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最新数据,请稍等......

?西汉景帝阳陵出土的印章与封泥

历史趣闻     2023-7-17     点评:9举报

汉阳陵是西汉第四代皇帝刘启和王皇后的同茔异穴合葬陵园,位于西安北方渭河北麓二级台地之上,是目前考古工作做得最多的一个西汉帝王陵园,全国首批12家考古遗址公园之一。汉阳陵陵园经过十几年的考古发掘,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精美文物,其中以距帝陵封土最近的东侧外藏坑、象征西汉军队的南区从藏坑和阳陵邑中出土的印章和印章封泥最为难得。

阳陵出土的印章均为汉代典型形制,印钮多样、内涵丰富。虽属从葬之“冥印”,与实际官印的尺寸和体量都有差异,但质地和印钮形制都按标准制作。印面一改秦印行用的田字格和日字格,均无界格,无边栏。印文皆为阴文,有的是铸造,有的是錾刻而成。封泥是官印实际使用的遗蜕,因此封泥上的印文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印章艺术的实际面貌。汉阳陵出土的封泥,根据软泥入槽多少不一,以及槽的形状不同,有的泥块干后呈方形,多因满而溢出方槽形成,也有泥干后呈不规则的长椭圆形。这些封泥背面都有数道绳子的横向勒痕,印文整体给人以古拙质朴,自然率真的美感。汉代由于隶书的出现和通行,文字书写已大为简便省事,入印字体介于篆隶之间,形体平方匀整,饶有隶意。横画省去波磔,转圆为方,盘曲化直,笔势圆匀简洁,古朴深厚。

▌汉阳陵出土的印章

640

▌“宗正之印”

汉阳陵出土的印章“宗正之印”。帝陵12号外藏坑出土,银质,龟钮。印面边长0.8厘米。宗正官至九卿。汉代规定,宗正秩中二千石,掌管皇族宗亲事务。凡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银印青绶,它是汉阳陵出土级别最高的一枚印章之一。

640

▌“宦者丞印”

“宦者丞印”。帝陵17号外藏坑出土,铜质,鼻钮。印面边长0.8厘米。宦者又名“宦官”,据说此名是出自拱卫在天帝星旁一个叫“宦者”的星座。颜师古注:“宦者,阉人。”后来,宦官亦通称为太监。唐甄在《潜书》中这样描绘宦官:“望之不似人身,相之不似人面,听之不似人声,察之不近人情。”声雌颔秃,髭须不生,宛然女子。

640

▌“长乐宫车”

“长乐宫车”。鼻钮铜印,出土于陶俑身上。长乐宫为汉代最初在长安城修建的宫殿之一,《汉书·郡国志》载:“汉高祖定都关中,筑宫城,择嘉名,可长安于子孙,故曰长安城;可长乐于宫室,曰长乐宫。”同时,还有未央宫。秦汉时太仆之属设车府、路軨专管乘舆诸车。“长乐宫车”之名为首次发现,很有可能是“长乐宫车驾”的省称。“车驾”即马驾的车。《汉书·景帝纪》:“夫吏者,民之师也,车驾衣服宜称。”又因皇帝外出时所乘,故用为皇帝的代称。《汉书·高帝纪下》有:“是日车驾西都长安。”颜师古注:凡言车驾者,为天子乘车而行,不敢指斥也。

640

▌“永巷丞印”

“永巷丞印”。帝陵18号外藏坑出土,铜质,鼻钮。边长0.8厘米,宽0.77厘米。永巷为少府属官,有令和丞各一人,由宦者担任。永巷主要作用有两种:一、幽禁妃嫔、宫女的地方,这是他的主要作用。《史记·吕太后本纪》:“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乃令永巷囚戚夫人。”《列女传》记载周宣姜后脱簪珥,待罪永巷。二、西汉时有时也是妃嫔的暂住地,《史记·佞幸传》中记载汉武帝时,李延年和妹妹能歌善舞,被武帝宠幸,其妹妹被武帝接入宫中,住在永巷。

640

▌“东织令印”

“东织令印”。帝陵21号外藏坑出土,铜质,鼻钮。印面长1厘米,宽0.9厘米。《三辅黄图·未央宫》中记载:“织室,在未央宫,又有东西织室,织作文绣郊庙之服。”织室属少府,宫中的丝织作坊,为宫中织作缯帛和文绣郊庙之服。主管官吏有令、丞,属吏有令史等。织工多为官奴婢或贵族女性犯罪。《史记·外戚世家》有记载:汉使曹参等击虏魏王豹,以其国为郡,而薄姬输织室。是为织室见于记载之始。

