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最新数据,请稍等......

高考诗歌鉴赏模拟题及答案,高三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历史趣闻     2023-6-29     点评:11举报

今天为大家整理了十道非常典型的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目。通过这十道题目,我们可以了解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考察类型,从中找到出题规律,从而更好地提高诗歌鉴赏题的正确率,接下来就和我一起做题吧!

由于文章字数有限,想要完整版资料,可以关注我并私信“资料”即可获取更多免费资料!

关注我每日获取最新的语文资料!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意难忘·山家

(清) 吴伟业

村坞云遮。有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溪堂连石稳,苔径逐篱斜。文木几,小窗纱,是好事人家。启北扉,移床待客,百树梅花。

衰翁健饭堪夸。把癭尊①茗碗,高话桑麻。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霜后橘,雨前茶,这风味清佳。喜去年、山田大熟,烂熳生涯。

【注】①癭尊:癭樽,用瘿瘤状木根所制的酒杯。

1.词中“衰翁”的身份是____________。下片中“___________”一词点出山家的生活状态,可谓词眼。

2.分别赏析上片的写景艺术和下片的叙事艺术。

1.答案:

1.隐士(农夫);烂漫

2.写景艺术:①由远及近,由外到内。从村坞、山家到室内,步移景换。②意象丰富,色彩和谐。“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构成明净清幽之境。③以动写静,动静结合。如“苔径逐篱斜”。

叙事艺术:①对比衬托。如“衰翁”与“健饭”。②铺陈写实。如“高话”以下,一一叙写山家生活。③以农家话语写自适情态。如“汲水自浇瓜”。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从词的题目可知,“衰翁”是“山家”的主人,他“话桑麻”“种柳”,故可明确其身份是“隐士”或“农夫”。山家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除了“种柳”“自浇瓜”,还有“霜后橘”“雨前茶”,故词中“烂漫”点出了其生活状态。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上阕写景,由步行向山家时沿途所见落笔。首句“村坞云遮”写由下仰望山上,人家村落在白云缭绕中依稀可见。渐行渐近,写看到一幢房子,小径沿着篱笆斜伸过去,最后再写室内的陈设。词的上片用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移步换景的手法写景;老树上缠绕着青青的藤蔓,翠绿的修竹映衬着溪边的白沙,房子依水傍石,小径生满青苔,色彩鲜明可爱。用白描之笔富有层次地描绘了山家四周的环境和景物。“苔径逐篱斜”,小径沿着篱笆斜伸过去,“逐”字化静为动;“文木几,小窗纱”“启北扉、移床待客”动静结合,表现农家生活的意趣,衬托出主人潇洒出尘的品格。下片写席间主客欢洽之情。隐士是个苍老体弱的衰翁,却出人意外地饮食健胜。作者用“衰翁健饭堪夸”一句来表示自己的惊奇,“衰翁”与“健饭”形成非常有趣的对比。老人十分健谈,边啜茶饮酒,边兴致勃勃地谈起了农事。“把瘿尊茗碗,高话桑麻。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霜后橘,雨前茶,这风味清佳”,一一罗列叙写田家生活及农事,为铺陈写实的手法。“穿池还种柳”是说在池边开沟引水,并种上柳树,与下面“汲水自浇瓜”都是老翁的农活。这两句以农家话语写老农的生活。“这风味清佳”以一句非常口语化的赞语,使老翁怡然自乐的神情跃然纸上。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

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

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

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

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

2.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2.答案:

1.B;

2.①“惠远东林住得无”的意思是,高僧慧远曾住的东林寺,不知你去住过否?②高僧慧远曾住的东林寺是清净之地,远离官场与世俗。③诗人此句看似问候,实则委婉劝告好友白居易不要意志沉靡,沉迷宗教,希望白居易东山再起,未来前途仍然充满希望。为结尾的正式劝告做铺垫。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B项“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述有误,“湓浦曾闻似衣带”与“庐峰见说胜香炉”含义相对,在诗中的意思是我曾听说湓水萦绕好似衣带,只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并没有用典。“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赏析有误。第三句主要表现的是湓水的蜿蜒之美。

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题干中的“含委婉劝告之意”,已提示考生解答此题的关键,答题时既要对诗句的表现手法作出判断,又要体会出诗句中隐含的意思。诗中体现劝告之意的是“惠远东林住得无?”和“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两句。前者借典故用问句,后者直接表达劝慰之意。只要结合这两句诗,把诗人蕴含其中的意思和情感答出即可。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

(宋)陈师道

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注】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暮的师长。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士形象。

