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最新数据,请稍等......

浙江余杭玉架山史前聚落遗址,良渚考古发现神秘古城

历史趣闻     2023-7-15     点评:12举报

杭州余杭玉架山良渚文化环壕聚落遗址

(2015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

玉架山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临平街道万陈小区,因“余杭经济开发区”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合作,于2008年10月至今,对该遗址进行了全面钻探调查与发掘,目前工作仍在进行之中(考执字(2011)第(160)号)。

640

余杭玉架山遗址环壕Ⅱ东南转角

调查勘探面积总计约1平方公里,共发现了由六个相邻的环壕围沟组成的良渚文化完整的聚落遗址,总面积约15万平方米。目前已发掘面积近19000平方米,共清理良渚文化墓葬397座、灰坑21座,建筑遗迹10处,出土陶器、石器、玉器等各类文物4000多件。现将发掘的基本情况与主要收获介绍如下:

(1)发现历程与环壕概况

2008年10月中旬~2010年1月,我们在玉架山遗址发掘时,发现了围绕遗址周边的完整的环壕遗迹,编号为环壕Ⅰ(发掘的主要收获已刊登在《中国文物报》2010年2月26日第4版),这是良渚文化首次发现环壕遗存,因此引起了我们的高度重视。环壕内主要分布有墓葬和建筑遗迹,为了了解环壕以外的遗存与环境,我们以玉架山为中心,经过三年多的调查勘探和发掘,我们又在玉架山环壕Ⅰ的北面和东面发现了环壕Ⅱ、环壕Ⅲ、环壕Ⅳ和环壕Ⅴ,而2008年发掘的位于玉架山环壕Ⅰ西面的灯笼山遗址经过进一步探掘也同样存在环壕,现统一编号为环壕Ⅵ。目前我们已对遗址周边约1公里范围进行了详细钻探,未发现有遗址分布,因此玉架山遗址的六个环壕应统一构成一个完整的聚落组合。

环壕Ⅰ:目前已发掘了西面的大部分,根据我们对四个转角和东、南、西、北各段的解剖发掘并结合钻探,显示壕沟平面总体上呈方形,东北转角略成“丁”字形,往北延伸与环壕Ⅲ相接。环壕Ⅰ边长约134~155米,面积20000余平方米,发掘面积约10000平方米。壕沟宽约3.35~15.2、深约0.60~1.25米。环壕Ⅰ内有墓葬、房子、灰坑和砂土层等遗迹,已清理良渚文化墓葬267座,房屋遗迹8座,出土陶、石、玉器等各类遗物约2700件(组);其中200号墓出土随葬品数量最多,约110件(组)。

环壕Ⅰ内共发现2处用石渣铺垫的“砂土层”遗迹,表面较为平整。“砂土遗迹Ⅰ”位于环壕Ⅰ土台的中部,东西长约70、南北宽约7.8~18、最厚处约0.15米,面积约1000平方米,局部被后期破坏。平面上发现少量排列不规则的柱坑遗迹和F3~F5。应具有公共广场或祭祀的功能,墓地主要分布在“砂土遗迹Ⅰ”的南、北两大区域。“砂土遗迹Ⅱ”位于环壕Ⅰ土台的东南部,为边长约8~10、厚约0.15米的方形遗迹,面积约80平方米,其上埋设1件陶缸。“砂土遗迹Ⅱ”周边也分布有较多墓葬,仅发现一座墓葬打破它。

环壕Ⅱ:东西长约100、南北宽(东段残长)现存约40米;东南转角处壕沟最宽6、深0.75米(不含壕沟内的取土坑);发掘面积2300余平米,清理墓葬44座;靠近土台的内岸边局部铺设块石,环壕填土中出土较多实用器残片。

环壕Ⅲ:东西长130、南北宽75米;遗址面积近万平方米,发掘面积约3000平方米。壕沟西段宽约9.5、最深1.5米;已清理了良渚文化墓葬40座和房屋2座。在H18内出土了良渚文化首次发现的橹,或许反映了壕沟具有做为水路通道的功能。

另外,环壕Ⅲ内也发现一处铺垫砂土的广场遗迹。

环壕Ⅳ:东西长90、南北80米,面积7000余平方米,发掘面积300平方米。壕沟西段最宽4.25、最深0.65米,工作才刚刚开始。

环壕Ⅴ:大部分被破坏,仅东南角尚存3000余平方米。发掘面积1300余平米,清理墓葬28座,出土随葬品近400件(组)。

环壕Ⅵ(灯笼山遗址):边长近70米,遗址面积近5000平方米,发掘面积近1100平方米,清理墓葬18座,出土玉琮、朱漆柄石钺等遗物近200件(组)。

这些环壕的平面形状均大致为圆角方形,略呈正南北方向。开挖环壕的同时,将环壕内部填高,形成可供居住和埋墓的土台,壕沟的底部及外围,留下较多的大小和深浅不一的取土坑。环壕形成后既可起到防护作用,同时也具有水陆交通和生活用水的功能。从已发掘的各环壕内出土的墓葬看,从良渚文化早期一直延续到晚期,因此各壕沟的开挖年代应主要在良渚文化早期。随着使用和倾倒生活垃圾,环壕被逐渐的填埋,而丧失了部分功能。

