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最新数据,请稍等......

跨越千年的金鸣之音探一探曾侯乙编钟的前世今生

历史趣闻     2023-7-3     点评:9举报

乐有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这为首的“金”指的就是钟的声音。编钟,中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主要由青铜铸造,编钟兴起于推行礼乐制度的西周,盛行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至秦汉初期。

“曾侯乙编钟”中“曾”是指曾国,“侯”是爵位,“乙”是名字。所以“曾侯乙编钟”的正确读法应该是“曾侯/乙/编钟”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中曾对“曾侯乙编钟”有这样一个特别形象的描述。它就是这样Duang的一声,改写了世界音乐史。

从我们学习历史,学习礼乐文化,学习古代出土青铜器开始,“曾侯乙编钟”就是必不可少的,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在现存的中国古代音乐文物中,“曾侯乙编钟”的规模,工艺和其音乐历史价值,都是首屈一指的。如果说有哪件国宝可以代替中国?曾有考古学家称:无外乎两件,一是秦始皇兵马俑,再者就是曾侯乙编钟。

跨越千年的金鸣之音探一探曾侯乙编钟的前世今生一、“曾侯乙编钟”的前世今生

1、江汉诸姬尽灭于楚,唯曾独存

“曾侯乙编钟”铸造于战国早期的随国(今随州地界),也可以说是曾国。距今2400余年,全套编钟由65件青铜编钟组成,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上层为钮钟,共计19件;中下层为甬钟(也称角钟),共计45件;最大的钟重203.6千克,最小的钟重8千克。“曾侯乙编钟”还有一个特别的“缚钟”,是楚惠王为曾侯乙的逝世而特别赠送的;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全套65件“曾侯乙编钟”

公元前506年,吴国攻破楚国郢都,楚昭王逃亡随国。随后吴王以划归土地为条件,利诱随君交出楚王,随君不顾吴王威逼利诱,拒绝交出楚王。自此,楚国和曾国结盟。曾侯乙出生于公元前475年后,在公元前463年前后成为诸侯王。

史料上并没有关于曾侯乙这个人的明确记载,但据后世相关考证,曾侯乙酷爱乐器制造及音律研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军事家。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弱肉强食,当时江汉地区的各个小国都被楚国吞并。只有小小的曾国,存续甚久,除了曾楚之前的历史结盟,也与曾国的礼乐文化,曾侯的外交能力有很大关系。

跨越千年的金鸣之音探一探曾侯乙编钟的前世今生

曾国国君是周朝王族后裔,西周的礼乐制度,在春秋后期已趋近于“礼崩乐坏”的状态,但曾国却很好的继承及发扬了西周的礼乐制度。“一钟双音”谐音“双赢”,两音一正一侧,共存于一钟之上,就好似楚国和曾国,纵使天下纷争,杀伐不断,但楚曾两国却能顾不干扰,和谐共存。

2、今生重现,改写世界音乐史

“曾侯乙编钟”于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县一个当时的驻地扩建厂房附近,当时准备对红色砂岩山冈实施爆破时,突然发现了大片褐色泥土。

经考古人员的考察之后,确认下面是一个古墓。当时的墓室规格类似于现在的三室一厅,编钟就处于中堂(也就是客厅),当时曾侯乙编钟的出土伴随着大批音乐文物一起。而曾侯乙编钟的每件甬钟外表上都刻有“曾侯乙乍寺”和有关音乐内容的铭文。钟铭的发现改变了人们对于中国先秦乐律学水平的认知,摒弃了所谓的“中国的七声音阶是从欧洲传来”的说法。

“曾侯乙编钟”除了保存完好,做工考究,纹饰精美外,更令人惊叹的是它的声音。编钟钟体总重2567公斤,但编钟发出来的音色却纯正,清亮,直击灵魂的乐音。先秦的钟都是“合瓦形”,像两块瓦片合盖在一起一样,并不是一个圆形,如果是圆形的钟,敲击一下,声音发散为一种音。但是“合瓦形”的编钟,却有“正音”和“侧音”之分,同一个钟敲击不同的部位却可以发出两种不同的声音,两个乐音之间相差三度,是为“一钟双音”。

跨越千年的金鸣之音探一探曾侯乙编钟的前世今生

全套编钟一共12个半音齐备,其音域跨5个半八度,比起现代的钢琴只少了一个八度。两千年来,西周以来的“雅乐”用的都是“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七声音阶一直是被认为从欧洲传来。直到“曾侯乙编钟”的出土,人们才发现,编钟可以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乐曲,具有欧洲键盘乐器的功能,能够完整演绎现代所有曲目,曾侯乙编钟是轴心时代音乐文化的高峰,是世界音乐史上的奇迹。

