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市博物馆创建于1958年
属国家二级博物馆
馆藏文物达12.6万余件
若论全国知名度最高的馆藏文物
当属龙虎尊(复制品)
那么
年代最久远、科技含量最高
最能体现阜阳文化水平的
馆藏文物
又有哪些呢?
继10月6日,阜阳博物馆新馆一楼开放后,10月18日,馆内核心展厅——二楼通史厅也正式试运营。通史厅以时间为序,以丰富的实物为载体,全景展示从新石器时期到民国时期阜阳的沧桑巨变。
今天
就跟随阜阳“政能量”工作室记者
走进这条时光隧道
一起领略阜阳七千年文明
找寻心中的答案
年代最久远之
史前猛犸象牙化石
通史厅分为文明溯源、商周南渐、淮韵楚风、汉风菁华等8个单元。
移步厅内,映入眼帘的便是两根长约3米的史前象牙化石。“这两根象牙化石是上个世纪70年代在茨淮新河工地发现的,之前曾在老馆展出。这次重新布展,又增加了颌骨化石。”阜阳市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杨玉彬说。
史前时期,阜阳降水丰沛、水系发达、土壤肥沃,很早就出现了人类活动踪迹。考古挖掘也证实,阜阳的文明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约7000年的王新庄遗址。
2016年6月,因郑阜高铁建设,安徽省考古所在临泉县杨桥镇郭沟村泉河南岸的王新庄台地开展考古调查,一座原始先民废弃古村落遗址的神秘面纱由此揭开。
在阜阳最早史前文化遗址——王新庄遗址的雕塑前,一对身材健壮的青年男女身披兽皮,坐在石头上拉坯制陶,神情安然自若。
考古人员在这处遗址的史前文化堆积中,发现了数量较多的原始陶片、兽骨和少量石器。后经类比、校勘,认定这些标本的绝对年代在距今6500年—7200年间。
“王新庄史前原始村落存在的年代下限,早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的存续年代,比此前被称为‘阜阳文明源头’的临泉吕寨宫庄遗址年代还要早1000年左右。”杨玉彬介绍,此后,来自黄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在这里绵延发展,开启了夷人东来的序幕。
知名度最高之
国宝龙虎尊
说起阜阳唯一一个全国文保单位——台家寺遗址,很多人感到陌生,但是提及国宝龙虎尊,人们就非常熟悉了。
一座四面环水的台基,上面建造三座覆斗式高大建筑,并呈品字形排列。在通史厅“商周南渐”单元,1:1复制的龙虎尊以及台家寺遗址沙盘,再现了3000多年前原始先民日常生活的场面。
1957年,在阜南县朱寨镇小润河畔,徐海孜村村民徐廷兰一网下去,包括国家一级文物龙虎尊在内的八件青铜器浮出水面。
龙虎尊,高50.5厘米、口径44.9厘米、重26.2公斤,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作为商代青铜器中的精品,龙虎尊的表面共有三层纹饰,中间的三组“虎食人纹”是两只老虎共用一个头,衔着下面一个面带微笑的小人。考古专家推测,小人可能是古代巫师,纹饰描绘的是当时的祭祀景象。
从2014年开始,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组成台家寺考古队,在台家寺遗址进行了3个年度的考古发掘工作,发现了完整的方形围沟、大型建筑、铸铜遗迹遗物、奠基坑、祭祀坑、贵族墓葬等重要遗迹,揭示了商代高等级贵族在淮河流域的生产、生活、埋葬的场景,填补了一系列夏商周考古的空白。
商周之际,中原地区步入早期中央王朝时期,青铜器铸造也进入鼎盛时期。由于铸造青铜器的原料主要来自南方,地处汝颍交汇处的阜阳,自然就成为中原王朝南征淮河流域的重要通道。遗址发现的商代铸铜作坊,出土大量铜容器陶范,更新了商代铜容器不能在都城以外制作的观点,证明台家寺遗址曾经是殷商时期淮河流域重要的青铜文明中心。
“‘淮夷’是商周时期聚集在淮河中下游地区众多部落的泛称,属于上古东夷集团,阜南小润河出土的一系列青铜器,反映出商王朝势力影响淮河中下游地区、商文化传播至阜阳地区的史实。”杨玉彬说,2019年10月7日,台家寺遗址被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科技含量最高之
汝阴侯墓天文仪器
1977年,文物部门挖掘双古堆汉墓,地点就位于阜师大西湖校区主教学楼北侧。后来,这座汉墓被搬进阜阳博物馆,今年又迁至位于城南新区的新馆。