640

▌“大泽津印”

“大泽津印”。帝陵12号外藏坑出土,铜质,鼻钮。边长0.86厘米。我国古代陆路交通关卡叫“关”,水陆交通的关卡叫“津”,关津都驻军队把守,若要通过关津,须向守关出示公文,加盖印章。“大泽”史料没有明确记载,可能为地名。

640

▌“仓印”

“仓印”。帝陵15号外藏坑出土,铜质,鼻钮,半通印。《汉官仪》曰:“孝武皇帝元狩二年令通官印方寸大,小官印五分。”通常是正方形印章的一半。边长0.81厘米,宽0.61厘米。印文为铸造,整齐端庄,笔画方正中含圆转之意,凿制。颜师古注:“仓,粟所积也。”扬雄《法言·至孝篇》曰:“半通之铜,皆有秩啬夫之印绶,印绶之微者也。”“仓印”便是官署中具体主仓谷的仓令。

640

▌“左府之印”

“左府之印”。帝陵16号外藏坑出土,铜质,鼻钮。边长0.81厘米。

640

▌“右府”

“右府”。帝陵16号外藏坑出土,铜质,半通印,鼻钮。长0.74厘米,宽0.52厘米。

640

▌“府印”

“府印”。帝陵18号外藏坑出土,铜质,半通印,鼻钮。边长0.75厘米,宽0.64厘米。印文竖读。

640

▌“西府”

“西府”。帝陵18号外藏坑出土,铜质,半通印,鼻钮。边长0.71厘米,宽0.55厘米。印文竖读。

640

▌“山府”

“山府”。帝陵21号外藏坑出土,铜质,半通印,三角形鼻钮。边长0.75厘米,宽0.49厘米。

“府”指国家贮藏财物、兵甲的处所。以上如此众多的无具体官名的府库仓储半通印,属少府下的职能部门,其主管官员均属小吏,有的可能省去了具体官名,亦不能排除它们是代表府、库仓储与输出物品时所用的“公章”。“府”有时指官府机构和官署,有时指府库。府库含义近同,都有制造及储存器物、食物的功能。在阳陵,出土印章的地方的确发现了大量的罐、盆、灶、仓等饮食器具和粮食作物等。

640

▌“别臧官印”

“别臧官印”。帝陵15号外藏坑出土,铜质,鼻钮。长1.1厘米,宽0.98厘米。

640

▌“车骑将军”

“车骑将军”。帝陵南区从葬坑出土,金印,这是汉阳陵目前出土的唯一一枚金印。龟钮,方形,边长0.7厘米,重4.18克。印面阴刻四字,笔画起笔和收笔都有刻挤的凸点,没有经过打磨。字体相对比较潦草,不如实用官印字体规整。极有可能是采用錾凿的方法。东汉卫尉蔡质撰《汉仪》谓:“汉兴,置大将军、骠骑,位次丞相;车骑、卫将军、左、右、前、后,皆金紫,位次上卿。”金印紫绶,指印的质地为金;紫绶是仅次于诸

侯王“青黄绿赤圭”的印绶,与三公相当,可见车骑将军地位之高。西汉最早有车骑将军记载是汉文帝前元元年(179年),封薄昭为车骑将军。景帝前期只封周亚夫为车骑将军,时间很短。景帝以后车骑将军封号很多。

640

▌“军武库器”

“军武库器”。帝陵南区16号从葬坑出土,铜质,鼻钮。边长0.8厘米。印文略显潦草。《说文》:“库,兵车藏也。”《礼记·乐记》郑注:“库谓车马兵甲之处也。”武库令始置于秦汉,秦中尉所属有武库令、丞。汉代沿置,武库令秩六百石。在汉代,中央和地方都有储存军事装备的武库。阳陵出土的这枚印章便是军队自己的武库之印。

▌汉阳陵出土的封泥

640

▌“大官令印”

“大官令印”。封泥帝陵陵园封土东侧14号外藏坑出土。长2.4厘米,宽2.7厘米。泥质土灰色,质地坚硬。“大”字稍残。“大官”即“太官”。太官,少府属官,主管膳食。太官令为太官的最高官员。帝陵陵园封土东侧16号外藏坑出土有“大官之印”明器铜印1方。《古封泥集成》有“太官之印”封泥。

487

▌“?官令印”封泥

“?官令印”封泥。帝陵陵园封土东侧15号外藏坑出土。长2.4厘米,宽2.55厘米。泥质,黑褐色。“”字上部稍残,背部有三道绳纹。官,少府属官,主管择米,有令丞。《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一茎六穂于庖。”索隐引郑玄云:“,择也。”官令为官中的最高官员。这枚封泥的时代为景帝时期。

