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最新数据,请稍等......

青年考古学人,95后考古学女博士

历史趣闻     2023-7-7     点评:27举报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讯(记者陈彦仿)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考古人员多为资深学者。  这个资深,不仅代表学术方面,也反映在了年龄上。在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也有一批青年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新疆考古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余腾飞和明德就是其中一员。

青年考古学人,95后考古学女博士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博馆员明德在考古现场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图受访者提供

  党的二十大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寄语青年人:“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这也让余腾飞和明德更加坚定,继续扎根田野、勇于奋进,争做新时代的“考古人”。  让文物说话 用历史发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博馆员明德说:“总书记的话为我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让我干劲十足。每一位考古工作者,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同时还是一位文物保护者和文物宣传工作者。我要立足于这一点,为新疆文化的繁荣发展作出新疆考古人应有的贡献。”  1993年出生的明德是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年轻力量。2016年,从西北大学考古专业毕业的明德进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成为一名田野考古队员。时至今日,他主持发掘、参与发掘、调查研究的考古项目达十多个,还没有到而立之年的他,已经走遍了新疆天山南北。  在参与发掘的考古项目中,让明德感到最为神圣的是通天洞遗址。

青年考古学人,95后考古学女博士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博馆员明德在考古现场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图受访者提供  通天洞遗址位于新疆吉木乃县托斯特乡阔依塔斯村东北一处因特殊岩体构造被称为“通天洞”的洞穴中。距今约4.5万年。在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通天洞遗址考古领队于建军的带领下,考古队员们发现了石器、铜器、铁器和动物化石等遗物,并发现小麦、大麦、黍等农作物,其中黍是新疆最早的标本,大麦、小麦是目前国内发现年代最早的标本。  “在这里,我们发现了火堆,可以说新疆的第一缕炊烟来自于通天洞遗址。”明德很幸运自己能参与发掘在新疆这片广袤土地上人类最早的遗迹,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触摸着古代先民留下的珍贵文物,那种幸福,无以言说。田野考古队员们要从中寻找线索,从蛛丝马迹中获取有效信息。“很多时候都没有发现,我们相信,只要再坚持一天,或许就有惊喜。”  在阿勒泰市塔尔浪至冲乎尔道路沿线墓葬群进行抢救性发掘时,墓葬群在一处山顶平原,一个月中,只有一周没有大风,其余时间风力基本都是七八级。  明德和考古队员们刚刚清理好的遗迹,瞬间能被大风刮来的沙尘灌满,之后,他们再继续清理。  “工作进度非常缓慢,但还得耐心、细心,返工两三回是常有的事,但我们相信,在下一秒,就能找到历史遗留下的线索。”明德说,这批墓葬大约为春秋战国时期,墓葬中出土了陶罐、骨镞、牛骨、羊骨以及殉葬马等,还出土了雪豹型金箔饰品。  明德说,田野考古的魅力,就是在考古发掘前你永远不知道接下来将会面对什么,这种未知的发现让我着迷。  以墓葬发掘为例,明德说,我们要搞清楚墓主人所在时代的生活方式,以葬俗、出土文物、文化表现形式等进行推断。包括人类的衣食住行等,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我们尽可能通过考古研究去还原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场景,乃至古人的所思所想。“我想,这个魅力,是让每个考古人无法拒绝的。”

青年考古学人,95后考古学女博士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博馆员明德在考古现场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图由受访者提供  新疆的考古队员们大多走遍天山南北,他们也在不断适应着气候的变化。  塔什库尔干是帕米尔高原脚下的一个小县城,这里有最名副其实的高原上的世外桃源。但帕米尔高原大陆性高山气候,是第一个挑战。  在这里感冒,就会出现高原反应,难受可想而知。明德也出现过这样的情况。每当这时,他就去药店买个氧气枕,抱着氧气枕赶回考古发掘现场,在车里吸会儿氧,继续进行考古发掘。不舒服了,再回去吸氧。反反复复,总之,手里的手铲没有停下,发掘工作更不会停下。  除了当好一名合格的田野考古工作者,在明德看来,当好文物宣传工作者也是每个考古人的分内之事。  2019年4月至2020年10月,明德成为一名驻村干部,在喀什地区麦盖提县央塔克乡玉奇于孜莫村工作。期间,《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白皮书发表,明德结合工作特点,用新疆的遗迹、遗存,遗迹和出土文物,为村民们进行宣讲。  “我用手机为村民们展示我们所发掘出的文物,并通过文物故事讲述的时候,当地村民们纷纷竖起了大拇指。他们为生活在新疆这片有着悠久文化沃土上而感到自豪。同时,也为自己的家乡点赞。”这个时候,明德心里燃起了更强烈的责任感:我要做好一名文物宣传员。  在新疆,新一代的考古队员正在成长。“我们是站在前辈的肩膀上,开展工作,这样让我们有了底气。我们要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的做好每个工作,把个人的事业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做出一番成就。”明德说。  “作为新疆年轻的考古工作者,我们要深入践行总书记报告的内容,持续做好考古发掘。探索未知、揭示本源,更好研究阐释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弘扬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明德说。  打开尘封历史大门,讲述中国故事的新疆篇章  谈到青年人的担当,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技术保护部文博馆员余腾飞说,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一把把打开尘封历史大门的钥匙,助力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  余腾飞是“90”后,因为对历史、文物感兴趣,家住新疆博物馆附近的他,只要有空就往博物馆跑。  “能学我热爱的专业,毕业后从事考古行业,是我目前感到最幸福和快乐的事。”毕业于西北大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文物保护方向)硕士研究生的余腾飞说。  余腾飞是幸运的,刚刚入职两年的他,赶上尉犁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出土了1000多件(组)文物,其中纸质文书就有700多件。这是实证唐王朝对西域有效管辖治理的一手史料,极其珍贵。这样大批量的文书,在新疆极其罕见,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专门成立了文书修复课题组。从这时起,余腾飞专门开始参与文书修复。