在通史厅“汉风菁华”单元,沿着台阶进入汝阴侯墓展厅,一股楠木的清香萦绕,这是棺椁木料特有的气味。椁室四周架设玻璃栈道,方便游客从不同角度参观。
根据《史记·夏侯婴传》记载,第一代汝阴侯夏侯婴与汉高祖刘邦同为江苏沛县人,在参加秦末农民起义过程中,为刘邦打江山立下汗马功劳。西汉初年,夏侯婴因军功封汝阴侯,在143位列侯中排名第八位,食邑6900户。夏侯婴死后,其子夏侯灶(第二代汝阴侯)嗣位。
考古挖掘发现,双古堆汉墓的主人是第二代汝阴侯夏侯灶及其夫人,出土漆、铜、铁、陶及金、银器等文物390多件。漆器中最具价值的是六壬栻盘、太乙九宫占盘和二十八宿圆盘,后两种为中国考古中首次发现。
“这些天文观测仪出土之初,人们并不知道它们的用途。”杨玉彬说,太乙九宫占盘和二十八宿圆盘曾长期被考古界认定为“不知名漆器”的文物,直到多年后才被考古学家证实是汉代的圭表和赤道式天文测量仪器。它们早于西方国家1000多年。
在展出的汝阴侯墓出土文物中,二十八宿圆盘排在第一位。作为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天文仪器实物,其外形酷似一个锈迹斑斑的铁锅盖,上下两层,可以旋转,上层的四周有一圈针眼大的小孔,下层的边沿还有一圈文字清晰可见。
据阜阳博物馆讲解员介绍,二十八宿圆盘出土时,上面还标注了北斗七星的图案。历经岁月蹉跎,圆盘上的星标如今已模糊不清,但它辉煌的过往和古人对未知世界的求索,曾经闪耀西汉夜空,并一直投射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
最能体现阜阳文化水平之
阜阳汉简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约成书于春秋中期。《关雎》等名篇更为世人广泛吟诵。
然而,历经两千多年传抄,《诗经》的原始面貌又是怎样的呢?答案就在阜阳汉简中。
在汝阴侯墓的墓室内,斜放着一个木箱,这是为再现当时场景复制的漆奁盒。1977年,文物部门在清理墓室时,发现漆奁盒中装有大量竹简。很快,这批竹简被转运到国家文物局。1982,阜阳市博物馆韩自强、时任阜阳县地方志办刘奕云等人开始着手辨认、整理竹简。耗时一年多,共整理出9000余片竹简和3块木牍,震撼考古界。
汝阴侯墓多次被盗,墓顶塌陷,竹简长期被水浸泡,其外形与敦煌、居延、罗布泊出土的汉简不能同日而语。“我看到那些竹简的时候,就像烂豆叶一样,要放在化学试剂里面煮开,才能一片片剥下来。”今年82岁的刘奕云先生出身书香世家,提起40年前整理阜阳汉简的场景,仍记忆犹新。
阜阳博物馆新馆展出的这批汉简均为复制品,由杨玉彬临摹,长约25毫米,宽约7毫米。“从9000多片阜阳汉简上揭剥出来的文字,涉及《诗经》《周易》《苍颉篇》20多种书的残片,价值非常高。”杨玉彬说。
目前,阜阳汉简《诗经》已经整理出残简170多片,与三家诗比较有诸多异文,与毛诗也有不同,是汉代以前在楚地流传的一个版本,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经》古本。
“古籍在传抄的过程中,在不同的地域会出现不同的版本,有些还会亡佚。”刘奕云说。
《苍颉篇》在南宋时已经亡佚。阜阳汉简《仓颉篇》是目前发现保存字数最多的古本,全书共有541个字,是以秦代《苍颉篇》为底本的汉代抄本,对研究秦汉文化、教育、文字演变具有重要价值。
“此外,汝阴侯墓出土的《相狗经》,与西汉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相马经》相对应,反映出汉代贵族对于养狗的兴趣。”刘奕云说。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对话文物
是为了了解过去
也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
让我们
循着前人的足迹
向着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
阔步前行
出品|阜阳“政能量”工作室
文字|记者 尚原野
图片|记者 穆可亮 庞诚
编辑|杨飏
统筹|张凯培 唐中国
监制|王珊
阜阳市博物馆的介绍
安徽省阜阳博物馆创建于大跃进的1958年,是国内较早建立的地、市级综合性历史博物馆。六十年代初,在有关部门的建议下,展览馆改名为阜阳历史博物馆,1963年郭沫若老先生应邀题写了“安徽省阜阳专区博物馆”馆名。
阜阳博物馆青铜器展厅由几个部分组成?
现代科技手段展示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