640

▌“东织令印”封泥

“东织令印”封泥。帝陵陵园封土东侧21号外藏坑出土。长2.5厘米,宽3.6厘米。泥质,灰褐色。“东”“令”稍缺,背部有绳纹,中有穿孔。西汉早中期,少府属官有东织、西织二织室,“织作文绣郊庙之服”,各有令丞。东织令为东织中的最高官员。成帝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省东织,更名西织为织室。此封泥的时代为景帝时期。该外藏坑还出土有“东织令印”“东织寝官”明器铜印各1方。

351

▌“阳陵令印”封泥

“阳陵令印”封泥。均出土于阳陵邑。其一残长2.92厘米,宽2.69厘米。侧面有明显的指纹印。背面较平,有四道绳纹勒痕。西汉陵邑相对于首都长安城,如今人所称之“卫星城”,它的居民数均在万户以上,故而直接设“令”,据《汉书·景帝纪》云:“五年春正月,作阳陵邑。夏,募民徙阳陵,赐钱二十万。”注引张晏曰:“景帝作寿陵,起邑。”由此可见阳陵邑的设置比较早,在景帝在位时即已存在,我们认为阳陵邑发现的“阳陵令印”封泥,就是阳陵邑令用印的珍贵遗存,阳陵令是直接负责管理陵邑的管理者。这件封泥是西汉早期阳陵地区与外界交流的证物。

