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考古网7月12日发布消息称,昭通市巧家县一最新发现古墓群的发掘工作基本结束,共发掘青铜时代早期至春秋战国时期墓葬652座,于金沙江流域石棺葬文化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该古墓群是在特大水利工程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前期施工中发现的,位于巧家县蒙姑镇蒙姑社区段家坪子二组金沙江南岸二级台地,属库区规划淹没范围,墓地海拔766米。为配合白鹤滩建设,2019年2月至6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昭通市文物管理所、昭通市昭阳区博物馆、巧家县文化馆等单位,共同组成考古队,展开抢救性发掘工作。
墓群面积上万平方米,考古队制定详细计划,于墓地上建立了一个永久基点布设探方,探方规格为10米×10米,以数轴方位法进行探方编号,共布设10米×10米探方54个,10米×6米探方3个,加上部分不完整探方,实际发掘面积6000平方米。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康利宏主持这一大型古墓发掘项目。通过对地层、墓葬形制及出土随葬品的初步梳理,该墓地墓葬年代初步推测为青铜时代早期至春秋战国时期。
虽然年代横跨了青铜时期,但目前并未能发掘出任何青铜器。发掘墓葬初步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墓葬数量较少,主要位于发掘区域东部;晚期墓葬主要位于发掘区域的西部;中期墓葬主要位于发掘区域的中东部区域。墓葬形制可分为竖穴土坑墓、石棺墓和瓮棺葬三类。
共清理墓葬652座(包括瓮棺葬2座)、沟3条、灰坑47个、房址2个、灶址1个,出土随葬器物998件(套),其中陶器493件,石器20件,骨饰297套,海贝160套,蚌器及螺蛳28件。陶器多为手制,烧制火候较低,陶质多为夹砂灰黑陶及少量红褐陶,器表颜色不均匀。装饰纹样主要以刻划方式制作的网格纹、竖线纹、三角纹、乳丁纹及戳印点纹等纹样。
值得注意的是,墓葬中还发现了一些特殊的葬俗,如骨骼缺失(上半身缺失)、骨骼错位、身中箭镞、动物骨骼随葬等现象。发掘过程中,对墓葬出土人骨全部进行提取。
考古队专家认为:这些人体骨骸,为金沙江中下游区域开展系统的古代体质人类学研究,提供了一批不可多得的材料。
此次发掘工作,是继上世纪90年代巧家小东门墓地发掘后在巧家县境内再次开展的考古发掘工作,发掘成果丰富,发掘资料为构建金沙江中下游流域石棺葬考古学文化序列及区域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对于金沙江流域石棺葬文化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