青年考古学人,95后考古学女博士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技术保护部文博馆员余腾飞在对出土文物进行修复。图受访者提供  从早晨打开办公室的门,到晚上下班关灯离开,一天的时间,余腾飞感觉过得飞快。面对无声的文物,要经过检测分析、病害调查、本体保护修复、后期预防性保护处理等,每一个步骤都要谨慎,可能自己的一个不小心,就让一段历史关上了大门。余腾飞说,对于历史的馈赠,心中始终怀揣敬畏之心。  这些文书在沙土中埋了上千年,出土时多呈团状,有完整件,也有撕碎后的残片,病害情况非常严重,甚至有的文书稍触即毁。如何让这些小小的残片“说话”,怎样拼对、怎样修复,成为余腾飞的难题。  “借助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的高科技分析方法,调查评估出土文书保存现状,借鉴国内外纸质文书保护修复方法,在多次的模拟实验、本体实践的基础上,初步制定保护技术路线。同时,在修复过程中根据遇到的实际问题,咨询专家学者,不断调整变更技术路线,在一次次的实践中探索适合这批文书的修复方法。”余腾飞说。

青年考古学人,95后考古学女博士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技术保护部文博馆员余腾飞在对出土文物进行修复。图受访者提供  有时,一件文书的修复需要十余天,最短也需要三五天。当他将修复好的文书交给负责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考古项目的领队胡兴军后,一句“非常棒,辛苦你了”,就能让余腾飞开心好几天,这也是余腾飞工作的动力。  余腾飞对于每件文物,都“一视同仁”,他说每件文物“都是历史的馈赠”,值得每位文物工作者珍惜。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出土了《千字文》。一开始,余腾飞并没有识读出来。直到有个同事看到了残片上的几个字: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两人就顺着线索继续找,终于,这个千年前中国儿童的启蒙读物,揭晓了谜底。  烽燧遗址中还出土了大量的木简,余腾飞拿出一件长约30厘米的木简,木简表面覆盖了大量的污染物,看起来就是一块普通的木头,没有任何信息。但其实,它上面是有墨书文字记录的。他将这件木简放置在高光谱成像系统下,经过非接触扫描和后期数据处理,电脑屏幕上出现了隐藏在污染物下的文字。

青年考古学人,95后考古学女博士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技术保护部文博馆员余腾飞在对出土文物进行修复。图受访者提供  新疆博物馆二期于5月17日开馆,在《新疆历史文物展》中,展出了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出土的文书。站在自己亲手修复好的文书前,余腾飞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很多人不知道这件文物是谁修复的,但通过我的努力,让文物活起来,就是我的这份工作的价值所在。”  面对一件纸质文书,修复师会先对文书的基本信息、纤维材质、保存现状、制造工艺等进行初步分析研究,尽可能多收集更多肉眼不可见的信息,更好地评估文物的保存状况,为后期文书的保护修复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贯彻落实“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坚持“修旧如旧”原则,对文书本体进行消毒灭菌、清理、揭展、平整、拼对、修复加固、预防性处理等保护操作。保护修复过程尽可能使用传统工艺和材料,保留原有的历史信息,尽量避免后期的干扰破坏。  余腾飞从业五年,他说,时间和实践的沉淀,他正在一步步走向成熟,技术也在逐渐完善。曾经那个着迷于《我在故宫修文物》的余腾飞,已经成长为有着“为文博事业奋斗终身”信念的新一代青年。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人的寄语,让余腾飞心潮澎湃。他说:“我会立足于本职工作,不辱使命,不负韶华,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大地文物、文化走出去。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新疆篇章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青年考古学人,95后考古学女博士

三星堆考古90后担主力,考古是一项什么样的工作?