汉阳陵出土的这些印章和印章封泥不但为研究汉代前期的官印、官职提供了实物资料,可证史补遗,也为藏家鉴真去伪提供实物了参考。

本文根据西安/张琳 石宁《西汉景帝阳陵出土的印章与封泥》一文编辑整理,原文刊载于《收藏》2015年08月刊

《收藏》创刊于1993年 一册在手,把握收藏

微信名:收藏杂志

微信ID:sczz029

《收藏》微博ID @收藏杂志

?西汉景帝阳陵出土的印章与封泥

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观后感

当一个朝代沉睡在自己的脚下,也许也会有牛顿站在巨人肩上的感觉,只不过牛顿遥望的是未来,而我们回顾的是历史!
汉阳陵之行很早就在计划之中了,但因为种种原因近期才得以执行。汉阳陵的印象很早就烙在了我的脑海里,每次去咸阳机场接送小姨,都会在机场高速路上看见那高耸的两座坟冢。说到西汉帝王,知名度最高的无疑是汉武帝,无论是快拍成偶像剧的《大汉天子》还是自封武皇帝为“大帝”的《汉武大帝》皆引爆收视狂潮。当然从总体上来说武皇帝无疑是中华帝王中的佼佼者,无论是文治武功都达到了一个极高的高度,他和康熙一样是中国历史上名载历史的千秋帝王。但同时我也非常欣赏西汉历史上的文皇帝以及这文武之间的景帝!在美剧《都铎王朝》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亨利八世对他的弄臣兼好友托马斯说:“为什么亨利五世被世人铭记?因为他捐助大学和建立救济所?不,他被铭记是因为他赢了阿金库尔之战,3000英格兰长弓手对6万法军。”的确,历史就是这样,再成功的文治也不如一场战争的胜利来的传奇,文治昌运不过是明君,而文武皆全才是千秋帝王!这一点武帝做到了,而文景永远只是“之治”。打天下难,治天下更难,所谓攘外必先安内,平心而论,若非文景之治打下坚实地基础,日后也难有武帝的盖世王朝。
好了,抒发情感结束,接下来进入正题,这次汉阳陵之行共有三点体会:1.震撼2.所谓窥豹一斑3.盗墓
一. 震撼
汉阳陵外藏坑展示厅投资近1亿元建成,这在中国新兴起的一轮文化保护投资风潮中地确不算多,但其新颖奇特的建筑和展示方式着实给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文化保护以及博物馆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2月13日早上与朋友二人从南郊驱车出发,顺着西安南二环一路北上,再从北二环进入西同高速。大约行至离市中心20km处就可以看见汉阳陵博物馆的指示标以及远处高耸的封土。现在路况非常好,交通方便,从出发行至目的地行程在一个小时左右。
到达目的地后看过陵区平面图才知道具体情况,汉阳陵的整个陵区异常地巨大,算上所有陪葬坑和周围零零星星的陪葬墓、刑徒墓地等一共占地20平方公里,横跨三个县!而现在主要向游人开放的参观园区也算是非常的广阔了,这个园区被咸阳高速分为了南北两个区域。北区主要是阳陵以及皇后的陵体本身,以及南阙门遗址和现在大力宣传的汉阳陵外藏坑展示厅,外藏坑展示厅位于阳陵的东北角。而南区则是以前建成的汉阳陵考古陈列馆,四周还有李晦石椁以及宗庙遗址等景观。
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阳陵并没有被发掘,所谓的地宫并非传统意义上封土下的墓室地宫,宣传中所称的汉阳陵地下博物馆其实展示的是20多个外藏坑。所谓外藏坑指的是围绕帝陵封土四周呈放射状分布的八十一座从葬墓坑,它们长短不一,内涵各异。1998年,经过对帝陵东侧北部十座外藏坑进行发掘清理,出土了各种陶俑、动物陶塑、生活用具、粮仓、兵器、车马器、玺印、封泥等珍贵文物数万件。并且从出土器物的内容、分布以及封泥、印章上的文字推测,这些外藏坑的设置很可能具有某种象征意义,代表着当时中央政府的不同官署和宫廷内设机构,是西汉时期宫廷文化真实而形象的再现。而遗址保护展示厅便建立在这十座已经发掘清理的外藏坑上。(编号有20多号)虽然现在所发掘的也仅仅只是外藏坑的一部分,但深入其中可以发现出土的文物已是海量惊人,可见当时国力之昌盛。
顺便提一下,南北两座博物馆统一收费,淡季55元,旺季80元(12-2月为淡季,3-11月为旺季)另有幻影成像收费10元,游客可自行选择。北区的停车场无人管理并不收费,南区的停车场收费5元,开咸阳区发票,朋友可以选择停在北区步行去南区参观,并非很远。
北区的景点有三处,两座陵体本身,南阙门遗址以及外藏坑展示厅。
汉阳陵陵体前竖立有“汉景帝阳陵”的墓碑和陕西省文物局竖立的文物保护碑,陵体被圈起不可随意攀爬,在陵体正南方是南阙门遗址。
当年汉阳陵博物馆的馆长接受采访时称“这里是地上一无所有,地下气象万千”。现在也并非如此了,在北区地上除了两座杂草丛生的坟冢外,在阳陵正南方120米处矗立着恢弘而别致的“汉景帝阳陵南阙门遗址”保护厅,这座保护厅就修建在珍贵的南阙门遗址之上,将整个遗址包裹其中。南阙门保护厅完整地复原了诗词中“汉家宫阙”的风貌,大门为两扇铜辅首点缀的朱漆大门,大厅内两千年的鹅卵石向两侧伸延,将巨大粗壮的阙墙包围起来。这就是南阙门遗址中的重要发现,同时也是保存最完好的汉代建筑构建之一——“散水”。阙门遗址一周供参观游客行走参观的走廊全是由砖支垫起来的木地板,没有一般遗址大厅所用的水泥地面。游客还可以踏在顺阙势递升的转梯上,从空中变换着俯视的地点和角度来观看南阙门的遗址。
南阙门发掘高空俯视图
汉阳陵考古陈列馆馆长骆西哲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说过,“阙门体形庞大,展示不易。除了灯光错落有致舒适怡人外,我们对阙门两千年前的形貌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展示。” “壁画展示的是考古发掘时的瞬间印象,插在两千多年的柱础石上的灰黑色巨木代表当时的柱梁,沉实浑厚的黄土墙上仍保留着汉时的楼梯、残砖和乱瓦。”
