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新闻网大同讯(记者胡雁)9月15日,大同市委宣传部举行大同市“迎接二十大 大同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文物工作专场发布会。会上,大同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同市文物工作取得的成就等情况进行介绍,并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大同市文物工作始终坚决贯彻大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在统筹推进文物保护利用改革中扎实践行“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推动文物事业进入全面、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工作连续多年走在全省前列,多项工作获得国家级、省级表彰。
十年来,大同市文物治理能力水平不断提升,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保护格局基本形成。“坚持保护第一”“保护文物也是政绩”“让文物活起来”等理念深入人心,全市各级党委和政府落实文物保护责任意识显著增强,先后公布3批共148处可供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利用的文物建筑名单,完成25处认养协议的签订。文物保护志愿者、社会组织等不断壮大,文物保护员达到900余名。全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增加了8处,达到3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增加了48处,达到63处,此外,目前全市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2处,县(区)级277处。开放博物馆数量增长了4.4倍,现有35座。境内长城长度493公里,居全省第二。建立公共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文物工作纳入全市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文博机构建设得到优化和加强。文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广大文博工作者团结向上,涌现出一批先进集体和优秀工作者。大同市文物局、大同市博物馆先后被授予“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山西省文物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多名文博工作者获得省级以上表彰。科技支撑不断深化,文物“家底”进一步摸清,各级各类文物资源保护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十年来,文物保护力度持续加大。先后实施云冈石窟危岩体抢险加固、云冈石窟西部窟区山顶防水、鲁班窑石窟抢险加固等多项保护修缮工程,五华洞窟檐保护工程开创了国内石窟寺维修保护的先河。运用科技手段,建立洞窟数字化档案,实现了大型洞窟的等比例复制。建设了遗产监测中心,出版了《云冈石窟全集》《云冈石窟佛造像典藏卷》等多部学术著作。出台设立云冈学和加强云冈石窟文物保护专项实施方案,研究部署一批重点项目,推动大同市政府与太原理工大学签署云冈学与文物保护研究院框架协议,2019年,鲁班窑石窟、吴官屯石窟并入云冈石窟,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云冈研究院正式成立,升格为省政府直属副厅级事业单位,石窟寺保护研究迈向了更大平台、更新阶段。历史文化名城修复保护整体推进。十年来,先后实施近20项工程,对古城带有标识性的历史建筑重点地进行修复保护,实施了阳高县云林寺修缮、灵丘县觉山寺塔及寺庙维修等140余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完成了古城内法华寺、府文庙等5项文物标识展示提升工程,华严寺、善化寺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正在编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管理机构覆盖面达到了100%。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打开新局面,大同市8个县区入选全国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9处红色文化遗址列入省级名录,24处不可移动文物、5件(套)可移动文物列入全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长城保护管理不断健全。划定了大同长城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设立了保护标志碑,建立了较完备的长城资源档案,实施了新荣区得胜堡等一批抢险加固和保护修缮工程;配合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了左云县镇宁敌楼堡门抢险加固、天镇县明长城李二口段长城展示步道建设等一批长城保护利用工程。
