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市的文化古迹多而全,从上古时代到秦汉以后,各个时期多有遗存。如古城垣、古道路、古墓祠等,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研究价值。
1、古遗址
(1)龙山文化
在今高密城西25公里的双羊镇李家山东村东北200米处,曾出土新石器时期的石刀、陶器等,属龙山文化。
(2)商周遗址
在今高密城西27公里的双羊镇后店村西北150米处,面积75000平方米。遗址地表有灰土层分布,大者100平方米,小者10数平方米,因取名灰埠子。建国后,先后由七鬲足、豆座、罐口沿等文物出土。陶器中有夹砂褐陶、灰砂红陶、泥质灰陶、黑陶,带有商周时代的风格特征。
(3)百脉湖
又名西泺,故址在今高密城北,其范围包括今夏庄、姜庄、仁和、大牟家等镇辖地。元代以前,百脉湖曾是一个薮泽兼备、水盛草丰的广阔低位沼泽地。由明至清初近三百年的演变和群众长期的生产斗争,挖沟排水,筑田耕稼,创造了台田,发展了生产。到清代中期,已是粮油俱收、村落纷呈的农业区域。现在已成为高密盛产粮棉、蔬菜、纺织、机械等工业企业迅猛崛起的重要经济发展区域。
(4)都泊
在高密东北的夏庄苓芝、南直、泊子一带。元、明时期,泊水丰盛,盛产莲藕。旧志列为县八景之一的“东浦菏香”即指此地。至清,泊水渐衰,水域退至泊子周围,有小鹿湾、小龙湾之称。今已淤为平地。
(5)城阴城
位于今高密城西南22公里的潍河东侧,南北、东西各长2公里,为西汉文帝十六年置。历经800余年,该城遂废,现仅存东城根残墙10余米,南城根残墙30米。城址地表曾发现汉砖、瓦、陶器。建国后曾有陶壶、盆、缸、瓦、货币及半两钱模等文物出土。
(6)胶西城
在今高密城东南12.8公里,胶河东侧,南北、东西各1公里,面积1平方公里。为隋开皇十六年置。城侧有晏王冢,又名晏王城。唐武德六年撤,地归高密县,该城即废。近城曾有铁镣铐、石磨、盆、罐等文物出土。
(7)义城堡
在今高密城区内,为唐武德三年置。唐武德六年并入高密县,治所徙夷安城。该城遂废,后称“古城”。
(8)石泉城
在今高密城西南34.5公里处,潍河东侧,今注沟镇李家埠西南侧,为西汉宣帝本始元年置。东汉撤,遗址无存。
(9)故献
在高密城东南12公里处,今柏城镇故献村址。为隋开皇五年置,隋大业九年因乱废。
(10)夷安城
即今高密城,始建于西汉,均为夷安县治所。北齐时裁夷安,地入高密县。唐武德六年高密县治所由义城堡迁此,即称高密城。
(11)古稻城
在高密城西25公里,今注沟镇城子村南。长2.5公里,宽0.75公里,面积1.875平方公里。汉朝于此立堰造塘,溉稻田千顷,县以为名。汉武帝封齐孝王子定为稻侯即在此。现遗址荡然无存。
2、古建筑
(1)郑公祠
在今高密城西双羊镇后店村西头,祠一幢3间,高8.5米,长9.6米,宽5.7米,砖石结构。从地面到门口砖砌台阶,内有郑康成塑像。祠前有石碑2通:一为金承安五年重修郑公祠碑;一为清乾隆六十年重修郑公祠碑。祠前尚有古柏一株,老干盘曲,状若虬龙,被称“郑祠老柏”,昔为高密八景之一。今祠内原塑像已毁,1985年高密县人民政府筹资维修,复其原貌,内供画像,为市(县)内保护古迹。
(2)郑公大殿
郑康成为东汉时期大司农,道德学问名震当世。东汉末,北海太守孔融告高密令,为郑康成特立一乡,名为郑公乡,设大殿,名通德门。元代设省亲殿。清乾隆五十九年十月重修,次年八月告成。易门坊东向,四垣植树。年久失修,已被风沙吞没。
3、古墓葬
(1)晏子冢
传为春秋时齐相晏婴之墓。在今高密城东南的李家营镇晏王庙村北200米处。原墓有封土,高8米,直径约20米。墓前有碑,上刻“穹碑”二字。“晏冢穹碑”旧时为高密八景之一。墓东有晏王庙。冢、碑庙均于“文革”期间被毁。
(2)顷王冢
在今高密城西南注沟镇逄戈庄村东2公里处,占地0.09平方公里。据考,顷王刘章,西汉哀王刘弘之子,广陵历王之孙,汉武帝之曾孙。汉宣帝本始元年刘弘封为高密王。刘弘死后,子刘章继位称顷王,死后葬于此,填土成冢。封土高35米,直径125米。
(3)小妹冢
在今高密城西南注沟镇大刘戈庄村北200米处,占地0.04平方公里。据民国《高密县志》载,“汉顷王刘章死,其妹前来探望,身卒,葬于此”,填土为冢。封土高25米,直径120米。
(4)郑康成墓
在今高密县城双羊镇后店(村)郑公祠北10米处。原墓封土高6米,“文革”期间被挖平。1985年修祠同时筑封土恢复原貌。墓东北里许,有其子郑益恩墓。
高密市的名称由来.
高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远在五千年以前,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境内现已查明的古文化遗址近二十处,其中龙山文化遗址九处。今县治春秋称夷维邑,属莱国。公元前567年齐灭莱后地属齐。战国时始有高密之名,亦为齐地。据《水经注》应劭曰:"县有密水,故有高密之名"秦灭六国后,推行郡县制。置高密县,属齐郡后改属胶东郡。西汉先后属胶西国、胶西郡。西汉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改胶西郡置高密国,治高密。公元9年(新王莽始建国元年)改高密为章牟。东汉复称高密,改属北海国。三国时高密地归魏,属青州城阳郡。西晋属青州城阳郡,东晋改属青州高密国。南北朝时期,先属南朝宋青州高密郡,后属北朝魏青州高密郡,后改属胶州高密郡。隋属高密郡。唐代县属河南道密州。五代建置、隶属相沿。北宋,县隶属京东东路密州。金,县改属山东东路密州。元代县属山东东西道益都路胶州。明初,县属青州府,明太祖洪武九年改属莱州府。清初相沿明制,清光绪三十一年,县属胶州。民国时期,先后属胶东道和和莱胶道。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政区多变。全县曾划为高密、胶高等县,属滨北专区。1949年4月,胶高县撤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高密县初属胶东行政区滨北专区,1950年改属胶州专区。1956年3月划归昌潍地区,1981年5月更名为潍坊地区,1983年10月地改市,为潍坊市。县均属之。1994年5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高密县,设高密市(县级市),归潍坊市代管。古代高密是哪个封国的?
高密郡:高密最初为封国,始建于西汉宣帝时,是由胶西国改置为高密国,治所在今山东省高密,辖境包括今胶县和潍坊一带。据《元和姓纂》载,高密刘氏出自西汉皇族,此支刘氏始祖为东汉太傅、高密侯邓禹,为广陵王之子刘宏所开基,是城阳共王刘章的后裔。刘章“传国八代,后分城阳置高密,遂为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