南阙门保护大厅内部
汉阳陵南阙门是至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阙门遗址,同时还是唯一一座“三出阙”为考古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研究信息。
(南阙门遗址保护厅内不让照相,偷偷拍了几张^_^)
接下来就要说说这次行程的主角了,汉阳陵外藏坑展示厅。来到汉阳陵的东北角,先顺着甬道迂回下到展示厅入口,在欣赏完了西汉诸帝的简介之后,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免费发放的鞋套(成本当然包括在门票里了),然后便进入了这座古典与科技,现实与梦幻交织的地下殿堂。顺着指示标志前进,先会进入一个电子解说厅,厅内有一个巨型屏幕解说仪,可以手触旁边的小屏幕进行操作,这个解说仪会仔细地讲解每一个墓葬坑的长度、规模、主要埋葬器物、功用等等,并会用亮灯的方式表明每一个藏坑所处的方位。现代化的科技风潮还没有退去,紧接着就要进入历史的黄土中了。穿过电子解说厅,整个外藏坑便完整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在整个建筑面积7800多平方米的博物馆中,所有的外藏坑部分全部由透明的钢化玻璃构筑!从视觉上已经突破了传统建筑上的空间感。一尊尊陶俑以及瓦罐就陈列在你的面前、悬空在你的脚下,置身于数以万计的文物中(的确是万计,外葬坑中出土的文物已将达到了万件以上,除了部分在考古陈列馆内大部分都在外葬坑展示厅中)此乃真真正正的身临其境!之前号称为全国最先进的博物馆,此行之下果然名不虚传,科技和考古融合的是如此自然,没有丝毫的冲突感,除了巧夺天工的建筑设计不论是整体的灯光效果、美工制作、墙壁上的浮雕、恰到好处的讲解说明都令人叹为观止!
若是说秦始皇兵马俑展示的是那个时代的军事,那毫无疑问汉阳陵外藏坑展示的是那个时代的生活。虽然现在猜测这些外藏坑代表了当时的“九卿”制度,但也仅仅是猜测而已,至于外藏坑的其他部分是否会有其他特点的葬品(例如军事)现在还无从得知,但从现在已经挖掘的部分来看主要展示的还是陶俑、丝织物、车撵马具、生活器皿、乃至猪牛羊等生活后勤物品,尤其是最长的10号坑,在藏坑的最后部秘密麻麻地排布着大量的猪牛羊陶俑,堪称一个牲畜大军,令人叹服!于是考古工作者认为东北角外藏坑主要的目的是为皇帝在阴间的生活起居做准备,并且还在葬坑中发现了数枚“九卿”的官印,也进一步证明了考古工作者的猜想。
另在外藏坑展示厅中还有幻影成像厅,幻影成像会播出一部电影,这部电影共分四幕,分别讲述了汉景帝、王皇后的历史故事以及汉阳陵遗址的挖掘和保护情况。
总体来说,汉阳陵外藏坑展示厅代表了国内最先进的博物馆科技和建筑理念,对世界文物保护都有着深远的启发和影响,至此已经不虚此行了!
二.
窥豹一斑,冰山一角
当我赞叹于博物馆的精致与文物数量的惊人时,我不禁感慨,这不过是几十座帝陵的外藏坑而已,而除去其他剩下的外藏坑,陵区内还有数量惊人的从葬坑、陪葬墓以及陵体本身。当我走出外藏坑展示厅时我才真正地理解了冰山一角、窥豹一斑的含义,我们已经可以窥探到当年那个盛世帝国的踪影。
接下来就要说说南区的景点,南区最主要的景点自然是汉阳陵考古陈列馆,这座博物馆的落成时间较早,依然采取传统的博物馆建设方式。但不同的是此座博物馆依然是下沉式修筑,博物馆共分两层第二层处于地下,这座博物馆中主要展出的是从葬坑、陪葬墓中发掘出土的文物,阳陵发现大型丛葬坑四处,分别分布在帝陵、后陵封土四周以及帝陵的东南和西北,性质和内涵各不相同。考古工作者先后对南区从葬坑和帝陵从葬坑东区进行了局部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陶俑、车马、兵器和生活生产用具。
考古陈列馆一层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帝陵丛葬坑和南区从葬坑,两个丛葬坑中都有牛羊等牲畜以及生活用品、器具和少量武器,唯独不同的是帝陵从葬坑中更多的是仪仗骑兵、侍卫武士、侍从等陶俑,而南区从葬坑中更多的是武士俑群以及兵器,代表了当时的军旅场景。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部分中展出了很多女性骑兵,而且数量还不少,这一点比较少见。大部分女骑兵的样貌普通,符合当时人物的样貌特点,但有一些女兵却另外值得一提,这些女兵样貌古怪,主要表现在俑的颧骨部分夸张地馒头状凸出,双眼眼角上翘,有人认为这是汉军中的少数民族士兵形象。
地下一层则分别从不同类别来介绍出土文物,分别有兵器、车马器、生活用品以及85号大臣墓出土的文物。
兵器皆多为青铜器,有矛、剑、箭、弩机、鈅斧等
车马器则介绍了汉代马车上的挂件、接头等零部件
生活用品主要是钱币、青铜和陶制罐、铜镜等等。尤其要提一下的是钱币,真是非常的小,不知当时的人们使用起来是否感觉方便?
对比于标签的大小可见西汉的钱币非常mini
随后就是东区陪葬墓和85号大臣墓出土的一些文物,在85号大臣墓中出土很多青铜器和陶器,由于此墓已经被盗掘,并没有发现金银器,但由于西汉兴简葬,所以墓室中少有金银,大多是青铜和陶制陪葬品,所以到底是本来就没有金银器还是已经被盗走不得而知。同时还展示了第一件出土带有文字的青铜器。
在考古博物馆的东北方可以看见李晦石椁,当时对摆放在这里的石椁感到非常不解。回来后查询资料才得知李晦为李唐的宗室,任秋官尚书,是唐高宗的宠臣,官至武帝。葬于永昌元年(公元689),当年对其墓进行抢救性发掘,但进入墓室后发现壁龛及墓室文物多年来已被盗掘一空。但在第四天井西侧又发现一土洞式墓道,往西侧横向延伸11.6米后改为向北延伸20米,封门后又有一平面呈方形的穹窿顶式墓室,可称为“外侧室”或“秘室”,三座墓室呈品字形布局,在同一封土覆盖之下,这一墓室并没有遭到盗墓贼的破坏,出土了一定数量的文物。