二、跨越千年的金鸣之音

1、华夏正音,让世界聆听中国

“曾侯乙编钟”自出土至今,一共只奏响过三次,第一次是在编钟出土后的三个月,正逢当年建军节,曾侯乙编钟第一次向世人发出了它那雄浑而又浪漫的千古绝响。第二次是在1984年,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编钟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奏响,各国驻华使节纷纷为之倾倒。第三次是1997年香港回归的时候,为了庆祝这一举国盛事,曾侯乙编钟再次向世界发出了历史性的声音。一曲《1997—天、地、人》让世界聆听中国。

编钟出土的时候,钟体都是完好无损的,甚至连青铜色都保持完好,因为是从水里出来的,尽可能的隔绝了空气腐化。但是敲击钟体的击槌基本都腐烂了,不知道要用什么槌子敲击编钟,也不知道编钟真正的声音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为此,无数人开始尝试各种办法研制钟槌。

跨越千年的金鸣之音探一探曾侯乙编钟的前世今生

现在大家看到的T形槌和长棒都是根据曾侯乙墓中同期出土的彩绘盒上演奏的样子进行复制的,但这种传统的击槌只能演奏慢一点的乐曲,且音色是固定的。而现在的一些新型击槌,是后来研究出来的,他们可以敲击出不同的声音,不一样的感觉,也会有更丰富多彩的演奏方式。

比如,橡胶击槌发音绵延浑厚;竹刷击槌连续不断;尼龙击槌,发音清脆透亮,木质击槌,发音圆润饱满……除此之外,世上还有哪一种乐器,就连随着敲击道具的不同,音色也完全不同,可谓千变万化。我们大可想一下,或许现在我们听到的编钟发出的声音仍然不是当时编钟的完整表现形式。但即便是这样,“曾侯乙编钟”所发出的华夏正音依旧让世人为之倾迷。

2、礼仪之邦,谱写盛世乐章

中国自古便是礼仪之邦,礼乐之国。子曰:“兴与诗,立与礼,成与乐”是指一个人的修养是从学诗开始的,立足于世,是依靠人伦之礼,而最终有所成就,源自于礼乐陶冶出来的美好和谦让。

“曾侯乙编钟”不仅仅是在音乐文化上具有历史性意义,同时,它代表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乐有八音,人有八德;中国人骨子里带来的文化自信,“曾侯乙编钟”给了我们答案。

传承,让文化得以延续。“曾侯乙编钟”自出土至今,一共只制作了五套复制品。除最先复制的那套外,其余四套分别存放在湖北省博物馆编钟演奏厅、台湾鸿禧美术馆、陕西黄帝陵、湖北随州博物馆。其中湖北省博物馆编钟演奏厅的这套编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套,除周一闭关外,基本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有一场编钟表演,由专业人士演奏古典美曲。

跨越千年的金鸣之音探一探曾侯乙编钟的前世今生

湖北省博物馆万全文副馆长认为,编钟乐团的演奏第一是要雅俗共赏,第二是要反映当时的荆楚浪漫文化特色。关于弘扬和宣传编钟音乐文化,万馆长说,未来一定会重点打造编钟,把编钟文化的特色做足。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让编钟能够走向海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现在在武汉音乐学院,开设有全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编钟古乐演奏课。同时,还开办了第一个青年编钟乐团,成员大多是“90后”甚至“00后”,他们走访全球各地,为世界各国人民带去中国的声音。在我们这一辈人手中,已经有了2400年历史的编钟又焕发出了它不一样的生命力。礼仪之邦,让我们共同谱写这独属于“曾侯乙编钟”的盛世乐章。

三、结语

“泱泱华夏,浩浩正音。”这来自孔子时代的声音,为当今时代所奏响。怀着敬畏与好奇,我们小心翼翼的去走近她,屏息而清晰的听到她跨越千年的呼吸声。一切那么近,又那么遥远,每一声都在诉说着一个华夏民族的故事。

跨越千年的金鸣之音探一探曾侯乙编钟的前世今生

如今,摆放在湖北省博物馆玻璃柜中的她,凝神庄重,当人们开始忽略她的乐器本体时,我们发现她的生命力其实一直在延续,续写着中华正统之音的篇章。

有人说:“只见其形,未闻其音,不算认识编钟”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编钟,走进曾侯乙时代,聆听这跨越千年的金鸣之音。