B.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

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

D.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

2.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3.答案:

1.C;

2.①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②曾巩向往离世高蹈、超凡脱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愿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将各个选项带入原诗句中进行分析即可。C项“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曲解文意,颈联是写曾巩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为僧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一生,令人羡慕。

2.本题考查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可先筛选出诗歌中描写“仕”和“隐”的相关内容,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仕”和“隐”二者之间的关系。通读诗歌可知,诗中描写“仕”和“隐”关系的内容集中在诗歌的颈联和尾联。诗歌颈联中“不及鸟飞浑自在”中“不及”即“比不上”,写出了曾巩身在官场,比不上山中飞鸟那样自由自在;“羡他僧住”写其对隐居山中安然度过一生的僧人非常羡慕,表现了曾巩对隐居的渴望。诗歌尾联中“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中“全无意”“试一鸣”写出了曾巩为了天下苍生最终还是选择出山,表现了曾巩心系天下的济世情怀。可以看出,对曾巩来说,“仕”和“隐”之间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融为一体的。他能够适时放下“独善其身”的小爱,将苍生之忧挂在心头,有“兼济天下”的情怀。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和赵昌父问讯新居之作

辛弃疾

草堂经始上元初,四面溪山画不如。

畴昔人怜翁失马,只今自喜我知鱼。

苦无突兀千间庇,岂负辛勤一束书。

种木十年浑未办,此心留待百年余。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朋友间的酬和诗,第一句扣题点出新居是元宵节刚过开始营建的。B.第二句赞叹虽然是草堂,但是装饰精致,加上山环水绕,风景之美,宛如画卷。C.第六句以反诘表达对发奋苦读的重视,亦可见诗人怀才不遇只能读书的苦闷。D.“此心留待”写出诗人壮心不已,趋于慷慨豪迈,冲淡了“种木”句的伤感之情。

2.《词林纪事》引楼敬思所言:“稼轩驱使庄骚经史,无一点斧凿痕,笔力甚峭。”请简要分析本诗所用典故及其作用。

4.答案:

1.B;

2.①“畴昔”“只今”两句化用塞翁失马、濠梁观鱼的典故,刻画诗人罢官闲居郁郁不平却又旷达乐观的心态;

② “苦无”句化用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名句,表现诗人推己及人的崇高理想以及壮志难酬的无奈。

③诗人借用前人寓言、故事和诗句,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意蕴更加丰厚悠远,语言更加典雅妍丽。解析:

1.“装饰精致”错误,于诗无据,曲解文意。

2.本题点出艺术手法,分析时既要论述用典的整体作用,也要结合具体诗句详细分析其内涵所在。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1-2题。

对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用手指在空中划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上句用一“多”字,下句用一“独”字,突出了诗人心情的沉重。

B.傍晚乱云低压、风雪回旋,照应题目,写天气严寒,又暗示心中愁苦。

C.诗人困居长安,生活艰苦,装酒的葫芦早已经丢弃,樽里也找不到酒。

D.“炉存火似红”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在困境中对温暧的渴求。

2.请简要概括诗歌尾联中所表达的愁情。

5.答案:

1.D;

2.①与亲人断了联系,为亲人的命运感到忧虑;②战乱而导致数州的消息不通,为国家的命运感到担忧;③被困长安,只能对空划字,为自己的无从着力感到无奈(为自己的孤独感到凄凉)。解析:《“火似红”不是比喻,联系上下文可以理解为火炉犹在,炉中无火而似乎出现幻境,偏说有火,可见作者对温暖的渴求。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杜甫

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

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明!

十年戎马暗万国,异域宾客老孤城。

渭水秦山得见否?人今罢病虎纵横。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日日”生长的江草“泠泠”的流水,衬托了诗人内心的“愁”。B.“独树花发自分明”中“自”字传达了诗人对“花发”的特殊感受。C.诗的前四句写景,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始终围绕着“愁”着笔。D.“渭水秦山得见否?”表面上不置可否,实际传达出诗人坚定的信心。

2.简要分析诗人“愁”从何而来。

6.答案:

1.D;

2.①国家饱受了长期的战乱,“十年戎马暗万国”;②自己年老体衰,流落他乡;③民众已疲惫多病却仍“虎纵横”。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语言和评价古诗观点态度的能力。尾联意思是不知今生能否再看见渭水秦山的长安故园,联系上下句,不是“传达出诗人坚定的信心”,而是前途难料的迷茫。

2.本题考查评价古诗思想内容的能力。分析诗句蕴含的情感,首先准确把握诗句的含意,然后结合问题中与“愁”相关的内容作答。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关山月①