外侧室每边各为4米,高4.8米,在室内西侧安放着眼前这座石椁,这座石椁是迄今所知体量最大的石椁,长4米,宽3米,高2米,石椁顶部有脊,仿木斗拱,结构完整。古椁四壁内外两侧均有侍女,官员及花草线刻画,线条优美,完整细腻。在石椁东侧,还出土三彩器物160余件。
罗经石
从石椁再往西走就可以看见罗经石遗址,确切地应该说是德阳宫遗址,这里还要讲讲罗经石的故事。
明清以来,历代学者认为罗经石是测量标石。“罗经石”平面略呈方形,边长180厘米至183厘米;“罗经石”上部有石质圆盘,直径约140厘米,盘面凹槽是十字形;“十”字凹槽的四方所指均为正方形。所以,古人认为“罗经石”是建汉阳陵时所使用的测量标石,具有测定水平位置、测算高度、标示方位和规划等作用。“罗经石”于公元前153年至公元前141年设置于西汉景帝阳陵东南约500米处,据此国人一直自豪地称,阳陵“罗经石”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测量标石。
但是近代随着考古发掘对于罗经石的功用又有了新的发现。据史书记载,从汉景帝开始,帝王可以把宗庙建筑设在自家陵园内,而以前,帝王宗庙建筑都设于宫城附近以便于皇家祭祀。汉景帝设于自家陵园阳陵内的祭祀建筑就是德阳宫。景帝后,帝王多沿袭其祭祀礼制,把祭祀建筑建于陵园内。2000余年来,世人都知德阳宫应在汉阳陵附近,但却找不到遗址。而从1999年开始发掘了“罗经石”附近遗存,现在基本上确定了这块地方其实是一处西汉时期的大形礼制性建筑遗址。该遗址平面为正方形,边长260米,遗址分为内外两重。外重遗址上发现了壕沟遗存;壕沟是沿着整个遗址的正方形边缘而修成的,遂呈正方形;壕沟内侧的四个拐角处有曲尺形廊房。外重遗址的每边正中间有阙门遗址,阙门跨度90余米;每个阙门内侧两边各有渗水井。内重遗址是一座中心建筑遗存,遗存平面为正方形,正方形边长53.7米。建筑遗存核心圆点是一巨形柱石,即误传为测量标石的“罗经石”,该核心柱石边长近2米,专家判断当初上立的柱子直径有1.4米。所以现在罗经石的具体功用开始受到了质疑,罗经石所处位置被确定为景阳宫遗址,罗经石可能为柱石,但同时并没有排除罗经石作为测量石的可能性,至于罗经石功用的定论还要靠进一步的发掘考证。
德阳宫遗址外景
德阳宫遗址基座呈正方形,每边有14根柱子,与核心柱共同撑起“长安城内就能历历在目”的汉阳陵高台建筑。在建筑遗址的每边都有3个门道遗址;东边门道遗址铺着青龙文饰空心砖,西边门道是白虎文饰空心砖,南边门道是朱雀文饰空心砖,北边门道是玄武文饰空心砖。建筑遗址四边房檐下至今完好保存着回廊铺砖和卵石散水;散水内外都有回廊,回廊地砖颜色各不相同,东西南北分别为青色、白色、朱色、黑色。考古专家说,德阳宫建筑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汉代最大的礼制性建筑。
三、盗墓
在陕西,不论你参观那一座帝王的陵寝,都无法避免地会提到这两个字——盗墓!就连没有被盗掘过的乾陵和始皇陵也留下了盗墓贼狰狞的痕迹。去参观乾陵的人都不会忘记公主墓里那个留有一具盗墓贼尸体的盗洞,而在我幼小的记忆中,父亲带我去碑林博物馆,见到了永泰公主的棺材,精美的石棺四周画满了侍女奏乐图,但唯独在石棺中间留下了一个漆黑的洞口。“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这满藏珍宝的黄土同时也孕育出了无数的盗墓贼,从这次行程的开始盗墓的阴影就伴随左右自始而终,在外藏坑展示厅中第12号葬坑全部是后人复原出来的,因为这个葬坑被盗掘极其严重,机乎没有剩下任何东西,博物馆的建设者只好收集多方材料来复原这个葬坑。南区的李晦石椁出土时,三个墓室有两个已经被严重盗掘,破坏非常严重,连墙上的壁龛壁画等统统遭到毁坏,最后的一个墓室隐藏的非常隐蔽才没有被洗劫。而发掘的85号大臣墓的盗洞更是彰显“名家手笔”,85号墓有着相当长的墓道,墓室也有近十米深,而这个盗墓贼则直接避开了所有的障碍,直接90°直上直下地打进了主墓室。当我和朋友走出外藏坑展示厅的时候我还向他感慨,仅仅几个外藏坑已经如此,还不知帝陵下又是何等的辉煌!但随即转念一想不禁苦笑,其实现在帝陵下已经空空如也,搞不好还是一片狼藉。自古盗墓分私盗和官盗,私盗些许还能留下些什么,毕竟私盗不会有太多人进入墓室(主要原因是怕分赃不均),会遗留下些许文物。而官盗那就是正大光明,浩劫一场了!——偏偏不幸的是,西汉诸陵皆是官盗浩劫,而且还不止一次!
西汉末赤眉军入长安,除文帝霸陵因传说皆以瓦器随葬而未被破坏外,其余西汉帝陵全被盗掘。东汉末年,董卓胁持汉献帝南迁长安,“又使吕布发诸帝陵,及公卿以下冢墓,收其珍宝”。西晋末年,长安饥民又挖开了长安城东南剩下的霸、杜二陵。
最惨的无外乎大名鼎鼎的汉武帝茂陵,茂陵光有记载的盗掘就有五次而没有记载的恐怕数不胜数,而这五次记载中后两回更是大规模的官盗!尤其是董卓指示吕布进行的盗掘不但搜刮尽墓中所剩珍宝,而且董卓还拖出汉武帝尸体进行曝晒,最后经人劝说才再次掩埋草草了事。不仅仅是帝陵,其他后陵陪葬陵也没能幸免,甚至还有人干起了奸尸的勾当,吕后的尸体就是这样被百般凌辱,可见当时情况之惨烈。阳陵也是一样,在历史上并没有具体记载阳陵被盗挖的情况,毕竟这是不齿之事,恐怕不会有那位史官对其进行详细记载。但可以知道的是阳陵因为被毁经过了三次休整,虽不知地宫内的情形如何,但三次浩劫足以激荡一切。所以只有这蜗居在“招风大树”旁边的外藏坑还能够让我们一窥当年宏伟帝国的风采,当年的昌运被时间无情的毁灭,而那些本来留给我们后世敬仰的珍宝却又被盗墓贼毁灭,说来讽刺,竟然是时间和盗墓贼一同毁掉了我们的历史。
让我们珍惜现在还拥有的、仅存的这一切吧!

