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亡灵书》
金寿福 译注
★古埃及《亡灵书》经典读本,汉语世界首次从古埃及圣书体文字直译
★复旦大学历史系金寿福教授精心编排内容题解
★一本古埃及“死后世界”指南;一本古埃及“神秘符号”图释大全;一本智慧谚语集结
★200余幅象形文字图片附于相应章节,
力求与译文内容相对应,神秘感翻倍增加!
古埃及《亡灵书》豆瓣评分9.2
作为我国著名埃及学专家,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埃及研究中心主任金寿福已在埃及学领域潜心研究近40年,他不仅亲身参与过多次埃及考古工作,还是世界上为数不多可以直接阅读古埃及圣书体的埃及学专家。
金寿福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早在2016年,金寿福教授出版了《古埃及》,这是《亡灵书》首次由圣书体文字直译为汉语,金寿福教授在每篇经文之下做了精细的题解内容,在中国埃及学领域可谓意义重大。新版《古埃及》在此基础上,做了更为细致的雕琢,书籍设计与内部插图都更加细致精美,极大地满足了渴望深入了解埃及学的读者们。
以下是@商务印书馆涵芬楼文化 联合@全历史ALLHISTORY、@古埃及教宗 与金寿福的对话
金寿福教授如何破解3000年前纸草卷上记录下的人类早前智慧?与译者对话,一起探究《古埃及》背后的故事。
【问题】金寿福教授您好,通过新版《古埃及》,我们能够由浅至深地窥探到古埃及人的生死观。您能否向广大读者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呢?
金寿福:我很高兴能在此分享一些关于古埃及学研究的心得与经验,以便让更多对古埃及历史和文化感兴趣的读者对这本书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正如人类从一开始就不得不与各种疾病和疫情搏斗,死亡一直是每一个活着的人挥之不去的阴云和魅影。《古埃及》展现了尼罗河谷的先民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让人以法老文化特有的图文并茂的形式见识古埃及人为了延续或者重复短暂的今生付出的各种努力。
01 投身埃及学,争做中埃文明的使者
【问题】诚然死亡是我们无法避免的归宿,在拜读您的作品的同时,很多读者也对您的学术生涯十分感兴趣,请问是什么契机让您投入埃及学的研究中呢?
金寿福:我涉足埃及学是在1985年。这一年,在我国世界史三位先贤——周谷城、吴于廑、林志纯的呼吁下,教育部批准并委托东北师范大学创办了旨在培养我国古典学、埃及学、亚述学、赫梯学等领域专业人才的试办班。我从东北师范大学英文系转入试办班,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开始学习埃及学。
【问题】从1985年东北师范大学的古典文明史试办班到著作等身的埃及学巨擘,多年来您一直投身于埃及学的研究中,请问您近些年进行的研究侧重于哪些方面,进展如何呢?
金寿福:我于2000年在德国海德堡大学获得埃及学博士学位,用德文撰写的博士论文探讨了古埃及官吏的职业道德和来世观念。多年以来,我的研究志趣与博士论文的主题相关。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回国以后,在国外积累的基础上,我先是把古埃及人用来培养官吏的十多篇说教文翻译成中文,作为由北京大学李政教授主编的两卷本《古代近东教谕文学》的一部分,在昆仑出版社出版(2015),然后把古埃及最为重要的宗教铭文集《亡灵书》翻译成中文,并做了详尽的注解,2016年作为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得以在商务印书馆出版。
除此之外,四年前我在复旦大学第一次开设“古埃及接受史”课程,依时间顺序并分专题介绍和论述,西方是如何接受和认知古埃及的。这门课程涉及许多史实,但是这些史实由不同时期的西方人出于不尽相同目的做了选取、加工和建构。课程试图让学生窥视法老文明在西方历史长河中为何和如何几经沉浮,旨在帮助学生理清历史与虚构、记忆与想象之间的复杂关系,了解西方不断和以不同方式接受古埃及过程中具体的社会背景和个体的诉求。
【问题】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埃及学专家,您对于中国埃及学的现状和将来的重点研究方向有何看法?
金寿福:据我了解,国内埃及学起步相对较晚。近些年,随着国家经济条件的明显提高,教育投入增多,图书资料等硬件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一支专门从事埃及学教学和研究的队伍已经形成。不过,中国学者走上国际舞台,与国外同行同台进行交流,可谓任重道远。中国考古队在埃及获得属于自己的发掘点,应当说是令人兴奋的突破,无异于我们拥有了自己的阵地。随着发掘工作的深入和发掘点的扩大,我们拥有的第一手材料越来越多。单纯为了这一点,我也衷心祝愿中国考古队在埃及的考古发掘稳扎稳打,逐步结出丰硕的果实。
【问题】您是目前世界上少数可以直接阅读圣书体的专家学者,作为一个熟悉圣书体的中国人您能讲讲它与我国甲骨文的相似之处或区别吗?