三星堆考古90后担主力这件事情,也是让每个人都感觉到非常的意想不到的,笔者就是一个90后,现在不知不觉已经长大了,我们也可以看出在这个社会上有非常多的90后已经能独当一面了,由此可以看出时代发展的真的是非常的快速的,有非常多的人已经能够撑起。一片天地了,我们都知道考古工作是一个非常枯燥的工作。

如果自己没有足够的耐心的话,进行这种工作也一定会非常的乏味的,会坚持不下来,由此可以看出这些90后们真的是非常的努力,非常的辛苦的为我们揭露以前的历史,我们都知道这次的三星对挖掘工作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多的意外之处,特别是对于黄金面具以及金饰片的言论也是最多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两件东西看出以前的冶金水平是非常的高的。

通过现场传过来的视频,我们也可以看出现场的工作人员也是非常的辛苦的,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汗水来为我们揭秘以前人们的生活也是非常的值得我们尊敬的,通过这件事情我们也可以看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多尊敬一下我们身边的科学家以及历史学家们,这些考古人员是非常的辛苦的,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为我们答疑解惑是非常的值得我们尊敬的。

我们也期待着三星堆能够出土更多精彩的文物,只有这样才可以让每个人认识到我们的老祖宗是怎么生活的,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应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们都知道人如果没有一技之长的话,在这个社会中也是不能立足的,我们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投身于考古工作的研究之中,只有这样才可以让每个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青年考古学人,95后考古学女博士

三星堆考古90后担主力,现在90后在哪些地方也担当主力?

三星堆的挖掘问题,在网上一直都是一个热门话题,而网上关于三星堆又流传出了一个新的话题,在三星堆4号坑里面因为出土了新的的文物,而在其中担当主力挖掘的考古工作人员是两名90后,这件事情让90后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三星堆主力两名90后简介

其中一名90后的考古工作人员叫许丹阳,在记者的调查方法中,许丹阳向记者透露,文物挖掘工作并不容易,因为文物非常珍贵且极易损伤,有时候不能使用工具进行挖掘,需要用手进行挖掘,而人常常需要趴在地上进行作业,一趴就几个小时。而许丹阳也是4号墓坑的主要负责人,因为第二件的文物已经出现了损坏,一个人非常不好作业,所以许丹阳找来了同为90后的另一位考古工作人员周珊珊,两个人一起合作取出了第二件文物,像许丹阳和周珊珊这样工作在三星堆挖掘工作中的90后,在此次考古人员中占据的比例超过了一半,可以说90后在三星堆挖掘中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小觑的力量。

90后的成长

那除了在三星堆考古工作中担任主力外,90后还在哪些地方充当主力呢?喜欢收看军事节目的人可能会知道,杨洋 ,一个90后的女孩,是中国非常年轻的一位女副作战长,毕业之后,她用了2年的时间快速地拓印而出成为了后海的指挥官。除了在军事方面,2020年的新冠疫情,也让一批90后的护士脱颖而出,其中97年出生的潘莹就是其中一位,她用勇敢无畏书写属于90后的辉煌壮举。我们经常能在网上看到一些消防员在扑灭森林火灾的时候壮烈牺牲的报道,在这些报道中也出现了一批90后的身影,他们在抗击森林火灾的时候,勇敢的冲到了第一线,付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另外,在中越的边境线上,有一批年轻的90后民警,在疫情期间,他们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守卫祖国的边境防线,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90后正担当,青春无畏,我们行!

历史趣闻类推荐阅读 ⇓
田建文 考古,考古学家田建文

田建文 考古,考古学家田建文

历史趣闻阅读:480   点评:13
为什么僵尸都穿着“满清朝服”?

为什么僵尸都穿着“满清朝服”?

历史趣闻阅读:9073   点评:210
宗人府是什么 明清宗人府是什么地方

宗人府是什么 明清宗人府是什么地方

历史趣闻阅读:8122   点评:91
肝炎不一定都会传染人,带你全面了解肝炎疾病

肝炎不一定都会传染人,带你全面了解肝炎疾病

商家广告阅读:6268   点评:182
罗成怎么死的,中了苏定方的奸计被万箭穿心

罗成怎么死的,中了苏定方的奸计被万箭穿心

历史趣闻阅读:14552   点评:254
1000年后的考古是什么样子的,真实的考古现状

1000年后的考古是什么样子的,真实的考古现状

历史趣闻阅读:381   点评:19
古代的奇异事件,古代皇帝奇闻怪事

古代的奇异事件,古代皇帝奇闻怪事

历史趣闻阅读:2604   点评:55
模拟人生4 职业秘籍,模拟人生4技能大全最新

模拟人生4 职业秘籍,模拟人生4技能大全最新

历史趣闻阅读:515   点评:21
光绪年间的奇闻事,吃不起鸡蛋的光绪皇帝

光绪年间的奇闻事,吃不起鸡蛋的光绪皇帝

历史趣闻阅读:1902   点评:60
刘宇宁 考古,刘宇宁看赵丽颖的眼神

刘宇宁 考古,刘宇宁看赵丽颖的眼神

历史趣闻阅读:508   点评:21
站长统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