十年来,文物法治建设纵深推进,安全形势稳定向好,法治建设日臻完善。修订颁布了《云冈石窟保护条例》,《大同市长城保护条例》即将于2022年10月1日起施行。多个文物执法案卷获评全国文物行政处罚案卷评查规范案卷、优秀案卷,文物执法案例入选全省普法依法治理年度创新案例,“法治引领保障文物保护”入列全省首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大同市文物局被评为全国普法工作先进单位。地下文物保护不断强化,考古发掘和科研能力显著增强。配合基本建设完成文物勘探项目280余项,勘探面积近1000万平方米,完成古代遗址和古墓葬发掘近40项,发掘各时期墓葬1500余座,出土各类文物近6000件,地下文物得到有效保护。与中国人民大学、山西大学联合开展了桑干河流域旧石器调查、吉家庄新石器主动性考古发掘,建立了吉家庄考古教学实践基地,构建起大同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北魏墓葬人骨的采集、检测和鉴定取得突破性进展。
十年来,博物馆行业发展成效明显,影响力大幅度提升。体系布局更加合理。对全市博物馆布局进行规划,统筹不同层级、不同属性、不同类型博物馆协调发展,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博物馆传播体系。大同市博物馆御东新馆、明堂遗址博物馆、辽金元民族融合馆、红色记忆馆、古代铜造艺术博物馆等相继建成开放,大同市博物馆“1 9”总分馆制运行有序,优势补充,受到上级部门肯定和主流媒体多次报道。非国有博物馆发展势头更加强劲,积极培育非国有博物馆,类别涵盖民俗、自然科学、艺术等,十年来,大同市级各博物馆办展数量130余个,数量与质量在全省名列前茅。“红色记忆”“铜耀大同”“西京风华”“北朝风韵”四项展览连续四年入选国家文物局年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西京印迹—大同辽金元文物展”是省内唯一一个超过5年的巡展。连续举办11届“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优秀作品展”、5届“青少年雕塑大展”,已成为国内美术界知名文化品牌。大同市博物馆联合洛阳博物馆、呼伦贝尔博物馆策划的展览“交融·魅力—北魏鲜卑拓跋部的历史足迹”赴韩国展出,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起到积极推进作用。
十年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大力度推动文物资源“活起来”。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城墙、关帝庙、文庙等9处文物景区(点)先后免费开放;2020年下半年,云冈石窟、华严寺、悬空寺等A级文物景区实施工作日期间免门票政策。以提升设施建设、人员形象、服务标准、政务服务、服务评比为主要抓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景区开放,为广大游客营造安全、有序、舒适的游览环境。十年来依托文物资源优势共举办各类宣传文化活动1500余场,“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大文化节点宣传教育活动深入人心。十年来,大同市内文物景区(点)参观人数达3650万余人次,门票收入为96993万余元,文物景区旅游“一卡通”发行13万余张,文物保护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力和贡献率有了显著的增强。
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展望未来,大同市文物系统将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大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要求,围绕“奋斗两个五年、跨入第一方阵”总目标,努力推动大同文物事业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耿彦波在大同时的文旅理念有多超前?从被批评到变成偶像华丽转身
如今 历史 文化景区改造升级的“大同模式”可以说已经遍地开花,仅仅在山西这片土地上,一座座古城通过改造升级,逐渐开放。耿彦波是文旅景区“大同模式”的缔造者、传播者,而在浙江省丽水市有两个县,前后有3次组织学习“城建市长”耿彦波的事迹。
现在的“大同模式”随处可见,但是十多年前,这种模式却饱受诟病,遭遇到了很大危机。
耿彦波来大同之前,云冈石窟因为资金问题,迟迟得不到全面保护。景区临近煤矿,附近公路上有大量运煤重卡经过,空气中含有大量煤灰、粉尘,给石窟内的大佛披上了一层“黑色袈裟”。而伴随大气污染而来的酸雨也在侵蚀着云冈石窟的文物。景区附近的几个村子迟迟拆迁不了,让云冈石窟一度面临着失去“世界文化遗产”头衔的处境。
耿彦波克服重重苦难,争取到了17亿元财政资金用于云冈石窟景区保护升级工程。景区附近村子的拆迁工作很快就拆迁完毕。耿彦波组织设计了一整套景区升级方案,立即开启了热火朝天的景区改造工作。
然后,一篇负面新闻的报道引发了全国范围内对云冈石窟景区升级的关注。报道的描述带很强的负面引导,将景区升级直接与“文物破坏”“文物造假”联系在了一起,引起了众多文化学者和文物保护工作者对此项目的不满。