参考文献:

1、曾侯乙编钟:音乐史上的空前发现

2、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编钟”典藏馆

3、《国家宝藏》第一季第二期第三篇章

4、《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

跨越千年的金鸣之音探一探曾侯乙编钟的前世今生

骑行笔记 | 曾侯乙编钟敲响两千多年前的音乐,兼谈礼乐

提到曾侯乙墓,恐怕最为声名远扬的文物应当就是曾侯乙编钟了吧。编钟很可能最早由铙(音同挠)发展而来,铙又被称为执钟,其形制很像倒放的编钟(甬钟)。商代晚期出现了编组铜铙,比如妇好墓中出土的5枚编组铜铙。及至西周时期,出现了编钟,并在周朝进入兴盛,按形制可分为镈钟、甬钟和钮钟,在曾侯乙墓编钟中均有体现。

甬钟由舞部、钲部、篆部、鼓部,枚和铣组成。位于甬钟最上端的舞部上立有甬柱,这是甬钟的特点。西周时期的甬钟五音缺商,据说是为了表现西周对殷商的否定。与甬钟不同,钮钟的舞部上端为长方形数环钮,其合瓦形的构造可以实现“一钟两音”的效果。甬钟是将甬柱直接插入铜木结构的横梁上,而钮钟则是悬挂在横梁上。镈钟也有环钮,但与其他编钟不同的是表面绘纹极多,且口缘平,可以单独悬挂在钟悬上,故而又称之为“特钟”。

编钟一般而言都遵循这样的规律:编钟越小,音调越高,音量也越小;编钟越大,音调越低,音量也越大。曾侯乙墓出土编钟为三层,最上层为三组钮钟,共19件,中下两层为甬钟,楚王赠镈在也在下层,共45件。三层编钟均按照钟体大小、音调高低的顺序排列,以“L”形的曲悬摆放。

当年发掘墓葬过程中,墓室均被泡在积水中,抽水机抽了好长时间。随着水位下降,墓室也渐渐揭开面纱,L形编钟铜木架在两千多年后终于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除了个别编钟外,大部分编钟都依然悬挂在铜木架上,65件编钟,数量如此之多,体积如此之庞大,为世间罕有。

考古人员在万余件文物中发现大量刻有“曾侯乙”名字铭文的青铜器,按照惯例,可以认定墓主人即为曾侯乙,但史籍几乎没有关于曾侯乙的记载,无法确切知道其生活的年代。然而曾侯乙编钟中有一件镈钟却帮助考古人员确定了曾侯乙生活年代,此钟即为楚王赠镈。

楚王赠镈上刻有铭文:“隹(唯)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阳),楚王酓(熊)章乍(作)曾侯乙宗彝,(奠)之于西阳,其永(持)用享。”楚王五十六年,王(楚惠王熊章)特铸造镈钟作为祭奠曾侯乙的礼器,从西阳送到曾国,希望曾侯乙永远持有使用它。通过“王五十六又祀”铭文,确定其年为公元前433年,曾侯乙应该是在这一年去世,或者更早些日子。

先秦时期,一国诸侯为另一国诸侯铸造宗彝极为少见,到目前为止,也只在曾侯乙墓中发现了这一件楚王赠镈,可见楚随两国关系之亲密。或许,将这件镈钟背后的随楚关系再往前推两代楚王,我们就好理解为什么楚王会在曾侯去世时赠送镈钟给他了。

楚惠王祖父楚平王当年听信费无极谗言,杀害了楚国忠臣伍奢及其长子伍尚,次子伍员(字子胥)逃往吴国。伍子胥发誓报仇雪恨,将专诸推荐给吴国公子光,后来专诸用鱼肠剑成功刺杀吴王僚,助公子光成为吴国国君,是为吴王阖闾。之后,伍子胥又举荐孙武为吴国军师,助吴国建立其强大的军事力量。

伍子胥帮助吴国强盛起来后,兴兵伐楚,接连五战即占领了楚国郢都,几乎将楚国覆灭。此时楚平王已死了十年,伍子胥仍不放过,挖出平王尸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平王之子昭王逃往随国,随侯拒绝向吴国交出楚昭王。此时,前往秦国求援的楚国大臣申包胥已得到秦国的出兵支持,吴国遂退兵。

