。大将军霍光联合大司农田千秋得到皇太后知耻后,将其废黜,另立在流落民间的汉武帝的曾孙刘询为汉宣帝。
汉宣帝慑于汉废帝刘贺的势力,最后将其贬到了当时的不毛之地南昌一代做了海外侯,刘贺终老于此。刘贺是当过天子的最为特殊的一位汉朝侯爷。他的墓葬自然非比寻常。该墓葬出土了数以千计的简牍,超过了以往我国考古发现的任何一处秦汉时期的大墓,这些文字的释读将会弥补我们针对刘贺这段历史史书中的空白。很有可能在这些简牍中发现记载刘贺政治经历和政治经验的文字,将对汉书等权威史料进行验证。
这样会更有利于我们对这一段波诡云谲政治史的理解。海昏侯出土的文物数量之多、品种之全、水平技艺之精湛,都创造了江西考古史的纪录。漆器、青铜器、金银器都可以用巧夺天工来形容,对于研究我国秦汉时期的手工工艺提供了扎实的物质基础。出土的有着孔子样貌的屏风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关于孔子真实容颜的图像资料。我们还可以从出土文献中发现海昏侯家族对豫章地区在西汉晚期到东汉初年经济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出土珍宝无数的海昏侯墓,为啥他27天做了1000多件荒唐事?
2011年的一个夜晚,江西大塘坪乡突然来了几个外地人,鬼鬼祟祟地直奔村后的小山。这座小山并不寻常,世居于此的村民都知道,相传那是一座古代陵墓,埋葬着一位神秘的贵族。
警觉的村民意识到,这群陌生人很有可能是一群盗墓者,于是赶忙打给了江西省文物部门。接到群众举报的考古工作者紧急出动,赶赴大塘坪乡。这时谁也不曾想到,之后的考古发掘,震惊了整个考古界。
01
考古发掘进展得很顺利,整个陵墓的构造也逐渐清晰起来,但是墓主人的身份却迟迟无法确定。毫无疑问,这是一座典型的,形制规整的列侯汉墓,而汉代的南昌只有一族列侯——海昏侯。不过历史上一共有四代海昏侯,这里埋葬的又是哪一位呢?
2015年,这座大墓的陪葬墓及主墓室外的考古发掘工作终于结束了。在这四年里,出土文物琳琅满目,上到金玉制器,下到生活用品,无一不在。足可想见,这位海昏侯是多么的富有。这也让人们对主墓室里的陪葬品,有了更高的期待。更重要的是,揭示墓主身份的密码,也许就藏在主墓室的奇珍异宝之中。
果不其然,主墓室里层层叠叠的文物中,一枚小小的玉印吸引了专家的注意,上面清晰地刻着两个字——刘贺。
至此墓主人的身份得到了确认。但是这个刘贺到底是谁?一个列侯,他的陪葬品为何堪比君王?且听我慢慢道来。
02
这个海昏侯刘贺,是真正意义上的出身显赫。他的祖父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汉武帝刘彻。而他的父亲,是汉武帝与宠妃李夫人所生的昌邑王刘髆。如此显赫的身世,如此高贵的二世昌邑王,怎么会流落到“卑湿之地”,做了一个海昏侯呢?
元平元年(前74年),刘贺的六叔汉昭帝驾崩,年仅二十一岁。英年早逝的汉昭帝,也是个可怜的人。他八岁即位,无力亲政,真正的大权掌握在权臣霍光的手里,汉昭帝也就此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傀儡皇帝。既然是傀儡,就只能任人摆布。身为皇帝的他,国家大事无权决定不说,就连自己可以宠幸哪位妃子都说了不算。在霍光的安排下,十二岁的昭帝迎娶了霍光的外孙女——六岁的上官皇后。接下来的九年里,在霍光的安排下,汉昭帝不得接触上官皇后以外的任何一个嫔妃。然而就是这样,直到汉昭帝去世,上官皇后也没有生下一个子嗣,十五岁就成了寡妇。
皇帝早逝,又无子嗣,那么皇位继承就成了一个问题。霍光环视朝野,将目光投向了年轻的昌邑王刘贺。
霍光专权独断,他在上朝时提(xuan)议(bu)立昌邑王刘贺为新帝,满朝文武无一敢出言反驳,就这样,刘贺欢欣鼓舞地步入长安,开始了他短暂的的皇帝生涯。
03
在霍光眼里,年轻的刘贺不过是一个全新的傀儡罢了,然而刘贺本人却并不这么想。
刘贺并非胸无点墨的纨绔子弟,他饱读诗书——这从他的陪葬品中不难看出,同时依照史书记载,他常常在谈话中引经据典,足可见他有一定的能力与才华。
这样的刘贺,自然无法接受傀儡皇帝的身份,刚刚即位,他就对自己的未来做出了谋划。一入长安,他便下诏进行了一系列人事变动。将自己的昌邑旧臣,安排在了多个重要位置。这样的行为,对于权倾天下的霍光来说,是无法容忍的。霍光意识到,这个年轻人,绝非任人摆布的木偶。于是,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废黜刘贺。
废黜皇帝可不是小事,至少该走的流程还是要走一遍的。霍光召集了群臣,大声地说道:“昌邑王行昏乱,恐危社稷,如何?”史书记载,听到这样的话,文武百官“皆惊愕失色,莫敢发言”。在场的人都明白,权倾朝野的霍光,要废黜刚刚即位二十多天的汉昭帝了。即位不过二十余日,哪里谈得上“危社稷”呢?但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更何况年轻的刘贺并不懂得谨言慎行,竟然被霍光罗列了一千多条罪状。就这样,刘贺仅仅做了二十七天的皇帝,就被废黜回了自己的封地。
04
回到封地的刘贺,带走了皇宫里的无数奇珍异宝——这是他被废黜的一点补偿。短短二十七天,刘贺得到了一切,又失去了一切。汉废帝的恶名也就此被镌刻在了史书之上,世代流传,而刘贺也永远地被钉在了耻辱柱上。
床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不论是霍光还是后来继位的汉宣帝,都将刘贺严加看管,不容许离开府邸半步。被废黜回昌邑王的刘贺,对自己的境遇并不甘心。年轻的他,毫无戒备地对地方官大发牢骚,谁料这官员正是汉宣帝派来监视他的。就这样,话传到了宣帝耳中。汉宣帝勃然大怒,当即下令,将他由昌邑王贬为海昏侯,封地豫章,永不得回长安觐见。
自此,刘贺彻底地离开了权力中心,逐渐的被世人遗忘。四年后,刘贺在封地海昏(今南昌)去世,年仅三十有余。
随着海昏侯墓发掘研究的进行,越来越多琳琅满目的文物的出土,刘贺又一次被人们提起。然而大多数人关心的只是那些精美的文物,而非这个当了二十七天皇帝的可怜人。也许过不了多久,刘贺又会像过去的两千年一样,被丢在历史的长河里落满尘埃。只能依托那些奇珍异宝,静静躺在玻璃橱窗,向世人展现他曾经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