640

玉架山-3壕沟解剖图

(2)墓地的主要收获

除了刚刚开始发掘的环壕Ⅳ外,其余5个环壕内皆清理了数量不等的墓葬,从目前的发掘情况看,各环壕内的墓葬均有高低不同的等级,年代上大致贯穿了良渚文化的始终。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头向以朝南为主,人骨架保存较差,可分辨的多为仰身直肢葬,个别为二次葬,少数墓葬清理出葬具痕迹,个别墓葬在棺上或棺椁之间放置陶、石、玉器等遗物;迭压打破关系较少。随葬品数量多寡不一,少的仅一、两件,多的达110件(组),两座墓葬无随葬品;陶器种类有鼎、豆、罐、缸、尊、盘、盆、簋、双鼻壶、纺轮等,其中鼎、豆、罐(或尊)是陶器的基本组合;玉器主要有琮、璧、钺、三叉形器、璜、冠状梳背、镯及数量较多的锥形器、管珠等,其它玉器还有环、鱼、带钩、端饰、纺轮和坠饰等,种类丰富;石器主要为石钺,有少量石镞和网坠等;另外还出土少量漆木器、野猪獠牙和鲨鱼牙齿;玉器所占比例约为60%。玉架山遗址目前共清理墓葬397座,是迄今为止清理良渚文化墓葬数量最多的遗址。出土遗物4000余件(组)。

无论从环壕面积和墓葬数量以及等级规格方面,都是以环壕Ⅰ为最。环壕Ⅰ贵族墓地位于土台的中心区域,已发掘了约20座规格较高的出土玉琮、璧和三叉形器等玉器的墓葬。其中149号墓出土了玉琮、三叉形器、冠状梳背、纺轮、成组锥形器等玉器及朱漆柄石钺和陶缸等遗物,是遗址内已知最高等级的男性墓葬。

200号墓是玉架山遗址迄今最高等级的墓葬,遗物丰富、精美。该墓葬是继瑶山之后良渚文化早期浙北地区已知最高等级的女性显贵大墓。出土了平顶透雕刻纹冠状梳背、琮式镯、龙首纹锥形器、匕形器和成对的箸形器等器物,丰富了良渚文化早期的玉器资料。

640

玉架山遗址6个环壕聚落的分布示意图

(3)初步认识

玉架山遗址首次发现了由多个环壕组成的完整的聚落,虽然目前尚没有完全发掘揭露整个遗址,但从已发掘的情况看,各环壕均有从早到晚的墓葬和房屋,说明这些环壕应是同时存在的。由六个环壕组成的一个完整的聚落整体,反映了良渚文化社会的基本单元和结构,六个环壕应该代表了六个相关的氏族。

在平面布局上环壕Ⅱ~环壕Ⅵ对环壕Ⅰ形成了环抱之势,从相对位置、遗址面积、墓葬等级和数量等多方面,都反映了环壕Ⅰ在整个聚落中的重要地位。

玉架山遗址的发掘,为我们研究良渚文化社会的组织结构,基本的社会组织单元及其人口数量,氏族内部和氏族之间的等级差异等都提供了全新的材料和视野。

玉架山遗址的发掘,第一次发现了由多个环壕组成的环壕聚落,这种聚落模式不仅是良渚文化的首次发现,也是长江流域史前考古的新发现,是田野考古上的新的突破,对于本地区以及良渚文化以后的考古工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玉架山遗址地处余杭东部,西距良渚古城约20余公里。玉架山遗址的南面是发现了良渚文化水稻田的茅山遗址、西南面是埋设了贵族墓葬的横山遗址。在遗址周边约20平方公里的范围,经调查和发掘的良渚文化遗址已经有20多处,表明临平山的西、北部地带存在着一个较大规模较高等级的仅次于良渚古城地区的——良渚文化的次级中心聚落。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浙江余杭玉架山史前聚落遗址,良渚考古发现神秘古城