金寿福:“象形文字”是我们中国人对古埃及文字的一种非常形象的称呼,而且是对几种书写形式的统称。古埃及文字在大约三千年的时间里经历了若干发展和演变过程。所谓圣书体是对古埃及最早且真正是图画形状的文字的称呼,因为这种文字主要用在神庙和墓室铭文中,故而得名。古埃及人很早就开始简化被称为圣书体的图画文字,由此演化而来的书写形式有祭司体和大众体。从事埃及学研究,从认读圣书体文字开始。
从事埃及学的研究,门槛还是很高的。关于圣书体与甲骨文的问题,坦诚讲,我对中国古文字完全是门外汉,所以没有任何资格做比较。我唯一能说的是,古埃及象形文字从本质上说是字母文字,换句话说,象形文字中猫头鹰、蛇、芦苇叶等图像实际上扮演字母的角色。圣书体文字之所以没能存活下来,归根结底是承载它的法老文明灭亡了。古埃及人把真正的图像书写形式称为“神的话语”,古希腊人赋予这种文字“圣书体”的名字,确实做到了传神的地步。正因为这种文字神圣,古埃及人无法放弃它,即便是祭司体、大众体等简化了的文字得到普遍使用的时候也是如此。
【问题】那么众所周知,圣书体最终没能流传下来,您认为它有什么不利于传承的缺点吗?
金寿福:事实上,古埃及人已经把繁琐的圣书体简化成几近字母的大众体,而且最新的研究证明,腓尼基字母的基础是迦南字母,而迦南字母的主要来源就是象形文字。基督教传入埃及以后,皈依这个全新宗教的法老子嗣主动放弃了圣书体,他们认为,图画文字违反了基督教禁偶像的教规。他们借用希腊字母创造了科普特文。古埃及人绕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大弯,几乎是原地转了一圈。
从理论上,古埃及人很早就具备了使用完全字母化文字的条件,但是,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独一无二的来世观念,他们离不开,当然也不愿放弃“活灵活现”的圣书体,这种固守阻碍了他们与时俱进。当然,这完全是我们现代人的评头品足,古埃及人当时可能认为这样完全没有必要。古埃及文明的断流应当说是系统性的,这个致命的弱点是先天性的。
02 中埃联合科考,发掘神庙悠远历史
【问题】自2018年起,由我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埃及文物部组成的中埃联合考古队就在埃及进行考古工作了,2019年之后,联合考古队对卢克索孟图神庙的考古工作也已进入发掘阶段。请问金寿福教授,您对中埃联合考古队目前的发掘工作有何愿景呢?
金寿福:中国考古队在埃及卢克索对孟图神庙进行发掘,这是中国人在埃及这个富有考古资源的文明古国开展的第一次考古工作。它一方面标志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和我国考古工作者的国际视野,另一方面也证明中国考古队积累的田野发掘经验和掌握的考古技能获得了国外同行的认可。
我有幸参与了这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掘工作。位于今卢克索北部的孟图神庙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而且规模也很大,不过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只有法国考古学家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对其中的一角做了有限的发掘。在此之后,这座神庙成为无人过问之地,神庙围墙残缺不全,内部也长满了各种野草,成为流浪狗的集聚点。
【问题】那么在您参与这项发掘工作时,有没有发生一些有意思的事情呢?
金寿福:当中国考古队在神庙西南和东南角发掘时,那些俨然把孟图神庙视为自家的流浪狗,纷纷搬家到西北角一处高地上去了。然而神奇的是,有一天,其中的一条母狗在考古现场产下了很多只幼崽,这可以说是一百多年埃及考古史上少有的事了。狗曾经是古埃及人极为喜欢的动物。按照古埃及人的观念,在发掘区域发生的这件事似乎是个好兆头。
【问题】您能否再向我们多介绍一些关于这座孟图神庙的考古意义呢?
金寿福:其实,关于这座神庙的演变、它的整体结构、神庙内各个部分之间的关联,尤其是该神庙在其存续期间与王权之间的关系以及它对周围民众产生的影响等问题,埃及学界知之甚少。所以埃及文物主管部门对中国考古队寄予厚望并提供了各种便利。我个人觉得,这次它们不会失望。
03 探寻古埃及人独特生死哲学
让古典文化逐步“破圈”
【问题】古埃及文明对亡灵世界的态度与中国历史上的丧葬观到底有什么异同?