[宋]陆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注】①本诗作于孝宗淳熙四年(1177),此时诗人被贬到四川内地闲居,被讥为“颓放”,索性自号“放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头一因一果,交代宋金双方议和的现状,初步表露出诗人对时局的态度。

B.夜晚听到边关瞭望台上报更的刁斗声,诗人不禁回首往昔经历,自怜青春不再。

C.壮士吹起了笛子,但其中心绪却无人能懂,昔日的古战场如今只剩下月光空照。

D.争夺中原的战事自古就有,而苟安的朝廷却无心收复失地,这让诗人不能接受。

2.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7.答案:

1.B

2.①对朝廷议和政策的批判:国家与外敌妥协求和,长期停战,贻误战机;②对权贵贪图享乐的揭露:官员们过着奢靡腐败的生活,全不整顿军备;③对外敌侵占中原的愤慨:金人长期占领着宋朝的中原故土,代代不息;④对卫国成边将士的同情:边关将士们报国无门、青春不再和孤独失意;⑤对沦陷地区百姓的怜悯:沦陷地区人民忍辱负重、盼望早日收复失地。

解析:

1.本句应为诗人的想象,结合注释可知,诗人作诗时正在蜀地赋闲,并不在边关任职。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满江红·点火樱桃

辛弃疾

点火樱桃,照一架、荼蘑如雪。春正好,见龙孙①穿破,紫苔苍壁。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注】①龙孙:竹笋的别称。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点火樱桃,照一架、荼如雪”二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犹如彩色影片的特写镜头,把园林之中灿烂的春色推到读者的眼前。

B.“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视听结合,生动地描绘了春燕的娇小柔弱流莺的羞涩可爱,表达了词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C.“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二句,愁怀浩渺,语意悲怆,此处“古今”,偏重于“今”。“今”之恨,莫过于中原沦陷、祖国分裂之恨。

D.“声声”承“子规叫断”而来,可谓善于呼应,结构严密。“劝人归,归难得”运用了顶真,使本词文气贯通地倾泻词人的苦痛之怀。

2.有名家评论“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三句:“无理之极,然而有情之极。”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8.答案:

1.B

2.同意。①无理之极:春归本是自然规律,词人却向春天发出质问。②有情之极:“不肯带愁归”体现词人满腹愁肠;“肠千结”三字,尤能夸张地表达出词人抑郁不堪的烦乱心绪。

解析:

1.“表达了词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错,这两句其实都是以乐景写哀情,对于政治理想落空、在现实中屡受挫折的词人来说,春归象征着希望破灭。

9.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西亭子言怀

张谓①

数丛芳草在堂阴,几处闲花映竹林。

攀树玄猿呼郡吏,傍溪白鸟应家禽。

青山看景知高下,流水闻声觉浅深。

官属②不令拘礼数,时时缓步一相寻。

【注】①本诗约作于诗人大历年间任潭州刺史时。②官属:主要官员的属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的“数丛芳草”“几处闲花”写西亭子景致之清丽,流露出诗人的恬适之情。

B.诗人通过推测溪水旁的白鸟应是农人的家禽,突出了表现了此处人与自然的和谐。

C.诗人看景知高下、闻声知水深,描写中包含着自己对人间高下、世事深浅的体验。

D.这首诗的语言朴素平淡,而平淡中又有着深远的情致,与陶渊明的诗歌语言相似。

2.尾联的意思是什么?它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9.答案:

1.B

2.①尾联含义:不让自己的属吏过份拘泥于尊卑的礼数,不时地带着他们从容、闲适地到西亭子来寻景散心。②诗人形象:诗人是一个热爱自然,平易近人、闲适自在的官员。

解析:

1.“傍溪白鸟应家禽”指的是溪水旁的白鸟和家禽相和啼鸣。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示儿

陆游

闻义贵能徙,见贤思与齐。

食尝甘脱粟①,起不待鸣鸡。

萧索园官菜②,酸寒太学齑③。

时时语儿子:未用厌鉏④犁。

【注】①脱粟:粗粮,只脱去谷皮的粗米。②园官菜:典出杜甫《园官送菜》诗,杜甫有感于园吏所送菜多杂野菜,赋诗寄怀。③齑(jī):指捣碎的姜、蒜、韭菜等。出自于韩愈《送穷文》:“太学四年,朝齑暮盐。”形容生活清苦。④鉏(chú):古同“锄”,锄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示儿”即让儿子看之意,这首诗写出了对诗人对儿子的谆谆教导,舐犊情深。

