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号周刊#
文|吴建远
经网上现有资料查找及朱湾岗实地考察,朱方城遗址仍然虚无缥缈。
——题记
常脱口而出“朱方曲阿大地”,但若真要说说周代朱方历史地理,并不容易。
周代葛城、淹城、阖闾城、姑苏城,包括高淳固城、溧阳平陵城,安徽南陵牯牛岭城、芜湖鸠兹城,等等,皆有遗址,唯独勾吴国发祥地的朱方,其城池只见史书记载,长期未获考古发掘。
勾吴横空出世
陈振康《吴王寿梦崛起之谜解析》指出,勾吴第17代国君句卑(寿梦祖父,公元前671年~前622年在位),颇有作为(曾灭邗国,得其先进的青铜器制造技术)。有吴一国长达400多年的沉寂之后始有出彩。清代江西出土现存勾吴国最早的青铜器之一“者减钟”。据考证,它是句卑的兄弟者减为自己制作的。其中一件的钟铭文有“其登于上下,闻于四方”,表明勾吴开始走上了扩张之路。
者减钟,有铭文“其登于上下,闻于四方”
至寿梦,进一步稳定新领地。前584年(寿梦2年),“吴伐郯”、“吴入州来”的举动震惊了中原。勾吴从此登上中国历史舞台。
【链接】吴伐郯、吴楚州来之战。吴地河川交错,湖汊纵横,人民习于舟楫,长于水战。申公巫臣到吴后,教吴军车战、步战之法。吴王寿梦遂以新练之水、陆两军北伐郯(前584年春)、徐(前584年夏),郯、徐二国均服于吴。是年秋,正当楚共王让令尹子重率师伐郑之时,寿梦遂移伐徐之军,进攻淮河流域楚之州来城,八月破之,楚令尹子重由郑郊移师来救,但为时已晚。
1930年,学者罗振玉曾收集到一件春秋时的青铜器“冉钲”。“冉”即吴王寿梦,“钲”是中国一种古乐器,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研究表明,吴王寿梦曾用该“冉钲”指挥吴水军船只。
“冉钲”铭文记载:吴王寿梦用该“冉钲”指挥吴水军船只,前进巡游于江淮各水系,协调两岸步兵作战,讨伐过巢国、徐国,其兵锋所指曾到达宋国东北的孟渚(今河南商丘县东北)。
这段时间勾吴地盘一直在今镇江,古朱方。
1984年考古工作者在丹徒大港北山顶发现吴王余昧(寿梦三子)墓葬,考古出土文物旁证了寿梦时期(勾吴国在丹徒时期)的政治军事活动的盛况。
夨簋扑朔迷离
宜侯夨簋
上世纪五十年代考古发现的宜侯夨簋,郭沫若等确认:“宜”是地名,“侯”是封号,“夨”是人名,指仲雍的曾孙、吴国第五代国君周章。徐良高《考古学文化、文献文本与吴越早期历史的构建》也指出:“如果接受宜侯夨是早期某位吴侯,烟墩山一号墓是这位吴侯的墓葬这一观点,那么,宜侯夨簋无疑是他的随葬品,铭文记载了西周初期改封虞侯于宜,建立吴国这一重要历史事件,为我们提供了周初吴国封邦立国于镇江一带的重要证据。”
质疑者如刘建国,从怀疑宜侯夨簋吴器说开始,认为宜侯夨簋铭文记述的宜国形势、特征与丹徒一带相差巨大,宁镇地区西周墓葬的形制、随葬品等也与周礼不符,与宗周人群无关。他认为从葬制与随葬品的文化因素看,烟墩山一号墓的主人应是这一地区的土著首领或方国君主,当地族群最有可能为朱方族群,只是后来在吴国对外扩张中被兼并,宜侯夨簋不过是朱方国与宜国战争中所俘获的宜国重器。
兵工善始善终
勾吴五六百年的历史中,曾多次迁都,其间竟有一处极为重要的城池,几乎贯穿勾吴历史之始终,扎根原地,“我自岿然不动”。它,就是被人称为勾吴兵工厂的镇江孙家村勾吴铸铜遗址。
孙家村遗址位于镇江新区丁岗镇(原属丹阳埤城),北距长江及吴国贵族土墩墓群所处的长江南岸山脉约10公里。
孙家村遗址全貌
2019-03新华日报《九个“全国之最”丰富江苏历史文明谱系》报道:“丹阳孙家村遗址是目前已知惟一的吴国青铜冶铸遗址,其时间几乎贯穿整个吴国历史。在1.2万平方米的遗址上,考古人员发现了土台、灰坑、窑等遗迹,出土范、坩埚、铜器、铜渣等,其中铜器多为工具和兵器,如斧、锛、镰、戈、匕、削、镞等。一代代工匠在这里劳作,冶铸的炉火始终熊熊燃烧,直至吴国灭亡而终止,兵与火之歌在这里回响了600年。”
西周铜刀
勾吴灭邗国,得到先进的青铜技术,也必然在此试验并批量生产。工匠们对工艺的突飞猛进自然惊喜不已,在劳累一天后回家,是否多喝几杯,甚或情不自禁地向淳朴的妻子炫耀一番?最得意的自然是吴王,阖闾(吴王光)曾铸利剑无数,刻上自己的名字,赏赐将军使用,激发其斗志。夫差剑现已知存世量有9柄。“吴钩霜雪明。”这些国君宝器更是顶尖之作。
我们一行导航抵达孙家村铸铜遗址,考古发掘早已过去几年,除西边是与等高的高速公路,东南墩下竖立省级文保碑,便只有满目的绿植:几株谷树,遍地的杂草及南瓜、豆类、红薯等庄稼。
孙家村遗址高台上(对面是高速公路)
孙家村,在短暂的一现庐山真面后,重又掩上了神秘的面纱,湮没在蒿草与周围万顷良田之中。
吴文化的江南古邑
公元前3208年,泰伯来锡后先在梅里建城。公子光夺取王位后在常州武进雪堰乡和无锡胡埭乡一带建立阖闾城,但这以前若干年吴王僚早已在无锡建造城墙,并大兴土木建造吴王宫,宫殿建筑群(在今市中心中阳附近大娄巷)。
经春秋战国的动乱时期,无锡县城多次毁建,刘邦建立汉王朝(B.C.206年),复建无锡县城,规模尚小,城围2里19步,城墙高2丈1尺。
公元前496年,阖闾葬于苏州虎丘,此后直到公元前473年吴国被越国覆灭。