?西汉景帝阳陵出土的印章与封泥

汉阳陵的简介是什么?

汉阳陵又称阳陵,地跨咸阳、泾阳、高陵三个县区。汉阳陵始建于公元前153年,一直到公元前126年竣工,修建时间长达28年,陵园占地面积20平方千米。汉阳陵的陵园东西长近6000米,南北宽1000至3000米,由帝陵,后陵,南、北区从葬坑,刑徒墓地,陵庙等礼制建筑,陪葬墓园及阳陵邑等部分组成。其中,帝陵坐西面东,居于陵园的中部偏西;后陵、南区从葬坑、北区从葬坑等都分布在帝陵的四角;嫔妃陪葬墓区和罗经石遗址位于帝陵南北两侧,左右对称。

刑徒墓地及三处建筑遗址在帝陵西侧,南北一字排列;陪葬墓园棋盘状分布于帝陵东侧的司马道两侧;阳陵邑则设置在陵园的东端。整个陵园为正方形,以帝陵为中心,四角拱卫,南北对称,东西相连,四边中央各有一门,都距帝陵封土110米。布局规整,结构严谨,极具威严神圣的皇家规格。

帝陵的封土高约31米,陵底边长160米,顶部东西54米,南北55米。在汉景帝阳陵帝陵封土南面现存有5通石碑。其中有后来明代时皇帝派遣大臣祭祀汉景帝后所立的两通御制祝文碑。1776年,清代时陕西巡抚毕沅所立的一通汉阳陵正名碑,剩下的两通是保护标志碑。