B.“见贤思与齐”运用了《论语》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典故。

C.“园官菜”与“太学齑”相对,代表贫困清苦的生活,彰显了诗人的生活态度。

D.这首诗与李商隐的《锦瑟》异曲同工,都运用了很多典故,而且语言典雅清丽。

2.诗人对儿子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简要分析。

10.答案:

1.D

2.①要追慕仁义、贤德之士。告诫儿子要接近仁义之士,向贤德之士看齐。②要生活俭朴。要甘于粗茶淡饭,习于节俭。③要勤于劳动。要鸡鸣即起,勤于农事。

解析:

1.“语言典雅清丽”错,语言并没有多少华丽的词汇,应为语言平实。

2.从诗的第一二句可概括出“要追慕仁义、贤德之士”,从诗的第三、五、六句概括出“要生活俭朴”,从诗的第四、八句可概括出要勤于劳动。

高考诗歌鉴赏模拟题及答案,高三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高考诗歌鉴赏模拟题及答案,高三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08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及答案

2008全国高考语文1诗歌鉴赏题答案解析及指导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官。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 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
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②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拳”“退”。用“拳”字形象地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案: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分析----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解析:1、第(1)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考察学生对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鉴赏,也同属于对炼字的考查。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在诗歌语言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此题干中的“十分传神”,自然是两句中的中心意象“鹭”“鸿”产生动作表现传神的词语,由此可以断定为是“拳”“退”二字。
第二问,“传神”,不但有用词上的传神,还应该有景物画面的传神。传神词语的好处,一定是形象生动的,所以要用上“形象生动”这个答题术语;答此类题要有针对性,还要逐层对“鹭”“鸿”进行简要分析,这要在通读全诗、体悟诗人的情感基础上加以分析。至于景物画面的传神,只能是动静结合的协调美了。
回答此题,审清题目很关键,“各有一个字”“传神”是考生必须看到的。
2、第二小题问的是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这一题实际上考查的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根据诗的最后两句,考生应该可以提炼出作者的感情和态度。可是,只从后两句设计答案是不全面的,因为题干要求是“从全诗看”,考生一定得看清楚。
要想全面、准确地答对此题,我们首先对此诗要一个全面的理解。下面是我对此诗的一些见解。
首联,是诗人的眼前之景,西山和赤壁都是险要之地,都是虎踞龙盘形胜之所,同样是兵家必争之地。
颔联,诗人情不自禁浮想联翩,发出感叹,三国时的英雄叱咤风云,金戈铁马,英雄们建立了盖世奇功。但这些英雄人物和他们的万世功勋如江水的碧波滚滚东去。诗人是对这些建功立业者的有意贬低吗?不是。这里要表达的是一种不平、感慨和无奈。既然诗人不能驰骋疆场,建功立业,那么诗人又要怎样的生活呢?是向命运抗争,还是归隐山林?
颈联,诗人开始反省,把自己的目光收回到现实中来。低头看到白色的沙滩上,白鹭安详的休憩,恬静自然;仰望天空,开阔无边,以至高飞云端的鸿雁似乎不是在向前移动,好像是向后移动。诗人被这个画面陶醉了,这正是自己所追求的无忧无虑、恬静悠闲的生活啊!“退”已经暗示诗人的归隐情怀。
尾联,诗人产生的归隐情怀很是兴奋,于是,他高呼最羡慕的是江上的垂钓者,钓罢驾着一叶扁舟在烟雨中归去,悠闲地听着雨打船篷的声音,那么惬意,悠哉!
3、诗歌鉴赏也应该与时代合拍。复习重点应放在山水田园诗和壮怀激烈的诗篇,因为当今社会物欲横流,淡泊名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时代主题应是高考的重心。