自此以后,楚随两国关系就不再寻常,昭王去世后,子章继位,是为楚惠王。为表未忘随国收留昭王之恩,惠王得知曾侯乙去世后,便送镈钟以表达感恩之心,并将继续与随国保持世代友好的关系。

不过,悬挂在编钟架上的楚王赠镈只是礼器,并不作为演奏的乐器。曾侯乙编钟令世人惊叹的还远不止这些,比如绝迹两千年的“一钟双音”在曾侯乙编钟上的重现。所谓“一钟双音”指的是一个编钟可以敲击出两种不同的音,铸造这样的编钟需要极高的青铜器铸造水平,在经济上也是划算的。原本一件编钟只能敲出一个音,能敲出两个音的编钟就意味着能够减少稀缺的青铜资源的消耗。

然而,随着青铜器时代的衰退,“一钟两音”的铸造技术也渐渐失传,仅存于古籍记载之中。宋徽宗时期,徽宗有感于全国音律混乱情况,下令铸造大晟钟作为定音之器,不过这些钟也并不具备“一钟双音”效果。清乾隆皇帝也曾用黄金铸造了十六件圆形编钟,作为定音之器。

两千多年来,无人知晓如何实现“一钟双音”,直到曾侯乙墓编钟的出现,人们才重新了解“一钟双音”。早在宋朝时期,沈括在其《梦溪笔谈》中论述编钟作为乐器的原因时写到:盖钟圆则声长,扁则声短。声短则节,声长则曲,节短处声皆相乱,不成音律。所以作为乐器的钟都是扁的,圆钟则无法演奏,西方的钟几乎都为圆形,所以并不能用来演奏。

曾侯乙墓编钟合瓦形的构造才是决定它能实现“一钟双音”的重要原因,敲击正鼓与敲击侧鼓会产生不同的振动,这种振动又经过了精确的工艺处理,使之产生的两种音互不影响。当年参与曾侯乙编钟研究的王湘在曾侯乙发掘前刚发表了关于“一钟双音”实现的理论研究,很多人对他的研究结果持有怀疑态度,而恰好出现的曾侯乙编钟却给了他的研究结果以最强有力的支撑。

编钟为青铜乐器中的重器,货真价实的重器,比如曾侯乙编钟总重达两千五百多公斤,由两千多公斤中的铜木架支撑。前文已有介绍,除了编钟外,曾侯乙墓还出了众多土琴、瑟、编磬、丝竹乐器等。

何谓“乐”,《礼记乐记》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儒家将乐分为三个不同层次:声、音、乐。所谓“声”,就是没有节奏、旋律的声音;音有节奏与旋律,生自人心,“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由音生,本质上来说依然是源自人心对于事物的感想所发。

不过音与乐似乎看起来是一样的,但事实上只有“德音”才能称之为乐,也就是说音是乐的充分不必要条件。《礼记乐记》:“夫乐者,与音相近而不同”,“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所以,只有合于道的音才能称之为乐。

如何才是合于道的音?声被赋予了节奏旋律就能成为音(声成文,谓之音),音若合于德,才能成为乐,谓之“德音”。魏文侯问子夏说,“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何也?”子夏回答,郑卫之音虽是流行,但五音皆乱,这是乱世之音,与乐相差甚远。古乐“始奏以文,复乱以武,治乱以相,讯疾以雅”,所以常被君子称道,而“郑音好滥淫志,宋音燕女溺志,卫音趋数烦志,齐音敖辟乔志”,此四音均有害于德,所以祭祀时也不会演奏它们。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从《诗经》说起,周朝设有专门采集各地诗歌的官职,采风的官员将各地反映民风政德的诗歌记录下来,早期的诗是用来唱的常识恐怕也不必再多说明了吧。一开始,乐就与政建立了不可分割的关系。

故而通过欣赏某地的乐就能知晓这个地方的政是如何(政治与政并非同义),原因有二:其一,作为万民之主的诸侯国君喜欢听什么样的音乐,也会直接影响民风。因国君提倡而盛行的乐曲必然也会长期影响百姓的情趣所向,所以人民表现出来的性情也正是受了乐的长期熏陶而成。其二,乐生于人心而感于物。“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国家处于如何境地,就有什么的乐产生,故而观音知政。