明代时的两通祝文碑为嘉靖祝文碑和天启祝文碑,分别立于1522年和1621年。嘉靖祝文碑是青石制作的,圆形的顶端,方形的底座,通高132.5厘米,碑首宽66.5厘米,碑身宽64厘米,厚23厘米。嘉靖祝文碑的碑首篆额了“御制祝文”4个字,呈正方形排列。字的周围刻有双龙捧日的图样及云纹,碑面四边用祥云纹饰装饰着。碑文是用楷体阴刻上去的,上面写着维嘉靖元年岁次壬午五月丙午朔初八癸丑,皇帝遣隆平侯张玮致祭于汉景皇帝曰:惟帝克守先业,致治保民,兹于嗣统,景慕良深,谨用祭告。尚飨。

天启祝文碑也是用青石制的,圆形顶端,底座是椭圆形。天启祝文碑通高195厘米,宽75厘米,厚18.5厘米。碑首同样篆额着“御制祝文”4字,字周围是云龙的纹样,碑面的四边也是祥云纹饰。碑文写着维天启元年岁次辛酉七月丙申朔初七日,皇帝谨遣锦衣卫加正一品俸都指挥使侯昌国致祭于汉景皇帝曰:惟帝克守先业,致治保民,兹于嗣统,景慕良深,谨用祭告。尚飨。

碑面左下方四行小字为:陪祀高陵县知县赵□赐立石,高陵县带捕潼关卫候缺,经历浙山阴高伯廉工房吏礼房吏。

在帝陵的东南方,地形隆起,外貌呈缓坡状,平面近方形,边长约260米,外围有壕沟环绕。这一块遗址中心部分的最高处放置着一块方形巨石,叫做“罗经石”,按正南北方向放置。

罗经石是在修建汉阳陵时,用来标定水平、测量高度和标示方位的,是发现的最早的测量标石。这处遗址地势高亢,布局规整,规模宏大,是汉阳陵陵园中最重要的礼制性建筑之一。

汉阳陵出土的汉俑十分精巧。他们只有真人的1/3大小,约0.6米高,赤身裸体且没有双臂。这些陶俑在刚刚完工时都身着各色美丽的服饰,木制的胳膊可以灵活转动,但经过千年的风霜之后,衣服与木胳膊都已腐朽,因此只剩下了裸露而残缺的身躯。兵马俑中有一部分是女子,大多面目清秀,身材匀称,但也有一些颧骨突起,面貌奇异,可能是当时的异民族兵员。比起秦始皇兵马俑的肃穆与刚烈,汉阳陵的汉俑显得平和而从容,正反映了“文景之治”中安详的社会氛围。汉阳陵磅礴大气,集历史文化与古代艺术为一体,还有数量众多的陪葬墓园,围沟完整,布局规整,排列有序,是一座经过精心设计和安排的帝王陵墓。

历史趣闻类推荐阅读 ⇓
谭延闿为何不敢娶宋美龄?慈禧为何取消谭延闿的状元

谭延闿为何不敢娶宋美龄?慈禧为何取消谭延闿的状元

历史趣闻阅读:9767   点评:387
揭秘武则天守陵石像为何都没头:地震震掉了?

揭秘武则天守陵石像为何都没头:地震震掉了?

历史趣闻阅读:8133   点评:203
肝炎不一定都会传染人,带你全面了解肝炎疾病

肝炎不一定都会传染人,带你全面了解肝炎疾病

商家广告阅读:2122   点评:27
揭秘:史上首位让皇帝戴绿帽子的太监

揭秘:史上首位让皇帝戴绿帽子的太监

历史趣闻阅读:6987   点评:211
考古现场新发现原来从古至今没有变过的文物,三星堆考古最新发现

考古现场新发现原来从古至今没有变过的文物,三星堆考古最新发现

历史趣闻阅读:466   点评:19
明朝是怎么灭亡的?明朝灭亡的那些真相

明朝是怎么灭亡的?明朝灭亡的那些真相

历史趣闻阅读:8421   点评:302
注意跨考考研要满足这些条件嘛,考研跨考注意哪些问题

注意跨考考研要满足这些条件嘛,考研跨考注意哪些问题

历史趣闻阅读:430   点评:18
贾蓉与王熙凤的关系,王熙凤和贾琏之间有感情吗

贾蓉与王熙凤的关系,王熙凤和贾琏之间有感情吗

历史趣闻阅读:12205   点评:367
石勒城遗址,广西历史最早的文物

石勒城遗址,广西历史最早的文物

历史趣闻阅读:475   点评:17
关羽败走麦城的原因多角度分析孰是孰非

关羽败走麦城的原因多角度分析孰是孰非

历史趣闻阅读:12384   点评:184
站长统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