护城河的玉架山概况

玉架山遗址位于浙江余杭临平茅山北侧,西距良渚遗址群约20公里,遗址面积近25000平方米,是一条保存基本完整、4000多岁的“护城河。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余杭博物馆联合考古队自2008年10月起开始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约7700平方米考古人员介绍说,这在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属首次发现,其所“保护”的文明聚落规模较小,但比较完整,为进一步研究良渚文化提供不可多得的资料。
根据发掘,环壕聚落平面大体呈方形。“护城河”边长134米至155米、宽3米至15米、最深不超过1.3米,中间包含了大型堆筑土台、“砂土面”、墓葬、居住址和灰坑等遗迹,其往北延伸的部分被推测是与百米之外另两处遗址相接的水路通道。
主持玉架山遗址考古发掘工作的执行领队楼航说,该聚落延续了七八百年时间,年代从良渚文化早中期延续到晚期。他认为,从环壕布局看,当时的居民已懂得区域功能规划。他们一边堆筑土台,一边挖壕,既满足了祭祀等日常生活需要,又能起到防御作用,可谓一举两得。
另据介绍,考古人员清理墓葬186座,出土陶、石、玉器等物2000余件(组)。位于土台中心的贵族墓地区域中,已发掘10座规格较高的出土玉琮、玉璧等玉器的墓葬。其中一个墓葬出土了刻符玉璧。“这是首次在正式考古发掘出土的良渚文化玉璧上发现刻符。”楼航说。

浙江余杭玉架山史前聚落遗址,良渚考古发现神秘古城

上古时期是什么沟通着天和地?

《周礼》上说: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琮是一种宗教用具。学者认为,玉琮的功能远远超出了祭祀土地。玉琮通过很小的体积,把中国上古时期的世界观包括在其中。琮的内圆外方表示天和地,中间的穿孔表示天地之间的沟通。从孔中穿过的棍子就是天地柱,即天梯。在绝大部分琮上有动物图像,表示巫师通过天地柱在动物的协助下沟通天地。因此,可以说玉琮是中国古代世界观和通天行为的很好的象征物。7号墓的主人拥有精美的玉琮,说明他是具有巫师职能的人。 

琮是中国古代汉族用于祭祀的玉质筒状物,最早的玉琮见于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距今约5100年。在玉器中,琮是用于祭地的玉器,《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琮身均饰有兽面纹,纹饰以四角线为中心,分成四组,随琮高低不同,以相同的纹饰分数组饰于琮上。琮体切割规整,中孔为管钻对穿而成,中接处常留有两层。杭临平玉架山发现良渚文化时期完整的环壕聚落遗址,考古专家认为,这一发现突破了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完整环壕聚落的现有认识,为进一步研究良渚文化小型完整聚落提供不可多得的个案资料。玉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形玉器,是汉族古代重要礼器之一。最早的玉琮见于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距今约5100年。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广东的石峡文化,山西的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现,尤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发达,出土与传世的数量很多。

历史趣闻类推荐阅读 ⇓
古希腊神秘雕像诅咒 寻宝者皆死于非命

古希腊神秘雕像诅咒 寻宝者皆死于非命

历史趣闻阅读:9380   点评:311
湘西出土文物,最近考古发现西周古墓

湘西出土文物,最近考古发现西周古墓

历史趣闻阅读:492   点评:9
肝炎不一定都会传染人,带你全面了解肝炎疾病

肝炎不一定都会传染人,带你全面了解肝炎疾病

商家广告阅读:2122   点评:27
洪承畴为何选择投降清朝?是因为孝庄色诱洪承畴才被劝降的吗

洪承畴为何选择投降清朝?是因为孝庄色诱洪承畴才被劝降的吗

历史趣闻阅读:7871   点评:126
巴拿马猴子进入石器时代将来会威胁到人们吗,巴拿马猴进入石器时代

巴拿马猴子进入石器时代将来会威胁到人们吗,巴拿马猴进入石器时代

历史趣闻阅读:498   点评:18
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中央十套纪录片百年考古大发现

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中央十套纪录片百年考古大发现

历史趣闻阅读:443   点评:27
康熙和赫舍里皇后的关系如何?康熙历狱是怎么回事

康熙和赫舍里皇后的关系如何?康熙历狱是怎么回事

历史趣闻阅读:10090   点评:319
淮海战役的经过,杜聿明在淮海战役的结局

淮海战役的经过,杜聿明在淮海战役的结局

历史趣闻阅读:9951   点评:100
用科技让文物活起来,文物活化利用创意征集

用科技让文物活起来,文物活化利用创意征集

历史趣闻阅读:396   点评:16
将夜宁缺是去荒原实修,为什么桑桑那么伤心

将夜宁缺是去荒原实修,为什么桑桑那么伤心

历史趣闻阅读:7544   点评:366
站长统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