先秦时代,礼乐关系大体为:“礼为主,乐为辅;以礼为体,乐为用”。“礼乐”通常同时出现。,前文有述:“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礼“天地之序”性质决定了它相较于乐更具有强制性,表现为礼制;而乐则相对温和,并不具有强制性。乐从人心而发,出自内里,而礼则是加之于人的外在的规章制度。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礼制规定了万物之间存在着高低贵贱的等级差别,而乐则体现了万物之间的谐和。人致力于乐则能调节心灵,极致则和悦,这是内在;致力于礼则调节行为举止,极致则恭顺,这是外在。故而致力于礼乐的推广,既能提高个人修养也能实现对国家的有效治理。

作为地处南方江汉之间的姬姓诸侯国,曾国虽难免受到南方蛮夷文化的影响,但始终以周室为尊,曾侯乙墓中也处处体现周文化的影子,比如对龙的崇尚,甚至曾侯乙的名“乙”也是因字形像龙而用此字为名的。

当我尚是中学生时,我对曾侯乙墓的了解也仅限于出土了数量庞大的青铜器文物,是近数十年来最为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与马王堆汉墓齐名。然而当我第一次亲眼见到曾侯乙编钟时,我才知道那些青铜编钟并非只是物件,凝聚其上的还有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这种文明直至今日依然未曾断绝。

跨越千年的金鸣之音探一探曾侯乙编钟的前世今生

曾侯乙编钟出自哪个历史时期?描绘了什么现象?反应了什么音乐特点?

这套编钟出自湖北随州南郊擂鼓墩的曾侯乙墓。墓主是战国早期曾国的国君,同期出土的还有其它乐器近百件。曾侯乙编钟数量巨大,完整无缺。按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在3层钟架上。最上层3组19件为钮钟,形体较小,有方形钮,有篆体铭文,但文呈圆柱形,枚为柱状字较少,只标注音名。中下两层5组共45件为甬钟,有长柄,钟体遍饰浮雕式蟠虺 纹,细密精致,外加楚惠王送的一枚镈钟共65枚。钟上有错金铭文,除“曾侯乙作持”外,都是关于音乐方面的。(在鼓中部和左面标出不同音高如宫、羽、宫曾等22个名称,另一面铸有律名、调式和高音名称以及曾国与楚、周、齐、晋的律名和音阶名称的对应关系。另有一件镈钟,位于下层甬钟中间,形体硕大,钮呈双龙蛇形,龙体卷曲,回首后顾,蛇位于龙首之上,盘绕相对,动势跃然浮现。器表亦作蟠虺装饰,枚扁平。镈钟上有铭文,记述此镈钟乃楚惠王赠送的殉葬品)。 此外,更为神奇的是,一般的物体只 曾侯乙墓编钟能发出一个乐音,但是编钟的每件钟都能发出两个乐音,并且互不干扰。
历史趣闻类推荐阅读 ⇓
完颜阿骨打的墓挖掘,房山完颜阿骨打陵墓被盗了吗

完颜阿骨打的墓挖掘,房山完颜阿骨打陵墓被盗了吗

历史趣闻阅读:598   点评:9
魔兽 考古 鹿坐骑,魔兽世界考古坐骑幽灵鹿

魔兽 考古 鹿坐骑,魔兽世界考古坐骑幽灵鹿

历史趣闻阅读:363   点评:7
肝炎不一定都会传染人,带你全面了解肝炎疾病

肝炎不一定都会传染人,带你全面了解肝炎疾病

商家广告阅读:6505   点评:191
宠文男主腹黑宠溺现代,重生后男主成了宠妻狂魔

宠文男主腹黑宠溺现代,重生后男主成了宠妻狂魔

历史趣闻阅读:631   点评:8
山西文物精品展,中国古代虎图案

山西文物精品展,中国古代虎图案

历史趣闻阅读:499   点评:22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成立于哪一年,中国国家考古研究中心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成立于哪一年,中国国家考古研究中心

历史趣闻阅读:473   点评:30
山西大同发现北魏佛教题材石椁壁画墓葬

山西大同发现北魏佛教题材石椁壁画墓葬

历史趣闻阅读:574   点评:18
25岁成为博物馆馆长49岁被人炸断双腿这本书带你破解人类之谜

25岁成为博物馆馆长49岁被人炸断双腿这本书带你破解人类之谜

历史趣闻阅读:576   点评:14
陈淳 考古学入门,陈淳秋葵图赏析

陈淳 考古学入门,陈淳秋葵图赏析

历史趣闻阅读:572   点评:24
山西省群众文化活动标识,博物馆文物logo

山西省群众文化活动标识,博物馆文物logo

历史趣闻阅读:564   点评:15
站长统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