高考诗歌鉴赏模拟题及答案,高三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高考古诗鉴赏题

  历年高考古诗鉴赏试题解析1(1990年-2005年)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注]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
  (1)、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平风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2)、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A、刘诗选择了月夜摇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C、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 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
  答案:(1)B (2)D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9.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列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答:8、C 9、C
  2001 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全国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幕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仁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B.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马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着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微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
  9.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诗,但主要篇幅却是写景,将离别之情寓于这些景中。下面几首写送别的唐诗中,与它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A.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首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B.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C.闻道衡阳外,由来雁不飞。送君从此去,书信定应稀。
  D.满前劝憧仆,好随郎马蹄。春风慎行李,英上白铜鞮。
  答:8.C9.B
  2002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全国卷)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理由能自圆其说就可以。
  2003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森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孤静幽寂的景象(意境)。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
  “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答: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2(全国卷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 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答: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縠;然后是杨柳初醒,嫩绿浅碧,遥望一片青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一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3(广西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古人认为杜鹃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声入手。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4(湖南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6分)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答:写诗人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与首句呼应,仍然从奏乐环境着笔;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感),别具一格。
  5(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和对联,完成第16—18题。(8分)
  赤壁 杜庠①
  水军东下本雄图, 千里长江隘舳舻②。
  诸葛心中空有汉, 曹瞒③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 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 荒矾鸥鸟满烟芜。
  [注]①杜庠: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②舳舻;船只首尾相接非常多的样子。 ③曹瞒:即曹操。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
  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郭朝祚题湖北黄冈东坡赤壁门楼
  16.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1分)
  17.对联中的“周郎一炬”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_”一句同说一事;“苏子两游”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__”一句同说—事。(2分)
  18.就诗歌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个角度(如景和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80字左右)。(5分)
  答:16.对仗(或:对偶)
  17.兵销炬影东风猛 梦断箫声夜月孤
  18.从角度、内容、语言三方面综合考虑
  6(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①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②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7(天津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 绿绮:古代名琴。 ②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 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种,霜降而鸣。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1)“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
  (2)① 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② 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8(浙江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东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守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请指出在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并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体现的。
  (1)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
  (2)体现的思想情趣:
  (3)如何体现的:
  答:(1)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2)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趣和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
  (3)能结合景(“野凫眠岸”“老树著花”)和情(“有闲意”“无丑枝”)加以分析即可。
  9(福建)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 夜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10(辽宁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蝶恋花 苏拭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3分
  (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5分
  答:(1)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2)①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11(广东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答:(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落日心犹壮”中可以看出作者虽然已届暮年,仍然壮心不已,因为“落日”比喻“暮年”。也可以回答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因为“不必取长途”句抒发了诗人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慷慨之情。
  05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1(全国卷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⑴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⑵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1)对偶。"芳草"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都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2(全国卷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答: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答:(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想向1分,画面描绘2分)
  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
  3(全国卷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8分)(1)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4(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7分)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①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②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③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3分)
  相同点:
  不同点:
  答:①D ②C
  ③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 a 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墓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5(天津卷)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湖州歌(其六) 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 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 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答:(1)“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
  (2)“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
  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6(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的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地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心理。
  7(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日登楼怀归①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②,沉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1) 请写出这首诗颈联中一组对仗的词语。
  (2) 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3 )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船夫睡舟尾,横—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1)荒村与古寺 断蔼与流萤 生与语
  (2)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3)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的内容。
  8(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1)傍晚 西风
  (2)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9(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
  为什么?(4分)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分)
  答:(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月更新颖。(意思对即可)
  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
  10(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1)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绪,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派遣的。
  (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历史趣闻类推荐阅读 ⇓
岱海史前文化,岱山岛历史

岱海史前文化,岱山岛历史

历史趣闻阅读:466   点评:27
中山三器铭文解读,中山铭文

中山三器铭文解读,中山铭文

历史趣闻阅读:464   点评:11
肝炎不一定都会传染人,带你全面了解肝炎疾病

肝炎不一定都会传染人,带你全面了解肝炎疾病

商家广告阅读:6268   点评:182
我国古代最早的春画:嫁妆画(女子出嫁时必须要的陪嫁物品)

我国古代最早的春画:嫁妆画(女子出嫁时必须要的陪嫁物品)

历史趣闻阅读:1059   点评:29
古代律师的奇闻异事,古代律师的奇闻事

古代律师的奇闻异事,古代律师的奇闻事

历史趣闻阅读:2531   点评:68
敦煌研究院人员,敦煌考古编制岗位无人问津的原因

敦煌研究院人员,敦煌考古编制岗位无人问津的原因

历史趣闻阅读:407   点评:13
戴笠怎么死的?戴笠之死真相(不是意外是谋杀)

戴笠怎么死的?戴笠之死真相(不是意外是谋杀)

历史趣闻阅读:13322   点评:339
追随汪精卫逃离重庆的都有谁

追随汪精卫逃离重庆的都有谁

历史趣闻阅读:9344   点评:163
这个皇帝是千古一帝他的陵墓遭到山贼的光顾还抛尸于冷水之中

这个皇帝是千古一帝他的陵墓遭到山贼的光顾还抛尸于冷水之中

历史趣闻阅读:470   点评:11
古代诗人奇闻趣事,唐代奇闻异事两则

古代诗人奇闻趣事,唐代奇闻异事两则

历史趣闻阅读:2086   点评:48
站长统计
返回顶部