金寿福:其实,相信人死后复活或者说虔诚地期盼这种可能性的存在,这一点就是古埃及文明最大且最为持久的特征。整个法老文明的历史就是不断地,并且以不同的形式,与死亡这个可怕和强大的敌人斗争的过程。
按照艺术史家潘诺夫斯基的理解,世界不同区域的古人均意识到并且承认死亡是不可逆转的自然现象,只有古埃及人不愿承认这个冷冰冰的现实。
他们用不会腐烂的石头制作棺材、建造坟墓,并且花费巨大的时间和精力把死者的尸体处理为木乃伊,并且把它交付众神保护和保佑。《亡灵书》就是包括死者的亲属在内的生者完成以上事项的指南,同时也包括了死者复活后的行事守则。
因为相信死者会享受再生,古埃及人的祭祀活动绝不是象征性的。墓碑、墓室墙壁上刻写了供死者享用的供品清单,浮雕和壁画逼真地绘制了各种供品,随葬品包括食物和各种明器。
许多有条件的古埃及人生前把田地或其他财产托付给祭司,他们指望祭司们会在他们死后把田地的出产或者其他财产转化为供品。如此物化的来世观念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它试图抗拒自然规律。这种近乎顽固不化的对现世的执着使得古埃及人无法跨越雅思贝尔斯所说的轴心期,即未能在精神领域像属于轴心文明的族群那样实现超越。
【问题】请问您对于面向大众推广、普及古典学,破除对近东与环地中海文明圈的误解与谣言有什么看法?
金寿福:我认为环地中海区域是人类早期文明的摇篮。古典文明是在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文明的基础上发展的,古代以色列人与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居民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影响更是悠久和深远。关于尼罗河流域、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地区、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和爱琴海地区共同构成环地中海文明圈,西方学界已经达成共识。
上述区域的先民在经济、宗教等方面从史前时期就有交流,比如在阿富汗出产的青金石被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的君主奉为瑰宝,位于今叙利亚的古代城市马里、埃布拉等都充当了让这种宝石在亚非之间流通的中转站;巴勒斯坦地区出产的葡萄酒成为古埃及史前时期一位权贵墓中的供品;考古学家最早在克里特发现的壁画主题近些年相继在埃及和以色列显现。
这些事例均说明,古代环地中海不同区域之间关系密切,来往频繁。它们之间的影响毫无疑问是双向的,不过,这些影响很难被量化,而且很多影响是间接的,受到的影响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显现,有时因为得到升华却又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我们不应当凭借若干偶然的案例甚至孤例做出评断。
【问题】由于当今互联网的发达与娱乐文化的盛行,许多小说、动画、漫画、游戏纷纷与古典文化结合,请问您如何看待当今年轻人更多地通过一些流行的艺术载体,来接触古典文明呢?
金寿福:年轻人借助时尚的形式接触和接受古代文化,这是阿多诺所说的大众文化的重要特征。古代历史和文化不再是少数专业人员探究的古董。它们借助多媒体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应当说,这是时代变化的结果,很难说是不是一种进步,任何人想阻挡也是枉然。
【问题】那么您认为这样对于古典文明的推广究竟是利是弊?
金寿福:古代文化借此焕发生机,毕竟不能说是坏事。关键在于,史实与建构甚至虚构之间的界限一定要分清:对古代文化进行演绎,目的是让它们流传下去,并且适用于不同时代的人当下的需求,而不是为了创造历史。
古埃及《亡灵书》
金寿福 译注
神与人,死亡与重生
一本书带你走进古埃及神秘世界
end
金寿福的人物生平
1991~2001年就读于德国海德堡大学。
2001年获埃及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古埃及史的研究,曾多次赴埃及参加考古挖掘和文化活动,在国内外专业刊物上曾发表论文多篇,代表性专著有《法老――戴王冠的人间之神》(2003年)、《永恒的辉煌》(2003年)等。
埃及的时间观念
时间在现代文明中已经构成了一个重要的概念,我们用时钟和日历来衡量时间的绝对性。现代人类相信时间是历史赋予的,无论什么年龄段的人,都能共享此时此刻的时间。不过在古代,人们很难将时间概念化,这就使得古人对于时间的看法有别于现代人。从历史的角度回顾人类文明的时间轴,就会发现时间的概念最初诞生在尼罗河畔,后来经过几千年的演变,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时间观。尼罗河盘古埃及人的词汇中没有明确的"时间"术语,但古埃及人在很大程度上定义了现在文明中的"时间"概念。古埃及人在对自然认知的基础上,构成了时间单位的概念,并建立了与时间相关的社会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