耿彦波超前的设计理念不被理解,果断刚毅的执行力更成了很多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噩梦,批评声不绝于耳,媒体争相转发报道,引起了国家文物局的关注,点名批评大同市对云冈石窟景区改造项目。
国家文物局直接派工作人员到项目现场进行考察,要求立即暂停项目施工,并正式提出了约谈通知。耿彦波亲自跑北京进行约谈汇报,当面接受国家文物局领导们的质问。
云冈石窟是北魏皇家园林,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物遗产,国家5A级景区,如果有人要破坏该景区的文物,势必引起重点关注。而云冈石窟景区这次升级改造,主要的争议点有几个:一、新建了一批景区配套建筑设施,使景区的风貌容易误导游客,“不知真假”,甚至“以假乱真”,这是对 历史 文物的不尊重。二、景区改造没有得到专家组的充分论证,新修的人工湖可能对石窟的墙体、塑像、壁画等产生侵蚀损害,造成不可能挽回的毁灭性后果。三、程序上违法,没有经过审批就先动工改造,“先斩后奏”的高风险做法不可容忍。
耿彦波在北京认真汇报了工作,并阐述了自己的想法。
一、中国的文物以土木建筑为主,现在能看到的文物多数经过历朝历代的修复,没有完全经过修复的古建几乎没有,文物古建只有经过修复维护,才能得以更长久的保留,不修缮维护,文物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自然消失。
二、云冈石窟中,新建的人工湖面积并不大,只有0.8平方公里;大同气候干燥,以前空气污染严重,酸雨、煤灰、居民生活的排放物等都对石窟有害,建设人工湖不仅可以美化景区环境,而且希望对景区的小生态能有所改善。湖与石窟的距离有100多米,位于东南方,而大同主要刮西北风,并不能将湖水吹到石窟上形成破坏。国内其它几大石窟,附近几乎都有河流湖泊,并没有显著的不利影响。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北魏石窟:“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说明在北魏修建云冈石窟的时候,附近本身就有水。
云冈石窟景区升级项目,从 历史 风貌,到科学论证,其实都是请专家做了充分研究论证的。几十年前,石窟附近还有一条河,不过近些年随着生态的恶化,已经干涸了。
三、最主要的问题,是程序上没有经过审批就动工,确实存在流程上和法律上的问题。但这是因为审批流程太长,而大同的重点项目太多,怕耽误工期,才着急动工,诚恳表示愿意接受批评,但同时,希望能加快专家研判和审批的流程,希望对云冈石窟景区改造方案给出宝贵意见。
于是,国家文物局决定二次探访云冈石窟的项目改造工程,派专家组对方案进行仔细研究,对景区实际情况进行认真查证。最终,批复了同意云冈石窟景区的改造升级项目,使得云冈石窟 历史 上“山堂水殿、烟寺相望”的景观得以重现。
经过这一次惊心动魄的云冈石窟景区改造事件,耿彦波的文物保护观念得到了宣传,也逐渐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认可。其中包括当年约谈耿彦波的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原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 单霁翔 ,他早已经成了耿彦波的粉丝,成了大同这座城市的朋友,明确肯定了耿彦波对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播所做出的努力与贡献。
2020年,大同举办“开明文化论坛”,单霁翔又一次来到大同,在演讲中,他回顾了大同对文物保护做出的不懈努力、对文化发展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
另一位文化学者,是著名作家余秋雨,他与大同这座 历史 文化名城同样有过多次亲密接触。2010年他在大同做了一次激情澎湃的演讲《大文化,大古都》。2011年,他再次来到大同,访问云冈石窟时,激动写下:“中国由此迈向大唐”。他对耿彦波的感动事迹、发展中华文化的贡献,激动万分,对耿彦波为民请愿鞠躬尽瘁的人格肃然起敬。耿彦波获得“2011中华文化人物”,余秋雨亲自为他颁奖。
如今10年过去了,耿彦波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理解接受,云冈石窟景区几乎每年都会推出新景点、新玩法,不断向游客升级 旅游 体验,受到好评不断。
2020年5月,云冈石窟的 旅游 热度被推向了最高潮,多所大学陆续开设“云冈学”研究学院,让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文化研究工作不断推向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峰。
而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前人的艰辛付出,他们的思想理念,也在后人的不断完善和实践中,将光芒照向了更远的地方。
大同市云冈石窟保护管理条例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云冈石窟的保护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和《山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加强对云冈石窟的保护和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