《吴地传》记载,大城内有“吴小城,周十二里,其下广二丈七尺,高四丈七尺。门三,皆有楼,其二增水门二,其一有楼,一增柴路。
秦汉“六尺为步”,阖闾大城内街道、河道宽达30—40米,超过了北方诸侯都城,且条条街河都由陆水八门连通城外。据《史记·春申列君列传》、张守节《史记正义》注,当时城内已有“四纵五横”的河道网沟通。
唐代陆广微《吴地记》“罗城”目有“苏州城作‘亚’字形,城中有大河三横四直,七县(盖指阖闾宫、南城宫、东宫和西宫、射台、华池、华林园、石龙七处王宫、台榭和苑圃)八门,皆通水陆”等记载,与以上史籍所记相符。 阖闾城遗址考古复查最重要的收获是发现并确认了阖闾大城,根据考古调查和钻探,阖闾城的筑城年代晚于春秋中期,早于汉代,大致为春秋晚期,与吴王阖闾的年代相当,即公元前 515年~前496年之间。阖闾城遗址有郭有城,有完整的宫殿群,且阖闾城遗址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亦与历史文献的记载相符,根据考古复查,完整地复原了公元前515年~前496年之间春秋时期吴王阖闾的都城。
阖闾城遗址考古复查的另一重要收获是发现了龙山石城,第一次确认了春秋时期的吴国长城。石城两面用大石块垒砌,中部填土,为“石包土”的建筑形式。龙山石城的年代与阖闾城遗址相同,具备了“因地形,用险制塞”的基本要素,其建筑形制与中山长城相同,可能为年代仅次于楚长城和齐长城的“吴长城”。
2008年9月10日下午举行的“无锡阖闾城遗址专家论证会”上,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组长黄景略代表专家组在无锡宣布,无锡“阖闾城遗址”可初步认定为公元前515年—公元前496年之间春秋时期一代吴王阖闾的都城,并建议把无锡阖闾城申报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阖闾城是无锡与常州交界处的一处春秋时代古城遗址,东部为无锡市胡埭镇东城村,西部为常州市雪堰桥镇城中村。从泰伯奔吴到吴越争霸,历时400多年,期间经考古调查或考古发掘的吴国古城有安徽南陵县牯牛岭城、芜湖县鸠兹城、南京高淳固城、溧阳平陵城、丹阳葛城、武进淹城、无锡阖闾城(吴城)、苏州木渎姑苏城,此外还有文献记载但至今尚未发现的镇江朱方城。由于吴国都城王陵没有确认,近十多年来,各地纷纷开展吴文化探源考古研究,专家们对阖闾城的规模、性质都十分关注。
2004年因为无锡胡埭镇当地农民挖沟,南京博物院在农民挖沟的西北角进行过小规模的试掘,出土了马家浜文化、马桥文化和春秋时期的陶片以及青铜镞1件。2007年,无锡市抓住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的契机,聘请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敏带队,于当年3月至2008年4月对阖闾城遗址勘探复查,以确认50年来阖闾城遗址的规模和身份。
9月9日,由国家文物局、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中国建筑设计院历史建筑研究所和江苏、浙江、上海、河南、湖北、山东等地13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到达无锡,在经过严密的实地考察和资料研究论证后,专家们对无锡阖闾城遗址勘探复查成果给予高度评价。他们认为这次复查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发现并确认了阖闾大城,完整地复原了阖闾城遗址;复查的另一重要成果是发现并确认了阖闾城遗址周边的龙山石城和胥山湾,完整地复原了阖闾城遗址的防御体系。根据勘探复查的结果,阖闾城遗址有郭有城,有完整的防御体系,符合春秋时期都城的建制,因此可认定阖闾城遗址为公元前515年—公元前496年之间春秋时期吴王阖闾的都城。
请问吴国是现在的哪些地方
吴国国境,是今天的苏皖两省长江以南部分,以及环太湖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吴国的核心。
吴国的大部分疆域,在今苏州、湖州、常州、丹阳。
国都前期位于梅里,今为无锡梅村。后期位于吴,是春秋中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在吴王阖闾、夫差时达到鼎盛。吴国鼎盛时灭亡淮夷、徐夷、州来、巢、钟离、钟吾、邗等一众东夷之国和楚国属国而疆域大为扩张,成为东南霸主。吴国还曾击败郯、胡、沈、陈、许、蔡、顿、鲁,柏举之战攻入楚都迫使楚国迁都,夫椒之战南服越,艾陵之战北败齐,黄池之会会盟晋。
扩展资料:
吴国的起源:
据史书记载周太王生有三子,长子太伯、次子仲雍和小儿子季历。季历的儿子姬昌聪明早慧,深受太王宠爱。周太王想传位于姬昌,但根据当时传统应传位于长子,太王因此郁郁寡欢。
泰伯明白父亲的意思后,就和二弟仲雍借为父采药的机会一起逃到荒凉的江南,定居于梅里,即今江苏无锡的梅村,自创基业,建立了勾吴古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