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代小佩
20日,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
有一场特别的报告会
报告人是两位银发老人:
82岁的樊锦诗,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
87岁的戚发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技术顾问
他们都提到一个字:
爱
2020年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暨宣传月启动仪式。
因为“爱莫高窟”
樊锦诗坚守大漠半个多世纪
保护、研究、弘扬莫高窟文化
被称为“敦煌女儿”
樊锦诗说:
我已年过80
我还能为敦煌石窟做点事
仍将尽我的微薄之力
她还回忆做石窟考古遇到的困难:
在敦煌待了20年
石窟考古报告却始终没有进展
相反越做越难
图源:人民日报
樊锦诗深感焦虑、苦恼、内疚:
“敦煌石窟报告为什么会遇到难题?
虽有客观原因,但主观原因在于自己
我作为考古报告编纂的负责人
没有深入钻研,没有下足功夫,没有真正负起责任”
“我作为一名考古学的科研工作者
必须为历史负责
为敦煌石窟世界文化遗产负责
不辜负北大和师长的嘱托
必须做出真正的石窟考古报告”
正在作报告的樊锦诗。
经过查找资料、深入思考的艰难探索过程
最终
樊锦诗团队用了约30年时间完成
《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
《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
填补了敦煌石窟研究领域的空白
高校学子在新清华学堂听报告。
樊锦诗说:
无论科学研究还是科学管理
要有问题意识,
善于发现问题、抓住问题、有效解决问题
“我能在敦煌研究院为伟大的世界遗产
敦煌莫高窟服务一生是我的荣幸
我是个大大咧咧的人
对生活中的饮食、穿衣、住房、收入等等并不在乎
我心中只有一件事:
那就是敦煌石窟”
听完报告后,学生围着樊锦诗要签名。
戚发轫经历了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
是神舟一号至神舟五号的总设计师
被称为“神舟飞船之父”
戚发轫正在作报告。
戚发轫谈到:
“一个人没有爱
不可能把最宝贵的东西奉献出去
人最大、最高尚的爱,是
爱国家、爱事业、爱团队、爱岗位
也包括爱父母、爱子孙”
他通过讲述中国航天的历史、成就、文化
告诉年轻人:
一个年轻的科技工作者
具有高尚的科学道德
严谨务实的学风
有多么重要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飞行图像。
50年前,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50年来,中国成了航天大国
从长征五号B,到北斗三号,再到天问一号
中国航天事业硕果累累
戚发轫说:
“航天事业走到今天靠的是什么?
靠的是历史实践铸就的航天文化和精神”
要想成为一个航天强国
要靠什么?
“靠党的领导和国家支持
也要靠青年一代自立自强,树立强国梦
伟大的事业都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
戚发轫说: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一切都要靠自己,靠不了别人
当年,为了解决“有无”问题,要靠自己
现在,要解决“赶超”问题,更要靠自己
图源:中纪委监察网
戚发轫年轻时
我国没有制空权、空间事业落后
他就下定决心:学航空、造飞机
但这一过程并不容易
戚发轫回忆:
“1992年,搞导弹的不如搞茶叶蛋
那时候改革开放,思想多元化
社会上的诱惑很多
很多搞军工的年轻人出国了、下海了
为什么呢?
因为军工待遇太低了
我当时是五院院长
我心里很难受,但是我不能责怪他们
他们有什么错啊?”
不过,确确实实有一大批人
甘于拿“卖茶叶蛋的钱”干航天事业
现在他们都是航天界的领军人物
图源:中纪委监察网
回顾航天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
戚发轫说:科学家最重要的还是爱国
有了信念,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戚发轫勉励年轻人:
“世界的潮流是后浪推前浪
一代比一代强
虽然你们面临的挑战比我们那时候严峻
但是光荣而伟大
相信年轻人一定比我们老一代干得好!”
现场听完报告后,清华等高校学生谈体会。制作:代小佩
编辑:刘义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